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文学的不自觉性
以《离骚》为例赏析屈原的忧患意识
48以《离骚》为例赏析屈原的忧患意识张九州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摘要: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在他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最能表达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的代表作当属《离骚》。
《离骚》不论从内容意象、人物形象还是主题寓意等方面都具有严密的层次性,对自身、对君主、对国家都有独到的见解,他将忧患意识与抒情手法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丽诗篇。
本文就以《离骚》为例,赏析爱国诗人屈原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离骚》;屈原;忧患意识《离骚》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是屈原在遭遇流放过程中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通过创造“香草美人”等意象,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屈原在《离骚》中将他的忧患意识表露无遗,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分别是通过对自身生平的总结引发的对人生的嗟叹;通过对国家君王的遭遇引出对国家的担忧;通过构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在众多意象中寻求内心的解脱。
屈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忧患意识,却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处处隐喻着这种思想,发人深省。
一、对人生的嗟叹《离骚》开篇写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屈原对出身、宗族、名号的说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明自己出身的不平凡。
屈原在楚国处于贵族阶级,与皇室宗族有密切的关系,诗歌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表明了立场,为下文政治观念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他在诗歌中就提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可以看出,屈原没有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反而给自己设立了很高的标准,对内提升自己的美德,对外加强自身的能力。
当时的楚国是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力比较强盛,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屈原仍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给自己树立崇高的目标,这是他忧患意识的一个表现。
屈原的观点探析
屈原的观点探析屈原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离骚》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探析屈原的观点。
首先,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强调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离骚》中,他抒发了对贪婪、权力欲望和腐败的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他通过对个人感情痛苦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贫困,展示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人民的爱。
其次,屈原追求自由和自主的思想也是他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权威和压迫的反抗体现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在《离骚》中写到:“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他以自己的言辞作为武器,来捍卫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他强调个体的价值,并倡导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追求自由和幸福。
此外,屈原的观点还包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他深深地被自然的美和力量所吸引,并将其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写道:“人之情恶而难直兮,不察薄乎夫妇。
薄乎夫妇,胡不相畜?”他通过对夫妇之间的比喻,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们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
最后,屈原在他的观点中展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深爱着他的祖国楚国,为保护祖国的利益而献身。
《离骚》中充满了他对祖国的赞美和忧虑,他写道:“遗时俗乎幽闺兮,独悲秦吴之乱离。
”他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忧虑和对国家团结的渴望。
总之,屈原的观点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追求自由和自主的思想、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的作品《离骚》是他对这些观点的生动展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他观点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屈原作为文化名人的重要性。
读离骚的启发
读离骚的启发《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它以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屈原在失意和困苦中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精神追求。
在阅读《离骚》时,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以下启发:1. 追求自由与真实:《离骚》中的屈原主张追求自由与真实,他不愿被局限或控制于某种职位或地位,而是秉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和追求,坚持寻找自己真实的价值和目标。
这启发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追求,不被外界的限制和标准所束缚。
2. 在逆境中坚持:《离骚》中的屈原在失意和困苦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放弃追求和奋斗。
这提醒我们,在遇到困难和逆境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
3. 对现实的反思:《离骚》中的屈原通过叙事和描述,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追求,还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启示我们要对现实保持敏感,审视并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4. 文学表达的艺术魅力:《离骚》以其生动的描写和优美的诗句,展现了文学的艺术魅力。
它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表达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欣赏和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之,通过阅读《离骚》,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屈原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还能从中得到关于人生追求、面对困难和思考现实的重要启发。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辞章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屈原的内心世界和主权之思,同时也蕴含着一些启发和教益。
首先,《离骚》启发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诗中,屈原以自己的遭遇和处境为背景,表达了他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强的勇气。
他通过诗意表达对自己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许。
我们也应该像屈原一样,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
其次,《离骚》启发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
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前行,而是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为之努力奋斗,即使遭遇挫折也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念,坚持走下去。
屈原离骚读后感(优秀3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优秀3篇)《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共享的屈原离骚读后感(优秀3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离骚》读后感篇一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爱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志向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志向的执着追求。
他对志向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
这位宏大诗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假如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无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沉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共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幻想。
就这样憋着了,缄默着。
缄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呼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呼喊过的,不过被沉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无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怜悯这位宏大的诗人。
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好像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宏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
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索的河中接着自己的梦境……篇二:《离骚》读后感篇二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无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白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
楚江边那遗世独立,悲怆怨愤的幽魂,勾起了我几多的感慨!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
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诗文,也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人生、道德的深刻思考。
离骚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离骚的思想内容。
首先,离骚中体现了屈原对个人遭遇的反思。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在诗中写道,“人谁无死,死有长生。
”这句话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对命运的接受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离骚中,屈原还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的关注,这也是离骚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离骚中体现了屈原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离骚中,屈原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展现了屈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这也是离骚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
此外,离骚中还体现了屈原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在离骚中,屈原反复强调了人的本性和道德规范,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道德的重视。
他在诗中写道,“心之忧矣,於我归虑。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道德的关注,展现了屈原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这也是离骚思想内容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离骚是一篇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个人遭遇、对自然、对道德的思考,展现了屈原的深刻思想和对人生的感悟。
离骚的思想内容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普世意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离骚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离骚》看屈原文学的不自觉性
体系来寄托特定的好恶美憎之情一样,这正可看作是他作为楚 的使用系统化、形式化的问题。其次,也许是更重要的,这是“实
民族之一员对植物崇拜之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从另一方面 用文”和“美文”还没有截然划分的时期,在观念里,人们还没有
来看,屈原沿用这些原始活力、怪诞场面主要出于其抒发忧愤的 把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区分开来。或者,可以说,这是文章的
在文学尚未自觉的战国时期,“文学家”屈原究竟有多少文学自 教神秘的气氛,在《离骚》中实不难见其影迹。因此,可以推知,类
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骚体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孤立的 似《九歌》之类的楚地巫歌形式相比于三言两句的南楚民谣,在
艺术形式令后代文学家无从效仿,其原因是否正与屈原写作上 结构上更直接地影响了《离骚》的写作。《离骚》谋篇布局的成熟
- 224-
· ·2010·4
的继承”[6(] 按:特殊文艺形式具体为南方民间歌谣)。但是由这些 社会虽在早期曾受制于周王室,吸收了一些周家文化,但周室的
歌谣体式的“三两句”或“两章一小段”的简朴形式一跃而为两千 宗法制文化并未在南方大行。楚人以所谓“南蛮”自处,较多保留
多字、建制不凡的叙事抒情体,这需要很高度的综合构思能力和 了氏族社会遗留的特点,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风格。反映在社会
而且,还因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抒发政治怀抱的实用 性,是屈原为文的首要的、也是其全部的目的。也就是说,不论后 世如何评述,在彼时彼地──文学观念尚不明晰的战国时代,文
赵叶花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旅游系 助教 硕士 (责编 张文娟)
字的形式和意义是一种凭藉,文字只是穿透事物本质的工具,
“实用性”才是所有先秦文学家对文学观念的全部体认。学者吕
积极的自觉创作意识,这恐怕难为远在先秦时代的屈子所能自 风习上:虔诚的自然崇拜,浓烈的宗教情绪,巫风盛行是其表现。
离骚读后感(10篇)
离骚读后感离骚读后感(1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读后感1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
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
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
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
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
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
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
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
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
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
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
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
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引言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位名垂青史的伟大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两部重要作品《离骚》和《天问》作为古代文学的珍宝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这两部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屈原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探讨《离骚》与《天问》中屈原思想的转变以及他们在创作风格上的特点。
1. 《离骚》的思想转变1.1 屈原蒙受屈辱屈原生活在中国战国时期,作为楚国的宰相,他致力于为国家谋福利。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最终被贬谪到遥远的南方。
1.2 感悟人生的无常受到屈辱的打击之后,屈原开始反思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褪残。
他在《离骚》中借用生物学中的“蛇行”来暗示人生的曲折和变幻。
1.3 追求内心的解脱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内心解脱的追求。
他试图摆脱俗务,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静。
2. 《离骚》的创作风格2.1 豪放的诗歌语言《离骚》以其独特而豪放的诗歌语言而著称。
屈原在诗中借用了丰富的形象和比喻,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2.2 情感的抒发与声音的变化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情感的抒发和声音的变化,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追求。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感性的表达。
2.3 音乐化的节奏和韵律《离骚》在创作中注重音乐化的节奏和韵律。
屈原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使诗歌更加和谐而富有节奏感。
3. 《天问》的思想转变3.1 对世界的思考在《离骚》之后,屈原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更加深入。
他开始思考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3.2 南奔北返的心境《天问》中,屈原借用南奔北返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的忧虑。
他希望能通过对天地宇宙的思考,为世界带来秩序和和平。
3.3 比照历史与现实在《天问》中,屈原以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他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带给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指引。
4. 《天问》的创作风格4.1 运用了哲学和宗教的手法《天问》在创作风格上,屈原运用了哲学和宗教的手法。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我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我作者:金红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8期【摘要】通过《离骚》重新审视屈原,发现屈原将自我异化为楚国,当自我无法在楚国政坛自由展现时,又折向历史圣贤,另一个外在来规定自我,造成另一种确认自我的失败,导致屈原最终走向诗歌艺术,在诗歌中,自我得以伸展,创造了一个自由的世界。
【关键词】离骚;自我;自由《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部悲剧性作品,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悲剧精神。
屈原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得以发挥,无私崇高的人格正是在这种冲突和失衡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和体现。
“人的悲剧,……是在追求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更崇高的目标中表现出来的。
”“悲剧的喜感,不属于美感,而属于崇高感,甚至是最高级的崇高感。
”屈原旺盛的生命热情和昂扬的实践活力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但是,更进一步看《离骚》,我们会发现,屈原把对自我的确认与楚国关联在一起,“我”被异化为楚国,“我”即楚国,生命本质自由的一面,与楚国相混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的自我便消失了。
“我”隐没在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历史变革中,“我”是以楚国兴衰存亡为根基的,自我存在的根基被偷换。
所以,在屈原在自我确认的过程中,已经把自我抹杀了。
屈原的精神与楚国的任何变化联系在一起,其终极的目的是楚国的兴盛,任何与此相反的现实,对他而言,都无比的痛苦。
但在现实世界中,楚国的变幻莫测并不以他的意志为改变。
屈原对楚国的关注,注定与这种变化莫测关联一起。
因此造成的是内在心理与外在现实表象的重合,任何现实的变化,都会在诗人心上留下痕迹。
他有时间的紧迫感,这种紧迫的时间意识也是与楚国相连:“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月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欲少留此灵均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离骚人物形象分析
离骚人物形象分析离骚人物形象分析《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回顾历史,后一部分为理想之现实的探索。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离骚人物形象分析,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名着阅读栏目。
《离骚》中,诗人的形象光辉灿烂,有着气魄雄伟,血肉丰满,感情充沛的性格。
他的理想高远,决心引导祖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是昏庸的君王,贪婪的党人,使他思想上产生了矛盾和斗争,曾经犹豫动摇过,可是他不忍坐视“民生之多艰”更不愿“竞周容以为度”,于是他又振作精神,为“美政”而奋起斗争。
他是一位有着远大政治理想,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有着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的伟大诗人。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
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
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
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
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
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自离骚文本看屈原性格
此萧艾也?」往昔所爱恋的兰蕙荃芷,不再吐露香气,却沾染了世俗的尘灰,「委厥美以从
俗兮」。诗人的目光清峻、犀利了起来,他顽强地抵抗蚀心的怨怼,要「和调度以自娱兮,
聊浮游而求女」,振作疲惫而虚矫的神色,固执地宣示要将再度「周流观乎上下」,到更宽
纱的西施芙颜,开绽令人沈迷而费解的忧伤莞尔。
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政治人物,他的日常生活必定繁琐枯燥,甚至是不可忍受的浊俗
,但他行文的想像却像一个婴儿,如此的天真烂漫、自然而不矫饰地抒泄。如同容易自溺于
哀伤的「美人」,他「不辞镜里朱颜瘦」的自虐精神、巨大而繁复的矛盾,又为后人所怜悯
而探求。
广的空间里追寻机遇。故作轻松、忽略摧肝裂肠的不平衡感,多么哀丽的矛盾,也益加铸深
了日后毁灭性的悲剧。
「抑志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飞龙替他驾车,车上饰满美玉,再镶上洁白的象牙,
如此浩大的盛行,诗人渴望飞到渺远,美的至境。在美轮美奂的盛势中,诗人却要定下心来
,缓慢而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一种纠缠至死的爱,既令人憎恨也令人神往。
所有的浪漫主义者或唯美主义者,往往体现一种韧性的生命,他们既独立又哀怨,常常
不自觉地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寄托,在现实生活中时时追求更为强大的、阳刚气十足的精
神表征。所以,屈原在自怨自怜中培植希望,而又在一次次的失落下鸣发忧伤的长号。
班固说他「为赋以风」。屈原具有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气质,且其实,屈原的功利追
足以吸引他的美女不在尘世,只在天上。为此,诗人直上九霄,穷目四极八荒。一连串
复杂繁琐的求爱和寻找过程中,诗人其实明了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为了遗忘一位真正钟情的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屈原《离骚》作品鉴赏屈原《离骚》作品鉴赏《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读后感
楚辞目录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思屈子丹心怀故楚,偏遭宵小暗谗伤。
经霜竹叶绿尤翠,耐霜梅花艳更香。
博得芳名传万古,赢来清誉遍千邦。
当年报国捐躯日,长使后人吊讧江。
长风起处是潇湘,翠竹情怀梦亦香。
兰蕊今宵深梦里,心花一瓣为谁扬?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
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
《离骚》读后感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
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是遭受的意思。
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
骚,愁也。
」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屈原《离骚》读后感(通用16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通用1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1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
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
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
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
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
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
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
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
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
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
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
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
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
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班级:中文B班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
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
《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
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
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诗人爱国精神高洁思想《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
”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
《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
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
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死斗争。
独立不迁上下求索———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灵氛劝勉他远离楚国,巫咸也劝告诗人趁着年轻,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后来他决心去国远游,去实现 “美政”理想,他兴致勃勃地出发了,转昆仑,过天津,行流沙,涉赤水,“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他起驾神游太空,千乘车辆并驾齐驱,八条飞龙蜿蜿游动,这是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诗人在这既真实又离奇的世界中进行理想的探求。但是在晨曦中看到他的故乡,因眷恋故乡而不肯再走了。
从我们今天来看,屈原的美政理想,在当时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的,战国末期,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富强,而楚国贵族奴隶主仍是束缚生产发展的桎梏,屈原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清楚看到只有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选用新兴势力执政,才能使楚国兴盛,也就是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是他的主张和措施,严重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一再遭到他们的嫉恨和抵制。这不光是屈原的悲剧,楚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这上天入地的想象,涡中,诗人不断地求索着。
屈原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不断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发现了真理,看到了光明,但既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也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他手中的真理,他指出的光明,都不能用来拯救自己的祖国,他只能眼看着祖国一天天沦亡下去。虽然如此,屈原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体现这种精神之中的人格美,仍然十分可贵的。
二、坚持正义,好修为常。
屈原把自己的政治理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他坚持正义、洁身自好、习以为常,这种对美的追求用诗中句子,就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离骚》这首气贯长虹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特别是对屈原的人格褒贬不一。
刘安称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则认为“过矣”。
颜之推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李白则说:“屈平辞赋悬日月”。
孟郊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笔者拟从《离骚》入手,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
1通过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坚守。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屈原的人格。
一、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爱国者,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他对祖国的繁荣和安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对祖国的危难和衰落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痛。
他在诗中写道:“江汉曲,已复行路难。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如霜。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他希望祖国能够重新振兴,恢复昔日的辉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
他曾经担任楚国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曾经向君王建议,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他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终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这种价值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他在诗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价值的理解。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屈原的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政治活动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个人的私利而妥协和放弃。
他的这种坚持和认识,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和快乐,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物。
他在诗中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离骚》文学评价
《离骚》文学评价《离骚》文学评价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
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
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这篇文章的文学评价,希望大家了解。
汉代屈原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汉代初年至西汉宣帝时期,第二阶段为西汉元帝年间至东汉和帝时期,第三阶段为东汉安帝时期至东汉末。
汉代士人对屈原的论争体现出汉代学术观念的变迁:第一阶段以黄老之术治国,此阶段士人对屈原持肯定态度;第二阶段为儒学独尊时期,此阶段扬雄、班固、贾逵等人对屈原持批判态度;第三阶段为经学的中衰时代,王逸、应劭、荀悦等人又极力提高屈原地位。
屈原正面评价古代屈原半身像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8]班固明褒实贬评论屈原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他与先前的刘安出现了分歧。
关于屈原人格评价问题,他在征引刘安关于可与日月争光的观点后说:“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对屈原展开正面批评。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的打击满怀忧愤无处宣泄之时,随手借用了本民族传承之下 的形式框架,把自己的经历、遭遇写进去,以求自我情感的祭祀 和超脱。在彼时彼地,这种承袭当是最自然不过的。
原叙其所遭所遇,所感所忧。忽而意气风发,上天入地,周流求
索,忽而悲从中来不可遏止。可谓一唱三叹、层澜迭出。其谋篇布
二
局虽不大易为后人所通解,实际却自有条理,据前辈学者多所探
故事,非屈子自为创造者也。”[17]可谓一语中的。
参考文献:
三
作为创作主体来讲,笔者认为,屈原首先并且主要的是一个 非常清醒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不自觉”的诗人。“屈原者,名 平。楚之同姓也,为怀王左徒”[18],他曾一度深入王权内部“,入则 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19]。是统治 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王者师,王者佐,他不仅热爱宗国,关心民 生,而且有相当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远见卓识。他怀有富国强兵大 一统的理想,并有一套富于实践性的美政计划。但由于徇私枉 法、忌贤妒能的贵族党人谗言离间,楚王昏聩无识,屈原终被朝 廷疏离,被迫流亡,遂成逐臣。一旦“博闻强识,娴于辞令”[20]的屈 原丧失了已有的政治地位,他那份娴熟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分子 的博闻强识力也就成为其书写政治抱负、一吐心中抑郁的极好 凭藉。如果可以说《离骚》是政治抒情诗的话,那么,在其中他得 以能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21],为挽救国家民族于 危难,为中兴楚国四处奔走多方求贤,表达他作为一位政治家最 饱满的斗志和对国家对人民最深挚的关切爱恋的内容是主要 的,而其诗的语言和形式,则是次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就像歌德 在谈到拉·封丹为什么被法国人尊敬时,所指出的:“并不是因为 他的诗的优点,而是因为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格的伟大。”[22]
的典范”[3],并因其内容的宏博富丽和风格的云诡波谲而被视为 的原始风貌。它们由屈原亲自整理,必为作者烂熟于心,其“细密
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祖──对屈原作品所呈现的文学 安排”、 “成套数”[9]的篇章结构对《离骚》的结构肯定是有启发的。
价值及评价,历代之下的学者可谓论著煌煌。但值得一提的是, 包括《九歌》的美妙文辞、神灵之装束仪态、行文的重重叠叠和宗
体系来寄托特定的好恶美憎之情一样,这正可看作是他作为楚 的使用系统化、形式化的问题。其次,也许是更重要的,这是“实
民族之一员对植物崇拜之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从另一方面 用文”和“美文”还没有截然划分的时期,在观念里,人们还没有
来看,屈原沿用这些原始活力、怪诞场面主要出于其抒发忧愤的 把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区分开来。或者,可以说,这是文章的
而且,还因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抒发政治怀抱的实用 性,是屈原为文的首要的、也是其全部的目的。也就是说,不论后 世如何评述,在彼时彼地──文学观念尚不明晰的战国时代,文
赵叶花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旅游系 助教 硕士 (责编 张文娟)
字的形式和意义是一种凭藉,文字只是穿透事物本质的工具,
“实用性”才是所有先秦文学家对文学观念的全部体认。学者吕
积极的自觉创作意识,这恐怕难为远在先秦时代的屈子所能自 风习上:虔诚的自然崇拜,浓烈的宗教情绪,巫风盛行是其表现。
如做到,其中无疑有着起到更直接借鉴作用的因素。而且更重要 所以神话不仅在南楚文化中大量完整留存,而且在宗教的作用
的是当时的南楚确实已有这样的成熟的艺术形式源泉,只不过 下经过神性、人性杂糅而丰富扩展为更多的美妙故事。这起码在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不自觉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认为“是《诗经》 断应是符合实情的,又考虑到作为楚辞系统内部的另一部重要
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1]。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卓 作品《九歌》其本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
有成就的伟大诗人”[2],创作了《离骚》这一“我国抒情诗无可比拟 神的歌曲”[8],则这十一首曲子的大体风貌应几近南楚祭歌舞曲
的紧密结合,其中不乏反理性的迷信荒诞因素。而且所包含的真 国上下黑白颠倒本真迷失的力度,竟使文字本身有了超乎寻常
善美等道德意识也极其参差不齐,显然当时的屈原对此是混茫 的穿透力,呈现给了后人一个尽善尽美的文本。于无意间,奠定
不辨的,对之的应用也并无很多自觉意义上的剔除和升华。
了他不朽诗人的崇高地位。
在内容方面,庞大的象征体系和神话系统作为离骚在表现
讨,皆谓其内在逻辑井然有序。姜亮夫先生曾谈到“:就其思想的 上的显著特色,恰如姜亮夫先生所言,“神话给楚辞一个顶大的 发展同篇章的发展来看,屈原的作品在南楚,是个非常成熟的东 影响,所以屈原能够成为一个浪漫主义者”[13]。但问题是,屈原是
西。”[5]但是,所引人深思处就在于:如此的鸿篇巨制,其结构的完 在自觉地应用神话、创造神话从而有意识确立自己为一个浪漫
· ·2010·4
- 223-
文学艺术
CANGSANG
楚人集体无意识和心理经验的原始积淀,它们作为特定的信息 正惠在一篇文章中谈到:
或固定的符号具有某种对应的功用或暗示,契合着他某些潜意
先秦两汉的文章具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骈散对立的意识
识或特定的心理色彩。就好像《离骚》中他沿用形形色色的植物 还没产生的时代,人们只是直觉地写文章,还没有考虑到把对句
CANGSANG
文学艺术
从《离骚》看屈原文学的不自觉性
赵叶花
摘 要 《离骚》建制之宏伟,在当时的诗歌阶段是没有先例的。神话在南楚文化中大量留存,作为《离骚》创作的素材 武库,构成其表现上的象征体系和神话特色。最后,在文学观念尚不明晰的战国,屈原首先并且主要的是一个非常清醒的 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不自觉”的诗人。
[1][8]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
[2]金荣权.从对屈原的评价看汉代人的文学批评思想[J].南 都学坛,2002,(5).
[3]赵逵夫.楚辞中反映的文学现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 科版),2004,(3).
[4]春秋诗话(卷一). [5][6][9][13][16][17]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M].北京:北京出版 社,1981.106,101,109. [7][11][22]黄崇浩.巫风对离骚构思之影响[A].楚辞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1988.14,48,160. [10]林祥征.说“灵均”[A].楚辞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8. 181. [12][14][15]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84.233,36,230. [17][18][19][20][21]司 马 迁 . 史 记 [M]. 长 沙 : 岳 麓 书 社 ,1986. 495. [23]吕正惠.形式与意义.中国文化新论文学篇[M].北京:三联 书店,1992.46.
的继承”[6(] 按:特殊文艺形式具体为南方民间歌谣)。但是由这些 社会虽在早期曾受制于周王室,吸收了一些周家文化,但周室的
歌谣体式的“三两句”或“两章一小段”的简朴形式一跃而为两千 宗法制文化并未在南方大行。楚人以所谓“南蛮”自处,较多保留
多字、建制不凡的叙事抒情体,这需要很高度的综合构思能力和 了氏族社会遗留的特点,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风格。反映在社会
自觉需要,因其场景的丰富性和富于情节性符合了作者浩荡起 艺术性还没有获得独立地位的时代[23]。
伏的思绪之海。因为现在看来,这些原始艺术神话故事作为楚文
时代的局限性当然同样会限制诗人屈原的表达。但有一点
化的一般遗留,其文学的因素并不多,再加上与巫术、礼仪宗教 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恰恰是他见事的透彻,凛然的气魄,刺破楚
前言故都,篇末言故乡,故都故乡分别厘然。”[1“5] 首先是从现实 在于提醒人们:处于先秦时代的文学经典自有其尚“不自觉”的
的愿望出发,其次是现实中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便去远游、去追 本真特色。就《离骚》来讲,其所呈现的文字之佳固然重要,但我
求,最后是又回到了故乡”[16]。透过浪漫虚幻,所呈现的是一位忧 们更应当注意到彼时作者只讲求“实用”的作文理想,而几无艺
心如焚的政治家真切可感的自叙传。诚如姜先生所言:“屈子艺 术性的自觉观念,从而有利于更客观地把握文字以及文字背面
术构思,盖以当时楚之国势社会形态为背影。而以政治理想为轴 思想的真实和表达的现实性。唯其如此,我们的理解和评价才能
心,以成其诗篇。”“其触及浪漫故事之处,乃南楚民间所习闻之 更逼近作品本质,才不至于“发于文而止于文”以致拘泥。
它们深深扎根在巫事活动中。学者黄崇浩在研究《离骚》构思时, 素材上,是《离骚》创作的丰富武库。又如前所述,屈原创作之深
分析了当时种种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后指出的“影响《离骚》结 受影响于巫歌神曲,更在于其宗教的虚幻情结和神秘氛围。屈原
构形式的客观因素,主要的还是巫风──巫事活动形式”[7]的论 在作品中大量“承袭”神话,一方面因这些神话原型大量融和着
在文学尚未自觉的战国时期,“文学家”屈原究竟有多少文学自 教神秘的气氛,在《离骚》中实不难见其影迹。因此,可以推知,类
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骚体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孤立的 似《九歌》之类的楚地巫歌形式相比于三言两句的南楚民谣,在
艺术形式令后代文学家无从效仿,其原因是否正与屈原写作上 结构上更直接地影响了《离骚》的写作。《离骚》谋篇布局的成熟
整、建制的宏伟、繁复,在当时的诗歌发展阶段是没有先例的,甚 主义诗人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至在屈原之后的上千年诗歌发展史上也竟为特例。当然,我们不
首先,“其浪漫主义的成分并不是屈原创造的,而是承袭了
否认“屈原的作品是对当时中国南方已经产生的特殊文艺形式 古代的神话”[14]。我们知道,屈原所处的是一个神话的国度,南楚
- 224-
· ·2010·4
断阐释的时代性结果。如果我们还原到两千多年以前,在历史的 书的方式。”[1“0] 凡是《离骚》内容转折递进之处,都是以巫事活动 原生态下,则可以确定,楚辞本是所谓的“不作而作”[4]之作。尽管 行为为关节,从而形成一个悠长的连环,使这篇抒情之作具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