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步入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逐渐高涨,党和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了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领域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对人居环境治理的探索和实践起步晚,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治理理论研究之上的。

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从内涵、模式、法治、主体、评价指标体系等五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评价体系一、关于人居环境概念内涵的研究人居环境科学起源于道萨迪亚斯(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我国学者吴良镛受到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发,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念。

李裕瑞、曹丽哲、王艳鹏等(2022)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通过设施建设、环境修复、景观营造、规划管控、组织管理等方式,着力解决道路不通畅、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内生制度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活动,并将“整治”与“改善”和“建设”做了区分,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和目标要求而开展的建设、整改与治理活动。

刘燕舞(2022)从生活治理的视角,将农村人居环境界定为农民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以及三者的互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改造农民的生活空间开始,并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实践,达到改造农民的生活观念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治理。

李裕瑞、张轩畅、陈秧分等(2020)将人居环境拆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分别探讨了两者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软硬兼施”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二、关于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在对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方面的讨论上,田孟、孙敏(2021)认为组织和动员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而成立村民理事会的方式可以破解这一难题,这种自治模式实现了行政资源与自治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国家的公共事务”转变成“村庄的公共事务”,实现了村民自治与国家治理的有效衔接。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打造出环境优美、生态健康、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城市区域。

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下面将针对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应包括生态环境质量。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等方面。

空气质量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市民的健康。

水质量方面,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应保持清澈、无污染,可以供人们娱乐、休闲和生活用水。

土壤质量也需要受到重视,要避免土壤污染和破坏,保持土壤的肥沃和健康。

植被覆盖率是评价城市绿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应该注重绿地的建设和保护,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其次,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资源利用和节约方面。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

评价城市的资源利用和节约可以从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考量。

城市要提倡节约资源的理念,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浪费,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随意扩张和占用农田。

再者,社会和谐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准之一。

城市的社会和谐包括居民之间的关系、社会治安、文化氛围等方面。

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可以从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治安状况、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价。

城市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丰富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

最后,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方面。

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

评价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可以从城市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投入等方面进行考量。

城市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作者:许明强魏伟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6年第04期摘要:产城融合本质上是城市人口、工业生产功能区、服务功能区之间的融合,基于这种理解形成综述的分析框架,通过产城融合的提出、界定、评价、实现历程、内容、障碍、问题根源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文献梳理,呈现了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并发现产城融合的界定等基本问题有待厘清,其历史经验、计量分析、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服务功能,工业污染,实现路径,述评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4-0062-70 收稿日期:2016-03-261 引言产城融合是针对“孤岛”和“空城”提出的,它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十八大报告语)的重要实现路径,近年对其研究较多。

二三产业、人口、载体(土地和设施)是城市的三个要素,产业本身是城市的构成要素之一。

鉴于这个逻辑和产城融合提出的背景,可以将产城融合界定为:产业和城市其他要素——人口和载体的融合。

即:人口(含就业人口及其眷属)、生产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相互之间,以及生产功能区内部的工业和载体(工业用地和设施)之间、服务功能区内部的服务业和载体(服务业用地和设施)之间,比例均衡,布局合理,相互支撑(见图1)。

本综述将分类梳理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在产城融合的内容方面,以笔者对产城融合上述界定为分析框架展开。

文章最后指出需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

2 产城融合研究现状对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从它的提出、界定、评价、实现历程、内容、问题根源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分类介绍。

2.1 产城融合的提出、界定及评价体系2.1.1 产城融合命题的提出概括而言,学者们认为产城融合是近几年针对我国工业园和城市新区建设中出现的“空城”“睡城”“半城镇化”等问题而提出的,不过各有侧重。

比如,刘畅和李新阳(2012)、孔翔和杨帆(2013)认为其提出背景主要是开发区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分离,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缺乏;罗守贵(2014)认为主要针对没有产业支撑的座座新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4)则补充了“半城镇化”这个背景。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Abs t r a c t : Th i s p a p e r e v lu a a t e d t h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e c o—c i t y t h e o r y a n d d e mo n s t r a t e d t h e c o n c e p t ,c o n n o t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t y . h e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 o y r 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 e c o— c i t y f r o m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we r e s u mma r i z e d i n t e ms r o f b a s i c t h e o y ,p r in r c i p l e s ,p l a n n i n g me t h o d s a n d he t o ie r s .T h r o u g h c o mp a is r o n o f d i f e r e n c e s o f d o me s t i c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l a r e s e a r c h e s ,s o me s u g g e s t i o n s we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f o r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o f e c o—c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C h i n a,s u c h a s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r e li a t y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1-0059-0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黄肇义杨东援=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THE THE O RE TICAL A PP RO ACH OF THE E COL OG ICAL CITY HUANG Zha oyi,YANG Dongyua n AB STRACT:T his pa per e valuate 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 pt of ecological city base d on the latest studi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 search in this respect in t he future.KE YWORD: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threshold=中图分类号>TU912181=文献标识码>A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 ocity、ecological city、e copolis、ecoville、ec 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 ommunity)。

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1]。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2],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2]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例如王如松[3])。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是指对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的一种评价体系,它旨在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城市水生态环境的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生态管理等方面,对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水资源利用方面。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

评价一个城市的水生态文明程度,首先要看其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是衡量一个城市水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次,水环境保护方面。

城市的水环境保护是水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城市应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再次,水生态修复方面。

城市应加强对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提高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最后,水生态管理方面。

城市应建立健全的水生态管理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保护,提高城市水生态环境的整体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它涉及到城市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生态管理等多个方面。

评价一个城市的水生态文明程度,需要综合考量上述各个方面的情况,全面评价城市水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城市水生态文明的程度。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城市才能更好地发展水生态文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推动城市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落实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加强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推动城市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建设更多水生态文明城市,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共创美好未来!。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_刘建国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_刘建国

刘建国等: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城市与区域规划
引起了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的重视。在借鉴“人 居环境学”概 念 的 基 础 上,吴 良 镛 教 授 等 首 次 把 人 类聚居学 理 论 引 进 中 国,提 出 了 创 立 以 人 类 聚 居 ( 包括村庄、集镇、城市等) 为研究对象的“人居环境 科学”的提议[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30632、41301116) ; 北京 市自然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9132003 ) ;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2012M520364、2013T60162)
* 通讯作者: 张文忠( 1966 - ) ,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生导 师,研究 员。主 要 研 究 方 向: 经 济 地 理。 E-mail: zhangwz @ igsnrr. ac. cn.
安全性作为影响人居环境的一大因素,越来越 被人们所重视。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Schmid 就对
城市发展研究 21 卷 2014 年 6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1 No. 6 2014
47
城市与区域规划
刘建国等: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城市的安全空间结构进行过研究,他以西雅图为案 例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发生不安全事件的集中度 不同[39]。William 等做了犯罪空间模式的评估,分 离出社区中案件高发精确的地点[40]; 另有学者根据 前人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犯罪活动在空 间上存在“热 点 区 ”的 思 想[41]。 与 国 外 相 比,国 内 的研究也关注城市的犯罪问题。如王益澄在探讨 城市用地扩张与犯罪的关系时,认为旧城区的改造 和公共设施相对不完全的新区均为犯罪多发地[42]。 王发增在研究城市边际空间的案件高发情况时认 为,在对其 进 行 科 学 规 划 的 同 时,要 加 强 居 民 科 学 管理及教育,完善街道居委会等组织机构的防控措 施[43]。李业锦的 研 究 关 注 治 安 的 公 共 安 全 结 构 对 人居的影响[44]。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城市建设中,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有效管理,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首先,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空气质量可以通过监测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来评价,水质情况可以通过监测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指标来评价,土壤污染可以通过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情况来评价,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调查当地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来评价。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资源利用效率也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准之一。

资源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从资源利用率、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来考量。

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城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再次,社会经济发展也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包括城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就业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

绿色生态城区应该注重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最后,居民生活质量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包括居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教育医疗资源、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

绿色生态城区应该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条件,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丰富文化娱乐设施,让居民在城区中生活得更加舒适、便利。

综上所述,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考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合理的考量和评价,才能真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城区是否达到了绿色生态的标准。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摘要]构建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基础。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由基础指标和核心指标构成,基础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规模与结构、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与教育水平指标,核心指标主要包括贸易国际化、生产与投资国际化、技术与信息国际化、人员国际化指标。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从横向比较的结论是:天津滨海新区在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国际外资引进指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唯一欠缺的是经济实力稍显不足,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未来应重点加强对硬实力方面的建设;从纵向的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城市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处于中级阶段,并且发展潜力巨大。

[关键词]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引言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国际化目前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化城市被看成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不少国家或地区均将城市的国际化或全球化作为其全球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内容。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是天津滨海新区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求以及滨海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滨海新区作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要显著增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形成,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领航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成为国际化港口城市的标志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框架基本建立,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和谐社会首善区。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无不与提升国际化水平密切相关。

本文设计了一套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测评,通过国际化大都市绝对量评价方法,综合城市间差距分析和实现程度分析总结出天津滨海新区在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差距,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来进一步提升天津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

企业环境责任及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企业环境责任及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企业环境责任及评价指标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在此背景下, 我国企业环境责任问题就日显重要。

本文从企业环境责任的缘起出发,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内容及履行途径和环境责任评价指标的构成及内容等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探讨了其研究现状及不足。

[关键词]环境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一、国外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及评价指标的研究1.企业环境责任的缘起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瑞秋·卡尔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

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环境问题的社会化成为事实。

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通过广泛的讨论,会议通过了《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之后,联合国根据需要迅速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983年12月,联合国秘书长任命时任挪威首相的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成立了包括我国专家马世骏先生在内的22人组成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任务是要制定一个“全球革新议程”,该议程提出需要找出某些环境方面的途径,形成国家间的广泛合作,取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共同的互相支持,确定能为大家一致认同的长期环境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和加强环境的有关措施。

经过近四年的时间,该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重要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观点,并在这样的一个总观点下,从人口、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大会颁发的《21世纪议程》规定了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主要团体合作的内容。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实践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实践研究综述

89
No.5 2013
林业经济
FORESTRY ECONOMICS
· 研究报告 ·
基于熵理论和尖点突变模型的生态城市建设 机理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从生态经济学视角出发, 基于熵理论, 应用尖点突变模型, 力图从新的视角揭示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 机理。研究表明: 生态城市建设是稳定的, 单纯线性增长机制在改善城市的生态状况方面, 效果并不会太明 显, 并容易引起生态城市建设的逆向选择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的突变依赖于特定的条件, 即存在着微小但却是 导致有序的涨落机制; 生态城市建设允许多样性, 即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着多种不确定的非线性机制。 关键词: 生态城市建设; 熵理论; 尖点突变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338X (2013) 05-0086-05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 (Edward Howard) 追求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田园城市理论, 在 他的设计理念指导下, 1903 年 英 格 兰 莱 奇 沃 思 (Letchworth) 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田园城市。一个 多世纪以来, 由于城市的发展存在生态极限得到普 遍认同, 城市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甚至生态危机 的频繁爆发, 环境与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时代 主题, 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与平衡协调、 可持续发 展的生态城市成为时代的潮流和理创造一种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的理念出发, 运用生态经
曹玉昆 杨 蕾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Mechanisms Basing on the Entropy Theory and Cusp Catastrophe Model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编制说明-城市生态综合评估技术指南

编制说明-城市生态综合评估技术指南
本部分内容隶属于《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 用》专项下,《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基础通用技术标准研究》 项目中《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监测和评价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课题,本课题研发主要针对在城市生态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的监测和评价方面,评价体系缺失的问题,寻找城市生态系 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生态问题、城市生 态评估、城市生态监测、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的适合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体系,用于指导城市管理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重点解决生态可持续性监测和评价关键技术标准的内涵、目 标和框架;生态可持续性监测和评价关键技术评级体系的指 标统计和数据收集的可行性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如何从可 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监测和 生态评价关键技术标准。本部分《城市生态评估技术指南》
碳的量:
式中:
2=
2/ × × × (
2−
1)
2 ——生态系统固碳量(t·CO2/a);
A——生态系统面积(ha);
——生物量-碳转换系数;
2、 1——第t2和第t1年的生物量(t/ha);
2/ =44/12——C转化为CO2的系数。
面向本地惠宜的二氧化碳固定量:
2=
2;
2>
2
2;
2≤
2
2—面向本地惠宜的生态系统固碳量(t·CO2/a);
生物量和二氧化碳的转换系数来源于参考文献;两年的生物量数据来源于监 测数据。
释放氧气
释放氧气是基于固定二氧化碳结果计算得到的。生态系
统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总量。结合生态系统
固定二氧化碳量和二氧化碳-氧气转化系数进行生态系统释
氧量估算。
式中:
Qop = 2/ 2 ×
2
10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实现机制研究综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实现机制研究综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实现机制研究综述摘要:生态系统作为自然资源和自然资产为人类提供至关重要的资源与服务,也是地球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必要基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地球经济的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福利做出贡献。

长期以来,城市扩张、人口增长以及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而决策者往往忽视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无法实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优化配置,也就无法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化。

人类活动与自然扰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生态系统服务的减少而降低。

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生存资料以及各项服务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人类正面对着环境保护和管理需求的双重压力。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实现机制引言我国相继提出了“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来保障有限的耕地资源和生态空间,从根本上遏制住了耕地资源快速减少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势,但许多地区优质耕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仍较为严峻。

而且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为了保障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系统之间如何和平共处,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则是实现土地利用优化布局、维持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

1平台战略与平台生态系统战略更新的差异在用户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及“反垄断”等市场监管政策变化的背景下,战略更新已成为平台生态系统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议题。

战略更新概念起源于组织战略变革研究,指组织为维持和提升竞争优势而重建或替换具有战略属性的组织特征的过程、内容和结果,这种组织特征包括目标、产品和服务、资源和能力、声誉等,对其重建或替换会极大地影响组织的长期前景和价值。

战略更新文献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科层制组织,作为“元组织”的平台生态系统的战略更新尚未受到学界的关注和定义。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体承 担着 城市化 所带 来 的生态 风险 , 同时改 善环 境和 降低生 态风 险. 生态 效益是 利用 生态 系统 的 自我 调节 能力 和生态 系统 之间 的补偿作 用 , 提高 物种 的再生 能力 , 维持 和 改善 人类 赖 以生存 、 活 和 生 产 的 自然 环 境 以及 生 态 系 统 的稳 定 性 , 人 们 从 中 得 到 环 境 整 体 性 的效 生 使 益l . 多学 者都将 生态 补偿 的概念 等 同于 国际上通 用 的环境 服务 收费 和生物 多样性 补偿 . 5许 ] 环境 服务 收 费 主要 强调对 生态 服务 的经济 补偿 , 物多样性 补偿 更强 调对 生物 多样性 和生 态环境 破坏后 的恢 复性 补偿 . 生 国 际上 对生 态补偿 的界定 比较严 格. 目前 比较 有影 响 的定 义 , 一个 是 由国 际农 业 发展 基 金会 (F I AD) 与 参
通信作者 : 陈
波 ( 6一 )男 , 教 授 , 要 从 事植 物 生态 学 和 城 市 生 态 学 研究 . — i ce 9 2 1 3 cm 1 6 , 副 9 主 E mal h n 2 @ 6 .o :b
第 4期
张岳恒 , : 市绿 地生 态 效益 评价 研究 综述 等 城
29 6 Leabharlann 的“ 生态 环境 服务 付 费与 奖励 山地贫 困 的行 动 ” 究 项 目 RUP S界 定 的 , 一个 是 由 国际林 业研 究 中心 研 E 另 ( F_ 界定 的 . 者概 念都 是 由若 干 条件 组 成 , GI (R) ) ]两 只有 达 到 条 件 要 求 , 是 生 态 环 境 付 费 , 称 生 态补 才 或 偿 l. _ 生态 效益 分 析可 确切 地估 价植 被 对环 境 改善 的作 用 和程度 , 7 ] 同时 为政 府 制定合 理 的生 态补 偿制 度 和 补偿 额 提供 参考 依据 , 有 利于 发展 和保 护 生态 系统 . 内外对 生 态 效 益方 面 的研 究 非 常 重视 , 中研究 并 国 其 较早较 深 入 的 国家有 美 国 、 日本 、 苏 联等 . O世 纪 5 前 2 0年 代末 期 , 苏联 先 后 提 出一 系 列 的生 态效 益 评价 前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应⽤于理论研究及案例借鉴1国内⽣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1.1王如松“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理论国内著名⽣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态城市进⾏了深⼊的研究。

王如松等(1994)认为,城市问题的⽣态学实质如表1所⽰。

王如松等(1994)提出了建设天城合⼀的中国⽣态城思想。

认为⽣态城市的建设要满⾜以下标准:●⼈类⽣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的⽣理需求和⼼理需求、满⾜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类⾃⾝进化的需要。

●经济⽣态学的⾼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最⼩⼈⼯维护原则:城市在很⼤程度上是⾃我维持的,外部投⼊能量最⼩;时空⽣态位的重迭作⽤: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然⽣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原则;共⽣原则:⼈与其它⽣物、⼈与⾃然的共⽣,邻⾥之间的共⽣;⾃净原则;持续原则:⽣态系统持续运⾏。

王如松等还提出了⽣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

认为城市⽣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

⽣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我调节能⼒的⽣态成熟度。

此外,还提出了⽣态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法。

王如松等不仅进⾏了⼤量的理论研究,也进⾏了⼤量的实践,⽐较突出的有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和安徽省马鞍⼭市的⽣态城市规划等。

在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中,提出了详尽的⽣态县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局发起了⽣态⽰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城市建设。

《202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范文

《202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范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篇一摘要: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

通过对广州市水环境现状的深入分析,结合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与实施,旨在为城市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城市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广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其水环境状况对于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对广州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还能为区域乃至全国的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介绍其地理位置、水系分布及主要水环境问题。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收集并整理国内外关于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的文献资料。

2. 实地调查:对广州市的水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3. 评价模型构建:结合相关理论,构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三、广州市水环境现状分析(一)水质状况通过对广州市各大水域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部分水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水生态状况广州市的水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

(三)水环境管理现状广州市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水环境管理,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构建(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等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选择从水质、水生态、水环境管理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三)评价模型与方法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构建评价模型。

五、广州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实施(一)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广州市相关水环境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评价结果分析根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广州市的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导读:论生态旅游业与生态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之探讨,生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目录一、理论篇美丽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公民责任 1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构想 4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及城市环境保护 9浅谈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 10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11浅析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12浅议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14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16生态城市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21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25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肖潇 27生态城市环境补偿的法律思考 29生态城市基本问题研究 33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38二、发展篇生态城市建设系统结构协调作用机理探析 44生态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48生态城市实践重于理念本刊 53生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57生态城市四元主体模型的构建 63生态城市体现绿色文明 67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71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生态城市与生态美学的融合 72试论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76谈生态城市理念在工业园区规划中的运用 77通往生态文明之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 79我国低碳生态城市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政策建议 84营造多彩花境建设美丽生态城市韩雅瑄 87园林绿化管理在构建生态城市进程中的作用及对策分析 89 原生态城市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90圆梦生态城市全方位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92612013/3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构想□ 向爱兵 汤晓炜 张桂春本文所涉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指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区域,涵盖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宜春、萍乡8市全部辖区和抚州市市区、东乡县、金溪县、崇仁县以及吉安市新干县、峡江县、安福县,共6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9.3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举例分析见表 2。
[4] 宁艳杰. 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 结语
[ 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国际上有一系列比较流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也出现了一 [5] 王 宁. 天津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D]. 天津:天津
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正在不断成熟成形。但是各指标体系都具
指标体系中没有给出指标相关性的 说明,关联性差
条款式 评价系统
芬兰
2003 年芬兰从自己国情出发研究建立了芬兰可持续发展指标 体系,其中分为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方面主体,19 个目标层
经过 2 次修订,从实际国情出发,更适合本国的可 持续发展战略,仔 细 分 析 了 每 一 个 指 标 的 背 景 和 现实发展趋势,充分表达了目标与指标间的联系
适用性不好,推广程度不高
条款式 评价系统
德国
2001 年德国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 德国展望”可持 续发展战略。其核心强 调 了 监 管 系 统,从 大 量 指 标 中 选 取 了 21 个指标,全面推动了德国生态建设
通过长时间的 实 践 研 究 总 结,有 较 高 实 践 推 动 意 义,将指标和目的紧密结合
条款式 评价系统
丹麦
2002 年丹麦发布了“ 共享未来—平衡发展”的发展战略,由 14 个指标组成
数据每年更新,从丹麦国情出发,战 略 和 国 情 相 符合
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结论不充分
条款式 评价系统
表 2 地区尺度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明细表
地区
体系特点
新西兰玛努 目标层为 7 个,选择指标的标准是容易被公众认可和接受,能将经 卡市的生态 济社会环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与国际指标体系互相联系。推广 发展指标体系 操作性强,社会公众接受度高
摘 要: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从全球、国家、地区三个层面对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
提出了未来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有利于促进生态城市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 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生 态 城 市 建 设 飞 速 发 展,伴 随 而 来 的 生 态 评 价指标体系也不断涌现,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评价指标 体系的实例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为 3 个层次,并进行简要 的列举分析。
用、经济快速发展为它的目标层
可持续发展实施提供保障
而且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性不好
条款式 评价系统
瑞典
2001 年瑞典环境部研究发布了瑞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 中包含了 4 个目标层和 30 个指标,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 方面着手,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指标内容简练集中,具体指标的标准非常实际,数 据挖掘容易
海南省生态 区别于以往的评价层次,选择发展潜力及发展活力为目标层,提取 发展指标体系 了 38 个具体指标,但是各层次权重不明确,推广可操作性较差
山东省生态 具有明确的 3 层层次结构,共 89 个具体指标,其中量化了 85 个,描 发展指标体系 述性指标 4 个。建立了判断矩阵,较容易进行评价
南京市生态 建立了 4 层结构,30 个具体指标,选择指标遵从客观、系统、科学、 发展指标体系 动态性,使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操作性强,兼容性大
因此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指标体系,见表 1。
data and Methodology[ M]. Redefining Progress,Washington,
3 地区尺度上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995. [3] P. Hardi,S. Barg.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iew of
和文化背景,对地理空间的分析未能做到比较完善。世界银行的研 须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因地制宜,构建一
究者们还是做出大胆的尝试,为后续的指标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 套科学实用的生态城区指标体系。
2 国家尺度上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由于全球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具备比较好的操作性和 [1] United nations. Indie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
企业项目的最高负责人,企业项目经理对整个建筑施工的成败起 助;同时,项目经理人还担任着项目主体顾问的角色,对于项目施
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人的角度,对其 工现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随时进行解答,以推进建筑项目工程
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建筑施工管理质量。
的顺利进行。
1 企业项目经理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影响
指标较少,对生态评价全面性不足
条款式 评价系统
瑞士
2002 年瑞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计划,通过改进 UNCSD 的指标体 系,提出了瑞士可持续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共分为 26 个目标 层,简化了指标的选择,并不断调整,使指标和项目充分结合
通过改编 UNCSD,从瑞士国情出发,有普遍性,与 项目结合程度高
指标选择说明程度不高
第 42 卷 第 13 期 2016 年5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2 No. 13
May. 2016 ·245·
文章编号:1009 - 6825( 2016 )13 - 0245 - 0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江宗文 张 军
(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要对项目成员进行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其不断进步以满足工程项 就要求施工单位提供项目管理规划,施工单位在不情愿的情况下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但是又过于强调“储蓄率”,不能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背景 死搬硬套一套指标体系来指导衡量我国生态城区建设是不行的。
黑龙江省哈 建立了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复合评价指标体系,27 个具体指 尔滨市生态 标,充分反映生态协调、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客观的反映 发展指标体系 地区发展的阶段性和协调性
山西交口县 生态发展 指标体系
依据地区特点及山区特征建立指标体系,共分 5 个层次,92 个统计 指标,充分反映了山区特殊的生态建设模式
国家
概述
优点
缺点
系统评价类型
1995 年英国政府根据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设置了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的制定以国家发展政策为依托,与政策 指标体系不完善,着重于环境和经
英国 指标体系。社会积极发展、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分类使 紧密结合,有较高水平的监管约束机构,能为英国 济变化,不能全面的体现社会情况,
由于基于全球性或全国性的指标体系在具体城市操作性的
current practice[ M]. Manitob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
不足,国内和国外 的 学 者 在 地 区,省 市 尺 度 上 进 行 了 深 一 步 的 研
tainable Development,1997.
收稿日期:2016 - 02 -27 作者简介:江宗文(1991- ),男,在读硕士; 张 军(1971- ),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第 42 卷 第 13 期
·246· 2 0 1 6 年 5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2 No. 13 May. 2016
文章编号:1009 - 6825( 2016 )13 - 0246 - 03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促进了建筑 目需要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项目经理人在建筑工程
业的巨大发展,其发展速度亦是势不可挡。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项目中充当着教练的角色,对施工人员应该在何时、何地、用何种
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管理能力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 方法最快最有效果的完成工作,项目经理人对此要加以训练和帮
财经大学,2009.
有一定的缺点,也并非得是国际范围内公认的。由于我国幅员辽 [6] 沈清基. 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 M]. 北京:中国
目前,建筑施工企 业 中,已 普 遍 形 成 以 工 程 项 目 管 理 为 核 心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最高负 的企业经营模式,而企业项目经理作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企业
责人,是项目实施的组织者,更是在工程项目中施工企业法定代 经营方针及决策的执行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乎到项目运作、
表人的委托代理人。作为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关键性人物与核 经营的成败和水平,对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着很大的
心人物,企业项目经理人在项目管理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影响力。比如,某工程建筑由于工期紧,刚确定施工单位的第二
一方面,项目经理人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充当着培训师的角色,需 天,施工单位还未来得及任命项目经理和组建项目经理部,业主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对施工人员的管理要点
蔡建平
(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培训教育、
管理计划等方面,阐述了加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策略,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代表性,在国家层 面 上 的 生 态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中,不 同 的 国 家
work and methodologie[s M]. 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6.
根据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环境,关注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2] Cobb,C. Halstead. The Genuine Progress in dieator-summary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