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
命题要求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选拔考试及命题要求
一、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
二、考试方式为闭卷。
三、考试时间为一天。
上午120分钟;下午180分钟。
四、上、下午试卷满分各为100分,总分200分。
五、试卷构成
(一)上午卷:单项选择题与医案分析题
1、四门经典单项选择题:40题,每门经典各10题,每题1分,共40分。
2、医案分析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
2.1古代医案:1题,必答题30分,要求写出理、法、方、药,并对医案进行分析。
2.2现代医案:8题,每题30分,按内、外、妇、儿、针灸、骨伤、眼、耳鼻喉科顺序排列,任选一题作答。
要求写出病案的中医诊断、辨证、治法、处方用药。
(二)下午卷:四门经典问答题与论述题
1、四门经典问答题:共4题,每门经典各1题,任选3题作答,每题15分,共45分。
2、四门经典论述题:共2题,任选1题以论文形式在稿纸上作答,字数在1000-2000字之间,55分。
六、试题难易度
试卷中试题难易度的比例为:难题占20%,中等难度试题占60%,易题占20%。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选拔考试的通知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选拔考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公布日期】2019.05.14•【字号】•【施行日期】2019.05.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医政医管其他规定正文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选拔考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选拔考试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教育便函〔2019〕89号)要求。
现将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选拔考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考试对象北京市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候选人(见附件2)。
二、考试内容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四部中医本科教材为主要内容。
考试大纲详见附件1。
三、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四、考试时间2019年6月1日(星期六)。
考试时间半天,上午9:00~12:00,共180分钟。
五、考试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教三楼(原科研楼)三层37教室(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六、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联系人:岳松涛电话:************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系人:朱博文电话:************附件:1. 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选拔考试大纲2. 北京市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候选人员名单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19年5月14日。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考试大纲《伤寒论》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伤寒论》一、课程简介《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读《伤寒论》,加深学员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水平,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二、课程目标1.掌握《伤寒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脉络;2.理解《伤寒论》中各论的疾病概念、病因病机等内容;3.熟悉《伤寒论》中的病案分析、辨证论治等内容;4.强化学员对中医经典的研读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考试方式及要求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3.考试题型:主观题和客观题;4.考察内容:《伤寒论》的基本知识、病例分析和辨证论治。
四、考试大纲1. 《伤寒论》的基本知识1.1 书名、作者和出版年代; 1.2 《伤寒论》的组成结构和篇章安排; 1.3 《伤寒论》的独特之处。
2. 病因病机2.1 伤寒的病因和流行规律;2.2 伤寒论中常见的病机理论;2.3 伤寒的病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3. 疾病分类及病候3.1 伤寒论中的疾病分类; 3.2 各疾病的主要病候特点;3.3 伤寒论中的典型病案分析。
4. 辨证论治4.1 《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和原则; 4.2 伤寒论中各疾病的辨证要点; 4.3 临床实践中的辨证论治技巧。
5. 辨证论治实践5.1 典型病案的辨证论治; 5.2 辩证施治的方法和步骤;5.3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建议和经验。
五、参考书目1.张仲景. 伤寒论.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于丹. 医隐经.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王仲景. 辨证论治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以上是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的考试大纲《伤寒论》的简要介绍。
通过认真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相信学员们将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提供更有效的中医诊疗服务,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候选人的通知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候选人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1.11.16
•【字号】
•【施行日期】2021.11.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医政医管其他规定
正文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
修项目培养对象候选人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北京市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分配名额数量及选拔考试成绩,现公布候选人名单,并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全国考试工作
(一)考试对象
北京市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人才项目培养对象候选人(附件1)。
(二)考试内容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专著等医籍为主要内容,重点考查对原文的背诵、理解、运用和创新。
考试大纲沿用《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2〕19号,附件2)。
(三)考试形式
闭卷,计算机化考试。
(四)考试时间、地点
2021年11月28日(星期日)地点待定
1.上午卷9:30-12:00,考试时间150分钟;
2.下午卷14:30-18:00,考试时间210分钟。
二、考前培训工作
近期,我局将统一组织参考对象开展考前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三、联系方式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刘楠83970053
附件:
1.北京市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人才项目培养对象候选人名单
2.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021年11月16日。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考试大纲之金库要点析要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考试大纲之金库要点析要一、概述本文档旨在分析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考试大纲中的金库要点。
通过对此要点的深入剖析,使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该考试大纲,并为备考提供指导。
二、金库要点1. 中医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 中医诊断:重点了解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及操作规范。
- 中医药物学:包括中药学、针灸学等内容。
- 中医治疗技术:重点掌握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相关技术。
2. 中医临床实践- 常见疾病诊治:重点了解中医对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 常用方剂应用: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以及适应症与禁忌症。
- 中医针灸治疗:重点了解主要针灸穴位及其作用,并能正确操作针灸术。
- 中医推拿治疗:了解常用推拿手法、治疗原则等。
- 中医药物治疗:掌握中药的功效、用法、剂量等。
3. 临床经验与技能- 病案分析与危急重症处理:研究如何分析病案,准确判断疾病的危急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中医体验诊断:掌握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病情,提出准确诊断。
- 临床实技能:熟练掌握针灸、推拿等技术操作,并能够进行病人沟通和病历记录。
三、总结金库要点即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考试大纲中的重点内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研究和掌握这些要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研究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刷题、模拟考试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备考效果。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之金匮要略要点解析
金匮要略一、治未病的含义及理论指导意义从广义上阐发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故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是有深刻意义的。
要预防疾病,就要内养真气,外避邪气;一旦发病,就要早期治疗,并根据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五脏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举肝为例,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说明。
二、内伤杂病的病因与治则从邪正两方面阐述了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正常的气候,常为影响人体发病的外在条件,但是否发病,关键还在于正气的强弱,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而邪入经络,深入脏腑的疾病,内因是发病的关键。
本章还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学说,为后世病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关于疾病的治疗,强调虚实必须异治,表里当分缓急,新久宜有先后,攻邪当随其所得等,通过举例提出了原则性的指示,对病人的饮食居处等护理方面也提出了要求。
三、痉病的证治痉病是指以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本章认为痉病的原因除了外感风寒湿邪之外,机体津血的不足,筋脉失于濡养亦可致痉。
痉病主脉为弦脉。
外感痉病有刚柔之分,风寒表虚兼有内热伤津的柔痉,用栝蒌桂枝汤滋养津液,解肌祛邪。
风寒表实气逆于上的欲作刚痉,用葛根汤解肌发汗,滋养津液。
邪入阳阴、热伤津液的里实热痉病,用大承气汤泄热存阴。
总之,痉病的治疗在发表里的同时,必须兼顾津液,这是治疗痉病的一项重要原则。
四、湿病的治则与证治湿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本章所论,重在外湿。
治疗外湿的基本法则是发汗,但发汗的原则是“微微发汗”,使风湿俱去。
若兼有内湿而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应当利小便。
湿性濡滞,非阳不化,故发汗、利小便的同时应顾护阳气,同时可妄用大汗、火攻和下法。
湿病的具体治疗应根据其风湿的孰轻孰重以及体内阳气虚弱的程度而治疗方法。
寒湿在表无汗而身烦痛,属表实的,用麻黄加术汤解表散寒化风湿有化热倾向,症见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清化;风湿表虚,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化湿。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为规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保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顺利实施,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根据研修项目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总结以往研修项目实施经验,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一、本考试大纲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依据。
二、中医理论考试包括四门经典考试及医案分析。
其中四门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温病条辨》)。
具体内容和要求附后。
三、考试方式为闭卷。
四、考试时间1天。
上午120分钟;下午180分钟。
五、上午试卷为单项选择题与医案分析题;下午试卷为四门经典问答题与论述题。
满分各100分,总分200分。
六、参考资料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经典必读》和《中医经典必读释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黄帝内经》养生1.早衰的原因和养生的方法2.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及肾气的作用3.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及养生的要领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5.“治未病”的含义及临床指导价值阴阳五行1.阴阳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清阳”、“浊阴”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4.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5.“壮火”、“少火”的概念及临床意义6.五气之胜的致病特点及阴阳偏胜的病理表现7.阴阳理论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8.五行的概念、临床应用及亢害承制的医学意义9.“人与天地相参”的含义及临床应用藏象1.“十二官”的生理功能及“十二官不得相失”的意义2.“藏象”的含义及其方法论价值3.“五藏之本”的内容及医学意义4.五藏、六府、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价值5.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6.“四时五藏阴阳”的医学意义7.因经脉脏腑阴阳属性的不同其发病各异的道理和规律8.“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9.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对临床实践的启示精气神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临床意义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医学意义3.情志致病的原理及五脏虚实的临床特点4.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与壮老及睡眠的关系5.三焦的功能特点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临床意义7.六气的生成、作用及六气耗脱的证候特点8.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人之常平”(即健康人)的标志9.“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经脉1.经脉理论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2.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及“是动病”“所生病”候,其对临床的启迪作用病因病机1.病因分类及其与发病部位的关系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临床意义3.阴络伤和阳络伤引起出血的临床特点4.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阳气的病理表现及护养5.煎厥、薄厥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医学意义7.五味太过的危害性及“谨和五味”的临床意义8.“百病生于气”的内容及实践意义9.阴阳盛虚的临床特征和机理10.“病机十九条”中五脏病机、六气病机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11.“病机十九条”中所提示的分析病机的方法12.以树喻人说明人体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3.“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临床意义14.上、中、下三气不足的临床特点15.“生病起于过用”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7.“五劳所伤”的临床特点18.“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9.四时之邪致病的临床表现病证1.“伤寒”、“两感”的概念及热病的形成、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2.“阴阳交”、“风厥”、“劳风”的病机、临床表现及预后3.咳的病因病机、五脏咳六腑咳的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及治疗法则4.“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医学意义5.引起疼痛的病机及十四种痛证的鉴别诊断6.行痹、痛痹、著痹、五脏痹、六腑痹的形成、临床表现、治疗原则7.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及临床意义8.水胀、肤胀、鼓胀的主要症状及鉴别要点9.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原则10.“五藏阳以竭”所致水肿的病机、治疗方法11.脾疸、消渴的病机、治法12.大厥的病机及预后诊法1.诊脉、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运用要领2.五脏得强、失强的诊察要领3.脉有胃气的重要意义及真脏脉的特点、临床意义4.“四易”、“四难”的含义及临床意义5.五实证、五虚证的临床表现与预后判断6.“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治则治法1.“异法方宜”的实践意义2.因势利导治疗法则的临床应用3.“神不使”的含义及在治疗中的作用4.“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临床意义5.标本治则的实践意义及应用原则6.“妇人重身”的治疗原则及实践意义7.正治法、反治法的含义及应用8.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病的治疗原则9.心理治疗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1)2.太阳病的证候分类(2、3、6)3.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与辨寒热的真假(8、11)4.太阳中风的证治与桂枝汤的应用(2、12、13、24、53、54、57、95)5.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4、18、20、21、22、28、43、62、112、117、118、)6.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58)7.表郁轻证的证治(23、25、27)8.太阳伤寒证治与麻黄汤的应用(3、35、36)9.伤寒兼证的证治(31、32、33、38、39、40、41)10.太阳蓄水的证治(71、72、73、74、127、156)11.太阳蓄血的证治(106、124、125、126)12.太阳变证的治则与证治举例(16、34、61、63、64、65、66、67、76、77、78、79、80、102、131、135、136、137、138、149、151、154、155、157、158、159、161、162、163、172、173、177)阳明病1.阳明病提纲(180)2.阳明病脉症(182、185、186、187、188、210)3.胃热弥漫证的证治(26、176、219、350)4.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证治(26、168、169、170、222)5.阳明腑实证的证治(207、208、210、213、214、215、238、239、241、248、249、250、252、253、254、255)6.脾约的证治(247)7.阳明湿热发黄的证治(199、236、260、261、262)8.阳明蓄血的证治(237)9.胃寒欲呕的证治(243)少阳病1.少阳病提纲(263)2.少阳病脉证与小柴胡汤的应用(96、97、99、100、101、104、229、230、264、265、266)3.少阳兼证的证治(103、107、146、147、165)太阴病1.太阴病提纲(273)2.太阴脏虚寒证的证治(273、277)3.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的证治(279)少阴病1.少阴病提纲(281)2.少阴寒化证的证治(282、304、305、306、307、309、314、315、82、316、317、323)3.少阴热化证的证治(303、223、319)4.太少两感的证治(301、302)5.少阴咽痛的证治(310、311)6.少阴阳郁的证治(318)7.少阴兼里实热的证治(320、321、322)厥阴病1.厥阴病提纲(326)2.厥逆的证治(335、337、338、350、351、352、353、356、357)3.下利的证治(359、371、373、374)4.呕吐的证治(359、378、379)霍乱病1.霍乱的特点(382)2.霍乱证治举例(386)3.霍乱里和表未解的治法(387)4.霍乱愈后的饮食护理(391)差后病1.差后劳复的证治(393)2.差后更发热的证治(394)3.差后胸上有寒的证治(396)4.伤寒解后气阴两伤的证治(397)5.差后的饮食护理(398)注:括号中的数码是指原书中条文的编号。
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
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结业考核。由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结业考核采用积分 制,结业考核总积分 300 分,及格线为 200 分,达不到及格线 的研修学员不能结业。300 分中,平时考核占 100 分,中医经 典理论考试占 50 分,中医临床医案考评占 50 分,策论考评占 50 分,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考评占 20 分,结业论文考评占 30 分。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理由,表述个人条件、特长和志向,提出研修计划;经所在单位 初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查。
4、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申请人的《研修申 请书》及研修计划进行审核,要求申请人公开答辩,考核申请人 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中医临床水平,并按成绩排序,择优选拔、确 定候选人,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必要时向同行和社会公众征询意 见,并于 2008 年 6 月 30 日前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修申 报书》文字材料一式两份,附电子版)。
4、中医临床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建立中医临床科研思维 模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努力继承前人学术思想与 临床经验,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5、研修期满,提交 90 份反映研修成果的中医临床医案; 提交全面总结研修计划执行情况和着重反映本人具有中医思辨 内容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结业论文。
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附件1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认真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提出的“名医、名科、名院”战略,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在全国选拔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高临床水平和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着力提高其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新一代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带动中医临床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的提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一、培养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一批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尽快成长为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中医药理论扎实、临床诊疗技术精湛,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二、培养对象(一)培养对象应具备的条件1.现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且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年龄不超过50周岁。
2.中医理论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面较宽。
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与中医临床相关的较高学术水平的本学科论文或者出版过专著;或者承担过地市级以上中医临床科研课题。
3.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较高,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疗效显著;运用中医手段治疗本学科疑难病症有独到之处,有特色。
4.医德医风、服务质量等受到患者和群众赞誉。
5.有培养前途,学习与实践中有较高悟性和钻研精神,身体健康,学习刻苦、努力钻研,有志于献身中医药事业。
符合上述条件并获得第一、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出师证书的继承人以及省级以上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专病)带头人优先考虑。
(二)遴选程序与方法1.本项目计划在全国选拔200名培养对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全国各行政区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主任医师基数和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人员等情况,将候选对象名额400名分配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考试大纲《伤寒论》 (2)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伤寒论》考试大纲《伤寒论》一、病因篇:1. 翻译《伤寒论》中相关的病因理论及解释。
2. 解释热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外感邪气的关系。
3. 论述风、寒、暑、湿、燥等外邪对人体的影响及其致病机制。
4. 研究《伤寒论》中提到的各种疫病流行的病因及其特点。
二、病机篇:1. 解释《伤寒论》中提到的病邪入侵经络的病理过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论述热病的传变规律、病位病证的关系及其治疗原则。
3. 分析风寒湿燥火等病邪侵袭人体后的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特点。
三、证候篇:1. 论述《伤寒论》中提到的阴阳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的证候表现及其特点。
2. 解释热病和寒病的不同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思路。
3. 分析《伤寒论》中提到的各种疫病的特殊证候及其对病情判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
四、治疗篇:1. 论述《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2. 解释《伤寒论》中提到的清热解毒、宣发解表、泄热解肌、温里散寒等治疗原则。
3. 研究《伤寒论》中的常用方剂及其运用规律。
五、预后篇:1. 分析疾病的预后及其判断标准,包括病情变化的趋势、康复情况等。
2. 论述经络瘀阻、脾胃虚弱等病后遗症的产生及其预防、治疗方法。
3. 研究《伤寒论》中提到的病后复发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六、病案分析篇:1. 分析《伤寒论》中的典型病案,包括病情描述、辨证思路、治疗原则及具体方法等。
2. 讨论临床实践中根据《伤寒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以上大纲仅作参考,具体考试内容以实际情况为准。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之金匮要略要点解析
金匮要略一、治未病的含义及理论指导意义从广义上阐发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故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是有深刻意义的。
要预防疾病,就要内养真气,外避邪气;一旦发病,就要早期治疗,并根据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五脏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举肝为例,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说明。
二、内伤杂病的病因与治则从邪正两方面阐述了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正常的气候,常为影响人体发病的外在条件,但是否发病,关键还在于正气的强弱,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则无山入其月奏理。
而邪入经络,深入脏腑的疾病,内因是发病的关键。
本章还提出了“千般疚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学说,为后世病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关于疾病的治疗,强调虚实必须异治,表里当分缓急,新久宜有先后,攻邪当随其所得等,通过举例提出了原则性的指示,对病人的饮食居处等护理方面也提出了要求。
三、痉病的证治痉病是指以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本章认为痉病的原因除了外感风寒湿邪之外,机体津血的不足,筋脉失于濡养亦可致痉。
痉病主脉为弦脉。
外感痉病有刚柔之分,风寒表虚兼有内热伤津的柔痉,用枯篓桂枝汤滋养津液,解肌祛邪。
风寒表实气逆于上的欲作刚痉,用葛根汤解肌发汗,滋养津液。
邪入阳阴、热伤津液的里实热痉病,用大承气汤泄热存阴。
总之,痉病的治疗在发表里的同时,必须兼顾津液,这是治疗痉病的一项重要原则。
四、湿病的治则与证治湿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本章所论,重在外湿。
治疗外湿的基本法则是发汗,但发汗的原则是“微微发汗”,使风湿俱去。
若兼有内湿而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应当利小便。
湿性濡滞,非阳不化,故发汗、利小便的同时应顾护阳气,同时可妄用大汗、火攻和下法。
湿病的具体治疗应根据其风湿的孰轻孰重以及体内阳气虚弱的程度而治疗方法。
寒湿在表无汗而身烦痛,属表实的,用麻黃加术汤解表散寒化风湿有化热倾向,症见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黄杏仁慧议甘草汤解表祛湿清化;风湿表虚,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用防己黃茂汤益气固表化湿。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之伤寒论要点解析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之伤寒论要点解析考试大纲概述本文档是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的伤寒论考试要点进行解析的文档。
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对于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的要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的核心内容,为顺利通过考试提供参考。
伤寒论概述伤寒论是古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的中医学经典。
该书记录了张仲景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伤寒论主要论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内容,并针对不同的病情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并且对于发展中医药学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伤寒论要点解析病因及发病机制伤寒论首先阐述了伤寒的病因,指出伤寒的主要病因是外感受邪,邪从口鼻之间入侵人体。
其次,伤寒论通过分析病机,指出伤寒的主要病机是卫气不固导致了邪气入侵并伤及正气。
这对于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非常重要,也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基础。
辨证施治要点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辨证施治给出了重要的要点。
首先,它强调了辨证的重要性。
伤寒论指出,只有通过准确地辨证,才能判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
其次,伤寒论提出了辨别寒热的关键要点。
根据病情表现,可以判断是寒邪还是热邪入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伤寒论还强调辨别证候的要点,包括病程长短、三焦热寒等,以便精确地诊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
典型案例解析本文档还通过分析伤寒论中的典型案例,对一些病情进行解析和分析。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要点和应用方法。
典型案例的解析涉及了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伤寒论的核心内容。
总结通过本文档的阅读,我们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的伤寒论考试大纲进行了解析和总结。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对于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掌握伤寒论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要点,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7.02.12•【文号】国中医药发[2007]10号•【施行日期】2007.02.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为做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工作,总结项目的成功经验,根据《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国中医药发〔2003〕9号),我局组织制订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研修学员所在单位负责提出评审考核初步意见;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研修学员的平时考核和结业论文考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负责研修学员的中医经典理论考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专家考核研修学员的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医案、策论答卷。
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结业考核内容及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本地区结业考核工作,确保结业考核工作质量。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直接与我局人事教育司联系。
联系人:周景玉赵明联系电话:************65914972二○○七年二月十二日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工作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是党和政府为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推动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年来,入选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工作者,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师学习、研修提高等,中医理论功底和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为做好该项目的结业考核工作,总结项目的成功经验,提出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激励学习优秀者,根据《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
中医二附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
中医二附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全院各科室: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及《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国选拔300名中医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开展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为保证研修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以具备较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较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为培养对象,以德业双修、医文融合、理术并重、医药兼通为主线,通过为期3年的经典研修、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和素养提升,培养一批医德高尚、理论功底深厚、医术精湛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二、遴选条件(一)在医疗机构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正高级职称,且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以上,年龄不超过50周岁(截止时间为2017年5月31日);(二)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善于运用中医临床思维解决本专业临床疑难问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较高;(三)坚持每周临床时间不少于4个工作日,医德医风、人文素养、服务态度、诊疗水平等得到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认可;(四)热爱中医药事业,身体健康,在学习与实践中有悟性和钻研精神,具有良好的培养潜能;(五)不担任院级及以上行政职务,能够保证研修学习时间,完成研修任务。
三、遴选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录取的原则;适当兼顾中西部地区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原则。
四、遴选程序与方法(一)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根据本实施方案,填写《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申报表》(附表,以下简称《研修申报表》),表述个人条件、特长和研修志向,提出研修计划;经所在单位初审后,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申请人的《研修申报表》及研修计划进行审核,确定培养对象候选人名单。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命题,确定考试时间、地点及相关要求,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培养对象候选人参加全国中医理论考试。
优中医人才才考试要求
附件1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审核表附件2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平时考核表说明:1、此考核表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考核组根据研修学员提交研修学习资料的数量、质量以及是否按时上传学习资料信息等情况进行评阅打分,总分为100分。
2、第1、2、12、13项考核指标中,如有突出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创新性内容的心得、体会或学术论文者,可不受篇数限制,直接得满分,并将此心得、体会或学术论文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
专家(签名)专家考核组组长(签名)年月日附件3研修项目结业论文考评表说明: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考核组按上述考核要求对研修学员的结业论文进行评分。
结业论文如有抄袭情况者,此项考核一律得0分。
专家(签名)专家考核组组长(签名)年月日附件4研修项目结业论文书写要求一、基本要求(一)论文书写规范,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文字流畅,逻辑性强。
引用文献注明出处。
(二)论文需由学员独立完成,选题及内容应避免与以往本人学位论文或他人论文重复。
(三)论文篇幅不少于1万字。
论文摘要500—1000字。
二、内容要求(一)反映作者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二)要体现作者具有扎实的古代医学典籍知识水平。
(三)要体现作者掌握本专题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四)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要体现作者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创新性,要体现作者具有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研究结果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格式要求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依次为:1.论文封面;2.关键词;3.论文摘要;4.论文正文;5.结语;6.参考文献。
(一)论文封面:采用统一设计的封面(后附)。
论文题目应以恰当、简明、引人注目的词语概括论文中最主要的内容。
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缩写字,题名一般不超过30个汉字。
(二)关键词:3—5个。
(三)论文摘要:是论文的缩影,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也可获得全文的主要信息和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应突出本文的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选拔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高临床水平和有培养前途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开展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为保证研修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通过三年经典研修、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使之成长为热爱中医药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且医德高尚、理论深厚、医术精湛以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熟悉主要古典医籍,提高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的水平,保证研修期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0个工作日。
(二)坚持临床实践,保证研修期间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以上重点学科(或专科)研修学习不少于60个工作日,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中医特色和临床疗效增进。
日均门诊人次和门诊、住院诊疗质量明显高于本地区水平,或在同行中领先,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三)跟师学习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总结归纳,—16—不断提高中医诊疗疑难疾病的能力。
随师临证或请导师口传面授等跟师时间不少于60个工作日。
(四)中医临床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建立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模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努力继承前人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五)研修期满,提交60份反映研修成果的中医临床医案;提交1篇全面总结研修计划执行情况和着重反映本人具有中医思辨内容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结业论文。
三、研修内容与方式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应根据研修学员不同专业及其特点和条件,确定各具特色的研修内容。
主要内容有:(一)研读中医经典理论。
1.内容。
研修学员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制定读书计划,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文献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古籍的理解,培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努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大纲-继续医学教育
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大纲-继续医学教育为贯彻落实《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使研修学员切实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特制定本培训大纲。
一、理论学习【学习目的】通过学习中医典籍,学习临床学科古代重要医籍及现代学术专著,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古籍的理解,培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努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学习要求】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附后),制定读书计划。
3年研修期间,要求精读四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与本学科相关的古代医籍及其它医籍。
【学习形式】学员自主学习为主,集中辅导为辅。
在专家指导下,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将为培养对象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条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每年组织两次专题讲座,邀请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授课。
【考核指标】1、系统自学典籍,完成学习计划,并写出读书心得笔记。
2、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经典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培训班,每年两次,每次8个工作日。
3年研修期间至少参加40个工作日的集中培训,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每年至少撰写1篇学习古典医籍指导临床实践的学术论文。
其中,3年研修期间,需有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
4、参加国家级或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作为主讲人(或主讲人之一)至少6学时的课程。
二、临床实践【实践目的】强化中医临床实践,结合现临床岗位,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
【实践要求】在研修期间必须充分保证本专科临床实践的时间,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开展临床研究,进行创造性临床实践;提高解决本学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与服务总量,扩大服务半径,提高社会知名度;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逐步形成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方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方案
附件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方案为切实做好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以下简称第四批研修项目)结业考核工作,进一步明确结业考核内容、方式、程序及指标,确保结业考核工作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启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2017年中医优秀人才项目的通知》(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7〕124号)要求,参照前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考核实施办法,制定本方案。
一、考核对象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研修学员(以下简称研修学员),并具备下列条件:(一)完成个人研修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中要求的研修内容;(二)年度考核合格。
二、考核内容及方式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业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研修学员平时考核、经典考核、临床及跟师考核、综合素养考核四部分。
结业考核采用积分制,总分值300分,其中平时考核50分;经典考核100分(中医经典理论考试50分、策论考评50分);临床及跟师考核100分(中医临床医案考评50分、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或中医教学设计方案考评20分、结业论文考评30分);综合素养考核50分。
(一)平时考核(50分)1.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研修学员三年研修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医德医风、社会评价、理论学习、临床实践、跟师情况以及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提升情况等内容。
2.考核方式。
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建专家组,根据《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平时考核表》(附1),对本省(区、市)研修学员进行打分考核。
《平时考核表》总分100分,按50%的权重计入结业考核总分。
(二)经典考核(100分)主要包括中医经典理论考试和策论考评两部分。
1.中医经典理论考试(50分)(1)考试内容。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专著等医籍为主要考试内容,重点考查研修学员对中医经典原文的背诵、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为规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保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顺利实施,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根据研修项目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总结以往研修项目实施经验,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一、本考试大纲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依据。
二、中医理论考试包括四门经典考试及医案分析。
其中四门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温病条辨》)。
具体内容和要求附后。
三、考试方式为闭卷。
四、考试时间1天。
上午120分钟;下午180分钟。
五、上午试卷为单项选择题与医案分析题;下午试卷为四门经典问答题与论述题。
满分各100分,总分200分。
六、参考资料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经典必读》和《中医经典必读释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黄帝内经》养生1.早衰的原因和养生的方法2.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及肾气的作用3.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及养生的要领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5.“治未病”的含义及临床指导价值阴阳五行1.阴阳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清阳”、“浊阴”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4.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5.“壮火”、“少火”的概念及临床意义6.五气之胜的致病特点及阴阳偏胜的病理表现7.阴阳理论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8.五行的概念、临床应用及亢害承制的医学意义9.“人与天地相参”的含义及临床应用藏象1.“十二官”的生理功能及“十二官不得相失”的意义2.“藏象”的含义及其方法论价值3.“五藏之本”的内容及医学意义4.五藏、六府、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价值5.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6.“四时五藏阴阳”的医学意义7.因经脉脏腑阴阳属性的不同其发病各异的道理和规律8.“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9.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对临床实践的启示精气神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临床意义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医学意义3.情志致病的原理及五脏虚实的临床特点4.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与壮老及睡眠的关系5.三焦的功能特点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临床意义7.六气的生成、作用及六气耗脱的证候特点8.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人之常平”(即健康人)的标志9.“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经脉1.经脉理论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2.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及“是动病”“所生病”候,其对临床的启迪作用病因病机1.病因分类及其与发病部位的关系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临床意义3.阴络伤和阳络伤引起出血的临床特点4.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阳气的病理表现及护养5.煎厥、薄厥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医学意义7.五味太过的危害性及“谨和五味”的临床意义8.“百病生于气”的内容及实践意义9.阴阳盛虚的临床特征和机理10.“病机十九条”中五脏病机、六气病机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11.“病机十九条”中所提示的分析病机的方法12.以树喻人说明人体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3.“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临床意义14.上、中、下三气不足的临床特点15.“生病起于过用”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7.“五劳所伤”的临床特点18.“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9.四时之邪致病的临床表现病证1.“伤寒”、“两感”的概念及热病的形成、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2.“阴阳交”、“风厥”、“劳风”的病机、临床表现及预后3.咳的病因病机、五脏咳六腑咳的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及治疗法则4.“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医学意义5.引起疼痛的病机及十四种痛证的鉴别诊断6.行痹、痛痹、著痹、五脏痹、六腑痹的形成、临床表现、治疗原则7.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及临床意义8.水胀、肤胀、鼓胀的主要症状及鉴别要点9.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原则10.“五藏阳以竭”所致水肿的病机、治疗方法11.脾疸、消渴的病机、治法12.大厥的病机及预后诊法1.诊脉、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运用要领2.五脏得强、失强的诊察要领3.脉有胃气的重要意义及真脏脉的特点、临床意义4.“四易”、“四难”的含义及临床意义5.五实证、五虚证的临床表现与预后判断6.“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治则治法1.“异法方宜”的实践意义2.因势利导治疗法则的临床应用3.“神不使”的含义及在治疗中的作用4.“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临床意义5.标本治则的实践意义及应用原则6.“妇人重身”的治疗原则及实践意义7.正治法、反治法的含义及应用8.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病的治疗原则9.心理治疗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1)2.太阳病的证候分类(2、3、6)3.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与辨寒热的真假(8、11)4.太阳中风的证治与桂枝汤的应用(2、12、13、24、53、54、57、95)5.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4、18、20、21、22、28、43、62、112、117、118、)6.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58)7.表郁轻证的证治(23、25、27)8.太阳伤寒证治与麻黄汤的应用(3、35、36)9.伤寒兼证的证治(31、32、33、38、39、40、41)10.太阳蓄水的证治(71、72、73、74、127、156)11.太阳蓄血的证治(106、124、125、126)12.太阳变证的治则与证治举例(16、34、61、63、64、65、66、67、76、77、78、79、80、102、131、135、136、137、138、149、151、154、155、157、158、159、161、162、163、172、173、177)阳明病1.阳明病提纲(180)2.阳明病脉症(182、185、186、187、188、210)3.胃热弥漫证的证治(26、176、219、350)4.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证治(26、168、169、170、222)5.阳明腑实证的证治(207、208、210、213、214、215、238、239、241、248、249、250、252、253、254、255)6.脾约的证治(247)7.阳明湿热发黄的证治(199、236、260、261、262)8.阳明蓄血的证治(237)9.胃寒欲呕的证治(243)少阳病1.少阳病提纲(263)2.少阳病脉证与小柴胡汤的应用(96、97、99、100、101、104、229、230、264、265、266)3.少阳兼证的证治(103、107、146、147、165)太阴病1.太阴病提纲(273)2.太阴脏虚寒证的证治(273、277)3.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的证治(279)少阴病1.少阴病提纲(281)2.少阴寒化证的证治(282、304、305、306、307、309、314、315、82、316、317、323)3.少阴热化证的证治(303、223、319)4.太少两感的证治(301、302)5.少阴咽痛的证治(310、311)6.少阴阳郁的证治(318)7.少阴兼里实热的证治(320、321、322)厥阴病1.厥阴病提纲(326)2.厥逆的证治(335、337、338、350、351、352、353、356、357)3.下利的证治(359、371、373、374)4.呕吐的证治(359、378、379)霍乱病1.霍乱的特点(382)2.霍乱证治举例(386)3.霍乱里和表未解的治法(387)4.霍乱愈后的饮食护理(391)差后病1.差后劳复的证治(393)2.差后更发热的证治(394)3.差后胸上有寒的证治(396)4.伤寒解后气阴两伤的证治(397)5.差后的饮食护理(398)注:括号中的数码是指原书中条文的编号。
《金匮要略》1.治未病的含义及理论指导意义2.内伤杂病的病因与治则3.痉病的证治4.湿病的治则与证治5.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病的证治6.鳖甲煎丸方证分析7.中风病的辨证8.历节病的证治9.血痹病的成因与证治10.虚劳病的证治11.肺痿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与证治12.咳嗽上气病的证治13.奔豚气的临床特征及奔豚汤方证14.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15.胸痹心痛病的证治16.腹满病的辨证要点17.腹满寒疝病的证治18.肝着、肾着、脾约病的证治19.痰饮病的分类与治则20.痰饮病的证治21.肾气丸与栝蒌瞿麦丸的证治异同22.水气病的分类与治则23.气分、血分、水分和五脏水、四水的关系24.水气病的证治25.气分病的证治26.黄疸病的病因病机27.黄疸病的分类28.黄疸病的证治29.瘀血的脉证30.近血、远血的鉴别与其主治方证31.泻心汤方证32.胃反的病机、脉证与预后33.呕、吐、哕、下利的证治33.肠痈脓已成与脓未成的证治34.蛔厥的证治35.阴狐疝的证治36.妇人癥病的证治37.妊娠腹痛的证治38.妊娠呕吐的证治39.胞阻的证治40.产后三大证的病因病机41.产后腹痛的证治42.产后中风的证治43.竹皮大丸方证44.妇人杂病的常见病因45.梅核气的证治46.脏躁的证治47.月经病的证治48.妇人杂病腹痛的证治49.治疗妇人病的方剂中,含有桂枝与茯苓的方剂及其主治病证50.肾气丸的主治病证及作用机理《温病学名著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2.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3.风邪、湿邪与温热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4.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证候与治法5.斑出而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6.战汗的病机与预后7.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及与伤寒少阳病治法的区别8.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9.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则10.湿热病气分证治疗中下法的运用及与伤寒下法的不同《薛生白湿热病篇》1.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2.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3.湿热表证中湿热并重的证治4.湿热证湿热阻遏膜原的证治5.湿热证后期后遗症的证治6.湿热证初起病在中焦气分湿重于热的证治7.湿热证湿渐化热湿热并重的证治《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1.温病的病种2.温热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卫分证的证治3.温热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气分证的证治4.温热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营分证的证治5.温热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血分证的证治6.温热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的证治7.手太阴暑温、手厥阴暑温、暑痫的证治8.上焦温热病的治疗禁忌9.太阴伏暑的证治10.湿温的证治11.温燥的证治卷二·中焦篇1.阳明温病中清热法的运用2.阳明温病中下法的运用3.阳明温病“下之不通”诸证的证治4.阳明温病中发斑、发疹的治法与禁忌5.温病燥热与小便不利的治疗禁忌6.阳明暑温水结在胸的证治7.中焦湿热病(暑温、伏暑、湿温)的证治卷三·下焦篇1.“复脉辈”诸方的证治2.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与“热自阴来”的证治3.下焦蓄血的证治4.暑邪深入少阴消渴、入厥阴麻痹的证治5.下焦温病阴液元气两伤的证治6.下焦湿热病的证治卷四·杂说·治病法论1.上焦病的治疗原则2.中焦病的治疗原则3.下焦病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