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问题的几个案例
金融不良资产(债权)价值评估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和市场供求 等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估方法和参数, 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提高评估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措施
完善评估方法 根据不良资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假设清 算法、现金流偿债法等,确保评 估结果的准确性。
引入第三方监管 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对评 估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评 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跨领域应用前景
金融不良资产(债权)价值评估不仅局限于金融领域,还可应用于企业并购、投资决策等多个领 域。未来可以拓展研究视野,探索评估模型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可能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收集债权资料
获取与评估对象相关的借款合同、担保合同、还款记 录等资料。
了解债务人信息
收集债务人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还款意愿和能力 等方面的信息。
获取市场信息
收集与评估对象相关的市场利率、汇率、物价指数等 信息,以及类似债权的交易价格数据。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市场比较法
01
通过比较类似债权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推算出评估对象的价
收益资本化法
通过计算债权的收益并将其资本化,以此为基础评估债权的价值。
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
估算重新购置或构建与目标债权相似资产所需的成本,并扣除各种贬值因素,得到债权 的评估价值。
历史成本法
以债权的历史成本为基础,考虑时间价值、市场变化等因素进行调整,得到债权的评估 价值。
综合评估法
组合评估法
综合考虑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的评 估结果,通过加权平均等方法得到最终 的债权价值。
ERA
市场法
市场比较法
通过寻找市场上相似债权的交易案例,对比其价格和条件,以此为基础评估目标 债权的价值。
典当行债权转让案例

典当行债权转让案例典当行债权转让案例——洞察典当业的法律与商业结合导语:典当行作为中国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其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典当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债权转让,它在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又对债务人的经济状况产生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典当行债权转让案例,深入剖析法律与商业在其中的角色与关系,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一、案例背景及简述在南京市某典当行,一名借款人小李因经营不善遭遇经济困境,欠下巨额债务。
在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典当行将小李的抵押品进行拍卖,并通过债权转让方式将债权转移给外部投资者。
然而,转让后的债权处理手续是否合法,以及小李是否享有法定权益,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二、法律规定与典当行债权转让1. 典当行债权转让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9条的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其债权进行转让。
典当行作为债权人,有权将债权转让给第三方,但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2. 典当行债权转让的程序要求为确保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典当行在进行债权转让时需要履行以下程序要求:(1)制定债权转让协议:典当行与债权受让方(第三方投资者)签订债权转让协议,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2)通知借款人并征得同意:典当行在进行债权转让前,应向借款人通知债权转让的事项,并征得其同意。
借款人可以提出异议,对合同进行修改或解除。
(3)办理债权转移手续:典当行在与债权受让方达成一致后,需办理债权转移手续,确保债权的合法流转。
(4)公示债权转让信息:典当行应对债权转让事项进行公示,防止债权受让方对借款人造成不良影响。
三、典当行债权转让的商业考量1. 风险分析与价值评估典当行在进行债权转让时需要进行严谨的风险分析与价值评估。
评估抵押品的价值、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及交易市场的情况,以确定债权的转让价格和可持续性。
2. 商业伙伴关系的建立典当行需要与投资者建立稳固的商业伙伴关系,通过信任和合作,实现债权转让交易的顺利进行。
债权转让的范例

债权转让的范例债权转让是指债权人将自己在合同中所享有的权益转让给第三方的行为。
在商业和金融领域,债权转让是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它可以帮助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变现和风险的分散,同时也为买方提供了获取稳定收益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几个范例来探讨债权转让的不同情景和应对策略。
范例一:企业债权转让某公司A因经营不善,面临资金困难,需要进行债权转让以筹集资金。
公司A 与一家金融机构B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1000万元,年利率为8%,期限为5年。
由于公司A的资信状况下降,B担心无法按时收回本息。
于是,B决定将债权转让给C公司,以分散风险。
在这个案例中,债权转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
C公司作为债权买方,可以通过购买债权来获取固定的利息收入,并承担与借款人违约的风险。
对于B公司来说,债权转让可以帮助其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同时也能减少不良资产的风险。
范例二:个人债权转让在个人债权转让方面,常见的情景是债权人将自己所持有的债权转让给其他个人或机构,以获取更快的现金流或分散风险。
例如,某个人A在购房时向银行B贷款100万元,年利率为6%,期限为20年。
然而,由于个人原因,A需要尽快变现,因此决定将债权转让给C公司。
对于C公司来说,购买A的债权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同时,C公司也需要评估A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以确保债权的价值和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债权转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A的资金需求,同时提供给C公司一个投资机会。
范例三:金融债权转让金融债权转让是指金融机构将自己所持有的债权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行为。
这种转让通常是为了分散风险、优化资产配置或满足监管要求。
例如,某银行A拥有一笔贷款1000万元,由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A决定将这笔债权转让给B银行。
对于B银行来说,购买A的债权可以增加其资产规模和收益。
然而,B银行也需要评估A的信用风险和贷款的回报率,以确保购买债权的合理性。
在这个案例中,债权转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银行的资本要求,同时提供给B银行一个投资机会。
8则典型不良资产处置案例!

8则典型不良资产处置案例!最高院:以债权转让为名行债权清收之实的受让人并不享有实际债权【裁判要旨】双方签订《债权转让协议》约定将案涉债权予以转让的同日又签订《债权转让补充协议》,约定由受让方清收转让方之债权,并对清收回款的分配方式进行约定,因此双方并无转让案涉债权的真实意思,受让方并没有由此受让债权。
【案例索引】《黑龙江加州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黑龙江嘉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债权转让合同纠纷再审案》【(2020)最高法民申751号】【争议焦点】以债权转让为名行债权清收之实的受让人是否享有实际债权?【裁判意见】最高院认为:华尔公司受让取得对化建公司的案涉债权后,于2009年9月21日与嘉泰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协议》,约定将案涉债权转让给嘉泰公司。
但是,同日华尔公司与嘉泰公司又签订《债权转让补充协议》,约定:由嘉泰公司清收华尔公司对化建公司的案涉债权,清回金额不足20万元,华尔公司补齐;清回金额超出20万元,超出部分归华尔公司所有。
根据《债权转让补充协议》约定内容可见,华尔公司与嘉泰公司之间并无转让案涉债权的真实意思,双方仅约定由嘉泰公司负责清收案涉债权,嘉泰公司并没有由此受让华尔公司对化建公司的债权。
加州公司在与嘉泰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之后,又与华尔公司签订另一份《债权转让协议》,约定:加州公司自华尔公司处受让同一债权。
据此,可以认定加州公司当时明知嘉泰公司并不实际享有对化建公司的案涉债权。
嘉泰公司并没有取得对化建公司的债权,其与加州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协议》,约定转让其所称自己对化建公司的债权,该协议客观上尚不能履行,嘉泰公司只有在实际取得该项债权后,才能履行上述《债权转让协议》。
嘉泰公司没有取得案涉债权,加州公司也相应不能按照上述《债权转让协议》的约定取得该债权。
最高院:抵押权人应当对设押房屋的出租、出售情况进行充分的现场调查,否则可能影响抵押效力【裁判要旨】在房屋被他人占有使用的情形下,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应当对房屋的出租情况进行充分的现场调查,以查明出租人是否是抵押物的所有权人,抵押物是否存在其他真实的权利人,从而避免错误接受已出售房屋作为抵押物。
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十大典型案例

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十大典型案例金融纠纷是指在金融交易中,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争议和纠纷。
在金融领域,纠纷类型繁多,解决方式也多种多样。
下面列举了十个典型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案例。
一、股权纠纷:某公司股东之间发生股权纠纷,双方对公司的股权比例存在争议。
通过法律诉讼,通过证据和法律条款的解释,最终法院判决了每个股东的股权比例。
二、债权纠纷:甲公司借贷给乙公司一定金额,但乙公司未按时还款,引发债权纠纷。
通过调解和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乙公司同意按照约定的还款计划逐步偿还借款。
三、担保纠纷:甲公司为乙公司提供担保,但乙公司未按照约定偿还债务,导致担保纠纷。
通过法律程序,法院判决甲公司不需要承担担保责任,乙公司需承担相应的债务。
四、金融诈骗纠纷:某个投资公司承诺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进行投资,但最终发现是一场金融诈骗。
该案件由警方介入调查,投资公司负责人被判刑,受害者获得相应的赔偿。
五、保险纠纷:某人购买了人寿保险,但在保险期满后保险公司拒绝赔付。
通过法律途径,法院判决保险公司需要按照合同约定赔付相应的保险金。
六、外汇交易纠纷:某人在外汇交易中发生亏损,怀疑交易平台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
通过仲裁程序,仲裁机构判决交易平台需要赔偿其亏损部分。
七、证券欺诈纠纷:某公司在上市前提供虚假信息,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
证监会介入调查,最终该公司被罚款并赔偿受损的投资者。
八、信托纠纷:甲公司设立信托基金,乙公司作为受益人,但甲公司未按照约定使用信托资金。
乙公司通过法律途径,最终获得相应的赔偿。
九、资金挪用纠纷:某公司利用客户的资金进行非法活动,引发资金挪用纠纷。
警方介入调查,该公司负责人被判刑,并追回了一部分受害者的资金。
十、金融产品合同纠纷:某人购买了金融产品,但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未获得相应的回报。
通过法律程序,法院判决金融机构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和违约金。
以上是十个典型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案例,这些案例涉及了股权纠纷、债权纠纷、担保纠纷、金融诈骗纠纷、保险纠纷、外汇交易纠纷、证券欺诈纠纷、信托纠纷、资金挪用纠纷和金融产品合同纠纷等不同类型的纠纷。
法律风险金融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投资公司(以下简称“投资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业务。
公司成立初期,由于市场环境良好,业务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投资公司逐渐陷入困境。
2016年,公司发生了一起重大的股权纠纷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二、案情概述2016年,投资公司原股东张三、李四、王五因公司经营理念不合,导致股东之间矛盾激化。
张三和李四联合王五,通过一系列手段,包括召开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等,将王五排除出公司管理层。
王五不服,遂将张三、李四、王五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股东资格,并恢复其在公司的管理职务。
三、法律问题分析1. 股东资格确认本案的核心问题是股东资格的确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股东身份的确认应以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工商登记为准。
在本案中,王五的股东资格在工商登记中得以确认,但在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未被记载。
张三、李四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的方式,试图否定王五的股东资格。
2. 公司章程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在本案中,张三、李四通过修改公司章程的方式排除王五,其行为是否有效,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3. 股东会决议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股东会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在本案中,张三、李四通过不正当手段召开股东会,其决议是否有效,需要法院进行审查。
四、案例分析1. 股东资格确认法院认为,王五的股东资格在工商登记中得以确认,具有法律效力。
张三、李四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的方式,试图否定王五的股东资格,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无效。
2. 公司章程的效力法院认为,张三、李四通过不正当手段修改公司章程,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章程中关于排除王五的条款无效。
最高法院:金融不良债权转让中,非...

最高法院:金融不良债权转让中,非...裁判要旨最高法院在《海南会议纪要》及其后针对个案的答复确立的案情介绍一、案涉不良债权由广州中院生效(2005)穗中法民二初字第197号民事判决所确认,该债权自农行流花支行于2011年9月转让至东方资产广州办事处后,又于2014年1月15日转让至正中公司,后经广州中院在执行程序中裁定变更申请执行人为正中公司。
二、2015年9月24日,经正中公司申请,广州中院就本案作出(2005)穗中法执字第2785号通知书,对本案应执行数额进行了计算,其中包括农行流花支行转让债权之后的利息和迟延利息期间加倍利息。
三、泰和公司对该通知书提出执行异议(注:本案中正中公司亦提起执行异议及复议,与本文论述主题无关,故略),主张其为国有企业,应参照《海南会议纪要》规定,免除农行流花支行转让债权之后的利息和迟延履行期间加倍利息。
四、2015年12月5日,广州中院作出(2015)穗中法执异议字第413号执行裁定,认为泰和公司并五、2016年7月26日,广东高院作出(2016)粤执复46号执行裁定,认为正中公司为2014115六、正中公司不服该执行复议裁定,向最高法院提起申诉。
2017年8月30日,最高法院作出(2016)最高法执监433号执行裁定,认为本案不属于《海南会议纪要》规定的特定范围内的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不应适用《海南会议纪要》第九条的规定于正中公司受让债权后停止计算利息。
裁定撤销上述执行通知、异议及复议,发回广东中院重新审查处理。
裁判要点及思路一、案涉不良债权转让合法有效。
债权人与债务人就债权转让本身并无异议,且各转让过程均未对债权的金额作出限制,也没有债权人放弃相关的债权,故本案债权经合法转让,正中公司有权取得申请执行人的主体资格。
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经合法转让后应该得到履行,债务人应履行相应的给付义务。
二、案涉不良债权在本质上并三、最高人民法院〔2013〕执他字第4号答复,是对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在执行程序中能否参照适用《海南会议纪要》规定计算债务利息问题进行请示的个案答复。
金融不良债权追偿纠纷案例

金融不良债权追偿纠纷案例原告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公司与被告郴州宾馆金融不良债权追偿纠纷案例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1)郴民二初字第6号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1)郴民二初字第6号原告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公司,住所地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东路186号。
代表人丁晓杰,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曹录荣,男,1965年1月7日出生。
委托代理人张忠义,男,1984年3月4日出生。
被告郴州宾馆,住所地湖南省郴州市人民东路7号。
法定代表人雷荣,该宾馆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李群主,湖南五岭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湖南公司)因与被告郴州宾馆金融不良债权追偿纠纷,于2011年5月25日向本院提起诉讼。
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1年7月20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原告信达湖南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曹录荣、张忠义,被告郴州宾馆的委托代理人李群主到庭参加了诉讼。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信达湖南公司诉称,被告郴州宾馆2001年起与中国银行郴州分行发生以下金融贷款业务:(1)2001年2月21日借款200万元,期限60个月,年利率为6.633%,用于技术改造。
截止于2011年3月20日,尚欠贷款本金200万元,利息1,569,570.58元;(2)2001年3月30日借款300万元,期限为60个月,年利率为6.633%,用于技术改造。
截止于2011年3月20日,尚欠贷款本金300万元,利息2,357,433.27元;(3)2001年3月30日又借款900万元,期限为60个月,年利率为6.633%,用于技术改造。
截止于2011年3月20日,尚欠贷款本金900万元,利息8,011,387.49元;(4)2001年8月13日借款275万元,期限为60个月,年利率为6.633%,用于技术改造。
截止于2011年3月20日,尚欠贷款本金275万元,利息2,313,553.87元;(5)2001年11月5日借款200万元,期限为60个月,年利率为6.633%,用于技术改造。
招商银行不良清收案例分享

招商银行不良清收案例分享背景招商银行是中国领先的商业银行之一,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广泛的金融服务网络。
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风险的增加,招商银行面临着不良资产增加和不良贷款违约的风险。
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并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招商银行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不良清收。
这些措施包括通过法律手段追讨债务、与债务人协商解决问题以及转让债权等方式来减少不良资产。
本文将分享一个代表性的招商银行不良清收案例,以展示其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案例背景该案例涉及一家名为XYZ公司(化名)的制造业企业。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经营管理不善,XYZ公司逐渐陷入困境,并无法按时偿还其与招商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
XYZ公司的不良贷款规模较大,给招商银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并减少损失,招商银行决定启动不良清收程序。
过程1. 调查与评估招商银行首先进行了对XYZ公司的调查与评估。
该调查涵盖了XYZ公司的财务状况、资产情况、经营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招商银行确定了合适的清收策略和措施。
2. 法律追讨在确认XYZ公司存在违约行为后,招商银行启动了法律追讨程序。
招商银行委托专业律师团队代表其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法院判决XYZ公司偿还债务。
在诉讼过程中,招商银行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支持其索偿请求,并与律师团队密切合作以确保案件顺利进行。
3. 协商解决除了采取法律手段外,招商银行还主动与XYZ公司展开协商,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招商银行派遣专业团队与XYZ公司进行沟通,了解其经营状况和财务困境,并提出合理的还款计划和债务重组方案。
通过双方的协商努力,招商银行与XYZ公司达成了一项债务重组协议。
根据该协议,XYZ公司将按照约定的还款计划逐步偿还其欠款,并对其经营状况进行改善以确保未来能够按时还款。
4. 债权转让为了进一步减少不良资产规模,招商银行考虑将部分不良贷款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者。
债权经典案例

债权经典案例在商业社会中,债权纠纷是一种常见的法律问题。
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纠纷可能涉及到合同违约、债务清偿等多种问题,因此,债权案例的处理对于维护法律秩序和保护当事人的权益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债权经典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一起案例是关于合同违约的。
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某甲向某乙支付一定金额的货款,并在一定期限内交付货物。
然而,在约定的期限内,某甲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导致某乙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在此案例中,法院判决某甲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某乙损失,并履行合同义务。
第二起案例是关于债务清偿的。
某甲向某乙借款一定金额,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归还。
然而,到了约定的还款期限,某甲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还款义务,导致某乙权益受损。
在此案例中,法院判决某甲应当立即清偿债务,并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起案例是关于债权转让的。
某甲拥有一笔债权,但由于个人原因需要将债权转让给他人。
经过协商,某甲将债权转让给了某乙。
然而,在转让后,某乙发现债务人并不履行清偿义务,导致债权无法实现。
在此案例中,法院最终判决债务人应当履行清偿义务,并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在债权纠纷中,法律适用是非常重要的。
合同的签订、债务的清偿、债权的转让等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一旦发生纠纷,法院将会依法判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当我们面临债权纠纷时,一定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债权案例的处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希望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能够引起大家对于法律问题的重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希望大家在商业活动中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商业环境。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经典编辑案例解析分析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经典案例分析第一轮 1999-2000年:国有银行首轮注资+不良剥离我国第一轮大规模不良资产经营始于1999年;1997年底,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仅3.5%,远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要求。
1999年,财政部注资、央行再贷款、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东方、华融、长城、信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AMC;到2000年8月底,四大AMC先后完成1.4万亿不良贷款的剥离与收购工作,使得四大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
当时,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未形成,相当部分的不良贷款来自于地方政府干预、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
第二轮2004-2008年:国有银行股改、二次注资+不良剥离截止2002年末,四大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2万亿元,不良率达到23.11%。
为了配合四大行的改制上市,四大AMC于2004-2005年、以及2008年对四大行的不良贷款再次进行大规模剥离。
四大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003年的2.54万亿下降至2008年的0.56万亿,不良贷款率从19.6%下降到2.42%,资本充足率从3%上升至11.3%。
四大行均成功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获得后续长远发展的基础。
2016.8.8国务院发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逐步增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完善不良资产转让政策,提高不良资产转让的效率和灵活性。
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企业之间债权转股权。
2016.10.10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2016.10.16首单“市场化债转股”落定锡业股份(000960.SZ)2016年10月起放松限制,允许每个省可以设置两家地方AMC;五大行相继表示将设立自己的“AMC”。
二、不良资产经营模式初探(一)前两轮的不良资产处置主要是政策性的,不良资产经营业务主要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东方、长城,后文简称“四大AMC”)经营;因此,四大AMC的发展历史也是不良资产行业的发展历史。
招商银行不良清收案例分享

招商银行不良清收案例分享背景:招商银行作为中国领先的商业银行之一,在金融服务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团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良贷款在银行的贷款组合中不可避免地出现。
面对这些不良贷款,招商银行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不良清收,保障其资产质量和投资者的利益。
案例描述:该案例中,招商银行面临一笔不良贷款,借款人丧失偿债能力,但银行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回收资金。
在判断无法通过和解和重整的方式实现回收后,招商银行开始进行不良清收的程序。
第一步:整理资料和准备文件招商银行的不良清收团队首先进行资料整理,包括借款合同、借款人财务资料等。
准备相关的法律文件和程序,以便在后续进行法律追偿时使用。
第二步:采取法律手段追偿招商银行委托律师团队进行法律追偿。
他们起草起诉书,并在法院提起诉讼。
银行通过法律程序,要求借款人进行偿还款项并承担相关责任。
第三步:资产查封和拍卖一旦法院判决支持招商银行的诉求,银行可以申请对借款人的相关资产进行查封。
通过对借款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招商银行增加了追回债权的机会。
如果借款人持有有价证券,招商银行可以卖出这些证券以还款。
第四步:债权转让在某些情况下,招商银行可能会选择将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给专业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或第三方机构。
这样一来,招商银行可以将不良资产从其贷款组合中剥离,并且能够及时收回资金。
结果:通过招商银行的不良清收措施,该案例中成功追回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并且保障了银行的资产质量。
尽管清收不良贷款是一个复杂和耗时的过程,但招商银行的专业团队通过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得清收效果得以最大化。
结论:作为一家领先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不良清收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专业能力。
通过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查封资产和转让债权等方式,招商银行有效地降低了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维护了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客户利益。
债权转让抗辩权纠纷典型案例 6 则

债权转让抗辩权纠纷典型案例 6 则陈枝辉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导读:天同码,是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借鉴英美判例法国家的钥匙码编码方式,收集、梳理和提炼司法判例的裁判规则,进而形成中国钥匙码的案例编码体系。
经与天同诉讼圈商定,审判研究每周独家推送全新天同码系列。
文后另附:天同码159 篇往期链接。
天同码导航图本期天同码,主要整理自《审判监督参考》《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涉及债权转让抗辩权纠纷典型案例。
规则要述01 . 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抵销抗辩,可向债权受让人主张到期货款转让后,债务人因债权人虚开发票给债务人造成经济损失形成的抵销权抗辩,可转而向债权受让人主张。
02 . 保证人在债权转让通知上签章后,仍可提免责抗辩保证人在债权转移通知上盖章签收,不等于确认债权转让行为,保证人向让与人主张的免责抗辩得向受让人提出。
03 . 保证合同约定禁止债权变更,不包括禁止债权转让不良金融债权的保证人以保证合同中债权变更的禁止性约定为由,主张债权转让应免除其担保责任的,不应支持。
04 . 执行和解,不能作为债权转让纠纷案件抗辩的情形债权转让后,次债务人依其与债务人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向债权人提出抗辩,不属于债权转让纠纷案件审理范围。
05 . 债权转让前已因清偿而消灭,债务人可行使抗辩权债务转移除非另有约定,否则应为并存的债务承担;债权转让前已因清偿而消灭,债务人可向受让人行使抗辩权。
06 . 债务人就禁止让与的应收账款,可针对保理商抗辩债务人虽就禁止让与的应收账款对保理商享有抗辩权,但债务人在实际履行中,以明示行为表示同意转让的除外。
规则详解01 . 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抵销抗辩,可向债权受让人主张到期货款转让后,债务人因债权人虚开发票给债务人造成经济损失形成的抵销权抗辩,可转而向债权受让人主张。
标签:债权转让|抗辩权|抵销权|虚开发票案情简介:2007年,受让贸易公司对矿业公司221万余元货款债权的黄某起诉矿业公司,矿业公司以贸易公司虚开发票造成其被国税局处罚等各项法院判决确定的损失282万元主张应驳回黄某诉讼请求。
债权转让无效案例

债权转让无效案例在商业交易中,债权转让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它可以帮助债权人及时收回欠款,也可以帮助债务人减轻负担。
然而,有时债权转让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导致转让无效的情况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起债权转让无效的案例,并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描述: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乙公司向甲公司借款100万元,并在一年后归还本金及利息。
然而,到了还款日期,乙公司却无力偿还债务。
甲公司为了尽快收回欠款,决定将债权转让给丙公司,转让金额为90万元。
双方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并办理了相关手续。
然而,后来乙公司却以未经同意为由,提出债权转让无效的诉讼,要求法院撤销债权转让协议。
案件分析:在这个案例中,乙公司认为债权转让无效的主要理由是未经债务人同意。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债权转让应当经过债务人的同意,否则转让行为将被视为无效。
在本案中,甲公司未征得乙公司的同意,直接将债权转让给了丙公司,因此乙公司有理由主张债权转让无效。
此外,还需考虑到债权转让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情况。
在甲、乙双方的借款合同中,可能存在关于债权转让的特别约定,如果合同中有相关规定,甲公司未遵守约定进行债权转让,也可能导致转让无效。
解决方法:针对上述案件分析中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法:1. 协商解决:甲、乙、丙三方可以协商解决债权转让的问题。
如果乙公司同意债权转让,可以重新签订转让协议,并办理相关手续,避免转让无效的情况发生。
2. 法律诉讼:如果无法通过协商解决,甲、乙、丙三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法院将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判断债权转让是否有效,从而做出裁决。
3. 预防措施: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甲、乙、丙三方可以在未来的合同中增加关于债权转让的特别约定,明确转让的条件和程序,以及债务人的同意问题,从而规避潜在的风险。
结论:债权转让无效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纠纷,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
在进行债权转让时,债权人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征得债务人的同意,否则转让行为可能会被视为无效。
债权转让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例

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是指在金融借款活动中,因未能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产生的法律纠纷。
而在金融借款合同中,债权转让是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纠纷案例中更是备受关注。
债权转让是指原始债权人将自己享有的债权依法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在金融借款合同中,债权转让可能会涉及到多方的权益,因此一旦出现纠纷,解决起来可能要复杂许多。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展开对债权转让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例的探讨。
一、案例分析1.债权转让过程中的合同约定在某金融机构的金融借款合同中,债权转让的相关条款是如何约定的?借款人是否了解并同意了这一约定?如果在债权转让过程中出现纠纷,是否存在合同约定不清晰的问题?2.原始债权人与受让债权人的权益在债权转让过程中,原始债权人和受让债权人的权益如何保障?债权转让是否经过原始债权人的书面同意?受让债权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进行债权转让?3.借款人的权益保护债权转让可能会对借款人造成影响,借款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债权转让是否会改变借款人的偿还义务或者利率条件?二、思考与总结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例中,债权转让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其是否合法、合规、公平对各方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债权转让可能会被滥用,导致不当得利或者损害他人利益。
相关法律法规对债权转让的约束和规范尤为重要。
在处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例中,需要全面审视合同约定、各方权益以及债权转让的合法性。
对于债权转让的合同约定,需要明确具体的条款,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对于原始债权人和受让债权人的权益,需要明确其资格和能力,防止不法分子通过债权转让谋取利益;对于借款人的权益保护,需要建立健全的机制,保障其不受不当影响。
债权转让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例中,需充分尊重合同自由原则,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下,债权转让应当合法、公平、公正,不应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个人观点:在处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例中,对于债权转让这一环节的审查和监管至关重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案例

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案例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成功上市后,不良贷款处置主要通过动用自身拨备核销、批量打包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保全、现金清收等途径来实现。
2012年末,某国有银行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不良贷款债权。
这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首次尝试。
一、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案例B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主营房地产开发及商品房销售。
注册资金1500万元.截至2004年6月末。
B公司在A银行贷款余额1900万元,抵押物为天津市某区80套房产。
2004年6月,B公司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同年9月,B公司总经理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强行羁押,公司资产被人民法院查封;2005年6月,停止经营;2008年12月29日,B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
2006年3月,A银行以B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为由,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同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A银行胜诉。
在该案执行过程中,由于被执行人曾擅自出售抵押房产,造成多名案外人提出异议,法院拍卖处置抵押物困难重重,致使该案始终未能完成执行程序。
截至2012年3月8日,B公司拖欠A银行贷款本金1900万元,利息1172.79万元。
鉴于该案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未能完成法律执行程序,A银行尝试通过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方式实现不良贷款的处置。
一是寻求新途径,制定债权转让方案.鉴于该笔不良贷款处置的难度、特点以及抵押物房产的各类瑕疵等情况。
A银行开拓思路,探讨运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债权的新途径。
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A总行《做好2012年度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2年初,A银行依法拟定了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某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方案.二是探索新模式,严格执行总行批复。
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问题的几个案例

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问题的几个案例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在贷款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
为了减少风险,金融机构往往选择将不良债权转让给其他买家。
然而,这种转让往往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混乱。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国内某大型银行的案例。
该银行在一次贷款中,将一笔逾期的贷款转让给了一家地方金融机构。
然而,地方金融机构并没有有效追讨债务。
原本逾期的贷款在转让后变得更加难以收回,给该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一案例揭示了金融机构在不良债权转让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和审慎的态度。
另一个案例来自于国外的一个投资银行。
该投资银行将一笔不良债权转让给了一家专门收购此类债务的投资公司。
然而,该投资公司利用法律的漏洞,通过种种手段逃避债务的偿还义务,最终使得债务无法追回。
这一案例揭示了金融机构在不良债权转让过程中,也需要关注买方的信誉和诚信度。
不良债权转让还存在着一定的道德风险。
有些金融机构在转让不良债权时,往往不对外公开披露债务的真实状况,或者将一些问题资产捆绑转让给买方。
这种行为导致买方在购买不良债权时,无法真正了解债权的风险和价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买方,甚至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
除了以上的案例,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与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相关的问题。
比如,在转让过程中,金融机构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将不良债权转让给关联方,从而规避了一部分风险。
这种行为的后果是,金融机构自身并没有真正的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反而将问题转嫁给了其他机构。
这种链条效应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引发金融危机。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风险和问题。
金融机构在转让不良债权时,需要更加谨慎的选择买方,做好尽职调查工作。
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更加关注债权的真实状况,以防止买方在购买不良债权时受到误导。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的监管,防止市场出现不健康的竞争和操纵。
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问题几个案例

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转让问题几个案例农行河北衡水分行债权转让案XX年11月,农行河北衡水分行将一笔本金万元、利息约万元的不良债权以全价转让给一家公司,但债务人对这一转让提出质疑并将农行衡水分行告上了法庭法庭援引央行XX年下发的银办函()号《关于商业银行借款合同项下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说法,判决转让行为无效农行河北衡水分行上诉到河北高院,河北高院则请示最高院,农行总行也以书面形式请示银监会,但至今最高院与银监会均未给出正面答复,目前河北高院尚未作出判决此案中,涉及到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债权的效力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不良债权”作出明确定义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资产所包含的项目为:国外资产、储备资产、中央银行债券、对中央*债权、对企业或者其他部门债权、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其中,后四类属于债权;在债权中,贷款占主要部分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上,因此,银行不良债权主要指不良贷款对于不良贷款的范围,根据我国传统的贷款分类法,贷款被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俗称“一逾两呆” 由于传统的分类法不利于衡量贷款的真实质量,中国人民银行于XX年和XX年相继发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借鉴国际通用的银行贷款划分办法,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将其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项为不良贷款目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十分有限,主要为直接扣收、正常催收、债务重组、以物抵债、依法清收、贷款核销等传统方式自XX年起,国家决定组建东方、信达、华融、长城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行、建行、工行、农行可以将特定范围的不良债权相应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通过竞标、竞价、拍卖转让或者打包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不良资产(包括不良债权),而且,资产管理公司将债权转让给一般的企业法人,在法律上不存在障碍一般企业法人的经营范围虽不包含信用业务,但作为合格的从事经营活动的主体,仍然可以受让债权值得注意的是在债权受让方是否当然地取得计收利息的权利问题上,目前仍存在争议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能否将不良债权转让给不具有金融业务资格的企业法人吗? 目前业界对此持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将其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所享有的不良债权亦是普通的债权,应当适用《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合同法》第79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例如当事人基于信任关系而订立的委托合同、雇用合同及赠与合同等;(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只要当事人的约定是真实的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该等约定应当有效 (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商业银行将其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目前尚没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对此做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因此,只要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转让不在上述禁止转让的情形之列,即应当认定转让行为有效即便中国人民银行对此作出了相关的规定,由于其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的范畴,也不应影响转让行为的效力另一种意见认为,银行将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存在如下法律障碍:第一,关于受让方主体资格金融业是一种特许行业,放贷收息是经营贷款业务金融机构的一项特许权利因此,由贷款而形成的债权及其他权利只能在具有贷款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之间转让未经许可,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与此相关的法律规定有:《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实行许可证制度对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颁发《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颁发《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未取得许可证者,一律不得经营金融业务金融业务是指存款、贷款、结算、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票据贴现、*担保、*买卖、金融期货、有价证券代理发行和交易,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其他金融业务《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贷款通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上述规定均明确指出,贷款等金融业务只能由具有特许资格的金融机构来经营,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相关业务如商业银行将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该受让方因不具有金融业务资格,违反了国家的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导致债权转让行为无效第二,可能构成企业间借贷如果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则受让债权的企业成为新的债权人,对原借款人享有债权,原来贷款合同的主体将变更为非金融机构,将构成企业间借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中指出,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如果认定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债权转让合同有效,将与“非金融企业之间不得借贷”的规定相悖由此导致银行向其他非金融企业转让债权的合同无效第三,不良债权转让的定价问题不良债权的定价问题属于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未有国际公认的定价标准和程序,不良债权定价已成为不良资产处置中的最大困难况且,《贷款通则》规定,除国务院决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决定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未经国务院批准,贷款人不得豁免贷款而既然是不良债权的转让,通常是回收有困难的债权,不管是作为转让方的债权银行,还是作为受让方的企业,均希望采取打折的方式进行,按照账面价值转让不良债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贷款通则》如此严格的禁令之前,以市场化方式转让不良债权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第四,核销方面的障碍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债权方可认定为呆帐:(一)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的;(二)借款人死亡;(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四)借款人和担保人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终止法人资格的;(五)借款人触犯刑律,受到制裁,财产不足归还债务又无其它债务承担者的;(六)经法院对借款人、担保人强制执行、裁定执行终结的;(七)金融企业对抵债资产小于贷款本息差额的部分;(八)因开立信用证、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发生的垫款;(九)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由于财政部规定了严格的贷款核销条件,对除此之外的贷款损失,将导致无法核销的结果,因此,也在客观上限制了银行的不良债权转让操作第五,关于银行债权转让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既然是不良债权转让,那么债权资产的实际收回率就不可能达到%,但是另一方面,在转让过程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有的债权受让人以相当于不良债权百分之几、甚至更为低廉的价格购买不良债权,然后向债务人主张全额债权,成为另一种“一案暴富者”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 在进行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时,违反国家规定或超越法定权限,将国有资产低价出让或无偿转让给非全民单位或者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属于国有资产流失行为,将受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查处如果商业银行进行债权转让的,将涉及到债权转让给非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XX年x月x日发布了《关于在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中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通知》,把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到一定高度,而且对当前审理和执行涉及金融不良债权案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不良债权转让过程中,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将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和政策限制,除*相关部门特殊批准的情形外,商业银行不应与非金融机构进行不良债权的转让,即使进行了不良债权转让的,该转让行为应属无效中国银监会公布的《贷款通则》(征求意见稿,尚未实施)第六十四条规定:“贷款受让方必须是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除此之外的贷款转让,必须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合法有效吗一、典型案例XX年12月,内蒙古某商业银行向某县化肥厂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万元,贷款期限4年,到XX年12月到期;化肥厂以其所有的万元房屋和万元其他财产提供抵押担保贷款到期后,化肥厂未能履行还款义务XX年 12月,某县人民*与自然人王某签订《王某并购某县化肥厂合同》,约定王某整体购买化肥厂全部资产,承接某银行和化肥厂因购销与各企业和个人形成的有关债权债务关系,待企业好转后,逐年偿还上述协议签订后,王某在工商部门重新登记注册了某县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并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化肥厂被工商部门注销XX年 12月,某银行与化工公司签订《承债协议》,约定原化肥厂所欠某银行贷款本金万元,从签订协议之日起由化工公司全部承担,并重新办理贷款手续,贷款本金从XX年开始分期偿还,至XX年全部还清 XX年,某银行根据总行关于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精神,向其直接上级行请示处置原化肥厂不良贷款,其上级行批复“同意某银行对原化肥厂债权合理确定出售的保留价,尽快组织公开拍卖出售”同年10月,某银行委托拍卖公司公开拍卖该贷款债权,其中本金万元,利息万元,委托拍卖保留价为万元拍卖公司在相关报纸上刊登拍卖债权公告,最终个体户吕某竟拍获得该笔债权,并按约支付拍卖价款万元,拍卖结果依法办理了公证拍卖成交后,某银行向化工公司送达了《债权转让通知书》,并将贷款债权凭证及相关资料移交给吕某11月,吕某以化工公司为被告、某银行为第三人,向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决化工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某偿还借款本金万元及利息万元一审中,被告化工公司辩称,某银行拍卖贷款债权给吕某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应为无效行为某银行辩称,该债权的转让行为合法有效,且按照《合同法》有关规定已将债权转让通知了债务人被告化工公司,某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化肥厂与某银行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合法有效王某购买并组建化工公司,与某银行约定承担化肥厂的贷款本息,符合企业债务随企业资产转移的基本法律原则,化工公司应当承担该笔债务的偿还责任;某银行虽经法定拍卖机构,通过拍卖方式将其对化工公司享有的万元债权及利息转让给吕某,并就转让的事实通过公证履行了通知的义务,但某银行转让该贷款债权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转让行为无效,原告吕某不能合法取得该笔债权,遂判决驳回吕某的诉讼请求XX年3月,一审法院判决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诉二、分析与点评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加快,商业银行为提高资产质量,改善资本充足率,采取各种措施不断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主要有依法清收、债务重组、以物抵债等为尽快处置不良贷款,一些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债权直接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单位或个人,但此种转让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在实践中存在较多争议本案即是一起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债权直接转让给个人而引发纠纷的典型案例,争议焦点在于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债权直接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单位或个人是否合法有效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债权转让违法无效金融业是一种特殊行业,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放贷收息是经营贷款业务金融机构的一项特许权利,不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经营的业务,金融债权的受让人必须是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本案中,某银行自行转让贷款本金和利息缺乏法律依据,也没有取得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作为债权受让人的吕某不具备从事金融机构业务的资格,且该贷款债权有足额的抵押担保,即使属于不良资产也应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因此,吕某与某银行的债权转让协议属无效协议,其要求化工公司偿还贷款本息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另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债权转让合法有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对商业银行不能向公众出售贷款债权没有作出禁止性规定,《合同法》也只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能被认定为无效本案中,某银行出售该笔贷款债权获得其上级银行的授权批准,且其已按照要求委托拍卖公司向社会公开拍卖,拍卖程序符合法律规定,履行了《合同法》规定债权转让应通知债务人的义务某银行、拍卖公司和吕某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各方协商一致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应为有效受让人吕某支付拍卖价款后已合法取得该笔债权,化工公司应向吕某承担偿付债权本息的责任我们赞同债权转让合法有效的观点,不认同一、二审法院认为“某银行转让该贷款债权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转让行为无效”的判决结果主要理由如下:一是本案债权转让未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为无效合同;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我国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未明确禁止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转让不良贷款债权,人民银行相关禁止性文件不属于法律法规,依法不能作为本案判决依据本案转让合同标的是不良贷款债权,而非经营贷款业务的特许权利而且,某银行以拍卖形式向吕某转让债权的行为意思表示真实,亦不存在其他违法情形,因此,该转让行为应为有效在某银行向债务人化工公司履行通知义务后,化工公司受该转让行为的约束,应向债权人吕某履行还款义务二是商业银行转让不良贷款债权不属于特许业务《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第三条规定:“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根据前述规定,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属于商业银行需要经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才能开展的特许业务除此以外商业银行实施的其他普通民事行为,则可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行实施商业银行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行为,并不属于前述需要批准才能开展的特许业务非金融机构的单位或个人通过竞买等方式获得债权后,其受让的债权应理解为一般债权,不论是将债权再次转让,还是直接向债务人进行追索,都是对债权本身的一种管理或处分,也不需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因此,不应以未经批准为由否定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债权转让行为三是商业银行直接转让不良贷款债权与金*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贷款债权并无本质区别实践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直接转让,即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将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给其他非金融机构或个人;另一种是间接转让,先将不良贷款债权剥离给金*产管理公司,金*产管理公司再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将其转让给其他非金融机构或个人就债权转让行为的性质而言,上述两种方式并不存在本质区别,都将形成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最终持有债权并向债务人进行追索的局面由于金*产管理公司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行为已经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可,如果在法律、行政法规未有明确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完全否定商业银行直接转让不良贷款债权行为的法律效力,势必造成法理上矛盾四是否定本案转让行为效力将导致不良影响目前,在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已经存在一些通过公开拍卖形式处置不良贷款债权的成功案例如果否定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的法律效力,势必对商业银行已经通过公开拍卖形式处置不良贷款债权产生重要不利影响因此,为保护和促进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方式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效率和资产质量,避免因处置方式受限导致大量不良贷款债权沉淀于银行内部无法处理,应当肯定本案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的法律效力但是,一审法院在审理本案过程中,就转让行为是否合法有效问题逐级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在征求财政部、国资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意见后,最终认为不宜认定本案转让行为合法有效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倾向于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或个人的行为认定为无效,主要考虑到如允许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单位或个人,在有关部门未出台有关规范意见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商业银行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随意性,有可能形成金融风险,而且在实际转让过程中,因不良贷款债权通常收回难度很大,按照账面价值转让的可能性很低,往往采取打折处理方式,转让价格低于贷款本息总额,按照现行规定商业银行不享有自行减免贷款本息的权利,如认可该类转让行为有效,有可能造成国有金*产流失三、相关启示本案是在征求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生效判决,可以说本案判决结果代表了最高人民法院目前对“商业银行直接向非金融机构单位或个人转让不良贷款债权是否合法有效”问题的倾向态度因此,商业银行在目前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或未得到国家有权机关特殊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不宜将不良贷款债权以公开拍卖或其他方式直接转让给非金融机构或个人根据《贷款通则》有关规定,除国务院决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决定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除国务院批准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贷款人豁免贷款因此,对于转让成交价格低于贷款本息总额的,必然涉及贷款豁免、停息等政策性问题,以低于贷款本息的价格进行转让存在违规风险,可能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而且,不良贷款债权一旦转让给非金融机构或个人后,受让人因受预期收益影响,必然会积极采取措施向债务人进行追索,而诉讼追索是其中的主要追索方式如贷款发放或担保手续存在瑕疵、对利息计算问题产生争议,或因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导致法院判决受让人的债权受损,商业银行和受让人之间很容易引发法律纠纷,存在承担贷款债权转让无效的法律责任风险因此,在目前条件下,商业银行最好在履行合法的清收程序后,通过拍卖贷款抵质押物或债务人其他资产等方式,清收不良贷款债权商业银行将其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效力问题——林许生诉广东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问题提示]商业银行的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未依约还款,商业银行将该逾期贷款转让给不具有经营金融业务资格的个人,该债权转让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要点提示]商业银行的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不依约清偿本金和利息,商业银行与不具有经营金融业务的个人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书》,并得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批准同意,个人也就所受让的债权向商业银行支付了相应的对价,而且个人在取得债权后并未以商业银行的名义催收债务故实际上商业银行对原借款人的贷款本息基本已收回,其金融经营行为已结束商业银行与个人之间的债权转让行为并没有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损害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利益因此,该债权转让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该债权转让合法成立后,个人依法取得了该债务的债权人地位 [案例索引]一审: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法院[]霞民三初字第号民事判决(XX年x月x日) 二审: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湛中法民二终字第9号民事判决(XX年x月x日) 再审: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湛中法民再字第47号民事判决(XX年x月x日) [案情]申请再审人(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广东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渔业公司)申请再审人(一审被告、二审上诉人):广东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以下简称湛江渔业公司)被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林许生被申请人(原审第三人):湛江市商业银行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法院[]霞民三初字第号民事判决审理查明,XX年x月x日林许生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书》,约定湛江市商业银行将其拥有对湛江渔业公司万元本金及其利息的到期债权,以及对湛江市霞山水产交易中心市场经营权的质押转让给林许生XX年x月x日,林许生依约向湛江市商业银行还贷款万元及相应的利息元XX年x月x日经湛江市公证处公证,将《债权转让通知书》送达给湛江渔业公司湛江渔业公司以林许生与湛江市商业银行债权转让行为无效为由,不愿向林许生履行债务而引起纠纷林许生于XX年x月x日向一审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依法处理另查,XX年x月x日,湛江渔业公司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合同约定湛江渔业公司与湛江市商业银行借款万元,借款月利率为‟,借款期限为XX年x月x 日至XX年x月x日同日,湛江渔业公司与湛江市商业银行签订《权利质押合同》,湛。
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例

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例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进步的需求,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逐渐凸显。
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风险,需要及时高效地处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案例。
一、债权转让债权转让是将银行不良贷款的债权卖给其他机构或个人来进行清收的方式。
通过债权转让,银行可以快速收回不良贷款,减少资产质量流失。
常见的债权转让方式有两种:1.全部转让:银行将不良贷款的全部债权权利及债权人的权利一并转让给其他机构或个人。
2.部分转让:银行将不良贷款的部分债权权利及债权人的权利转让给其他机构或个人。
以华能贷款公司为例,其在201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债权转让。
从债权转让的报价来看,这些不良资产的处置效果比较显著,债权转让价格大多在不良贷款本金的80%以上。
二、资产出售资产出售是将不良资产进行出售的一种方式。
通过资产出售,银行可以快速将不良贷款的资产转让给其他机构或个人,降低资产的损失。
常见的不良资产出售方式有两种:1.公开拍卖:将不良资产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出售,由竞价最高者竞得不良资产。
2.协商转让:通过协商的方式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其他机构或个人。
以渤海银行为例,其在2018年对大自然旅游公司这样一个不良客户进行了资产出售。
经过公开拍卖和协商转让,渤海银行成功处置了这个不良资产,从而降低了其损失。
三、企业重组由于一些不良资产的原因,企业可能存在财务上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考虑对这些企业进行重组,以维护企业的壮大和稳定发展。
企业重组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资产重组:通过更改企业股权、分立企业的业务、转让企业的业务等方式实现企业的重组。
2.债务重组:通过对企业债务的重组,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企业的负担和风险。
以宝能集团为例,其在2019年进行了多轮重组,将宝能旗下的多个公司进行合并和分立,以加快国有资本的流通化,改善不良资产的质量。
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将不良资产以及其他产权类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进行流转。
典当行债权转让案例

典当行债权转让案例案例背景典当行是一种传统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是以贷款为基础,以质押物为担保的借贷业务。
在典当行中,客户可以将贵重物品作为抵押,从而获得所需的资金。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典当行可能会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债权转让。
债权转让的定义债权转让是指债权人将其所持有的债权转让给其他人的行为。
在典当行的背景下,债权转让是指典当行将其客户的债权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或个人。
债权转让的原因典当行进行债权转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资金周转不灵:典当行可能由于资金周转不灵而需要将债权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或个人,以获得所需的资金。
2.风险控制:典当行可能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将一部分债权转让给其他机构,以分散风险。
3.业务扩展:典当行可能会通过债权转让来扩大业务规模,吸引更多的客户。
债权转让的过程债权转让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债权转让方和受让方:首先,典当行需要确定债权转让的双方,即债权转让方和受让方。
2.确定债权转让的金额和期限:债权转让方和受让方需要协商确定债权转让的金额和期限。
3.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方和受让方需要签订债权转让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完成债权转让手续:债权转让方需要向受让方提供相关的债权证明文件,并完成债权转让的手续。
5.通知债务人:债权转让方需要及时通知债务人,告知其债权已经转让给受让方。
债权转让的影响债权转让对典当行和债务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对典当行的影响:债权转让可以帮助典当行解决资金周转问题,降低风险,扩大业务规模。
然而,债权转让也可能会导致典当行失去一部分的利润。
2.对债务人的影响:债权转让并不会改变债务人的还款义务,债务人仍然需要按照原有的合同约定履行还款责任。
但是,债务人需要按照新的债权人的要求进行还款。
债权转让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典当行债权转让的案例分析:1.案例背景:某典当行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决定将部分债权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行河北衡水分行债权转让案2005年11月,农行河北衡水分行将一笔本金1850万元、利息约600万元的不良债权以全价转让给一家公司,但债务人对这一转让提出质疑并将农行衡水分行告上了法庭。
法庭援引央行2001年下发的银办函(2001)648号《关于商业银行借款合同项下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说法,判决转让行为无效。
农行河北衡水分行上诉到河北高院,河北高院则请示最高院,农行总行也以书面形式请示银监会,但至今最高院与银监会均未给出正面答复,目前河北高院尚未作出判决。
此案中,涉及到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债权的效力问题。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不良债权”作出明确定义。
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资产所包含的项目为:国外资产、储备资产、中央银行债券、对中央政府债权、对企业或者其他部门债权、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
其中,后四类属于债权;在债权中,贷款占主要部分。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上,因此,银行不良债权主要指不良贷款。
对于不良贷款的范围,根据我国传统的贷款分类法,贷款被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俗称“一逾两呆”。
由于传统的分类法不利于衡量贷款的真实质量,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和2001年相继发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借鉴国际通用的银行贷款划分办法,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将其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项为不良贷款。
目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十分有限,主要为直接扣收、正常催收、债务重组、以物抵债、依法清收、贷款核销等传统方式。
自1999年起,国家决定组建东方、信达、华融、长城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行、建行、工行、农行可以将特定范围的不良债权相应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通过竞标、竞价、拍卖转让或者打包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不良资产(包括不良债权),而且,资产管理公司将债权转让给一般的企业法人,在法律上不存在障碍。
一般企业法人的经营范围虽不包含信用业务,但作为合格的从事经营活动的主体,仍然可以受让债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债权受让方是否当然地取得计收利息的权利问题上,目前仍存在争议。
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能否将不良债权转让给不具有金融业务资格的企业法人吗?目前业界对此持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将其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所享有的不良债权亦是普通的债权,应当适用《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
《合同法》第79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例如当事人基于信任关系而订立的委托合同、雇用合同及赠与合同等;(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只要当事人的约定是真实的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该等约定应当有效。
(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商业银行将其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目前尚没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对此做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
因此,只要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转让不在上述禁止转让的情形之列,即应当认定转让行为有效。
即便中国人民银行对此作出了相关的规定,由于其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的范畴,也不应影响转让行为的效力。
另一种意见认为,银行将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存在如下法律障碍:第一,关于受让方主体资格。
金融业是一种特许行业,放贷收息是经营贷款业务金融机构的一项特许权利。
因此,由贷款而形成的债权及其他权利只能在具有贷款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之间转让。
未经许可,商业银行不得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
与此相关的法律规定有:《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实行许可证制度。
对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颁发《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颁发《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
未取得许可证者,一律不得经营金融业务。
金融业务是指存款、贷款、结算、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票据贴现、融资担保、外汇买卖、金融期货、有价证券代理发行和交易,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其他金融业务。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贷款通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
上述规定均明确指出,贷款等金融业务只能由具有特许资格的金融机构来经营,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相关业务。
如商业银行将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的,该受让方因不具有金融业务资格,违反了国家的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导致债权转让行为无效。
第二,可能构成企业间借贷。
如果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则受让债权的企业成为新的债权人,对原借款人享有债权,原来贷款合同的主体将变更为非金融机构,将构成企业间借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中指出,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
如果认定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债权转让合同有效,将与“非金融企业之间不得借贷”的规定相悖。
由此导致银行向其他非金融企业转让债权的合同无效。
第三,不良债权转让的定价问题。
不良债权的定价问题属于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未有国际公认的定价标准和程序,不良债权定价已成为不良资产处置中的最大困难。
况且,《贷款通则》规定,除国务院决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决定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未经国务院批准,贷款人不得豁免贷款。
而既然是不良债权的转让,通常是回收有困难的债权,不管是作为转让方的债权银行,还是作为受让方的企业,均希望采取打折的方式进行,按照账面价值转让不良债权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在《贷款通则》如此严格的禁令之前,以市场化方式转让不良债权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四,核销方面的障碍。
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必要的程序之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债权方可认定为呆帐:(一)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的;(二)借款人死亡;(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四)借款人和担保人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终止法人资格的;(五)借款人触犯刑律,受到制裁,财产不足归还债务又无其它债务承担者的;(六)经法院对借款人、担保人强制执行、裁定执行终结的;(七)金融企业对抵债资产小于贷款本息差额的部分;(八)因开立信用证、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发生的垫款;(九)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
由于财政部规定了严格的贷款核销条件,对除此之外的贷款损失,将导致无法核销的结果,因此,也在客观上限制了银行的不良债权转让操作。
第五,关于银行债权转让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既然是不良债权转让,那么债权资产的实际收回率就不可能达到100%,但是另一方面,在转让过程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有的债权受让人以相当于不良债权百分之几、甚至更为低廉的价格购买不良债权,然后向债务人主张全额债权,成为另一种“一案暴富者”。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 在进行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时,违反国家规定或超越法定权限,将国有资产低价出让或无偿转让给非全民单位或者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损失的”,属于国有资产流失行为,将受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查处。
如果商业银行进行债权转让的,将涉及到债权转让给非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3月16日发布了《关于在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中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通知》,把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到一定高度,而且对当前审理和执行涉及金融不良债权案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不良债权转让过程中,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将不良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和政策限制,除政府相关部门特殊批准的情形外,商业银行不应与非金融机构进行不良债权的转让,即使进行了不良债权转让的,该转让行为应属无效。
中国银监会公布的《贷款通则》(征求意见稿,尚未实施)第六十四条规定:“贷款受让方必须是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的贷款转让,必须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合法有效吗【总行银行法制年度报告2008】一、典型案例1996年12月,内蒙古某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某银行)向某县化肥厂(以下简称化肥厂)发放固定资产贷款2000万元,贷款期限4年,到2000年12月到期;化肥厂以其所有的1000万元房屋和1200万元其他财产提供抵押担保。
贷款到期后,化肥厂未能履行还款义务。
2002年 12月,某县人民政府与自然人王某签订《王某并购某县化肥厂合同》,约定王某整体购买化肥厂全部资产,承接某银行和化肥厂因购销与各企业和个人形成的有关债权债务关系,待企业好转后,逐年偿还。
上述协议签订后,王某在工商部门重新登记注册了某县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化工公司),并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化肥厂被工商部门注销。
2003年 12月,某银行与化工公司签订《承债协议》,约定原化肥厂所欠某银行贷款本金2000万元,从签订协议之日起由化工公司全部承担,并重新办理贷款手续,贷款本金从2005年开始分期偿还,至2018年全部还清。
2004年,某银行根据总行关于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关精神,向其直接上级行请示处置原化肥厂不良贷款,其上级行批复“同意某银行对原化肥厂债权合理确定出售的保留价,尽快组织公开拍卖出售”。
同年10月,某银行委托拍卖公司公开拍卖该贷款债权,其中本金2000万元,利息297万元,委托拍卖保留价为840万元。
拍卖公司在相关报纸上刊登拍卖债权公告,最终个体户吕某竟拍获得该笔债权,并按约支付拍卖价款840万元,拍卖结果依法办理了公证。
拍卖成交后,某银行向化工公司送达了《债权转让通知书》,并将贷款债权凭证及相关资料移交给吕某。
11月,吕某以化工公司为被告、某银行为第三人,向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决化工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某偿还借款本金2000万元及利息297万元。
一审中,被告化工公司辩称,某银行拍卖贷款债权给吕某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应为无效行为。
某银行辩称,该债权的转让行为合法有效,且按照《合同法》有关规定已将债权转让通知了债务人被告化工公司,某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化肥厂与某银行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合法有效。
王某购买并组建化工公司,与某银行约定承担化肥厂的贷款本息,符合企业债务随企业资产转移的基本法律原则,化工公司应当承担该笔债务的偿还责任;某银行虽经法定拍卖机构,通过拍卖方式将其对化工公司享有的2000万元债权及利息转让给吕某,并就转让的事实通过公证履行了通知的义务,但某银行转让该贷款债权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转让行为无效,原告吕某不能合法取得该笔债权,遂判决驳回吕某的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