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当县长时的收入

合集下载

五斗米是多少斤

五斗米是多少斤

五斗米是多少斤作为一县之长,陶渊明只有五斗米的俸禄吗?过去中国买米、称米是需要用升、用斗来称的,实际上就是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五斗就是五十升。

一升米大概一点五斤,五斗米就是七十五斤。

这样看来五斗米并不多,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可不仅仅是指米,指的是他的俸禄。

对于五斗米是陶潜的月薪还是日薪,这个在历史上的记载非常少。

根据资料参考网友的说法,晋朝时计量单位是一斛为十斗,据记载一品大员每月发粮五十斗。

陶渊明归隐前是彭泽令,彭泽县是个小县,估计陶渊明那时候也就是个九品芝麻官。

所以很多人认为陶渊明的五斗米不是日薪,而是月薪。

如果是一天75斤米那工资非常不错了,一个月75斤也够吃,但是会有朋友认为一个月的话我也不会折腰。

但是在晋朝,官员的俸禄不仅仅只有粮食。

陶渊明每年春、秋两次,共计应该能得到三十匹绢和二十斤棉。

如果说认为布匹价值不高,一年发这么多布匹也值不多少钱。

我们可以理解在这个岗位上不用担心没吃的没穿的。

除此之外当官还可以发田地,重头戏在这里,县令有一顷田可以收租金。

一顷田是一百亩,十顷就是一千亩地,晋朝时粮食亩产大概三百斤,就按照一年只收一季稻来计算,陶潜每年收租只要两成就有六万斤。

现在看来这就是地主土豪的待遇啊,但是五柳先生毅然的放弃了这样的高工资,所以才令人佩服流芳传世。

真相是他看透当时官场的险恶和无耻,自己身为两袖清风之人,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

真实的真相就是陶渊明为了读书人的脸面不受委屈不敷衍,而放弃为官,告老还乡在过田园生活,所以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真相。

真相就是陶渊明为了读书人的脸面不受委屈不趋炎附会而放弃为官,回家写田园风反而成就了他的故事。

代指俸禄。

月薪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通常的解释为,五斗米是陶潜在彭泽县令任上的一个月工资。

由于工资菲薄,还得迎来送往,看上级部门眼色行事,付出大于所得,因此愤而辞官。

其实不然。

陶渊明在彭泽八十天的县令任期内,应发放工资为:十五人力役,三个月月俸8 1斛(第三个月虽然还差十天,但是根据公务人员工资发放形式为月中发放,因此第三个月的工资应该予以发放),绢布9匹(每月三匹)。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很贫苦吗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很贫苦吗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很贫苦吗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很贫苦吗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很贫苦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

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

归田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

这时的诗人,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

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战祸绵延,境遇确已非昔比。

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劳逸结合,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

陶渊明晚年的《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他沦为乞丐的重要证据。

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

而且《乞食》是诗人晚年遭灾时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时生活状况。

诗人写此诗的意旨,主要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在贫困的情况下如何励志苦节。

陶渊明的晚年,与有“五斗米”俸禄的时期相比,生活状况是有变化,但他除农业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资,还有显贵的馈赠。

至于故人延请,新知相邀,饭局一直不少,给诗人的资助也是司空见惯的了。

所以,鲁迅先生就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陶渊明确实叙说过自己的清贫景况,并写有相当多的叹“贫”苦“寒”之句。

其实他的“穷”,只是比起祖辈来要“穷”,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穷”,比起门阀世族的巨富来是“穷”。

但是,他绝非一贫如洗,与真正的贫农相比,则要小康得多。

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

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

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我国官员俸禄制度的正规化始于汉代,而在此之前的秦朝,官员们是依靠食邑的收入和非常规性的赏赐来养家糊口的。

至于说待遇高低,这个只能平均比较,因为品级不同,俸禄差异会很大。

但从总体上来看,唐宋两朝的官员工资待遇较好,尤其是唐朝玄宗时期和宋朝仁宗开始及之后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各代,都比较好。

而相对最低的就要数明朝了,以至于后人在修《明史》时竟得出了“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而清朝虽然在正式工资上向明代看齐,但各级各类补贴非常多,所以至少要在明朝之上。

下面乐奀就和大家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汉朝:建立了实物和钱币兼具支付的俸禄制度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粮食计量。

到了汉代,以“秩”作为官员官阶等级,以“禄”作为官员的报酬标准,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十斗为一斛,一斗为1斤),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汉代官俸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

尤其是在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于是出现了将谷粮折算为钱币发放的形式。

实际上西汉时大多以钱币支付,而东汉则是“半钱半谷”,除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汉武帝时的州只是设立的监察区,没有实际的权力,其州刺史仅为六百石。

后来,州郡升格了,其州刺史和郡太守成为真两千石。

东汉后期刺史升格为牧,牧是一州最高行政长官,为中二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

而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中二千石月钱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月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月钱五千,米三十四斛。

而中郎(皇帝侍卫和随从)秩为比六百石(月60斛),侍郎(宫廷近侍)比四百石(月45斛),郎中(护卫、陪从)比三百石(月37斛)。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

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县长是三百石至五百石不等。

而一般的小吏最低为百石,月钱800,米4.8斛。

《财富》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财富》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财富财富被人们追逐。

世人所指的财富,“财”是指的钱财,“富”是指一种拥有资源产业的状态。

财富这位“大众情人”,到处藏匿,到处乱跑,时来时去,忽隐忽现。

忽而让一些人踩着十层楼沿儿想跳下去;忽而又在扑朔迷离处对一些绝望的人连抛媚眼儿,连连飞吻,撩拨得人上了火,它又逃遁得无影无踪。

就因,勺财富这两个字儿,有人没戴上金手镯,却套上了“铁手镯”。

报纸上见天都报道着,一些人为了聚敛财富丧心病狂,铤而走险,身边的财富没温热,世间最精密的仪器——生命,天底下最宝贵的集成电路——脑壳,却丢了。

其实这里所说的财富应当是谈虎色变的魔障。

平心而论,在财富面前,绝对不是什么人人平等,这无须细说。

判定一个人能得多大财富,聪明智慧,应变速度,胸怀魄力,不一定比得上投胎单位、亲眷层次更重要。

现而今,无论你去吃粤菜海鲜,还是去吃油条大饼,进了店,就有关羽老爷和赵元帅供奉在那儿,为店家招财进宝。

这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店家的一份儿财富。

我们大家的脸,经店家一相,有的天生长成了百元千元大面值,有的是惨白惨白的钢铡儿,圆的;或者顶多是油腻腻的一元,小长方形的那种。

“安贫乐道”,这句话现在不提了,谁提谁的名字后面要授以称号:“傻”,后面还要打个莫名其妙的“×”。

似乎古人谈到“清贫”,总是与“道”联系在一起的,大禅师说:“富贵于我如弃履”,竟然把“富贵”看成是扔掉不要的臭鞋子,今天听起来,此“道”实在惊世骇俗。

大师有大师的活法,大师有大师的道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当县长,已经难为世俗所理解了。

而今,一些乡镇干部,“保长”、“甲长”的,出门都坐奥迪车,县长陶渊明弄一辆“大奔500”还不和玩儿似的?老陶回乡了,门口只有五棵柳树,自称什么“五柳先生”也还罢了,还黄连树下唱歌苦作乐,说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很辛苦的,菊花顶多卖给药店换个手纸钱,“南山”有什么看头?还有一位古代诗人,在混不了多少稿费的几句短诗里说,“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桂冠一去,乌纱一摘,资财何在?以上的一番“神侃”并非我的“版权”。

初中语文_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联系背景,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3、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一位著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他生于庐山,死于庐山,葬于庐山,他的人格为后世所敬仰,《庐山志》里面记载的一首诗是这样评价他的:“五字高吟酒一瓢,庐山千古想风标。

至今门外青青柳,不为东风肯折腰。

”同学们根据诗句的内容猜一下这位诗人是谁?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是什么样的呢?试用一个形容词评价一下。

我了解的陶渊明是一位___________的陶渊明。

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我们自己心中的陶渊明,其实在众多诗人中陶渊明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比如有人说他不屈服于权贵,有人说他具有高尚的品格,也有人说他是个失败的逃兵,实际上的陶渊明是不是你所了解的那样呢?他到底又是什么样的人?这节课我们通过这首《归园田居·其三》进行探究,看你对陶渊明的认识是否会更加深入。

二、感知陶渊明1、齐读诗歌,感知内容。

这首诗讲了陶渊明的什么事?2、释题(二读诗题)诗有诗眼,题有题眼,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归陶渊明从何处归呢?官场,做官曾是陶渊明的人生追求,“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人生短暂,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

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的教导,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这不值得惧怕。

他自信有取得功名的天赋,不管要经历多少苦难,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既然追求做官、愿做官,他为何从官场归呢?3、诗歌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官僚

官僚

官僚“哭穷”当不得真前些时,澳门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财产公开,囊括了政坛至澳门版“事业单位”“国企”等约400名公职人员。

由于仅公布不动产数目、公司股份,财产公开数据库焦点是房产。

特首崔世安共有3套房、3个车位。

主要官员中审计长何永安房产最多,共7套;最“穷”是海关关长徐礼恒,报称无房产。

目睹此景,网民大叹澳门官员太穷。

其实,我们也有官员搞过“财产公开”,从公开的情况看,也相当“穷”。

我记得前两年,常德市汉寿县政法委副书记张天成“应网友之邀”,在网上公布了家庭财产。

其中包括自己、妻子及老人的收入明细,该账单显示张家目前只有一套按揭房,无存款,且欠债4万。

这情势比我们一般人都不如。

更有不少官员,如原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郑州市长赵建才、广州市政协前主席陈开枝、广州市天河区副区长丁建华、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等等官员,曾在不同的场合有过“以我的工资来算,也买不起房”的类似表述,也是一种“哭穷”。

当然,也包括最近被双规的原南京市代市长季建业,他曾在电视台上讲:“说实话,以我的工资来算,大概也要十多年才能买到一个小房,还买不起大房。

”而据新华网10月17日消息,季建业被调查,贪污金额或超2000万。

以南京房价均价8000元/平方米算,以套均100平方米为例,季建业以贪污资金可以购买25套房子,几辈子都住不完。

如此一看,这种“哭穷”真是太当不得真了。

但是,这种“哭穷”总是时有耳闻。

要是放眼历史,会发现,历朝历代,官僚“哭穷”,抱怨薪饷太低者不绝于耳,在此不妨举几例。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在宋代,凡刚入仕途的低级官吏,都先入三班奉职,月薪是七百文钱,再加驿站供给的半斤羊肉,凭驿券领取。

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有人在驿舍题了一首打油诗,抱怨工资太少:“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

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同是宋代,彭乘所著《墨客挥犀》记有一则小故事:一位县尉刚上任,有个举人写信给县尉,希望县尉资助点粮食。

为五斗米折腰的背后

为五斗米折腰的背后

为五斗米折腰的背后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0年第21期我也曾是陶渊明的粉丝,我支持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但五斗米这数字未免低了点,若是50 斗米以兑换折腰,那还值得考虑。

现在想来,其实大家犯了以今度古毛病。

五斗米,数目是有点瞧不上眼,其实含金量不低。

陶兄所谓五斗米,是他的日工资,不是月工资,《晋百官表注》上说,像陶渊明这个县处级,月薪是米四百石,有人折算了,恰好是日薪5斗。

古代的斗是什么样的容器,我们没谁见过,但可以参考一下《梁书·何胤传》里何胤先生之自述,他说他每月吃不完四斗米。

这么一算,五斗米的含金量就出来了,陶渊明一人工资,最少可以保障30 人每天不饿肚子。

当然,人不能只吃饭,不佐佳肴,无肉糜送饭入喉,那饭谁吃得下去?陶渊明每月领取400 石米,这是实物工资,除此之外,还有货币工资,月资2500 钱,一钱在清朝只值两毛,晋朝肯定不止,也在一元以下,大概上千是没问题的,像陶渊明,当了县长,住房是免费安排,出行是八抬公轿,司机工资财政负责;吃饭喝酒,只要他愿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餐餐上馆子,公款买单;穿也是官发制服……一入衙门,衣食住行都由国家包了,我想不出这2500 钱还可做什么用,工资是可以基本不用的。

当官味道,还不在这里。

最有味道的,是可以囤地。

从西晋开始,实行了官品占田制,一品官可占田五十顷,品级每低一级,则少五顷,魏晋南北朝搞的是九品中正制,最低是九品,他可囤地十顷;西晋后期没有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路闹,闹到东晋,没那多田当工资分配给官员了,但仍坚持了祖宗成法,像陶渊明,他圈地八顷十顷也是可以的,只是陶兄佛道思想浓厚,性情淡泊,他只要三顷;这三顷地,不用自己挽裤脚打赤膊,无须脸朝黄土背朝天,全是属吏活计,他只需要挖窖造仓就可以。

陶兄爱酒,他曾经与爱人开过床头小会,研究三顷地的产业结构问题,最后陶兄拍板:“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陶县长地少,属吏干得了,不用请人;其他官员地多,多租给佃农种,自己收租就是了。

陶渊明为何要任彭泽令 又缘何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何要任彭泽令 又缘何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何要任彭泽令又缘何不为五斗米折腰来自百度2012-07-01 10:|分类:浏览318次彭泽是个在藉人口只有2万多人的小县,这里水网稠密,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气温冷热适中,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物产丰富,各种资源繁多,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

陶渊明来到彭泽任职,开始心里是很满意的,因为这里离家不远,只要从彭泽乘船,仅二天时间就可抵达上京里附近的内河渡口;按照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县令可以拥有三百亩公田收支的支配权,收入也归县令所有,足以维持家里生活。

同时,凭他的才能,治理一个小小彭泽县,他也是信心十足的。

他憧憬自己到了彭泽县,一定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尽自己的所能,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当时彭泽县,自从孝武帝太元年间起,由于实行了每个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税制以后,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一般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农民们不愿意更多的拥有土地。

一些荒芜的山林沼泽地也无人愿意开垦,甚至有的农户还将一些贫瘠的土地丢弃,抛荒不种。

二是隐匿人口情况严重,出现了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官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从次年开始,每个成年男丁所缴纳的税米由原来的五石减少为三石,县民齐声欢呼,纷纷赞扬新县令的英明和爱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渊明就因为这次清查户口,得罪了寻阳郡丞何隆。

何隆为出胸中一口恶气,便设计利用督邮刘云的手去惩戒一下陶渊明,督邮是郡中的属官,负责具体监察和考核郡中所属各县官员的政绩,对各县官员的升降任免有着直接的影响。

寻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视各县,称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满载而归。

刘云受何隆之命,依计来到彭泽,他事先没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闯进县衙,以便给陶渊明一个措手不及。

恰在这时,陶渊明正和几个幕僚喝酒闲聊,听说何云驾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刘云却怒气冲冲,不仅不还礼,还喝斥道:“本官行部来到贵县,你等衣冠不整,形态懒散,是何道理?目前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国恩,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众豪饮,不理政事,朝庭要你等滥官污吏何用?”说罢扬长而去,给了陶渊明一个下马威。

古代官员是如何发工资的?

古代官员是如何发工资的?

古代官员是如何发工资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提出了古代官员职务收入及其结构的悬疑东晋义熙元年(405)冬天,大诗人陶渊明辞去了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彭泽县县令。

有关这次辞职的经过,萧统的《陶渊明传》叙述最详:岁终,会郡遣督邮至。

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这故事的缘起,很像刘备在安喜县尉任上的遭遇,不过刘备临走前痛殴督邮,泄了怨气,而陶令只擅吟诗,不会打人,便来个君子动口不动手,留下一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名言。

也正是这句话,后来成为教授们争论不休的课题。

有人认为此言应当做“不能对五斗米道下腰鞠躬”解,也有人释成“不能为求一饱之故折腰”。

最占上风的观点,则是将五斗米解释为陶渊明的职务收入。

但也有质疑的:要说陶令的年薪或月薪仅五斗米,自然不可能;即便是日薪吧,似乎也对不上号。

一天五斗米,一月就是十五斛,一年才一百八十斛,而考之晋朝制度,县令的年薪应是四百斛,怎么会相差二百二十斛呢?该不会被管财务的主簿贪污了吧?这个悬疑,恰好为我们了解一些古代官员职务收入及其结构方面的常识,提供了一个由头。

西汉时官吏的俸禄实行年薪制,全发粮食,每年领取粮食的重量,就是他们的品秩,于是就有万石、二千石、六百石等种种名目,像刘备担任过的县尉这一级,最低年薪是一百石。

从东汉开始,俸禄的形式有了改变,统称为石,实际上是发一部分粮食,发一部分现钱。

这个办法颇受官员们欢迎,因为在此之前,官员要用现钱的话,得设法把粮食卖掉或用以交换其他物品,到底麻烦一些。

陶渊明的那个引起争议的五斗米,其实也同这种钱谷搭配的俸禄结构有关。

按照《晋百官注》记载,当时县令的年薪是四百斛,按月发放,每月米十五斛,钱二千五。

十五斛米除以每月三十天,恰好是五斗米。

古今量器不同,五斗米究竟值多少,需要有个比较。

《梁书·何胤传》上记何胤自称,“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斗米不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陶渊明,又名潜,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东晋末年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思想家。

学历:大学本科。

家世: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统帅八州军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陶逸,官至太守。

陶渊明做官四代,官至彭泽县而令。

陶渊明九岁丧父,由外公孟嘉抚育长大。

孟嘉,著名学者教授,在外公的指导下,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

渊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少年时,陶渊明即为写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言壮语。

42岁前默默“大济苍生”的雄心四度仕官,但四度请辞。

为啥?东晋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军阀混战,那就是野心家的天堂,像是陶渊明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时时受冷落和压制,他又不愿失去人格,同流合污,于是只有挑选官方同最低统治者分道扬镳,回家真隐。

陶渊明第三次辞职后,回到老家,因不善谋生不善理财而穷困潦倒,其任太常卿的叔父陶夔见而怜之,劝渊明出仕,并亲自出面为渊明打通关节,为他谋得彭泽县令一职。

东晋时,一个小县县令就是正六品。

他的薪水有多高呢?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日薪五斗米。

东晋的五斗米,相等于现在的20市斤,按人民币三元一斤支付,日薪六十元。

一个月也就人民币1800元。

这样算是去,县令的总收入岂不是太低了?有很多人不了解古代的薪水制度,因而闹出很多笑话。

东晋时代的官员总收入由四部分形成。

一就是实物工资,例如县令的日薪五斗米;二就是现金工资,例如县令的能卖五斗米的铜钱或者银两;三就是官田总收入,例如县令的官田就是三百亩;四就是灰色收入,而且在古代灰色收入的非常大一部分就是合法的。

让我们来算一下陶渊明担任彭泽县县令的总收入。

日薪五斗米,约合人民币六十元,月薪1800元,加之现金翻倍,即为为月薪3600元人民币,年薪满算(无法告假)就是43200元人民币,再加之官田的总收入,三百亩官田的总收入就是前面两项的五倍(这还是激进的),即216000元人民币,三项合计总额为人民币259200元人民币。

“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谁?“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期间,督邮前来视察,他不肯违背本心而去巴结上司,甩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后弃官归隐。

“五斗米”是当时县令一级官员一月的俸禄。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以为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因其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故称),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生活在东晋刘宋易代的乱世,曾祖是东晋显赫一时的大司马陶侃,但到陶渊明这一代家道已然没落。

早期的陶渊明向往做官,并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但在一些地位不高的官位上做得不甚顺心,目睹官场的黑暗之后,内心的理想几近破灭,遂生归隐之心,常在仕与隐之间摇摆出入。

四十一岁时,他担任了彭泽县令。

一天督邮前来视察,渊明被要求“束带见之”(束带即整装),陶渊明当场甩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后弃官归隐,并写下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他这种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品质,在后世文人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陶渊明创作的诗歌题材较多,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五类。

其中田园诗最能体现其诗作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主要代表作是组诗《归园田居》,诗作描写了美丽的田园景物、简朴的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的耕作心境、苦中有甜的躬耕体验,以及自己生活的穷困和内心的安闲等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下子就拉近了他与大自然田园风光的距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说明衣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不劳动一切都是无稽之谈。

至于陶渊明的行役诗,是他做官时所作,在对行役之艰苦的悲叹中表达了对为官的无所适从,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他“归去来兮”的决心。

咏怀、咏史实为一类,表现了自己不与黑暗、污浊之流同行的高尚品格,《杂诗》、《咏荆轲》等都是这类诗作的代表。

《答庞参军》是其赠答诗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诗写得自然质朴,既不矫情也不虚饰,与同时代文人追求华丽辞藻的诗作泾渭分明。

在陶渊明那里,日常生活的短镜头都可入诗,诗歌如话家常,却又不失诗意。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摘要:晋宋时代大诗人陶渊明把田园生活题材带入诗歌中,开创了文人诗歌的新领领域——田园诗。

诗中的平和、淡泊、静谧意境,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官场情结与田园情结的反复交替碰撞,表现为对生命的无奈与痛苦。

关键词:陶渊明;冲谈诗风;矛盾心理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思想和风格的伟大诗人。

他的田园诗暗示了诗人对空洞野心的沮丧和怨恨。

为了更好地解读他的诗歌,作者探讨了他的诗歌风格和矛盾心理。

一、陶渊明的家世和不幸的人生经历是造就其田园诗作蕴含矛盾心理的前提陶渊明性格鲜明。

他被称为钱和圆明。

他被称为五流先生,在世界上被称为京杰先生。

旬阳柴桑人。

(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部)。

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过武昌大守,父亲陶逸也曾做过官。

陶渊明年仅八岁时,父亲早逝,少年时家境已经衰落,他和妹妹依靠寡母孟氏抚养。

从小孤独的他农忙时,跟着母亲参加农耕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闲下来便在家里读书。

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常著诗自娱以示其志,受魏晋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忘怀得失。

陶渊明年轻时感情炽烈,志向远大,祖父母的成就激励了他。

29岁时,他在江州做酒祭,目睹了官场的黑暗。

三十岁时,妻子去世后,诗人变得更加孤独。

不久他辞职回家了。

过了一会儿,国家称他为大师,但他被拒绝了他拒绝了。

陶渊明三十五岁时,成了桓玄的幕僚,不久他对朝廷失去信心,加之桓玄的篡逆,东晋政局的变化,母亲的病逝等原因,他借故辞官回归故里。

之后,陶渊明又做了刘裕的参军,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又想到归隐。

回到农村的陶渊明,由于家庭负担沉重,官僚腐败,税费过多,风雨不协调,收入来源不稳定,更加贫穷。

于是他来到彭泽当县长。

当时陶渊明41岁。

上任仅81天,他真切地看到了官场的黑暗,感叹道:“我不能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

拳击是关于村里的恶棍的!”①。

从那以后,他退休了,再也没有当过官。

陶渊明在哪个县做过县令

陶渊明在哪个县做过县令

陶渊明在哪个县做过县令
陶渊明在彭泽县做过县令。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

晋代诗人。

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

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

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

后任彭泽县令。

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

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

陶佟留居故里。

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

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庆祝建筑。

陶渊明的五斗米值多少等

陶渊明的五斗米值多少等

2020.3作文通讯2020“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名句。

那么,陶渊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据《晋书·陶潜传》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岁终,“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就是说,有一天,郡里派了个督邮来检查工作。

陶渊明的下级小吏提醒他,要穿戴整齐去迎接上司。

习惯潇洒自在的陶先生就有情绪了,大意是一天只挣五斗米,还要给如此小儿点头哈腰?想得美!我不干了,回家莳弄我的菜园子去。

陶老先生是有个性的人,且不说他辞职的对错,只说这五斗米是多少呢?这五斗米是否就是身为县令的陶渊明当时的收入?非也。

据说西汉时官吏的俸禄是年薪制,全发粮食。

每年领取的粮食以重量计,也就是他们的“品秩”,于是就有了岁禄万石、二千石、六百石等种种名目(刘备担任过县尉,这一级小官的年薪是一百石)。

从东汉开始,俸禄形式有了改变,还是称为“石”,实际是一部分发粮食,一部分发现银。

这个变化颇受官员们欢迎。

因为在此之前,官员要用银两,必须先卖粮食换钱,很不方便。

按史料记述,东晋时县令的年薪是400斛(1斛等于10斗)粮食,一半发粮食,一半折算成银两;如果按月发,则是发15斛粮米,余下发银二千五百钱。

15斛粮等于150斗,分到一月30天,刚好一天5斗。

当时,一斗10升,1升约4斤,五斗米约200斤。

不算另外发的银钱,一天收入200斤米的官员,应该是高收入人群了。

老陶先生身在“公务员”行列,虽然官不大,但生活还挺小康。

陶渊明辞职并不是因为他瞧不起这五斗米。

他是个比较穷困的人,“工资收入”对他来说很重要。

可进入仕途以后,他发现既不能实现自己“猛志逸四海”之壮志,而折腰事人又违拗了自己的本心。

所以,就算五斗米不要了,也不能“徒为所污”。

他不是计较五斗米的多与少,而是看不惯,气不顺,不想与之同流合污。

当下有些人喜好自嘲,也爱发点儿小脾气,工作一多或累了,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以为这是低收入。

陶渊明的五次做官经历

陶渊明的五次做官经历

陶渊明的五次做官经历陶渊明的五次做官经历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陶渊明的五次做官经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共有五次当官的际遇,其中有五次也确实当上了官,只是当官的时间比较短,官当得比较窝囊罢了。

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及他的诗《饮酒》的人,想必会对他厌弃官场、倾慕田园生活的性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陶渊明生来就具有这种性情的吗?答案是:否。

其实,在他辞去彭泽县令之前,他一直是一个在官场和田园间游走的举棋不定的人。

第一次当官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其时他29岁。

他出去当官的目的,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想挣点俸银补贴家用。

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庶母卒,其后家园又为人所侵占。

所以他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

他第一次当的官是江州祭酒,管理的是三国以来形成的民间宗教团体五斗米教的科议事务。

由于不屑于低声下气地逢迎上司,不久他就辞去了江州祭酒的职务,回到他的故里豫章郡康乐县(今江西宜丰县)义钧乡的南山一带,过起了田园生活。

不久,州官又下令召他为主簿,专门处理官府的文书事务。

陶渊明接受了第一次当官的教训,将这推辞了。

第二次当官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到五年(401),时间长达三年。

当时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看中了陶渊明的文才,召他为军府参军,掌管军中的文书簿籍。

虽然身在军营,但他的心里还挂念着他的家人,他的田园生活。

自晋安帝隆安四年底至次年7月末,他先后以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为借口,两次回浔阳老家探亲。

隆安五年的冬天,他的亲生母亲孟氏去世,他于是借口回家乡居丧,干脆离开了桓玄的军营。

第三次当官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三四月间,其时陶渊明服丧期满,正想找点事情做做。

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那你知道五斗米有多少钱吗_1

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那你知道五斗米有多少钱吗_1

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你知道五斗米有多少钱吗本文导读:晋朝的时候有个叫陶渊明的士人,博学有文采但性格散漫,好读书却不求甚解,性嗜酒而又不以为命,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个“佛性”人。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晋大司马陶侃,所以他是个官四代,不改纨绔子弟本色,做官吊儿郎当,做州祭酒觉得太累不干了,做镇军、参军又嫌工资太低,于是在亲戚的活动下做了彭泽县县令。

陶渊明当了县令仍不改“佛性”本色,政绩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官清廉只要工资够买酒喝就行,不求上进不愿为了升官加爵拍上级马屁,很快郡里就派督邮来考核他的政绩找他麻烦,同事叫他要着装整齐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来讨好这些乡下小人”,不久他就辞官回家了,走时还赋了一首《归去来兮辞》以表其志。

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很多人说陶渊明当县令“1个月”的工资才5斗米,1斗米15斤,5斗米也才75斤,这么点的工资这官儿不当也罢。

其实5斗米换算成“1个月”的工资只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厢情愿,而根据晋朝当时“半钱半谷”制来算的话这应该是1天的工资。

根据晋朝制度,陶渊明作为彭泽县县令的官俸按“半钱半谷”制规定是“月钱2500,米15斛”,换算成一天的工资正好是5斗米、83文钱,如果全换算成米就是10斗/天。

根据《梁书何胤传》上的何胤自称“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斗米不尽”,也就是说4斗米可以让一个近60岁的老头吃一个月左右。

那么陶渊明合计300斗的月薪,等于可以让60岁的老人吃75月左右。

如果换算成现在的物价:一个普通人平均一顿在20元算的话,古代的人生活水平算低一点,一天只吃2餐40元,那么陶渊明的月薪就是40*30*72=8.64万。

可见陶渊明明面上的年薪达百万,这在中国是中产以上级别收入了。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大家都是到有权的官员其账面薪水都是假的,背后油水那才是真的。

更何况晋朝的官除了账面上的工资以外,还会给官员配发土地让他种田,以陶渊明的等级可以配到300亩地,实际产出可能是他薪水的5倍,也就是说他的月薪达到40万,年薪500是保守估计。

杜甫写做官的诗

杜甫写做官的诗

杜甫写做官的诗杜甫滞留长安十年,当然是想求得一官半职。

但是当官职到手了,他又有什么感想。

下面我们来读杜甫的诗《官定后戏赠》,看他自己是什么态度。

《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按理说官定下来,那是大好事,就要庆贺一下,但是杜甫为什么说“戏赠”呢?自己嘲讽自己吗?当然是官太小了,他忙了半辈子,就得了这么个跑腿的县尉。

在这样的位置上,怎么能够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呢。

杜甫考进士落第,后来唐玄宗招揽人才,又被宰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蒙骗。

这样杜甫只有借朝廷祭祀大典的机会,向唐玄宗进献三大礼赋。

虽然三大赋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但是还要按规定参加集贤院的考试。

杜甫后来回忆这次考试说,“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在中书省的大堂里为杜甫举行单独的命题考试,集贤院的学士像一堵墙那样围着观看。

录用与否是叫杜甫听通知。

结果这样一等就等了四年,最后给安排了一个河西尉。

这“尉”是县令手下的一个办事员,是替县太爷打杂的,杜甫没有到任。

后来朝廷又改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首都卫队里面看守军需器械的,相当于仓库管理员。

诗的前四句就是说的这件事。

这样的给县太爷跑腿的河西尉不当了。

陶渊明曾经是彭泽令,一县之长,因为要向督邮折腰,他都辞职不干了。

何况这一个县尉更没有职权,县令做好做歹都得听他的。

这个时候杜甫也有四十五六岁了,他真的是不愿意再点头哈腰、东奔西走地服侍县长了。

所以他选择了去看仓库,就管好自己手里这一串钥匙,这样就不会看任何人的脸色了。

看仓库毕竟还有低微的薪水,因为还有家人的生活,还有自己也要喝酒。

所以还得写诗,还得痛饮,还得依托朝廷,感谢朝廷的关心。

皇上这样对待杜甫,杜甫毫无怨言,还要说它是“圣朝”,可见这话里有多少的无奈,有多少的心酸。

这正像高明一句诗所说的,“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管仓库钥匙,这么低的职位,那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立志要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还能实现吗?如果不能实现,永远也没有希望了,还不如像一些文人士大夫一样归隐田园,回到河南巩县去种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当县长时的收入问题是,隐居也得有资本,这时候陶渊明已经不是一个人,家里有老婆,有孩子,而且不止一个孩子,没人养活是不行的,假如陶渊明没在做参军的时候攒下一大笔钱,假如他没有别的谋生手段,那么在他辞职之后一段时间,家庭生活必然会出现经济危机。

事实上,陶渊明还真的没有攒下多少钱,也真的没有其他谋生手段——除了务农。

而从古至今,务农的收入永远是很低的,丰收年景,或者囤有余粮(《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一遇灾荒,家里立马揭不开锅(《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

所以陶渊明辞职以后要想过上一种安全的、安心的、起码不招家人埋怨的隐居生活,必须先想法设法攒一笔钱。

陶渊明不会经商,或者不愿经商,这快速攒钱的办法,还是去从政。

所以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他意思是说:“我想去当县长,以便攒够隐居的钱,行吗?”当然行。

他的靠山,也就是做市长的那位陶夔叔叔,一听侄子想当县长,就帮他活动开了。

很快,朝廷任命下来,陶渊明成了彭泽县令(《归去来兮辞并序》:“家叔以余贫苦,遂荐用于小邑。

”)。

五斗米是多少陶渊明有一句最著名的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是指他的薪水。

通常理解有三种:一、这是个概数,形容工资之少,并不是确指做县长有5斗米的薪水。

二、这不是概数,东晋后期官员工资以实物为主,当时陶渊明的月薪就是5斗米。

三、五斗米不是月薪,而是日薪,陶渊明每天能挣5斗米。

我认为,第三种理解是对的。

看《晋书·职官志》就知道,当时最高级别的官员“食俸日五斛”,每天的薪水是“五斛”,即50斗米;二品官“食俸日四斛”,每天的薪水是40斗米;三品官“食俸日三斛”,每天的薪水是30斗米;三品以下官员每天能领多少斗米,《晋书》无载,但依此类推,陶渊明这个彭泽县令每天5斗米,应该符合晋朝工资定例。

有人认为,“五斗米”也可能是月薪。

这个说法错得离谱。

晋朝一斗米还不到4斤重,5斗撑死了20斤。

一个月20斤米,别说养活家小,就是陶渊明一个人吃也不够。

那位说了:“我一个月10斤米都吃不完耶!”或者拿出饥饿时代的例子来:“我们那时候一个月只给8斤粮票!”我想请您弄清楚两条:第一,古人谈口粮,是以不含其它任何食物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只吃某种食物的情况下,一个人一天需要吃多少;第二,这里说的是可以维持正常生存,而不是挨饿或者吃到胀死。

关于两汉和魏晋时古人口粮,史籍上的记载实在太多,一成年男子在正常情况下,每天口粮绝对不低于5升,稍高一些的,会多到12升。

大伙若有不同意见,敬请参读中华书局1993年版的《流沙坠简》,以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的《楼兰尼雅出土文书》。

我还听过另一种疑问:如果“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指一天5斗米,那为什么陶渊明不说大家都习惯的月薪,而偏要说日薪呢?其实经济史界早有定论:晋朝官员是以日计俸的。

也就是说,当时就是按天算工资,而不是按月算工资。

至于证据,从《晋书·职官志》、《晋书·安帝纪》以及《晋书》中某些列传中可以找到一大批。

我个人认为,按天算工资的规矩不止流行于两晋,在南朝刘宋也有遗风,因为宋明帝在位时曾经多次减发官员“日料”。

众所周知,“料”就是“料钱”,料钱就是工资,“日料”呢,不就是每天的工资嘛?甚至到了唐朝,白居易写诗,还说“为贪逐日俸,拟作归田计”。

宋人贺铸自叙诗里也有“日俸百钱”的话头。

所以陶渊明“五斗米”是指一天五斗米,这个毫不奇怪,您现在习惯说月薪多少,未见得陶渊明也习惯这样说,人家晋朝人恰恰就是习惯说日薪多少,咱不能以今人之嘴代替古人之嘴,是吧?但是按天算工资不等于按天发工资,两晋给官员发薪水的频率其实是很低的,既不是每天发一回,也不是每月发一回,更不是每年发一回,而是每季发一回。

有时候朝廷嫌每季发一回太麻烦,改成每半年发一回。

这个规矩后来被唐朝继承,唐高祖、唐太宗在位的时候,给官员发禄米也都是半年一回。

探讨完了陶渊明“五斗米”的真正含义,我们再来看看这每天5斗米究竟是多高的薪水。

前面说过,晋朝一斗米最多4斤重,5斗米则重20斤,一天20斤,一个月600斤。

按现在米价,设若每斤米2.5元,600斤米则值1500元。

光看这个数字,陶渊明的月薪是很低的。

又有朋友说:“二十年前,省长、市长月薪也不过百八十元,陶渊明月薪1500元并不低啊!”请注意,计算陶渊明月薪时,是通过实物换算的,已经排除了物价变动的因素。

而你拿二十年前的工资说事儿时,并没考虑物价的变动,所以比得有点儿无厘头。

真正靠谱的比法儿,是先按照物价指数把二十年前省长、市长的月薪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再按照物价指数把一千多年以前陶渊明的月薪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俩比较对象都放到一个时点上,这样才可以比。

而这样比的结果,不用说你也明白。

不光五斗米,还有三顷田您知道,统计现在的官员收入有一个基本定律:合法收入可以忽略不计,非法收入才是大头。

类似的,统计晋朝的官员收入也有一个基本定律:月薪可以忽略不计,公田收入才是大头。

晋朝政府给地方官划拨一批耕地,允许他们自由耕种,每年收获的东西归他们所有。

这些收获的东西,就叫“公田收入”。

具体给每名地方官划拨多少耕地,取决于该地方官的品级和职位。

像大军区司令(都督),能得到20顷耕地;省长,能得到10顷耕地;市长,5顷耕地;县长,3顷耕地。

(《晋书·应詹传》:“都督可课佃二十顷,州十顷,郡五顷,县三顷。

”)《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在彭泽县当县长时,“公田悉令吏种秫谷”,把朝廷拨给他的全部公田都拿来种酿酒的植物。

他媳妇不乐意,说这么多土地都拿来供你喝酒,太可惜了,于是陶渊明退让一步,“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晋书·陶潜传》:“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该记载既与当时公田制度不符,又与《南史·陶潜传》、《晋书·陶潜传》相异,应为讹误。

)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加起来刚好3顷。

3顷就是300亩,这么多公田,陶渊明一个人耕种肯定是忙不过来的,即使加上他的老婆孩子也够呛。

那么,谁来帮他耕种呢?四种人:文吏、武吏、医生、算命的。

(《晋书·应詹传》:“(公田)皆取文武吏、医、卜(耕),不得扰乱百姓。

”)“文吏”就是县衙里的书办之类,“武吏”就是县衙里的保安之类,在帝制时代,这两种小吏与医生和算命先生的地位同样低贱,另外,四种人各有各的谋生手段,不靠种地为生,不为国家贡献农业税,所以晋朝政府强令他们定期去地方官的公田里干活儿。

当时在陶渊明公田里干活儿的,应该以他县衙里的书办和保安为主,因为史传有载,陶渊明那300亩公田“悉令吏种秫谷”,没提医生和算命先生。

东晋时,江南地带中等肥沃的土地,每亩(晋亩,比今亩小)每年能出产粮食33斗(参见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144页。

)。

陶渊明300亩公田,每年应该能出产粮食9900斗。

我们前面说过,他一天的工资是5斗,一年则为1825斗,公田收入是他年薪的5倍还要多。

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书办、保安等小吏帮陶渊明耕种公田,作为报酬,每年收获的东西需要分给他们多少?答案是:一点儿也不用分给他们。

因为晋朝地方官的公田不同于唐宋地方官的“职田”,后者虽然也是按照地方官的品级和职位来划拨,但并不是直接把土地拨到官员手中,而是指定某一县某一乡某一村的若干百姓,命令他们以后不用将农业税交给国家了,改为交给某一地方官。

也就是说,唐宋的职田名义上是拨给官员一些土地,实际上是拨给他们一些税收,职田里谁去种庄稼,种什么庄稼,种不种庄稼,都不用官员去操心,他们需要操心的,只是自己到年终能不能拿到“职田实际拥有人”也就是农民们交上来的那批粮食。

而晋朝的公田,却是实实在在划拨出去的国有土地,是官员任期之内完全归其所有的,上面并不附有农民,谁来耕种,种什么作物,甚至连怎么进行田间管理,都需要地方官去管,但是他们最后得到的,是全部的农业收入,而不是仅仅只有农业税。

至于帮他们耕种公田的书办、保安、医生、算命先生等人,其劳动只是一种必须付出的劳役,并没有丝毫报酬。

当然,假如某些地方官心肠软,出手大方,也有可能允许他们在收获时扛几袋粮食回家,但那是“恩赐”,并非报酬。

提前辞职的风险从前面的分析可知,陶渊明公田的收入远远高于工资。

我曾经以俗人之心度高人之腹,猜测陶渊明当初之所以干祭酒干不长,干参军也干不长,偏要来彭泽当县令,就是因为县令有相对丰厚的公田收入,而祭酒和参军没有。

但后来的事实告诉我:我想错了。

陶渊明在县长的职位上待的时间更短,才干了八十多天县太爷,就一甩衣袖,扬长而去,既不留恋县令的权势,也不留恋公田的收入。

陶渊明辞职的原因,历史上写得很清楚:某督邮到彭泽县检查工作,陶渊明出去迎接,一下属提醒他,迎接上司得穿官服,您连腰带都不系,可别惹督邮不高兴。

陶渊明听了这话,恼了,然后就说了那句千古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随即挂印而去,非常潇洒。

督邮这种官,在职能上近似现在的市反贪局局长兼监察局局长监纪检委书记,但其品级不高,跟陶渊明做过的参军一样,同属幕僚阶层,只为长官打工,不对朝廷负责,薪水也不从国家财政发放。

督邮的品级与参军等同,都是七品,但这个七品不能算是正式官阶,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属于“编外人员”。

陶渊明呢,身为彭泽县令,官居六品(东晋后期,县令有六品、七品两种,彭泽为大县,设六品县令。

),级别比督邮高,而且是货真价实的领导,大概因为这个缘故,他才说督邮是“乡里小儿”。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那个督邮索取贿赂,狐假虎威,到彭泽县后作风不正,就像当年刘备在小沛当县令时碰到的那个督邮一样,才使得陶渊明怒气勃发,不愿意系上腰带去见他。

陶渊明的脾气很大,远不及其曾祖陶侃有韧性。

陶侃年少时,家境也很差,经亲戚推荐,才做了小官,然后一路向上爬,最后终于飞黄腾达。

他仕途中所受的气,可比陶渊明大得多了。

譬如说,他跟一个出身士族的官员坐同一辆马车,被另一个士族官员瞧见了,那个官员质问车上的这个官员:“你怎么跟这种不属于士族的下贱东西在一块儿?”士族瞧不起非士族,是两晋南北朝的惯例,换陶渊明,或者换作你我,立马给他来一个漂亮的回旋踢,让那个趾高气昂的士族口鼻蹿血,但陶侃把火气憋在肚子里,不动声色,所以这是个能搞政治的人。

陶渊明胸无城府,受不得窝囊,所以他只能做文学家,不能当政治家。

当然,当政治家也未必是好事儿,当文学家也未必是坏事儿。

因为督邮的缘故,陶渊明愤而辞职,满打满算,这一任县官干了不到三个月。

前面我们探讨过,晋朝官员薪水按天计算,却按季发放,陶渊明的任职时间不到一季,所以我怀疑他走的时候还没有领过一回工资。

我们乐观一点儿,假设陶渊明领了一回工资,那么公田呢?他能拿到公田收入吗?肯定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