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规定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以及重大放射性物质、危险化学品丢失、泄漏事故和自然灾害引发疾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州人民政府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人民政府应当分别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政府有关部门、军事机关、武警部队,驻文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指挥部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提出紧急应对措施;
(二)指挥有关部门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三)调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四)紧急调集人员、设施、设备、交通工具以及储备的物资。
(五)对人员进行疏散、隔离、查验、限制流动;
(六)对传染病疫情重点区域或者疫区采取紧急措施或者实行封锁;
(七)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八)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集中力量开展流行病学等科学研究工作;
(九)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县指挥部作出实行封锁、限制人员流动的决定时,应报经州人民政府审核后,由州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条县级以上国家机关,乡(镇)人民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管理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按照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做好本区域、本系统和本单位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州、县公安、交通、旅游、工商、药监、质监、环保、财政、计划、经贸、民政、教育、建设、农业、水利、劳动保障、外事、民航、检验检疫、邮政电信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将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年度预算。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直接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具体办法参照省级规定;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办法由州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州财政、
人事部门制定,报州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对因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和抚恤。
第七条州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各项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结合本州实际,拟订、修订全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州人民政府批准。
县人民政府应根据州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各项应急预案,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修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报州人民政府备案。
第八条州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别制定、修订全州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及重大放射性物质、危险化学物品丢失、泄漏事故和自然灾害引发疾病等突发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
各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州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修订本县专项应急预案。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消毒药具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储备和完好;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监督和指导,增强学校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落实防范措施,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建立健全爱国卫生组织、机构,落实经费,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他公共卫生工作,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完善农村收治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疫情信息网络,建立突发事件报告信息系统,开通村卫生室程控电话,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医疗机构负责预防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及时发现隐患,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急救机构的建设,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监测、交通、通讯、现场快速检测等设备及救治、消毒药物,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第十五条州人民政府设置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染病防治任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指定医疗机构设置传染科,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传染病专科医院,承担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染病防治任务。
乡(镇)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传染病隔离病房,承担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染病就诊病人的接诊任务。
第十六条州、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专家库和后备人员储备库。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人员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对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第十八条州、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建立健全覆盖城市和乡村的突发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畅通。
第十九条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和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突发事件情形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
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州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州人民政府报告;州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人民政府报告。
突发事件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一)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二)事件的原因、性质、范围、严重程度;
(三)波及人群或者潜在的威胁和影响;
(四)病例发生和死亡的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
(五)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救治措施和其他应对措施;
(六)报告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
第二十条接到报告的县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报告
的同时,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4小时内向原报告机关报告调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