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
提高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
是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前提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洪劬颉胡小林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对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智慧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全体学生共同认识的命题,力求从理论上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徇求提高共识的理论依据,并对此进行对策性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词:
智慧共识素质教育认知规律知识分类
一、问题的提出
“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这一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表达自己的智慧,人生感悟,思想火花,独到见解,深刻认识;二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智慧。这篇文章的重点在讨论第一点。
长期以来,我们学生的作文一直是“瞎子作文”,要么是瞎想,充斥文章的是虚假的违背生活真实与逻辑的情节;要么是瞎写,故事陈旧,媚俗老套。一说到师生之间,立马就是:
“我”生病,老师来补课,“我”感动得要掉泪,不小心碰掉了一本书,老师弯腰捡,掉下一张纸,“我”一看是老师的取药单,“我”感动,感受到老师如何如何的伟大等等。感情贫乏,思想肤浅,表达无力,没有自我心灵的睿智思考、独特发现,没有自我情感的真率体验和感悟。
王剑先生在《作文教学:先弄清为什么要作文》一文中说:“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严重的是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人。”(见《光明日报》1999年9月1日第六版)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
我们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的作文尖子,但尖子的光彩绝对掩饰不了整体作文水平低下的实情。用个别的文章(好的或丑的)来说明写作教学的规律本身就不科学。重个别而轻全部,这本身与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相违背。
那么,便有了本文所欲探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智慧”,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成了“空心人”?我们的学生会不会“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学生们怎样才能有自己的智慧?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所有学生认识的切入点又在什么地方?
这是困挠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1)学生缺少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2)即使学生有些认识,也大多属于泛泛而论或人云亦云;(3)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不会表达“自己的智慧”,或表达不好“自己的智慧”。
我们认为,作文是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的产物。所谓的“自己的智慧”就是主体对于事物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思考、认同;所谓的“智慧的表达”就是指表达的技巧,生动、形象、流畅、富有张力和磁性。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基本点和切入点是什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共同认识是增强学生作文素质的前提。提高作文的共识,其实也就是“智慧的表达”和“自己的智慧”这两方面的共识。而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首先是要有自己的智慧,也即是自己富有个性、富有思考、富有启示性的见解。(“怎样表达自己的智慧”我们将另作文章加以探讨)在某种程度上讲,文章以传达思想者胜。这里的思想区别于政治教材中的思想,它主要关注人的生存与质量,生命本真与生活外相,人文精神和科学思考等;所谓的共识即学生针对事物能做出适合年龄特点、适合时代要求、自由抒发主体情感的认识。古语有云:“诗言志”,“诗缘情”,“言为心声”。作文应传达自己丰富的个性思想,表现自我独特的鲜活情感。一篇没有自我个性、自我思
想、自我情感的文章,是无法想象的。而表达这样的思想、情感,则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陋的、庸俗的思想、情感的文章,也是无法想象的。必须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二、问题的理论探索
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同,认识水平有高低,认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提高共识会不会是痴人说梦,违背实际?提高共识是不是强求一致,随意拔高呢?我们这里的提高共识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全体学生要纠正认识偏差(诸如“苦”后就会有“甜”,吃“苦”定会有“甜”),对社会的一般事物要有起码的高起点的认识(诸如“苦与甜”是一种认识,不同的人对“苦与甜”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另一层是全体学生要从新的认识起点起步,向新的高度进发。有没有可能提高共识呢?下面我们作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1.主体认识问题和认识水平的规律为提高共识提供理论支持。人的认识是由幼稚到成熟、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觉到思维、由生活到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不断上升的一种过程。它具有层级性、延续性、开拓性等多种品质。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各种不同的用法;一个人对事物的直觉,实质上是一种积极
的构造过程。”(转引自《学习理论》P160—162)可以讲,人的认识以认识自我(人的自身的身心素质)始,不断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不断的介入生活,接触生活,理解生活,询问生活;不断的探询生命的真谛和生存的价值;不断的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的重塑和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人的认知观念是随着经验、阅历、主体的动机、态度、情感而发生着变化。现在很多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认知观念,譬如苦乐观、金钱观、幸福观、人生观,都仍停留于政治教材的简单说教,童年启蒙话语的先入为主,新闻媒体的政论趋引,而缺少必要的、富有个性的、富有智慧的思考、见解、体验、感悟,缺乏自我超越、探询无限的勇气,缺乏怀疑权威、否定权威的精神;没有怀疑就没有否定,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而人之所以为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作为万物之灵,要以科学的理性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人格。而人文说到底是要对人的自身价值作深刻反思。做人教育要先于成才教育。这已被时代和实践所逐渐证明,尽管这个过程所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人要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事物的认识,知识经济社会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又一时代课题。提高对事物的共识有其认识规律和哲学支持。
2.人的认识差异性规律为提高共识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一般心理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
备的基本心理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特殊心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心理能力。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基础,一般能力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训练来培养增强的。学科知识结构和人的认知能力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和发展顺序,两种结构、两个顺序是相互容纳、相互匹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知识在人脑中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成的,它表现为系统优势,它是以特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知识必须内化到人的知识结构中,形成知识网络,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才会有用。人的知识的系统化程度是衡量人的素质的重要指标。人的一般认知决定主体有可能对问题产生共同或相近的认识,特殊认知决定主体有可能不断超越原先认识、提高认识。认识的差异性规律为提高共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3.知识分类理论也为提高共识提供了知识接受的结构理论。皮连生教授认为:“现代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知识叫陈述性知识,它们在人脑中是以命题网络表征的,用于回答‘是什么’问题,学生掌握这类知识的实质,就是在头脑中形成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反应网络。也有人称这种网络为知识结构。第二种为程序性知识,它们是做事的一套操作步骤和规则,以产生形式在人脑中表征。”他还认为:“人的程序性知识还可以分为两个亚类,一是反映外部事物的联系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