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分析
期望价值理论下的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期望价值理论下的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摘要】本文基于期望价值理论,探讨了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通过分析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特点和影响其行为改变的因素,提出了建立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农业推广策略的建议。
以实践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了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实际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期望价值理论对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农业推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期望价值理论、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农业推广策略、实践案例分析、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农业推广工作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推广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农业推广效果不明显等。
急需研究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问题,以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旨在运用期望价值理论探讨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问题,旨在为农业推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建立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推广策略,旨在实现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落地和实施。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浙江省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期望价值理论下的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通过对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特点分析,探讨影响其行为改变的因素,并基于期望价值理论建立相应的农业推广策略。
本研究将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情况,从而总结期望价值理论对其行为改变的启示。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浙江省农业推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PPT课件
吃的需要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2 安全需要
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需要。当人的生理需要 获得适当满足后,就产生了第二层次的需要—安全需要。如 人身安全、职业保障、防止意外事故和经济损失以及医疗保 证、养老保险等。
14
消防安全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3 社交需要 又叫情感和归属需要,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希望得到友谊和爱情,并希望被某一团体接纳为成员, 有所归属。
23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动机的特征 ①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最迫切的需要是主导人 们行为的优势动机。
②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对预见到某一特定 目标的意识程度越清晰,推动行为的力量也就越大。
③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长远目标对人的行为 的推动力比较持久。
24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5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主要特征:
1 目的性
人的活动一般都带有预定的目的、计划和期望。
2 调控性
人能思维,会判断,有情感,可以用一定的世界 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调节和控 制自己的行为。
6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3 差异性
人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和个体生理、心理特征的强烈影响。
4 可塑性
18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①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
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 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 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19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②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根据需要理论,推广人员应该对不同地区
农业推广中农民的行为特点规律及对策
农业推广中农民的行为特点规律及对策农业推广是为了帮助农民掌握和应用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然而,在实际的农业推广中,经常会遇到农民的行为特点和规律,这些特点和规律对农业推广的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农民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农业推广成功的关键。
农民的行为特点和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观念保守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较大。
由于长期遵循传统的农耕方法,农民在接收新知识和新技术时可能存在抵触情绪和怀疑态度。
他们通常认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验是可靠的,不容易改变。
因此,他们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性相对较低。
其次,农民的经济性格较为突出。
农民以经济效益为导向,他们关注的是农业技术和方法对收入的直接影响。
如果新技术和方法无法迅速地为他们带来实质的经济收益,他们可能不愿意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三,农民的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渠道有限。
大部分农民的教育水平较低,他们通常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科学知识培训。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和信息条件相对较差,农民获取传统农业知识和新技术的渠道有限,导致他们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了解较少。
针对以上农民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通过改变农民的意识观念促进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培训班和座谈会等形式,向农民传达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优点和实施效果,并与农民分享成功的实践案例。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农民理解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农业推广的兴趣和接受度。
其次,注重经济效益的宣传和实证。
农业推广工作人员可以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实证。
通过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测算,并向农民传达这些评估结果。
农民更加关注经济效益,通过实证的经济数据向他们展示新技术和新方法带来的具体好处,可以提高他们对农业推广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和信息传递。
2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2、反向思维 在流行之中独行,众行之中反行,都有之中 寻找空缺,热门之中寻找冷门,别出心裁,独树 一帜,出奇制胜。做到: 人无我有――就是善于占领由时间差、地区 差、季节差、类型差等因素形成的市场空白带。 人有我优――就是在“我有”时,就要积极 迎接“人有”的挑战,尽快转向“我优”,如相 同的品种,率先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 相同的产品,改善包装,提高服务。 人优我廉――就是在同样质量的条件下,提 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价廉物美。 人廉我转――就是在市场竞争将近达到饱和 点时,及时转产或转行。
(一)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1、层次性 2、多样性 3、季节性与假日消费 4、地域性 (二)掌握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1、感情动机 2、理性动机 3、信任动机
(三)超常思维 勤劳可以致富,智慧可以更快致富。现代物 产丰富,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勤于思考,利 用聪明才智才能更快致富。 1、简单思维 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就升,销势就好,相反产 品供过于求,价格就降,销势就差,造成积压, 出现卖难。但林特产品栽培后最快4~5年才能投产, 5~6年才能盛产,产品的供给比生产活动有一个明 显的滞后期,因此,作为林特产品推广与生产者, 思维和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市场,要从大局、 时空上了解市场、掌握市场、把握市场,不随大 流,善于分析市场,在选择品种时必须的预见性 和先进性。
二、行为的产生
• 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则是由人的 内在需要和外界刺激引起的。
自我 实现
尊 重 社 交 安 全 生 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三、行为学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 许多教材中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提出从业推广的行 为,本人认为应该从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来决定 农业推广行为,在此提出不同观点: • 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决定了农业推广的需求,农业推 广应该根据市场来决定。(市场的作用) • 农业推广应该满足全社会人们的需求而不是农业生 产者的需要。 • 农业推广的对象不只是一产,应该包括二产、三产, 甚至政府官员。 • 不应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分析农业生产者的 需求,而应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开展社会调 查、市场调查,指导农业科技推广或农业生产。
农业推广心理理论
(1)寻找共同话题:老乡、同学、同龄、相同经历
(2)学会关心对方:健康、老人、孩子,消除心理戒备
(3)善于心理换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会打动对方。
(4)善于倾听对方:耐心地听完对方的倾诉,勿心不在焉
(5)敢于信任对方:被人信任是值得自豪和幸福的事情
22
农业推广学
推广心理及行为改变理论
3、意志和行为互动 推广者和农民都要有信心、齐心协力,消除消极
一、农民的群体心理及特征
、 群 体 类 型
1
2
农业推广学
推广心理及行为改变理论
2、群体的作用 (1)完成群体的任务,实现群体的利益; (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心理上获得安全感,
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确认自己在社会中 地位的需要; (3)增加成员的自信心和力量感; (4)物质需要。
3
农业推广学
包括农民对推广者,新技术、新产品等的第一印 象。因此必须作好人力、物资的充分准备,争取一次 推广成功。
(2)晕轮效应(晕圈效应、光环效应):指将认知 对象的某种特征泛化,从而掩盖其他特征而形成整体 的印象。
如放大优点忽视缺点,或相反。“情人眼里出西 施”。
7
农业推广学
推广心理及行为改变理论
(3)刻板效应:指刻板印象影响对人或事物的认知。 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固定印象
5
农业推广学
5、心理定势
推广心理及行为改变理论
又称心理惯性、动力定型:是指在人们的心理活 动中,以前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同类心理活动 的决定作用和定向趋势。
心理定势是人们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心理 基础,但也可成为心理阻力。
6
农业推广学
推广心理及行为改变理论
农业推广与农民行为改变
4.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 教育活动农业推广的基本目的在于 开发农民智力,其性质属于教育性,这 种教育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全体农 民为对象,以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 点,以新的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 理知识与技能为教材,以提高农业生 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村社会 经济为目的的农民社会教育活动,实际 为以教育方式改变农民行为。
5.农业推广是一种沟通过程即通 过农业推广人员选择能解决农民问题 的办法,帮助农民决策的过程,并提供 一些有用的信息和适用技术,以改变农 民行为。
6.农业推广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民行 为的改变一方面,在农业推广工作者 的帮助下,施教于农民,提升农民的知 识、态度、技能,以期获得好的农业经
2.农业推广是扩散接受系统
农业推广是连接科研机构和农民的桥 梁,具有中介作用。农业科研单位的科 研成果只有通过推广机构的推广,才能 让农民接受,并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以 克服旧的、传统的生产技术的局限性, 充分显示科技成果的先进性、适应性和 优越性,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生产。
3.农业推广可以诱导农民行为的自 愿变革农业推广活动实质上是组织 与教育农民的过程,是通过有组织的干 预沟通,诱导农民行为自愿变革的过 程。人类行为有4个层面:①知识层面, 指知识智能等;②态度层面,指人们对 人、事、物的反应和感觉,人生观以及价
术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行为改变。 实践证明,科技成果推广越及时,应用 的范围越广泛,效率越高,所取得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越大, 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 越大。
农业推广中农民的行为特点分析-农业推广论文-农学论文
农业推广中农民的行为特点分析-农业推广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电大农业推广论文(无删减范文8篇)之第六篇摘要:认清农民在农业推广中的行为特点, 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农民的行为, 是落实推广工作的基础。
要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不同民族和阶层背景下的农民行为的差异。
农民的行为还受到其自身性格、年龄、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的影响, 这些因素对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思想的能力也起到了决定作用。
关键词:农民,农业推广,行为特点1 农业推广中农民的行为特点1.1 创新类在农业推广和改革过程中, 创新、积极接受新技术和思想的农民多处于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的农民具有一定的知识, 思想前卫, 同时乐于接受新产物和新事物, 对新知识和技术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较高, 他们能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创新, 更容易做到因地制宜的改革, 而且也有胆量进行改革和创新。
但是这些特点在农业推广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阻力, 由于其思想, 有自己的见解, 对新事物的尝试比较谨慎, 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对其产生的作用较小, 所以很难将不同的农民统一起来, 在行动的发动上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其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易接受性, 一旦他们认定推广内容的优势, 就可以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在当前我国的农业推广工作中, 必须重视这些先导力量所发挥的作用。
1.2 求稳从众类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要的思想是求稳从众。
他们对农业推广中的新事物抱有观望的心态, 他们相信眼见为实。
即使在试验过程中取得了成功, 他们还是会继续观望, 直到多数人都取得了成功, 再采取行动, 可以用一等二看三用来概括这一类农民的特点。
这种从众类型的农民,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经济短见性, 这一类农民在我国的农民中占据了大部分。
1.3 顽固守旧类我国当前偏远地区的农民思想较为落后, 文化程度不高, 生活也比较拮据。
这些地区的农民对新事物没有什么反应, 甚至并不关心新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农业推广中农民行为研究
农业推广中农民行为研究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在这种转变中起了很大作用,农民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在农业推广中,农民采取什么态度,扮演什么角色,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民行为;改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为6741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32%。
由此可见,农民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是农业推广的主体对象。
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文化程度以及他们的实践经验等存在较大相差性,这也直接导致农民的各种需求行为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就要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深入到农村中去,全面了解各种类型农民的需要。
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有的放矢地激励各类农民,促使他们能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农业新技术得到农民的广泛采用,使他们从农业科技中获益①。
一、农民行为的概念及类型农民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农民为满足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基本生活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我国自古以来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农业生产模式简单。
进入近现代以来,我国农民行为得到很大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领域。
农民行为的类型分为二种:(一)农民个体行为农民个体行为主要指农民以个人为单位,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按照相关规范和程序从事某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营活动,主要受到年龄、性别、个性、所处阶层等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要素的影响,在行为上表现为具有充分的自我性,具有个人主义性。
(二)农民群体行为群体主要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通过某种关系或是某个共同目标而连接起来的人群集合类。
农民群体行为指在一定范围内,众多人集聚在一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意识。
在农业推广活动中,有时要面向农民个人,而有时要面向农民群体。
农业推广学第05章行为改变理论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 业,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保障农民权益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农 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问题与挑战
• 行为改变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效果:尽管行为改变理论在农业推广中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应用这些理论,以提高农业 生产者的行为改变程度和生产效益。
社会认同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来定义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影响其 行为。
认知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处理信息来理解和解释环境,进而影响其行为。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内在动力,当出现认知失调时,个体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或态度以恢复认 知一致性。
• 行为改变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目前的行为改变理论主要基于西方心理学和 传播学理论,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环境。因此,需要进一 步探讨如何根据当地文化和农业生产环境,发展适合的行为改变理论。
• 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了更好地应用行为改变理论,农业推广人员需 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目前,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资源相对较少,需要加 强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资源建设。
农业推广学第05章 行为改变理论
目录
• 行为改变理论概述 • 行为改变理论基础 • 行为改变策略与实践 • 农业推广中行为改变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行为改变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1
行为改变理论是研究人类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框 架,它探讨了个体行为改变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影 响因素。
2
行为改变理论关注个体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受到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 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课件)农业推广 行为改变
主要教学内容
➢ 行为产生与改变的基本理论 ➢ 我国农民行为的主要特征 ➢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
第一节 行为产生与改变的基本理论
行为的概念及特性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 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即行为。 ➢ 目的性 ➢ 调控性 ➢ 差异性 ➢ 可塑性 ➢ 创造性
产生某种行为。
➢ 导向作用:动机是行为的指南针,它使人的行为趋向一定
的目标。
➢ 强化作用:动机是行为的催化剂,它可根据行为和目标的
是否一致来加强或减弱行为的速度。
动机的产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内在条件,即内在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它的形成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以 上时,才能形成动机,并引起行为。
➢ 参与性改变 ➢ 强迫性改变
➢ 参与性改变
就是让每个农民都能了解某项活动的意 图,并使他们亲自参与制定活动目标、讨论 活动计划,从中获得有关知识和信息,在参 与中改变知识和态度。
特点:权力来自下面,成员积极性较高, 有利于个体和整个群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 变持久而有效,适合于成熟水平较高的群体, 但费时较长。
1. 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2. 简述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对农业推广有什么重
要作用? 4. 简述农民群体行为改变的方式。 5. 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与策略有哪些?如何使用?
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的互作模式
↓ 阻力
↑ 动力
↓↓ ↓
↓↑↑ ↑
↓
↓↑
↓↑
↑
↓↑
↓↑
↓↓↑
↑↑ 平衡状态 行为改变 新的平衡 新的行为改变
第2章 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定的对象,所作用的对象是物或
是人。
(3)行为产生的状态 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与动机、目的有一定内在联系。
4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 体(真菌,细菌,昆虫病 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 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 生长素,萘乙酸钠等)针 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 或抑制的制剂。又称天然 农药,系指非化学合成, 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 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 杀虫农药的作用。生物农 药包括虫生病原性线虫、 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植 物衍生物和昆虫费洛蒙等。
5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
1.农民用药前不做田间调查,用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农民没有科学用药,认为剂量越大越好。 3.农民更倾向于使用效果立竿见影的化学农药。
强制性机制: 政府对生产进行监督, 监督流通市场和农药销售单位,没 收农药残留产品,并进行惩罚教育。 激励性机制: 对应用生物农药成果的农户给予政策补贴。
第二章 农业推广对象和行为改变
1.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2. 需要理论 3. 我国农民的行为特征 3. 农民行为的改变过程 4.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方法
1
(一)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的产生
农业推广对象:
• 农民个体及家庭 • 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所有的集体经济组织 •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涉农企业 • 国有农垦企业职工
8
行为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 需要理论
需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时 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 类生产、生活的动力。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需要层次论
9
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最新11-4.推广中农民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Children see nine dolphins.
孩子们看到的是9只海豚。
This is a test to determine if you already have a corrupted mind. If it is hard for you to find the dolphins within six seconds, your mind is indeed corrupted.
02.02.2021
16
(三)行为的产生与改变-9
不同 阶段 的行 为
解冻期: 传统行为 方式开始 动摇
变化期: 认同、模 仿新的行 为方式
冻结期: 新的行为 方式成为 习惯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怎样利用这些理论改变农民的态度、行为?
02.02.2021
时间
17
(四)农业推广如何改变农民行为-1
人是有理智的(伪装), 在某些情况下,态度和行 为也可能不一致。
孤独是一种感受, 享受孤独是一种态
度,这,是行 为……
02.02.2021
10
(三)行为的产生与改变-3
2. 行为产生的理论(复习)
需要理论:马斯洛五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被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02.02.2021
11
(三)行为的产生与改变-4
动机理论
人内在的需要和外来的刺激向作用,产生 (要实现某种目标的)动机。
动机是人行为的直接力量(始发、导向、强 化)。
动机
行为
目 标
需要+刺激
需要满足紧张消除
农业推广学第05章_行为改变理论
• 虽然马斯洛的观点存在许多争论,但到目前为止,马斯洛 的观点仍然是最被广泛传播的一种。
• [美]奥尔德弗(C.P.Alderfer)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 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 要不是分为5种而是分为3种: •(1)生存的需要(Existence),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 •(2)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Relatedness),包括有意义的社 会人际关系。 •(3)成长的需要(Growth),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 自我实现。
•5、ERG理论认为,需要次序并不一定如此严格,而是可以越级 的,有时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第二节 行为改变理论
•一、行为改变主要理论 1、态度改变理 论(1)平衡理论 • 平衡理论认为,构成一体的两个认知对象,当两 个对象看法一致时,认知处于平衡(或和谐)状态;不 一致时,认知处于不平衡(或不和谐)状态,认知不平 衡,就会引起内心不愉快或紧张,人们就要试图消除 这种紧张。
• 再如,另一人偶然抽几支烟,虽然也知道抽烟 与生癌的关系,但两者无大的矛盾,因此戒烟动机 不强烈。 • 当认知失调以后,必须改变双方中任何一种认 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解除方法有:
•一、实现戒烟,今后自己不再抽烟; •二、对于抽烟会生肺癌的说法加以否定,不认为两者 间有内在的联系,认为“不抽烟的人也会生肺癌”; •三、添加新的协调的认知因素。如:改抽过滤嘴香烟 ,或者抽低尼古丁;肺癌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 生命危险。
•2、人的行为特点 • (1)目的性: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去采取行动。 • (2)可调节性:受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的调节
。 • (3)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 • (4)可塑性:行为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影响 •,3、并影且响会因发素生:不(1同)环程境度因的素改(变自。然、社会因素);
农业推广学作业
农业推广学作业一、试运用农业推广学行为改变理论分析仇和宿迁改革中是如何成功地改变当地农民行为过程的。
行为改变理论:态度改变理论(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参与改变理论);激励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归因理论、期望理论)。
行为改变一般从知识的改变开始,逐步转变成态度的改变、个人的行为改变,最后实现群体的改变。
群体行为改变规律:服从(当群体决定采取某种行为时,少数成员不论心理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服从);从众(群体对某些行为没有强制要求,多数成员在采用时,其他成员常常不知觉地感受到群体“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相一致的现象);相容(同一群体的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间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也能宽容待之);感染与模仿(感染是指群体成员对某些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无意识及不自觉地感受与接受。
感染实质上是群众模仿)农业推广要引导和促进农民行为的改变,而农民行为的改变既有动力又有阻力。
推广人员要善于借助和利用动力,分析和克服阻力,才能搞好推广工作。
人们行为改变是从知识改变开始的,由知识改变提升为态度改变,再向个人行为改变,最终才会实现群体的改变。
仇和认识到阻碍社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落后,所以他首先要从知识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沭阳的人们,于是一场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当时的仇和改革,面对媒体的质疑,官员的压力,老百姓的不理解,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集资修建基础设施,对医疗体制改革和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干部任前公示,干部公推公选。
这些改革,无不对沭阳的社会带来种种阵痛,但在阵痛过后,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给沭阳带来清正廉明的政治氛围。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环境条件,人的行为就可随之改变。
人民思想改变带动经济状况、生活质量、社会治安等的改善,外界环境的改变促使人民的思想进一步提升,如此良性循环的最终结果就是沭阳各个方面情况都飞速的发展改进提升。
期望价值理论下的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期望价值理论下的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期望价值理论是指人们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行动的预期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对其意义的影响。
具体来说,期望价值理论将行为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利用期望效应和价值效应,考虑决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和行动所带来的价值之间的权衡。
在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面临许多问题,如低产、病虫害等,这些问题会对其经济收益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期望价值理论可以为农业推广对象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方法。
以下是在期望价值理论框架内,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1. 行动的预期结果对其意义的影响。
农业推广对象需要对行动的预期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以便更好地掌握行动的信息和理解行动的价值意义。
例如,对于农业推广对象来说,他们决定是否采取某项农业措施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措施对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这项措施是否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2. 行动所带来的收益和代价之间的权衡。
农业推广对象需要分析和权衡行动所带来的收益和代价,以便做出最优化的决策。
例如,农业推广对象可能会发现,采取某项农业措施可以提高他们的收益,但是这项措施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和努力,而且可能会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3. 行动前景的不确定性。
农业推广对象需要认识到行动前景的不确定性,并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措施。
例如,农业推广对象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天气和市场条件,这些条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产成本和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推广对象需要了解市场信息、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
4. 行动的激励因素。
农业推广对象需要了解行动的激励因素,并在决策时将其考虑在内。
例如,农业推广对象可能会发现,采取某项农业措施可以获得政府的奖励和补贴,这些激励因素可以促进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总的来说,期望价值理论为浙江省农业推广对象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决策时,农业推广对象应该充分考虑预期结果、收益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行动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激励因素等因素,以便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分析
[摘要]近年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农业推广,加强对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研究,探索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实现途径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究农业推广对象及其行为改变模式就极具现实意义。
主要从农业推广对象中的行为改变来阐述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现状,以及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的未来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推广;推广对象;行为改变
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对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发展施加影响,具体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年龄构成等因素。
加强对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研究性分析,有利于掌握农民的思想动态及发展意识,转变农村发展模式,提高农村自身经济实力,为更好地建设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突出贡献。
1中国农业推广对象的发展现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具有及其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主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生产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主体构成情况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等。
因此,探讨农业推广对象的变化情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由生产队群体转变为农民个体。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由原有的以人民公社为主的集体生产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服务对象也从集体转变为以农民个体
为主。
因此,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中国农业推广对象就具有了新的特点,其特点包括:分散面广、数量相对较多、传播集聚效应不明显、推广后自主传播性不显著等。
因此,农业推广对象主体的改变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1.2推广对象缺乏后续的致富经验。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发展过程中,在以人民公社、大队部、生产队为主要服务对象时,主要需要农业推广的技术人员提供产中的的技术服务,以保证生产量,完成国家交给的生产任务。
而在向农民自身提供农技推广服务时,由于其自身生产积极性的增长,因此农业推广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产前、产后、市场信息等相关可以引领致富的信息,产中的技术需求相对较低。
尽管,我国农业推广也在与时俱进,但依然摆脱不了其滞后性,因此难以满足当前的农业推广需要。
1.3中青年流失严重,年龄逐渐老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出现了首批的万元户,成为了当时的富裕阶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大批沿海及内陆中心城市开始不断崛起,城市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开始超过农村农业产出所得,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效益及规模不断下降,一大批具有初高中学历的农村原住民开始向城市转移以寻求新的经济获取机会。
因此,农村务农人员急剧减少,并且所具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较好地吸收农业推广经验,从而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而留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病残,也不具备优良的劳动能力,以及智力上的断层,就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下降。
2推动中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
由于社会整体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也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要。
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农民自身也在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以适应新时代新农村建设需要,这就造成了农民自身行为
的转变。
2.1农民群体的素质分析。
农民的自身劳动素质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对外界信息传递的发现与接受程度,在其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农民获取市场需求的主动意识变得强烈,获取渠道也不断宽泛。
因此,农民的劳动素质建设在其行为改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农民自身素质越高就更加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做出行为动态或决策上的改变,反之亦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的素质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农民素质建设,有利于其接受新的生产方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加大农业推广的传播以及传播方式,更好的了解社会新动态,以按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决策上的改变。
2.2农民群体的经济限制。
由于过去的劳动力转移,以及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偏转,农村经济发展能力薄弱,因此受经济因素的限制农民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
较为富裕的农村居民,更加愿意尝试新的品种,扩大投入,不断地进行技术性的改革,以获得更好的收成,寻求更大的收益,相对的经济拮据的家庭就只能保持原有的生产,以稳定其家庭收入。
因此,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经济因素的限制性影响不可避免,在做出决策过程中,也更容易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2.3新农村建设下农民行为的新动态。
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如何进行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一个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的主题环境中,农民如何把握新的机遇进行生产建设就需要其自身进行思考,以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行为决策。
并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步伐,新时期农民行为也会随着政策、法规、教育的普及变得理性,不进行盲目的生产。
而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市场的变动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都会引起新时代下农民行为的改变。
3推动中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策略分析
推动中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有多种方法,如政府采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推动农民行为改变,以及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
而通过农业推广传播来改变农民行为转变就能更好地调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保证农村农业和谐发展。
3.1政府主导,行为强制。
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政府常使用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技术规范、生产标准等方法和手段改变或影响农民行为。
通过一系列的强制性措施来促进农民行为的改变,以达到国家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比如,农业法,技术推广法等一系列通过政府主导实施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强制的手段来使农民按照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执行。
政府通过强制性措施来促进农民做出行为决策上的改变,并结合相关的福利性政策来提高农民的接受与认可程度,比如说取消农业税以及在农村也开始实行养老保险政策,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结合,弥补不足,促使农民信服,从而使其做出行为决策上的改变。
3.2社会服务,全面推广。
在社会服务及农业推广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农民提供具体的建议性措施,这些建议是由推广人员根据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推广人员要对咨询质量负责,不能脱离实践。
并且在农业推广的建设过程中,要提高推广建设基站的数量,增加专业服务人员,提高农推基站覆盖率,通过全方位覆盖进行宣传推广,在潜移默化中使农民抛弃原有的顽固思想,从而使其原有的思想决策不断发生偏转。
并且提高社会服务水平,通过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来提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来影响农民的行为,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农民的实际情况看是否符合标准及能力去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3.3自身建设,提高素质。
农民是农业推广服务的主体。
因此,在农业推广
过程中,就要求农民不断的加强自身素质建设,通过教育培训等相关教育性措施,来掌握更多的农技方面的知识,以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并且教育培训还能够从思想上根本扭转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做到与时俱进,进而更进一步的对其行为决策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抛弃原有的守旧观念,具有锐意进取之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也使得其精神产生升华,从而使其行为决策发生偏转。
4中国农业推广在其对象行为改变后的发展策略
4.1转变观念,树立“农民”主体意识。
要强化农民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突出其主体意识,要淡化行政命令,弱化强制推动农民行为决策改变,要加强示范实验区建设,让农民看到行为决策改变之后的生产优越性,从而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地获取新的知识,以发挥科技的凝聚力,使农民与农业推广人员之间建立互信感以提高农业推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4.2加强自身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与更新。
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推人员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农技知识掌握水平并与实践相结合。
政府需要建立岗位培训制度,实行定期培训,并且还要建立健全从全国到基层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以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去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以建立奖惩机制,以刺激农推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
4.3拓宽服务,引领“农民”致富。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树立特色农业产业意识,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所以在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要求之下,农业推广还应该加强农业信息的获取建设,建立专门的信息处理数据库,以更快的速度拿到第一手资料,做出处理,从而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其明.浅议农业推广对象特点及其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1996(02).
[2]叶荣榕.农业推广学的来源与展望[J].农技推广,2017(21).
[3]王慧军.中国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3.
[4]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J].南方农村,2000(01).
[5]颜丙昕.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行为改变规律及策略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04).
[6]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李思乐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