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性能知识大汇总

合集下载

材料性能知识点总结

材料性能知识点总结

材料性能知识点总结材料的性能是指材料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力学、物理、化学、热学等方面的特性。

了解材料的性能对于进行材料的选择、设计以及工程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材料的力学性能1. 强度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外部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常见的强度指标包括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

强度是材料最基本的性能之一,对于工程结构的设计和选择材料至关重要。

2. 韧性材料的韧性是指材料在受到外部力作用下发生损伤时的能力。

与强度不同,韧性反映了材料在受到冲击或者局部损伤后的延展性和吸能能力。

韧性高的材料通常会在受力后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而不会立即断裂。

3. 刚度材料的刚度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

刚度高的材料在受力后会产生较小的变形,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

在很多工程应用中要求材料具有一定的刚度以满足设计要求。

4. 硬度材料的硬度是指材料抵抗表面划伤或者压痕的能力。

硬度测试通常通过洛氏硬度、巴氏硬度等方法进行检测。

硬度是材料的持久性能,硬度高的材料通常耐磨损、耐腐蚀能力较强。

5. 疲劳性能材料的疲劳性能是指材料在受到交变载荷或者重复载荷作用下的抗疲劳能力。

疲劳性能是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重要性能之一,对于机械零部件、航空工业等领域的材料选择至关重要。

6. 蠕变性能材料的蠕变性能是指材料在高温下长期受力变形的抗蠕变能力。

在高温环境下,材料的蠕变性能会影响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

二、材料的物理性能1. 密度材料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材料的重量和强度。

通常情况下,密度较小的材料更适合用于要求轻量化设计的结构。

2. 热导率材料的热导率是指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

热导率高的材料在传热和散热方面表现更佳。

3. 电导率材料的电导率是指材料传导电流的能力。

电导率高的材料通常用于导电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制造。

4. 磁性材料的磁性是指材料在外磁场作用下的磁导能力。

新材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新材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新材料化学知识点总结新材料化学的基本概念新材料化学是研究和探索新材料的科学,它旨在开发出具有特定性能和功能的新型材料,并为其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新材料化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提高材料的性能,开发出更加符合人类需求的新型材料。

新材料化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化学、物理、材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强、前沿性强的学科领域。

新材料化学的研究内容新材料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以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

其中,材料的合成是新材料化学的基础工作,它包括物质的合成方法、反应机理、合成过程中的控制和调控等内容;结构表征主要是对材料的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技术手段;性能测试是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进行测试和评价,以了解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研究是将新型材料应用于具体领域,满足特定需求,并为材料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新材料化学的研究方法新材料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计算、实验研究、制备工艺等多种手段。

理论计算是通过模拟和计算的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预测和分析,为实验研究提供指导;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验手段对材料进行合成、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等工作,获取实验数据和结果;制备工艺是根据新材料的特性和需求,设计和开发合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实现新材料的规模化生产。

新材料化学的应用领域新材料化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

在电子信息领域,新型材料的研究应用为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光电器件等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技术支持;在能源材料领域,新型材料的研究应用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量转化和储存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支持;在生物医药领域,新型材料的研究应用为药物载体、医用材料、医学影像等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技术支持;在环境保护领域,新型材料的研究应用为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支持;在先进制造领域,新型材料的研究应用为高性能材料、先进工艺、智能制造等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技术支持。

新材料的材性研究及性能测试

新材料的材性研究及性能测试

新材料的材性研究及性能测试正文:一、引言新材料是工业革命的推动者,它推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

新材料的材性研究及性能测试是新材料研制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新材料使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主要对新材料的材性研究及性能测试进行深入探讨。

二、新材料的材性研究1.新材料的分类新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

其中,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因为它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材料,达到理想的材料性能。

2.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指材料的分子组成、晶体结构、热力学性质、热膨胀系数等。

其中,摩尔体积是衡量新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

3.新材料的力学性能新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的强度、韧性、塑性、脆性、硬度等性能指标。

力学性能是材料性能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因为它决定了材料在工程结构中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4.新材料的电磁性能新材料的电磁性能是指材料的导电性、磁导率、电介质常数、磁饱和等性能指标。

电磁性能是材料在电子行业和高科技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性能。

三、新材料的性能测试1.摩尔体积测试摩尔体积测试是衡量新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该测试可以通过计算出材料摩尔体积,从而推算出材料的晶格结构、结晶度和密度等指标。

2.力学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是衡量新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测试可以通过测定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脆性等指标,来评估材料在工程结构中的使用效果。

3.电磁性能测试电磁性能测试是衡量新材料电磁性能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测试可以通过测定材料的导电性、磁导率、电介质常数、磁饱和等指标,来评估材料在电子行业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效果。

四、新材料的应用前景新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和先进制造业。

新材料不仅可以优化传统制造业的工艺和产品性能,还可以创造出更加新颖的材料和制品。

目前,国内外对新材料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突破和品种多样化的阶段。

我国在新材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新材料概论总结报告范文(3篇)

新材料概论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性能,而且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从新材料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材料的定义新材料是指具有新结构、新性能、新工艺或新应用的材料。

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在性能、应用领域和制备方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新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材料的分类1. 根据材料来源分类(1)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动物皮革等。

(2)人工材料:如钢铁、陶瓷、合成纤维、复合材料等。

2. 根据化学组成分类(1)金属材料:如铝、铜、钛、镁等。

(2)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

(3)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纤维等。

(4)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3. 根据用途分类(1)结构材料:如钢铁、铝合金、水泥、混凝土等。

(2)功能材料: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生物材料等。

四、新材料的特性1. 优异的性能:新材料在强度、硬度、耐腐蚀性、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 新的制备工艺:新材料的制备工艺通常具有高效、环保、节能等特点。

3. 广泛的应用领域:新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建筑、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4. 高附加值:新材料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五、新材料的制备与应用1. 新材料的制备(1)传统的制备方法:如熔炼、烧结、热处理等。

(2)新兴的制备方法:如纳米制备、薄膜制备、生物制备等。

2. 新材料的应用(1)航空航天: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温合金等。

(2)电子信息:如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等。

(3)交通运输:如轻质高强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4)建筑:如高性能混凝土、节能玻璃等。

(5)医疗:如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药物载体等。

材料性能知识大全,永久收藏!

材料性能知识大全,永久收藏!

材料性能知识大全,永久收藏!5G蓝宝石 2020-04-09 08:34:171、关于拉伸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的问题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a、拉伸过程的变形: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加工硬化(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

b、相关公式:工程应力σ=F/A0 ;工程应变ε=ΔL/L0;比例极限σP;弹性极限σε;屈服点σS;抗拉强度σb;断裂强度σk。

真应变e=ln(L/L0)=ln(1+ε) ;真应力s=σ(1+ε)= σ*eε 指数e为真应变。

c、相关理论:真应变总是小于工程应变,且变形量越大,二者差距越大;真应力大于工程应力。

弹性变形阶段,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吻合;塑性变形阶段两者出线显著差异。

2、关于弹性变形的问题a、相关概念弹性: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弹性模量:反映弹性变形应力和应变关系的常数,E=σ/ε ;工程上也称刚度,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

弹性比功:称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评价材料弹性的好坏。

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滞弹性:(弹性后效)是指材料在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

弹性滞后环:非理想弹性的情况下,由于应力和应变不同步,使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而形成一封闭回线。

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金属的循环韧性,也叫内耗b、相关理论:弹性变形都是可逆的。

理想弹性变形具有单值性、可逆性,瞬时性。

但由于实际金属为多晶体并存在各种缺陷,弹性变形时,并不是完整的。

弹性变形本质是构成材料的原子或离子或分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变形的反映单晶体和多晶体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金属原子本性和晶体类型。

包申格效应;滞弹性;伪弹性;粘弹性。

包申格效应消除方法:预先大塑性变形,回复或再结晶温度下退火。

新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新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新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支撑,备受关注。

新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高强度、高硬度、高温度稳定性、低摩擦系数等,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医疗、电子等领域。

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材料,它的性能包括强度、硬度、韧性、粘性等。

金属材料一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等特点。

铝合金是金属材料中重要的一种,它具有强度高、质量轻、耐腐蚀性好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等领域。

二、陶瓷材料陶瓷材料是一种硬而脆弱的材料,通常用于制作陶瓷器皿、饰品等。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逐渐应用于高温炉具、刀具、高速列车的制动系统等领域。

氧化铝陶瓷是一种重要的陶瓷材料,它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温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金属加工、磨料、电子、光学等领域。

三、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材料是一种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材料,它通常可以降低成本、减轻重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领域。

例如,聚丙烯是一种主流的塑料材料,它具有轻质、耐酸碱、经济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领域。

而芳纶纤维则是一种高强度的聚合物材料,其强度比钢铁还高,轻量化效果明显,因此应用于防弹衣、管道等领域。

四、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超细结构的材料,其粒子大小在1-100纳米之间。

纳米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高强度、高硬度、高导电性、高抗氧化性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医疗、能源等领域。

例如,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提高各种材料的性能,如增强强度、导电性等。

在未来,新材料将会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各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应该加强研究和开发,推动新材料的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发展。

建筑材料质量标准的新材料性能评估有哪些

建筑材料质量标准的新材料性能评估有哪些

建筑材料质量标准的新材料性能评估有哪些在建筑领域,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为建筑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为了确保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对新材料的性能进行准确评估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在建筑材料质量标准中,对新材料性能的评估都有哪些方面呢?首先,物理性能是评估新材料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包括材料的密度、孔隙率、吸水率等。

密度直接影响材料的重量和承载能力,例如在高层建筑中,使用密度较大的材料可能会增加结构的负担,而密度过小则可能无法满足强度要求。

孔隙率和吸水率则与材料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密切相关。

如果孔隙率过高,水分容易渗入材料内部,导致腐蚀和损坏。

力学性能也是不可忽视的评估要点。

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和弹性模量等都属于力学性能范畴。

强度是衡量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比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等。

在建筑结构中,不同部位对材料强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评估。

硬度反映了材料表面抵抗磨损和划伤的能力,对于地面材料和经常受到摩擦的部位来说,具有较高的硬度是很重要的。

韧性则决定了材料在受到冲击时的抗断裂能力,而弹性模量则描述了材料在受力时的变形特性。

热性能评估对于建筑材料也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的导热系数、热膨胀系数和比热容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导热系数影响着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效果,导热系数越低,保温性能越好,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热膨胀系数则关系到材料在温度变化时的尺寸稳定性,如果热膨胀系数较大,可能会导致材料在温度变化时产生裂缝或变形。

比热容则反映了材料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

防火性能是建筑材料评估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材料的燃烧性能、耐火极限和发烟量等都需要进行严格检测。

燃烧性能包括不燃性、难燃性和可燃性等,不同的建筑部位对材料的燃烧性能有不同的要求。

耐火极限是指材料在火灾中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时间,对于防火墙、防火门等防火分隔构件,必须具有足够长的耐火极限。

新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研究

新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研究

新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新材料可以优化现有产品的性能,同时也可以开发出更加先进的产品,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新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新材料的性能新材料通常具有比传统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

其中包括:1.高强度:新材料通常具有比传统材料更高的强度和硬度。

这使得它们能够承受更大的力量和更高的压力,从而用于制造更加牢固的产品。

2.耐热性:某些新材料的耐热性比传统材料更高。

这种性能使得其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比如用于制造飞机引擎和高速火车轮毂。

3.耐腐蚀性:新材料通常比传统材料更加抗腐蚀。

这种性能使得其可以用于制造化工设备、汽车零件等。

4.轻质化:新材料通常比传统材料更加轻盈,这意味着其可以减少产品的重量,并提高产品的性能。

二、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以下是其中一些领域的应用案例:1.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领域需要材料具有高强度、轻质化等性能,新材料可以在这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飞机的机身和翅膀等零部件。

2.新能源领域:新能源领域需要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功率密度,新材料的研究也在这一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例如,石墨烯可以被用于制造高效的电池。

3.医疗领域:医疗领域需要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抗菌性等性能,新材料的研究也在这一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例如,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被用于制造种植物,其可以在人体内消失,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4.汽车领域:汽车领域需要材料具有高强度、轻质化、耐腐蚀等性能,新材料的研究也在这一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铝合金被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盖和车轮等零部件。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新材料研究将会成为一项热门的研究方向。

以下是未来新材料研究的一些趋势:1.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更多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

未来新材料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复合材料的研究。

新材料的独特性能与应用前景

新材料的独特性能与应用前景

汇报人:
半导体材料:用于制造集成电路、存储器等电子设备 光电材料:用于制造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等光电产品 磁性材料:用于制造硬盘、磁带等磁性存储设备 纳米材料:用于制造纳米电子器件、纳米传感器等纳米产品
生物医用材料:如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等,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等优点
生物3D打印:利用新材料打印出人体组织、器官等,为医疗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
光学性能:新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 适用于光学器件、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强度:新材料的强度高于传统材料,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 硬度:新材料的硬度高于传统材料,能够抵抗更大的冲击和磨损。 韧性:新材料的韧性高于传统材料,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和变形。 疲劳性能:新材料的疲劳性能高于传统材料,能够承受更长时间的循环载荷。
原理:通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新性能的材 料 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优点,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应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等领域
发展趋势:朝着更加高效、环保、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轻量化:新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可以减轻重量,提高飞行效率 高强度:新材料具有高强度,可以承受极端环境压力 耐高温:新材料具有耐高温性,可以适应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温环境 耐腐蚀:新材料具有耐腐蚀性,可以延长航空航天设备的使用寿命
环保材料的发展趋 势:如智能化、多 功能化、环保化等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融合:将新材料与新技术相结合,开发出高性能、多功能的产品。
3D打印技术: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形状复杂、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产品。
纳米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尺寸微小、性能卓越的新材料产品。
生物技术: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制造出环保、可降解的新材料产品。 智能材料:开发具有自我修复、自适应等功能的智能材料,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和性能。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超详细好经典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超详细好经典

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能:密度、相对密度、弹性、塑性、韧性、刚性、脆性、缺口敏感性、各向同性、各向异性、吸水率和模塑收缩率等。

•弹性:是材料在变形后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初始尺寸和形状的能力。

•塑性:是材料受力变形后保持变形的形状和尺寸的能力。

•韧性:是聚合物材料通过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吸收机械能而不发生破坏的能力。

•延展性:材料受到拉伸或压延而未受到破坏的延伸性称为延展性。

•脆性:是聚合物材料在吸收机械能时易发生断裂的性质。

•缺口敏感性:材料从已存在的缺口、裂纹或锐角部位发生开裂,裂纹很快贯穿整个材料的性质称为缺口敏感性。

•各向同性:各向同性的材料为在任何方向上物理性能相同的热塑性或热固性材料。

•各向异性:各向异性材料的性质与测试方向有关,增强塑料在纤维增强材料的排列方向上有较高的性能。

•吸水性:吸水性是材料吸水后质量增加的百分比表示。

模塑收缩性:模塑收缩性是指零件从模具中取出冷却至室温后,其尺寸相对于模具尺寸发生的收缩。

冲击性能:是材料承受高速冲击载荷而不被破坏的一种能力,反应了材料的韧性。

塑料材料在经受高冲击力而不被破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能迅速通过形变来分散和冲击能量;②材料内部产生的内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

疲劳性能:塑料制品受到周期性反复作用的应力,包括拉伸、弯曲、压缩或扭曲等不同类型的应力,而发生交替变形的现象,称为疲劳。

抗撕裂性:抗撕裂性是薄膜、片材、带材一类薄型瓣重要力学性能。

蠕变性:指材料在恒定的外力(在弹性极限内,包括拉伸、压缩、弯曲等)作用下,变形随时间慢慢增加的现象。

应力松弛:指塑料制品维持恒定应变所需要的应力随时间延长而慢慢松弛的现象。

塑胶材料●塑胶材料可分为两大类: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

●热塑性塑料从构象(形态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无定型聚合物(PS、PC、PMMA)、半结晶聚合物(PE、PP、PA)、液晶聚合物(LCP)。

●热塑性塑料受热后会软化,并发生流动,冷却后凝固变硬,成为固态。

材料力学性能重点总结

材料力学性能重点总结

材料力学性能重点总结1.强度:强度是材料抵抗外部载荷引起的破坏的程度,通常使用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来评价。

强度越高,材料越能承受外部载荷。

2.韧性:韧性是材料在受力时发生塑性变形以及能够吸收能量的能力。

材料具有较高的韧性时,能够在受到巨大应力时仍然保持不破裂。

3.硬度:硬度是材料抵抗表面破坏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材料的抗刮伤能力。

硬度可以衡量材料的耐磨性和耐磨损能力。

4.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受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可以评估材料在受力后的变形程度。

弹性模量越大,材料的刚性越高。

5.延展性:延展性是材料在受力时能够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

延展性高的材料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应力和形状变化。

6.断裂韧性:断裂韧性是材料在受到外部载荷时能够抵抗破坏的能力。

它是强度和韧性的综合指标,可评估材料在极限条件下的断裂性能。

7.蠕变性:蠕变性是材料在长期受力情况下发生的塑性变形。

材料的蠕变性能评估了其在高温和持续应力下的稳定性。

8.疲劳性:疲劳性是材料在受到反复应力循环后发生破坏的能力。

疲劳性能评估了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耐久度。

9.冲击韧性:冲击韧性是材料在受到突然冲击加载时抵抗破坏的能力。

它可以评估材料在极端工作条件下的抗冲击性能。

10.耐腐蚀性:耐腐蚀性是材料抵抗环境介质侵蚀和化学反应的能力。

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评估了其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以上是材料力学性能的重点总结,它们通常都与材料的微观结构、成分、加工工艺和使用条件有关。

通过评估和选择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确保材料在各种应用中具有足够的强度、韧性和稳定性。

新材料专业总结报告范文(3篇)

新材料专业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材料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材料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系统学习了新材料专业知识,现将我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学习成果1. 理论知识(1)系统学习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等课程,掌握了材料的基本理论、性质、制备方法及性能评价等知识。

(2)了解了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实践能力(1)在实验室完成了材料制备、性能测试、结构表征等实验,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2)参加了科研项目,深入了解了科研工作的流程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自己的科研素养。

3. 创新能力(1)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2)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新材料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性思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理论知识为实践提供了指导,而实践则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团队合作精神新材料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跨学科合作。

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对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持续学习新材料领域发展迅速,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新材料事业贡献力量。

四、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新材料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为我国新材料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过去的一年是我人生中宝贵的学习时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材料专业的研究中,为实现我国新材料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各种新型材料知识点总结

各种新型材料知识点总结

各种新型材料知识点总结新型材料是指在材料科学领域中,以其新颖的制备方法、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范围而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的材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应用范围涵盖了从电子产品到航空航天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就几种常见的新型材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排列成一个空心圆柱体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其独特的结构赋予了碳纳米管许多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等。

由于这些优良的性能,碳纳米管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材料强化、医学领域等方面。

在制备方法上,碳纳米管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来制备。

2. 石墨烯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排列成一个二维的六角形结构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石墨烯具有优良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如高载流子迁移率、高导热性和高强度等。

因此,石墨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材料强化、催化剂等方面。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3. 陶瓷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是由陶瓷基体和弥散相组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磨损和耐腐蚀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主要的制备方法包括粉末冶金法、热等静压法等。

4.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是由高分子基体和纳米级填料组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热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材料强化等领域。

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液共混法、熔融共混法等。

5. 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是由金属基体和弥散相组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损、耐腐蚀和高温强度等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粉末冶金法、热等静压法等。

6.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是由纳米级的颗粒组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光学、磁学及生物学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强化等领域。

新材料简介

新材料简介

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 半导体材料: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 来的重要信息材料,通过近几十年 来的研究工作,半导体材料种类不 断更新,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成为 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 • 锗材料不需要加热、功耗低、可靠 性高、转换速度快、功能多样和体 积小,取代电子管 • 硅材料机械强度高、结晶性强、在 自然中储量丰富、成本低,并且可 以拉制出大尺寸的完整单晶,使之 成为目前电子信息工业领域的主要 半导体材料 • 砷化镓由于电子运动速度快、电子 激发后释放能量以发光形式进行等 特点,很可能成为继硅之后第二种 最重要的半导体电子材料,制成的 晶体管可以制造出速度更快、功能 更强的计算机(10倍)
一、新型金属材料
• 超导金属材料:在特定条件下, 电阻完全消失,产生超导电性 的材料。具有零电阻、完全抗 磁性和载流能力强三个基本特 征。 • 超导技术的应用:制造磁性极 强的超导磁铁,用于磁约束核 聚变反应、大容量储能设备、 高能加速器、超导发电机、电 力工业输电和交通运输工具等。 如美国实现超导输电,每年可 以节省100亿美元的电力;制 造超高速计算机和高灵敏度的 探测设备、通信设备、航天系 统等。如1989年日本研制出世 界第一台超导电子计算机,其 全部采用约瑟夫森超导器件, 运算速度达每秒 10亿次,功 耗 6.2毫瓦,仅为常规电子计 算机功耗的千分之一
树脂基复合材料
碳基复合材料
耐磨陶瓷复合材料膨胀节
四、复合材料
• 功能复合材料一般由功能体和基体组成,基体不仅起到构 成整体的作用,而且能产生协同或加强功能的作用,利用 材料的电学、化学等性能。 • 现已有压电型功能复合材料、吸波、屏蔽性功能复合材料 (隐身材料)、导电功能复合材料等,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科学家研制出新材料 隐身斗篷将成现实 • 隐身衣真的来了?

屋面材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屋面材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屋面材料化学知识点总结在建筑物的屋面设计与施工中,使用合适的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屋面材料的选择不仅涉及到建筑物的外观和美观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的保温、防水、耐久性和安全性。

屋面材料的性能和特性主要由其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决定。

本文将总结屋面材料的化学知识点,包括各种屋面材料的化学成分、化学反应特性、性能表现以及与化学相关的施工和维护知识。

1. 沥青屋面材料沥青是一种常用的屋面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烃类化合物,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

沥青屋面材料在施工中需要通过加热溶解后涂覆到建筑物的屋顶。

沥青在高温下容易熔化流动,而在低温下会变得脆硬。

因此,沥青屋面材料需要考虑其耐高温和低温性能。

此外,沥青屋面材料还需要考虑其耐老化性能,因为长期的紫外线辐射和气候变化会对沥青屋面材料产生影响,导致其性能下降。

2. 防水卷材屋面材料防水卷材是一种多层结构的屋面材料,其中包含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纤维材料等多种化学成分。

防水卷材屋面材料通过热熔法或自粘法固定在建筑物的屋顶上,能够有效防止水分渗透。

防水卷材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耐候性能和耐老化性能。

此外,防水卷材还需要具有较好的抗热性能和抗拉强度,以确保其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开裂或损坏的情况。

3. 金属屋面材料金属屋面材料主要由铝合金、镀锌钢板等金属材料制成。

金属屋面材料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能、耐腐蚀性能和耐老化性能。

其化学成分和表面处理工艺决定了金属屋面材料具有较好的耐候性和抗腐蚀性。

金属屋面材料的耐热性能和导热性能也是其重要的特点,能够有效抵御高温和防止热传导。

此外,金属屋面材料还需要考虑其表面涂层的抗紫外线性能,以确保其不会因为长时间受紫外线辐射而导致颜色褪色或表面损坏。

4. 瓦屋面材料瓦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屋面材料,主要由黏土、石英砂等天然矿物质制成。

瓦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异的耐候性、防火性和保温性能。

瓦的颜色和表面处理方式也会对其抗紫外线性能产生影响。

新材料总结

新材料总结

新材料总结第1章工业上把金属及其合金根成褐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部分;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及其合金,作为工业材料使用的主要指铁及其铁基合金;有色金属指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

无机非金属材料就其组成物质的形态.性质可分为单晶体.多晶体以及非晶质体等三类物质状态。

高分子材料又称聚合物材料,主要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制得的材料,它是由许多分子量特别大的大分子所组成,每个大分子由大量结构相同的单元相互连接而成。

高分子材料种类多样,分类繁杂,通常根据工程中的力学性能和状态分为三类: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

合成纤维是指强度很高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呈纤维状的高分子材料,分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种。

纤维是一种柔韧的细长材料,长径比(长度与直径之比)较大,一般纺织用纤维直径在10-5~10-6m,长径比大于1000,纤维的分子间作用力在三大合成材料中最大。

长丝:在合成纤维纺丝过程中,形成连续不断的丝条,其长度以千米计,且无需处理可直接用于后加工。

短丝:在纺丝过程中,为模拟天然纤维,而将成形丝条切成约1~20cm,称短丝(或短纤维)。

短丝可以用来与天然纤维进行混纺。

丝束将几万根甚至上百万根单丝汇成一束,然后切成短丝,或经牵切而制成条子,称丝束。

牵切纤维和短丝用途一致,但克服短丝杂乱不平行的缺点,无需梳理便可纺纱。

合成纤维工业包括树脂制备和纺丝两部分合成纤维的成型有熔体纺丝、湿法纺丝、干法纺丝.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的区别与联系?传统材料是指那些已经成熟且在工业中批量生产并大量应用的材料,新材料是指那些正在发展,且具有优异性能和应用前景的一类材料。

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传统材料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技术含量,提高性能,大幅度增加附加值后可以成为新材料;新材料在经过长期生产与应用之后也就成为传统材料。

传统材料是发展新材料和高技术的基础,而新材料又往往能推动传统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组元是组成材料最基本.独立的物质。

高分子材料及其性能大全

高分子材料及其性能大全

ABA Acrylonitrile-butadiene-acrylate 丙烯腈/丁二烯/丙烯酸酯共聚物ABS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ES Acrylonitrile-ethylene-styrene 丙烯腈/乙烯/苯乙烯共聚物AMMA Acrylonitrile/methyl Methacrylate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ARP Aromatic polyester 聚芳香酯AS Acrylonitrile-styrene resin 丙烯腈-苯乙烯树脂ASA Acrylonitrile-styrene-acrylate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CA Cellulose acetate 醋酸纤维塑料CAB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醋酸-丁酸纤维素塑料CAP Cellulose acetate propionate 醋酸-丙酸纤维素CE "Cellulose plastics, general" 通用纤维素塑料CF Cresol-formaldehyde 甲酚-甲醛树脂CMC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羧甲基纤维素Cellulose nitrate 硝酸纤维素CP Cellulose propionate 丙酸纤维素CPE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氯化聚乙烯CPVC Chlorinated poly(vinyl chloride) 氯化聚氯乙烯CS Casein 酪蛋白CTA Cellulose triacetate 三醋酸纤维素EC Ethyl cellulose 乙烷纤维素EEA Ethylene/ethyl acrylate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MA Ethylene/methacrylic acid 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P "Epoxy, epoxide" 环氧树脂EPD Ethylene-propylene-diene 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EPM Ethylene-propylene polymer 乙烯-丙烯共聚物EPS Expanded polystyrene 发泡聚苯乙烯ETFE 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VA Ethylene/vinyl acetate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L Ethylene-vinyl alcoho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FEP Perfluoro(ethylene-propylene) 全氟〔乙烯-丙烯〕塑料FF Furan formaldehyde 呋喃甲醛HDPE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plastics 高密度聚乙烯塑料HIPS High impact polystyrene 高冲聚苯乙烯IPS Impact-resistant polystyre ne 耐冲击聚苯乙烯LCP Liquid crystal polymer 液晶聚合物LDPE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plastics 低密度聚乙烯塑料LLDPE Linear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线性低密聚乙烯LMDPE Linear medium-density polyethylene 线性中密聚乙烯MBS Methacrylate-butadiene-styrene 甲基丙烯酸-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C Methyl cellulose 甲基纤维素MDPE Medium-density polyethylene 中密聚乙烯MF Melamine-formaldehyde resin 密胺-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PF Melamine/phenol-formaldehyde 密胺/酚醛树脂PA Polyamide (nylon) 聚酰胺〔尼龙〕PAA Poly(acrylic acid) 聚丙烯酸PADC Poly(allyl diglycol carbonate) 碳酸-二乙二醇酯·烯丙醇酯树脂PAE Polyarylether 聚芳醚PAEK Polyaryletherketone 聚芳醚酮PAI Polyamide-imide 聚酰胺-酰亚胺PAK Polyester alkyd 聚酯树脂PAN Polyacrylonitrile 聚丙烯腈PARA Polyaryl amide 聚芳酰胺PASU Polyarylsulfone 聚芳砜PAT Polyarylate 聚芳酯PAUR Poly(ester urethane) 聚酯型聚氨酯PB Polybutene-1 聚丁烯-[1]PBA Poly(butyl acrylate) 聚丙烯酸丁酯PBAN Polybutadiene-acrylonitrile 聚丁二烯-丙烯腈PBS Polybutadiene-styrene 聚丁二烯-苯乙烯PBT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聚对苯二酸丁二酯PC Polycarbonate 聚碳酸酯PCTFE Polychlorotrifluoroethylene 聚氯三氟乙烯PDAP Poly(diallyl ph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PE Polyethylene 聚乙烯PEBA Polyether block amide 聚醚嵌段酰胺PEBA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ether 聚酯热塑弹性体PEEK Polyetheretherketone 聚醚醚酮PEI Poly(etherimide) 聚醚酰亚胺PEK Polyether ketone 聚醚酮PEO Poly(ethylene oxide) 聚环氧乙烷PES Poly(ether sulfone) 聚醚砜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glycol 二醇类改性PET PEUR Poly(ether urethane) 聚醚型聚氨酯PF Phenol-formaldehyde resin 酚醛树脂PFA Perfluoro(alkoxy alkane) 全氟烷氧基树脂PFF Phenol-furfural resin 酚呋喃树脂PI Polyimide 聚酰亚胺PIB Polyisobutylene 聚异丁烯PISU Polyimidesulfone 聚酰亚胺砜PMCA Poly(methyl-alpha-chloroacrylate) 聚α-氯代丙烯酸甲酯PMMA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P Poly(4-methylpentene-1) 聚4-甲基戊烯-1PMS Poly(alpha-methylstyrene) 聚α-甲基苯乙烯POM "Polyoxymethylene, polyacetal" 聚甲醛PP Polypropylene 聚丙烯PPA Polyphthalamide 聚邻苯二甲酰胺PPE Poly(phenylene ether) 聚苯醚PPO Poly(phenylene oxide) deprecated 聚苯醚PPOX Poly(propylene oxide) 聚环氧〔丙〕烷PPS Poly(phenylene sulfide) 聚苯硫醚PPSU Poly(phenylene sulfone) 聚苯砜PS Polystyrene 聚苯乙烯PSU Polysulfone 聚砜PTF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聚四氟乙烯PUR Polyurethane 聚氨酯PVAC Poly(vinyl acetate) 聚醋酸乙烯PVAL Poly(vinyl alcohol) 聚乙烯醇PVB Poly(vinyl butyral) 聚乙烯醇缩丁醛PVC Poly(vinyl chloride) 聚氯乙烯PVCA Poly(vinyl chloride-acetate) 聚氯乙烯醋酸乙烯酯PVCC chlorinated poly(vinyl chloride)(*CPVC) 氯化聚氯乙烯PVI poly(vinyl isobutyl ether) 聚(乙烯基异丁基醚)PVM poly(vinyl chloride vinyl methyl ether) 聚(氯乙烯-甲基乙烯基醚) RAM restricted area molding 窄面模塑RF resorcinol-formaldehyde resin 甲苯二酚-甲醛树脂RIM reaction ※※※※ction molding 反响注射模塑RP reinforced plastics 增强塑料RRIM reinforced reaction ※※※※ction molding 增强反响注射模塑RTP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 增强热塑性塑料S/AN styrene-acryonitrile copolymer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BS styrene-butadiene block copolymer 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I silicone 聚硅氧烷SMC sheet molding pound 片状模塑料S/MS styrene-α-methylstyrene copolymer 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TMC thick molding pound 厚片模塑料TPE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热塑性弹性体TPS toughened polystyrene 韧性聚苯乙烯TPU thermoplastic urethanes 热塑性聚氨酯TPX ploymethylpentene 聚-4-甲基-1戊烯VG/E vinylchloride-ethylene copolymer 聚乙烯-乙烯共聚物VC/E/MA vinylchloride-ethylene-methylacrylate copolymer 聚乙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VC/E/VCA vinylchloride-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 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VDC Poly(vinylidene chloride) 聚〔偏二氯乙烯〕PVD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聚〔偏二氟乙烯〕PVF Poly(vinyl fluoride) 聚氟乙烯PVFM Poly(vinyl formal) 聚乙烯醇缩甲醛PVK Polyvinylcarbazole 聚乙烯咔唑PVP Polyvinylpyrrolidone 聚乙烯吡咯烷酮S/MA Styrene-maleic anhydride plastic 苯乙烯-马来酐塑料SAN Styrene-acrylonitrile plastic 苯乙烯-丙烯腈塑料SB Styrene-butadiene plastic 苯乙烯-丁二烯塑料Si Silicone plastics 有机硅塑料SMS Styrene/alpha-methylstyrene plastic 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塑料SP Saturated polyester plastic 饱和聚酯塑料SRP Styrene-rubber plastics 聚苯乙烯橡胶改性塑料TEEE "Thermoplastic Elastomer,Ether-Ester" 醚酯型热塑弹性体TEO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Olefinic" 聚烯烃热塑弹性体TES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Styrenic" 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TPEL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热塑(性)弹性体TPES Thermoplastic polyester 热塑性聚酯TPO,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通常由乙烯和辛烯等的共聚物TPUR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热塑性聚氨酯TSUR Thermoset polyurethane 热固聚氨酯UF Urea-formaldehyde resin 脲甲醛树脂UHMWPE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P Unsaturated polyester 不饱和聚酯VCE Vinyl chloride-ethylene resin 氯乙烯/乙烯树脂VCEV Vinyl chloride-ethylene-vinyl 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VCMA Vinyl chloride-methyl acrylate 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VCMMA Vinyl chloride-methylmethacrylate 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VCOA Vinyl chloride-octyl acrylate resin 氯乙烯/丙烯酸辛酯树脂VCVAC Vinyl chloride-vinyl acetate resin 氯乙烯/醋酸乙烯树脂VCVDC Vinyl chloride-vinylidene chloride 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VF 脲醛树脂塑料原料性能简介PP塑料(聚丙烯)英文名称:Polypropylene比重:0.9-0.91克/立方厘米成型收缩率:1.0-2.5% 成型温度:160-220℃密度小,强度刚度,硬度耐热性均优于低压聚乙烯,可在100度左右使用.具有良好的电性能和高频绝缘性不受湿度影响,但低温时变脆,不耐模易老化.适于制作一般机械零件,耐腐蚀零件和绝缘零件PP在汽车内、外饰中大量应用, 如驾驶舱模块、门内护板、保险杠等成型性能:1.结晶料,吸湿性小,易发生融体破裂,长期与热金属接触易分解.2.流动性好,但收缩范围及收缩值大,易发生缩孔.凹痕,变形.3.冷却速度快,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应缓慢散热,并注意控制成型温度.料温低方向方向性明显.低温高压时尤其明显,模具温度低于50度时,塑件不光滑,易产生熔接不良,留痕,90度以上易发生翘曲变形4.塑料壁厚须均匀,防止缺胶,尖角,以防应力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性能知识大汇总1、关于拉伸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的问题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a、拉伸过程的变形:弹性变形,屈服变形,加工硬化(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

b、相关公式:工程应力σ=F/A0;工程应变ε=ΔL/L0;比例极限σP;弹性极限σε;屈服点σS;抗拉强度σb;断裂强度σk。

真应变 e=ln(L/L0)=ln(1+ε) ;真应力 s=σ(1+ε)=σ*eε指数e为真应变。

c、相关理论:真应变总是小于工程应变,且变形量越大,二者差距越大;真应力大于工程应力。

弹性变形阶段,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吻合;塑性变形阶段两者出线显著差异。

2、关于弹性变形的问题a、相关概念弹性: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表征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弹性模量:反映弹性变形应力和应变关系的常数,E=σ/ε;工程上也称刚度,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

弹性比功:称弹性比能或应变比能,是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评价材料弹性的好坏。

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滞弹性:(弹性后效)是指材料在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

弹性滞后环:非理想弹性的情况下,由于应力和应变不同步,使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而形成一封闭回线。

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金属的循环韧性,也叫内耗b、相关理论:弹性变形都是可逆的。

理想弹性变形具有单值性、可逆性,瞬时性。

但由于实际金属为多晶体并存在各种缺陷,弹性变形时,并不是完整的。

弹性变形本质是构成材料的原子或离子或分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变形的反映单晶体和多晶体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金属原子本性和晶体类型。

包申格效应;滞弹性;伪弹性;粘弹性。

包申格效应消除方法:预先大塑性变形,回复或再结晶温度下退火。

循环韧性表示材料的消震能力。

3、关于塑形变形的问题a、相关概念滑移:滑移系越多,塑性越好;滑移系不是唯一因素(晶格阻力等因素);滑移面——受温度、成分和变形的影响;滑移方向——比较稳定孪生:fcc、bcc、hcp都能以孪生产生塑性变形;一般在低温、高速条件下发生;变形量小,调整滑移面的方向屈服现象:退火、正火、调质的中、低碳钢和低合金钢比较常见,分为不连续屈服和连续屈服;屈服点:材料在拉伸屈服时对应的应力值,σs;上屈服点: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值,σsu;下屈服点:试样屈服阶段中最小应力,σsl;屈服平台(屈服齿):屈服伸长对应的水平线段或者曲折线段;吕德斯带:不均匀变形;对于冲压件,不容许出现,防止产生褶皱。

屈服强度:表征材料对微量塑性变形的抗力连续屈服曲线的屈服强度:用规定微量塑性伸长应力表征材料对微量塑性变形的抗力(1)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σp:(2)规定残余伸长应力σr: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残余伸长的百分比为0.2%时,记为σr0.2(3)规定总伸长应力σt:试样标距部分的总伸长(弹性伸长加塑性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

晶格阻力(派纳力);位错交互作用阻力Hollomon公式: S=Ke n,S为真应力,e为真应变;n—硬化指数0.1~0.5,n=1,完全理想弹性体,n=0,没有硬化能力;K——硬化系数缩颈是:韧性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时变形集中于局部区域的特殊现象。

抗拉强度:韧性金属试样拉断过程中最大试验力所对应的应力。

代表金属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拉伸应力,表征金属材料对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抗力。

与应变硬化指数和应变硬化系数有关。

等于最大拉应力比上原始横截面积。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b、相关理论常见的塑性变形方式:滑移,孪生,晶界的滑动,扩散性蠕变。

塑性变形的特点: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和不均匀性(取向不同;各晶粒力学性能的差异);各晶粒变形的相互协调性(金属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多系滑移;Von Mises 至少5个独立的滑移系)。

硬化指数的测定:①试验方法;②作图法lgS=lgK+nlge硬化指数的影响因素:与层错能有关,层错能下降,硬化指数升高;对金属材料的冷热变形也十分敏感;与应变硬化速率并不相等。

缩颈的判据(失稳临界条件)拉伸失稳或缩颈的判据应为dF=0两个塑性指标:断后伸长率δ=(L1-L0)/L O*100%;断后收缩率:ψ=(A0-A1)/A0*100%ψ>δ,形成为缩颈ψ=δ或ψ<δ,不形成缩颈4、关于金属的韧度断裂问题a、相关概念韧性: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韧度:单位体积材料断裂前所吸收的功韧性断裂:裂纹缓慢扩展过程中消耗能量;断裂最先发生在纤维区,然后快速扩展形成放射最后断裂形成剪切唇,放射区在裂纹快速扩展过程中形成,一般放射区汇聚方向指向裂纹源。

脆性断裂:基本不产生塑性变形,危害性大。

低应力脆断,工作应力很低,一般低于屈服极限;脆断裂纹总是从内部的宏观缺陷处开始;温度降低,应变速度增加,脆断倾向增加。

穿晶断裂: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断口明亮。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都是脆性断裂,由晶界处的脆性第二相等造成,断口相对灰暗。

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可混合发生。

高温下,多由穿晶断裂转为沿晶韧性断裂。

沿晶断裂断口:断口冰糖状;若晶粒细小,断口呈晶粒状。

剪切断裂: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滑移面滑移分离而造成的断裂。

(滑断、微孔聚集型断裂)解理断裂:材料在正应力作用下,由于原于间结合键的破坏引起的沿特定晶面发生的脆性穿晶断裂。

金属的强度就是指金属材料原子间结合力的大小,一般说金属熔点高,弹性模量大,热膨胀系数小则其原子间结合力大,断裂强度高。

断裂的实质就是外力作用下材料沿某个原子面分开的过程。

格里菲思理论:从热力学观点看,凡是使能量减低的过程都将自发进行,凡使能量升高的过程必将停止,除非外界提供能量。

Griffth指出,由于裂纹存在,系统弹性能降低,与因存在裂纹而增加的表面能平衡。

如弹性能降低足以满足表面能增加,裂纹就会失稳扩展,引起脆性破坏。

b、相关理论断裂三种主要的失效形式:磨损、腐蚀、断裂多数金属的断裂包括裂纹的形成和扩展两个阶段。

按断裂的性态: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按裂纹扩展路径: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按断裂机制:解理断裂和剪切断裂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根据材料断裂前产生的宏观塑性变形量的大小来确定。

通常脆性断裂也会发生微量的塑性变形,一般规定断面收缩率小于5%则为脆性断裂。

反之大于5%的为韧性断裂。

脆性断口平齐而光亮,与正应力垂直,断口常呈人字纹或放射花样。

解理断裂是沿特定的晶面发生的脆性穿晶断裂,通常总沿一定的晶面分离。

解理断裂总是脆性断裂,但脆性断裂不一定是解理断裂。

常见的裂纹形成理论:①位错塞积理论②位错反应理论解理与准解理共同点:穿晶断裂;有小解理刻面;台阶及河流花样不同点:①准解理小刻面不是晶体学解理面②解理裂纹常源于晶界,准解理裂纹常源于晶内硬质点。

准解理不是一种独立的断裂机理,而是解理断裂的变种。

格雷菲斯理论是根据热力学原理得出的断裂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意味着事实上一定断裂。

裂纹自动扩展的充分条件是尖端应力等于或大于理论断裂强度。

5、关于硬度的问题a、硬度概念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一种性能指标。

b、硬度试验方法:划痕法——表征金属切断强度回跳法——表征金属弹性变形功压入法——表征塑性变形抗力及应变硬化能力布氏硬度压头:淬火钢球(HBS),硬质合金球(HBW)载荷:3000Kg 硬质合金,500Kg 软质材料保载时间:10-15s 黑色金属,30s 有色金属压痕相似原理只用一种标准的载荷和钢球直径,不能同时适应硬的材料或者软的材料。

为保证不同载荷和直径测量的硬度值之间可比,压痕必须满足几何相似。

布氏硬度表示方法:600HBW1/30/20①度值,②符号HBW,③球直径,④试验力(1kgf=9.80665N),⑤试验力保持时间布氏硬度试验的优缺点:优点:压头直径较大→压痕面积较大→硬度值可反映金属在较大范围内各组成相的平均性能,不受个别组成相及微小不均匀性的影响。

缺点:对不同材料需更换压头直径和改变试验力,压痕测量麻烦,自动检测受到限制;压痕较大时不宜在成品上试验洛氏硬度以测量压痕深度表示材料硬度值。

压头有两种:α=120°的金刚石圆锥体,一定直径的淬火钢球。

洛氏硬度试验优缺点:优点:操作简便、迅速,硬度可直接读出;压痕较小,可在工件上试验;用不同标尺可测定软硬不同和厚薄不一的试样。

缺点:压痕较小,代表性差;材料若有偏析及组织不均匀等缺陷,测试值重复性差,分散度大;用不同标尺测得的硬度值没有联系,不能直接比较。

维氏硬度原理与布氏硬度试验相同,根据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试验力计算硬度值。

不同的是维氏硬度的压头是两个相对面夹角α为136°的金刚石四棱锥体。

努氏硬度与维氏硬度的区别1)压头形状不同;2)硬度值不是试验力除以压痕表面积,而是除以压痕投影面积肖氏硬度一种动载荷试验法,原理是将一定质量的带有金刚石圆头或钢球的重锤,从一定高度落于金属试样表面,根据重锤回跳的高度来表征金属硬度值大小,也称回跳硬度。

用HS表示。

里氏硬度动载荷试验法,用规定质量的冲击体在弹力作用下以一定的速度冲击试样表面,用冲头的回弹速度表征金属的硬度值。

用HL表示。

6、关于金属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a、相关概念冲击韧性:指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常用标准试样的冲击吸收功AK表示。

冲击测量参数:测量冲击脆断后的冲击吸收功(AkU或AKV),冲击吸收功并不能真正反映材料的韧脆程度(冲击吸收功并非完全用于试样变形和破坏)低温脆性:体心立方或某些密排六方晶体金属及合金,当试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tk或温度区间时,材料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变为穿晶解理,断口特征由纤维状变为结晶状。

tk或温度区间称为韧脆转变温度,又称冷脆转变温度。

b、相关理论韧脆的评价方法:材料的缺口冲击弯曲试验,材料的冲击韧性韧脆的影响因素:温度(低温脆性);应力状态(三向拉应力状态);变形速度的影响(冲击脆断)低温脆性的本质:低温脆性是材料屈服强度随温度降低急剧增加的结果。

屈服强度σs的随温度降低而升高,而断裂强度σc随温度变化很小。

t>tk ,σc >σs ,先屈服再断裂;t<tk ,σc <σs ,脆性断裂韧脆转变温度是金属材料的韧性指标,它反映了温度对韧脆性的影响。

影响韧脆转变温度的冶金因素:晶体结构:体心立方金属及其合金存在低温脆性。

普通中、低强度钢的基体是体心立方点阵的铁素体,故这类钢有明显的低温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