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农民素质现状及解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农民素质现状及解决方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纯朴是农民思想素质的主旋律,但是小富即安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严重等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对腐朽落后的东西认识不清,甚至沉溺于封建迷信活动;部分青年农民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所膨胀。在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普遍,讲文明、讲卫生的风气尚未形成。很多地区的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差,乱砍乱伐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民素质高又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正以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1、农民素质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科学的支撑和推动,现代农业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才能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这一转化能否顺利实施是与农民素质直接相关的。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主体,如果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农业技术,较快地接纳、消化和吸收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从而充分实现新成果、新技术的效益。
2、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摆脱了短缺的局面,农业生产由受资源约束变成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时而出现了价格走低的“卖难”现象。因此,必须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此相适应,农民应改变过去单纯种植、养殖而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来。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不是农民把握市场,而是市场主宰农民,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难以优化,结构调整可能变为盲目调整,结果
使农民鸡飞蛋打,得不偿失。
3、农民素质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粗放经营逐步转向集约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这一转移能否实现,不仅与整个社会宏观经济形势、整体经济容量和吸纳就业能力等环境因素相关,更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二、三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相反,如果农民素质不高则很难转移出去。据调查,1998年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 4.69%、16.72%、38.46%、40.80%,说明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更容易实现转移。
4、农民素质影响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的水平和结构与其自身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农民素质越高,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择业范围大,其收入也就越高,素质与收入呈正比关系。从收入结构看,农村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增高。据统计,1997年
为17.61%,1998年为18.66%,1999年为21.36%,二、三产业收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5、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但也对农业生产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是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还是技术、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要求较高的农民素质的配合。
6、农民素质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好,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农村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其重点是提高人的素质。农民素质低,在工作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多为喝酒、打麻将、玩扑克、缺少良好的社会风气,难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
利于革除陋习,扫除封建思想,民主法制观念淡薄,违法乱纪的事情常有发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对策
1、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好科教兴国战略。政府部门要广开渠道,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增加农民成人培训学校的数量,提高地方教育和培训水平,提高农民的年培训率,提高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农民专业户、示范户的素质。笔者认为,现阶段耍重视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重视对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二是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三是强化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四是加大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力度,高度重视因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确保绝大多数农民的子女能受到足够的教育。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选派高校毕业生充实农村管理、技术、生产第一线。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才资
源,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重新构建农村教育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使农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政府、社区、公有、民办共同参与、多元化的运行机制。政府要统一规划、增加投入、加强协调,把必办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教育结构、提高农村办学效益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放到议事日程,并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加以落实。与此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乡(镇)、村班子和领头人的建设、培养和管理。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借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和选派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农村管理、技术、生产第一线,扩大农村高素质群体。通过高素质群体由城市向农村的“迁移”来影响、示范、带动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农村形成“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的良好氛围。
3、加强法制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
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阵地,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让农民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和感恩意识,使农民树立起全新的市场观念,在与农民中介组织打交道时,既讲法律又讲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