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化学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给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奉献。
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性质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表达基础性。
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课程基本理念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
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学科。
2011年发布的《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首先,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对基本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了解原子结构、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建立起对化学世界的基本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化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课程标准强调了实验和探究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化学现象,探究化学规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鼓励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化学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此外,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联系。
化学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生应该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最后,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育提供了指导和规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化学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做出贡献。
(完整word版)解读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汕头市锦泰中学马灏楠从今年秋季开始,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标(2011版),并且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作了修订和审定。
如何解读新课标,把握新课标,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迫切任务。
我在2011年参加国家教育部在山东师大进行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012年5月底,省教育厅在东莞举办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研修班,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率先进行培训,我再次有幸参加了研修.以下是我对新版课标的一些研读心得:一、2011年版化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与原则:本次课标修订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1.修订依据具体如下:⑴肯定、认同化学课程标准的改革方向与成就。
⑵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这是历时十年课程标准再作修改的最大亮点。
⑶密切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⑷力求减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通过对若干国家教材内容“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目前的初中化学教材“学习难度”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
存在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与可能。
(5)针对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提炼指导性意见或问题解决策略,增强课程标准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2.修改的原则基本原则:(1)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创新能力,立足科学素养,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2)本次修改把握“不扩充内容、不提高要求"的原则,保证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适当降低二级主题的要求,对开放性较大的一些内容加以限制,并修改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化学用语与定量计算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要求上,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课程标准依然是五个一级主题,分别是①科学探究;②身边的化学物质;③物质的化学变化;④物质构成的奥秘;⑤化学与社会发展.每个主题单元可供的学习情境素材都有相应的删减和补充。
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修订主要内容宜城市教研室梁尚华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整体建构思路和框架保持不变,五个一级主题没有变化,知识在原18个二级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
即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个二级主题,共有19个二级主题。
1、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功能。
(1)“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
“(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8个科学探究要素的名称没有变,但在科学探究要素中的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详见下表1)。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有三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改,表述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实验技能方面增加了“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这一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新增“(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详见《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P12〕,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把对化学教学的基本认识统一到“没有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教学”上来。
(2)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例如:原“例3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改变吗?”并对“例1微粒的运动-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例2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和“例3(原例4)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进行了修改和整合,使探究活动的三个实例的表述更为科学、严谨,探究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步骤更为具体明确,对初中化学新课程中的探究实验教学更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用标准(2011版)》解读汇报文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作者:省教科所敏时间:2012/5/22 19:13:19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15027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
《标准(实验稿)》的具体容和实施效果得到了高度认同。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学教学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二是科学探究已走进初中化学课堂;三是学生“讲、记、背、练”的机械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四是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强;五是化学学习评价方式趋向多元化,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六是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整体上均有所提升。
然而,由于《标准(实验稿)》的制定,受制于当时对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认识的局限性,再加之通过10年的实践证明,《标准(实验稿)》中的部分容,已不适应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此因,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
形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版》〕。
本次修订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修订的依据和原则(一)修订的具体依据:1.充分肯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对实验区教师的调查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广大初中教师高度认同《标准(实验稿)》,对标准的具体容和实施效果总体是很满意的。
2.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3.密切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此次修订试图整合“集中与分散编排”容的方式。
在容点的分布上,社会性知识大致控制在20%以,以免影响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的建构。
4.力求减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学习负担。
《应用化学》课程标准
《应用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应用化学适用专业: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1.2设计思路(1)由于中职学生化学基础较差,所以课程前四章(①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②物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③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④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基础课程。
后六章(①误差和数据处理;②滴定分析概述;③酸碱滴定法;④配位滴定法;⑤氧化还原滴定法;⑥重量分析)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的任务: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3)该课程利用化学基础实验室、分析天平实训室和分析化学实训室,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4)教材由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探讨、设计,选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的石建平主编的《应用化学》课本为主讲教材,教师参考其他文献,同专业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形成一套完整完善的教学模式。
(5)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结合案例分析、项目分析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必需的应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1)知识教学目标①理解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几种仪器分析方法。
②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职业能力目标①能正确使用化学仪器仪表。
②能阅读和分析相应的实验现象。
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
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基本理念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6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2011
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专业是培养具有宽阔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扎实化学专业基础;具有完整的科学研究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能从事在科学研究、教学或管理等领域工作的有科学道德和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物理、生物和信息科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而系统的化学化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多层次和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开展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位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50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3学分,文理基础课程29分,专业教育课程74学分(含生产实习1学分和毕业论文6学分),任意选修课程4学分。
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 课程设置:(150学分)
(一) 通识教育课程(43学分)
修读要求:I类核心课程,修满24学分;II类专项教育课程,修满17学分;III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2学分。
(二) 文理基础课程(29学分)
学生应在文理基础课程中的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中修满29学分。
(三) 专业教育课程(74学分)
2. 专业选修课程(26学分)
(四) 任意选修(4学分)。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是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初中化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统一发展,是指导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依据。
首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该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化学学习,掌握基本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形成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初中化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该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课程内容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相结合,丰富了化学教学的内涵,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该标准还强调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再次,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要求。
教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主体,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最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1对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也提出了要求。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应共同配合,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鼓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家庭应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2011版初中化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宏野
要素 进行实验
《标准(实验稿)》 2.能顺利的完成实验操 作
《标准(2011版)》 2.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 作进行实验操作
收集证据
1.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 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 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 、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 知识之间的联系
1.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 性 4.初步学会运用调查、 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证据 3. 初步学会通过比较、 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 动有趣的化学 ; •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 •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逐步学 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修订
• 仍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呈现 ; • 增加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增 强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 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3. 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3.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 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1.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
用
四(二) 五(一)
3. 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 高自身的生产质量 3. 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 节约用水的意识
解释与结论
2、进一步明确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
主题(单元)
《标准(实验稿)》
《标准(2011版)》
二(一)
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和用途
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 主要性质和用途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 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4. 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 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7.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3. 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5. 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 化物、酸、碱、盐 2. 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 素的名称和符号
2011级应用化学培养方案
2011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业务、心理和身体素质,掌握现代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宽,受到应用开发研究初步训练的理工结合型的应用化学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适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适宜从事精细化工、应用电化学、应用催化、石油化工等方面的研究、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还可从事应用化学相关行业,如消防、环保、环境和食品药品检测等技术与管理工作。
二、培养规格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本学科领域应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初步具有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进行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从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书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劳动、卫生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卫生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体魄。
三、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可在3-6年修满专业课程160学分和素质拓展15学分,方可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五、教学计划表
六、修读要求或说明
本专业充分发挥我院的教学科研优势,形成了精细化工、应用催化和应用电化学三个特色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知识厚实、专业技能突出、知识广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化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和相关领域的应用知识,能胜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具有广阔就业空间的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解读一、背景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
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
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
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
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借以完已经及实验十年的课程标准。
十年改革成绩斐然,转变了教师行为,提出“尊重么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等基本教育理念。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教师用脚踩而不是教教材,学生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二、认识1、以德育为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
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2、突出能力培养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
应用化学本科培养方案(2011.10.24)
化学化工系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2011级)一、专业代码及名称专业代码:070302专业名程:应用化学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备化学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基本素质,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企业、环保、医药、质检等相关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监控、环境评价、污染控制、废弃物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应用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推广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生产技术、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及相关专业方向等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4、了解应用化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5、了解国家关于科学研究、化学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6、了解应用化学某些领域的科技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7、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8、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结果归纳与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成果转化、技术应用、产业运作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化学五、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及实验、低碳化工与清洁生产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实验、学年论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七、学制与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本专业学生至少应修满171学分方可毕业。
八、授予学位修满规定的学分,符合《黄淮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的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实验教学要求分析-精品文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实验教学要求分析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化学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如何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等问题,一直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历次化学课程改革的热点。
在义务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历经10年实践之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改革之初颁布的实验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在实验教学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呢?1.定位更加准确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决定了新课程目标和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均离不开化学实验及其教学。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
应该说,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大纲,还是实验稿课程标准都将实验教学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但相比较而言,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却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面,2011年版课程标准注重巩固和强化义务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成果,不仅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而且在“课程内容”中仍以分散的形式将化学实验分布在“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5个一级主题中,以突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及其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首先,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化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系统掌握。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方法的灵活和多样化。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评价的科学和全面。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科学设计和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评价、实验评价、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2011年版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充分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1级应用化工技术培养方案
四川教育学院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530201)一、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二)学制:全日制3年,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2-5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新材料、制药工业、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环保行业、分析检验等领域从事分析测试,仪器仪表操作、合成制药、产品研发等工作以及管理、营销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化学过程工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从事化工及相关领域生产控制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一)知识结构①具有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②掌握必备的化学化工专业理论知识;③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④初步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英语水平达到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及以上水平;⑤掌握计算机应用、操作知识。
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二级及以上水平;⑥熟悉常见的化工产品的类别、反应原理、生产工艺;⑦熟悉常用的生产设备、分析检验设备的性能、操作、应用及选型;⑧了解体育运动、卫生与健身的基本知识;3.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保健的一般知识和能力,具有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能力结构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下列三项能力(1)基本能力①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适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从业技能;②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③具有熟练的利用计算机办公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④具有相应的外语水平,能借助词典查阅和翻译技术资料。
(2)专业技能①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②掌握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基本具备生产工艺及设备设计能力;③掌握常见的化工产品的性能、应用、合成原理,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等基本知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化学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性质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
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课程基本理念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_(2011版)
湘南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2011版)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二0一一年十月目录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2、有机化学3、物理化学4、化工原理5、应用电化学6、有色冶金概论7、仪器分析8、冶金原理9、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10、工业分析11、专业英语12、重金属冶金学13、贵金属冶金学14、冶金设备15、稀有金属冶金学16、结构化学17、分离工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9021131课程学时:120 学时(一年一期48学时,一年二期72学时)学分:7.5 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化工类必修的四大基础化学之一,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它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
化学原理部分主要讲述化学反应中能量和反应速率理论;三大类型的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四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元素化学部分,以周期为纬,以族为经,经纬交叉,讲述有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并对其规律作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介绍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2.建立终生学习观,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探讨化学学习方法;3.使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的基本要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学习方法,实验基本要求(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2.化学学习方法——及时复习、适当练习与持之以恒;3.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基本要求;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概念;2.了解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范围;3.熟悉 s 、 p 、 d 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4.理解原子结构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则和 s 、 p 、 d 、f 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5.会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201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
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基本理念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南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标准(2011版)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二0一一年十月目录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2、有机化学3、物理化学4、化工原理5、应用电化学6、有色冶金概论7、仪器分析8、冶金原理9、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10、工业分析11、专业英语12、重金属冶金学13、贵金属冶金学14、冶金设备15、稀有金属冶金学16、结构化学17、分离工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9021131课程学时:120 学时(一年一期48学时,一年二期72学时)学分:7.5 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化工类必修的四大基础化学之一,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它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
化学原理部分主要讲述化学反应中能量和反应速率理论;三大类型的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四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元素化学部分,以周期为纬,以族为经,经纬交叉,讲述有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并对其规律作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介绍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2.建立终生学习观,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探讨化学学习方法;3.使学生了解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的基本要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学习方法,实验基本要求(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地位;2.化学学习方法——及时复习、适当练习与持之以恒;3.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学习基本要求;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概念;2.了解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范围;3.熟悉 s 、 p 、 d 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4.理解原子结构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则和 s 、 p 、 d 、f 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5.会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波粒二象性,量子数,波函数的图形,周期表(三)课时安排:10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亚原子粒子第 2 节波粒二象性——赖以建立现代原子模型的量子力学概念第 3 节关于氢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第 4 节波动力学模型第 5 节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1.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概念;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基元反应有关的简单计算;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速率方程,阿仑尼乌斯公式,反应动力学。
(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第 2 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第 3 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 4 节化学反应机理的某些概念第5章酸碱和酸碱反应(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的意义和要点;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 pH 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布朗斯特酸碱、路易斯酸碱和软硬酸碱理论,溶剂的拉平效应(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布朗斯特酸碱理论第 2 节路易斯酸碱理论第6章氧化还原反应(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两种配平方法;3.了解埃灵罕姆图的意义及其应用;4.熟悉能斯特公式、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及其应用;5.了解电势数据的两种图示法及其应用;6. 简单了解电化学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氧化与还原,氧化值,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公式,电解(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第 2 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第 3 节水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和电极电势第 4 节电势数据的图示法第 5 节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和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第 6 节应用电化学简介第 7章金属配位化合物(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命名;2.熟悉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会进行一般配离子结构判断和磁性计算;3.了解晶体场理论的要点,弄清八面体场、四面体场和平面四边形场中 d 轨道的分裂;4.弄清分裂能和晶体场稳定化能概念,初步学会上述几种场中分裂能及稳定化能的判断;5.了解配位化合物的顺反异构和旋光异构概念,初步学会上述两种异构体的判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配位价键理论,外轨,内轨,反遗键,晶体场理论, d 轨道分裂及分裂能,晶体场稳定化能(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相关定义和命名第 2 节化学键理论第 3 节异构现象与立体化学第 4 节配位实体的热力学稳定性第 5 节配位实体的某些动力学问题第 8 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弱酸、弱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2.了解水溶液中酸碱各种组分的分布系数概念 ;3.掌握各类酸、碱及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方法 ;4.了解各类离子与水的作用机理 ;5.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等概念 ;6.掌握强酸(碱)滴定强碱(酸)或弱碱(酸)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活度,活度系数,水解常数,缓冲溶液,缓冲原理,滴定曲线,滴定突越范围,直接滴定法,间接滴定法(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弱酸、弱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第 2 节计算溶液的 H 3 O + 浓度的精确式、近似式和最简式第 3 节水解第 4 节缓冲溶液第 5 节酸碱滴定原理第 6 节滴定方式和应用实例第 9章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 ;2.掌握微溶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 ;3.熟悉影响条件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4.熟悉几种重要的银量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溶解度,溶度积,溶度积常数,分步沉淀,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多重平衡原理,沉淀滴定法(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沉淀溶解平衡第 2 节沉淀滴定法第 10章条件稳定常数和络合滴定1.了解分析化学中 EDTA 及其螯合物的分析特性;2.掌握络合平衡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3.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常用的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使用条件;4.熟悉络合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5.了解络合滴定的应用及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逐级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酸效应,条件稳定常数,络合滴定曲线,突跃,络合掩蔽(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 EDTA :络合滴定最重要的滴定剂第 2 节条件稳定常数第 3 节络合滴定原理第 4 节滴定干扰的消除第 5 节络合滴定方式第 11章条件电势和氧化还原滴定(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条件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类型及应用。
3.熟悉各种副反应对条件电势的影响。
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条件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条件电势,离子强度,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可逆电对(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电势第 2 节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第 3 节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第 12章 s区元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 s 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 Li 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2.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3.了解 s 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4.了解 s 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5.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6.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IA 、 IIA 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单质第 2 节化合物第 13 章 p 区元素(一)1.了解 p 区元素的特点;2.了解 p 区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3.掌握重点元素硼、铅、碳、硅、氮和磷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4.从正硼烷的结构了解缺电子键和硼烷结构;5.了解一些无机材料的制备和用途;6.了解惰性电子对效应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硼,碳,硅,氮,磷,三中心二电子键,惰性电子对效应(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概述第 2 节天然资源、单质的提取和用途第 3 节硼的单质和化合物第 4 节金属键及其化合物第 5 节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第 6 节硅及其化合物第 7 节氮及其化合物第 8 节磷及其化合物第 9 节长周期元素和惰性电子对效应第14章 p区元素(二)(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 16-18 族元素的特点;2.了解重点元素的存在、制备和用途;3.掌握重点元素硫、卤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用结构理论和热力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4.了解第 1 个稀有气体化合物的诞生及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氧、臭氧、过氧化氢,硫、卤素,稀有气体(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 16-18 族元素概述第 2 节工业资源、单质的制备和用途第 3 节过氧化氢和臭氧第 4 节硫的重要化合物第 5 节卤素第 6 节稀有气体第 15章 d区元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 d 区元素的通性,即 d 电子化学的特征;2.掌握钛单质、 TiO 2 、 TiCl 4 的性质和制备,钛合金的应用;3.掌握铬单质的特性与制备,三价铬与六价铬的转变;4.了解钼和钨的简单化合物及同多酸、杂多酸的概念;5.掌握从软锰矿制备单质锰,锰的变价及其氧化性;6.了解铁、钴、镍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掌握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性质;7.掌握铜单质及其常见化合物,着重了解其歧化反应;8.了解锌、镉、汞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
钛,铬,锰,铁,钴,镍,铜,锌,镉,汞,羰基化合物(三)课时安排:10学时(四)主要内容第 1 节 d 区元素的通性第 2 节金属钛及其化合物第 3 节金属铬及其化合物第 4 节钼和钨第 5 节锰及其化合物第 6 节铁、钴、镍及其化合物第 7 节铜及其化合物第 8 节贵金属元素的不活泼性和催化性能第 9 节锌、镉、汞及其化合物第 10 节过渡元素与 CO 形成的化合物第16章 f区元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镧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镧系收缩概念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2.了解镧系元素的存在,制备及用途;3.重点掌握镧系元素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4.了解镧系元素的分离方法,特别注意溶剂萃取法及离子交换法的原理;5.简单了解锕系元素电子结构、名称及与镧系元素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