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校训主题班会【精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旭校长把“知行合一”和“ 见贤思齐”有机地结合起来,她的一个工作报 告题目就是《知行合一 见贤思齐》。于是便把这两句话定为广西幼专的校训 。
“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这一定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关于“尊师”,《礼记 ·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思是: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 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 ,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 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 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知识为
了解 校训、校风、教风、 学风、传统
主题班会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1级8班 2012年10月27日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是一个学校 的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 ,是学校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校 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专校训
知行合一,见贤思齐
校风——尊师爱 生,谦和向上
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语)。“和”是社 会运行的秩序:“相成相济”;“和”是多样性的存在,是多元统一的整体;本质上是一 种关系与秩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祀·中庸》)。“和”是社 会协调的保障:“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今天,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思想值得提倡和弘扬。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校园和谐,方能学术活跃,个性发展,与时俱进,创生出新思想、 新理念。“向上”,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追求上进,力争上游;志向高远,胸怀博大。
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尊师”是对学生而言的,“尊”当然是毕恭毕敬。尊师应该是每位同学从内心发出的真诚的感悟, 并且将这种感悟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的目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 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在校园中,文明的举止,遵规守纪,体现着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在生活中,彬
教风——因材施 教,教学相长
传统——艰苦奋 斗,诚实做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风——好学善思,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 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思想意念、科 学知识;“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 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王阳 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2、以知为 行,知决定行。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 “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加之陶行知先生一以贯之的 精神——“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就是力求培养学生 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精神也是强调理论知 识和技能技巧相结合,学习的知识要和今后的工作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 最大特点是“技术应用”,因此,要求高职人才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
彬有礼的行为,见到老师一声问候,让老师先行,体现了教师的教导和培育。
“谦和”,有两种意义:一是谦虚平和,善与人交。语出《晋书·良吏传·邓攸》:“性谦和, 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谦和是一种态度,谦和是一种品格。谦和,是伟人广 阔的胸怀,是诗人浪漫的情怀,是智者广袤的心怀,是成功者胜利的感怀。二是提倡谦虚, 倡导和谐。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理念。谦虚是一种美德。和谐,有团结、容纳多样并 存共生之意。和谐,就是以人为本,老师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和谐共振;校园环境, 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和谐发展。“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 一种政治智慧,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崇尚 “和”的思想。《周易》、《论语》、《道德经》等古代经典中对“和”之论说甚多。 “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 “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 同也。”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所强调的“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运用差异进行教育的 先范。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 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 意义的“因材施教”应包括因性别不同而教、因年龄大小不同而教、因性格不同而教、因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古人在一千多字的《 三字经》里,就树立二十几种类型的榜样。今天的学校更要根据不同的系部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育主题,树立各种类型的榜样,形成 “见贤思齐”的操作流程,即树贤→学贤→践贤→成贤。使全校师生学有榜 样,赶有目标,个个争做贤人。让“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一代一代地传下 去。
知行合一”。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 :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学习。意思是: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主动向 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 毛病。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几千年来,经久 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明德励志、身体力行。“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 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 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不贤之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 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 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