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 《文学创作论》第七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散文审美规范论
一、什么是非诗的写实和散文美?
在抒情散文中所追求的诗,已经不同于在诗中的诗意,这是一种散文化了的“诗”。
在抒情散文中,作家的感觉和知觉的自由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表现感情自由更是有限的,如朱自清散文《背影》中著名的一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栏栅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市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里的抒情是现实的,不是想象变异的。梁衡说朱自清并没让他父亲弯下腰去拣花,意思是说在散文中将感觉和知觉用诗的变异性想象来美化是不伦不类的。这里细致描述弯腰、上攀的过程,从诗的审美规范来看是缺乏概括力的,是缺乏诗意的,但是从散文的审美规范来看,恰恰是一种散文美,美就美在这些诗所要回避的过程。在诗中,细致的描述常常是窒息诗的情致的,而在散文中,细致的描述常常是激发诗的情致的,在描述过程中,人物的琐细的动作,笨拙的姿态之所以有一种散文美,是因为这里有做父亲的真情。他总是把儿子当小孩子看,而且父亲这样笨拙的真情,是通过儿子经历了情感变化的眼睛去感觉的。
二、什么是通过内在感觉找到新鲜感?
常态生活之所以不新鲜,原因是人们习惯于以认识的、实用的价值观念去衡量它。只能看到客体的共同性,没有主体的特殊性。比如我们天天看到月亮,从认识价值来看,这是地球的卫星,没有什么新鲜,从实用价值观念来看,月亮的光照着便于人夜间活动,这也没有什么新鲜。但是郭风说:“月亮像一瓣栀子花。”就比较新鲜了,这是纯从乡土感情出发的。它既不科学,又不实用,但是它是审美的,它激起读者去想象郭风对闽南乡土的倾心。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主体的特征去同化对象的同一特征,这就使任何一个平淡的客体特征变得新鲜起来,产生新鲜感的关键就在于要适当摆脱实用的价值观念的束缚。
散文家的感觉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外在生活的感觉,一方面是对于内心生活的感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外在的感觉对于内在感觉是一个刺激,内在感觉是外在感觉的深化。光凭外在感觉所能发现的新鲜感总是有限的,外在感觉的发现再加以内在感觉的发现,散文的形象双重地新鲜了。
三、激情和智性?
把抒情笼统地卑弃为滥情或者煽情,显然是一种狭隘的误解。这主要是因为对于抒情潮流缺乏清醒的分析。在流行的抒情散文中,感情主要表现为激情、热情,好像除此以外,情感就没有别的性态了。其实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可能是强烈的激情、热情(所谓火一样的爱和憎),也可以是温情,这些都是比较鲜明的、有相当强度的感情;还有不太鲜明、不太强烈的闲情,甚至还有一种潜在状态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冷酷、或者冷峻,甚至是
无情,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而且还是一种深度的表现,这是散文的抒情主体所不应该忽略的。
感情当然是审美的核心,但是只是核心而已,它不但和感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和智性有着深刻的联系;智性往往深深地隐藏在情感的深层。智性的抽象与情感的感性的矛盾也比二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突出,因而一般的作家不是忽略了它的存在,就是因为难以克服二者之间的矛盾而牺牲了智性的深度(正如智性散文家,压抑了抒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