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讲解:1. 生态因子28. 流通率2. 限制因子29. 氨化作用3. 基础生态位30. 生态承载力4.阿伦 (Allen) 规律5.趋异适应6.生活型7.主导因子8.种群增加种类9.生态位10.生活史对策11.毗邻效应12.遗传漂变13.密度14.重要值15.优势种16.先锋植物17.构件生物18.存活曲线19.会集种群20.复合种群21.群落最小面积22.逆行演替23.群落交叉区24.中度搅乱理论25.物质循环26.生态平衡27.林德曼效率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出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向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拥有哪些不相同于个体的基本特点?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颠簸的种类。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写出 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加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 ?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拥有哪些特点?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点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散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叉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散布为什么拥有"三向地带性 "?21.试说明影响植被散布的主要要素和植被散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拥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要素?三、阐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无答案
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的基本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后人的补充:(1)Liebig定律只在极严格的稳定条件下才能应用。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2)各因子之间有替代作用。
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
耐受性定律:1913年美生态学家V.E.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后人补充:A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B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C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D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2、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如光强变化→温度改变→湿度改变→蒸发、蒸腾改变。
(2)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环境的所有生态因子不是等价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然有一个或两个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就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含义有二种:①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因子的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个因子的变化,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
如静风→暴风。
②由于某类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变化,从而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的改变。
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光周期中的日照长度等。
(3)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
如低温对某些作物的春化作用是必要的,但在后期是有害的。
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1.acclimatization (驯化)P15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物生理补偿变化,这种变化一般需要较长时间。
2.dormancy (休眠)P16即处于不活动状态,是指动植物抵御暂时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生理机制。
3.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PHAR光合作用有效辐射范围)P19(百度)指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太阳辐射。
4.short-day plant (短日照植物)P22植物开花过程需要的日照时间不足8~10小时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
5.effective accumulative law (有效积温法则)P26P26-27 温度与生物发育关系最普遍的规律,要算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是指生物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一定的总热量,也称热常数或总积温。
用公式表述为:K=N(T-C) 其中,K为热常数,即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总热量,单位用“日度”表示;N为发育历期;T为发育期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
一般来说,起源于或适于高纬度地区种植的植物,所需有效积温较少,反之则较多。
6.homeotherm ;(常温动物)P32 ;poikilotherm (变温动物)P32(百度)常温动物: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受环境影响较小,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变温动物:变温动物是指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P267.asetioncation phenomenon (黄化现象)P21黄化现象就是光照因子对植物生长及形态建成发生明显影响的例子,黄化是植物对光照不足的黑暗生境的特殊适应,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中都可发生。
8.phenological phase 物候期phenology 物候学P29发芽生长开花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活动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9.convergent adaption (趋同适应)P19是指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
生态学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3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4生态幅(ecological valenc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由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6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7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生态因子,称为限制因子8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 :如食物、天地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9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0光饱和点:植物同化CO2的最大能力。
11光补偿点:植物生长发育的需光度12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全光谱中280-710nm之间的光谱带,由于该光谱带内的辐射是对光合作用有意义的辐射,因而被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带。
1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
14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15阳地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开阔栖息地。
16阴地植物:以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品种17冻害:当温度低于-10C时,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活变性,这种损伤叫冻害。
生科院生态学复习题生科
生态学复习题1、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①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②非生物环境:温度、水、阳光、风;2、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CO2、食物、氧等;生态因子作用生特点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作用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生态幅生态价:在耐受范围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4、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5、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6、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他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8、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5、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研究下列问题:①有多少②哪里多,哪里少③怎样变动④为什么这样变动;9、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平均年龄的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存活率作纵坐标得到的曲线A型:凸型曲线,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表示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B型: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型;C型:凹型曲线,表示幼年个体死亡率高,产卵鱼类、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型;1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11、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12、演替:指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13、生态效率:又称林德曼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即: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14、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15、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选择题1、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坏境称为生境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4、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5、旱生植物的特点是根系发达6、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A、绝对出生率B、专有出生率C、最大出生率D、生态出生率9、种群在逻辑斯蒂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的个体数量为等于K/213、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点是A、信息少B、稳定性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简单14、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修正为热带雨林15、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A、食草动物B、杂食C、肉食D、碎食16、生态系统的消费效率为n+1营养级的摄取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能量17、下列各种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A、CO2B、温度C、水D、营养物质18、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A、种子植物B、阙类植物 C 、蓝绿藻D、真菌19、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0、能流和物流速度快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判断题1、生态因子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对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是固定不变的,即其接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错5、在适宜的温度区内,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对6、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是植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适应对7、Allen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和外耳的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对8、种群的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数目与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对9、年龄比例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对10、绝对死亡率是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中下测得死亡率; 对16、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与辩证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等;生物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变化;2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这表现为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如荒地上培育起树木,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另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例如捕食者与猎物、寄生者与宿主的关系;类似的物种间关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形成了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特征;17、最小因子、限制因子、耐受限度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叫限制因子;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存在;4耐受限度: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5生态幅生态价:在耐受范围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其中广义生态幅包括广温性、广盐生、广食性等;狭义生态幅包括狭温性、狭盐性、狭食性等;18、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一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和叶片受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鳞片,体表具蜡粉和密毛,树干粗短弯曲等;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2、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3、行为上的适应--迁移和冬眠/休眠、集群等;二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形态上的适应--植物:有密绒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光,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2、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3、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18、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年龄锥体一般有下列3种类型:①典型金字塔型锥体,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②钟型锥体,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群;③壶型锥体,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年个体占很高比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代表下降型种群;性比: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19、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平均年龄的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存活率作纵坐标得到的曲线A型:凸型曲线,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B型: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型;C型:凹型曲线,表示幼年个体死亡率高,产卵鱼类、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型;20、种群增长模型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①种群离散增长模型:公式:Nt+1=λNt ,增长曲线:直线;其中同期增长率λ是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中的重要参数,λ=Nt+1/ Nt >1,种群上升;λ=1,种群稳定;0< λ< 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②种群连续增长模型公式:dN/dt=b-dN=rN, 其积分式:Nt=N0e rt ,增长曲线:型曲线; 其中,r是一种瞬时增长率,r >0,种群上升;r =0,种群稳定;r < 0,种群下降;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 ,r表示种群增长能力,K表示环境容纳量;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d N/d t:rN1-N/K=rNK-N/K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 N/d 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 a-rt”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①二个假设:有一个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②曲线形状:S型曲线③S型曲线特点:渐近的;曲线上升是平滑的④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时,密度增长最快dN/dt=rN1-N/K=﹣r/kN2+rN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21、种间竞争与生态位的关系:①进化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靠近,重叠增加,种间竞争加剧;②生态位越接近,重叠越多,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将导致一物种灭亡或生态位分离;总之,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物种生态位分开,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22、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每一生物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区域角度讲,不同生物群落都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分布;7具有边界特征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23、物质循环C、N、P:1、碳循环:碳库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无机碳和生物体中的有机碳;最大的碳库是海洋,最重要的碳流通率是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碳交换和大气与陆地植物之间的交换;包括的主要过程是:①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大气交换;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①有机体和大气之间的碳循环: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co2,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葡萄糖,再综合成为含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一部分转化成CO2,另一部分构成生物的有机体;动植物死亡后,一部分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成co2,一部分动植物残体分解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为矿物燃料;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经过燃烧时,碳氧化转变成co2;②大气和海洋之间co2交换Co2由大气进入海洋,或由海洋进入大气中;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2、氮循环:大气是最大的氮库,土壤和陆地植物的氮库比较小;天然固氮包括生物固氮和闪电等高能固氮;人工固氮包括氮肥生产使用化石燃料释放;N的循环过程如下:固定的氮素以硝酸盐或氮盐的形式进入土壤;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的氮,用作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草食动物所取食,合成蛋白质;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动植物死亡后,组织中的有机氮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氮,并可再为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氮的生物小循环;土壤中无机氮可经降水在地表迁移,可转入地下水,或流入海中;海洋中的氮,一部分继续参与氮的小循环,另一部分离开循环;3、P的循环过程起点源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和人类开采,磷被释放出来,由于降水成为可溶性磷酸盐,经由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而在生物之间流动,待生物死后被分解,又回到环境中,溶解性磷酸盐,也可随着水流进入江河湖海,并沉积在海底,其中一部分在海里,另一部分形成新的地壳,在风化后再进入循环;2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伦理价值;物种多样性丧失的原因:①过度利用、过度采伐和乱捕乱猎;②生境丧失和片断化;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⑤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对策:①保育对策应该包括全球的、国家的、地区的和地方的等一系列不同层次;②建立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③迁地保护是将野生生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保护;④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⑤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⑥生物多样性的监测;⑦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二、填空题1、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层次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3、生态学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包括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4、生态学的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著名的生态学四大学派派,包括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法瑞学派常被称为植被区系学派。
1953年后与北欧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群落著名。
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现代人类面临的五大农业生态危机是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危机、污染加重,其根源是对生态系统缺乏整体认识。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结构(9学时)一、名词解释自然环境、生态因子、三基点温度、限制因子、生态适应性、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生物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种群调节、生态对策、光周期现象、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化感作用、生物群落、优势度、相对密度、群落交错区、生物群落演替、顶极群落、生物多样性二、填空题1、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共同形成了地球上一切生物、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大环境。
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干预下的生态系统,人工环境可以分为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3、植物光合作用率在光补偿点附近与光强度成正比,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
4、植物对日照时间的反应在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引种,生产上不注意这一规律会导致明显减产。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复习题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复习题一、选择题1. 生态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个体生物的生理过程B.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 人类社会的发展D. 地球的物理环境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3.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A. 单向的B. 可循环的C. 双向的D. 无规律的4. 生物群落的结构主要取决于:A. 物种的数量B. 物种的多样性C.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D. 环境条件5. 以下哪个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A. 基因B. 进化C. 种群D. 细胞二、填空题6. 生态系统的______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总和。
7.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和地位。
8. 物种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______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______和信息传递。
10. 群落演替分为______演替和次生演替。
三、简答题11.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2. 描述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13. 解释什么是生态服务,并举例说明。
14. 阐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必要性。
15. 简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论述题16. 论述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17. 讨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
18.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19. 论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20. 探讨生态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限制。
结束语:通过上述复习题的练习,考生可以对生态学的基础概念、理论及其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
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成人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普通生态学复习
普通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主体或中心,就谈不上环境。
生态幅(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范霍夫定律或Q10定律体温决定有机物的代谢强度,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即Q1o=T/ (T-10) =2-3群落演替: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
生物地化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经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 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元素”的观点,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于该种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或生态因子。
后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耐受性定律:由美国生态学家Shelfold于1913年提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整理]生态学复习题
1.Allen 规律2.Bergman规律3.Bergman规律4.Chitty学说5.Christian学说6.Gause假说ck法则8.Liebig最小因子定律9.Logistic增长曲线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Lotka-V olterra模型及其4种竞争结局11.Nicholson学说12.r选择和K选择;r—策略者;K—策略者13.r-选择者的主要特征14.Shelford耐性定律15.Wynne-Edwards的学说16.伴生种17.北极狐身体大、而尾、耳、鼻端却小。
这是对什么环境的适应?18.被动扩散19.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举例说明指数增长模型在人口预测上的应用价值。
20.比较主要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21.边缘效应22.变温与温周期现象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23.波动的特点与波动的原因?24.捕食食物链25.捕食者只是对猎物产生危害吗?26.捕食作用及其生态意义27.草食作用的特点28.草原弃耕地上的演替按照时间划分是属于世纪演替还是快速演替?29.草原植被以旱生多年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多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也或多或少起显著作用。
此话是否正确?30.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31.层片及其特征32.层片与层的区别33.长日照植物34.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域35.超顶极36.朝着一个方向,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连续变化过程叫做波动还是演替?37.沉积型循环38.成群分布39.初级生产40.初级生产力41.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42.初级消费者43.垂直地带性44.次级生产45.次级消费者46.次级种群参数47.次生裸地48.次生演替49.从赤道往两极,物种数目是增加还是减少;在水分受到限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随干旱程度的增加是增加还是减少?50.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周期性波动还是种群爆发?51.大气中的氮素必须经过各种固氮作用才能进入生态系统,请列举具有固氮作用的自然现象?52.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53.单优种群落与共优种群落54.单元顶级55.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种间竞争现象。
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生命表: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2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群落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是群落的建造者,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群落演替的发生,建群种可能被其它优势种替代。
优势种并不一定是建群种。
4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的群落演替。
5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的群落演替。
6生态位: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7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只能达到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8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9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
一般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
10生活型:不同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1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12生态效率:营养级内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4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初級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6种间关联:在一个特定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种则互相排斥,即种间关联。
生态学复习题
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 生态型2. 树种的耐荫性3. 物候4. 互利共生5. 生态平衡6. 进展演替7. 营养级8. 最小面积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10森林死地被物二、填空题1.干燥度的计算公式一般采用K=0.16Σt/r,当K>1时,自然植被为,K=1.0~1.5时,自然植被为,K>1.5时,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2.土壤腐殖质是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和。
3.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或动力可分为和两大类。
4.森林土壤储水量取决于和。
5.由于适光变异,经常处于强光下的叶片称为,长期处于弱光或庇荫下的叶片称为。
6.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内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在海滨泥质潮间带,因环境条件特殊,分布着植被。
7植被分类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和。
三、单项选择题1、在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x-x0)·y中,x0表示( )。
A. 平均温度B. 生物学零度C. 物理学零度D. 年平均温度2、土壤中的氮素99%以上是以()形态存在,因此其对土壤中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具有重要作用。
A. 非腐殖质B. 枯落物C. 腐殖质D. 胡敏酸3、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
A. 净第一性生产量B. 总第一性产力量C. 生物量D. 生产量4、( )山脉海拔高2000m左右,对南部地区有良好的屏障作用,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天然分界线。
A. 南岭B. 秦岭C. 武夷山D. 天山5.平均而言,下列不同森林类型中,以()的生产力最高。
A. 热带雨林B. 亚热带森林C. 温带森林D. 寒温带森林四、简答题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 .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2. 生态价(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or ecological valence)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4.环境7.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8.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9. 生物学零度10.内稳态11. 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12.土壤质地13.土壤结构二、问答题1.生态因子的作用有什么基本特征?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3.生物对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4.水生植物如何适应于水环境?5.陆生生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的环境?6.简述耐旱植物的特征第二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 种群(population)2. 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3. 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 ; age-specific life table; cohort life table; horizontal life table)4. 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5.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time-specific life table; vertical life table)Δ6. 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7.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8. 环境容纳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二、问答题1.种群的群体特征有哪些?2.种群的内分布型有哪几种?形成的原因如何?3.如何估计种群的密度?5.何谓年龄锥体?列出其基本类型.6.什么是生命表?有哪几种类型?7.如何建立一个生物种群的动态生命表?8.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9.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有什么特点?10.记住三种种群增长模型的方程及各符号所代表的生态学意义。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习题0绪论一、填空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复合体。
3.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在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6.生态系统是研究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7.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8.生态学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9.生态学按照生物分类类群主要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二、选择题1.在一定空间中,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是A. 个体B. 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下面哪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A. 个体与环境B.种群与环境C.群落与环境D.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填空题1、生态学中的环境一般以(生物 )为主体,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人类 ) 为主体。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 ) 、 (土壤因子 ) 、 (地形因子 ) 、 (生物因子 ) 和 (人为因子) 。
3、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4、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生物的大环境包括(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休眠是生物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生理适应机制。
7、休眠是生物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生理适应机制。
8、根据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反应或外部条件变化对生物体内状态的影响,可把生物区分为(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
生态学复习题
10.成群分布是种群中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成群分布的形成原因有(
ABC )。
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
B.植物以种子方式传播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D.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1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被广泛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该理论能够简单
地用一个变量来表述岛屿的生物学特征,这个单一变量是 ( C )。
A.岛屿面积 B.物种数量 C.岛屿距大陆的距离 D.物种的灭绝速率
1.冬季往温室大棚内增加CO2是利用生态因子作用规律的( C )。
A.限制性 B.阶段性 C.可补偿性 D.不可替代性
2.下列各项,编制生命表时不需要的是( C ) 。
A.各年龄死亡率 B.各年龄开始存活率 C.各年龄适合度 D.生命期望
3.限制植物群落分布最关键的生态因子是( B )。
A.竞争者和捕食者
金字塔 。
11.竞争按生物间的关系可分为 资源性竞争 和 相互干涉性竞争 。
1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按其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分为: 地球化学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生物化学循环
。
13.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属于生态学中的 拟态
现象。
14.利他行为可以在 家庭选择 、亲属选择、群体选择 三个群体水平间
产生。
12.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 A )。
A.同资源种团 B.生态位 C.关键种 D.群丛
13.诱导鸟、兽换羽、毛的因子是( D )。
A.干旱 B.高温 C.低温 D. 光周期
13.根据Grime的CSR三角形对植物生活史的划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B )。
A.高山冻原环境支持杂草对策 B.放牧草原环境支持杂草对策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园艺生态学;生境;生态因子;主导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生态位;“垃圾堆农业”;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斑;阴影;闪光;光时;光周期;温周期;冷害;霜害;冻害;团粒结构;菌根;逆温;共生关系;寄生;半寄生;偏利共生;竞争;协作;他感作用;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辅助能;信号;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二、填空:1、请列举五种在我国为害的入侵物种(动植物皆可):、、、、。
2、环境可分为、两大类。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三个基本定律包括限制性定律、和,其中限制性定律包括和两个方面。
4、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中栽培植物起源和类型形成包括、、、、、、、等八个中心。
5、大多数植物的叶片当自腹面照射时,可见光的吸收率为、反射率为、透过率为。
6、园艺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和。
7、低温伤害的种类包括、和。
8、园艺植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9、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有(至少答三条):、。
10、按其共生关系,菌根可分为、、。
11、食物链加环可分为、、、、。
1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是和。
13、大量元素含量一般占植物体干重以上;微量元素一般占植物体干重的以下。
14、白僵菌对于防治(填“病害”或“虫害”)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15、生态系统一般可分为11个层级,即、、、、、、、、、、。
16、园艺植物群落中常见的共生关系有、、。
三、简答:1、分别书写树冠层水分平衡表达式、园地水分平衡表达式,并解释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2、简述高温的生理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对热害和日灼的防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4、试简述紫外线的主要生态生理作用效应。
5、植物起源的确定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稽考?6、简述植物病害的控制途径。
7、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8、试简述生态系统的特性与特征。
9、试简述食物链网结构设计原则。
生态学复习题
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 生态型2. 树种的耐荫性3. 物候4. 互利共生5. 生态平衡6. 进展演替7. 营养级8. 最小面积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10森林死地被物二、填空题1.干燥度的计算公式一般采用K=0.16Σt/r,当K>1时,自然植被为,K=1.0~1.5时,自然植被为,K>1.5时,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2.土壤腐殖质是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和。
3.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或动力可分为和两大类。
4.森林土壤储水量取决于和。
5.由于适光变异,经常处于强光下的叶片称为,长期处于弱光或庇荫下的叶片称为。
6.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内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在海滨泥质潮间带,因环境条件特殊,分布着植被。
7植被分类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和。
三、单项选择题1、在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x-x0)·y中,x0表示( )。
A. 平均温度B. 生物学零度C. 物理学零度D. 年平均温度2、土壤中的氮素99%以上是以()形态存在,因此其对土壤中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具有重要作用。
A. 非腐殖质B. 枯落物C. 腐殖质D. 胡敏酸3、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
A. 净第一性生产量B. 总第一性产力量C. 生物量D. 生产量4、( )山脉海拔高2000m左右,对南部地区有良好的屏障作用,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天然分界线。
A. 南岭B. 秦岭C. 武夷山D. 天山5.平均而言,下列不同森林类型中,以()的生产力最高。
A. 热带雨林B. 亚热带森林C. 温带森林D. 寒温带森林四、简答题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第一章)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C 】A. 人类生态系统B. 自然生态系统C. 城市生态系统D. 社会生态系统2.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是【 A 】A. 黑箱B. 白箱C. 灰箱D. 绿箱3.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来研究系统整体特性的研究思路是【 A 】A. 白箱B. 黑箱C. 红箱D. 灰箱4.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D 】A. 人口—资源—环境峰会B.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C. 环境保护大会D. 人类环境会议5.属于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是【 B 】A. 政治B.大气C. 法律D. 文化教育6.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称为【 B 】A. 人口迁移B. 人口城市化C. 城市人口过密化D. 人口城市规划二、填空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取食和被食而形成的链索关系称为食物链。
2.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
3.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称为生态位。
4.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5.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
6.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
2.系统: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成分按一定的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集合)。
四、简答: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1)黑箱研究思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性和反映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
2)白箱研究思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3)灰箱研究思路:同时兼用白箱和黑箱的研究思路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思路。
2.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
3.环境承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资源条件。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同样包括现实与潜在两种类型。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4.食物链(网)原理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时主要反映在哪几个方面?1)首先是指以产品或废料、下脚料为轴线,以利润为动力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
2)其次,城市食物链原理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的这一特点,即城市的各个组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着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性的联系。
各组分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3)此外,城市生态学食物链原理还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
(便于理解:人类以来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污染后果最终将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归结于人类自身。
)5.何谓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哪几类?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例如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态关系(例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
城市生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另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
6.简述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7.何谓环境承载力?其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环境承载力分为哪几种类型?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
环境承载力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地区不同或时间范围不同,环境承载力也可以不同。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资源条件。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同样包括现实与潜在两种类型。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8.什么是黑箱研究思路?什么是白箱研究思路?什么是灰箱研究思路?1)黑箱研究思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性和反映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
2)白箱研究思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3)灰箱研究思路:同时兼用白箱和黑箱的研究思路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思路。
一、选择(第二章)1.属于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等起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是【A 】A. 光照B. 坡度C. 海拔高度D. 经纬度2.生态系统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分别是【B 】A. 单向、单向B. 循环、单向C. 单向、双向D. 双向、循环3.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 B 】A. 生态宽度B. 生态幅C. 生态阈值D. 生态范围4.总初级生产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遗留的有机物质贮存的能量称为【 D 】A. 生物量B. 初级生产力C. 次级生产D. 净初级生产5.按Linderman的“百分之十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 D 】A. 70%B. 50%C. 30%D. 10%6.属于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等起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是【 C 】A. 光照B. 温度C. 海拔高度D. 降水7.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的移动量称为【 C 】A. 生态效率B. 周转率C. 流通率D. 同化效率8.生态系统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称为【D】A. 生态单元B.蓄库C.功能群D. 营养级9.生态系统无生命类成分中,属于有机物质的是【 D 】A. 氮B. 铁C. 氧D. 蛋白质10.食物链不论如何复杂,但食物链并不很长,其营养级一般不超过【 B 】A. 1-2个B. 4-5个C. 7-8个D. 10-12个11.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的现象说明了生态因子具有【 C】A.主导因子作用B.直接作用C. 阶段性作用D. 补偿作用12.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这种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是【B 】A. 协同作用B. 拮抗作用C. 叠加作用D. 净化作用13.根据生命的需要,属于结构元素的是【 D 】A. 铁B. 铝C. 硫D. 碳14.属于气态循环的物质是【 C 】A. 钙B. 磷C. 二氧化碳D. 碘15.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其固定是通过绿色植物的【 B 】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蒸腾作用D. 蒸发作用16.根据生命的需要,属于大量营养元素的是【 A 】A. 钙B. 铜C. 锰D. 铁17.属于沉积循环的物质是【 D 】A. 氧B. 氮C. 二氧化碳D. 磷18.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状态称为【 C 】A. 生态承载力B. 生态失衡C. 生态平衡D. 生态阈值19.物质和能量越接近食物链末端越少,由此形成了营养级呈【 B 】A. 长方形B. 金字塔形C. 圆柱形D.线性20.德国化学家利比希研究指出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所限制,而是受那些只需要微量的营养物质所限制,这一定律称为【 C 】A.林德曼定律B. 耐受性定律C. 最低量定律D. 限制定律21.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接近有机体耐性限度的几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在质和量上的不足和过量,都可以引起有机体的衰减或死亡,这一定律称为【 D 】A. 最小因子定律B. 贝格曼定律C. 限制因子定律D. 耐受性定律22.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说,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来补足,这种作用称为生态因子的【 C 】A. 综合作用B. 阶段性作用C. 补偿作用D. 不可替代作用2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周转时间最长的物质是【 B 】A. 大气圈中的氮B. 海洋中的钠C. 大气圈中的水D. 海洋中的硅24.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除以该库中营养物质量被称为【 C 】A. 生产率B. 输入率C. 周转率D. 输出率25.自然生态系统传递能量主要通过【 C 】A. 采掘部门B. 能源生产部门C. 食物网D. 农业部门26.生态系统无生命类成分中,属于无机物质的是【 C 】A. 碳水化合物B. 脂肪C. 铁D. 核酸27.根据生命的需要,属于微量营养元素的是【 B 】A. 碳B. 铜C. 氢D. 氧28.有机汞和硒同时在金枪鱼中共存时,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这一现象反映了这两种化合物之间存在【 A 】A. 拮抗作用B. 叠加作用C. 净化作用D. 协同作用29.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称为【 A 】A. 生境B.生态幅C.分布区D.环境30.任何一个时间里,物质生产的总量,即总内能的贮存量称为【 D 】A. 有效光量B. 摄食量C. 同化量D. 生物量二、填空1.生态系统无生命类的成分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三种。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取食和被食而形成的链索关系称为食物链。
3.生态系统生命类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三种。
4.每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5.按Linderman的“百分之十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 ,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
6.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和链条,把生物与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
8.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9.城市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
10.生态系统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1.生态因子的净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1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三种类型。
13.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