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73页的内容来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特性,包括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角度关系。
我们将详细探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包括三角形的边长如何影响其形状和稳定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
难点则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演示和练习,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包括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些实际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板、三角形的玩具等,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三角形的特点。
二、理论知识讲解:三、例题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讲解一些例题。
我会通过 stepstep 的方式,展示如何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四、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随堂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会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让学生们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的作业题目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第三边的长度。
答案是:第三边的长度可以是5cm,也可以是7cm,或者是其他的合理长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同学,我会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我还会鼓励同学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探索其他多边形的特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直尺.小棒教学过程: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一.数学活动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二.运用知识模型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_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能够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内角和为180°。
2. 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内角和为180°的特性,为后续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做好铺垫。
3. 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举例说明三角形三边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活动二:动手操作,让学生用纸条制作三角形,亲身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或场景运用到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掌握程度。
3. 定期测试: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及时解答,确保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四年级《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设计
北师大四年级《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第27、28页)教学目标:1.结合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视频。
学生的争论:腿长的孩子“吹牛”自己一步能迈出2米,一条腿长1m,两条腿加起来就有2m,受到同学们的质疑。
2.课件出示静止图,该生的两腿和两腿间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孩子们借助以往的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知该同学迈一步不可能是两米。
抽象出三角形ABC,我们可知线段AC的长小于AB+BC的和,那究竟这一现象是必然还是偶然呢?在所有三角形中是否都存在这样的性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
(揭示课题)【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情境来创设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二、自主探究拿出3cm、5cm、7cm小棒,每一根小棒代表一条线段,请学生上台摆一摆,看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提醒:相邻线段的端点要相连、封闭)刚刚这位同学很快就围好了,思考: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一)活动一1.将7cm的小棒替换成10cm。
3cm、5cm、10cm还能围成吗?(通过观察和想象,做初步判断。
)预设生:不能围。
刚刚是我们想的,那现实和我们想象一致吗?我们还可以动手来围一围。
2.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袋内的材料(一根3cm小棒、一根5cm小棒、一把直尺),组内合作摆一摆,验证猜想。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三角形边的关系1教学目标1.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经历猜测、探究、发现、验证等过程,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会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2.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2学情分析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
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重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难点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看,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师:大家同意这个意见吗?为什么它们不是三角形师:看来,只有像这一个,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活动2【活动】动手操作,收集数据1提出问题,展开活动:师:如果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出一个三角形吗?师:同学们,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怎么样就行了?两个字“动手”。
师:请大家用学具袋中的六根小棒,任意选出其中三根,尝试围成三角形,把小棒的长度写在数据记录单上。
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数据多?开始!2、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学生操作后,老师选择一个小组的表格进行展示。
)活动3【讲授】分析数据,揭示规律1、运用数据,启发思考师:好,现在已经有很多同学完成了,请大家把小棒迅速放在桌子的最前面。
好,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记录?(教师板书数据)(出现问题,让学生上来摆一摆)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想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为什么围不成?为什么围得成?)为什么围不成?请大家先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同座互相说一说,交流一下。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1. 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面向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其特殊类型的边、角的概念。
但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关系,本次教学将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概念;•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深入理解三角形;•掌握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3.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讲授三角形边的关系和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3.1 三角形边的关系(1)边长大小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边长大小关系;•判定等腰三角形边长大小关系;•判定等边三角形三个边长之间的大小关系;•利用三角形边长大小关系解题。
(2)角度与边长的关系•两条边之间的夹角确定第三边的长短。
3.2 三角形问题的解决方法本节讲解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用来解决一个三角形问题。
•SSS、SAS、ASA、AAS等条件的定义和使用。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画出三角形、让学生说出自己已知的三角形相关知识来开展教学导入。
4.2 案例分析(25分钟)教师用具体例子向学生分析三角形边长大小关系的判定、角度与边长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3 讨论总结(25分钟)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三角形的解决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4.4 评价(10分钟)进行个人评价或者小组评价。
5.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多种方法,针对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深入讲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进行进行把握,并指导学生下一步学习计划的制定。
6. 教学反馈(1)学生学习成果及教师指导意见;(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P27~28页。
教学目标1.通过摆一摆的实验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行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特征。
3.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索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导入: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我想知道大家所知的和我有什么不一样,请举手发言。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课前大家都按要求准备了四组小棒,正巧今天我们又是一起探讨三角形,大家就动手摆一摆这四组小棒,哪几组可以摆成三角形,哪些不可以摆成三角形。
(一)教师出示书27页“摆一摆”。
1.让学生按照课本四组小棒看看能否拼成三角形。
(每组小棒的长度不要搞错。
)教师:(边走边观察)我们三角形的摆放是三根小棒要首尾相接。
如果碰到不能拼成三角形的那一组,就接着摆放下一组。
2.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摆成的形状填入表中。
教师:孩子们刚刚摆放的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出哪一组小棒是拼不出三角形的,那这一组三根小棒和其他组的小棒有什么区别,比较三条边的关系。
3.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师:我们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和表格里的数据比较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
(二)教师出示书28页“练一练”。
第1题。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知道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那我们现在在验证一下31页“练一练”第1题,刚刚得到的结论好不好用。
教师:第(1)组与第(3)组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第(2)组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因为第(2)组中第一根与第二根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2题。
取出的三根小棒可以是:3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4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
但不能取3厘米、3厘米、6厘米。
第3题。
(1)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使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是由其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关系决定的。
三、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角之和等于第三个角。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
2. 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判断三角形能否构成,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基础数学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边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判断三角形能否构成。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教具。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自己发现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每组选取一些三角形,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然后判断这些三角形能否构成。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三角形边的问题,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能否构成?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给定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如何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6.小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二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3. 培养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吗?它们分别是多长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给学生们发放三角板,让他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边长,观察和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讲解和练习: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解释它们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绘图,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说明原因。
答案:(1) 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3^2 + 4^2 = 5^2(2) 不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6^2 + 8^2 不等于 10^2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并记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是哪种类型的三角形。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为后续学习四边形和多边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边的关系还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并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发现并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边的关系。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采用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边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直尺、铅笔等学具。
2.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观察并操作,尝试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三角形边的关系,并板书。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不符合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并改正。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2.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特征,如三条边、三个角等。
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并用彩笔标注出三角形的边和角。
2. 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规律成立。
四、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桥梁、自行车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这些物品采用三角形结构的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和发现乐趣的课堂,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一起领略数学的魅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中的第6课时《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这一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形模型、直尺、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同学们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2. 自主探究: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用直尺和剪刀剪出不同的三角形,并测量其边长。
然后,他们需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准备进行分享。
3. 合作交流:每组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讨论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例题,展示如何运用三角形边长的相互关系来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同学们会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测量其边长,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长的更多规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就是我对于《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2.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能够通过公式计算三角形边的关系;3.训练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道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2.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通过公式计算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学习正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正三角形的图形,了解正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索正三角形的边长与周长、面积的关系,归纳出如下公式:正三角形的周长=3×边长正三角形的面积=√3/4×边长²2. 学习等边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图形,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索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与周长、面积的关系,归纳出如下公式:等边三角形的周长=3×边长等边三角形的面积=√3/4×边长²3. 学习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图形,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边长与周长、面积的关系,归纳出如下公式:等腰三角形的周长=2×底边长+两腰边长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底边长×高/24.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特点;•通过比较和归纳,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边的关系,掌握计算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探索和实验,让学生深入认识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归纳和比较,让学生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掌握计算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训练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提出问题: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2. 探究新知(1)让学生用三角板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并测量三边的长度。
(2)引导学生观察三边之间的关系,讨论并总结规律。
(3)讲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
(4)通过实例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并运用三边关系解释其稳定性。
(2)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2)提出思考题:在三角形中,若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尝试运用三边关系解释其稳定性。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3. 实例验证4. 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学生通过测量和观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总结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
这个规律是三角形稳定性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至关重要。
北师大版数学四下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课前口算1、对照黑板上的答案,自己批改2、有错误的举手:(1)在计算6.1+3.9时,十分位满十没有向个位进1。
(2)在计算612➗6时,十位上忘记填零占位了。
3、这些都是计算中的易错点,大家要引以为戒哦。
4、现在请把学习单放到左上角,我们将开始今天的学习了。
5、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导入1、小培参加了木工兴趣班,但是遇到了一个难题,希望我们帮帮他(第4页,响起微信铃声)瞧,他打来电话了。
2、小裴,你好呀!你遇到了什么困难?给我一点时间,聪明的孩子们会帮你找到答案。
3、对于小裴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生:我觉得只要是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我不同意,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三角形的边可能要有个特定的要求。
二、探索交流1、要想验证我们的猜想,可以怎么做?生:我觉得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你们同意吗?请你读读活动要求吧。
活动一:1、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尝试摆出三角形,组员摆,小组长在学习单上记录这组边能否摆成三角形。
2、和你的小组长汇报时,建议你这样说:我围的是第()组,边长分别是(),(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请听懂了要求的同学开始操作2、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交流的热情高涨,谁愿意分享你的成果?(5分)你看他腰背挺直,目视前方,明显做好了倾听的准备,你们也很棒。
(1)第一组的三条边分别是356,正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5分)(2)第二组的三条边分别是346,也正好能围城一个三角形(3)第三组的三条边分别是336,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还有谁摆的结果和他一样?你再来摆一摆(4)第四组的三条边分别是326,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谁愿意再来展示一下,你请3、感谢这几位同学语调适中,表达清晰地分享。
现在我们的猜想有了结果,谁想说(不是随便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的)到底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结合数据与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生:两根短边加起来比长边长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
谁听懂了?你再来重复一遍,看来你们都在认真倾听4、那怎样的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生:两根短边加起来和长边一样长或者比长边短的时候,不能围成三角形。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知道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
(2)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能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回顾三角形的特性。
(2)提出问题: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
2. 探索与发现(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操作,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观察并讨论: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应用与实践(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
(2)提出问题:除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还有其他数学问题可以运用这个原理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1.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它叫什么名字?2. 探索三角形的特性(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等。
(2)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3)探索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的差是否小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特性,并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三角形特性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0——31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在实验活动中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两组长度不等的小棒。
学具:直尺、1厘米、3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师: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来玩一个比一比,看谁又好又快围成一个三角形。
哪两位同学来试一试?我们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3根)我们来当好公正的裁判员。
面向比赛者:相信你们会用手中的小棒在黑板上又好又快围出三角形。
师:小裁判们,我们一齐喊:预备,开始!
( 两生都完成后,其他学生做出相应评价。
)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围三角形时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1:不能留有缝隙。
生2:不能重叠交叉。
师:对!也就是要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图形。
【评析:抓住学生兴趣所在,使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动起来,即达到了复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目的,又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围三角形,探讨三边关系打下了基础。
】
二、探索与交流,发现规律。
活动一:
师:你能接受挑战吗?如果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满怀信心)能!
师:请小组长将小棒迅速分给组员。
准备好了吗? 预备,开始!
(学生所用的小棒长度为:1厘米3厘米5厘米学生动手操作不久便出现了轻声的议论。
)
师:围出三角形了吗?是什么原因呢?
1.学生独立思考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思考时间要充足)
2.小组讨论:
师:请把你找到的原因在小组内说一说。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你们的发现?
组1:我们测量了小棒的长度。
发现5厘米的小棒太长了,1厘米的又太短了,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组2:我们发现两根比较短的小棒加在一起,还没有第三根长。
组3:1厘米+2厘米=3厘米3厘米<5厘米不能首尾相接。
组4:把5厘米长的小棒截下1厘米,接到那根1厘米长的小棒上,可能就行了。
师:我们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对不对。
师:(点击课件演示学生围的过程)两条边相加小于第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不能。
4.小结。
师:有两条边相加小于第三条边就围不成三角形了。
师:那么围成或围不成三角形与边的什么有关系?
生:与边的长短有关系。
【评析:“你能接受挑战吗?”充满激励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拿到的小棒居然围不出三角形,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教师适时提出了“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是什么原因呢?”与学生的问题不谋而合,促使学生展开思维,深入思考。
教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保证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再进行讨论。
】
活动二:
师:围成或围不成三角形与它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继续研究。
大家都觉得1厘米的小棒太短了,请把它拿到文具盒里吧!
师:请用直尺画一条2厘米的长的线段,再与剩下的两根5厘米,3厘米的小棒围一围。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围出三角形了吗?为什么不行? 它边的长短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5厘米=5厘米。
正好是平了,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2厘米+3厘米=5厘米。
有两条边相加等于第三条边,围不成三角形。
(点击课件演示:5厘米长的边固定,2厘米长的边和3厘米长的边分别从两端带弧线轨迹相接于5厘米长的边上一点。
)
师:我们发现有两条边相加等于第三条边也无法围成三角形。
【评析: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同样围不成三角形,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发现这一结论。
】
活动三:
1、师:猜想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应该有什么关系?
生1:两条边相加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2:随便两条边相加的和都得大于第三边。
……
师:我们来验证大家猜想是否正确呢?请画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与5厘米3厘米长的小棒围三角形。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
师:成功了吗?祝贺大家终于成功了!
点击课件演示学生围的过程。
2、师:你发现围成三角形的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师: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3)小组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组1: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边:
组2:3厘米+3厘米>5厘米3厘米+5厘米>3厘米5厘米+3厘米>3厘米
组3: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小结。
师:我们发现(教师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齐读。
3、师:这个发现适用任意三边形吗?请你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验证它。
教师请游戏中在黑板前围三角形的同学到台前验证结论并介绍验证的过程。
师:这就是我们发现的(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评析:引导学生借助前两个活动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引导操作验证,形成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1)在下面的几组小棒中,哪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师:在判断时,我们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议论。
)
生:可以看2根较短的小棒相加的和是否比第3根大。
因为三角形中最长的一条边本身就比另外两条边长。
师:在学习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评析:在比较中发现最简捷的判断方法,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培养了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
(2)从下面5根小棒中任意取出3根,摆出两种不同的三角形。
2、提高练习。
【评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
四、全课小结,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增加了哪些认识?数学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只要你善于冷静的思考,善于积极的合作,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下课。
【总评:本节课突出了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过程。
教师起到了适时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上课伊始的游戏不仅调动了参与比赛同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围三角形的要求: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寓教于乐。
三个活动为探究的主体部分,活动中学生挑战受挫,激起了学生认知巨大冲突: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是什么原因?以解决问题为线索,逐个展示活动。
在探索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个人的见解再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归纳、总结成小组建议。
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就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例如:1厘米。
3厘米、5厘米小棒围三角形时,有的学生想到从5厘米上剪下1厘米接在1厘米的小棒上再围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验证,再和学生共同探讨为什么这种情况能围成三角形,而1厘米、3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教师及时调整设计,付与教学以生成性。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如何提出问,如何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等科学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研究问题的能力,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