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方案

平乐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案颈椎病诊疗规范一、诊断:(一)临床诊断标准1.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1)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

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2)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3)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4)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5)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二).影象学及其其它辅助检查X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强损害的表现。②线片上 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象学证实存在脊 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肿瘤、 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 颈试验阳性。③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 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⑥除外椎动脉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 脉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 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椎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 ()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 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分钟,可反复 次。
• .整复类手法
• ()旋提手法: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 极限角度,并做最大限度屈曲,达到有固定感。医生以肘 部托住患者下颌,轻轻向上牵引秒钟后,用短力快速向上 提拉,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 机,用力要快而稳。
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 .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 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 .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 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 (四)证候诊断
• .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 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 薄白,脉弦紧。
穴、相应颈夹脊、列缺、人迎。颈夹脊穴要向颈 椎方向斜刺给予一定的提插捻转刺激。其余诸穴 用补法、也可加用电针、艾柱,每日一次,天位 一疗程。 • .灸法: 阿是穴、大椎、大杼、悬钟、太溪。每次 选用穴用艾条雀灼灸,每次次,每穴分钟,次为 一次。 • .耳穴疗法 • 取穴:颈椎、颈、神门、肾上腺、肾。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治疗颈椎病试试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颈椎病试试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颈椎病试试中西医结合疗法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并有明显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要想达到治疗颈椎病的作用,可以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时方法较多,相对来说比较温和,不容易出现后遗症,但是大部分的人群可能并不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方法有哪些?一、西医治疗1、药物治疗,主要就是通过应用止痛剂、镇静剂以及维生素等药物来进行治疗,这样在治疗之后才会有好的疗效,患者的症状也才可以得到迅速缓解。

2、理疗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

一般认为,急性期可行离子透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理疗方式;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疗。

3、磁疗:具有镇痛、消炎、降压、安眠、止泄、止痒等作用。

早期颈椎病患者使用一种国内常用的医疗器械“镇痛安眠垫”,镇痛安眠垫采用的是国家863计划的高新成果——钕铁硼永磁体,衬垫为纳米远红外线布。

而钕铁硼生物高科技磁场本身磁场频率与人体本身的磁场能产生协调一致,不但不会引起人体本身磁场的紊乱,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人体生物电磁能增强,推动人体经气运行,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有效止痛的作用。

在生物磁场的作用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加速炎症渗出物吸收和消散,产生缓解疼痛,增加颈部周围韧带,肌肉组织血氧交换的饱和度,从而有效加强颈肩周围,韧带,肌肉保护颈椎的效应,抑制了髓核的脱出,达到颈椎病治疗的效应。

4、运动疗法: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

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

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

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二、家庭疗法1、自行恢复治疗: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通过姿势调整、特别是睡姿调整,适当休息以及正确的颈肩背部肌肉锻炼就能恢复健康或是大幅度缓解症状。

2、自我运动治疗:每日可自行施术一次。

手法由轻渐重,以能忍耐为度。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中西医治疗颈椎病良方

中西医治疗颈椎病良方

中西医治疗颈椎病良方【概述】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

常在中年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或颈椎综合征等。

它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中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项筋急”和“项肩痛”等。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是颈部的损伤和颈椎的退行性变两个方面。

(一)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等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颈椎间盘因退变而变扁并向周围膨出,椎体周围的韧带及关节囊变得松弛,使脊柱不稳定,活动度增大,刺激周围的骨膜和韧带,导致椎体缘及小关节部形成骨刺。

椎体增生的骨刺可引起周围膨出的椎间盘以及韧带,关节囊的充血反应、肿胀、纤维化等,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

如突出在前方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

如果是椎体侧方的突出,可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脑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

后外侧的突出物,可使椎间孔变窄,造成颈神经根和交感神经的挤压,而发生神经根型颈椎病,突出物是突向椎体后方,则压迫脊髓,造成脊髓型的颈椎病。

(二)颈部损伤颈部损伤分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两种。

因急性损伤引起颈椎病的较少见。

如颈部的扭伤、挫伤等急性损伤,可使已退变的颈椎间盘和颈椎的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

但暴力所致颈椎骨折、脱位多并发的脊髓或神经根的损害则不属于颈椎病的范畴。

因慢性劳损所引起颈椎病者为多见,如长期从事缝纫、刻写、以及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等。

由于长期低头工作,使颈部经常处于一种强制性体位,可引起颈部肌肉、韧带、筋膜与关节等的劳损。

平时姿势不良、枕头和睡姿不当亦可造成颈部劳损。

颈部软组织的劳损和使颈椎的生理曲度改变,使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加速,促进小关节的增生,从而造成压迫症状而发病。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椎病(TCD编码:A03.06.04.05)西医病名: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M47.001+G99.2*、神经根型M47.201、交感神经型M47.202、混合型M47.8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颈、肩、背疼痛,肌肉板硬,或伴有头痛、头晕,上肢酸胀麻木。

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分型。

①颈型: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向上肢放射痛,手指活动麻木不灵。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以头部突然旋转伸展活动有关。

椎动脉扭曲试验(+)。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颈肩腰腿痛科)项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颈肩腰腿痛科)项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项痹:西医称为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此外。

颈椎周围的组织如咽喉、食管等病变可诱发颈椎病的发生。

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一、【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娱乐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症候分类;(1) 风寒湿阻型: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面红目赤。

舌质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中医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休息,局部热敷,避免颈部多活动与受凉。

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定期开展颈椎病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

2、针灸:针刺风池、翳明、翳风、大柕、外关、合谷等穴。

3、牵引:颌枕带牵引,每日数次,每次半小时,本法不适宜脊髓型。

4、推拿按摩:手法宜轻、稳,忌用暴力,具体手法包括准备手法(点穴法、揉捻法、滚法)、治疗手法(旋转复位法、提端摇晃法)、善后手法(劈法、提捏法,散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疼痛背后的解决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疼痛背后的解决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疼痛背后的解决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改变,长期久坐和伏案工作导致了颈椎病的频发。

为此,本文便针对颈椎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科普,希望能够为广大颈椎病患者供一定的帮助,现报道如下。

1.颈椎病1.1 什么是颈椎病我们便需要对颈椎病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在临床上,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等引颈臂疼痛丶麻木或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 颈椎病的分型和主要症状表现在临床上,颈椎病患者根据受累部位差异,可将疾病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疾病类型,其分别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椎动脉型。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但大多数患者会出现颈背疼痛、僵硬、四肢麻木、四肢灵活度下降、恶心、头晕和呕吐等症状,某些症状较重者还会出现心动过速、视物模糊和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另外,随着颈椎病患者病情的较重,还可能伴有肌肉萎缩、泌尿功能障碍、咽喉部异物感等症状,从而会对患者的生活丶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1.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发病率最高,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占所有颈椎病患者的60.00%-70.00%左右,该疾病的高发年龄为30-50岁,多见于颈椎的第4-7节。

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患者而言,以颈部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则会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和握力减退等症状。

1.2.2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危险程度最高的颈椎病类型,会导致患者出现上、下肢麻木、双手疼痛、躯干感觉异常等症状,从而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该疾病的高发年龄为40-60岁。

1.2.3 交感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主要病变为颈椎病变刺激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以30-45岁为高发年龄。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以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耳鸣、鼻塞、腹泻、心悸、畏寒、心律失常和声带疲劳等为主要症状表现。

颈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

颈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

颈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病情,通常会导致颈椎局部疼痛和运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伴随着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如手麻、手无力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西医手段,如药物治疗、理疗、手术等,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医治疗方法,结合中西医的优势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西医治疗方法目前西医常用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药物治疗、理疗和手术。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药物主要有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吗啡等;消炎药,如头孢克肟、克林霉素等;肌松药,如网格线菌素、安定等。

但是,药治效果短暂不久会出现上述症状,不利于治愈颈椎间盘突出。

理疗颈椎牵引机被视为一种常见的颈椎理疗设备。

机器通过对颈部施加适当的牵引力,能够减轻颈椎间盘膨出所造成的压力,缓解相应的颈椎疼痛和其他症状,同时还能促进病变区域的微循环,有利于快速恢复。

手术重度颈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这种术式主要包括胸锁乳突肌切开植入假体、后路矫形融合术、前路切除间盘植入假体等,目的是减轻疼痛和恢复颈部功能。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敷、针灸、火罐等疗法。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包括内服和外敷两种方式。

内服中药主要是为了调理人体脏腑经脉,增强机体免疫力,消除气滞血瘀等诱发因素,有效减轻症状;外敷中药主要是为了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从而恢复疼痛区域的功能。

针灸针灸是中医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另一种常用手段。

它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和人体组织,听证针灸能够调节体内各重要脏器、外部局部神经、肌肉组织的八个方面。

针灸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为主要目的。

火罐火罐是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的局部组织,达到调节体内的微循环、气血顺畅的目的。

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它可以通过消除患者的淤血气血和寒湿气的诱发因素,缓解患者的颈椎疼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是针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病情提出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病症,并且随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的持续加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年人患有颈椎病。

虽然说颈椎病并不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过大的影响,但是如何治疗颈椎病也是一直以来困扰着患者们的一大难题。

由于颈椎病的出现与诸多因素有关,所以这种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也相对较为困难,所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颈椎病也称为颈椎综合症,也就是颈椎骨关节炎、颈神经根综合症、增生性颈椎炎以及颈椎间盘脱出症的一个总称。

该病程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颈椎长期处于劳损状态,或者发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现象导致颈椎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受压,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上肢麻木、头晕头痛、肌肉萎缩等现象,严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

该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一般来说颈椎病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等。

由于颈椎病的症状多样且复杂,所以很多患者最初的症状较轻,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加重,但也有部分患者开始时就较为严重,往往是以一个类型为主,合并其他几个类型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其所呈现出的主要症状如下:1.颈肩酸痛并逐渐放射至头枕部及上肢部;2.一侧肩背具有明显的沉重感,并伴有上肢无力、手指发麻、手握物无力、肢体皮肤感觉减退,甚至有时会出现不自觉握物落地的情况;3.严重时的典型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行走不稳,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四肢瘫痪等;4.经常性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5.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6.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两眼发胀、发干、眼睛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束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方法颈椎病,听起来就像是个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其实这可不一定。

现在啊,年轻人也因为工作姿势不当、玩手机时间太长,纷纷“中招”。

说到颈椎病,那真是个让人头疼的东西,颈部僵硬、肩膀疼痛、甚至手指麻木,真是让人苦不堪言。

不过,别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让你在缓解疼痛的路上越走越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其中的奥妙。

1. 中医治疗法1.1 针灸首先,咱们得说说针灸。

针灸这玩意儿,就像是魔法一样,能把你身体里的“气”调和得恰到好处。

想象一下,医生用细细的针扎在你疼的地方,仿佛瞬间把那块儿烦人的疼痛“拔掉”了。

别担心,虽然扎针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刺痛,但你很快就会感到放松,仿佛一块沉重的石头被拿开了。

1.2 推拿再来聊聊推拿。

这就是个“把疼痛按平”的过程,听起来简单,但效果却真不错。

通过推拿,能让你的肌肉松弛,血液循环得更好,真的是一举多得。

有时候,推拿师傅的手法特别神奇,按得你直呼过瘾,疼痛都被“按”得无影无踪。

2. 西医治疗法2.1 药物治疗西医那边,药物治疗是常规手段,像是消炎药、镇痛药等,基本上是给你“止疼”的。

吃药的时候,真是个好伙伴,疼痛减轻了,你能轻松一些,继续追剧、上班。

但是,长期吃药就不太好,毕竟药物有副作用嘛,得把握好分寸。

2.2 物理治疗还有个物理治疗的方法,像是理疗、热敷、冷敷等等。

冷敷能够减轻肿胀,而热敷则能放松肌肉,特别是在你觉得脖子像是打了个死结的时候,热敷简直是你的“救星”。

想象一下,裹着热毛巾,喝着热茶,真的是享受啊。

3. 中西结合的妙处3.1 整体调理说到底,为什么中西医结合效果好呢?这就像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中医的“养生”理念和西医的“精确”治疗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互补的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而西医则关注具体病症,这两者搭配起来,简直是如虎添翼。

3.2 改变生活习惯当然,除了治疗,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注意坐姿,别总是低头看手机;工作时,时不时起来活动活动,给脖子放个假。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活血化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川芎,丹参,当归,赤芍,生地黄等。

3.痰湿阻络证治法: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

陈皮,半夏,苍术,厚朴,枳实,生姜等。

4.肝肾不足证治法:滋肾养肝,益气补血。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牛膝,巴戟天,菟丝子等。

5.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黄精,枸杞子等。

三、注意事项1.治疗应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2.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避免劳累过度。

3.饮食应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4.治疗期间应注意心理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5.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眩晕发作时,病人需要保持安静,避免头颈部的活动。

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晕车药、镇静剂等,以缓解症状。

此外,也可以采用物理治疗,如颈部按摩、牵引等,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加重眩晕症状。

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手术后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需要注意控制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以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抗炎药、利尿剂等,同时也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理疗、按摩、牵引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

此外,也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如颈部功能训练、现代康复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脊髓功能。

针灸疗法对于治疗眩晕是有效的,无论是椎动脉型还是交感型的诊断,大多数患者在第一次下针后都能缓解眩晕症状。

然后根据患者情况,可以施以其他方法巩固疗效。

中医辨证用药的方法有温阳利水法、化痰祛湿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法等。

对于阳虚不足的情况,可以使用大补元阳的方法,使用参芪附子等药物,效果很快。

对于阴虚阳亢的情况,可以使用滋阴潜阳的方法。

眩晕症状往往伴随恶心呕吐,因此在中药内服之前,必须先用针刺或艾灸(或隔姜灸),取穴内关、外关、风池、大椎、印堂、百会、足三里等,以调理气机,使清阳得以升、痰湿浊阴得以降,眩晕可暂解,胃纳亦可下膈而不至于呕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根型颈椎病(项痹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颈椎病从词义看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一)、症状颈椎病中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50%-60%)。

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剌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

临床上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

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

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

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即可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二)、体征可见患侧颈部肌痉挛,且肩部上耸。

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

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

(三)、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二、诊断标准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三、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1.寒湿痹阻型:辨证要点:头颈肩背疼痛,畏寒喜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痰瘀阻络型:辨证要点: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头重眩晕。

舌黯或有瘀斑,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3.气血不足型:辨证要点:头项酸痛,肩臂麻木不仁,自汗,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肝肾亏虚型:辨证要点:颈肩不适,头胀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弦细。

四、治疗1、一般治疗:(1)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预防方法、锻炼方法,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机理等;(2)改变生活与工作中的不良姿势及体位,急性发病时卧硬板床休息。

2、牵引疗法:用颏枕吊带坐位牵引,头前倾15度,重量2-6Kg,每日1次,每次25-30分钟,15次为一个疗程;也可卧位持续牵引,每日6-8小时,2周为一疗程,可连续牵引三个疗程。

3、药物治疗:⑴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如双氯芬酸钠、醋氯芬酸及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等;可选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有助于病变神经的恢复;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类中药如颈痛颗粒、丹参、七叶皂苷钠等可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和无菌性炎症。

⑵中药内服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

其具体治法当根据具体辨证结果而确立。

1、辨证施治寒湿痹阻型: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痰瘀阻络型: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止痛。

方药:指迷茯苓丸合化瘀通痹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左归丸加减气血不足型: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2、中成药颈痛颗粒 4g,每日三次,两周一疗程;脉血康胶囊0.75g,每日三次,两周一疗程。

3、外用中药:红外线药物导入、熏洗、熏蒸法或药膏敷或隔药灸法。

风湿骨痛液红外线导入,一次/日;我科科研制剂“痹痛膏”,每贴三天,五贴一疗程;中药熏洗或熏蒸;隔药灸法为我科临床科研阶段方法,临床正在观察。

4、手法治疗详见后附件15、针灸治疗详见后附件26、神经阻滞疗法(1)神经阻滞疗法:根据病情及疼痛部位,可选用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椎间孔阻滞等。

常用药物为2%利多卡因3-5ml+曲安奈得10-12.5mg(或醋酸泼尼松龙15-25m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Vit12 500ug+0.9%盐水共20ml,每次依病情注射5-20ml。

(2)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疗法:为目前治疗颈椎病较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低浓度局麻药及B族维生素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使药物作用于神经根周围,起到抗炎、促进吸收、消除水肿、减少渗出、免疫抑制、营养神经、减轻疼痛的恶性循环及分离粘连等作用,使临床症状迅速改善。

该方法适于各型颈椎病,但脊髓型疗效较差。

药物配伍为2%利多卡因3-5ml+得保松1ml(或曲安奈得10-12.5m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 500ug+0.9%盐水共20ml,保留导管注射,每次5ml,间隔15分钟一次;也可皮下包埋导管硬脊膜外腔镇痛泵持续神经阻滞,药物为2%利多卡因注射液+青藤碱注射液。

7、针刀疗法详见后附件38、射频热凝疗法:在CT或X光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突出椎间盘,使椎间盘凝固,解除对神经、血管及脊髓的压迫与刺激。

也可射频颈椎脊神经后支,治疗顽固性头颈肩部疼痛。

五、疗效评价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疗效标准制订,具体如下:临床痊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基本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活动恢复正常,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显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部分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颈、肢体功能改善,基本能参加正常生理劳动和工作。

有效:轻度颈、肩、背部疼痛/上肤麻木、疼痛、不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

无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无好转,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不能胜任工作。

六、难点分析1、辨病易辨证难。

辨证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治法、组方,关系到疾病的预后,所以提高临床辨证准确率就显得棘手,应加强中医知识储备,提高临床辨证率。

2、经治疗后疼痛消除依然存在麻木、上肢发凉及肌肉萎缩。

3、治疗后再发。

附件1.手法治疗:在完成针灸治疗后进行。

要求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

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以下手法。

手法治疗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

3.1 舒筋解痉类手法包括拿揉法、滚推法、点按法。

3.1.1 拿揉法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或患侧,用双手或单手拿揉患者颈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适度,从上至下做2~3遍。

3.1.2 滚推法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向前。

也可以右(左)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沿颈项部、肩背部及患肢后侧、外侧、内侧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往返滚推3~5遍。

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

用此法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松弛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

3.1.3 点按法分十指点按、单指点按、叠指点按。

十指点按适用于头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两手五指指端分别置于患者头部的两侧,其中拇指点按风池穴,其余四指点按头两侧胆经腧穴,每次点按10~20秒左右,反复2~3遍,在点按时力量适中,要尽量追求渗透感,并配合震颤法;单指点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颈肩部及上肢的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上在点按的同时并左右拨动数次,力量由轻到重;叠指点按是用食中指重叠点按风府、大椎、肩井、肩髃、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内关、中渚、合谷等有关穴位,每穴点压10~20秒钟。

在点压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

要求用力均匀、深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

3.2 整复松解类手法有以下几种整复手法,在临床中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而酌情选用。

3.2.1 定位旋转复位法医者以手拇指顶患侧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抱患者头部,从颈2~7椎分别作头前屈旋转和侧向活动的推扳手法。

3.2.2 抖动肩关节法医者以手按患肢肩峰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肢手指,向下牵直,并轻轻作上下活前后抖动。

此法适用于上肢疼痛麻木、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3.2.3 仰卧手牵旋转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部探出床头,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枕后部,一手置于颌下,双手用力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松弛,,然后再牵引力作用下使患者头部左右旋转到最大限度,施法是切忌用力过猛。

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者。

附件 2.针灸治疗:2.1 辩证体针治疗:2.1.1 针刺选穴:我们根据颈椎病病因“寒、痰、虚、瘀”,而分为“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四型颈椎病。

针刺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并配合辩证结果而施以相应穴位。

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疼痛放射走向取穴,颈部应选取颈椎棘突旁的压痛点及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并配合取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合谷、后溪为主穴,,可配患侧大杼、肩髃、肩贞、臂臑、手三里等穴。

寒湿痹阻型可配合合谷、大椎;痰瘀阻络加丰隆、血海;气血不足加温灸手、足三里,百会;肝肾不足加温灸肾俞。

2.1.2 针刺方法:针具选用¢0.3mm无菌性一次性毫针。

针刺颈项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时针尖指向病所,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肩部和上肢腧穴时进针后以得气感向手部放射为佳。

并配合电针密波刺激,以增强和维持针感,留针15~20分钟。

当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表现为冷痛或酸痛为主时,在疼痛程度较强的部位加以温针灸,并留针15~20分钟附件3.针刀治疗:适应于颈椎病病史超过3个月合并有慢性周围软组织损伤或影像学有关节突关节增生、关节囊肥厚、关节囊含气的患者。

在C臂X光引导下依据病情松解肥厚关节囊、椎间孔外孔、横突间韧带及相应的横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