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总结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动物生理学课程总结(农业类学校)大学生你懂的:总结?

(二)受体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递 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 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包括激动 剂和颉颃剂。
节后纤维递 质 绝大部分是
去甲肾上腺素
绝大部分是乙酰胆碱
二、植物神经的功能
器官系统 循环 呼吸 消化 代谢 交感神经 心跳加强加快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使胃肠活动减弱 促进糖元分解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 副交感神经 心跳减慢减弱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使胃肠活动加强 促进胰岛素分泌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脊休克表现:骨骼肌肌紧张减低甚至消失, 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尿粪 潴留(躯体和内脏反射消失)。 脊休克产生的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 高位中枢的调节。
(二)脊髓反射
1.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 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的类型: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烟碱受体(N受体)
N受体又分为N1型、N2型 分布: ①N1受体(神经元型N受体):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 突触后膜 ②N2受体(肌肉型N受体):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终板膜 效应:烟碱样作用 导致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
N受体的阻断剂:筒箭毒碱
N1 受体的阻断剂:六烃季铵 N2 受体的阻断剂:十烃季铵
*反射弧包括感 受器、传入神 经、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五个组成 部分。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受器 (一)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 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生物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及其相关机制。
对于高中生物学学习而言,掌握一些基础的动物生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细胞呼吸1. 细胞呼吸的定义和意义细胞呼吸是指生物体内细胞利用有机物质释放出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内能量的一种生理过程。
它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活活动所必需的,也是能量供应的来源。
2. 细胞呼吸的过程细胞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其中,糖酵解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或乙醛,三羧酸循环将乙酰辅酶A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氧化磷酸化将产生的还原能逐步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
3. 细胞呼吸的能量产物细胞呼吸最终的能量产物是ATP,它是细胞进行各种能量消耗活动的主要来源。
二、神经传导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树突、轴突和细胞体。
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传递和处理神经冲动。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指神经元内部电位的突然改变,产生从一端向另一端传导的电信号。
传导过程包括兴奋阈值、脱极化、复极化和绝对不应期等。
3. 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它可以兴奋或抑制神经元,对神经传导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呼吸系统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由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新鲜的氧气。
2. 肺的呼吸过程肺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
外呼吸发生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排出到肺泡中。
内呼吸是指氧气进入体细胞,二氧化碳从体细胞排出。
3. 呼吸系统调节呼吸主要由呼吸中枢和肺通气反射来控制。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它受到体内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变化而产生信号,调节呼吸深浅和频率。
四、循环系统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和养分,维持体内物质的代谢平衡。
动物生理学总结(二)2024

动物生理学总结(二)引言概述: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有机体如何通过各种生理过程维持生命和适应环境的学科。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生理学的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理机制和适应能力。
正文:一、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1. 呼吸器官的结构:如鼻腔、喉咙、气管和肺部等。
2. 气体交换过程:通过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3. 呼吸的调控:由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调节。
4. 不同动物的呼吸适应:如水生动物的鳃和肺、空气呼吸动物的气囊等。
5. 呼吸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哮喘、肺炎等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二、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1. 心血管器官的结构: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2.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
3. 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4. 血压调节与维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
5. 循环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预防和治疗。
三、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1. 消化器官的结构: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2.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3.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通过肠壁上的微绒毛进行吸收。
4. 消化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实现。
5. 消化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消化不良、胃溃疡等的治疗和饮食调理。
四、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1. 泌尿器官的结构: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2. 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
3. 水盐平衡的调节:通过肾脏调节体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
4. 毒物排泄:通过尿液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
5. 泌尿系统的疾病与保健:如肾炎、尿路感染等的预防和治疗。
五、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等。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一、绪论1、机体内环境的概念2、机体的三种调节二、神经系统1、叙述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及各自的作用2、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3、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及生成调节4、凝血过程四、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途径2、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4、动脉血压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5、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五、呼吸生理1、呼吸的全过程2、肺通气的阻力3、O2 、CO2在血液中运输的方式4、气体交换的动力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六、消化生理1、胃液的成分及作用2、论述小肠作为主要吸收部位的有利条件。
3、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七、能量代谢与体温1、机体中产热的器官、组织2、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机理1.产热、散热的方式八、泌尿生理1、肾血液循环特点2、机体中的多余水分排出途径九、内分泌生理1、下丘脑—垂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系2、生长激素的作用3、机体钙调节机理十、生殖生理1、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2、生殖全过程3、避孕的种类与机理题型:一、是非判断题(对“√”,错“×”。
每题1分,共10分)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三、多项选择(至少有2个答案,多选或少选都不得分,每题1分,共5分)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五、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六、综合思考题(10分)七、案例分析(10分)。
动物生理学总结

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和分解代谢。
2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动物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动物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动物生理学是指研究动物内部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的一门学科。
在动物生理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重点知识:1. 细胞功能和组织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细胞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结构。
生物体的外在特征和内部功能都与细胞密切相关。
例如,动物细胞的组成包括细胞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组成部分。
了解这些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结构对动物生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
2. 生物分子和代谢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是维持生命的关键。
了解生物分子和代谢有助于我们理解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
例如,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来源。
糖原是动物体内的一种能量贮存形式,能够在需要时迅速分解为葡萄糖。
3. 肌肉和运动控制肌肉是生物体内唯一能够主动收缩的组织。
人体内有三种肌肉:横纹肌、平滑肌、心肌。
运动控制是指大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发出控制信号。
了解肌肉和运动控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内的运动机制和体育运动。
4. 神经和神经系统神经细胞是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负责传输电信号,控制各种身体动作、记忆和推理过程。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了解神经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内的感觉和反应机制。
5. 激素和内分泌系统激素是在人体内分泌的一类化学物质。
内分泌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等。
激素是人体内调节生理机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了解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的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以上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动物体内的生理现象和解决动物生理学相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按章节顺序)-(冯波修定版)

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第一章、绪论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方法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取出某种组织器官或组织、细胞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在体实验:在药物麻醉或破坏脑髓的条件下,暴露某部分器官,给予适当刺激,直接观察其活动(2)慢性实验方法:以清醒的,完整动物为实验对象,来观察各部分机能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在环境变化中的协调统一机制。
3、三个研究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
(2)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
(3)整体水平:研究各器官功能联系;整体与环境互作。
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范围,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5、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了解分类、特点)神经调节:迅速、准确。
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6、反射、反射弧、反馈调节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物质跨膜转运形式(掌握基本特征更好)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易化扩散:非脂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动物生理学(总结)

3)脂肪
4.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其机理
(1)吸收
(2)吸收机理: 1)被动转运;包括滤过,渗透、扩散和易化扩散等; 水分靠滤过、渗透吸收。脂类物质,如甘油一酯,脂肪酸等靠扩散或易化扩散吸收。 2)主动转运:需要耗能量。钠泵 3)胞饮作用
第六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机体热量的产生和散失及其调节 1)在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方式散热; 2)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则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 2.家畜对高、低温的反应 1)习服 动物短期(通常数月)生活在超常环境温度(寒冷或炎热)中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2)风土驯化 随着季节性变化机体发生的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表现为被毛厚度和血管收缩性发生变化等,以增强机体对 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气候适应 经过几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动物的特性、生理、生化,随本身及当地的温度环境表现出良好 的生活能力,并且能够繁衍后代。
第九章 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分类、作用原理、分泌的调节 (1)概念: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信息分子,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对特定的靶器 官、靶细胞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2)分类: 根据化学本质,可将激素分为以下四类: 1)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2)肽及蛋白质。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心肌激素、胃肠道激素、某些胎盘激 素等。 3)类固醇。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4)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等。 (3)作用机理
第二章 血液
1.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2.全身血液占体重的比例:6%~8% 3.血浆蛋白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营养功能; 3)形成胶体渗透压; 4)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5)缓冲作用; 6)免疫功能。 4.红细胞的功能及其脆性: 1)担当体内运载 O2 和 CO2 的工具;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3)红细胞容易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 5.各白细胞的功能特点: 1)中性粒细胞:吞噬外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故有防御病菌和清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2)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起到限制、减轻速发性过敏反应的作用,具有特殊的杀伤作用 又有调节变态反应的 功能;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不仅具有吞噬作用,还参与免疫作用; 5)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为血液凝固。 7.抗凝与促凝措施: 1)抗凝: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减低创面的温度;除去 Ca2+和纤维蛋白;加入抗凝剂(抗凝血酶Ⅲ、肝 素等)。 2)促凝:血液与糙面相接触;提高创口的温度;添加维生素 K。
动物生理学实验期末复习总结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原理: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哺乳动物有相似之处,且其离体组织器官的生活条件较为简单,易于掌握,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肌肉收缩特点。
双毁髓成功的标志:彻底捣毁脊髓时,可看到动物的后肢突然蹬直,而后瘫软如棉,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
如动物仍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必须重新毁髓任氏液是0.65%的生理盐水。
制备完整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应包括:连有坐骨神经的脊椎、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或胫腓骨头四部分。
直流电刺激可兴奋细胞时之所以使细胞产生兴奋,从根本上讲是电刺激改变了细胞原来膜内外之间的电位差。
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如果刺激使膜电位差值减小,即去极化,细胞则兴奋;如果使膜电位差值增大(超级化),细胞则兴奋性降低(抑制)。
因此在细胞膜外使用直流电刺激细胞,通电时兴奋只发生在负极,正极的兴奋性下降,在持续通电期间不形成刺激;断电时产生反向电流,兴奋只发生在正极;通电的刺激强度大于断电。
实验步骤:1、破坏脑和脊髓将头部抬起,在离吻端约1.5cm 处的背部皮肤会形成V 形皱褶,V 形皱褶中心的皮肤下方为枕骨大孔。
2、剪去躯干上部及内脏,分离后肢。
3、剥皮。
4、分离两腿。
5、分离坐骨神经。
从肱二头肌和半膜肌中间分离坐骨神经,剪断细小神经。
6、分离腓肠肌。
7、分离股骨。
刮净股骨上的肌肉,在距膝关节约1cm处剪断股骨。
8、分离膝关节以下部分。
9、检查标本兴奋性。
用手术镊轻轻提起标本的脊椎片,使神经离开玻璃板。
再用经任氏液蘸湿的锌铜弓,将其两级接触神经,如腓肠肌发生迅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
注意事项:1、双毁髓时应注意使蟾蜍头部前俯,防止耳后腺分泌物射入实验者眼内,如被射入,应立即用清水冲洗眼睛。
2、尽量减少神经与金属器械及污染物接触。
(?)金属因为有电子的移动会刺激神经。
3、避免过度牵拉和压迫神经。
4、分离神经时一定要将周围组织剥离干净。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

一,绪论内环境(internal 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特称为机体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生命活动过程中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易化扩散: 水溶性或脂溶性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离子,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跨膜物质转运方式的比较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
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有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2、血细胞及其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选择性通透;b、可塑性变形;c、渗透脆性;d、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特性。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
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现象。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免疫:识别、黏附、杀伤抗原、清除免疫复合物(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渗出性、趋化性、吞噬性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白细胞分类及功能名称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嗜酸性粒细胞抗过敏、抗寄生虫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3)血小板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收缩、释放、吸附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血凝、促进止血2、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3、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内源性,外源性)Ⅱ、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
动物生理学总结

建议动物生理学主要复习大纲,仅供参考,复习时还需结合书本。
一概述1、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统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大部分体液约2/3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还有1/3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由于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生活在细胞外液这样一个稳定而特殊的环境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之为稳态。
2、机体功能的调节(1)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一种调节形式,它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体液调节机体内某种特定的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某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运送到特殊的靶组织、细胞,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对把组织细胞活动进行的调节。
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官、细胞的功能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也叫反射通路,由5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有时也称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产生机制: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
静息状态下,膜内的K+浓度远高于膜外,且此时膜对的K+通透性高,结果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不能通过膜而留在膜内。
故随着K+的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K+外移造成的电场力足以对抗K+继续外移时,膜内外不再有的K+净移动,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
因此,静息电位是的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致。
动物生理学(执业兽医)知识点考点总结

动物生理学(执业兽医)知识点考点总结一、概述●机体功能与调节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是一种动态平衡。
●机体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概念: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
特点:迅速,准确,短暂,作用范围局限。
2.体液调节●概念:激素。
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自身调节●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也称跨膜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称为极化。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K+的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
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细胞膜两侧的膜电位会出现一次快速的、可扩布的、可逆的膜电位波动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阈电位:能够引起动作电位的最低膜电位临界值。
(即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之前,膜电位去极化所必需要达到的最低值)-触发开关3.细胞的兴奋性和兴奋●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阈值越低,兴奋性越高。
●兴奋性的周期:●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峰电位●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反应,负后电位的前部●超常期: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负后电位的后部●低常期: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正后电位●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重点: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中枢指令(反馈)●运动神经传出(神经AP)●神经肌肉兴奋传递(肌肉AP)●兴奋收缩耦联(三联管,Ca2+)●将肌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

动物生理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受体: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化学信使(配体)的大分子,绝大多数受体都是蛋白质,且为多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有的受体则是由糖蛋白和糖脂组成的复合物。
2.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3.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一类特殊化学物质,该物质能通过扩散,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完成信号传递功能。
4.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消化过程。
5.吸收:吸收是指消化管内的成分通过消化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6.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由于血液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肺泡容量称肺泡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呼吸过程中,吸入新鲜空气的一部分停留在从鼻腔到终末细支气管这一段呼吸道内,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把这一段呼吸道称为解剖无效腔。
7.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如果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给心室肌一个外加刺激,则使心室肌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8.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被动,称为动作电位。
9.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溶质的浓度,达到利尿的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10.胆盐的肠肝循环:小肠内94%以上的胆盐和胆汁酸被肠黏膜吸收经门静脉返回到肝,回到肝的胆盐经肝细胞改造后再随肝胆汁排入小肠,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单纯扩散也称自由扩散,可以通过一些脂溶性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
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AG)和钙离子。
动物生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1、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2、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体液环境即细胞外液。
3、负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负反馈4、域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须的最小刺激强度。
5、“全或无”现象: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幅度不依赖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②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7、心指数: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成年人为3.0~3.5L/(min.m28、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9、肺泡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肺泡的通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0、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1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特异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发挥信息传递的一些化学物质12、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13、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1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5、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16、抑制:物质的活性程度或反应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完全丧失的现象。
17、胸内负压: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它始终低于大气压,故亦称“胸内负压”。
18、溶血: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会发生吸水膨胀而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
19、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0、迷走紧张:在正常时心抑制中枢占优势,不断发出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到心脏,使心跳减慢减弱,不使血压过高,这一现象称为迷走紧张。
动物生理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理知识点总结一、细胞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细胞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保护细胞内部环境。
细胞质含有各种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都有不同的功能,保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和活动。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功能。
2. 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物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细胞代谢需要能量的参与,通常通过三大代谢途径来提供。
即三磷酸腺苷(ATP)分解途径、糖异化途径和氧化磷酸化途径。
3. 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细胞分化是指细胞逐渐发育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而细胞增殖是指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进行繁殖。
这些过程是细胞功能的重要部分,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神经系统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神经元的功能包括感知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和释放神经递质。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元内外快速传播的电信号,它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础。
神经冲动的传导依赖于离子通道的开闭,其中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闭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关键。
神经冲动的传导可以通过神经元轴突上的髓鞘进行加速。
3. 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刺激,然后通过神经元的传递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对机体进行调控。
神经系统调节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体表感觉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心率、血管张力、呼吸等生理功能。
三、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激素内分泌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或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们通过血液循环对机体进行调节。
内分泌激素的主要腺体包括垂体、甲状腺、胰岛素、性腺等。
内分泌激素的功能包括调节代谢、生长发育、水电解质平衡、生殖功能等。
动物生理学上学期总结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
了解体内的控制系统,掌握负反馈的概念。
【教学内容】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
所描述的是有机体“活”的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的生命活动现象或生理活动,如机体循环呼吸消化生殖等。
生理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机体中不同部分如何被控制,它们怎样相互作用和整合,它们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
细胞和分子水平:细胞是生命活动赖以进行的最小结构单位。
质膜控制着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
特殊功能:腺细胞、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肌肉细胞。
器官和系统水平:组织是由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有序组合形成的集合(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等)。
器官是由两种或多种类型的基本组织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完成一些特殊的或普通的功能。
由一些功能相关的器官连接在一起形成系统(循环、消化、呼吸、神经、免疫、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
不同系统联合起来在整体水平完成同一功能(血压调节等)。
2.机体的内环境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及其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体液:机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
细胞内液:体液的2/3分布在细胞内。
细胞外液:体液的1/3分布在细胞外。
由心血管中流动的血浆(20%)、组织间隙液(80%)、淋巴液和脑脊液组成。
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
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稳定是动物自由和独立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体液调节:激素;自身调节。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2、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体液环境即细胞外液。
3、负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负反馈4、域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须的最小刺激强度。
5、“全或无” 现象: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幅度不依赖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②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7、心指数: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成年人为 3.0~3.5L/(min.m28、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9、肺泡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肺泡的通气量,等于(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10、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1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特异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发挥信息传递的一些化学物质12、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13、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1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5、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16、抑制:物质的活性程度或反应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完全丧失的现象。
17、胸内负压: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它始终低于大气压,故亦称“胸内负压” 。
18、溶血: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会发生吸水膨胀而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
19、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0 、迷走紧张:在正常时心抑制中枢占优势,不断发出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到心脏,使心跳减慢减弱,不使血压过高,这一现象称为迷走紧张。
21、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2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过程,总称为肺牵张反射,其中肺扩张引起呼气反射性抑制称为肺扩张反射,而肺缩小引起反射性呼气过程称为肺缩小反射。
23、特意投射系统: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出嗅觉之外,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传来的神经冲动,再通过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其主要机能是引起特定感觉,称为特意投射系统。
24、内分泌:内分泌腺活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扩散传递给相应的靶细胞,调节其生理功能的过程。
25、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12 指肠的过程26 、牵涉痛: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
27、牵张反射: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引起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28、腱反射(tendon reflex):指短暂快速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
(图)29、稳态: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学现象30、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31、阈电位(TP):能引起大量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进而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32、去极化:又叫除极化,静息电位减下的过程或状态,na离子内流增加,k离子外流极少。
33、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34、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内的沉降速率。
35、神经内分泌:下丘脑细胞产生的激素依靠轴突转运到神经垂体或者垂体门脉再流回腺垂体的转运方式。
36、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37、肠-胃反射:肠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刺激肠壁上相应的感受器,可反射性抑制胃的运动,是胃排空减慢,称为肠-胃反射。
38、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39、渗透性利尿:如果原尿中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就大,必然要妨碍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
这种现象叫做渗透性利尿。
40、脊休克:突然横断动物的第五节水平以下脊髓,导致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从而进入无反应状态。
41、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42、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43、强直收缩:当肌肉接受一系列间隔很短的多个最大刺激后,后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总是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尚未完全之前,因而肌肉收缩不断地发生总和,使之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这种收缩叫做强直收缩。
44、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强直收缩的频率增加,肌肉尚未舒张就立即再次收缩,形成一条平滑描记曲线,这样的强直收缩叫做融合强直或完全强直收缩。
简答题:1、(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答: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直接浸浴并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节多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主要依靠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作用。
内环稳态所起的作用是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内环境同时也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为产物。
2、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和小气道呈扩张状态,利用肺通气与换气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以及右心充盈促进呕吐和翻出动物的反刍3、什么叫胸内压?胸内压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特点:胸内压在呼吸过程中始终低于大气压,为负压若大气压为0,则胸内压=-肺回缩力。
形成机理:胸膜壁层表面由于受到胸腔和肌肉的保护,作用于胸壁上的大气压影响不到胸膜腔。
而胸膜腔脏层却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影响;肺泡内气体对脏层产生向外作用力和肺的弹性回缩力。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大,收缩期动脉血压增加心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小动脉管径和血液粘滞度、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主动脉的弹性:弹性降低,则血压升高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比例减小,血压降低5、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⑴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被胃蛋白酶水解③有一定抑菌作用④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收缩⑤盐酸形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钙和铁的吸收⑵胃消化酶:①胃蛋白酶:最初为酶原,须经盐酸或自身的活化形成激活,可将蛋白质分解为眎(shi)和胨②凝乳酶:哺乳期幼畜胃液内含量多,可使乳汁凝固,便于消化。
③胃脂肪酶:分解脂肪⑶粘液:①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润滑食物,免受其机械损伤。
②中和,缓冲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粘膜的化学损伤。
⑷维生素B12结合,一方面保护维生素B12免受破坏;一方面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内的吸收。
6、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调节特点)?」⑴小肠液,胰液,胆汁等大量分泌入小肠,消化酶丰富,种类齐全,营养物质得以彻底消化。
出现了大量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⑵小肠粘膜表面积极大,小肠粘膜有很多褶皱,褶皱上有大量绒毛,绒毛上还有很多的微绒毛,这样就加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⑶小肠的运动形式,蠕动和逆蠕动,自律性分节运动可以延长食物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使营养物质可以被彻底的消化和吸收⑷小肠绒毛中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能够将吸收入血管的营养物质及时运往全身。
小肠粘膜绒毛的运动也是促进吸收的重要因素。
7、经典突触的结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突触传递。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间隙: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有粘多糖和糖蛋白。
二|突触的传递过程1、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使突触前膜去极化,则会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释放出来的神经递质经弥散很快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特异受体相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的改变,使突触后膜发生相应电变化。
2、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经总和后,便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3、如果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K+或Cl-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经总和后,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呈现抑制效应。
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当神经末梢处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立即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引起Ca2+的通道开放,Ca2+由细胞外流入轴突末梢,大量囊泡向轴突膜的移动并促使Ach的释放。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并与其相应的受体相结合时,会引起Na+、K+通道开放,其总的结果是Na+内流,出现膜的去极化,便产生终板电位,随着ACh的不断释放,终板电位不断总和,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会引发整个肌细胞膜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突触传递的特性:⑴单向传递⑵突触延搁⑶总和作用⑷对某些化学物质变化的敏感性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9、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及其收缩原理骨骼肌的微细结构骨骼肌是由大量的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它们平行排列,纵贯肌纤维全长,在一个细胞中可达上千条之多。
每条肌原纤维又被肌管所环绕, 且其排列高度规则有序。
肌肉收缩原理:当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 Ca2+浓度升高时,Ca2+与作为Ca2+受体的肌钙蛋白结合,引起了肌钙蛋白分子构象的某些改变,这种改变“传递”给了原肌凝蛋白,同时引起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了某种扭转,其结果是肌动蛋白的作用位点被暴露, 横桥将会立即与之结合,横桥一旦与肌动蛋白结合,向 中央滑行,引起肌肉的收缩;同时横桥催化ATP 水解。
10、简述心动周期中心脏所伴随的各种变化及相互联系。
(参考)①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单方向流动是怎样实现的? 证血液是从心房流到心室; 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保证血液是从心室流向动脉; 管中也有静脉瓣,使得血液能按照一定方向留回心脏。
② 动脉内压力比较高,心脏是怎样将血液射入动脉的?心脏接受静脉回流的血液后,心室肌收缩,使心室内压力升高,当超过主动脉压力时, 主动脉瓣开放,心脏内血液射入动脉。
③ 压力很低的静脉血液是怎样返回心脏的? _ 静脉血的压力低不影响它返回心脏, 因为静脉血回心主要是依靠心脏的抽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