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前段时间仔细钻研了一番第九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课已讲完,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收获如下: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两点,一是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二是实力目标:让学生知道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其次个目标自觉落实得还可以,主要体现在如下环节:1、更改课题。
上课伊始在板书课题时我没有按课文原题写,而在黑板上写下了“宏大的灵魂”这个题目,这时学生自然要提出疑问,我顺势告知学生:“这个题目是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产生的自己的见解,信任你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你们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合适的题目写在书上。
”这一举动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新奇心,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更主要的是对重点训练项目的一个落实。
因为这篇课文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确定的发表自己见解的实力,此时更改课题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仅仅指不依靠于别人的现成答案,还包括不依靠课本,不迷信权威,要敢于向课本,向权威挑战。
2、探讨船长吩咐大副开枪这一吩咐。
通过每次教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反馈来看,对于这道吩咐大部分学生刚起先并不理解,所以我先问:“对于这道吩咐,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究竟该不该开枪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有如下几种:A、认为船长只不过是恐吓恐吓不会真开枪。
对于这种观点我没有赐予确定或否定,让他们接着听其他同学的观点。
B、认为女士优先,男人不该抢在女人前面,所以该开枪。
持这种观点的同学最多,这时我会提示一句:仅仅是因为男人们违反了道义就该开枪吗?这时立刻出现了第三种观点:C、当时船上很乱,假如不开枪可能会死更多的人。
这样经过相互沟通、启发,持前两种观点的同学自然会渐渐相识到自己考虑问题的片面性,进而明白阅读要产生正确的见解,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精品)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两篇)(一)《“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环境描写,想象当时的情景来品析船长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心情,感悟船长的品格。
上完这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整体感知与具体品析相互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因此,我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有条理的概括,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为下面的重点分析打好基础,并且教给他们一种概括故事的方法,有利于以后这类文章的学习。
而在重点品析中,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明白了采用重点字词句的圈画、读、析、结合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把握文章的精髓,达到品析的目的。
在这些环节中,学生读得相当认真,而且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间的商讨、教师的点拨来解决问题,基本能谈出自己的看法,上课效果还不错。
2.教学收获(思得)。
虽然新课标要求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这并非说教师可以不管不顾了,完全放手由学生去说,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势必偏离了课标的中心。
在开放式的课堂上,教师也要抓住教学目标的生成,深入点拨。
课前要充分预设学生将要出现的各种问题。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深入引导。
当学生对人物形象体会得很好时,我们应侧重于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体验。
教师要灵活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引导他们从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上深入感知。
3.不足之处(思失)。
在船长沉入大海时我播放音乐,烘托悲壮的气氛,课后经康老师的指导,这一环节把音乐去掉会更好一些,因为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沉浸在文字里去揣摩,感悟人物形象。
这时,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最后读学生评价时可以播放音乐,从而激起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音乐会起到恰到好处的陪伴。
如果是在学生写话时,音乐的声音放小些会更好。
此外,课堂上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引言《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历史类小说,它以纪实的方式讲述了二战期间诺曼底号惨案的故事。
这本小说引发了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并提供了许多有关战争和人性的深刻见解。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将这本小说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对《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进行反思,并对教学的有效性和改进措施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过程1.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在开篇阶段,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诺曼底号惨案的历史背景,并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你们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悲剧?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吗?”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并为后续的阅读活动铺垫。
2.阅读理解指导:在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一些指导性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我鼓励学生引用书中的具体细节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并培养他们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小组讨论和分享:在阅读完整个故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思考和发现。
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学生们可以不仅仅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思考方式。
4.写作任务:在基于阅读的理解和讨论后,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撰写一篇批判性的文章,探讨小说中所揭示的历史事件和人性的主题。
这个写作任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促使他们透彻思考和深入挖掘小说中的内涵。
教学效果与反思这篇《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成功,学生们积极参与了讨论和写作活动。
他们对故事中的历史事件和人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 需要更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由于时间限制,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没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
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相结合。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怠。
”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
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激起千层浪.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1、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2、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些许的进步,这样的感受是在以前的课堂上从未有过的。
因为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最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
也许是独到的教学设计吸引了孩子,也许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孩子,我落泪了,学生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引言《诺曼底号遇难记》(In Memoriam: RMS Normandy)是一部描述二战中著名客轮诺曼底号的沉没事件的纪录片。
纪录片通过真实的镜头、讲述与分析,深入地展示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过程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本纪录片作为一次学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历史事件以及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教育经验。
在本文中,我对使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背景知识;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思考;3.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纪录片《诺曼底号遇难记》展开,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介绍诺曼底号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2.详细描述诺曼底号沉没事件的发生过程;3.分析导致诺曼底号沉没的原因和牵扯到的相关因素;4.探讨这场悲剧背后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世界航运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具体包括:1.导入: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和介绍诺曼底号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这场悲剧的好奇心;2.主体教学:学生分成小组,分工合作,共同观看《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完整版,并进行笔记记录;3.小组讨论:学生小组间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并分析导致诺曼底号沉没的原因;4.整合总结: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将各自的观点整合为一份共同的总结报告,并结合历史背景,讨论这场悲剧对世界航运业的影响;5.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总结报告进行点评和评价,提供反馈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6.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其他历史事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更深入的兴趣和理解。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诺曼底号遇难记》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
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
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
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相结合。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怠。
”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
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激起千层浪。
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1、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2、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些许的进步,这样的感受是在以前的课堂上从未有过的。
因为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最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
也许是独到的吸引了孩子,也许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孩子,我落泪了,学生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诺曼底号” 遇难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
3.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经过,感受品质。
2.教学难点:感受英雄品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轮船的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海上事故的了解。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
(3)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品质。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2)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的品质。
5.书写指导
(1)观察“伦、腹”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图片导入让学生对轮船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在感受英雄品质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加深入地体会。
在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英雄的故事进行分享。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介绍《诺曼底号遇难记》(The Sinking of the Lusitania)是一部由James Cameron 执导的纪录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U艇击沉英国客轮诺曼底号的历史事件为题材。
本文将对以该纪录片为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环境本次教学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共有40名学生参与,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其中每个小组包含5名学生。
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U艇战略的重要性;2.探讨战争对平民人群造成的影响,引发思考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教师将通过提问和简要的介绍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第二阶段:观看纪录片教师在电视屏幕上播放《诺曼底号遇难记》这部纪录片。
学生们被要求记录他们观看过程中所了解到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第三阶段:小组讨论学生被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观看到的信息和观点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师充当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并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第四阶段: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组内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和总结,并帮助学生达成一个共识。
第五阶段:开展辩论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辩论小组,分别就“德国U艇战略是否合理”和“战争对平民人群的影响是否应该被重视”两个问题进行辩论。
学生被要求充分准备并结合纪录片中的内容进行辩论。
第六阶段:展示与反思辩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陈述自己的辩论观点,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回应。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回顾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观点。
教学效果优点:1.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形势和德国U艇战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学生通过讨论和辩论增强了合作与交流能力;3.学生对战争对平民人群的影响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部反映人性、道德与艺术的经典影片。
在这个故事中,悲剧性的事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部影片中学到很多东西,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许多重要的话题。
首先,这部电影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船员们在危机中展现出他们的勇气、担忧和自私。
这提醒学生人性是多方面的,人们在面临困难时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在讨论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他人和整个团队的影响。
其次,这部电影呈现了在极端环境下做出道德选择的困难。
船员们在面临逃生和拯救乘客之间做出了难以决定的抉择。
这引发了关于道德责任和个人利益之间的权衡的讨论。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决策并不总是清晰和简单的,然后引入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这些情况。
第三,这部电影强调了艺术和娱乐在困难时刻的重要性。
船员们表演了音乐和戏剧,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转移注意力和鼓舞士气的方式。
这提醒学生欣赏和参与艺术的价值,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提供情感支持和连接。
此外,这部电影还探讨了领导者的角色和责任。
船长和高级官员在危机中必须做出决策和指导船员。
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讨论优秀领导者的特质,例如冷静和决断力。
我们可以邀请学生思考并分享个人、学校或社区中的领导者,并探索他们如何应对困难情况。
最后,这部电影追问了人类选择的意义和价值。
船员们决定留下并乘船。
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考虑生活中每个人的决定都有意义,以及如何制定这些决定是如何影响我们自己和他人的。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并评估他们如何做出决策以实现这些价值观。
总之,《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它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思考人性、道德和艺术等重要话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引导他们思考他们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的责任和选择。
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意义、有价值观的公民。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第【1】篇〗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上完这一课后,我细细反思了这节课:整体感知,感受经典。
初步阅读,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自主读书: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志一下。
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和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
相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带着问题,圈点批注。
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的?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的高尚的.灵魂。
读好对话,体会人物崇高的品质。
这一课中人物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我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船长的话,一组读其他人的话。
两次朗读,让学生通过简短的对话理解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舍己救人、终于职守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学生读时兴趣盎然。
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等。
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课堂气氛热热闹闹,语言的学习却失落了”,这是课改后语文课上出现的一个怪现象。
在这堂课上我努力避免这一现象,非常注重学生感悟语言,力求做到和学生一起“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阅读”,比如让学生“标出你认为用得特别恰当的词语,并体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你们对哈尔威船长的初步印象”、“除了这段精彩的语言描写外,你认为本文的哪个场面最感人”等问题的设计。
这节课也留给我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学生在这节课以及后一节课的辩论会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辩论非常激烈,而我作为他们的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却始终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到小说“悲剧美”的层面上来鉴赏雨果的这篇小说的结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第【2】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第【3】篇〗[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感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思路比较清晰,整个环节的设置和课堂流程都比较顺畅。
二是分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整合起来,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力,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文本去朗读,去感悟船长的英雄品质和强者风范,让船长的生命价值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对作者议论部分的语言重视不够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语文教学反思篇1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有三个方面的亮点需要我继续在教学中实践。
一、放手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学生进入五年级,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接着小组交流,最后用检测的形式检查。
重点生字的音、形、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抓住难点指导朗读。
本篇课文是一篇外国作品,课文中有较多的人名、地名、较长的句子学生不易读好。
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以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目的。
三、根据课文特点,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他们来说确实不易。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本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采用了题目扩展法。
首先,抓住“难”字理解题意,接着让学生看题质疑,我相机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然后通过读文分别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样,先分解后综合,使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能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导致本节教学超时,今后在教学中注意。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语文教学反思篇2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在课堂小结时,再突出地让学生回想与正确的人生观有关的名句联系起来,会更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学学《实话实说》栏目的结尾,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并进行引导。
生1、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2、与其浑浑噩噩的活着,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
生3、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
生4、哈尔威船长,你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
在危急时刻,你体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你维护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你是一个尽责的英雄。
想起你与船共亡的一幕,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我只想说,船长,走好——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
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艘豪华邮轮在遭遇海难后,乘客和船员们的生死考验。
当我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看并讨论这部电影时,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
进的地方。
其次,我意识到在电影讨论时,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还有提升的空间。
在课堂上,学生们应该被鼓励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促进思考
和互相学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可以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
形式,让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他们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
通过
这种方式,学生们将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
另外,我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
展开对电影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深入分析,我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
思考和综合性问题解决的能力。
我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
相关证据和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加深对电影内容的
理解,并培养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通过反思《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可以
在场景和情节讲解、学生参与和互动、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多学
科整合等方面进行改进。
通过这些改进,我将能够提供一个更丰富和有意
义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电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2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两篇)(一)《“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环境描写,想象当时的情景来品析船长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心情,感悟船长的品格。
上完这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整体感知与具体品析相互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因此,我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有条理的概括,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为下面的重点分析打好基础,并且教给他们一种概括故事的方法,有利于以后这类文章的研究。
而在重点品析中,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明白了采用重点字词句的圈画、读、析、结合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把握文章的精髓,达到品析的目的。
在这些环节中,学生读得相当认真,而且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间的商讨、教师的点拨来解决问题,基本能谈出自己的看法,上课效果还不错。
2.教学收获(思得)。
虽然新课标要求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这并非说教师可以不管不顾了,完全放手由学生去说,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势必偏离了课标的中心。
在开放式的课堂上,教师也要抓住教学目标的生成,深入点拨。
课前要充分预设学生将要出现的各种问题。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深入引导。
当学生对人物形象体会得很好时,我们应侧重于文字的表达和情感的体验。
教师要灵活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引导他们从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上深入感知。
3.不足之处(思失)。
在船主沉入大海时我播放音乐,烘托悲壮的气氛,课后经XXX教师的指导,这一环节把音乐去掉会更好一些,因为我们应勉力让学生沉浸在文字里去揣测,感悟人物形象。
这时,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末了读学生评价时可以播放音乐,从而激起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音乐会起到恰到优点的陪伴。
假如是在学生写话时,音乐的声音放小些会更好。
此外,课堂上注重了造就学生的发明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泼,但教师施展阐发不够幽默。
心得体会-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精品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篇一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前段时间认真钻研了一番第九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课已讲完,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收获如下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两点,一是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二是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第二个目标自觉落实得还可以,主要体现在如下环节1、更改课题。
上课伊始在板书课题时我没有按课文原题写,而在黑板上写下了伟大的灵魂这个题目,这时学生自然要提出疑问,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个题目是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产生的自己的见解,相信你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你们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合适的题目写在书上。
这一举动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对重点训练项目的一个落实。
因为这篇课文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此时更改课题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仅仅指不依赖于别人的现成答案,还包括不依赖课本,不迷信权威,要敢于向课本,向权威挑战。
2、讨论船长命令大副开枪这一命令。
通过每次教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反馈来看,对于这道命令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并不理解,所以我先问对于这道命令,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围绕到底该不该开枪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有如下几种、认为船长只不过是吓唬吓唬不会真开枪。
对于这种观点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让他们接着听其他同学的观点。
、认为女士优先,男人不该抢在女人前面,所以该开枪。
持这种观点的同学最多,这时我会提醒一句仅仅是因为男人们违背了道义就该开枪吗?这时马上出现了第三种观点、当时船上很乱,如果不开枪可能会死更多的人。
这样经过相互交流、启发,持前两种观点的同学自然会逐渐认识到自己考虑问题的片面性,进而明白阅读要产生正确的见解,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讲《诺曼底号遇难记》,我在预习和共读之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大家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李韩说,老师我觉得他有一点愚蠢,为什么他不想着拯救自己呢?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逃生的,为什么要和轮船一起沉没呢?我说,李汉同学的问题提得好,然后让学生找出从哪里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有足够的时间逃生?紧接着,学生发言,把理由找得很充分。
我说如果你是船长,你会不会和船一起沉没?学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我总结说,是呀,说会的同学和哈尔威船长一样,誓与轮船共存亡,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我们说他是一个伟大的船长,尽职尽责的船长,热爱事业如生命的船长。
但他的做法也不可取,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在营救出所以的人之后,在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之后,在完全有可能逃生的情况下,他应该好好地活下去,为人们做更多的贡献,妻子孩子父母都渴望着自己平安归来,怎么随随便便就放弃生命呢?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的说,哈尔威船长钟爱自己的事业,恪尽职守,誓与轮船共存亡。
有的说,哈尔威船长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以死谢罪。
邵曾浩说:‘老师,我觉得我不会,我会弃船而逃,先自己活着!”我说,你说的也没错,在危机关头许多人想到的只是自己,这是所有动物和人在面临危险时的本能反应,所以说,我们只能成为平凡的人,普通的人,而不能成为伟大的人,这正是伟大与渺小的本质区别呀!所以课文的结尾是这样赞美哈尔威船长的:“”。
学生充满深情的朗诵,这时,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一下子深入同学们的心中。
然后我趁机诱导,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这时,将阅读教学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在读中体悟,学生感受比较深刻,且有理有据,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一下子完整起来了!。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教学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很多的感触,因为以前也教过这课,相比,感受不是很深,更谈不上感动了。
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感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如:“船长大声吼道”(指名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不能,看视频(再男女读、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
对体会船长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有帮助。
对话部分,让学生分角色读,关于命令的句子指名再读,重点读“够了”,从而体会在危急时刻,在别人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哈尔威船长能做到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让所有的人变得井然有序,更体会他是怎样的人及伟大的灵魂。
二、读思结合,大胆提问三、主线清晰,中心明确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
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
结尾处在伤感音乐的伴奏下,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
哈尔威船长那高大的形象,那高耸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间。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1、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
2、对阅读方法关注还不够。
总之,我觉得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诺曼底号遇难记》已经结束,而我对这篇文章,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将继续。
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上完这一课后,我细细反思了这节课:整体感知,感受经典。
初步阅读,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自主读书: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志一下。
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和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优秀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优秀教学反思《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优秀教学反思 ⽚断实录 这篇略读课⽂讲述了⼀个惊⼼动魂、感⼈⾄深的故事,在学习课⽂中,我要求学⽣在读懂课⽂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哈尔威船长在灾难前表现得临危不惧,镇定⾃若、舍已救⼈的崇⾼品质。
在让学⽣交流了学习中的疑问之后,我就开始要求学⽣读哈尔威船长给⾃⼰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的回答⼤多空洞⽽表⾯化,缺乏那种从⼼底流淌出的感动,⾯对这样的课堂局⾯,怎么办? 于是,我灵机⼀动,让学⽣回忆升旗仪式上吴校长关于1994年12⽉8⽇我国新疆克拉玛依那场⽆情的⼤⽕,回忆升旗仪式上,校长让同学按顺序(由于天阴沉快下⾬)退场混乱局⾯,吴校长⼜让全体师⽣回到⼤操场上,校长语重⼼长、掷地有声地说:“刚才如果发⽣地震或⽕灾,我们不是被地震或⽕灾夺去⽣命,⽽是被混乱的秩序夺去⽣命。
”学⽣受到教育后安静有秩序的退场,在学⽣回忆中,我问学⽣:“⾯对灾情,我们该怎样评价不同的⼈所表现出来的⾏为?”再结合有名的《泰坦尼克号》中“⼤副”的表现,我们重新再来审视哈尔威船长的“英雄⾏为”,体会到常⼈背后不平常的表现,这时学⽣的理解就有深层次不同的感受。
接着我让学⽣写⼀句最能代表⾃⼰感情的话,送给哈尔威船长,没想到产⽣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有的同学写道:“⾯对死亡的威胁,⼈的选择往往铸就了⼈的层次。
哈尔威船长是⽤⽣命铸就赞歌的英雄。
”有的同学写道:“英雄的颜⾊是七彩的,这是⽤⼈格折射出来的光辉。
”有的同学写道:“灵魂的伟⼤是⼀个⼈最⾼的荣誉”。
…… 从学⽣的写法不难看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已完全进⼊课⽂中了,他们已体会到了⽂章的.主题思想,并且从哈尔威船长伟⼤⼈格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更好地把握了⽂章的中⼼思想。
教后反思: 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应该说我没有料到,关注学⽣的道德⽣活和⼈格培养,是《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性教育的殿堂。
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对学⽣进⾏正确引导和教育,从⽽使教学演变成为学⽣⾼尚的道德和丰富的⼈⽣体验,这篇课⽂教学如果没有深⼊联系实际进⾏回忆,就⽆法触动学⽣的⼼灵,⽆法让学⽣受到情感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
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
本文虽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但全文没有一处直白的表露。
当读完这篇课文,我的心已经被深深震撼。
课上,我致力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品质,体会作者引人入胜的描写。
一、引导质疑,激起阅读兴趣。
学生进入高年级,解决自己感兴趣的语文问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中有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利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段视频,将文中恐惧、慌乱的场面描写进行直观呈现,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朗读体会,以自己的朗读和想象进行情景再现。
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目的。
当学生体会到当时场景的混乱之后,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对比,“①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死亡人数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②诺曼底号:共61人,除了船长,全部生还。
”孩子们读到这份资料明显受到震撼,轻叹声传入我的耳中。
我即时引导质疑:“读了这两份材料,对比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何君同学立刻提出,“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死了那么多人,而诺曼底号只死了船长一个人?”当然,通过对比,这个质疑很自然
会出现。
同样是海上遇难,同样开始的时候是无比恐惧和混乱,正是因为诺曼底号有一个伟大的船长,才会让旅客和船员们安全脱险。
教师此时抛出问题:“哈尔威船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能够从死神的手中拯救60个人的生命?默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写在旁边空白处。
同时,可以把有关的重点句子勾画出来。
”相信这时候,学生的阅读是有一定兴趣的。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本文的情感性需要学生在字里行间仔细品悟,通过相互交流谈出自己的感动。
同时,工具性也不容忽视。
本课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一,认识场面描写。
其二,词语的比喻意义的认识。
第一点是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第二点是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自行加入的。
关于场面描写,在学生阅读后明确“像这样对于在同一时间内众多人物表现的描写和有关情况的描写就叫做场面描写”,并且适时质疑,“表现船长的冷静,只重点描写船长就够了吧?为什么前面还要有大段的场面描写?不会喧宾夺主吗?”徐晨同学体会到:“不是喧宾夺主,描写人们的混乱,这样对比就能更好地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自若。
”这样,学生通过对场面描写的阅读体会到了具体的衬托作用。
三、分角色朗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体会到船长与机械师和大副的对话中能体现船长的果断与镇定时,我指导学生进入情境朗读,第一组陈宇朗读船长的话虽然以洪亮的声音和很快的语速来表现船长的果断,但是欲速过快,朗读时个别句子不够清楚。
于是我提示:“船长啊,我给你提个意见。
你
刚才说话太快了,让别人听了感觉你有点着急。
要让别人体会到你的镇定,就在说话的时候冷静些,让自己的话语落地有声!”到第二组朗读时,我让学生去掉中间的旁白,学生朗读衔接紧密,比较好的表现出了当时紧张的情况下船长的果断与船员们的默契配合。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时有形成。
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诱发“动态生成”,怎样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使“动态生成”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活力,是我们每位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