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

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 农的政策。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 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 发生了根本变化:占农村 人口约90%的贫农、中农 (雇农已不复存在)占有 全部耕地的90%以上,原来 的地主富农只占有全部耕 地的8%左右,另有2%的土 地为农村其他人所占有 (包括部分公用土地)。 这说明土地改革把在中国 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 地所有制埋葬了,起而代 之的是农民的个体的土地 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 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 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 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政策因时调整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 改变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改 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五四指示”没有一般宣布废除 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而是赞成、 批准并领导农民通过清算等途径 以“有偿方式”等多种方式从地 主手中取得土地,同时,对中小 地主作了较多的照顾,富农的土 地一般不动。这样做,是从当时 的历史条件(全国内战尚未爆发) 出发的,是正确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 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 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 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 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 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 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 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 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 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 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在1978年, 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 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创举。1979年10月, 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 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 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76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76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76(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 )(分数:2.00)A.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瓜分中国、灭亡中国√C.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D.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解析:解析: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成为“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因此,正确答案为B。

3.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一些准备,指的是( )(分数:2.00)A.农民战争必然向资产阶级革命转化B.有了完整的革命纲领C.时代赋予其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任务√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人才的锻炼解析: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从革命任务这一层面上说,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一些准备。

因此,正确答案为C。

4.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分数:2.00)A.魏源B.张之洞C.冯桂芬√D.曾国藩解析:解析: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先由冯桂芬做出完整阐述。

他在《校分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作者:刘广栋程久苗时间:2007-08-14 来源:《中国农村观察》一、引言当前,由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推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

诺斯说,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历史在起作用,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无论是政治制度本身,还是信仰制度都与历史密切相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受过去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和过去改革路径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过来的,就不知道今后前进的方向①。

「《诺贝尔奖得主诺斯答京城听众问》,载《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4月8日。

」因此,有必要对新中国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政策调整以及学术界的有关理论脉络进行概括性梳理。

科学总结农村土地政策演变进程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未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方向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二、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讨论新中国建国以来至2005年,学术界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从文献数量分布、关注和讨论的中心及主要观点来看明显分为五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1980年以前。

这一阶段,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可谓水波不惊,近30年文献发表数量较少,主要是以纯学术考证为目的讨论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或对土地制度进行断代研究(例如朱绍侯,1960;邓拓,1963),以及关于国外历史上或者现当代典型土地制度模式的研究(例如潘先仍,1963;张甍,1980)。

该阶段的文献研究与现实结合很少,除了1978~1980年,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中国理论界对能否实行"包产到户"进行大讨论外,几乎没有涉及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研究。

50年代,合作化之初,邓子恢曾经认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最好形式之一是'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制度",但在当时谈"包"色变的年代,其主张随即被淹没在合作化的汪洋之中。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一、概述土地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始终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中国特色。

从古至今,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公有制改革,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其与国家发展模式的内在联系,揭示土地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分析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地制度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从现实的角度,探讨当前中国土地制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完善土地制度的建议,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 土地制度的概念与重要性土地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土地使用、分配、流转、保护和管理等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组织架构。

它涉及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核心权利的配置和运行机制。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土地制度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措施为辅助的现代土地制度。

这一制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土地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合理的土地制度能够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土地制度对于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土地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议题。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土地制度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

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矛盾,如土地集体所有制难以适应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需求,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等。

因此,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体制是建国初期确立的,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这一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改革土地制度,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有偿流转等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其次,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重要财产,但由于土地流转难、承包期限短等原因,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延长承包期限、规范土地流转等方式,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再次,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打破城乡之间的土地界限,促进土地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合理利用。

通过城乡土地流转、统一农村和城镇土地市场等方式,实现城乡土地要素的有机流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最后,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如滥用化肥农药、过度开发等,对土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土地资源保护、修复、补偿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致富、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及政策建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及政策建议

点 。 十一届 三 中全会 以来 , 党 的经 济 工作 重 心 的转 党 的领导 下 中 国农 民的伟 大创造 , 是 马克 思 主义农 移也 是 从农 村 土地制 度 的变革 开 始 的 , 变革 的重点
调整。

业合 作化 理论 在 中 国实 践 中的新 发展 ” , 并 对 家 庭 中和平 均主 义 的 弊病 , 继承了合作化的积极成果 ,
号 文件 的形 式第 一 次 明确 了 “ 包 产 到户 ” 的 社会 长 期而 有保 障 的 土地 使 用 权 得 到 了政 策 和 法 律 的

主义 性质 , 促进 了“ 包产 到户” 的迅速 发展。1 9 8 3 认可。
赵 志浩 : 党的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 来我 国 土地 制 度 的 变 迁及 政 策 建 议
2 0 1 4年 1 1月
渭 南 师 范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We i n a n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V.2 0l 4
第2 9卷 第 2 1 期
Vo 1 . 2 9 No . 21
【 社 会 问题研究 】

制 度 变 革 与政 策调 整 : 土 地 的承 包 、 征 用 和 流 转
( 一) 农 民对土 地 的承包 经 营权
1 9 7 8年安 徽 凤 阳 小 岗村 发 动 的 “ 家 庭 联 产 承 的要求 。 包” 运动 , 得到 了 中央 和政府 的肯 定 , 从而 拉开 了新 时期 土地 改 革 的 序 幕 。 1 9 7 9年 9月 , 党 的 十 一 届 四中全会 正式 通过 《 关 于加 快农业 发 展若 干 问题 的 决定 》, 开始 了 包 产 到 户 的改 革 。1 9 8 0年 9月 , 中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_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_尚利娜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_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_尚利娜

现代经济信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尚利娜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农村土地制度是中国农业中最重要的制度,同时也是经济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对农民的收入和预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进而为土地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思路,这对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土地制度;家庭联产责任制;土地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166-02一、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1.产权不清晰——农民权益难保障,不利于土地的保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所有权与使用权双向分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导致了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不清、集体所有权的实际空缺,为国家的干涉与官僚的腐败留下了漏洞。

村队在治理结构上存在扭曲,导致农民个人的土地所有权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同时,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土地的承包调整频繁、使用权的不稳定导致农民无法形成长期的理性预期,对耕地的使用存在掠夺式经营的问题,不利于土地的保护。

2.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受制约土地的经营规模偏小且细碎化,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民自身即使有投资的意愿,也缺乏投资对象和支撑力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低效,粗放状态,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耕地抛荒现象严重,影响了耕地的使用效率。

3.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缺乏,农村土地流转缓慢实行家庭承包制后,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出,中央曾提出土地政策三十年不变。

然而,这种稳定的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的合理流动。

土地流转缓慢,土地集中停滞不前,这严重违背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要得到优化配置。

农村土地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中国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中国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中国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摘要: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在纪念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时,温家宝再次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

中国的改革,选择的是先经济改革、再社会改革、再政治改革的改革路径。

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目前进入了一个需要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

政府应该从政治、经济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推进改革的发展。

促进我国走向更好的明天。

关键字:改革方向路径中国一、中国改革的现状与阻力我们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全球经济正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变。

从工业革命开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而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却严重滞后,不只中国如此,甚至美国等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

制度主要包括三块:一块是支撑市场秩序的制度,也就是产权的基础设施;一块是支撑社会秩序的制度,也就是政治的基础设施;一块是支持生态秩序的制度。

国家作为最重要的制度形式,支撑着市场、社会、生态等所有制度和秩序。

现在,这三个领域的制度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全球范围都是如此。

我们遇到了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利益分配的挑战。

在市场分工和市场规模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就业和利益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这给一些人带来了机会,而另一些人则失去了一些机会。

二是可持续性的挑战。

当欧美经济开始发展的时候,他们没有遇到资源有限的问题。

而现在,可持续问题对我们的制度造成了重大挑战。

三是效率的挑战。

中国的水、电、油等一些资源很便宜,这其中就存在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四是稳定性的挑战。

国家间的人均GDP差距在缩小。

缩小的过程可能很平稳,也可能非常动荡。

就中国来说,我们面对的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现在我们增长得快,但以后增速可能降下来。

中国很多方面的制度都还不完善。

例如在市场秩序方面,我们的制度还缺少一些基本功能。

一个市场要运作,需要有四大功能:一是界定产权,而我们的土地产权不是很清楚。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改革历程以及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改革历程以及经验总结

2 0 1 2年 3月 的政 府工 作报 告 , 把 稳 定 和 完善 农
权制度。
1 . 3 人 民公 社化 阶段 ( 1 9 5 8—1 9 7 8年 )
村土地政策 ,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 调整土地制度的
相 关 政策 成为 改 革 的关键 。十八 大报 告 中指 出 : 要
1 9 5 8年在 高级 社基 础 上 大 力 发 展 以 乡 为单 位 、
关键词 : 土地制度改革 ; 家庭承包制 ; 经验 中图分类号 : F 3 2 1 . 1
“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 “ 地者政之本也” 、 “地 不平 均 和调 , 则政 不 可正 也 ” , 自古 以来 土 地 占有 王
权 化 的思 想根深 蒂 固。土地 问题 一直 是历 代王朝 统 治者所 关 注和重 视 的政 务 。土地 问题 不仅 关 系到经 济问题 , 还包 括 着 复杂 的政 治 问题 和社 会 问题 。新
农 民 个人 只是 土地 的使 用 者 , 全 面无 偿 占有农 民 的 生 产 资料 、 生 活 资料 和 自然 资 源 。用 毛 泽东 同志 的
话来讲就是 “ 一 日大 , 二日公 ” 。1 9 5 8年的人民公社
化运动 , 宣 布 了土 地 私有 制 的终 结 和 劳 动群 众 集 体 所 有 制 的最 终 确 立 。 1 9 6 2年 为 巩 固 土 地 的 集 体 所 有制 , 稳定 农 业生 产 , 采 取 了“ 三级 所 有 , 队为 基础 ”
社 会 主义农 业 的 改革 和发展 , 从 长远 的观点 看 , 要有 两个 飞跃 。第 一个 飞跃 , 是 废除人 民公 社 , 实行 家庭 联产 承包 为 主 的责 任 制 。这 是 一个 很 大 的前 进 , 要

土地供给侧改革新路径标准地改革杭州样板与全国意义

土地供给侧改革新路径标准地改革杭州样板与全国意义

土地供给侧改革新路径标准地改革杭州样板与全国意义黄忠华1,冯娟2,杜雪君3,金晶4(1.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上海 200062;2.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杭州 310020;3.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4;4. 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摘 要:杭州“标准地”改革具有典型性,其经验对全国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以土地供给侧改革视角,剖析了杭州“标准地”改革背景与实践。

发现标准地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丰富了“亩产论英雄”改革内涵,促进了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对策:完善“标准地”指标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数字赋能、提升标准地空间品质,健全“标准地”改革配套服务和监督体系等。

关键词:土地供给侧改革;标准地;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杭州样板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0)04-0047-041 土地供给侧改革内涵与“标准地”改革背景土地供给侧改革是以土地供给和配置利用方式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途径。

土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然而当前产业用地供给粗放、利用低效和监管失灵等问题严重,威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1],突出表现在:首先,土地资源要素日益紧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现有粗放供应和低效配置模式不可持续,高质量产业投资项目落地难问题亟待解决[2-3];其次,产业投资项目审批周期长,涉及事项和审批部门多,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影响营商环境和高质量项目投资积极性[4-5];最后,产业用地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监管考核和退出机制,土地低效配置严重,制约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6]。

为推动土地供给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标准地”改革在浙江应时而生。

“标准地”是指在完成区域能评、环评等区域评估基础上,带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容积率等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变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农村改革的关键议题之一。

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摆在我国政府和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分十个小节展开回答,探讨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深入了解现行土地承包制度的问题当前土地承包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规模经营困难、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等。

要进行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必须深入了解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改革提供依据和出发点。

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上,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比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农地流转市场的经验,通过建立健全的流转市场机制,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充分调研农民需求和意愿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路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调研农民的需求和意愿。

可以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农民对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期望以及对各种政策的态度。

四、建立多元化的土地权益保障机制土地承包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土地权益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可以通过建立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土地保险制度等方式,保障土地承包者的合法权益。

五、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当前土地流转存在诸多问题,如低利益回报、流转规模较小等。

在路径选择上,应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流转环境,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益和规模,进一步激发农村土地资源的活力。

六、强化土地承包合同的保护力度土地承包合同是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也是调节土地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

在改革路径选择上,应加大对土地承包合同的保护力度,完善承包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止等方面的规定,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与农业现代化推进相结合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与农业现代化推进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路径选择上,应与农业现代化推进相结合,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摘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农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的缺失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是制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因素。

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必须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和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

关键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约因素;路径选择农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和农业生产要素,以商品的形式进入要素市场并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是必然的趋势。

土地和任何其他要素一样,自由流转总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反过来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对土地交易权的限制则降低要素配置效率和减少农户对土地的长期投入,对土地产出率具有负面影响。

因此,应允许并鼓励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实现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流转的速度慢,流转的规模小,流转的区域差异大,流转的行为不规范,流转层次低,流转的交易价格扭曲,流转工作滞后等。

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现行农地制度本身的缺陷有关。

如何积极推动和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约因素1.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制约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1)分散承包机制制约了农地规模流转现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土地资源流转。

以均田为特征的农地承包制度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均分与零碎化现象的存在,其既不利于先进技术及其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也不利于土地规模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大量外界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与经营运作。

“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向度探析

“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向度探析

“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向度探析刘润秋姜力月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为分析和研究党的历史发展问题提供了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视阈。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变革的百年奋斗史。

在大历史观的视角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制度的百年变革存在三重向度:一是纵向上经历“破旧立新—过渡变迁—改革探索—守正创新”的制度形式变革,坚守路向、目标、立场和原则的稳定,表现为于“变”中锁定“不变”的历时性向度;二是横向上聚焦农地制度内核稳定下的推力转换、拉力转向和动力转变,积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表现为于“不变”中积极应“变”的共时性向度;三是历时性向度与共时性向度纵横交互、内在渗透,表现为当前“坚守不变”的“四个始终”与“主动求变”的“四个不断”有机协同的即时性向度。

这种“变”与“不变”相互交织、交互渗透的基本向度,为下一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制度;共时性;历时性;即时性作者简介:刘润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力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2)05-0018-11土地制度在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而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我国“三农”事业的根基,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型试点区域宅基地退出的绩效评价与路径优化研究”(17BJY091);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供给效果评价——基于四川省试点区域的调查”(SC21ZDTX002)。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摘要:“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正确认识我国农村现行土地制度的性质,明确其改革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回顾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分析了农地制度改革的演变情况、改革的绩效。

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农地制度、保护农民权益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现存问题;改革路径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这阶段农地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于农民,农民既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是土地的自主经营者;土地产权可以自由流动,允许买卖、出租、典当、赠予等交易行为;国家通过土地登记、发证、征收契税等对土地进行管理。

这次土改极大地解放了长期被封建制度束缚的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当时农村秩序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3~1978年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全面展开。

初级社中,土地、牲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仍归农民私人所有,但交由初级社集体共同使用。

1956年春,各地农村大力兴办高级社,并带有强烈的政治竞赛色彩,“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成为空前高涨的“群众运动”。

到1956年末,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高级形式的合作化。

高级社与初级社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高级社把社员私有的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随后两三个月内,全国农村普遍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至1958年11月初,全国共有人民公社26572个,参加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

农村土地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

“国有 农民永佃制”模式的优点 国有+农民永佃制 国有 农民永佃制”
1、实现了村民社区自治与以土地为基础的生 产经营分离。村委会只是村民大会的执行机构, 产经营分离。村委会只是村民大会的执行机构, 其职责是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定, 其职责是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定,监督村民遵 守大会通过的村约和村规,规范村民行为, 守大会通过的村约和村规,规范村民行为,调节 邻里纠纷,维持村里治安, 邻里纠纷,维持村里治安,管理村里各项社会事 务。村委会不再是所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村委会不再是所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国有以后,村级组织, 2、土地国有以后,村级组织,失去了以土地 为依据乱收费的基础,如果村里需要搞建设, 为依据乱收费的基础,如果村里需要搞建设,可 由村民代表大会协商筹集资金; 由村民代表大会协商筹集资金;如果要想发展村 集体经济,则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以资金、 集体经济,则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以资金、 或者土地、或者二者兼有的股份合作社,或者有 或者土地、或者二者兼有的股份合作社, 限责任公司等,按照合作社和公司的方式经营。 限责任公司等,按照合作社和公司的方式经营。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二、中国农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模式比较和方案选择 四、当前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对策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狭义的土地制度:仅仅指土地 狭义 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 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土 地 制 度
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 广义 题的制度,除狭义的土地制度外更增 更增 诸如土地利用制度、 加了 诸如土地利用制度、土地流转制 耕地保护制度、 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等等。 等等。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缺陷及完善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缺陷及完善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缺陷及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的城市土地政策是土地国有化,改革开放以后,国有土地可以有偿征用。

但是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土地管理体制的变迁过程,指出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种种缺陷,并为完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标签: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缺陷;策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地主阶级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随后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后,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之后又朝着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在这一波三折的过程中,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1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分为两个步骤,先是城市土地国有化,然后向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过渡。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起点,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几年内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共十四大以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归国家所有;而根本的区别就是,后者的城市土地可以有偿使用,土地的流转权诞生。

2 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2.1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界定混乱我国的土地管理法里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土地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就是全民所有或者是部分集体所有。

这句话并没有规定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权限界定,并没有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对土地到底有没有所有权。

最近几年,我国的“土地财政”所引发的矛盾日益尖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对土地的权力界定混乱所导致的。

因为最近几年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火热发展,土地带来的巨大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在土地管理法中对土地的权限有了明确的说法,但是在实际过程当中,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不经过审批或者是虚假审批,通过土地的收益增加地方的财政。

2.2 城市土地的储备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土地储备制度是最近几年具有创新性的制度,是我国政府职能发挥的健全和完善,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以来我国⼟地管理的演变历程(了解) 1.1949⼀1978年,重要法律《农村⼈民公社⼯作条例》 1949年7⽉,全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央⼈民政府组织法》,在中央⼈民政府政务院下设内务部。

内务部下设地政司,作为全国⼟地管理机关,主要负责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城市房地产管理、⼟地征⽤和房地产交易管理、⼟地租税、城市管理规划及考核等。

之后,⼟地管理逐步向各部门分散。

1952年,城市营建规划及考核移交新成⽴的建筑⼯程部;|考试⼤|1954年,撤销了地政司,在农业部设⼟地利⽤总局;1956年,在⼟地利⽤总局的基础上成⽴农垦部,主管全国所有荒地和国营农场建设⼯作;城市房地产管理下作移交新成⽴的城市服务部,内务部仅保留⼟地遗留问题处理和部分征地划拨等于作。

1962年颁发了《农村⼈民公社⼯作条例修正案草案》,明确了农村集体⼟地的范围,基本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地管理体制。

2.1979⼀1986年,重要法律《⼟地管理法》 *时期,许多地⽅的⼟地管理机构被解散,⼟地管理⼯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1979年,国务院设⽴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地资源组,由农业部牵头起草⼟地利⽤分类标准、调查规程,并开展⼟地详查试点,在试点实践基础上修改并颁布⼟地调查的技术标准,提出进⼀步加强⼟地资源调查的报告。

1984年,国务院批准部署在全国开展⼟地调查⼯作。

1982年修订了《国家建设征⽤⼟地条例》、《村镇建房⽤地管理条例》。

同年,改⾰⼟地管理体制,1982—1986年国家实⾏所谓城乡分管的体制,地⽅的农业部门建⽴了⼟地管理部门,⽽城市内部则保留了房地产管理局,部分恢复了地政管理职能。

1986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管理、制⽌乱占耕地的通知》,要求强化⼟地管理,刹住乱占耕地之风。

同年,六届全国⼈⼤常委会通过并发布《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明确了全国地政和城乡地政统⼀管理的原则。

3.1987⼀1990年,重要法律《城镇国有⼟地使⽤权出让和转让暂⾏条例》 根据《⼟地管理法》的规定,直属国务院的国家⼟地管理局正式成⽴,接着地⽅各级政府的⼟地管理部门也相继成⽴。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8年第23期土地是财富之母、农业之本、农民之根。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生产关系安排,是一切制度中最为基础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2018 年是我国农村改革40 周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系统梳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程,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论述,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一、中国土地制度历史变迁与国际比较适应资源禀赋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土地制度。

站在全球的视角,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各种典型的土地制度安排,有助于科学、系统、全面地认识中国土地制度。

(一)中国土地制度演进中的典型形态。

从古到今,中国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共有制、井田制、私有制、均田制、公有制等多种典型形态。

可以说,一部土地制度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朝代更替史,更是一部社会经济发展史。

一是共有制。

研究表明,中国有史料可以佐证的土地制度发端于商朝的村落共有制。

这一时期,人类由游牧转为农耕,定居于村落,农业生产主要是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

在这样的条件下,土地由组成村落的氏族合村共有,氏族成员共同耕种,作物收获后共同分享。

这种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氏族社会特点,有利于氏族成员共同生产生存。

二是井田制。

这种制度大致出现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分封土地给贵族,贵族将土地分配给庶民使用。

庶民以共耕公田为前提条件而获得私田,且庶民要完成公田的耕作后才能耕作私田。

那时的耕地,总体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如同“井”字,故称井田制(一“井”分为9 个方块,周围的8 块田由8 户耕种,中间是公田)。

井田制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比例均与农村土地有关。

城乡土地所有权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土地所有权不公平待遇自1978年以来,在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的推进过程中,既有政策性调整,诸如80年代的连续五年的五个一号文件出台,对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起到了巨大指导作用,也有土地制度和法律的不断完善,如以《土地管理法》等等为核心的一系列土地管理法规出台和实施,保证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成功地向前推进。

但土地制度在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性和不公平性却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如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也就是说,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征为国有后才能出让。

即使到201X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对原有土地政策虽有松动,但也缺乏可操作性。

按目前的法律,作为农地转让权的权利主体,承包农户可以在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强迫和阻碍的条件下转包、出租、互换农地经营权,农地转让的价格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而转让收益归承包农户所得。

但这种转让权是有限制的,即全部以“土地的农业用途”为限。

众所周知,中国实行城市土地国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应当说这一制度没有什么错,只要符合农村和城市实际,完全是可以的,我国几十年来也一直实行着这一制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在收益权、占有权、处置权等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农村土地所有者的产权变动仅限于所有权未变化和土地用途不变化的承包权流转,而没有出让权,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有限的所有权。

农村土地出让,必须国有化后,由国家进行出让,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转让土地,显然,这是一种极其不平等的制度。

如果说市场竞争带来了就业、资源配置及商品价值转换周期上的不平等结果,那是短期结果,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的话,那么,制度、法律上不平等和不公平则是长期的,是无法通过自身来改变的。

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路径探析

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路径探析

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路径探析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城市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 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少便利,新《土地管理法》出台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在结合四个试点的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2)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建立。

加快我国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平衡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二者之间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一;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通过政府征收才能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这种“政府替代”的土地流转模式,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

尤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隐形市场规模日益扩张,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手段受到限制。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城乡分裂、土地市场的二元性阻挡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充分高效利用,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如何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对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是目前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一)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乡分离的建设用地市场结构不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能够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要素中发挥其能动作用,统筹增量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

(二)有效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使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而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且承载力受限,这就导致我国城市现有用地资源非常紧缺[2]。

要缓解人口居住需求现状,进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是最优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选择
在城市建设及发展中不仅要注重城市规划,还需要注重城市建设用地管理,以保证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化,这就需要对土地进行管理,所以中国土地管理一直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而不断革新土地管理体制,以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足以见得中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对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对土地管理的了解,详细分析了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

标签: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路径
如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完善,并取得了良好的体制改革效果,对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等变革等起到了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资产,对我国社会经济及城市化建设均起着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故不管是最为资源还是作为资产都应该得到有效管理及保护,从而保证和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终促进我国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为促进土地管理水平提高,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使各种土地管理问题及土地利用问题得到了细化,最终促进我国社会及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所以深入分析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选择是必要和重要的。

1、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存在违法占用土地问题
有关我国违法占用土地的现象,虽然有土地管理体制的限制,但违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始终存在,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进步,违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也是随之而变,这就对当前的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当前,由于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很多群众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还是有个别私营业主,借助自身关系网,违法占用土地资源,常见的表现有未批先用,在有关部门的批文还未下发时,就开始开发土地资源[1]。

1.2 土地利用方式科学性不高
据调查发展,我国很多土地都是选择内涵挖潜型的土地利用方式,这种方式建设成本普遍较高;相较于外延扩展型土地利用方式来说,土地开发成本更低,但也有缺点,就是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资源浪费。

内涵挖潜型方式一般很难被政府与土地管理部门认可,通常都会用开发用地不适宜建设等原因拒绝。

1.3 土地市场还存在不合理问题
自从我国开始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后,众多地区都相继建立了完善的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明确标明土地价码,这也造成了多个地区土地资源大幅度垄断现象,
通常一个地区的土地收购机构垄断当地土地资源市场,这就对土地市场开发与利用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1.4 国有土地资源严重流失
我国当前使用的土地管理体制,在征用以及流转时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不根据流程交费的话,政府就不会提供土地。

基于该情况,土地管理中所以缴纳的费用很多都用在了城市建设用地,剩下的那部分费用均被地方政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甚至还出现了大量土地资源流失的不良现象,这对于中国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及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都产生了不利影响[1-2]。

2、中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原则
2.1 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改革原则
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土地管理时要深刻意识到土地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源,还是一种长期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土地资源,在利用时理应将土地管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产及城市建设等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对中国土地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健康可持续发展。

另外,政府的主导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土地资源,还对土地管理起到了宏观管理的积极作用,因此将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是中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2.2 保障人民利益为根本的改革原则
我在很多民生政策及发展战略上都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原则,所以一切的生产活动、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着人民进行,中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管理,也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即在实际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坚持保障人民利益土为根本的原则[2]。

另外,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超过70%的人民都是农民出生,土地就是他们生产及生活的根本,故在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时,需要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原则。

2.3 科学规划的改革原则
任何体制在改革时都需要考虑到很多元素,尤其是科学元素,因为如果体制改革缺乏科学性,它在落实过程中是很难取得好的成效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也不列外,为了使土地管理体制更加符号实际土地管理需求及要求,在改革时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原则。

3、中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路径优化措施
3.1 促进相关体制改革与制度的衔接
第一,要根据土地管理实际需要,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法律方面的完善,并配套相应的制度,以保证相关体制改革与制度的有效衔接;第二,相关管理者及领导者要提高对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度,并加强制度与体制改革的衔接;第三,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除了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保障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原则以外,还需要站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角度上实施土地管理体制[3]。

3.2 促进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為了促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需要针对农村耕地、住宅用地等内容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才能为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建立土地安全保障基金
要以农村土地资源整体规划战略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土地安全保障基金制度,遇到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土地造成的损毁或者破坏时,可以启动安全保障基金对耕地进行修复。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在多次改革后已经得到了完善,并被贯彻和落实到实际的土地管理中去,取得了良好的土地管理效果。

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变革,不仅是为了完善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和提高中国土地管理水平,还是为了提高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率,使中国的土地得到更好更高效的利用,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方面的应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健康发展,所以作为土地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视度,并积极参与到土地管理体制革及实施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朱道林,张立新,杜挺.论土地管理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范式[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09):7-14.
[2]蔡璇.土地管理体制变革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9):286.
[3]杨璐璐.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与学术研究态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4(11):28-36.
王立波,青州市国土资源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