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职业教育述评
[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2018职业教育改革
[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2018职业教育改革1911年,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他主编的《教育杂志》上著文提出:吾国近日,亟宜注意者有三。
国民教育,一也。
职业教育,二也。
人才教育,三也。
“国民程度之高下,恃国民教育,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而国势之隆替,教育之兴衰,厥惟人才教育。
”这是“职业教育”四个字首次出现在中国人的文章中。
而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才真正让职业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
应时而生,解决国民“生计”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救国之术”的过程中,振兴实业与改革教育始终是两大方向,并为此进行了探索,然而都没有能够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
民族危亡之际,职业教育作为沟通实业与教育的新形式,被人们赋予了救国的使命,中华职业教育社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办的一批实业学堂,说明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同“振兴实业”的目标挂钩,预示着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即将诞生。
一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职业教育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时机。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企业增加,需要劳动工人作为保障,尤其需要业务素质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可是,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的旧式教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当时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又极不平衡,仅上海一地的工厂即占全国工厂总数的47%。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
从成立开始,中华职业教育社就凝聚了诸多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1917年4月,蔡元培、黄炎培、梁启超、张謇、伍廷芳、范源濂等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发起》,宣布发起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
5月6日,在上海市方斜路江苏省教育会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
7月,黄炎培和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马相伯、蔡元培、张元济、伍廷芳、严修、宋汉章、聂云台、穆藕初、蒋梦麟、郭炳文等48人联名发表《宣言书》。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一、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从古代职业学校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我国国家教育事业中的角色和地位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提高,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职业学校阶段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职业技能的传承主要是父子相承、师徒传授,此时没有职业学校。
但是,在汉代开始有“郡国学”、“庠”的设立,这些机构基本上是军事专业的学院,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萌芽。
2.近代职业学校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职业学校的创建。
195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劳动部职业技术教育司,进行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职工学校、技工学校等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壮大,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培训等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教育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亦已经成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保证人才输出质量的重要保障。
但是,由于教材、教师、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
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性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就业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实际情况不匹配的问题因为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培养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速度变化。
如何加强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衔接,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3.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够高,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会因受到一些人的贬低而失去自信。
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推广和宣传,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4.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方面存在的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需要加大政府投入,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化。
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评析
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评析作者:潘程环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05期摘要: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实业家和教育家。
在不断探索“富强救国”之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
本文探讨其职业教育思想。
关键词:郑观应;职业教育;思想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思想核心是“富强救国”。
在长期经营工商业的过程中,认识到各种专业人才对实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我所用,逐渐形成了从商战到学战的职业教育体系。
郑观应于1842年7月24日出生,正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期。
许多爱国人士都在积极探索中国的救亡和富强之路,郑观应也不例外。
他意识到只有进行全面的变革,才能与外国侵略势力抗衡。
变革成为他职业教育思想的主线。
一、摒弃八股文,以实用的格致之学为主曾受科举八股之苦的郑观应,对旧式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认识的非常清楚。
所以,他认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必须改变广大青年的心力才智“消磨于无用之时文”的情况,国家应变通选拔人才的方法,增加格致等实学内容。
同时,郑观应结合自己丰富的从商经历进一步指出“国家欲振兴商务,必先通格致,精制造;欲本国有通格致,精制造之人,必设立机器、技艺、格致书院,以育人才。
”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方面“戒虚务实”的理念。
在他看来,中学崇尚“时文”,空谈性理是“虚”;西学讲求格致,注重科学是“实”,要用西学的“实”改造中学的“虚”。
他认为,造成中国教育空虚的根本原因在于八股取士制度,因为它禁锢人民的思想,“凡能开启聪明启人知识之事,悉欲抑而屏之”,使中国学人“莫窥制作之原,循空文而高谈性理,于是我堕于虚”。
所以,郑观应主张扭转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从重虚的时文转向重实用的西学。
在《易言》里,把文科考试分为四类:“一曰考经史以观实学。
二曰策论时事以观卓识。
三曰兼是诗赋以验其才华。
清政 府创办近代职业教育述论
清政府创办近代职业教育述论在清朝末年,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创办了近代职业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举措。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传统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受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冲击。
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局,增强自身的实力,清政府开始尝试创办近代职业教育。
清政府创办近代职业教育的动机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面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清政府意识到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以实现国家的自强和现代化。
另一方面,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清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措施,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例如,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和监督职业教育的实施。
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办学形式上,清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
一是开办了一些官办的职业学校,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等。
这些学校由政府出资兴办,聘请了国内外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
二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促进了私立职业学校的兴起。
三是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的职业技术和教育理念,回国后为国内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在课程设置方面,清政府的近代职业教育涵盖了众多领域。
工业类课程包括机械制造、纺织、采矿等;商业类课程有会计、市场营销、金融等;农业类课程则涉及种植、养殖、农业技术等。
这些课程注重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清政府创办的近代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资金的短缺。
清政府财政紧张,投入到职业教育的资金有限,导致学校的设施设备简陋,教学条件不佳。
其次是师资力量的不足。
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匮乏,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影响了教学质量。
再者,社会观念的束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很多人不愿意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扩大“中间阶层”: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研究述评
扩大“中间阶层”: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研究述评①曾阳1,黄崴2(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2.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的研究,是城镇化背景下充实壮大社会中间阶层、维护社会和平稳定的迫切需求。
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对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影响职业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因素和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策略的探讨。
但在研究对象上,对底层群体社会流动的独特性关注少;在研究方法上,实证和比较研究少;在研究主旨上,作用机制研究少;在研究视角上,终身发展视角的研究少。
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开展不同地区社会底层群体职业教育需求和未来职业地位预期的比较研究,要关注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制度变迁,分析职业教育促进或制约社会流动的作用机制,明确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策略,并对社会流动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建构。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分层;社会流动;终身发展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5)01-0104-05一、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一)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研究对于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是实现合理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能够促进社会分层与流动。
通过职业教育可提高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和知识储备量,提供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促进其向中间阶层转化,扩大中间阶层的比重,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会结构基础。
[1]谢治平、周德义一方面肯定职业教育能促使处在最低阶层的人向中层甚至更高阶层流动,可加速社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教育可弥补高等教育不公平,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他们认为,对于初中毕业、无心于学术性学习、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而言,职业教育可使其学到一技之长,进入社会获得相应的地位,而对于高中毕业、高考落榜的学生而言,高等职业院校是其最佳选择,他们可通过努力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或私营企业老板,也可选择继续升学深造。
“大职业教育主义”述评
高 ,已 经 成 为 制 约经 济 发 展 、增 强 国 际竞 争 力 、实 现
小 康 社 会 的 主要 因素 。 如何 才 能将 人 口资 源优 势 转 变 为人力 资 源优 势 ,把潜 在 的优 势转 化 成 现 实 的优 势 呢 ?
单 凭 传 统 的教 育 形 态 是 远 远 不够 的 ,职业 教 育 在 这 一 事 关 国计 民生 的转 化 中将 起 到 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 当 然 谈 到 职 业 教育 ,我们 首 先 就会 想 到 我 国 职业 教 育 的 奠 基 者 黄 炎 培 先 生 ,他 的 许 多 理 论 诸 如 实 用 主 义 教 育 、 大 职 业 教 育 主 义 、农 村 教育 等都 为 我 们 职 业 教育 的 发
诸 多 问题 进 行 深 入 的研 究 ,通 过 研 究 与讨 论 ,不 断 提 高教 育 质 量 ,明确 今 后 教 育 工作 的方 针 、政 策 、措 施
挫 伤学 生 的创造 欲 。最后 要 求评 价 方式 的多 样性 。改变 单 一 的应试 考核 制 ,采用 多 种方 式 考核 学生 对知 识 的掌 握 程度 ,采 用实 验或 实 际 的操作 方 式考 核学 生 ,然后 作
当前 企 业 的各 级 党 政 领 导 和 员 工 要 在 认 识 上 和 行 为上 把 职 工 教 育 放 到 重 要 战 略高 度 上来 抓 ,大 力 加 强
教 学效 果 和 学 习成 绩 的考 核 应 注意 其提 高 的 幅度 和 速 度 ,动态 的评 价不 能 简单横 向 比较 。对 于教学 和学 习效
出综 合评 价 。 4 提 高教 师 队伍 素 质 ,提 高 职工 教 育教 学 质量 .
不论 是 在 管 理 模 式 上 还 是 在 教 育 方 式 上 都 要 改 变 传 统
近代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述评
当代职业指导理论建设提供借鉴。
“ 职业 指 导 与 职 业 教 育 的关 系 ” “ 、职业 指导 的 目的
收 稿 日期 :0 0 0 — 3 2 1— 7 1
作者简介 : 金
兵 (9 6 )男 , 1 7 一 , 江苏盱眙人 , 东华 理工 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 部讲 师 , 历史学博士 , 研究方 向 : 中国
21 00年第 2 期 5 第 3 卷 1
总 6 3期 2
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 ONAL AND TEEHNI AL EDUC I C AT ON
No 2 ,01 .52 0
Vo. 1 3l
Ge e a . 2 n r lNo6 3
近代 中国职业指 导思想研究述 评
过 程 。【 一般认 为 ,9 8年美 国波士 顿大 学教 授弗 ”】 10 兰克 ・ 帕森 斯 ( rn asn) 当地 成 立 职 业 局并 Fak Pros在 同时开 展 的指 导 活动 , 近代 科 学 意 义上 职 业 指导 是
一
、
研 究 综 述
( ) 一 对近 代人 物 思 想的研 究
金 兵
( 华理 工 大学 ,江 西 南 昌 3 0 1 ) 东 303
摘
要
我 国的职 业的思想财 富。由
于当代职业指导理论建设和发展 的需要 ,O 2 世纪9年代 以来 国内一些学者开始研 究近代 中国的职业指导思想 , O 并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 究成果既为 当代职业指 导发展提供 了借 鉴 , 也推动 了职业指导 学术 史的建设 。
近 现代 社 会 就业 问题 。
7 9
与功 能 ”“ 业指 导 的客 观依 据 与方法 ”三方 面 的 研 究 ,他 们 合 写 的 《 韬 奋 的职业 指 导 思 想 及 启 、职 邹 见解 和看 法进 行 了归 纳口 1 后, 。其 庞世 俊 、 刘冬 合 写 示 》 文 , 职 业 指 导 的 内涵 范 围 、 一 从 实施 方 法 、 施 实 的 《 炎 培 职业 指 导 的理论 与实 践述 评 》 职业 指 意 义三方 面来 归 纳邹 韬奋 的 职业 指导 思想 , 指 出 黄 从 并 导 的理论 和 实 践 两 方 面对 黄炎 培 职 业 指 导 思想 进 了这 些 职业 指导 思想 对 于当代 的 意义嘲 其后 , 森 。 唐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
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分析论文一、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起步阶段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9月,教育部公布学制,即壬子学制。
这个学制中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的文件有《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
《实业学校规程》中有明确的实业学校教师资格的规定。
担任甲种实业学校教员的资格为:从国立专门学校毕业者、从外国专门学校毕业者、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者、从教育部认定的公立和私立专门学校毕业者、有中等学校教员之许可状者、从甲种实业学校毕业且有研究成果者。
担任乙种实业学校教员的资格为:从甲种实业学校毕业者、从师范学校毕业者、有高等小学校正教员或副教员之许可状者、从乙种实业学校毕业且有研究成果者。
为了培养实业教员,教育部于1915年9月出台了《实业教员养成所规程》,设立实业教员养成所,其培养目标是甲种实业学校教师,分为农业教员养成所和工业教员养成所两种,均附设在性质相当的专门学校,招收中等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实施四年教育,免交纳学费。
实业教员养成所的课程设置必须参照农业和工业专门学校的课程,学生须在第四年修读教育学和教学法等,以加强教师专业教育方面的训练。
可以说,相对于萌芽阶段的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过程,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亮点,即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起步阶段,政策制定者已经从专业的角度加强职教师资双师性的提升。
此时期师范教育仍分为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这两类学校均设有家事、手工等课程,女子师范学校有家事、园艺、缝纫等科目,因此,在家事师资方面,培养了大批中等学校教师。
1916年,颁行《检定小学教员规程》,以弥补各类师资包括职业教育师资的不足。
与职业教育师资有关的是:毕业于甲种实业学校,并有研究者;毕业于专门学校,确适于某科教员的职位;曾担任小学教员三年以上,经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认为确有成绩的。
明确任职资格和进行检定,表明了职教师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培养体制趋于完善。
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的研 究 . 对 某 种 职 业 教 育 思 想 的 研 究 . 或
对 比其 他 领 域 思 想 的 研究 显得 零 散
的师 承 与 创新 》 《 析 黄 炎 培 与蔡 元 培 的 、试 生 死 道 义 之交 》 《 国初 年蔡 元 培 、黄炎 、民 培 的 职 业 教育 思想 》 , 些 文 献 均 是 对 等 这
教 育等 方 面 都 提 供 了重 要 参 考 意 见 蔡 元 培 教 育 思 想 是 中 国教 育 史 中 的 重 要 部 分 .而 其 职 业 教 育 思 想 也 理 应 成
为 中 国职 业 教 育 史 的 重 要 组 成 内容 对
职 业 教育 思 想 的相 关 研 究 . 作 为 补 充 资 可 料 . 助 于对 其 思想 进 行研 究 。 《 蔡元 有 如 从 培 批 评 职 业 教 育 谈 起 》 《 论 蔡元 培 、 、试 黄
篇 . 除重 复文 献 , 去 另有 6篇 对 于 蔡 元 培
元 培 的政 治 思 想 、 学 思 想 、 育 思 想 、 哲 教
科 学 思 想 、 革 思 想 、 理 思 想 、 理 思 改 管 伦
想 、 学 思 想 等 都 有涉 及 。 其教 育 思 想 美 在 研 究 中 . 及 办 学 思 想 、 育 思 想 、 育 涉 美 德 思 想 、 育伦 理 思 想 等 方 面 . 中也 涵 盖 教 其 了职 业 教 育 思 想 国 内 的 研 究 多 聚焦 在
教 育 的 “ 利 主 义 ” 张 . 于 职 业 教 育 实 主 关 发 展规 划 等 等 而 这 些 思 想 涉 及 职 业 教 育 方方 面 面 。 职业 教 育 发 展 规 划 、 业 在 职 教 育管 理 、 业 教 育 学科 建 设 、 业 道 德 职 职
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述评
作 者 简 介 : 国 平 ( 9 3 , , 苏 武 进 人 ,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副 编 审 。 0 5年 9 月 至 2 0 陈 1 5 一) 男 江 江 20 0 6年 7 月
在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作 高级 访 问 学 者
直 到 现 在 仍 有 其 强 烈 的 现 实 性 和 针 对 性 . 得 我 值 们 借鉴 和深 思 。 重 视职 业 教 育 在解 决 人 民生 计 问题 、 促 进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方 面 的 作 用 1 1年 。 亥 革 命 爆 发 。 1 1 91 辛 9 2年 3月 . 元 蔡 培 被 任 命 为 民 国 政 府 教 育 总 长 。 上 任 伊 始 。 就 他 发 表 了 著 名 的 《 于 新 教 育 之 意 见 》 文 , 张 民 对 一 主 国 教 育 应 以 军 国 民 教 育 、 利 主 义 教 育 、 民 道 实 公 德 教 育 、 界 观 教 育 、 感 教 育 “ 育 ” 举 为 方 世 美 五 并 针 。 对 上 述 “ 育 ” 内涵 作 了详 尽 的 说 明 . 并 五 的 从 而 在 全 国 引 发 了 一 场 关 于 教 育 价 值 取 向 问 题 的 热 烈 讨 论 。 同 年 7月 . 国 临 时 教 育 会 议 在 北 京 全 举 行 , 论 通 过 了 民 国 教 育 宗 旨 。 世 界 观 教 育 讨 除 未 被 采 纳 外 。 元 培 提 出 的 其 余 四 项 主 张 均 在 颁 蔡 布 的民 国教 育宗 旨中得 到体 现 。 实 利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最 初 产 生 于 美 国 . 来 盛 后 行 于 欧 洲 . 末 才 传 人 中 国 。 蔡 元 培 在 明 确 提 出 清 实 利 主 义 教 育 急 需 之 理 由 时 说 :今 之 世 界 . 恃 “ 所 以 竞 争 者 。 仅 在 武 力 。 犹 在 财 力 。于 是 有 第 二 不 而 之隶 属政 治 者 , 实 利 主 义之 教 育 . 人 民生 计 日 以
鸦片战争至清朝末年职业教育思想
近代职业教育思想教案职业技术教育学2015级 201510168王钊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主讲的的部分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这一部分我主要是按照时间来进行划分,划分为:鸦片战争至清朝末年职业教育思想、民国初期的职业教育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国民政府时期的职业教育。
这四个大的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鸦片战争至清朝末年职业教育思想首先是改革派的职业教育思想一、历史背景1840年到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随着侵略逐步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的变革势在必行,西方科学技术及相应的文化教育也进入到中国,并施以巨大影响。
为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以建设近代军事为目标,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引进西方技术、兴办军工企业的同时,举办新型工艺技术学校以培养生产所需的技术员工,近代教育与此产生。
二、代表思想(一)龚自珍的职业教育思想1、人才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民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批判用人论资格的封建官僚体制,指出这种体制造成各级官吏“积俸以待时”的主导思想,扼杀了对人才的激励机制,磨灭了人才的竞争意识。
2、“经世致用”原则,培养专门人才。
第一、经世致用思想提出的背景:起源于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内涵指:“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
“致用”内涵指:“学用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清中叶后,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化,这种情况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
第二、龚自珍提出原因:龚自珍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他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导致了“学”与“用”的脱节,所学的内容与治国安邦毫无关系,因此他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原则。
第三、龚自珍提出的原则内容:他认为必须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就是要做到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播要与国家政务相统一,否则只能培养学用脱节的知识分子。
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摘要:伴随着西方职业指导理论的不断引入,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由于一批先进人士的倡导和践行,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当时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和升学等社会突出问题。
对近代职业指导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对当今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帮助人们选择并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
通过采用科学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帮助他们了解并获得职业信息,学会作出职业决策,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
一般认为,近代中国的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
谢长法认为:“1916年清华校长周诒春邀请实业界教育家和名人到校为学生做职业演讲,并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做了调查,以指导学生的择业,标志着职业指导在中国的滥觞。
”伴随着西方职业指导理论的引入,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由于一批先进人士的倡导和践行,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当时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和升学等社会突出问题。
深入研究近代职业指导,无疑对当今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研究的总体进程(一)新中国成立以前: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近代职业指导思想传入我国后,我国学者对职业指导的研究逐步加强,相关的论著也相继出版。
1929年出版的何清儒著《职业指导学》,全书分20章,论述了职业指导的意义、心理测验、职业研究、职业资格的研究、职业训练、职业指导的组织、工作和将来等问题。
1931年出版的潘文安著《职业指导ABC》,全书分10个章节,论述了职业指导的概念、范围和价值,并介绍了欧美各国的职业指导和我国的职业指导,分析了职业指导与小学教育、小学课程、乡村教育的关系等。
1940年,沈光烈的《职业指导之理论与实际》一书问世。
该书分10章,论述了职业指导的含义、演进、效用,职业指导所的组织,职业介绍,职业问题探讨,性能测验,学校指导工作,校外职业指导等。
民国时期学生职业指导实践述评
民国时期学生职业指导实践述评作者:李兴军来源:《职教论坛》2010年第16期摘要:民国时期的学生职业指导实践活动很有特色,不仅有教育家自发的探索,也有政府意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大规模行政手段,还有战争岁月的无奈选择。
本文基于职业指导萌芽、探索、成长三个阶段,对学生职业指导实践予以述评,以期对当今职业指导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民国时期;学生;职业指导作者简介:李兴军(1982-),男,湖北襄樊人,现任职于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科研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16-0091-05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陆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和国家“固定工”制度,“职业指导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1]。
而且由于“左”的干扰,职业指导及其理论研究曾一度被迫停止,对于前人特别是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的研究更是讳莫如深,而这个时期正是西方职业指导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谢长法、张元等一批学者纷纷关注民国职业指导,并给出一些中肯的评价。
笔者等曾将中国职业指导发展划分为思想期、萌芽期、探索期、成长期、转折、复苏与发展等六个阶段[2],对于民国而言,恰处于萌芽、探索、成长三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职业指导特色最为鲜明,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一、萌芽期学生职业指导实践及其评价清华学校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建立伊始专为美国大学培养预科学生,对于留美的学生而言,必须适应相应的美式教育和生活,所以作为选择专业和职业的应用性工具——职业指导,首先从清华学校诞生了。
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为了指导学生择业,发起了职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各行专家进校演讲职业问题。
如王正廷演讲“职业教育”,伍朗枢演讲“法政”,董显光演讲“新闻学”,梁启超演讲“文学”,王健之演讲“制革”等。
在听讲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出个人志愿,为确定选科的标准。
简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简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国职业教育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概述。
1.古代职业教育在周代,便有了“乡饮大戒”的记载,这是古代中国职业教育的雏形。
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技艺的传承,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随后的各朝代,如汉、唐、宋、明等,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如“书塾”、“艺塾”等。
2.近代职业教育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技术,并尝试通过兴办新式学堂来培养国家所需的专业人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学堂”和“电报学堂”,它们的出现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初期,政府主要通过兴办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来发展职业教育。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尝试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数量。
这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包括职业培训、职业高中、职业大学等。
4.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此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等。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
5.当前职业教育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社会认可度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学校正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职业教育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职业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逐渐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工业化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劳动力需求大幅增加,人们开始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
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职业学校和技术学院,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系统和专业的职业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渐从传统的技能培训向更加综合和专业的方向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国家开始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高中、职业学院和职业大学等多个层次。
这些学校不仅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职业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政府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规划和管理,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学生群体也不再局限于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
首先,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些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职业教育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通过接受职业教育的培训,个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再次,职业教育还能够提高就业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y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孙 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总的来说,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逐步确立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40年到1904年,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在这个时期从酝酿萌芽到初步确立;第二个阶段从1904年到1912年,由初步确立发展为初步调整;第三个阶段从1913年到1922年,在这个阶段我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制度最终正式确立。
关键词: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确立中图分类号:G65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13X(2003)0520093207对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相关论著和论文已有涉及,但据我了解,多数只是从史实上将相关制度予以列举,而将该种制度的形成进程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背景、具体制定过程的研究成果却还没有见到。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史实出发,对本课题作详尽探讨,以期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发展有资借鉴。
总的来看,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外在和内在的动因。
首先,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制度化是中国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明清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即使没有外来因素的刺激,中国也必然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在需求。
而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人才的保障,近代职业教育正是在近代大工业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和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新的教育形式。
其次,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化是外来因素刺激的直接产物。
一方面,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的侵略。
这些在事实上和心理上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奋发图强的决心,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振兴中国,与列强对抗,成为有识之士的一致呼声。
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推动力的教育形式,很自然地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选择。
另一方面,外国的学制尤其是日本、美国的学制直接成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模仿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时以讲授《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根本无法 满足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最早的近代性质 的职业教育产生了。
2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特征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清政府为了适应内忧外患的新形 势,在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的前提下被迫进行改革而发起的洋务运动 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产生既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有 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又吸收了西方近代职业教育的有关内容,如办学 模式、授课内容等,有典型的西方色彩,因而呈现出自己的独特特 点。
从鸦片战争开始,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王朝“闭关 锁国”的政策被彻底打破,近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的历史被正式拉开 序幕。在通商口岸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外国商人、军人和传教士及教 会学校,虽然他们到中国来的目的不同,但客观上带来了西方先进的 文化知识。特别是教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及采取的教学方法等都对中 国传统教育形成了冲击,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但是,由于时代 的局限,近代机器大工业兴起前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对职业教育产生迫 切需求,因而,当时的教会学校中未设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也 未产生系统的近代职业教育思想。之后,它们开始偷偷地在通商口岸 开办一些船舶修造厂和小型加工厂,在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近代工业, 但在当时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到 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惨败使地主阶级上层的一些人看到 中西方之间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武器落 后,因而提出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增强实力抵御列 强,于是产生了洋务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洋务派所创办 的第一家企业是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机械所,随后在上海、南京、 天津等地建立起第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但在办军工企业的过程中遭遇 到了原料、燃料和运输等问题,又创办起了民用企业。这些企业都采 用机器生产,和西方国家近代工业一样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中确实包含着中国传 统职业教育的因素,但它的产生更多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自18世纪 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展或完成了工业革 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的规模迅速扩大,大量的没有 接受过培训的工人进入工厂,对工人的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当务之 急。为了使工人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大工业生产的 广泛需求,就产生了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工业革命催生了西方各国 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培养出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反过 来,又促进了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19世纪初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生 产的需要,获得更多的利润,西方国家需要掠夺越来越多的商品销售 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于是它们疯狂地到处侵略扩张。到了19世纪 上半叶,在疯狂侵略中国周边国家菲律宾、新加坡、印度等国之后, 西方国家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日趋衰落的清王朝。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既是受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的结 果,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但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 着与西方的职业教育不同的特点。总体上说,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还 是很成功的,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及中国的近代化起到 了一定推进作用。虽然它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但是它毕竟培养出 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技术工人,缓解了人才短缺问题。同时,对今天中 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
职业教育
内江科技 2012年第12期 186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述评
马彦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457000 河南濮阳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热点之一。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是在特定背景下兴起,并呈现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近代职业教育中国色彩浓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 发展,主要是近代中国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产生了严重的民族危 机和政治危机,严重的危机迫使中国人开始反思中国和西方的差距。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认识到西方在 军事、工业、科技等方面都比较先进,于是,发动了洋务运动。希望 通过“中体西用”这条道路发展中国近代化的经济和军事,以挽救中 国的危亡,在这种大背境下开始创办实业。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遭遇 了严重的人才危机,从而开始兴起了实业教育(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 的核心)。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重点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技, 但不论是中央制定的学制,还是各个实业学堂所开设的课程或制定的 章程中,都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并把经史教育作为必修课 程。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中,将传统文化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保证 了职业教育不脱离中华文化的大环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爱国主义情感,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同时也体现了洋务派所坚持的 “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2)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和行业的不平衡性。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较早、较快的地方是东南沿海和沿长江 流域,而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故这些地区就成为近代 中国职业教育产生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 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这种情况一 直到今天还依然存在。同时,近代中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行业不平衡 性,主要是工矿、电报学堂,因为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主要是军工企业 以及和军工相关的为解决原料、燃料、运输等问题而创办的民用企 业。到了19世纪70 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对职业技 术人员也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故而出现了农业学堂和工艺学堂,特别 是农业学堂,随着近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发展后来居上,并成为职业 教育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而医学、家政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 观。
1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
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式是分散的个体经济,没有形成制度化 的、规模化的学校教育。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废除, 科技的繁荣,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手工业获得了发展,职业技能传授 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父传子型,一是师傅带徒弟。秦汉以后,社 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获得了大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职业技术 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除了传统方式外,又出现了学徒制这种职业教 育的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职业教育方式。特别是到了 明末清初,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进一步促进了学徒制的发展。可 以说,在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和手工业生产相适应的学 徒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