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
小鼠少突胶质细胞细胞发育过程
小鼠少突胶质细胞细胞发育过程本文将介绍小鼠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OPC)的细胞发育过程,包括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的过程。
小鼠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中的一种关键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维持神经纤维的髓鞘,使电信号加速传递。
OPC在胚胎期开始分化,到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期间经历多个发育阶段。
OPC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经祖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这些细胞主要存在于脑室周围区域。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祖细胞开始表达olig2和sox10等特定的转录因子,并逐渐向外分化为OPC。
OPC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可以在白质和灰质中找到。
它们存在于脑脊液中的脑室周围区域,以及分布在大脑半球中的髓鞘束中。
OPC 具有丰富的胞浆和细小的胞体,呈星形或梭形。
这些细胞常常以有序的排列形式存在,形成OPC分化的前体池。
在分化过程中,OPC会逐渐失去神经祖细胞的特征,并开始表达OPC 专有的分子标记物,如PDGFR-α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和NG2 (neural/glial antigen 2)。
PDGFR-α和NG2是OPC的关键标记物,通过特异性抗体染色可以直接观察到它们的表达。
在PDGFR-α所激活的信号传导途径中,hedgehog (Hh)和Sox10等关键信号分子在OPC分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Hh信号通过调节PDGFR-α和Sox10的表达,促进OPC的生成和成熟。
而Sox10则是调节OPC细胞型特性的一个重要转录因子,它控制髓鞘蛋白的合成和髓鞘酶的表达。
OPC还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接触神经纤维并感受其信号来决定它们的分化方向。
当OPC遇到未髓鞘化的神经纤维时,它们会扩张并分化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premyelinating oligodendrocyte),然后开始合成髓鞘蛋白。
脑胶质瘤科普知识深度解读
脑胶质瘤科普知识深度解读引言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其发生与胶质细胞异常增生有关。
本文将深入解读脑胶质瘤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
什么是脑胶质瘤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脑组织的肿瘤,它由胶质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
胶质细胞是脑组织中的一种细胞类型,负责提供支持和保护神经元。
脑胶质瘤可以分为不同的亚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等。
脑胶质瘤的症状脑胶质瘤的症状会因瘤体的位置和大小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问题、记忆力减退和行为改变等。
如果瘤体压迫了脑部重要结构,还可能引发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脑胶质瘤的诊断脑胶质瘤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多种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和CT扫描)、脑组织活检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瘤体的位置、大小和类型,并评估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
脑胶质瘤的治疗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手术切除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将瘤体完全切除,以减轻症状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放疗和化疗可以在手术后用于控制瘤体的复发和生长。
预后和生存率脑胶质瘤的预后和生存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瘤体的类型、大小、位置和分级等。
一般来说,高级别的胶质瘤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
但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部分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
结论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脑部肿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造成重大影响。
了解脑胶质瘤的相关知识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患者和家属应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以提高预后和生存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机构)。
深入理解脑胶质瘤
深入理解脑胶质瘤引言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脑肿瘤,起源于脑组织中的胶质细胞。
它具有高度的浸润性和侵袭性,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胶质瘤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定义脑胶质瘤是一种发生在脑组织中的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
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网状胶质细胞瘤等。
脑胶质瘤具有恶性特征,可通过浸润和侵袭周围正常脑组织而导致严重后果。
病因脑胶质瘤的具体病因仍然不明确,但已经发现一些与其发生相关的风险因素。
遗传因素、放射线暴露、化学物质暴露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增加患脑胶质瘤的风险。
此外,年龄、性别和遗传背景等也可能在患病风险上起到一定的影响。
症状脑胶质瘤的症状因其位置、大小和浸润程度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癫痫发作、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和认知功能下降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瘤体的生长而逐渐加重。
诊断脑胶质瘤的诊断通常涉及多种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临床评估,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MRI和CT扫描可以提供脑胶质瘤的详细信息。
最终,通常需要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瘤体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治疗脑胶质瘤的治疗通常是综合性的,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旨在尽可能去除瘤体。
放疗和化疗可以进一步减少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治疗方案的选择通常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瘤体的位置和大小,以及瘤体的分级等。
结论脑胶质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肿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深入理解脑胶质瘤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治疗方法,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胶质瘤病理分型
胶质瘤病理分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它源自脑中的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是一种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细胞,它们在大脑和脊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胶质瘤根据其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亚型,每种类型有其特殊的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胶质瘤病理分型,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详细的了解。
1. 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Astrocytoma)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胶质瘤类型,占所有胶质瘤的60%以上。
它源自星形细胞,通常生长在大脑的中心区域,较难手术切除。
病理上,这种类型的胶质瘤细胞呈星形,胶质纤维丰富,可见核分裂象和坏死灶。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呕吐、精神性改变等症状,预后较差。
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胶质瘤亚型,细胞异型性较强,核分裂象明显,侵袭性强,手术切除困难。
病人常伴有剧烈头痛、晕厥等症状,预后极差,通常不超过2年。
这是一种来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10%左右。
细胞核较圆,优势胶质细胞较多,呈蛋白状结构。
这种类型的瘤体通常比较软,局部侵袭性较强,手术切除相对容易。
患者常伴有癫痫、晕厥、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预后相对较好。
这是一种罕见的侧脑室周围的胶质瘤,源自室管膜细胞。
室管膜细胞是一种能分泌脑脊液的细胞,在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类型的瘤体通常呈囊状或类囊状结构,表面粘液满溢。
患者常伴有剧烈头痛、抽搐、共济失调等症状,预后较差,较难手术切除。
胶质瘤是一种复杂多样的肿瘤,病理类型决定了其治疗和预后。
对于不同类型的胶质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读者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胶质瘤的知识,提高对脑部肿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000字】第二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恶性的颅内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是大脑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胶质瘤按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原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胶质瘤等。
恶性胶质瘤能活多久?
恶性胶质瘤能活多久?恶性胶质瘤这一概念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
他们是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naplastic astrocytoma AA)、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胶质肉瘤( gliosarcoma)及恶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malignant oligodendroglioma MO)。
关于这些肿瘤是否代表了一个共同细胞起源的组织学谱系至今仍有争议。
在恶性胶质瘤的治疗过程中,由于这些肿瘤类型存在着不同预后及治疗效果,患者时常关心的是胶质瘤能活多久。
不同恶性程度的脑胶质瘤的生存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样恶性程度的,生存期也会相差很大。
有些患者生存期很长,被称为“医学的奇迹”。
即使是恶性程度最高的那种脑胶质瘤(其术后中位生存期不到一年半),也会有部分患者对化疗药物很敏感,通过规范治疗,生存期可以比中位生存期长好几倍。
胶质瘤患者如果想获得比较理想的生存期,标准化治疗是关键。
恶性胶质瘤预后如何?与其他肿瘤类似,恶性胶质细胞肿瘤的死因有时不是很清楚。
有些患者死于占位效应及相应的脑疝,有些死亡患者则没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由于恶性胶质细胞肿瘤极少有神经系统外转移,典型的进行性神经功能减退和最终的死亡很可能是由于机制不明的脑损伤引起。
尽管肿瘤具有使患者较快的致死性,但长期生存的患者仍不鲜见。
GBM及胶质瘤患者单纯手术切除后的生存期为16周,如行传统的放射治疗可以将生存期延长至39周左石。
如果附加近距离放射治疗则可以进一步延长其生存期。
对于AA患者,单纯手术的平均生存期为2年,手术加放射治疗的平均生存期为5年。
放疗前后的化疗可以进一步延长生存期。
大约有50%的复发性AA 可进展为GBM,因此应该同时有针对GBM的治疗方案用于AA患者。
关于MO的治疗及分级尚意见不放射治疗对MO生存的确切影响仍很难评价。
大约50%—70%复发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为恶性肿瘤。
复发及死亡的时间隔常常较短。
少突胶质细胞瘤名词解释
少突胶质细胞瘤名词解释
少突胶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临床上常常被误诊或漏诊。
本文将对少突胶质细胞瘤进行详细解释,介绍其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
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是一种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细胞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主要存在于大脑的白质区域,负责形成和维持神经元的髓鞘。
病因方面,少突胶质细胞瘤与染色体1p和19q的缺失有关。
研究表明,这种染色体的缺失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低度恶性和较好预后有关。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癫痫发作、运动和感觉异常、认知障碍和精神状态改变等。
然而,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CT扫描、MRI和放射性同位素扫描。
此外,还需要进行组织活检来确诊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对于少突胶质细胞瘤,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对于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手术后通常还需要
辅助放疗和化疗来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和预防复发。
总结起来,少突胶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一定的病因和症状特点。
对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基本知识,增加对该疾病的了解和认识。
详细介绍脑胶质瘤的科普知识
详细介绍脑胶质瘤的科普知识什么是脑胶质瘤?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它起源于脑组织中的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是脑组织中的一种细胞类型,它们起到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生长速度各不相同,因此治疗方法和预后也有所不同。
脑胶质瘤的症状脑胶质瘤的症状因瘤体的位置和大小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问题、语言障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
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胶质瘤的诊断脑胶质瘤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2. 神经影像学检查: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瘤体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3. 病理学检查:通过获得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瘤体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脑胶质瘤的治疗脑胶质瘤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方法的综合应用。
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通过手术切除,可以尽可能去除瘤体,并减轻症状和压力。
2. 放疗:放疗使用高能量射线照射瘤体,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3. 化疗:化疗使用抗癌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脑胶质瘤的预后脑胶质瘤的预后因瘤体的类型、位置、大小和恶性程度而异。
一些脑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而另一些则较差。
治疗的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可以改善预后。
预防脑胶质瘤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法可以预防脑胶质瘤的发生。
然而,一些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脑胶质瘤的风险,如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害辐射、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定期进行体检等。
结论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很大影响。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然而,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来提高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胶质瘤科普
胶质瘤脑胶质瘤是由于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成人发病率约为每年8/10万。
如同其他肿瘤(疾病)一样,胶质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医学界对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在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方面,根据肿瘤细胞是否存在核异型性、有丝分裂、内皮细胞增生和/或坏死分为4级,目前文献常依其恶性程度将胶质瘤分为低级别胶质瘤(LGG)和高级别胶质瘤(HGG),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WHO)2007年的分类方案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分为9类:星形细胞肿瘤、少支胶质细胞肿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肿瘤、其他神经上皮肿瘤、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松果体区肿瘤、胚胎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肿瘤。
胶质瘤的症状和体征神经胶质瘤的病程依其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长短不一,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多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
偏良性者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两年,而恶性程度高者和后颅窝肿瘤病程多较短,肿瘤如有出血或囊肿形成,症状发展进程可加快,有的甚至可类似脑血管病的快速发展过程。
胶质瘤患者症状主要有两方面:一、颅内压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
有些肿瘤特别是位于额叶者可逐渐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淡漠、言语及活动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事物不关心,不知整洁等。
二、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造成神经功能缺失。
局部症状则依肿瘤所在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进行性加重。
特别是恶性胶质瘤,生长较快,对脑组织浸润破坏,周围脑水肿亦显著,局部症状较明显,发展亦快。
胶质瘤患者其症状进展与肿瘤的部位、恶性程度、生长速度及患者年龄有关。
应注意低级别胶质瘤生长缓慢,大脑逐渐适应,若有癫痫小发作、性格改变、记忆与学习障碍等轻微的症状和体征应时尽早积极就诊,进行CT或MRI影像学检查。
胶质瘤常见病因
胶质瘤常见病因
据有关统计,胶质瘤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杀手”,不论是它的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是比较高的,是一种常见的高发脑肿瘤,目前医学上尚无明显定论来说明引发本病的病因机制,但是通过相关研究,觉得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起源:有理论说胶质瘤病因是原始细胞的胚胎残余灶生长成为肿瘤,这些残余细胞可因炎症刺激而致慢性增殖,形成肿瘤。
多发性胶质瘤或称胶质瘤病则可能有一个以上的肿瘤发生中心。
2、遗传因素:有关胶质瘤的家族发生率各类报道结果不尽相同。
近20年对胶质瘤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多在C组染色体有异常,但与胶质瘤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3、电离辐射:长期暴露在有辐射的环境中,如Х射线、γ射线、核辐射等,患脑胶质瘤的机会就会增加。
4、亚硝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已经广泛存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中,特别是产生于食物的加工过程中。
5、污染的空气:已经证实不仅长期工作在有空气污染环境中的劳动者发生脑肿瘤的几率明显增加,就是他的孩子肿瘤发生率也高于其他的孩子。
这些职业主要与造纸、磨粉、手工业、印刷、化工、炼油和金属冶炼等有关,主要是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烃类化合物。
6、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偏食某类食物、饮酒、吸烟等,这些因素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就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但已经证实与消化道肿瘤和肺部肿瘤等的发生有关。
上海德济的专家表示胶质瘤的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间无明显边界,除早期肿瘤小且位于适当部位者外,难以作到全部切除,一般都主张综合治疗,即术后配合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可延缓复发及延长生存期。
并应争取作到早期确诊,及时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脑胶质瘤科普知识解析
脑胶质瘤科普知识解析
什么是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脑组织中的胶质细胞。
胶质
细胞是一类支持和维持脑功能的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
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
脑胶质瘤会在脑内生长,并对周围正常组
织产生良性或恶性的影响。
脑胶质瘤的症状和原因
脑胶质瘤的症状因其位置和大小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
恶心、呕吐、视力问题、认知障碍和运动障碍等。
脑胶质瘤的确切
原因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与遗传因素、环境暴露以及某些基
因突变有关。
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脑胶质瘤的诊断通常包括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
查(如MRI或CT扫描)以及组织活检等。
治疗方法因瘤体的类型、位置和分级而异。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有
时也会采用靶向治疗或免疫疗法。
预后和康复
脑胶质瘤的预后因瘤体的类型和分级而异。
低级别的脑胶质瘤
通常预后较好,而高级别的脑胶质瘤则预后较差。
康复过程可能需
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预防和早期筛查
目前尚无明确的方法可以预防脑胶质瘤的发生。
早期筛查也较
为困难,因此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早期症状并及时就医。
结论
脑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虽然目前尚无预防方法,
但加强科学研究和提高公众对脑胶质瘤的认识仍然非常重要。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星形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通常病理上表现为恶性。
其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家对组织标本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同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得出准确的诊断。
关于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学形态特征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是病理学家最常用的诊断依据之一。
在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瘤的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胶质细胞核大而异形,胞浆丰富,胶质纤维增生明显。
胶质瘤的增生呈现不规则状,可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或血管模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并且通常具有高度核分裂活性。
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多种抗体染色,可以检测特定的蛋白质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GFA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等。
阳性GFAP染色结果表明肿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Ki-67阳性率高则提示肿瘤增殖活性明显,p53过表达则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表达水平,可以为病理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经典的例子包括IDH(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和MGMT(O6-甲基化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甲基化状态等。
IDH突变通常出现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而MGMT甲基化状态则与对放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方面信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出现,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希望通过科学家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未来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胶质瘤干细胞的概念
胶质瘤干细胞的概念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的恶性肿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之一。
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群体中更为常见。
与其他神经系统肿瘤不同,胶质瘤由胶质细胞发展而来。
而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支持性细胞,具有维持神经元功能、稳定神经环境等重要作用。
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和微胶质细胞(microglia)等。
胶质瘤干细胞是指在胶质瘤组织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类细胞。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可以通过分裂生成相同类型的干细胞(自我更新)或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多向分化),可以修复和替代受损组织。
胶质瘤干细胞具有类似的功能,它们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并产生胶质瘤组织中的其他细胞类型。
胶质瘤干细胞的发现对胶质瘤的治疗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胶质瘤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放疗和化疗来消灭胶质瘤细胞,但由于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这些治疗方法常常无法完全根除胶质瘤,导致肿瘤复发和进展。
研究发现,胶质瘤干细胞具有耐药性,能够抵抗放疗和化疗药物的作用,从而保持肿瘤的生长和存活能力。
因此,解决胶质瘤干细胞的问题成为提高胶质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胶质瘤干细胞具有许多特点,例如: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浸润性生长、耐药性等。
自我更新能力是指胶质瘤干细胞可以无限期地通过分裂生成相同类型的干细胞,从而维持肿瘤的增殖和存活。
多向分化潜能是指胶质瘤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胶质瘤组织中的细胞类型,如胶质细胞和神经元,进一步增加肿瘤的多样性和恶性程度。
浸润性生长是指胶质瘤干细胞可以穿过血脑屏障,深入周围正常组织,扩散和侵袭脑部其他区域。
耐药性是指胶质瘤干细胞对放疗和化疗等常规治疗手段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关于胶质瘤干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干细胞标记物的鉴定和筛选、干细胞分化过程的研究、干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干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等。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是指在组织学和细胞学层面上观察到的一系列特殊特征和变化。
在组织学上,胶质瘤的特点主要包括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浸润性生长。
与正常的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细胞数量增多,并且排列紧密。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胞质核比率高,细胞核具有异型性,即形态和大小不一致。
瘤细胞常常形成集结体、索状结构和囊腔等特征,交织在胶质纤维网中。
在瘤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瘤周血管增生、坏死和出血等变化。
从细胞学上观察,胶质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
不同于正常神经细胞具有特定的神经元功能和形态特征,胶质瘤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和多样性。
胶质瘤细胞常常失去正常胶质细胞的限制性生长特性,导致无控制地增殖和扩散。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颗粒物质,如胶质纤维和胶质结节等。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研究对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特点,可以确定胶质瘤的类型、分级和预后。
病理学特点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此外,对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揭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预测治疗效果。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重要发现,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了解胶质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致病机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并通过病理学特点的发现和应用,不断改进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胶质瘤病理学特点在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胶质瘤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点,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胶质瘤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改善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脑胶质瘤科普知识深度解读
脑胶质瘤科普知识深度解读1. 简介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胶质细胞的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40%-50%。
脑胶质细胞是大脑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负责支持和保护神经元。
脑胶质瘤分为四级,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
2. 分类与特点2.1 级别脑胶质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分为四个级别,从低到高分别为:- I级:良性脑胶质瘤,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 II级:边界清晰,生长速度中等,预后一般。
- III级:高度恶性,生长迅速,预后较差。
- IV级:恶性脑胶质瘤,包括胶质母细胞瘤,生长速度快,预后极差。
2.2 类型脑胶质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脑胶质瘤,占全部脑胶质瘤的70%-90%。
- 少突胶质细胞瘤: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占约10%-15%。
- 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占约2%-5%。
- 室管膜下瘤:起源于室管膜下细胞,较少见。
3. 病因与风险因素脑胶质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与脑胶质瘤的发生有关:-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突变可能增加患脑胶质瘤的风险。
- 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如农药、油漆等,可能增加患脑胶质瘤的风险。
-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人瘤病毒等,可能与脑胶质瘤发生有关。
4. 症状与诊断4.1 症状脑胶质瘤的症状因肿瘤位置、大小和级别的不同而异,常见症状包括:- 头痛:常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头痛,尤其是清晨醒来时。
- 恶心呕吐:与肿瘤引起颅内压增高有关。
- 视力障碍:包括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
- 运动障碍:如肢体力弱、言语不清等。
- 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4.2 诊断脑胶质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
- 病理学检查:通过脑组织活检,可确定肿瘤的类型和级别。
5. 治疗脑胶质瘤的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手术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目的是切除肿瘤、降低颅内压。
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
著名学者骆利群最新Cell文章时间:2011年8月11日------------------------------------------------------------------------------------------------------------------------------------摘要:来自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发现了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这不仅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证明了这一重要的技术能用于确定其它许多类型肿瘤的细胞来源。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发现了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这不仅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证明了这一重要的技术能用于确定其它许多类型肿瘤的细胞来源。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著名华裔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及其实验室成员,现俄勒冈大学助理教授宗辉(Hui Zong,音译)领导完成,其中骆利群教授在发育神经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于突触分枝以建立和维持神经回路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水平,其杰出成就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神经追踪技术,骆利群教授改进了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经典方法,将对大脑发育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HHMI特为此发了评论,称之为遗传学的重大进展。
恶性胶质瘤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一道最棘手的研究课题,其发病率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50%,每年全球约有近60万中青年人死于该疾病。
比如海洋生物学家Thor Heyerdahl (2002) 与电影批评家Gene Siskel (1999)等就是因为恶性胶质瘤死亡。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首先将胶质瘤病人体内发现的两种流行突变p53与NF1导入神经干细胞(NSC)中,然后利用一种称为双标记嵌合分析(Mosaic Analysis with Double Markers,MADM)技术追踪了临床前肿瘤启动阶段,观察分析了肿瘤形成前启动情形,以及发展趋势与所有的变化情况。
脑胶质瘤分4级,经常头痛的人要注意
56栏目编辑:邱婷婷****************脑胶质瘤分4级,经常头痛的人要注意⊙西昌市人民医院 胡峻华神经胶质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我国的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更不了解其症状,很多患者也因此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诊断与治疗,给自身健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下面,笔者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这种疾病。
神经胶质瘤分4级神经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因最常发生于颅脑,故也叫脑胶质瘤。
通常情况下,神经胶质瘤主要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少突质细胞瘤等,但根据组织发生学来源以及生物学特征类型,对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各种肿瘤,都称为神经胶质瘤。
2021年版W H 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4级,1、2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3、4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属于高度恶性级别。
4因素可引发本病尽管目前尚未确定胶质瘤的具体病因,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有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遗传因素 胶质瘤的发病在某种程度上和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患者自身某些遗传因子存在缺陷(C组染色体异常)会提高胶质瘤发病率。
且临床有数据表明,胶质瘤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
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身体各项器官机能就越衰退,因此老年人要时常留意身体变化。
胶质瘤常见于60~80岁人群,某些特定类型胶质瘤在儿童和年轻人多见。
电磁辐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胶质瘤的发生和电磁辐射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电磁辐射环境内,则会大大增加患病的概率(此结论尚缺乏足够证据)。
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偏食等不良生活习惯,虽然不会直接引发神经胶质瘤,但往往与消化道肿瘤和肺部肿瘤都有关,而这些肿瘤最终会刺激到神经细胞而引发神经胶质瘤。
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脑胶质瘤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其占位效应以及所影响的脑区功能。
视力障碍 神经胶质瘤会导致颅内压力逐渐增高,这些压力可以压迫神经,甚至会冲击视觉神经,使患者视力下降。
细胞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
细胞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细胞胶质瘤(glioma)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少突星形细胞)的一类肿瘤。
该疾病可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中,且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目前,细胞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并且其治疗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细胞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对于细胞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有多种说法,包括基因突变、肿瘤干细胞、代谢变化等。
其中,基因突变是目前被广泛研究的一种机制。
目前已经确定的突变基因包括IDH1/2、TP53、EGFR、PTEN、CDKN2A/B等。
IDH1/2基因突变是细胞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
该基因编码异构化酶,其突变导致了代谢路径的改变和神经发生学上的不同。
IDH1/2突变与细胞胶质瘤的凯特中文事件(TERT)促进二氧化碳合成酶2(CIC)端点的互补突变是常见的共现。
这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在IDH1/2突变细胞胶质瘤的发生中起着作用。
与IDH1/2突变相对应的是TP53基因突变,TP5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对于基因保护和维持基因稳定性至关重要。
TP53基因突变与更加侵袭性和更坏的有关。
此外,EGFR突变与细胞胶质瘤的发病也有关系。
EGFR变异可以导致其表达增加或表达的变异,如EGFRvIII,这些变异都会导致恶性和更坏的细胞胶质瘤。
PTEN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被认为是参与细胞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CDKN2A/B突变与对p16/INK4a基因的敲除相关,是细胞胶质瘤发生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突变。
除了基因突变外,肿瘤干细胞也被认为是细胞胶质瘤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不断地分裂并产生各种异种细胞。
因此,肿瘤干细胞具有明显的肿瘤复发和耐药性。
目前的研究表明,细胞胶质瘤中的肿瘤干细胞和正常神经干细胞具有类似的特征,并且肿瘤干细胞对于包括化疗和放疗在内的治疗手段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除此之外,代谢变化也被认为是细胞胶质瘤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脑部胶质瘤是怎样形成的?
脑部胶质瘤是怎样形成的?胶质瘤是怎样形成的?脑胶质瘤是一种由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产生的良性或恶性大脑和脊髓肿瘤。
由星形细胞产生的肿瘤称为星形细胞瘤或星形细胞瘤。
由少突胶质细胞引起的肿瘤称为少突胶质肿瘤。
由室管膜细胞产生的肿瘤称为室管膜瘤。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恶性脑肿瘤的80%,它们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地方,但主要发生在大脑和胶质组织中,胶质母细胞瘤是极其常见的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45%),5年相对生存率为5%,具有切除难度高、预后差、复发率高的特点。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和提高,同时针对高端人群及疑难手术病例,提供更好的诊疗和手术方案。
遗憾的是,脑胶质瘤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根据现有研究,一些风险因素可能诱发胶质瘤的产生。
可能影响胶质瘤发生的因素有哪些?哪些人易患脑胶质瘤?1、遗传基因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病例对照研究就开始研究常见遗传变异在导致胶质瘤风险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孟德尔癌症综合征家族中肿瘤的发病率增加,初步表明遗传因素对胶质瘤的发生有影响,许多家族性癌症综合征与胶质瘤风险增加有关。
2、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关于使用抗组胺药和胶质瘤的潜在关联的流行病学结果颇有争议。
虽然许多分析表明使用抗组胺药会增加胶质瘤的风险,但这些风险只在那些有过敏症或哮喘诊断史的人中发现,另一项分析的结果表明,在那些没有医学诊断为过敏的人中,抗组胺药的使用与高级别胶质瘤风险(WHO III-IV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3. 电离辐射在原子弹研究、核试验沉降物数据、癌症和良性疾病的治疗性辐射以及职业和环境研究中,观察到了高剂量电离辐射和所有脑瘤的关联性。
研究表明,若人类接受电离辐射平均剂量1.5gy,随访40年,脑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一倍,脑膜瘤和听神经瘤的风险更高。
来自原子弹幸存者的数据复制了胶质瘤特有的风险,与中等剂量下的线性剂量反应一致。
脑胶质瘤的概念
脑胶质瘤的概念脑胶质瘤是一种发生在脑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脑内的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是脑组织中非神经元细胞的一类,包括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和寡突胶质细胞(ependymal cells)。
脑胶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多数发生在成年人,尤其是40-60岁之间。
脑胶质瘤可分为良性脑胶质瘤和恶性脑胶质瘤两种类型。
良性脑胶质瘤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正常脑组织,一般预后相对较好;而恶性脑胶质瘤生长迅速,能够侵犯周围正常脑组织,预后较差。
脑胶质瘤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一些遗传和环境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病相关。
有些脑胶质瘤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说明基因突变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有机化学物质和某些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也被认为与脑胶质瘤的发生相关。
脑胶质瘤的症状和表现多样,取决于肿瘤的大小、生长速度和位置。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言语障碍、肢体运动受限等。
这些症状常常与肿瘤的压迫或侵犯周围神经组织有关。
临床上,脑胶质瘤的诊断通常通过病史询问、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脑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旨在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减轻脑组织受压和神经功能损害。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肿瘤切除不完全或复发的情况,通过辐射杀灭残留的癌细胞。
化学治疗常常与手术和放疗联合使用,可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然而,脑胶质瘤的治疗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脑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和周围正常组织的重要功能,手术切除往往难以完全切除肿瘤组织。
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神经功能损害和免疫抑制。
此外,脑胶质瘤的耐药性和复发率也较高,给治疗带来了困扰。
警惕大脑胶质瘤
警惕大脑胶质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每年约有18.9万新发病例和14.2万死亡病例(分别占新发肿瘤的1.7%和因肿瘤死亡的2.1%)。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约占成人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78%。
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由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WHO 将胶质瘤分为4个等级,III和IV级统称为恶性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77.5%。
恶性胶质瘤中,最常见间变性胶质瘤(AG)和胶质母细胞瘤(GBM),AG为III级,GBM为IV级。
AG包括三个亚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O)、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AOA)。
相比GBM,AG的发病率较低。
恶性胶质瘤是极具破坏性的肿瘤之一,生长较快,对脑组织浸润性破坏,周围水肿亦显著,局部症状较明显,易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随着医学发展,胶质瘤的治疗不断提高,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辅助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恶性胶质瘤的治疗需要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合作。
近20年来,神经影像学、手术和放射治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和改进,研究人员在分子水平上对恶性胶质瘤发病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不容乐观,而且有部分患者即使经过治疗,胶质瘤仍出现复发。
目前,胶质母细胞瘤(GBM)的中位生存期为12~15个月,间变性胶质瘤(AG)为2~5年,低级别胶质瘤(WHO I、II 级)为4~10年。
此外,要警惕一类胶质瘤,即边缘系统起源的胶质瘤,包括起自杏仁核、岛叶、扣带回、隔区等部位的胶质瘤,恶性程度低,缓慢生长,属低级别胶质瘤。
这些以间断出现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患者很不容易发现,如果及早确诊,及早进行手术,有希望获得治愈。
年轻女孩小张一个月前看书时,突然对书上的很多字都不认识,大约过了十几秒症状消失,就这样反反复复,每天类似发作5~6次,每次持续大约10到20秒,症状发作时意识清楚,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一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后来经医生检查,诊断为“左顶枕叶胶质瘤继发癫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学者骆利群最新Cell文章
时间:2011年8月11日
------------------------------------------------------------------------------------------------------------------------------------
摘要:来自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发现了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这不仅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证明了这一重要的技术能用于确定其它许多类型肿瘤的细胞来源。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发现了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这不仅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证明了这一重要的技术能用于确定其它许多类型肿瘤的细胞来源。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著名华裔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及其实验室成员,现俄勒冈大学助理教授宗辉(Hui Zong,音译)领导完成,其中骆利群教授在发育神经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于突触分枝以建立和维持神经回路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水平,其杰出成就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神经追踪技术,骆利群教授改进了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经典方法,将对大脑发育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HHMI特为此发了评论,称之为遗传学的重大进展。
恶性胶质瘤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一道最棘手的研究课题,其发病率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50%,每年全球约有近60万中青年人死于该疾病。
比如海洋生物学家Thor Heyerdahl (2002) 与电影批评家Gene Siskel (1999)等就是因为恶性胶质瘤死亡。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首先将胶质瘤病人体内发现的两种流行突变p53与NF1导入神
经干细胞(NSC)中,然后利用一种称为双标记嵌合分析(Mosaic Analysis with Double Markers,MADM)技术追踪了临床前肿瘤启动阶段,观察分析了肿瘤形成前启动情形,以及发展趋势与所有的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是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 OPCs)是1993年发现的一类新的胶质细胞类型,是依据其表达NG2硫酸软骨素多聚糖蛋白的特性而命名。
研究发现这种细胞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在任何可见的肿瘤标志可被检出之前,变异的绿色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其正常的红色对应物数量130倍,这说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是恶性胶质瘤形成的源性细胞。
之后通过深入研究,将p53与NF1突变直接导入OPC,更进一步证明了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是形成胶质瘤的细胞类型,这有助于研究新型检测肿瘤启始阶段的分子诊断方法。
这项研究利用到的MADM技术最初由骆利群等人在2005年的Cell杂志文章中提及,这一方法最初是用于研究发育生物学与建立疾病的小鼠模型。
MADM技术可以用绿色荧光蛋白明确标示突变细胞,并且无论一个突变的绿色细胞何时产生,总是同时产生一个正常的红色细胞,这有助于科学家们观察临床前肿瘤启始阶段。
其实嵌合作用一直都是遗传学分析的有力手段,早期的果蝇嵌合分析是用X-ray诱导的,效率太低,而通过引入酵母FLP-FRT系统使得系统的嵌合分析成为可能8。
在这个基础上骆利群通过引入GAL80-GAL4-UAS系统,使得嵌合分析可以精确到单个(或几个)神经元的尺度9,使我们可以在体内观察研究单个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以及和周围神经元的联系。
之后詹裕农等应用这种技术使GFP在果蝇的少数感觉神经元中特异地表达,可以清晰地在活体内观察神经元的树突形态,因此能够用突变的办法筛选影响树突形态发生的基因10。
这些实验技术的进步都将带来更多科学研究的新突破。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Mosaic Analysis with Double Markers Reveals Tumor Cell of Origin in Glioma Highlights
Modeling human glioma using mosaic analysis with double markers (MADM) Tracking lineage-specific aberrant growth at pretransformation stages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OPCs) are a cell of origin for glioma Cancer cell of mutation and cell of origin are distinct
Summary
Cancer cell of origin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by analyzing cells within terminal stage tumors, whose identity could be concealed by the acquired plasticity. Thus, an ideal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cell of origin is to analyze proliferative abnormalities in distinct lineages prior to malignancy. Here, we use mosaic analysis with double markers (MADM) in mice to model gliomagenesis by initiating concurrent p53/Nf1 mutations sporadically in neural stem cells (NSCs). Surprisingly, MADM-based lineage tracing revealed significant aberrant growth prior to malignancy only i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OPCs), but not in any other NSC-derived lineages or NSCs themselves. Upon tumor formation, phenotypic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es of tumor cells revealed salient OPC features. Finally, introducing the same p53/Nf1 mutations directly into OPCs consistently led to gliomagenesis. Our findings suggest OPCs as the cell of origin in this model, even when initial mutations occur in NSCs,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nalyzing premalignant stages to identify the cancer cell of
origin.
作者简介:
骆利群,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1981年初中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1985年,他被中科院生化所免试录取为研究生,1986年1月获郭沫若奖学金,1987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Brandeis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6月获博士学位。
1992年9月,骆利群博士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12月起,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研究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发育。
1987年起骆利群博士先后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神经元》、《神经科学杂志》、《基因与发育》、《细胞》、《自然》等世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1997年,获得斯洛恩基金奖。
2001年,他任美国《神经元》杂志副主编。
2005年3月,当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基金会(HHMI)研究员。
同年9月,获得Jacob K. Javits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