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明礼仪特色班级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小学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总结(2篇)

2024年小学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总结(2篇)

2024年小学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总结2024年,我校小学部积极开展了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了学生的文明意识和礼仪修养。

下面是对这些活动进行总结的报告。

一、活动内容1.开展班级主题讨论通过组织班级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展现文明礼仪。

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也增加了对文明礼仪的认识。

2.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文明礼仪知识,我们组织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学生们通过参加竞赛,提高了对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讲座学校邀请专业的讲师为学生做文明礼仪教育讲座,讲座内容包括行为规范、礼仪习惯、社交礼仪等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举办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日学校组织了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日,通过开展各类文明礼仪主题活动,如文明交往展示、行为规范实践等,激发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们的文明意识和礼仪修养。

二、活动效果1.学生的文明意识增强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们的文明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等各个场合,学生们能够主动遵守行为规范,尊重他人,积极传递文明礼仪的正能量。

2.学生的礼仪修养提升通过参与各种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学生们的礼仪修养得到了提升。

他们学会了正确的礼仪习惯和社交礼仪,懂得了与人相处的技巧,形成了良好的社交习惯。

3.家校合作促进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学校与家长积极合作,共同育人,加强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4.社会影响力增强通过学生们的努力和积极参与,本校的文明礼仪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学生们的文明意识和礼仪修养成为校外活动的亮点,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扬。

三、经验总结1. 高度重视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高度重视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东港市马家店镇三道岗小学于忠生孙鸿儒一、课题的提出: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及不文明的行为,极易误导他们。

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孩子在文明行为习惯方面表现较差。

许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结合我校现有的德育工作经验,我们研究探索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经,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注入新的活力。

二、课题的界定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重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三、研究目标:(一)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到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习兴趣做起,形成探索能力,从自尊自爱做起,达到自律慎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交往、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

(二)研究具体目标1 、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

2 、着力树立起“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

充分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 、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

4 、让所有学生了解掌握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5 、力求取得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实验及辐射面积,促进农村小学生的礼仪教育。

6 、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及评价体系,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总结报告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总结报告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总结报告《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总结报告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为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构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着力向“精致课堂”这一高远目标迈进。

基于学校发展现阶段特征,优化班级建设是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们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我们申请的市级课题《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自2018年9月开题至今,已走过了将近一年的历程。

课题组成员付出了很多努力,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实验,现就一年来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施情况本课题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以及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构建新型的个性化班级管理模式,创建一种充满教育力的班级文化,创造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实施本课题的研究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第一阶段的研究目标达到预定效果。

自开题以来,我们按照预定的计划圆满完成了对该课题的选题——课题论证——成员组建——方案制定——课题申报——批准立项等一系列工作,于2018年9月正式开题。

(二)、第二阶段的研究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2018年10月我们正式进入了课题实验阶段,实验前期,我们采取了“总结经验,分层实施,及时交流,定期跟踪”的策略,就“如何建设班级特色文化?”展开了深入调研和分析,通过相互切磋、互动交流,各学段组和个人都围绕《课题实施方案》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行动计划》,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11月我们围绕“学校各班级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指导全校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并再次明确研究目标。

”正式进入了本课题的实质性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二、研究反思我们课题组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受益匪浅,课题的研究本身就是对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一次全新的挑战,深入课题研究的同时,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凸显了我校的特色,收到了一些效果。

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总结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工作,涵盖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方法、实施过程、研究成果及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期望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课题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内涵不足、形式单一等,亟待研究和解决。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综合研究方法。

四、研究实施过程1. 文献研究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提炼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关键要素。

2. 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启示。

4. 实证研究在实际校园环境中,开展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观察和评估实践效果。

5. 行动研究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持续性的行动研究,优化实践方案。

五、研究成果1. 理论成果系统梳理了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 实践成果成功实践了一系列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品质。

3. 研究反思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总结了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和启示。

六、结语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小学生校园礼仪研究与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园礼仪研究与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对于我们申报的《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可以说,我们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定下来的。

这要追溯到2008年和2009年。

当时,我们学校的校长沈启平同志提出“学生的养成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老师们觉得“养成教育”,题目太大,难于具体化,不好整。

在这个“养成教育”的启发下,教务主任蒋德发提出“学生的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

经过反复讨论,调查研究,把实验内容圈定在学生的升降旗礼仪、上学放学礼仪、集队礼仪、课间活动礼仪和课堂礼仪等几方面。

老师们认为这样的课题,要做的事情很明确,对于我们没做过课题的学校来说,要容易些。

于是我们就向区教育学会申报了“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这个课题。

现在已经结题。

在这几年里,经过对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的老师尝到了一些甜头,感到做课题对于提高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也看到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礼仪方面的问题,因此认为有进一步深层次地研究的必要。

于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大环境下提出了“小学生校园礼仪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

对“礼”做出创造性发展的关键人物是周公。

周公在沿袭过去礼仪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制礼作乐”。

周公首创的礼制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军制、丧祭、冠婚、朝聘、饮食、射御、辞让到日用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而又严密的规定。

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学独尊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被孔子及儒家后学所极力推崇的“周礼”,自然也就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最强劲的力量规范中国人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是非观念,从而将中国文化建构成一种礼仪文化。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人员: 石命华刘建军刘建军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传统养成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

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入手,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探索。

二、理论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实验目标(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二)文明礼仪教育明细目标:1、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礼仪教育新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以各学科教学渗透为辅的校园养成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2、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承传中华礼仪文化,提高学生礼仪素养,为少年儿童打下终身受益的厚实基础。

四、实验内容1、确定“楼霞学校小学生礼仪常规”内容: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

2、明确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具体内容:能向老师和进入校园的客人主动问好;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掌握热情待客之道;知晓、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

小学礼仪教育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小学礼仪教育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小学礼仪教育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一方面,在“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来自家庭的过分溺爱现象严重,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另一方面,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因此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不懂礼貌、做事不认真、不计后果、自私任性等现象。

第三方面,在学校教育中,由于长期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礼仪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然而,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

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

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正因为这样,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未来公民必须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从2009年开始着手开展“小学生礼仪实践与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成长规律,探索小学生道德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从2012年5月申报,10月由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始课题实施,于2014年11月结题,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

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积极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组老师团结协作,扎实研究,深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又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课题背景我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原始起源到保守礼仪的形成、革新和衰落,再到现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形成如今的中华礼仪。

中国教育史上,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礼仪教育。

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

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

他指出:“不学礼,无以立。

”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以前多年的科举教材四书五经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

有学者认为: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

有的认为: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尊重,礼仪素质集中体现在人的言谈和行为上。

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小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确定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礼仪教育专题研究,力图通过此项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全校学生进行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考虑,我校于2012年5月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省级课题。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创建“文明礼仪”特色班总结5篇

创建“文明礼仪”特色班总结5篇

创建“文明礼仪”特色班总结5篇篇1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礼仪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校园和谐,我校决定创建“文明礼仪”特色班。

通过本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升个人素养,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内容与安排1. 开展文明礼仪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 组织文明礼仪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模拟演练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文明礼仪的魅力,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3. 举办文明礼仪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在文明礼仪方面的成果。

比赛内容包括礼仪知识问答、礼仪表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4. 建立文明礼仪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三、活动成效与收获1. 提高学生文明素养: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礼仪规范,待人接物更加礼貌得体。

2. 促进校园和谐:文明礼仪特色班的创建,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学生们在相互尊重、关爱的基础上,共同成长进步。

3. 培养学生自信心与责任感:通过参与文明礼仪比赛和实践活动,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得到了增强。

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为班级和学校争光添彩。

四、反思与展望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此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还需要更加细致和周到,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并受益。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二是完善活动组织流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并从中受益;三是建立持续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课题研究小结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课题研究小结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课题研究阶段小结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课题展开以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了实践与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现小结如下。

一、及时成立课题组。

课题一确立,我校及时成立了课题组,由梁国锋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的人员进行课题开展的认真研究和详细分工,尽量调动起各位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1、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深化学生礼仪认识。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我们积极进行“学规范,学做人”的宣传,营造良好气氛。

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专题教育活动,专设礼仪教育篇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

2、构建完整的学生文明礼仪要求,使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

根据新《规范》与《守则》中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独立的内容提出来,并按“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加于细化,逐一开展训练。

提出具体要求为:a、能向老师主动问好b、服装整洁,仪表端庄c、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d、掌握热情待客之道e、知晓、掌握必要的社会礼仪3、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将礼仪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之中,实现德育特色化发展与德育课题研究相互促进的德育新模式。

三、积极开展实践与研究。

1.学习宣传。

什么是“礼仪”?学什么样的礼仪?这两个问题是此课题实践与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守则》、“坐、立、行”正确姿势、待人接物的规范等等,然后发动学生查找中华传统礼仪知识,把历史上知礼仪,懂礼仪的名人故事收集起来,利用班会时间交流学习。

通过这两个步骤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礼仪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懂礼仪、有礼仪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而产生主动参与学礼仪的活动的想法,既调动起积极性,又为以下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_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_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从2012年5月申报,10月由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始课题实施,于2014年11月结题,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

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积极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组老师团结协作,扎实研究,深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又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课题背景我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原始起源到保守礼仪的形成、革新和衰落,再到现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形成如今的中华礼仪。

中国教育史上,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礼仪教育。

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

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

他指出:“不学礼,无以立。

”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以前多年的科举教材四书五经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

有学者认为: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

有的认为: 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尊重,礼仪素质集中体现在人的言谈和行为上。

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小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确定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礼仪教育专题研究,力图通过此项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全校学生进行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考虑,我校于2012年5月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省级课题。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农村小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内容摘要】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

礼仪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中抓起。

本课题从营造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礼仪行为习惯的认知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家长、社区的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作用这四方面来阐述通过礼仪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礼仪行为习惯礼仪认知教育礼仪实践活动礼仪之花盛开礼仪之果累累《农村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多年来,我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礼仪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2007年3月把学生礼仪习惯作为我校特色教育来抓,2012年3月,我校微型课题《农村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实践研究》开题以来,学校更是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阶段性成果。

现将我校课题研究情况作一个汇报:一、课题研究前期工作:1、课题背景认识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且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家长文化水平较低,道德修养也不尽人意,许多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周边环境更为复杂,城区人口、农村人口、外来人口混杂,不少学生耳濡目染的是扑克、麻将、粗言秽语。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结题报告书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实验报告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孙旺小学课题实验组一、实验的背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文明礼仪教育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我校以科研带动战略,结合我校实际,积极开展了文明礼仪学习实践活动。

我们国家始终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和谐成长。

2004年9月教育部修订颁布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006年10月,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等。

这些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都充分表明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修养的提高,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我们以为,中华民族的礼仪中,保留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它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

实行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讲理解,做文明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

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同时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

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好的方法途径。

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文明礼貌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校学生的礼仪现状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仪常识,不懂得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讲究个人自由,忽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的礼仪习惯,而且一部分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组一、课题研究意义本课题坚持以“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指导思想,体现“立德为本,美善相谐”的理念,即:以立德为根本,以美载德、寓美于德,追求美善相谐的教育境界。

我校选定“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基于如下两方面的原因:1、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德育要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肩负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石的重任。

我们容桂的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生活不断富裕,但如何真正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让小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小公民”,需要教育探索;2、我校的校情与学情:我校地处容桂街道较中心地带,在校学生中外来工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流动的生活环境和相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让这些孩子文明礼仪素质不尽如人意;另外,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的生活环境让这些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礼貌,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体谅、关心他人,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我校德育常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缺乏富于实效性的新探索。

基于这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引领下启动了这一课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为教育出发点,旨在将文明礼仪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融入对联、书法、剪纸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打破单一的文明礼貌教育的局限,通过新理念、新视角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探究出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的德育模式,践行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通过夯实文明礼仪教育的文化底蕴,深化礼仪情感,让文明礼仪成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成为师生精神成长及生活的需要;着力打造学校、家庭、社区之教育系统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与巩固,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与道德品质;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促进了文明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明礼仪课题结题报告

文明礼仪课题结题报告

文明礼仪课题结题报告1. 引言文明礼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和技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迁,文明礼仪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明礼仪的意义、现状、培养和弘扬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提高人们对文明礼仪的重视和认知。

2. 文明礼仪的意义2.1 社会和谐文明礼仪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之一。

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使人们能够相互尊重、互相包容,有效避免了冲突和纷争。

文明礼仪的实践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营造了友好、融洽的社会环境。

2.2 个人修养与素质的提升文明礼仪的实践可以帮助个人提升修养和素质,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遵守礼仪规范可以培养自律、自尊和自爱的品质,让个人更加自信、自强,对自身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同时,礼仪的实践还能培养个人的感恩之心和宽容之心,提升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3. 文明礼仪的现状3.1 社会礼仪的淡漠当前,文明礼仪在一些场合和群体中受到冷落和忽视。

一些人对礼仪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甚至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存在,给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扰。

3.2 面子文化和功利主义倾向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面子文化和功利主义思想盛行,追求个人利益和形式,忽视了真诚、善意和互相尊重的原则。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浮夸、虚伪和不真实的社交行为,不利于社会文明的推进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4. 培养和弘扬文明礼仪4.1 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和弘扬文明礼仪,需要重视教育的力量。

教育是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将文明礼仪的意识和规范植入每个人的心中。

4.2 社会的引导和倡导社会的引导和倡导是培养和弘扬文明礼仪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文明礼仪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文明礼仪的重视和认知。

4.3 个体自我修养个体的自我修养是弘扬文明礼仪的基础。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东港市马家店镇三道岗小学于忠生孙鸿儒一、课题的提出: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及不文明的行为,极易误导他们。

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孩子在文明行为习惯方面表现较差。

许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结合我校现有的德育工作经验,我们研究探索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经,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注入新的活力。

二、课题的界定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重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三、研究目标:(一)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到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习兴趣做起,形成探索能力,从自尊自爱做起,达到自律慎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交往、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

(二)研究具体目标1 、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

2 、着力树立起“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

充分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 、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

4 、让所有学生了解掌握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5 、力求取得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实验及辐射面积,促进农村小学生的礼仪教育。

6 、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及评价体系,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文明礼仪特色班级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文明礼仪特色班级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中学附小韩蔚然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自古以来,礼仪就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文明礼仪,尚礼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也是每个人立身社会、走向社会的人格基石。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也对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当今社会,学生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居多,再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过分看重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

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无知、少知、偏知和淡知,从而导致违规违纪、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时有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的文明礼仪教育,使之学会正确的认识问题,掌握判断是非美丑、荣辱善恶的标准,为逐步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文化都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
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

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

基于此,我工作室力求通过文明礼仪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课题为依托,制定“文明礼仪特色班级”规划。

对本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对文明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2、“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活动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是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生成的不竭源泉。

通过班级特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精神境界,逐步形成班级成员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体现班级的凝聚力。

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礼仪教育新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以各学科教学渗透为辅的校园养成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综合素质,探索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礼仪教育特有的评价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⒈调查分析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
通过对我班学生的礼仪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现有状态。

不同学生的差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2.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课堂教学渗透、开展活动、知识竞赛等等,通过研究开辟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学生行为影响力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模式筛选法、典型个案法。

利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概括教育现象,选择有代表性的总结对象,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在礼仪道德教育中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有推广价值。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环境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班级口号、标志、班歌的确定,教室的具体布置等,通过感性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1)班级口号、班级标志、班歌的确定;
(2)图书角、墙报的布置、使用;
(3)班级活动展示栏、评比栏。

2、制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班级公约、班级精细化管理形成民主的、有效的、便于实施的特色制度文化。

(1)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

(2)班级成员精细分工,学生自主管理班级。

小干部的培养的研究。

3、行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1)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家长会活动、家长经验交流等(2)开展结合班级特色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

(3)开展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结合自己的特色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五、研究成果
(一)学生的转变
(1)初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调查显示,良好学习习惯基本形成,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少了,勤奋乐学的学生多了,大多数同学上课能大胆发表意见,作业完成得好,能提前预习,能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

(2)初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调查显示,学生的文明礼貌、品德行为、卫生习惯较前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中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的多了;学生上下楼右行礼让的多了……校园里学生语言文明,仪表整洁,课间操、放学路队紧张有序,课题研究前后,学生行为习惯发生较大变化。

(3)养成教育促进各项活动的开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本班多次被评为“文明班集体”,在校级、区级和市级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争先创优的意识得到增强。

(二)教师的转变
养成教育促使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表现在:一是教师注重仪表,为学生做出学习榜样,满怀热情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中。

二是爱岗敬业,事业心强。

三是教师个人在校级、区级和市级的各种竞赛(论文比赛,微班会比赛、班主任技能大赛等)中多次获奖。

(三)家长的转变
养成教育使家长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举办家长学校,迟到、缺席的少了,关心孩子发展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多了,吸烟、接打手机的少了,衣冠整洁、主动问好的多了。

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家长的一种共识。

学生在校养成良好习惯,被带到家庭辐射到社会。

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班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的养成教育发展目标和评价细则,其科学性、可操作性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商榷。

2017/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