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心理问题是指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的各种困扰和障碍。
根据症状的轻重,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如压力、焦虑、情绪低落等,严重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针对这两类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也有所不同。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观察:医生通过详细的访谈和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情绪表现等,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状况。
2.自评量表:让患者填写一些心理量表,如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通过评估得分来判断患者的心理状况。
3.心理测验:如Rorschach测试、MMPI等心理测验,通过分析患者的回答和行为来评估其心理状态。
4.家庭访谈:与患者的家人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背景、病史及家庭关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5.多学科合作:心理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因素,如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学等,进行多学科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方法更加复杂和全面,包括:1.精神状态检查:通过详细的访谈和观察,检查患者的意识、记忆、思维、感知等方面的功能,并排除其他物质性因素引起的症状。
2.临床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病史、家族史等,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3.精神病理评定:采用一些标准化评估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尺度评定等,评估患者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4.化验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心理症状,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缺乏等。
5.影像学检查:如脑电图、CT、MRI等,用于发现潜在的神经系统异常。
6.专业评估:通过心理专家的评估,比如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以辅助诊断。
综合这些方法,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强调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同时也需要结合客观检查和评估工具的结果,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情绪、行为、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明显异常的表现,这些表现往往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准确诊断心理问题,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排除其他因素和诊断依据等。
一、症状表现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低落:个体长时间感到沮丧、无助和绝望,丧失对生活的兴趣和快乐感。
2. 失眠:个体经常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导致精力不足和注意力不集中。
3. 人际关系困难: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不自在、紧张或回避等,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4. 焦虑:个体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和恐惧,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产生过度的担忧。
5. 行为问题:个体表现出冲动、攻击性或自我伤害等行为,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威胁。
二、严重程度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具体判断标准如下:1. 轻度:症状表现较轻微,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影响不大。
2. 中度:症状表现较为明显,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尚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工作。
3. 重度:症状表现非常严重,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和工作。
三、持续时间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期、长期和永久三个类型。
具体判断标准如下:1. 短期:症状表现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数天至数周内消失。
2. 长期:症状表现持续时间较长,数周至数月仍未消失。
3. 永久:症状表现持续时间极长,对个体造成永久性的负面影响。
四、排除其他因素在诊断心理问题时,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因素,例如药物治疗副作用、器质性病变或其他躯体疾病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类似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但本质上是不同的。
因此,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五、诊断依据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表现:个体的症状表现是否符合心理问题的典型特征,如情绪低落、失眠、人际关系困难等。
一般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
在判断一般心理问题时,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异常感受和情绪变化:注意个体是否频繁经历情绪的突变、消极情绪的持续或无法解释的情绪波动。
如果一个人的情绪经常出现剧烈的波动或是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思维和认知问题:观察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功能是否出现异常。
例如,注意是否存在思维混乱、困扰、疑虑、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行为变化:注意个体的行为模式是否发生变化。
例如,社交活动减少、对平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食欲改变、睡眠问题、自我疏离或回避行为、自伤或自杀倾向等。
人际关系问题:观察个体与他人的相处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
例如,是否出现社交回避、猜疑他人意图、亲密关系破裂、人际冲突增加等情况。
功能障碍:注意个体是否出现日常功能受损的迹象。
例如,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决策困难、自理能力减退等。
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关注问题是否持续存在,并对个体的生活和功能产生了明显影响。
如果出现较长时间的痛苦、困扰或功能障碍,或是个体对问题感到无法应对,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是一般性的参考,不能用于诊断心理问题。
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咨询是必要的,以便获得准确的判断和适当的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遇到心理问题,建议尽快咨询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1.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3.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
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神经生化基础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2.社会-文化因素一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精神动力学观点 --- 本能作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一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观点一一认知歪曲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一一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正常还是异常,可以参考以下标准:1.功能性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能够有效地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完成各项任务,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应对日常事务,情绪波动较大,社交困难等。
2.持久性和频率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出现。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情绪或行为反应异常频繁、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超出了正常范围。
3.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性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能够自主地做出决策,表现出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自我决策受限、缺乏自主性,或者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适应性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压力,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适应能力下降,对生活事件或压力反应过度或不足。
5.健康影响正常心理状态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身体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异常心理状态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或加剧,影响社交关系、工作效率、学习能力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状态的判断是复杂而主观的,应该综合考虑个体的背景、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
对于确定心理状态是否异常,最好寻求专业心理健康专家的评估和建议。
他们可以使用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和临床经验来帮助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评估的技巧有哪些?进行心理评估时,心理健康专家会使用多种技巧和工具来获取客观和准确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心理评估技巧:面谈和访谈:与被评估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访谈,以了解他们的个人历史、背景、目标、困扰和情绪状态。
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收集详细的信息并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观察:通过观察被评估者的言语、行为、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情绪反应等,获取非言语性的信息。
观察可以提供关于情绪状态、紧张程度、自信程度等方面的线索。
判断心理异常七个标准
判断心理异常七个标准
判断心理异常的七个标准包括:
1. 主观感受:个体的内心感受是否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是否感到痛苦或功能不良。
2. 适应性:个体的行为是否适应当前环境,有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不适应。
3. 逻辑性:个体的行为或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有无表现出明显的逻辑混乱。
4. 目的性:个体的行为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有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无目的性。
5. 反应性:个体的反应是否与刺激相对应,有无表现出明显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6. 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无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不适应。
7. 心理生理学指标:通过测量个体的心理生理学指标,例如心率、血压等,来评估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个体在上述七个标准中表现出异常,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的情况,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一般心理问题的识别判断
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排除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身体疾 病,如甲状腺问题、脑损伤等。
药物或物质使用
了解个体是否使用了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药物或物质,如精 神活性药物、毒品等。
05 干预策略与建议
针对不同问题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准确评估
01
通过专业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深入了解个体心理问题的具体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情 绪。
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工作、学习、娱乐等各方面的平衡 ,避免时间紧迫带来的压力。
ABCD
积极应对方式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求解决 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或抱怨。
社交互动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分享彼此的感受 和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和安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识别方法与技巧
观察法
直接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个 体的言行举止、情绪反应 等。
间接观察
通过了解个体的生活环境、 社交圈子等间接信息来观 察其心理状态。
系统观察
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对 个体进行持续、系统的观 察,记录其行为和心理变 化。
交谈法
开放式交谈
让个体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 受,了解其内心世界。
临床心理评估
针对特定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和诊断
。
综合分析法
信息收集
收集个体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社交环境 等多方面的信息。
归纳总结
根据分析结果,归纳总结个体可能存在的心 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分析比较
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常模或特定标准进行比较, 分析个体的心理状况。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一般性的,不严重的心理障碍。
它的诊断标准是:1、不符合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2、不符合癔病的诊断标准;3、不符合强迫障碍、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4、不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规定,规定明确指出了“精神障碍”的定义: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
本法所称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是指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可以担任监护人的人。
我们使用排除法,排除“精神障碍“这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就是一般心理问题,以下是我总结的判断自己是不是一般心理问题的依据,仅供参考。
一、情绪反应如果焦虑、抑郁、恐惧、害怕和担忧这些情绪严重的干扰和影响了您正常的生活,让您特别的难受,那么这是看心理医生的一个指针。
二、躯体反应如果您的身体也感觉不适,如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出汗,身体某些部位极度的不适。
这些让您感觉烦燥,易激惹,或者睡眠受影响、饮食方面受影响。
三、过激反应在这种情绪下你有一些过激的想法,例如自残自杀的想法和观念,那您就需要看心理医生。
四、精神科心理医生的专业诊断1、问诊心理医生在问诊的过程中,会评估您的精神状态、情绪状态、认知、思维、社会功能等各方面;2、心理测评心理测评量表只是心理医生一个诊断辅助工具;3、疾病的排查并通过医学仪器做相关的病症排查,判断您是否是心理疾病。
4、心理疾病的治疗方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住院治疗等。
综上所述,如果你近一个月感觉自己的情绪、行为、思维、情感与之前有很大的差异,就建议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及神经症心理问题的鉴别要点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及神经症心理问题的鉴别要点大家好,我是一名心理学专家。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心理问题的鉴别要点。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从而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
我们来看看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那些不影响个体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源于个体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
例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都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鉴别一般心理问题呢?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1. 持续时间:一般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如半年以上)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那么他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2. 影响程度:一般心理问题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主要局限于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家庭、社会关系甚至身体健康,那么他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3. 自我调节能力:一般心理问题的个体通常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通过休息、放松、锻炼等方式缓解症状。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心理问题,那么他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指那些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自杀、自伤等极端行为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源于个体的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失衡、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
例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都属于严重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呢?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1. 自杀倾向: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往往存在自杀倾向,可能会有自杀念头、行为等。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自杀的想法或者行为,那么他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2. 自伤行为: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可能出现自伤行为,如自残、自虐等。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自伤的行为,那么他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3. 极度痛苦: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往往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可能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症状: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会随着什么样的症状发生变化。
2、因果关系:能够找出与心理问题有关的原因,如压力、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
3、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时候也会考虑药物治疗。
4、生活方式:考虑到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包括运动、饮食、睡眠、放松、心理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等。
5、个体特点:患者的性格、年龄、文化背景等都是影响其症状表现的重要因素。
6、家庭和社会关系:家庭和社会关系也是影响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7、资源:充足的资源是帮助患者恢复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它们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对症下药,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一般、严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准段依据。
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诊断: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冲突是常形的,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
(厌烦、后悔、自责等)2.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严重心理问题:诊断: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悔恨、冤屈、失落、懊恼、悲哀等)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大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内心冲突时变形的(但是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精神症简易评定法还不能确诊为神经症,那么它已接近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
二是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心理冲突的变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
二是它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神经症具有如下5个特点:1.意识的心理冲突。
典型的体验是,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患者对症状的实施方面有自知力。
2.精神痛苦。
精神症是一种痛苦地精神障碍,没有精神痛苦,根本就不是精神症。
因此患者往往主动求医,或求助与心理咨询者。
喜欢诉苦是神经症患者普遍而突出的表现之一。
3.持久性。
神经症是一种持久的精神障碍。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一、绪情问题绪情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异常波动、情绪低落或情绪过度激动等。
判断绪情问题存在的标准如下:1.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两周以上。
2. 强度:情绪问题的强度超过正常范围,波动频繁且明显。
3. 社交关系:情绪问题影响了个人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正常互动,使其感到困扰。
4. 日常生活:情绪问题导致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
二、焦虑问题焦虑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未来或现实生活中各种情况的过度担忧和恐惧。
判断焦虑问题存在的标准如下:1. 焦虑程度:焦虑状态经常出现,且时间较长,无法控制。
2. 身体反应:焦虑引起身体不适,如心悸、胃痛、头痛等。
3. 社交关系:焦虑问题影响了个人与他人的正常社交互动,导致孤立、退缩。
4. 日常生活:焦虑问题严重干扰了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功能。
三、强迫症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烈而无法抗拒的冲动和观念,并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来缓解焦虑。
判断强迫症存在的标准如下:1. 思维:持续出现无法控制的担忧、想法或冲动。
2. 行为:反复进行一些特定的行为或仪式,以缓解内心的焦虑。
3. 强度:强迫行为占据了较长时间,并且对个人正常生活造成了明显的干扰。
4. 日常生活:强迫行为已经干扰了个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四、社交恐惧社交恐惧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
判断社交恐惧存在的标准如下:1. 社交场合:对大多数社交场合感到极度不适和紧张,或回避社交场合。
2. 强度:社交恐惧的程度超过了正常的紧张和不适,且持续时间很长。
3. 功能受损:社交恐惧导致个人在社交互动中表现不自然、困扰和退缩。
4. 日常生活:社交恐惧严重干扰了个人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五、心境抑郁心境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等。
判断心境抑郁存在的标准如下:1. 持续时间: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的状态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两周以上。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心理咨询师通过以下标准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沮丧、自责等);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是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和学者对于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定义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断标准:
1. 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将心理异常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亚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2. 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是根据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否符合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常规和规范来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自闭症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异常,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正常的行为表现。
3. 症状标准:症状标准是根据个体是否出现明显的心理症状来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
例如,焦虑症的症状包括持续的担忧和恐惧,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和失去兴趣等。
4. 自我报告标准:自我报告标准是根据个体的自我描述和自我评估来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
例如,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可以帮助个体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判断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而异。
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标准,并结合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一般心理问题的评估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的评估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依照社会生活的需求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和准则。
如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方面缺陷时,某些方面能力受损,无法按照社会认可方式、规则等体现自身行为,通常认为此人心理异常。
2.内省经验标准
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进行判断,如患者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感,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等,通常认为心理存在异常。
观察者还可将被观察者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比较,得出观察者心理是否正常的判断。
3.统计学标准
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会呈正态分布,如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偏离平均值,通常认为心理有问题。
4.医学标准
医学上将心理异常作为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一个人表现出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通常认为此人存在心理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1 问题的提出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的。
虽然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通常认为凡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而使人难以理解,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不能保持协调、统一与完整而失去良好的社会功能,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使人难以捉摸,则被视为心理异常。
因而心理异常不仅是指各种心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神经症、功能性和脑器质性精神病等)以及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失眠病、精神性厌食症、偏头痛、哮喘等),而且也包括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心理失衡的具体表现,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中普遍存在。
实际上,人们通常认为的所谓心理障碍(这里指的心理障碍是广义的,与心理异常同义)以及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心理异常,大量的还是指一般心理问题。
因此,界定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显得十分重要。
遗憾的是,国内至今还未对此作过科学的规范,以至对一般心1 / 11理问题的把握仍不甚了了,这就必定会对心理异常的咨询和矫治带来负面影响。
2 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要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作科学的界定是不容易的。
因为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通常使用的判别标准可适合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以此为标准来界定一般心理问题就缺乏针对性,就难以与心理异常的其他各种类型(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区分开来。
为此,就必须寻找一般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的其他类型质的区别,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根据这种思考,我们认为,一般心理问题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相比较,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则可被视作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第一,一般心理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性。
正常心理活动中的过度反应尽管也有明显的情景性,如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驾车外出时的过度紧张等,但这种情景性是极其广泛的,大凡第一次都有可能产生这种过度反应,因为第一次碰到某种情景,无经验可言,心理准备就有可能不足而张惶失措。
同时,正常心理活动中的过度反应也能因某种情景的反复出现使致不断适应而逐步缓解以致消失,如经常登台演出、经常驾车外出,则必定习以为常而不再出现过度紧张反应。
然而一般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异常的一种表现则不然,即一般心---------------------------------------------------------------最新资料推荐------------------------------------------------------ 理问题仅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在其他情景中则不会出现。
如学生考试情景中的过度紧张反应(心悸、手颤抖、冒冷汗等)只对考试情景情有独钟,在其他情景即使是在第一次出现的情景中也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
而且即使特定情景屡屡出现,如考试情景反复出现,具有对考试存在过度紧张反应的学生,也不会由于逐渐适应而有所缓解,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愈演愈烈,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甚至昏厥等使人难以理解的剧烈反应。
当然,如果对考试情景的过度紧张反应因不断适应而有所缓解乃至消失,则就不能列为一般心理问题,或者一般心理问题业已得到了自我矫正。
第二,一般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一般心理问题并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持续出现的,只有在为数不多的特定情景的刺激下才会发生,而在其他情景中则不会出现类似心理问题,即具有某种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在大多数非特定情景的时间里,并不表现出心理异常问题。
如对考试具有过度紧张反应的学生,在其他非考试情景的大多数时间里都表现正常,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同时,一般心理问题也不稳定,大部分一般心理问题都会自行缓解甚至自行矫正,有的一般心理问题也会累积、迁延、演变而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异常。
3 / 11如对考试情景的过度紧张反应就会或者因心理自我调整而逐渐缓解、消失,或者久而久之演变为考试恐惧症。
第三,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因精神活动损害而伴随的诸如自知力和定向力缺损、智力迟滞、情感淡漠、病态幻觉、妄想以及各种程度的意识水平降低和丧失等病理变化现象。
也就是说,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病理性症状,不存在与常人比较有明显不同的各种病理性精神症状。
这是区别其他类型心理异常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显然,一般心理问题是既有别于健康心理,也与其他类型的心理异常有严格区别的。
把握了一般心理问题以上的这些基本特征并以此作为评估标准,对心理异常中的一般心理问题也就不难作出确切的判别了。
3 一般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一般心理问题在各种心理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在情绪活动中尤其频繁和突出。
根据一般心理问题上述的判别标准,兹把心理活动中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根据我们研究分述如下。
分神(distraction)分神是指心理活动能够有选择地指向一定事物,但却难以稳定地集中于该事物的注意失调。
分神通常发生在对自己有特定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活动中,在一般活动尤其是感兴趣的活动中则很少发生。
---------------------------------------------------------------最新资料推荐------------------------------------------------------ 例如在考试场合,有分神心理问题的学生,尽管其心理活动指向了考卷,但却常常心猿意马,看错题或者答漏题,甚至眼注视看某道考题,心里却不由自主地想着另道考题,严重时还会时不时对着考卷发呆,半天才回过神来。
分神与一般意义上的注意分散不同,后者通常由内外干扰造成,在任何活动中都可发生,属正常心理现象,前者只出现在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特定活动中,属心理失调现象;分神与注意衰退等心理障碍也不同,后者是注意兴奋性在指向性和集中性上全面减弱的表现,是注意全方位的迟钝缓慢,前者注意兴奋性的减弱是局部的,仅表现在集中性上,有明显的活动针对性。
期待性焦虑(expectancy anxiety)期待性焦虑是指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结局,时刻等待不幸的到来所表现出的消极心态。
期待性焦虑通常发生在以往屡遭挫折的活动进行前夕,在从事这些活动之前,由于主观上有一种威胁感,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紧张焦虑反应。
例如考试屡屡受挫的学生,一旦进入考试复习阶段,就会焦躁不安,时时处于恐惧状态之中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迎考复习。
但考试过后,时过境迁,不管考试成绩如何,期待性焦虑也会烟消云散。
期待性焦虑与正常焦虑不同,后者人皆有之,是重视某5 / 11个事件或某项活动的必然反应,且能随着焦虑刺激的重复出现而逐渐适应,前者是对屡遭失败的特定活动后怕的过度反应,不仅对这些活动难以适应,而且还会出现焦虑反应愈演愈烈的倾向;期待性焦虑与作为心理疾病的焦虑症也不同,后者尽管也常常出现期待性焦虑,但毫无原因,只感到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大祸临头感,后者仅发生在对自己有威胁,以往又很少有成功经验的特定活动前夕。
冷漠(unconcern)冷漠是指对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
冷漠通常因受人漠视、轻视、歧视或欺骗、侮辱、暗算等心理创伤所致。
一般表现在其所属的不和谐的群体或完全陌生的群体中,在这些群体中常常显示出漠不关心、冷眼视之,既不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也不多管闲事,一付冷若冰霜、与己无涉的样子。
但在关怀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中,则依然开朗、热情、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冷漠与情感淡漠等心理障碍不同,后者是情感反应的缺乏、内心体验的缺如,即使对足以引起大喜大悲的刺激也无动于衷,前者则是情感反应有选择的自我抑制,是对受伤害情景有限度弥散的消极反应。
暴躁(rage)暴躁是指在一定场合受到不利于自己的刺激就暴跳如雷的人格缺陷。
暴躁通常在相处极为随意的熟人或家庭成员中表现出来,---------------------------------------------------------------最新资料推荐------------------------------------------------------ 因无所顾忌,一不顺心就激动愤怒,给人一种脾气极坏的感觉。
在生人面前则能为要保持良好形象而忍耐控制。
暴躁与病理性激情等心理障碍不同,后者的情绪暴发和冲动行为来势凶猛而残暴,常伴有明显的意识障碍,事后多不能回忆,前者则能控制且意识清醒,仅有意识狭窄的表现。
自卑(inferiority)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
自卑感通常产生于屡屡受挫或他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之后。
由于屡遭挫折,就会情不自禁地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无能;由于他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就会不由自主地将其转化为自我否定评价,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而失去自信,结果对那些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
自卑不同于自责,自责可以是正常心理现象,是对做错事而感到内疚的表现,也可以是具有病理性改变的严重心理失常,常伴有犯罪感并频频自伤自罚,多见于抑郁症;自卑则是某种情景下心理失衡的一种表现,是自感无能而失去正常自信的一种表现。
空虚(void)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
空虚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通常在以下两种情景下产生,7 / 11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习惯并满足于享受,不思追求;另一种是心比天高,既不屑追求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追求自己也感到难以达到的目标,结果是无所追求。
因为不思追求和无所追求,精神就无从着落,心灵就虚无空荡。
空虚与慵懒不同,慵懒是心理上的懒散,是惰性使然,慵懒虽然会导致空虚,但未必表现为空虚,相反,如习惯并满足了慵懒,常常也会有一种消极的充实感;空虚则是对生活失去兴趣,是无聊寂寞的表现,是心理上的没劲。
无端烦恼(without cause worriment)无端烦恼是指无缘无故烦燥苦恼的消极情绪。
无端烦恼产生的情景比较宽阔,但都是通过主观想象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如生活顺利时担心天有不测风云而生烦恼,子女尚幼担心将来考不上大学而生烦恼,身体偶有不适担心罹患重病而生烦恼,恋爱顺利担心对方变心而生烦恼因而常会感到烦恼无处不在、无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