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童话类文本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童话类文本教学策略摘要: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对同课异构的两节课进行比较分析,感受到让孩子在童话中生活与成长是教育的责任。基于此,给出对童话类文本教学策略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同课异构童话教学策略
一、童话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来看,童话类文本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一是童话的语言活泼,节奏明快。童话世界是美好的,因而其语言往往并不生涩沉重,而是非常明快,琅琅上口,易于传播。因此教学需要关注童话的语言。二是童话的世界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十分美好,令人神往。所以进入童话的想象世界也至关重要。
作为儿童心理成长的精神家园,很多优秀的童话故事选编进教材,那么,童话类的课文,我们应该怎么教呢?笔者以人教版《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通过对比同课异构的两节课的教学差异,尝试提出童话类文本教学的一些策略建议。
二、如何整体把握童话故事
教学片段 1:
师:请同学们用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花园神奇的变化。
生:春,鲜花盛开;冬,白雪一片;春,草翠花开;冬,冰雪覆盖。(师板书变化的词)
师:用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巨人神奇的变化。
生:先是“冷漠无情”,最后变得“热情大方”。
师:(出示自学要求)默读第 1~7 自然段,想想孩子们在花园做了什么,让那里总是春意盎然?勾出描写他们的相关语句。
师:(归纳并板书)原来是“孩子们的欢笑声”,拥有这样的“魔力”。
教学片段 2:
师:好故事,要“读”出来。井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一起读童话。我走到哪里,选中哪位同学,他就为我们读一段。看谁读得最“像”!
(提示学生注意语气、神态、甚至加上动作。重点指导巨人与小男孩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好巨人的三次“滚出去”,引导学生体会到巨人情绪上的变化。)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自私、要把好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
片段 1 教学重点是,抓童话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理清文章脉络,由花园和巨人的神奇变化,引出是“孩子们的欢笑声”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笔者试图通过师生互读,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力求身临其境,整体把握故事内容。通过比较发现,我们在整体把握童话内容这一环节上,都想带着孩子把童话读“薄”。不过,在呈现方式上有差别。
片段 1 让孩子们尝试“将课文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这是一种归纳的、抽象的,“往上走”的思路,它关注了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但是这似乎不是进入童话世界的第一把钥匙,而且也
不是童话故事独有的。如何让童话走进儿童内心,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呢?
笔者要和孩子们一起“读”这个故事,让甜甜的、稚嫩的声音变成一把开启童话世界大门的钥匙。孩子们天生具有游戏精神,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像演话剧一样地接力读“童话”,因此感到很新鲜。这种发挥想象、分角色的“读”,让孩子在童话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读着读着,有的孩子变成了暴怒着咆哮的巨人,有的孩子变成了在北风中瑟瑟发抖的巨人,有的孩子变成了那个站在桃树底下的小男孩,有的孩子……我们就这样读着、听着、欣赏着、沉醉着。孩子们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快速进入角色,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到积极的状态。
三、如何精读挖掘童话内涵
教学片段 1:
师:你有没有可能拥有文中孩子们让花园总是春意盎然的神奇魔力?
(出示小组自学合作要求)1. 注意意见不同时,要举具体例子说清自己的理由。2. 小组内要争取达成共识。3. 作好分工,准备展示。
生 1:我认为有这样的魔力,因为爱分享,会让人的心很温暖,心里温暖了,就是春天。
生 2:我认为我没有这样的魔力,因为童话里都是不可能发
生的事情。
师:你觉得自己有没有可能拥有小男孩这样改变巨人的魔力?
生 1:我认为我有这样的魔力,因为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能说服别人。
生 2:我认为我没有这样的魔力……
教学片段 2:
师:王尔德写这篇童话时,写到某些美好的事物,竟把自己也感动哭了。请你在文中勾画出那些美好的事物和大家交流分享。
生 1:“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我觉得这里很美。
师:你和大家分享了美好的景色,能通过“读” 带我们去看看那里的景色吗?
生 2:“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我觉得这里很美好。
师:是呀,亲吻,让巨人第一次感到温暖和愉快,真美好。
生 3:“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这里很美,也很奇妙。
师:此时,他伸出的已不再是手,而是……
生 4:手指头。
师:“魔法棒”一点,就有神奇的事情发生。美好就在孩子的
眼睛里,童话是美好的,让我们多读童话吧。
片段 1 让学生进行了两次思考:一次是在整体感知之后,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让花园春意盎然的神奇魔力;第二次是在精读文章之后,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改变巨人的魔力,那就是“一颗善良的心,能使人的心灵受到感召”,而少部分人仍然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魔力。童话的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抓住“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高尔基《把文学给予儿童》)这种心理特点,带着儿童寻找童话中感人至深的美好事物,体会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陶冶儿童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两种教学方法在挖掘童话内涵的过程中,都想为孩子营造一种美好的、奇幻的童话氛围,试图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童话的种子,期待美好的情感能促生童话的萌芽。《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中“美好的东西”,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那样,“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需细细体味才能略寻踪迹。无论是片段1老师抛出的合作思考题“你有没有可能拥有小男孩这样改变巨人的魔力”,还是笔者让学生交流分享的“童话中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在启发孩子们在童话中求真、从善、悟美。
对比两种教法在这一环节的合作探究性问题会发现,笔者的问题直指美好,而片段1的问题给孩子们留下了探讨的空间。笔者的问题虽指向单一,但符合阅读童话的心理。童话用最简易的方法向孩子们传递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让孩子们懂得温暖、爱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