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港及城市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港与城市发展研究
——以上海、天津为中心
摘要:外港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海、天津为中心,考察外港在城市兴起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近代开埠之前,上海港和天津港作为苏州和北京的外港,在城市的兴起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代开埠之后,吴淞和塘沽作为上海和天津的外港,承担着转驳货物的功能,并为上海、天津的行政区划扩大奠定了基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托洋山港和天津双港(北港区、南港区)的临港新城和滨海新区将是上海和天津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向。从理论上总结了外港的空间尺度,在宏观层面,外港是为广大腹地服务的,在微观层面,外港又推动了所在城市的空间拓展;外港具有“节点”和“场所”功能,既是运输网络中的节点,承担着运输功能,又是所在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城市功能;外港的发展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是内港的补充与接替。
关键词:外港;港口城市;上海市;天津市
0 引言
外港是指某个没有港口或没有良好港口的城市附近所拥有的较好的港口。外港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在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法国学者迪克吕埃(Ducruet)等人致力于对欧洲港口城市发展规律的探讨,提出了欧洲港口城市空间模型。在该模型的上半部分,一个新的城市中心和新的港口区域正在建设,这是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1]。迪克吕埃还提出港口城市发展的模型[2],以界定枢纽港口城市的概念和在全球港口—城市关系中的地位(图1)。模型中两条对角线显示港口动力和城市功能的不同类型,其中一条对角线(左上到右下)显示从沿海城镇(如小的沿海港口)向全球枢纽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另一条(左下到右上)是港口城市发展的两个极端,显示最不平衡的现象:从有限中心性的港口枢纽(货流集中但没有城市活动)到有限中间性的一般城市(港口功能有限)。
诺特伯姆(Notteboom)与罗德里格(Rodrigue)提出的港口体系空间演化六阶段模型中已经注意到了外港的重要性[3]。李(Lee)等学者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例,考察了亚洲港口城市的相互关系,归纳出6个阶段的亚洲枢纽港口城市合并模型,其中在第六个阶段显示形成全球枢纽港口城市之后,随着港口活动依然持续、腹地拓展和枢纽港成本的增加,新的港口即外港开始出现[4]。香港学者王缉宪注意到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厦门、宁波等港城关系出现重组,都形成了新港区的跳跃式布局[5]。王列辉曾指出近代开埠之后牛庄的外港营口、天津的外港塘沽、上海的外港吴淞、宁波的外港镇海、福州的外港马尾、广州的外港黄埔等逐渐承担起货物转驳等功能[6]。总的来讲,国内外对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较少考察外港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7]。
上海和天津是中国两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港口在城市兴起和空间拓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百浩等[8]、王健[9]、张秀芹[10]、靳润成等[11]虽然注意到港口对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的作用,但没有考察外港在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外港在上海、天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似性,同时,这两个城市在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典型性,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天津为例,从长时段考察外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1 外港:开埠前城市兴起的基础
1.1 苏州的外港是上海兴起的基础
近代开埠之前苏州是江南地区的商业中心,与北京、佛山、汉口并称为“天下四聚”。苏州是棉布、丝绸及其他各类手工业品的生产制造中心,又是江南各城镇半成品或成品的加工中心,还是布、丝、米及其他产品的集散转运中心[12]。在中国,行政设置对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清初,长期作为府城的苏州,其行政级别有所提升,顺治十八年(1661年),分置江南右布政使,驻苏州。至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二省,改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仍治于苏州[13]。开埠前的上海只是江南松江府属县。
苏州联系全国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条是运河,一条是海路。上海是海路进入苏州的关口,在清嘉庆朝取刘家港而代之的上海港承担起苏州地区外港的功能(图2)。苏州地区的棉布等源源不断地从上海港运往山东、天津、辽宁、福建、广东等地,东北的豆货和南洋的广货又源源不断地通过上海港运入苏州地区。依托于外港,上海在苏州河与黄浦江“T”字形交汇处兴起。据较乐观的估计,1843年左右,上海县城人口20余万,在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同一时期,江南运河沿岸的苏州、杭州分别排名第二、五位。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上海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壮县”。
1.2 北京的外港是天津兴起的基础
从金代开始至元明清,北京一直是王朝的首都。作为国都,北京有两大不足之处,一是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远逊于江南,二是作为内陆城市,缺少天然港口。作为一个消费性城市,要维持首都大量人口的日常供应,必须由江南调运生活物资。天津在历史上形成的河海通津的优越地理位置,对首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从金代开始,每年约有300万石左右的漕粮经过这里运往北京,前后持续700年而不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这是古代天津城市成长的一大动因[14]。位于海河与京杭运河形成的“T”字形交汇处的天津依托北京的外港而兴起。天津港和天津从一开始就为了另外一个城市而设立的。这一点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因为它意味着天津从一开始就是为自身城市以外的腹地服务的港口重镇,以当今的词汇形容,就是个区域物流中心[15]。
近代开埠之前,上海港和天津港分别是苏州(商业中心)和北京(政治中心)的外港。对上海港来说,接近苏州就是接近市场,通过苏州,从上海港运来的货物分销到各地,而长江三角洲的生丝等又通过苏州的汇集,经苏州河从上海港运往国外。同样,正是因为天津“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16],可以起到“通舟楫之利,聚天下之粟,致天下之货,以利京师”[17]。对于天津来说,天津港成为北京的外港,承担漕粮转运的功能,是天津城兴起的重要基础。
2 外港:开埠后内港功能的补充
近代开埠之后,上海和天津两港的装卸功能大大增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突破了仅仅是苏州和北京外港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进出港船舶的增加和船舶大型化,对进出港航道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上海和天津作为一等港,航道水深需要10~11m,黄浦江和海河的水深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于是,作为上海和天津外港的吴淞和塘沽起到了货物中转的功能。
2.1 吴淞港是上海港的重要补充
黄浦江内沙、外沙是进入上海港的主要障碍。由于上海港的船只不断趋向大型化,这些船只必须等候高潮位或在吴淞雇用驳运船,越来越感到不便。而吴淞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外港,两江总督张之洞曾认为吴淞会成为通商大市,但是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