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磁带或光盘。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体会本篇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

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

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回忆鲁迅先生》初中语文课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回忆鲁迅先生》初中语文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受。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感受。

文章的语言和结构。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和结构。

教材准备:《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吗?你们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吗?”第二步:介绍鲁迅先生(10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包括他的早年生活和教育背景。

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如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讨论文章中的内容,特别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和感受。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如比喻、修辞和段落的组织方式。

探讨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信息。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文章作者的感受。

与学生讨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文学名人,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文章作者的感受。

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2)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 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2. 体会作者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表达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2)欣赏其他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编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进行资料卡的制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学生对鲁迅先生形象的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3.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 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会在课堂上引用鲁迅的名言或文段,启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表达情感。

在鲁迅先生寿诞130周年之际,我回忆起他的教学设计,特地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回忆起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在他的教学中,语文不是单纯的文学欣赏和语法规则,而是一门深入人心的学问,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应该是熟知人性,承认真理的学问。

”他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启发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经验中汲取文学营养,感受生命的力量。

其次,鲁迅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是他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教师要将课堂视为学生的舞台,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发挥的机会。

他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为鼓励和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动力。

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表达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被鼓励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意见和想法。

此外,鲁迅先生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互动的方式,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感染学生。

他的理性思辨和感性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留下了不同的足迹。

如有的学生被带领走向文学世界,有的学生被启发走向社会志愿服务,有的学生被引导走向散文创作,这些学生都由此和鲁迅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心灵共鸣,成为其人生中的重要经验和财富。

最后,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传承。

鲁迅先生注重启发学生思想,心灵和生命力。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发掘其潜力和天赋,教育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孕育未来的担当者。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思路: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3、鲁迅的形象:伟大——平凡——伟大教学过程一、导入: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1)、外貌行动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平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7个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家里“饼干”,“向日葵子”;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

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形式上以空行分段,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经典片段;(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3)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3. 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3.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创新思维;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5. 实践操作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五、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背景及作者心情;3. 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4. 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5.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分析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培养创新思维;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5. 实践操作: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练习;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文学价值。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和成就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2.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简介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2.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2.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第三章: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探讨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3.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简介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3.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3.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第四章:鲁迅先生的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探讨其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4.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简介鲁迅先生诗歌作品的特点和主题4.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鲁迅的“笑”鲁迅的步伐鲁迅品评衣着鲁迅的休息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鲁迅谈鬼故事海婴的问好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鲁迅最后的时刻<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老师引导: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2.指导学生自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

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

【教学难点】品析作者语言细腻白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文章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和逼真传神。

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文章文随笔动,笔随情至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1.圈点批注2.合作探究【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

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初中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初中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初中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理解,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尊敬文学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及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热爱文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及生活点滴。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4.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热爱文学。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教学:以情促学,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3. 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考察对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理解和内化。

六、教学资源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介绍。

2. 课文相关多媒体素材,如图片、音频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自主学习(10分钟)3. 合作探讨(15分钟)4. 课堂交流(10分钟)5. 情感升华(5分钟)6.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其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尊敬文学家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

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

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部编版初一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明确:笑声步伐品评衣着真诚待友(四处)与青年们交往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明确:笑声明朗(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步伐轻捷“刚”“一”“同时”(行为描写)品评衣着(细致随和善解人意)“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表格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
手稿当手纸用 许先生的忙碌 去看电影坐车时谦让
以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 陪客人到深夜 夜以继日工作
检查海婴的丸子 细致包纸包 病中工作不止
教师小结:通过梳理,你可能发现文章写的是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休闲娱乐、读书写作,这些不为后人知晓的平凡琐事,离大众印象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相去甚远,把伟人的平凡生活作为题材拍摄,真实,不落俗套。

当然
作为导演要向观众展现一个怎样的鲁迅?萧红又想展现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呢?我们再读课文,深入了解鲁迅。

(二)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了解鲁迅
学习方法:整理批注 归纳人物特点
活动要求:请整理批注内容,填入下图的对应位置中
作者通过女性独特视角的细心体察,撷取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从不同侧面,以纪实的方式显示了一个真实的凡人鲁迅,一个鲜活的伟人鲁迅。

在萧红心中鲁迅是实事求是慈爱的父亲、是依赖尊重妻子的丈夫、是导师、是长者,是斗士。

他有铁骨亦有柔情,他是不屈的战士,也是亲切的长者。

人间虽然已无鲁迅,但文中鲜活的笑着、走着、工作着、爱国爱家的鲁迅仿佛和我们一起作息起居,他就
鲜活 真实 体察孩子严谨的父亲 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
亲切幽默爽
朗的长者 对青年呵护
备至的导师 勇往直前
工作忘我的斗士
敬仰
爱戴
怀念。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一、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主阅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讲述名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风采。

本文选自萧红在鲁迅逝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记述。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鲁迅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批注中的问题。

3.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学习归纳文中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事件。

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的描写,学习批注出人物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生活中鲁迅先生的品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平凡生活中伟人鲁迅真实而又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四、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圈点勾画法批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习归纳文中所写鲁迅先生的事件,认识生活中鲁迅先生的形象,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感情。

一、创设情境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ppt)他为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认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他言行一致,“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今天,认识两位名人:下面这段文字是谁的作品。

(PPT)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个地溜平。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二、检查自学(1)人物简介:1.学生展示搜集资料:萧红资料;鲁迅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作品;2.理解并感受鲁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质疑;3.能够通过语言表达来表达自己对鲁迅的关注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2.感受鲁迅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色彩;3.通过语言表达来表达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关注。

三、教学内容:1.鲁迅的生平和著作;2.《回忆鲁迅先生》;3.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鲁迅的生平和著作,让学生加深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了解和认识。

2.讨论法: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中隐藏的思想和感情色彩。

3.写作法: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学生对鲁迅的关注和理解。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活动(5分钟)老师先介绍鲁迅的生平和著作,然后提问:大家知道鲁迅吗?鲁迅作品都有哪些?第二步:正片内容(30分钟)老师给学生分发《回忆鲁迅先生》,让学生自己阅读。

阅读完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授课和讨论(25分钟)老师通过课件或者PPT讲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鲁迅的作品中隐藏的思想和感情色彩。

第四步:写作活动(2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自己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理解和关注。

第五步:总结(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

六、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理解;2.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鲁迅的理解和关注。

七、家庭作业:1.拓展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信息;2.思考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启示和思考;3.回家后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尊重和热爱民族文化。

(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突出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作文。

3. 调查身边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回忆鲁迅先生初中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初中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资料,如照片、作品等。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的品质,如勇敢、善良、关爱他人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或段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三、课堂交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细节,如鲁迅先生的笑声、步伐、待友之道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具体事例和细节如何体现鲁迅先生的品质。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品质的理解。

2. 学生分组进行写作练习,选取一个具体事例或细节,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短文。

3. 各小组展示写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调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课文内容,为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作文拟一个标题。

2. 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作文,要求选取一个具体事例或细节,表现鲁迅先生的品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使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交流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回忆鲁迅先生1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回忆鲁迅先生1

七年级语文教案回忆鲁迅先生一、前言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时常想起鲁迅先生,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通过他的一生所撰写的诗词文章,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也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这里我要分享我的七年级语文教学方案,以及如何从中融入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

具体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鲁迅先生思想的内涵;•通过阅读鲁迅的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够归纳鲁迅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评价和表达;•能够运用鲁迅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简介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并探讨他的思想和精神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和评析鲁迅的美术作品,比如他的漫画作品等。

2. 鲁迅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并分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此外,可以让学生自主选取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3. 鲁迅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文化冲突、道德沦丧、社会矛盾等,引导学生应用鲁迅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发挥鲁迅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在讲述鲁迅先生生平和思想时,采用讲授方式,让学生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2. 阅读分析在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时,采用文本分析和讨论的方式,深度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同时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让学生体味鲁迅思想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Recalling Mr. Lu Xu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XX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
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
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
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

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

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

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
板书:
•神态笑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琐事待人接物爱护青年支持革命
•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博学广识克已待人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