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沿革课件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沿革课件

• 恽铁樵的三贡献: • 其一,捍卫中医。余云岫著《灵
素商兑》诋毁中医。恽氏通过亲 身医疗实践,深切地认识到“中 国医学为极有用之学术”。“与 西国医学比较,委实互有短长”, 因而挺身而出,提笔与之论战。
其二, 主张“必能吸取西医之长与之 合化以新生中医”,疾呼中医务须改 进。恽氏在其著述《伤寒论研究》 (1923年)等书中,阐述了如何宏扬祖 国医学的见解以及改进中医的主张。 指出中医学进步演进。恽氏学术思想, 在中医界“别树一帜,为革新家所 宗”。
• ——王清任(1768~
1831年,字勋臣,河北 玉田人。)吸取西学, 始有《医林改错》; • ——学习西医炼制技 术, • 中药药露始于此时。
第二阶段: “中西汇通”学派形成 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
• ——“中西汇通”学派医家群:唐宗海、
张锡纯、恽铁樵、陆渊雷等;
• 唐宗海 (1846~1897) ,
• 其三,I925年创
办铁樵函授中医 学校,1933年复 办铁樵函授医学 事务所,先后遥 从受业者千余人, 培育一批人才。
认为“断不能使中医同化于 西医,只能取西医学理补助 中医。”
• 陆渊雷 1894~1955年,
名彭年,上海川沙人。 曾师事名医恽铁樵探究 医学、问学章太炎深研 古文,并在上海中医专 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 院任教。1929年与章次 公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 院。1932年办“遥从 部”,函授中医学,遥 从弟子甚众,著名者如 岳美中、谢仲墨等。
因“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国家科技进 步一等奖), “证效动力学研究”(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 研究”(古籍整理金奖),川芎嗪(四甲基 吡嗪)及去甲乌药碱(卫生部甲级成果奖) 等多项成果,先后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首届立夫中医药奖,求是奖及何梁何利科技 进步奖。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所获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目前中医药领域的最 高奖项。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 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医学课件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医学课件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相对较为主观,不同医生的理解和操作可能存在差异。此外,中药的成分较为复杂,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中西医学的优缺点分析
03
中西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冲突
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舒缓疼痛和治疗疾病的效果。草药治疗:利用天然的植物、动物或矿物来治疗疾病。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通过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西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疾病,如肿瘤、外伤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西医的精确诊断:通过医疗设备和技术对疾病进行精确诊断。
展望中西医学在未来的发展和融合前景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融合前景
中西医学的融合将有助于推动医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未来,中西医学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融合:一是诊疗技术的结合,例如在某些疾病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疗效;二是药物研发的结合,例如在中药中寻找新的药物成分或利用现代科技开发新的中药制剂;三是医学教育的结合,例如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培训中提高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历史回顾
现状分析
未来趋势
VS
中西医学在交汇与冲突中存在着一些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和理解障碍;二是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完善导致的执业困境;三是医学教育体系的不兼容导致的交流障碍。
解决方案
中医采用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法
西医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幻灯片PPT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幻灯片PPT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幻灯 片PPT
本课件仅供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本课件仅供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本课件仅供学习使用 学习完毕请自行删除
一、中西医结合概念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 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 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两 者的异同点,吸取两者之长,融会 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 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整体医学。
三、中医西结合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结合已成为当代医
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中西医结 合医学是二者优势互补的必然产物,出现了 “三个医学”并存,为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 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由于产生的时 代不同,在思维方式、医学模式、研究内容 和研究方法等均有各自的特点与相对不足。 中西医结合医学就是在中西医二者的比较中, 吸取二者之长,创建的一门新医学,形成自 身的医学体系。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模式
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身心统一的整体观
辩证施治的治疗观
意义:
1、生物的进化和演变,首先受自然环境的 影响,适者生存。代谢类型决定物种的生存和 进化。因此研究健康与疾病,要体现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
2、人类属于生物属性。由于参加社会的群 体交往,产生心理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对健 康与疾病的认识必然是身心统一的整体观。
3、取二者之长,就是要吸收中医的整体观、 辩证观的学术思想和西医的理论与近代科学研究 方法。
4、综合研究中西医的学术思想和特点,对健 康和疾病提出新理论。
5、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在于发展现代医学,更 好地为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服务,并体现整体医 学(或称系统医学)发展的方向。

中西医汇通派简介

中西医汇通派简介

中西医汇通派简介目录•1拼音•2注解•3参考资料•附:o1古籍中的中西医汇通派1拼音zhōng xī yī huì tōng pài2注解中西医汇通派简称汇通派[1]。

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1]。

他们或者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者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1]。

这种认识和做法,比起全盘否定中国医药学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尊经泥古、拒绝接受任何新鲜事物的因循守旧思想是一个进步;但在旧中国,汇通中西医的工作,既无明确方向,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往往具有片面性,因而多有牵强附会之弊,其成果是很有限的[1]。

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他们各有一些代表性著述[1]。

3参考资料1.^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7.古籍中的中西医汇通派•《金针秘传》:[十五、针验摘录](八)肠癖书家颜二民患肠癖十余年,其苦万状,中西医治终未能愈。

乙丑余由陜军谢职归,遇于邗上,殷殷求治。

为针手...•《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脏腑之官心。

原互为功用。

髓筋通于心。

乃肾交于心。

合为离卦中含坎水之象所以能司神明也。

详心藏神注。

即如西医所...•《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脏腑通治实迹。

西医虽详形略气。

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

不能发明西医云。

人之脏腑。

全有连网相联。

其连网中。

全有...•《温病正宗》:[下编·正宗辑要第二章·分论]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变,超时而发,无一不同归火化。

中医所谓伏火症,即西医所谓内炎症也。

王秉衡曰∶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重订广温热论》:[第一卷温热总论]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变,超时而发,无一不同归火化。

中医所谓伏火症,即西医所谓内炎症也。

王秉衡曰∶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更多古籍中的中西医汇通派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二、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 中西汇通思想其源头可上溯到明代徐光启, 他在天文学上提出了中西汇通的主张。 1629年,他在“礼部为奉旨修改历法开列 事宜乞裁疏”中提出了中西历汇通。 • 后来则是洋务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 是在1 9 0 3 年左右, 洋务派主持“ 新政” 时, 中西汇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及流行; 而最 早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人则是洋务 派李鸿章
二、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 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的创伤给长期以封建专制思想统治的旧中国产生了巨大震动和冲击, 使一直以天朝自居的清政府开始惶恐和紧张起来“战争失败的苦痛和屈辱让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要自强,要求富。,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向 西方学习,故而他们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最初人们所看到的只是西方的科技和军事优越于中国,于是,以清政府官员黑龙 江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为主的一些人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西方医学 在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要求中国传统的文化礼制不能变,观念层面的东西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器用 层面的东西”更进一步说,社会的经济基础可以变,但是上层建筑一定不能动“。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 一批开明人士认识到,要使中国真正富强,需要变革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礼制, 即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于是”维新运动“取代”洋务 运动“在国内兴起来,它们积极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对旧中国的封建 文化礼制进行批判"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自然会对传统中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 响“ 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促进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它也促使了中 医和西医之间的交流"中西医汇通学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沿革课件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沿革课件

•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
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 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 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 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 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 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 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
恽氏曾蜚声文坛,不惑之年,爱子相继 病殇,因而发愤学医。恽氏问学于伤寒 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丁甘仁先生切 磋医学。1920年辞去《小说月刊》主编, 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其擅 长儿科。
• 小小的孟河古镇这里名医云集,医
事之盛,冠绝东南,形成了中华民 族的中医药﹙学﹚流派文化,这里 孕育着当朝中医药﹙学﹚史上驰名 全国的“孟河医派”,这就是至今 仍名扬中外的孟河医派文化。常州 辉煌灿烂的孟河医派文化,孕育了 数不清的传世奇方熔炼百家自成一 体的中医药﹙学﹚世家,其渊源流 长的医术医德造就了不少中医药﹙ 学﹚名家和世家,至今仍流传不衰。
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中西汇通”学派的学术核 心:“折衷归一”、“保 存中说,西说为证”,并 认识到:“西医亦有所长, 中医岂无所短。”
• 张锡纯(1860~
1933),字寿甫。先 世原籍山东诸城,明 初迁居直隶(今河北 省)盐山边务里,遂 为盐山人。家道小康, 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 集,因其家训教子孙 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 润身,遂在读书之暇 随父习医。
•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
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 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 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 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 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 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 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 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 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 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 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 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 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中国古代九流-中医流派 ppt课件

中国古代九流-中医流派  ppt课件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法是指健全法制;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商鞅:“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 不 法 古 , 不 循 今 ” 的 历 史 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名家思想
春秋末期 郑国大夫邓析

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 两 派 。 “合同异”,强调事物的 统一性,即认为万物之“同” 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 “合”其“同”、“异”而一 体。该派以宋国(今河南商丘) 人惠施为代表。 “离坚白”,强调事物的 差异性,即认为一块石头,用 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 “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 而不觉其“白”。因此“坚” 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 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 表。 惠施
丹溪 学派
攻邪 学派
中医学术流派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
医经学派
伤寒学派 易水学派 河间学派 温热学派 中西医汇通学派*
攻邪派 滋阴派
申不害(韩相19年)

重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韩非子:
尖锐攻击儒墨之道,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 思想,形成了较完整的专制主义理论。
名家—中国古代逻辑学
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 的学派,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 “名家”。 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善于辩论,善 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
伏羲制九针
三 世 医 学
医经 七家
以药品寒 热苦辛之 性味 神农尝百草 量疾病之 深浅而通 《神农本草经》 闭解结

中西医结合课件PPT详细版

中西医结合课件PPT详细版

中西医结合在社区保健中的应 用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社区保健中的应用,如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服务。
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注意事项
总结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合理用药和避免不当操作。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
展望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科技创新和医学教育的影响。
结语与展望
总结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应用,展望未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
中西医结合课件PPT详细 版
让我们深入探索中西医结合的世界!
中西医结合概述
介绍中西医结合的定义、背景及重要性,以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实践。
中医基础知识
学习中医基解西医的基本概念、解剖学、生理学和临床诊断方法。
中西医结合理论
探讨中西医结合理论,分析其优势和应用领域。
归纳总结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如综合性、个体化和综合疗效。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应用
介绍中西医结合在各种疾病的临床应用,包括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
中西医结合在体育健康中的应用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包括运动损伤的治疗和康复。
中西医结合在家庭保健中的应用
介绍中西医结合在家庭保健中的应用,如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日常健康管理。
健康保健
1 中西医结合
2 定期体检
提供全面的健康保健方案, 包括日常生活指导和预防 措施。
强调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早发现、早预防疾病。
3 心理调节
讲述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 的影响,并介绍常用的心 理调节方法。
中西医结合现状
分析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状,包括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和医生培训。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病因病机
研究疾病的成因和发展机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解读疾病发生的含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课件》

《中西医结合课件》

拔罐
将罐放在患者身上,形成负压,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酸 痛和疲劳。
西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
病理学
2
研究疾病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为治
疗提供依据。
3
解剖生学
研究人体构造和生理功能,帮助理解疾 病的发生和发展。
药理学
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副作用,为药 物治疗提供依据。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意义
综合疗效优良
3 应用拓展
中西医的结合不仅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应用,还可以在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
总结和展望
中西医结合是当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们应该珍惜中医的 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西医结合课件
探索中西医融合,拓宽治疗视野
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背景
定义
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经验和技术相结合,提 高治疗效果。
背景
中国传统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结 合当代医学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阴阳五行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认为人 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整体。
针灸
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生理 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中草药降血压
中草药的治疗作用得到了越来越 多的重视和应用,有效地降低了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康复理疗
物理治疗结合康复理疗,为重症 患者的恢复和康复提供全方位的 支持。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
1 政策支持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中西医结合将 得到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支持。
2 技术创新
中西医结合在技术和研发方面的创新, 将极大地促进医学领域的发展。
结合中西医的优势,有效地提 高了治疗效果,增加了患者的 康复率。

中西医结合课件ppt

中西医结合课件ppt
医结合的课程!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它们结合起来 可以更好地治疗患者。本课程将探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理论和方法,以及 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结合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意味着融合两种不同的医疗理念和技术,以达到治疗患者的效果。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西医注重疾 病的治疗。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包容和理解疾病的复杂性。
能量平衡
中西医结合注重相应的治疗方法,能够调 节身体内部整体环境,达到提升治愈速度 的目的。
营养平衡
中医注重饮食疗法,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帮 助身体维持营养平衡。
情绪调节
心理健康对于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中医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帮助病人消除病痛。
结合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意义非常重大。它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应对疾病的复杂性。未来, 中西医结合将会发展得更加成熟和广泛。
草药药膳
中医草药治疗食用、浸泡疗法和外用。中药药 膳包括用饮食疗法治疗疾病,通过口服或外用 可以调节身体平衡。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中的常见治疗方法。通过按摩 可以促进气和血液的流通,调节身体,帮助治 疗和预防疾病。
手术治疗
西医有先进的手术技术,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疾 病。在手术治疗中,中医的草药和针灸可以用 来减轻疼痛,恢复身体。
中草药
中医中的草药通过对人体整体的 调节,可以促进身体自我治愈, 缓解疾病症状。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非常 先进,已经发展出许多有效的方 法和药物。
针灸和推拿
通过刺激经络和按摩推拿,可以 促进气和血液的流通,调节身体 平衡,帮助治疗疾病。
能源平衡对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在中西医结合中,能量平衡非常重要。通过平衡能量,可以缓解疼痛和其他疾病的症状,促进身 体自愈。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医学课件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医学课件

06
典型案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探索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
中药材如紫杉醇、喜树碱等天然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生长具有抑 制作用,与西医化疗药物结合使用可产生协同效果。
增强免疫功能
中药如枸杞、黄芪等能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减轻西医治疗过程 中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提高患者抗肿瘤的能力。
减轻副作用
中药如人参、冬虫夏草等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西医治疗 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

病因病机
03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邪气、情志
、饮食等。
中医疗法与手段
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使用中药进行内服外敷,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 愈疾病的目的。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中西医学在临床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临床心理治疗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 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疾病观念。
身心调节
运用中医养生法如气功、太极拳等调节身心,增强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提高西医 治疗的效果。
情绪管理
运用中医情志疗法如以情胜情等,针对不同情绪症状进行调理,与西医心理疏导等方法结 合使用,可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学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综合化
个性化
医学正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以解决人类健康面临的复杂问题。
个性化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强 调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智能化
全社会参与
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将推动医学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西医学史》PPT

《中西医学史》PPT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 体,各个器官相互关联、相互
影响。
辨证施治
中医学强调个体差异和病情变 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治疗方案。
治未病
中医学提倡预防为主,强调早 期治疗和调理身体,以预防疾 病的发生。
针灸、中药与推拿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 中药和推拿等,这些方法具有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
中西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学科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西医学的跨学科研究将进一步加 强。例如,中医的草药研究可以与化学、药理学等领域相 结合,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疗效。
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医学的国际化发展也将成为趋势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推动中西医学的共同进步, 提高其在国际医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张仲景、华佗等著名医家,他们 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不断与各民族医学融合,形成了多种医学流派,如伤寒 学派、温病学派等。同时,中医也吸收了外来医学的精华,如印度医学和阿拉 伯医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提高了诊疗水平
通过融合中西医学,医生们可以借鉴 双方的优势,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 果。
促进了医学创新
中西医学的融合激发了医学创新,推 动了医学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增强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中西医学的融合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 认同,让人们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医学知识和技术。
04
中西医学的比较与评 价
疾病生物学
西医学将疾病视为生物过 程的一部分,通过研究疾 病的生物学机制来寻找治 疗方法。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医学课件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医学课件

我们称我们是一个传教会,因为我们确信它一定会促 进传教事业。……利用这样的代理机构,可以铺平通往更 高处的道路,赢得中国人的信任和尊重,这有助于把我们 同中国的贸易和一切往来,达到所期望的更高地位,还可 以为输入科学和宗教打开通道。
我们可以表明的第一个利益是,将医学科学移植中 国,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第二个利益是,以此收 集情报,对传教士和商人均有较高的价值。……因为只有 这样的场合,可与中国人民交往,可以听到大部分真实情 况,回答我们许多问题。……因为一个病人在医生面前, 往往是坦城相见的。”
谓“记含有所在脑囊,盖颅囱后,枕骨下为记之室”。记 忆在脑后部的观点首次出现在中文书籍中,影响很大。
如明清之际哲学家方以智《物理小识》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就接受了这一观点
(一)建立诊所和教会医院
1820 英教士医生在澳门设立诊所
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李温斯顿(John Livingstone,1808年来 华),被称为“第一个系统地把医药救助带给中国人”的人。 嘉庆25年(1820)李温斯顿和马礼逊(伦敦会牧师)在澳门开设 一诊所,聘请一位懂中医中药的华人作助手,专为贫苦百姓服务, 救助身体及其灵魂。这是基督教在华开设的第一家医疗诊所,也是 他们在华医药传教的开始。
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
1925年,中国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此事报请教育部批准时,以余 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上书教育部,坚决抵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 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 中医存废之争。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 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 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便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在议案及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 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公布后,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抗,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 反响。

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战略思考-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战略思考-PPT课件

1958年10月11日,中国毛泽东主席 对卫生部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作出明确批示, 并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以此为契机, 中西医结合事业在中国逐步开展起来。
1.2中西医结合成就与现状
• 50年以来,中西医结合事业在几 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发展战略的 思路、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学科 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已成为中国的主要医学模式之一。
1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回顾
1.1 中西汇通与中西医结合
• 清末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巨 大冲击。西方医学伴随着西方文化传 入中国,因疗效确切,遂为国人所接 受。 • 中国的医学如何发展,一时众说纷纭。 李鸿章—“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 余云岫—取消中医
中西汇通代表医家与观点
唐宗海—“折衷归于一是” 张锡钝—“衷中参西 ” 恽铁樵—“新中医”
3.2 治疗理念
3.3诊断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结合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 合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以某些疾病为突破口, 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总结和研究,形成辨证与 辨病相结合的最佳治疗模式,对于中西医结合 具有更为现实的、直接的指导意义。
3.4 治疗
化学药物/手术与自然药物/物理治疗的结合 化学药物及手术疗法的疗效是比较确切的, 但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 者的关注。中草药通过严格的炮制和合理的配伍, 疗效比较确切,而且毒副作用较少。另外,中药 与毒副作用强的化学药物配合使用,还可以达到 减毒增效的目的。因此,中西医疗法的结合可起 到协同增效作用。
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 中西医结合救治多脏衰; • 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中风病; • 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 中药砒霜治疗白血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二、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代表人物 • 1、 • 2、 • 3、 • 4、
6
• 其后清初王宏翰《医学原始》亦兼采西医一些古 代理论,提出了“太极元行说”和“命门元神说”, 另一方面采用西医胎生学说解释命门学说, “是 提出比较成系统的中西医汇通理论的第一人” 。
3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 赵学敏很善于吸收西医学中的有用部分,所著的 《本草纲目拾遗》中收录了很多西药,如吸毒石!日 精油!药露!金鸡纳!强水等,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功 用和主治,记载西医炼制药露法
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二、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1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 中西汇通思想其源头可上溯到明代徐光启, 他在天文学上提出了中西汇通的主张。 1629年,他在“礼部为奉旨修改历法开列 事宜乞裁疏”中提出了中西历汇通。
• 后来则是洋务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 是在1 9 0 3 年左右, 洋务派主持“ 新政” 时, 中西汇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及流行; 而最 早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人则是洋务 派李鸿章
• 产生背景 • 鸦片战争的创伤给长期以封建专制思想统治的旧中国产生了巨大震动和冲击,
使一直以天朝自居的清政府开始惶恐和紧张起来“战争失败的苦痛和屈辱让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要自强,要求富。,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向 西方学习,故而他们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 最初人们所看到的只是西方的科技和军事优越于中国,于是,以清政府官员黑龙 江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为主的一些人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西方医学 在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要求中国传统的文化礼制不能变,观念层面的东西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器用 层面的东西”更进一步说,社会的经济基础可以变,但是上层建筑一定不能动“。 •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这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 一批开明人士认识到,要使中国真正富强,需要变革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礼制, 即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于是”维新运动“取代”洋务 运动“在国内兴起来,它们积极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对旧中国的封建 文化礼制进行批判"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自然会对传统中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 响“ • 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促进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它也促使了中 医和西医之间的交流"中西医汇通学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 王学权肯定西方解剖研究方法, 王清任与陈定泰亲 验脏腑等, 其中王清任之为汇通医家,而陈定泰开 始接触到近代西方医学本质的人”
• 这时的中西医沟通是自发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很 简单,仅限于表面比较,试图互相对照解说。
4
二、中西医汇通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2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 在明代, 西医“ 脑主记忆说” 已传入中国, 并被 汪昂(在《本草备要》“辛夷”条下提到)等人接 受。
• 而略早的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己引述了西医 “ 四体液说” , 介绍了脑!神经!脊髓等解剖知识并 提出“脑主记忆”说,并与中医学互参, 且该书已 出现对中西医学术要“会通”的观点, 因而方以智 是“ 中西汇通派之第一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