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2000字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2000字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2000字中国式现代化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和落后的状态,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发展模式,为世界所瞩目。

本文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探讨其特点、优势和挑战,并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阐述其发展的路径和未来的愿景。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传统的现代化模式有所不同,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周期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阶段性的,并以五年计划为指导。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如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

这种周期性的发展保证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进步。

2. 国家主导: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国家主导的,政府在经济、产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引导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综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它不仅仅追求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还注重人民的福祉、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4. 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其中,并寻求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注重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些显著的优势,使其在现代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1. 政府的决策效率:中国式现代化由政府主导,决策效率较高。

政府可以快速调整资源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

2. 社会稳定和凝聚力: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社会稳定和凝聚力的建设。

政府通过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手段,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减小社会矛盾和冲突,使国家社会持续稳定。

3. 历史和文化积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既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又与世界现代化接轨。

4.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1500字论文(1)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1500字论文(1)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1500字论文(1)中国式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取了国际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自主发展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国家。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

中国以高铁、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巨大进步。

中国不再依赖于他国的技术,而是自主研发和生产高科技产品。

这种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城乡发展和区域平衡。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城乡发展和区域不平衡一直是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和融合,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全面发展。

同时,中国还重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建设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推动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一直将人民福祉置于优先位置,通过减贫、教育、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措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中国还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增强了社会稳定和和谐。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严重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确保了未来世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决拒绝为发展牺牲环境的行为。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

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要吸取国际现代化的精华,实现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

中国还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软实力,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

对中国模式的浅略探索

对中国模式的浅略探索

对中国模式的浅略探索——读《中国模式》有感【摘要】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中国崛起之后的世界发现,是剑走偏锋的中国奇迹。

中国模式是一个在自身经验教训的累积中不断反思和超越的发展模式,它既追求速度,又保持平稳;既保护暴富,又注重均衡。

这种自我调整、不走极端、善于化危为机的智慧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模式的意义在于开拓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价值观的现代化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发展经验问题,但是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来说,则是一个战略问题、价值问题。

【关键词】中国模式;特殊性;发展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独立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独创,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身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总结苏联等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中国模式”简述笼统的说,中国模式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二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以及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三是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四是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

所谓的“模式”,指的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

中国模式是与中国相适应,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为基本内容的一种模式,在理论上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坚持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是一个蕴含深刻历史辩证法的命题,强调了历史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能动性。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论中国模式摘要: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

2004、2005年,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一系列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文章报告和著作得以发表,出版刊物陆续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而且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欧美国家大,这也使得中国模式研究热重新兴起。

关键词:关注;中国模式;高潮一、是否存在中国模式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或用其他概念替代,学术界本身存在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

中国三十年成就的秘诀归结到一个词就是“实用主义”。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慎用“中国模式”。

现在提“中国模式”有定型之嫌,容易引起盲目乐观,会转移改革方向。

中国无意输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

第三种观点坚持认为,尽管现在不太成熟,中国确实存在一套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这是较为主流的观点。

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对这一问题人们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

不过,作为一个现象,中国模式早已存在于实践和现实之中,作为一个概念,中国模式也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对此人民网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74.55%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探讨在国际上方兴未艾。

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而且产生广泛影响的,是2004年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北京共识》一文,作者乔舒亚·雷默指出:“在有一个强大重心的世界上,中国正在指引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

这些国家不仅在设法弄清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与国际接轨,同时使他们真正实现国家独立。

”这一概念被称为“北京共识”或者“中国模式”,并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

雷默还指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

探讨中国模式英文作文初中

探讨中国模式英文作文初中

探讨中国模式英文作文初中英文:China's model has been a topic of discussion for quite some time now. In my opinion, the Chinese model refers to the unique approach that China has taken to achieve its goals. This approach involves a combination of state-led development, market-oriented reforms, and a focus on social stability.One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model is the emphasis on state-led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economic policies. This approach has allowed China to achieve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hinese model is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s that have been implemented. These reforms have allowed for greater economic freedom and have encouraged private enterprise. As a result, China hasbecome a major player in the global economy.Finally, the Chinese model places a strong emphasis on social stability. This involves a focus on maintaining harmony and cohesion within society, as well as ensuring that people's basic needs are met. This approach has helped to reduce social unrest and has contributed to China's overall stability.Overall, the Chinese model is a unique approach that has allowed China to achieve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social progress. While there are certainly challenges and criticisms of this model, it is clear that it has been effective in achieving China's goals.中文:中国的模式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讨论的话题。

浅析中国模式

浅析中国模式

浅析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成果,也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

同时也可以说是21世纪国际发展的一见大事。

中国模式是国内外都特别关注的问题,那么究竟它的价值在何处呢?一、中国模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又包括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重要的方面。

因此要真正的去解读中国模式的巨大作用和意义就要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进行探讨,中国模式不只属于中国,它还属于世界、属于历史。

中国模式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又各有不同。

对于大多数处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为他们提供一一个有别于之前的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之外的另外一种发展模式。

当然现在的苏联模式因为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而不复存在,现在只有西方模式和中国模式。

西方模式主要指美国的模式和欧洲的模式,美国在愣在结束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有能力推行他的模式,及人们所说的“华盛顿共识”。

而欧洲的许多国家也渐渐的同美国开始分离,开始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地倡导提倡他们的价值和模式。

但是不管事欧洲国家还是美国,在大力推行其模式的时候都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因为许多采用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因此而在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中有稳定好顺利的运作,没有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

就在这种情形之下,独特而又极富有活力的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有了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可以为其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他们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而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就不是借鉴经验的问题了。

中国模式无论对于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都是一种价值的问题。

许多国家认为中国模式就是对他们的挑战和竞争。

就像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

从“中国军事威胁论”到“中国经济威胁论”再到“中国政治不确定论”等等,循环往复,未曾间断过。

这就能充分的说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模式持一种极大地排斥态度,他们不仅仅担心许多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队中国有极大地兴趣,而且在西方那些对美国模式和西方模式不再感兴趣的人们也对中国模式有极大地兴趣也开始重新看重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2)

中国模式 (2)

解读中国模式摘要:“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历经中国道路的艰辛探索,对当今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初步科学总结所进行的一种理论概括,今后对它的认识仍将会在中国道路的不断探索中继续深化,并赋予它新的内涵。

本文就中国模式进行讨论。

[关键词] 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引言时下,“中国模式”是一个热门话题。

在“中国模式”之前有“北京共识”这一提法,“中国模式”就是从“北京共识”演化来的。

虽然“北京共识”早就为一些人熟用,但“中国模式”作为国内外学界的理论热点,还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 年总结我国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过程中新兴起来的。

近来“中国模式”在我国理论界引起极大关注和兴趣。

[ 1 ]从国内来看积极主张“中国模式”这一提法,有人对中国模式“充满着期待”,认为“中国模式”是我们的一项重大创新,对30 年发展中的一些成功经验要认真总结,提升这些经验的品位和规格,使之上升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同时提出,要充实它的内容,使之进一步完善化。

一.中国模式认识中国模式的研究更多见诸于我国学术界,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党的文献上至今还没有进行正式的理论概括。

近30年来,中国模式始终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最初,我们是从研究苏联模式开始的。

长期以来,我们也将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作为同样的模式来对待,并且以突破苏联模式作为我们改革的一大目标。

[ 2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探索,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渐行渐远。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面的建设成就。

同时,“中国模式”也开始出现于学术界。

国内学术界近几年对中国模式的研究热情越来越高涨,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发展模式研究》把这一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2]第一,中国模式的空间具有当代性、平面性。

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相比更具有空间的平面感。

现实的中国模式更多的是对当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客观现实的提炼而进行的理论概括,它在主观和客观两者结合上更具有客观性。

毛概课——中国模式论文

毛概课——中国模式论文

1.什么是中国模式2.中国模式可不可取3.对中国模式有何期待再说“中国模式”这个概念。

中国既有许多成功的事实,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成就;也有许多成功的制度安排。

这些事实的背后存在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而这些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模式”是存在的。

中国现代性转向起于一百多年前的晚清。

百年的路程是曲折的,百年的进步是伟大的,但到今天,这仍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

进入本世纪后,中国经济崛起,但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腐败滋生,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缺失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担忧。

面对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知识界引发了“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之争。

“中国模式”急需改进对中国本身来说,“中国模式”既然已经存在,那么重要的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回答“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变得很重要。

就内部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对中国本身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的认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就外部来说,“中国模式”涉及的是中国的国际认同问题。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目前流行的各种意识形态,已经无助于向国际社会解释“我是谁”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模糊性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

同样,这种“确定性”只能来自于对“中国模式”的客观认知。

进而,如果不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更无从谈起。

论中国模式不够深刻。

偏重于成绩,认识到缺陷才有进步的机会和勇气。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忽略了政治思想工作,造成了司法界严重的思想腐败,也可以说基本上他们将手中的“司法大印”变成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获利工具。

腐败政治势力,保守政治势力,落后政治势力这三股势力是社会发展稳定的绊脚石。

理论上说的很好,许多观点、句子,早已耳熟能详,但现实中的许多问题,不仅仅我想不通,解释不了,而且非常多的普通百姓都说不清,道不明,只能跟着感觉走。

“中国模式”探析

“中国模式”探析

“中国模式”探析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发展倍受世界瞩目。

“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国的同时,也破除了西方发展模式的迷信。

充分认清“中国模式”,发展好“中国模式”成为中国的现有命题。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短短三十年,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倍受世界瞩目。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纷纷开始了对中国成功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在近阶段的国际国内学术界更形成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提法。

这将中国成功经验与发展模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关于“中国模式”的大讨论始于2004年5月11日,美国高盛公司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拉莫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报告。

他把“中国模式”概括为与“华盛顿共识”相对的“北京共识”,如此拉开了世界各地关于“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

当今世界对“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关注,其中不乏溢美之词,也不乏捧杀之论,作为主体的中国必须要充分认清形势,冷静观察,正确对待之。

一、全面理解、科学界定“中国模式”。

与“北京共识”的界定相比,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界定以及实质,学术界各有争鸣。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对策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然而缺少哲学、价值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深层次研究,及以此对“中国模式”的定位问题。

其结果则是把“中国模式”的理论分析简单化、狭隘化。

没有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入手,来揭示“中国模式”理论的深层次原因和经验。

到目前为止,“中国模式”还没有形成一种明确、一致的定义。

学术界的看法,笔者认为,主要观点有六类。

其中之一便是拉莫本人提出的观点,“中国模式”即“北京共识”。

其二,为少部分人认为的“中国模式”是“北京共识”关于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

就这两种定义,笔者认为其或者是将“中国模式”放于国际大背景下,完全政治化了,或者本身并没有完全将“中国模式”进行全面地理解。

“中国模式”的验证、特征与展望的论文

“中国模式”的验证、特征与展望的论文

“中国模式”的验证、特征与展望的论文熟的国家发展模式应具备有效性、效率性、效益性、创新性和影响性五个特征。

按照这五项标准检验,“中国模式”还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尚未定型且有待成熟的发展模式。

针对现阶段“中国模式”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实际运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必要从政府主导、自主创新、发展布局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着手,提高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中国模式;验证标准;特征;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73(2012)03-0054-05verifi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china model”yang ni(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 a mature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be remarked with five features,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cost-benefit, innov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model. considering these indicators,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is still developing, unformed and immature.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china model” and challenges accompanied with china’s development, it’s necessary for “china model” to improve its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dominance of government, autonomy and innovativeness, layou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e’s soft power.key words: china model; verification and indicators; character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学术界对“中国模式”是否成立存有争议。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国模式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国模式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国模式"为何备受关注及对世界的价值院系:姓名:学号:论"中国模式"为何备受关注及对世界的价值徐倩摘要:中国模式在近一两年才才世界个俄媒体频繁出现,而我们自己却没有专门的总结以便推广。

这与我们中国人多做少说的习惯有关系。

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界上已基本认可存在中国发展模式,并且在他们眼里是成功的。

关键字:中国模式、和平、发展、价值正文:从被认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亚病夫”,到西方人认为中国不好随便欺负,中国已经强大起来,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一个世纪。

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时,西方人可能都不在意。

可是当中国志愿军用原始的武器打败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时,西方人震撼的认识到中国不是可以随便欺负的了。

这就是中国模式建立的基础和起点。

两弹一星则加深和强化了“中国不好欺负”的概念。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而中国股市却逆势高涨,这又令很多的西方学者费解。

2008年雷曼破产导致发生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不但受影响不大,轻松应对,而且还主动承担起稳定世界经济的重担,中国用自己国家稳固的经济表现来稳定世界民众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考虑到新中国建立六十年经济上的持续高增长的事实。

西方人难免中国模式对世界各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是客观的,也是积极的,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各国如何借鉴中国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最重要的不是看中国怎么做,而是破除世界发展单一道路的迷信,积极依照独特的国情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是一个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

与此相对应,中国模式是快速发展的模式,是有效转型的模式,是大国崛起的模式,是社会主义的模式。

中国模式作为一个多方面的集合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借鉴意义。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举措,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现在对中国模式感兴趣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那些发展水平低于或接近于中国的国家,那些与中国保持良好政治经济关系的国家。

中国模式之价值共识论文

中国模式之价值共识论文

中国模式之价值共识摘要:近几十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在世界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2005年雷默先生提出中国模式以来,中国模式立即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热烈讨论。

本文简单阐述了中国模式及其现今出现的问题,并试图为当前中国模式寻找出价值共识。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沉淀,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文化还不断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精髓,文中作者结合东西方文化,尝试为中国当代社会公民寻找出一些可能的价值共识。

关键词:中国模式;社会矛盾;价值共识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61-02一、中国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进而中国的发展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中心。

2004年5月,英国著名的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

该论文对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中国模式”。

由此开始,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评论。

有人甚至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谬论加之与“中国模式”之上,为了解释和应对国外学者的质疑,更为了确实研究中国这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国内人士也开始研究“中国模式”。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形式错综复杂。

面对着复杂的现实情况,中国模式的理论建构也变得更为困难。

我们说中国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它不仅包括了经济建设、还包括政治体制、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

而在笔者看来,面对如此包罗万象的客观基础,我们要建构中国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哲学基础层面为其找到一个价值共识的基础。

二、价值以及价值共识价值是指一个客观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不进而朽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模式”己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很多外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也对“中国模式”进行了思考和讨论,“中国模式”己初步体现出了其优越性的事实。

但是中国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中国模式要想具有更强、更长的生命力,就应该不断的发展,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的。

关键词:中国模式改革发展创新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0多年来造就了经济年增长率超8%的惊人速度,我国的发展速度令所有的国家称道,与此同时各国也在思考为什么能够有如此的速度。

中国这个奇迹般的发展速度已经被其他国家认为这是一个中国模式,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发达国家对其研究的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研究,希望能够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使自己的国家快速的走向繁荣。

外界对于中国模式给以了非常高的评价,甚至是吹捧,但是我们应该宠辱不惊,肯定我们的成就的同时也需认清、正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问题和矛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明确方向,解决矛盾,改进不足、努力发展。

一、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模式”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解读是中国经济模式的成功,而对中国政治模式是否定的,因为西方向来都是带有色眼镜来看待的中国政治制度,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独裁的。

这是一种偏见,中国经济成功的基础是在中国政治制度成功的基础上建立的。

然而西方更愿意肯定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而不愿意去肯定中国的政治模式。

因为在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政治模式一种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另外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两种社会制度是相互对立、抗衡的,意识形态也有很大的不同,都想用自己的制度去取代对方的政治制度,因此西方只是在一味的在夸赞中国经济模式的,而否定中国的政治模式的作用。

二、何谓之“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力量之源“中国模式”这个词很早就被提出,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切确的概述,也有称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其实指的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但更侧重于中国经济模式的发展。

中 国 模 式 论 文(经典)

中  国  模  式 论 文(经典)

中国模式在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今天,有关“中国模式”的话题,再一次引起了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进行解读。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无可厚非的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实质上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并不断校正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中国模式的特点:所谓“模式”,在此指的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

“中国模式”,在理论上有其鲜明的特点:1.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逻辑力量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经济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但是,市场决不是万能的,市场失效的情况在发展中国家甚至比在发达国家更容易发生。

因而,公共部门同样要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失效的必要手段。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必需的。

市场经济并不必然排斥强政府,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要强政府还是弱政府,而在于它在何时何地应当强大或弱化。

中国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同时,始终维护政府的强势地位,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

2.坚持适合自己的路,结合马列主义进行改革创新:我们相信,在当今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走不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照抄照搬人家的一套,走人家的路,它就丧失了历史主体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模式,更不是西方势力所期望的资本主义模式,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造,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中国模式既吸取了其他模式的优点,又借鉴了一些经验教训。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中国式现代化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及其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西方模式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种现代化模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正文: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的中国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了自身的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它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还非常重视社会公平、人民福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1. 政治体制: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使得中国能够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发展和稳定。

2. 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市场机制和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

3. 文化传承:中国式现代化将传统文化纳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并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注重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显著提高,民生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机遇。

2. 社会稳定:中国式现代化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城乡发展的协调都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3. 国际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特点论文1000字

中国式现代化特点论文1000字

中国式现代化特点论文1000字中国式现代化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一种现代化模式,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特点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发展方向多样化相比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多样化的需求。

中国的发展方向多样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也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

中国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统一,重视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贴近人民的实际需求,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中国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看到了广大人民享受更多的权益和利益,实现了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目标。

三、国家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国家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资源配置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引导市场行为,同时也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和活力。

国家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加稳定和有序。

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仅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推动绿色能源、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注重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注重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中国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模式摘要: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

2004、2005年,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一系列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文章报告和著作得以发表,出版刊物陆续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而且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欧美国家大,这也使得中国模式研究热重新兴起。

关键词:关注;中国模式;高潮一、是否存在中国模式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或用其他概念替代,学术界本身存在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

中国三十年成就的秘诀归结到一个词就是“实用主义”。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慎用“中国模式”。

现在提“中国模式”有定型之嫌,容易引起盲目乐观,会转移改革方向。

中国无意输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

第三种观点坚持认为,尽管现在不太成熟,中国确实存在一套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这是较为主流的观点。

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对这一问题人们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

不过,作为一个现象,中国模式早已存在于实践和现实之中,作为一个概念,中国模式也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对此人民网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74.55%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探讨在国际上方兴未艾。

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而且产生广泛影响的,是2004年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北京共识》一文,作者乔舒亚·雷默指出:“在有一个强大重心的世界上,中国正在指引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

这些国家不仅在设法弄清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与国际接轨,同时使他们真正实现国家独立。

”这一概念被称为“北京共识”或者“中国模式”,并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

雷默还指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

总之中国模式的形成从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一般认为它发轫于20世纪70-80年代,90年代初见雏形,到21世纪初基本成形,形成于这个时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形成的历史背景中我们不难看出。

国际国内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见下表:国际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一超多强经济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交流合作。

国内背景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市场经济经济崛起。

二,中国模式的含义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首先我们得知道模式一词的含义。

“模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从马哲学的角度来看,“模式”还可以被定义为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

综合来看,“模式”主要有三层涵义和特征:一是内在性;二是外在性;三是可借鉴性。

通俗来讲,模式是对“成功”之路的“归纳”。

(一)从发展的角度来定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繁荣和富强,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通过改革开放,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来定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社会模式三位一体的综合;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综合发展模式。

(三)从意识形态或者政治特征来定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即把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

学者们对“中国模式”内涵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我梳理了对内涵认识的不同观点,认为“中国模式”内涵经历了由经济模式、经济与政治相结合模式拓展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模式。

“中国模式”的内涵日臻完善,“中国模式”在经济领域的核心内容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有调节的市场经济的结合。

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强化政府的制度供给功能和经济功能。

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组成的社会资本塑造和谐社会。

在社会领域体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完善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发展目标。

在外交领域,体现了中国“和谐世界”的价值观,追求世界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在生态领域,“中国模式”倡导的是降低发展成本,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具体来说,中国模式在现实中表现在了许多具体方面: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有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价格双轨制、财政包干制、利率和汇率双轨制、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等。

从区域特色的角度看,有深圳模式、浦东模式、顺德模式、苏南模式、昆山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华西村模式、南街村模式、鄂尔多斯模式等。

从发展道路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等。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模式以及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模式等。

总之,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模式的实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它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我国国情和时代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

我们坚信,这一理论体系作为当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将与我国国情更加密切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日益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模式”的正式诞生。

中国模式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转型而形成的,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微观上,在政治方面的国体, 政体,政党制度,发展战略;在经济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原则,经济体制,发展道路,;文化方面:的意识形态,思想教育,学术领域,文化战略;对外关系方面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特征。

宏观总体来说,比较之下,改革的特征明显。

中国选择了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国模式”的改革不仅完全区别于“拉美模式”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即使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东亚模式”也不尽相同。

(一)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的比较东亚模式的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而中国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相对来说,东亚模式中的国家是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大国;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也与东亚各国存在根本差别。

总之,中国模式分享了东亚模式共同的遗产,拥有和东亚模式一样骄人的成就,但是它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都远远超过了东亚模式。

(二)中国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比较拉美模式强调的是市场自由主义至上,中国模式则强调在国家干预下的市场作用;拉美选择的是完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而中国模式的发展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的增长;相对而言,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比拉美国家险恶许多。

拉美改革的结果是成为了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

总之,比较之下,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创新性,渐进性等改革的特征。

从全球角度看,作为多种发展模式之一的“中国模式”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创造的大硕果,总结其经验对于人事多元化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验有:A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B指导方针务实,即首先消除贫困,并取得显著成绩。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适合中国国情.大胆慎重的制度创新。

D重视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E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F有选择地学习别人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

四,中国模式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兼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特殊身份,“中国模式”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价值中国模式中所有的重要议题,如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中国的模式中必然包含着某些具有普遍的和一般意义的东西。

(二)弘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经济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成功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三)丰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价值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激进式改革和新自由主义改革在实践中遭到巨大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成功。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具有独特的思路:(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国家基本制度和具体国情的要求;(3)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4)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制度环境、技术基础和文化传统的发展而变化;(5)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刻变化的长期而复杂的整体性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中这些独创性见解,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价值很多人总结了中国的成功经验,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不要忘记中国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实现更好、更快、更长时间的发展。

“中国教训”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第一,GDP至上问题。

在盲目追求GDP高增长的背后是GDP的“含血量”过高,生态环境破坏和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第二,不平衡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不能同城市发展同日而语、西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第三,社会不公问题。

基尼系数明显超出正常区间。

社会不公现象还表现为:劳动者收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农村居民和农民工遭受种种不公正的对待;社会歧视现象明显等。

社会不公现象会使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降低,进而对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

第四,民生问题。

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公共卫生步履艰难、住房保障几乎是空白。

第五,公共财政的投向问题。

大量的公共投入用于“铁公机”(即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等高档公共基础设施以及豪华公共工程的建设,而真正用于民生改善方面的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在世界各国中排在后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