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
第1课小石城山记唐风宋韵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③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④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⑤,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篇作于永州。
②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
③汲:取水。
④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⑤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赏析: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哲言睿语作家名句出处柳宗元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驳复仇议》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贺赦表》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敌戒》共来百粤文身地,独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名人轶事失而复得的“荔子碑”“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十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作“荔子碑”。
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
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靖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
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
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才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作者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单元预览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
山水游记散文
自然山水是散文写作常见题材之一,文人墨客常将自己的人生态度、理想志趣、审美感受等寄寓于自然景物当中。
因此,山光水色并不是简单的自然风物的呈现,往往带有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格特征的印记。
《小石城山记》通过写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州快哉亭记》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描绘了登临所见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该心中坦然,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道山亭记》具体描绘福州的山水之险、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福州特有的险恶地形,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治郡业绩以及他的旷达脱俗。
《百丈山记》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于描绘中寓赞美,也体现出
了作者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总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让我们追随着古人的足迹,感受他们细腻的笔触和情思,揣摩情景交融的手法,一起体味古代山水游记里的寂寞与雅兴。
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
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龙井题名记】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我自吴兴来到杭州,准备东归会稽。
在龙井,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大师邀请我入山。
我们出了城门,天已经晚了。
在航湖的时候,遇到了道士参寥,他问我是不是去龙井,我回答说已经晚了,可能已经走了。
当晚,天空放晴,月亮在林间清晰可见。
于是我放弃了船只,跟着参寥步行沿湖而行。
我们经过XXX,穿过南屏,洗脚于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沿着支径上风篁岭,最终在龙井亭停下来,饮泉、坐石。
在路上,我们经过了十五个佛寺,但都是静悄悄的,没有人声。
路旁的房屋,灯火隐现,草木深郁,流水悲鸣,这几乎不是人间的景象。
行了两个时辰,我们才到达寿圣院,拜访了辨才大师于XXX,第二天才回去。
晚游六桥待月记译文:西湖最美的时刻,是春天和月夜。
一整天中,早晨的美景是晨雾,傍晚的美景是晚霞。
今年春天下了很多雪,梅花因此更显得珍贵。
梅花和杏花、XXX一起开放,非常壮观。
石篑告诉我:“XXX在园中有一株梅花,是XXX家的古物,我们得赶快去看看。
”但我当时迷恋上了桃花,不舍得离开湖边。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色的烟雾和红色的霞光弥漫了二十多里。
歌声和乐器声像风一样吹拂,粉红色的花瓣像雨一样洒落,美丽的衣裙比堤岸上的草还要多,非常绚丽。
1.请简要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晚上游览六桥,欣赏了西湖春天的美景,特别是梅花、杏花和桃花的盛开,以及湖畔的歌声、乐器声和粉红色花瓣的美丽景象。
2.请列举一下文章中出现的春天景象。
晨雾、晚霞、梅花、杏花、桃花、绿色的烟雾、红色的霞光、粉红色的花瓣。
3.请简要说明作者最终选择留在湖边的原因。
作者迷恋上了湖边的桃花,不舍得离开。
莫过于此。
丘上有茅屋一间,庐下水声激越,左右有小石穴,穴内亦有水声,而声异于外。
潭西有小山,山下为平田,田中有泉,泉出于石穴,亦有异声。
此三处异音,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激越或悠扬,或喑哑或清越,各有千秋,令人神往。
XXX以XXX、竹树丘、水穴泉为三绝,而谓之“钴鉧潭西小丘”。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1课 小石城山记 Word版含解析
奇丽之景不应埋没偏 远之地,而应生得其所,
都强调险远之 名为替险远奇丽之景
处有奇景 鸣不平,实则表达自己 怀才不遇的感慨
文字
异
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王安石《游褒禅 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 光在险峰。(毛泽东《为 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 洞照》)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被贬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 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 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一 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
写于永州的《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包括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把山、水、石、草、木都摄入笔端, 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并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 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 谢灵运,而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 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 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2.试比较以下三段内容相近、情感有异的文字,体会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的写法。 【明确】
文字
异
同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而列是夷狄,更千百 年不得一售其伎,是 固劳而无用。(柳宗 元《小石城山记》)
_…__…__的__样__子__)
(9)良久乃﹒已(动词,_停__止__、__停__歇__) (10)﹒环①之可﹒上②(①名词作动词,_盘__旋__攀__登__。②名词作动词,
_攀__上__、__爬__上__)
2019-2020语文新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 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 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
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 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 描绘石台、瀑布→壮美 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 朝暮几与神交。自己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节) 注 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顺。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至山下,日犹未中。饭竟,信 其所之。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复循山磴,游 于“物外”。乔木倚天,涧流清壮。此间桃源之津所从始也。过小桥, 缘山而行。泉石相捕,无风而涛。行且百步,幽意益邃。横涧为桥, 榜曰“三峡”。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 所止。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不特与所谓“物外” 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 游而归。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泉流静深,尤 与夜气相宜。
√ A.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C.旦起下视
D.于林薄间东南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
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小石城山记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黄州快哉亭记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
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
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
波涛汹涌,风云变化。
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
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1-20课译文
粤教版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1—-20课01。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02。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03。
道山亭记-—曾巩04.百丈山记——朱熹05.《张中丞传》后叙——韩愈06。
六一居士传——欧阳修07.陆文学自传--陆羽08。
方山子传—-苏轼0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10.与尹师鲁第一书--欧阳修11.与微之书——白居易12.寄欧阳舍人书——曾巩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14.后赤壁赋——苏轼15.荔枝赋并序—-张九龄16。
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李白17。
原毁—-韩愈18。
心术——苏洵19.鞭贾——柳宗元20。
兴贤——王安石01小石城山记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附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
《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第一篇:《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钴鉧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二篇。
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钴鉧潭记柳宗元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翻译/译文钴鉧潭,在西山旳西面。
它旳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旳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旳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
水流形成车轮般旳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
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旳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旳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旳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旳话。
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旳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旳声音。
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注释钴鉧(gǔmǔ)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
钴鉧,熨斗,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
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
屈:通“曲”,弯曲。
其:指冉水的源头。
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
势峻:水势峻急。
2018-2019版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
◆4百丈山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
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心泉丁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
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
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
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作者视窗一代大儒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原文《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题解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
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编辑本段译文殆:也许循:顺,沿度:越过顾:回头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第一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游东山记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
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2019-2020版语文新一线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 文本助读:第一单元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含解析
第1课 小石城山记当帝王将相浓缩成墨迹,干瘪地居于书橱一隅;当金碧辉煌化为砾土,卑微地栖居于人们脚下;唯有你——柳宗元,无论命运起伏跌宕,生活悲喜无常,你的文字,依旧是那么鲜艳明亮。
跨越历史的迷雾,拂去时光的尘埃,经久不衰。
宦海浮沉,你独具慧眼,你的笔尖沧桑之感,怜惜之情。
第一次与小石城相遇,你便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幽思。
小石城幽美却偏僻荒凉,你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
有时,人与自然总是那么容易相融,心心相通。
人在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在人的思维中得到升华。
就让我们跟随着柳宗元的贬官之旅,去荒蛮远僻的永州,领略小石城的山行埤堄,水生动然;去荒蛮远僻的永州,感受失意者柳宗元的不戚贫贱,宠辱不惊。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的作品集有《河东先生集》;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游记系列有《永州八记》,它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在作品中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用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背景资料柳宗元曾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变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到达永州后,为排遣胸中郁闷,他多数时间游山玩水,探幽访奇。
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首,共写了八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即812年。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 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 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 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答案
学后自评
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 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 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
登山经过 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 百丈山记 描绘石台、瀑布→壮美 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桃源”, 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 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 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 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第一单元 山水游记
第4课 百丈山记
内容索引
文本导学 学后自评
文本导学
基础整合
1.通假字
以纪其胜 同“记”ຫໍສະໝຸດ 记载。2.一词多义 十余级乃得度:才__,__副__词___
(1)乃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____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就
阁据其上流: 它的,代小涧
(2)其 以纪其胜:_那___ 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山水游记 优秀
后赤壁赋本课话题——人生况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人生在世,总会有遇到一些不如意,总会有一些困难和挫折,坚强的人能以自己的毅力战胜它,豁达的人能以自己的心胸化解它,还有些人能在自然界中清风明月中消融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谢芳丽她在花样年华里遭遇严重车祸,四肢仅剩右臂。
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和众多的生活坎坷,她始终没有消沉,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拼搏与友爱:先后创办文印店、水晶淘宝等多个实体店,靠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赢得“水晶公主”的美誉;坚持用阳光的心态参加爱心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唤醒一大批迷途者,催生一大批奋进者。
她先后获江苏省自强自立模范、江苏省“最美家庭”、连云港市“感动港城十大先进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23”十大网络人物等荣誉。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杜牧2. 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于谦3.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清)金缨4. 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
——(科威特女作家、记者)穆尼尔·纳素夫[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黄泥之坂.( ) 松江之鲈.( ) 踞.虎豹( ) 攀栖鹘.( ) 俯冯.夷( ) 玄裳缟.衣( ) 戛.然长鸣( ) 羽衣翩跹.( ) 畴.昔之夜( ) 【答案】 bǎn lú jù hú pín ɡ ɡǎo jiá xiān chóu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既⎩⎪⎨⎪⎧霜露既.降(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肴核既.尽(《赤壁赋》)( ) (2)归⎩⎪⎨⎪⎧ 将归.于临皋( )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 (3)顾⎩⎪⎨⎪⎧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顾.安所得酒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 (4)于⎩⎪⎨⎪⎧ 将归于.临皋( )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答案】 (1)副词,已经/动词,尽,完/形容词,不久/副词,全 (2)动词,回去/动词,旧时指女子出嫁 (3)动词,看/动词,回头看/连词,只是,但是/副词,反而,难道/动词,看望,拜访/动词,顾惜,眷恋 (4)介词,到/介词,在/介词,对/介词,自,从/介词,由于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横江东.来( )________ (2)行歌..相答( )________ (3)掠予舟而西.也( )________ (4)羽衣..翩跹( )________ (5)履.巉岩( )________(6)顾而乐.之()________(7)山高月小.()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从东面(2)名词活用为动词吟唱(3)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飞(4)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羽衣(5)名词活用为动词踏,攀(6)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
小石城山记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黄州快哉亭记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
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
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
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
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
波涛汹涌,风云变化。
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
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
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
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
烟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点得清楚: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
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蔑视对方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人称为快事。
从前,宋玉、景差陪伴楚襄王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让风吹,说:“凉快呀这阵风!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高级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
风是没有低级、高级的分别的,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
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现在,张先生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办公以外的空闲时间,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这说明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种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
象他这种人,即使处在最穷困的环境里,也没有什么不愉快,何况是在长江的清水里洗脚,和西山的白云交朋友,耳朵和眼睛充分欣赏长江的美好景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呢!要不是这样,那么,长江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种景色都是满腹牢骚的诗人和有家难归的士子触景伤情、痛苦难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乐的呢!
道山亭记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
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
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
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
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
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
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
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
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
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
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
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
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
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
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
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
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
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现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
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
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百丈山记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
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
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
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
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
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
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
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
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
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
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
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
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