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合集下载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实验报告资料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实验报告资料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实验报告资料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过程,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

实验原理:1.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的塑性变形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发生形变而不断展开的一种过程。

金属的塑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①金属塑性变形具有可逆性,即当外力解除时形变可回复。

②金属的塑性变形是沿晶的,即沿晶体内的晶体结构变形。

③金属的塑性变形具有连续性,即在一定应变范围内,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

2.金属的再结晶金属的再结晶是指在金属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原来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某些变化,而在恰当的条件下,这些组织结构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这种过程就叫做金属的再结晶。

金属的再结晶的特点如下:①金属的再结晶是晶体内部的结构调整。

②金属的再结晶能够使金属的内部应力有所缓和。

实验步骤:1.制备试样:准备金属的坯料,在坯料上打上“X”形切口,切口至深为材料厚度的1/2。

2.进行冷加工:采用箔冷机或轧制机进行冷加工,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形变。

在经过一定拉伸形变后,在X形切口处出现了明显的变形。

3.进行再结晶退火:将试样放入电阻炉中进行再结晶退火,然后进行空冷,使试样的晶粒细化,且Z形切口处无明显变形。

4.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将试样进行金相试样制备和显微组织观察。

在加工前,金属材料的结构均匀且颗粒晶粒较大,大量晶界分布而成急促晶界。

在加工后,晶粒较小,分布均匀;试样表面被拉伸,并且形成了急促晶界。

在经过再结晶退火处理后,试样中的晶粒再次变小,形成了勾芡状晶粒,Z形切口处没有变形出现,晶界清晰。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金属材料在冷加工的过程中,晶粒会发生变形,形成急促晶界。

2.金属在经过适当的再结晶退火处理后,晶粒又会重新排列,形成勾芡状的晶籍,并且试样中没有变形现象。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三方面说明了金属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的过程,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产生分析实验结果的原因不外乎通往实验目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的步骤。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名称: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类型: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必填)五、讨论、心得(必填)一、实验目的1.了解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性能的影响;2.了解变形度对金属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滑移和孪生两种。

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于另一部分滑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某一晶面相对另一部分产生剪切变形,且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的位向形成了镜面对称关系,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生。

(一)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若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塑性变形,称为冷塑性变形。

冷塑性变形不仅改变了金属材料的形状与尺寸,而且还将引起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外形的变化,其内部晶粒形状由原来的等轴晶粒逐渐变为沿变形方向伸长的晶粒,在晶粒内部也出现了滑移带或孪晶带。

当变形程度很大时,晶粒被显著地拉成纤维状,这种组织称为冷加工纤维组织。

同时,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剧,原来位向不同的各个晶粒会逐渐取得近于一致的位向,而形成了形变织构,使金属材料的性能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会使其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二) 冷塑性变形后金属在加热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由于其内部亚结构细化、晶格畸变等原因,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自发地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趋势。

但在室温下,由于原子活动能力不足,恢复过程不易进行。

若对其加热,因原子活动能力增强,就会使组织与性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回复当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活动能力尚低,故冷变形金属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仍保持着纤组织的特征。

此时,因晶格畸变已减轻,使残余应力显著下降。

但造成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未消除,故其机械性能变化不大。

2.再结晶当加热温度较高时,将首先在变形晶粒的晶界或滑移带、孪晶带等晶格畸变严重的地带,通过晶核与长大方式进行再结晶。

3 第三章 金属的结晶、变形与再结晶——【工程材料学】

3 第三章 金属的结晶、变形与再结晶——【工程材料学】

(1) 形核
形核方式有两种: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
均匀形核即晶核在液态金属中均匀的形成;非均匀形核 即晶核在液态金属中非均匀的形成。
实际生产中,金属中存在杂质并且凝固过程在容器或铸 型中进行,这样,形核将优先在某些固态杂质表面及容器 或铸型内壁进行,这就是非均匀形核。
非均匀形核所需过冷度显著小于均匀形核,实际金属的 凝固形核基本上都属于非均匀形核。
颗粒钉扎作用的电镜照片
3.2.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一、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结构的影响
1. 显微组织的变化 滑移带 孪晶带 晶粒形状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晶 粒形状发生变化,沿变形方向被拉长或压扁。当拉伸变形量 很大时,只能观察到纤维状的条纹(晶粒变成细条状),称 之为纤维组织。
Hall-Pitch关系:σs =σ0 + Kyd-1/2
三、 合金的塑性变形 根据组织,合金可分为单相固溶体和多相混合物两种。合
金元素的存在,使合金的变形与纯金属显著不同。
奥氏体
珠光体
1. 单相固溶体的塑性变形 单相固溶体合金组织与纯金属相同,其塑性变形过程也与
多晶体纯金属相似。但随溶质含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 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称固溶强化。
3.1 金属的结晶及铸件晶粒大小控制
凝固
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结晶
结晶是指从原子不规则排列的液 态转变为原子规则排列的晶体状 态的过程。
3.1.1 冷却曲线及结晶一般过程
一、 冷却曲线
温 度
理论冷却曲线
结晶平台(是由结晶潜热导致)
Tm
Tn
△T 过冷度
实际冷却曲线
时间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1、了解显微镜下滑移线、变形孪晶和退火孪晶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

3、讨论冷加工变形对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观察工业纯铁冷变形滑移线,纯锌的变形孪晶,黄铜或纯铜的退火孪晶。

2、观察工业纯铁经冷变形(0%、20%、40%、60%)后的显微组织。

3、用变形度不同的工业纯铝片,退火后测定晶粒大小。

三、实验内容讨论:1、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孪晶:当金属以滑移和孪晶两种方式塑性变形时,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结果。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滑移线(叫滑移带更符合实际)是因为晶体滑移时,使试样的抛光表面产生高低不一的台阶所致。

滑移线的形状取决于晶体结构和位错运动,有直线形的,有波浪形的,有平行的,有互相交叉的,显示了滑移方式的不同。

变形量越大,滑移线愈多、愈密。

在密排六方结构中,常可看到变形孪晶,这是因为此类金属结构难以进行滑移变形。

孪晶可以看成是滑移的一种特殊对称形式,其结果使晶体的孪生部分相对于晶体的其余部分产生了位向的改变。

由于位向不同,孪晶区与腐蚀剂的作用也不同于其他部分,在显微镜下,孪晶区是一条较浅或较深的带。

在不同的金属中,变形孪晶的形状也不同,例如在变形锌中可看到孪晶变形区域,其特征为竹叶状,α—Fe则为细针状。

除变形孪晶外,有些金属如黄铜在退火时也常常出现以平行直线为边界的孪晶带,这类孪晶称为退火孪晶。

滑移和孪晶的区别:制备滑移线试样时,是试样先经过表面抛光,然后再经过微量塑性变形。

如果变形后再把表面抛光,则滑移线就看不出来了。

制备孪晶试样时,是先经塑性变形,然后再抛光腐蚀,可见:(1)对于滑移线不管样品是否经过腐蚀均可看到,而孪晶只有在磨光腐蚀后才可看见。

(2)滑移线经再次磨光即消失,而孪晶在样品表面磨光腐蚀后仍然保留着。

滑移线和磨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不会穿过晶界的。

2、冷变形后金属的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冷加工变形后,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分布都会发生改变。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56
➢热加工流线的利用
➢纵向(沿纤维方向),塑性、韧性增加 横向(垂直纤维方向),塑性、韧性降低 但抗剪切能力显著增强。
➢纵向具有最大的抗拉强度,横向具有最大 的抗剪切强度.
57
热加工流线的合理利用
➢流线沿零件轮廓分布不中断 ➢最大拉应力方向沿流线 ➢最大剪应力方向垂直于流线
58

59
带状组织
➢(2)杂质与合金元素
杂质元素与微量溶 质原子与晶界产生交互 作用,阻碍晶界迁移。
微量杂质元素含量 越高,晶界迁移越慢
42
➢(3)第二相(分散相)质点
阻碍晶界移动,降低晶粒长大速度
φ:分散相粒子所占的体积分数。 r:粒子的半径
43
第二相颗粒所占体积分数一定时, 颗粒愈细,其数量愈多,则晶界迁移所 受到的阻力也愈大,晶粒正常长大速度 越小。
驱动力:晶界能的降低。
47
48
49
小结:
冷变形在金属材料内部产生了储存能,退 火过程中原子活动能力增强,储存能逐渐释放。 材料内部发生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
退火温度较低时,产生回复。储存能部分 释放,材料中的宏观残余应力基本消除,力学性 能及显微组织均保持变形后的特点。
退火温度较高时,产生再结晶。储存能完全 释放,材料重新软化,晶粒为细小的等轴晶。
➢形变金属有回到变形前组织与性能状态 的趋势
3
7.1 形变金属及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是形变金属退火时 经历的基本过程
➢1. 显微组织变化
4
2. 储存能释放与性能变化
➢ 经过回复与再结晶, 材料的储存能释放完 毕,材料的组织与性 能能够逐渐恢复变形 前的状态。
5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3)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3)
滑移实质上是位错在滑移面上运动的结果,在切 应力的作用下,晶体中存在的正刃位错逐步移动, 当这个位错移到晶体的右边缘时,移出晶体的上 半部就相对于下半部移动了一个原子间距,形成 一个原子间距的滑移量。
同一滑移面上若有大量的位错移出,则在晶体表 面形成一条滑移线。
位错在晶体中移动时所需切应力很小,因为当位错中心前 进一个原子间距时,一齐移动的只是位错中心少数原子, 而且其位移量都不大,形成逐步滑移,这就比一齐移动所 需的临界切应力要小得多,这称为“位错的易动性”。
研究表明,亚晶界的存在使晶体的变形抗力增加, 是引起加工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形变织构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当金属按一定的方向变形量 很大时(变形量大于70%以上),多晶体中原来任 意位向的各晶粒的取向会大致趋于一致,这种有 序化结构叫作“变形织构”,又称为“择优取 向”,
金属材料的加工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织构: 拉拔时形成的织构称为丝织构,其特征是各个晶 粒的某一晶向平行于拉拔方向;轧制时形成的织 构称为板织构,其特征是不仅某一晶面平行于轧 制平面,而且某一晶向也平行于轧制方向。
3.变形引起的内应力
在金属塑性变形过程中,大约有10%的能量转化为内应力而残留在金属中, 使其内能增加。
这些残留于金属内部且平衡于金属内部的应力称为残余内应力。它是由于金 属在外力作用下各部分发生不均匀的塑性变形而产生的。
内应力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Βιβλιοθήκη (1)宏观内应力(第一类内应力)
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时,由于各部分变形不均匀,使整个工件或在较大的 宏观范围内(如表层与心部)产生的残余应力。
3.1.2多晶体金属塑性变形的特点
大多数金属材料是由多晶体组成的。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实质与单晶体一样。 要考虑到晶粒彼此之间在变形过程中的约束作用,以及晶界对塑性变形的影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等轴晶粒,机械性能完全恢复。
(三)再结晶后晶粒大小与变形量的关系
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晶粒大小除与加 热温度、保温时间有关外,还与金属的预 先变形量有关。 当变形度很小时,金属不发生再结晶。
晶粒 大小
这是由于晶内储存的畸变能很小,不足以
进行再结晶而保持原来状态,当达到某一 变形度时,再结晶后的晶粒特别粗大,该
2
3 4
低碳钢
低碳钢 低碳钢
压缩58%
压缩45%,550℃退火半小时 压缩58%,550℃退火半小时
伸长的晶粒
部分等轴晶 部分等轴晶
5
6 7 8
低碳钢
低碳钢 低碳钢 低碳钢
压缩45%,650℃退火半小时
压缩58%,650℃退火半小时 压缩45%,700℃退火半小时 压缩58%,700℃退火半小时
完全再结晶
c. 对比分析不同变形量,不同退火温度对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塑性变形后的回复与再结晶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在热力学上处于不稳定状态,
必有力求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趋势。
但在室温下,由于原子的动能不足,恢复过程不易进 行,加热会提高原子的活动能力,也就促进了这一恢复 过程的进行。 加热温度由低到高,其变化过程大致分为回复、再结 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
变形度称之临界变形度。
一般金属的临界变形度在2%~10%范 围内。此后,随着变形度的增加,再结晶
临界变形度
预先变形程度
预先变形程度对晶粒度的影响
后的晶粒度逐渐变细。
三、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及设备 (1)金相显微镜; (2)低碳钢不同变形量及再结晶状态金相样品一套;
编号 1 材料 低碳钢 处理状态 压缩45% 组织 伸长的晶粒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六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Plastic Deform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Metals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综合前修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导论》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实验目的1. 观察显微镜下变形孪晶与退火孪晶的特征;2. 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3. 讨论冷加工变形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概述1. 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孪晶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将产生塑性变形。

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是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

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向保持不变。

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

变形后的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滑移带(平行的黑线)所组成。

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多晶体变形的特点:① 各晶粒内滑移带的方向不同(因晶粒方位各不相同);② 各晶粒之间形变程度不均匀,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多(即变形量大),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少(即变形量小);③ 在同一晶粒内,晶粒中心与晶粒边界变形量也不相同,晶粒中心滑移带密,而边界滑移带稀,并可发现在一些变形量大的晶粒内,滑移沿几个系统进行,经常看见双滑移现象(在面心立方晶格情况下很易发现),即两组平行的黑线在晶粒内部交错起来,将晶粒分成许多小块。

(注:此类样品制备困难,需要先将样品进行抛光,再进行拉伸,拉伸后立即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此时再进行样品的磨光、抛光,滑移带将消失,观察不到。

原因是:滑移带是位错滑移现象在金属表面造成的不平整台阶,不是材料内部晶体结构的变化,样品制备过程会造成滑移带的消失。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

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的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晶面(孪晶面或双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
➢再结晶温度指的是最低再结晶温度(T再):用经过严
重冷塑性变形的金属,经1小时加热后能完全再结晶的 最低温度来表示。
最低再结晶温度:
T再=0.4T熔点 式中温度单位为绝对温度(K)。
8
学习情境三:金属的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3.2
(3)再结晶温度影响因素:
1)变形程度 ➢2)金金属属再纯结度晶前:塑纯性度变越形高的, 最相低对再变结形晶量温称度为也预就先越变低形 度➢。3)预;加先热变速形度越大, 金属的晶体缺陷就越多, 组织越不 稳➢➢杂再定质结, 最和晶低合是再金一结元扩晶素散温(过度高程也熔, 需就点一越元定低素时;)间阻才碍能原完子成扩;散和晶 ➢界➢当提迁预高移先加, 可变热显形速著度度提达会高一使最定再低大结再小晶结后在晶,较最温高低度温再;度结下晶发温生度;趋于某 一➢高原稳纯始定度晶值铝粒。(越99粗.9大9,9再%结)最晶低温再度结越晶高温。度为80 ℃; ➢工业纯铝(99.0%)最低再结晶温度提高到290 ℃。
3
学习情境三:金属的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3.2
3、热加工晶粒大小控制措施
(1).控制较低的加工终了温度 (2).控制较大的变形程度 (3).控制较快的冷却速度
0
学习情境三:金属的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3.2
3、产生残余内应力 ➢定义:外力去除后,金属内部残留下来的应力。
产生原因: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内部变形不均匀, 位错、空位等晶体缺陷增多,会产生残余内应力。
➢1)宏观内应力 ➢2)微观残余应力 ➢3)晶格畸变应力
1
学习情境三:金属的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3.2
3
学习情境三:金属的塑性变形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3.1
第一节 金属的塑性变形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1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1
57
6.4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形变织构 是指随塑性变形进行,各个晶粒在空间取向上
逐渐趋于一致的组织状态。
58
不同的晶体结构,有不同的形变织构取向
59
织构的利与弊:各向异性的避免或利用
制耳
60
6.4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4.残余应力 变形功一部分转变为储存能,以各类残余应力 的形式表现
72
不可变形粒子阻碍变形的Orowan机制
➢ 受阻—弯曲—绕过—位错环—反作用于位错源
克服线张力作用使位错
线弯曲到曲率半径
R的切应力为:
Gb
2R 能够绕过粒子继续运动
需要克服的临界切应力
为:
Gb ( : 粒子间距)
73
小结:
不可变形粒子的强化作用与粒子间距λ成 反比,粒子愈多,粒子间距愈小,强化作用 愈明显。
强化的理解与运用 ➢塑性变形对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与分
析运用 ➢塑性变形中用 的理解
80
通常有害,应予以消除 也可有特殊的强化效应——表面残余压应力提 高疲劳强度
61
残余应力的分类
➢ (1)宏观残余应力(第一类内应力): 由宏观变形不均匀性引起的,易导致工件变形
➢ (2)微观残余应力(第二类内应力) 由晶粒或亚晶粒之间的变形不均匀性引起,易导致 工件开裂。
➢ (3)点阵畸变(第三类内应力): 由点阵缺陷(如空位、间隙原子、位错等)引起的, 引起晶体的强化并使之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
(2)是一种均匀切变。 (3)孪晶有对称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晶体的取向。
39
40
41
111 000
孪晶形貌的衍衬像
孪晶的选区电子衍射花样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冷塑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冷塑

3.1.2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与组织的影响
1.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 2.亚结构的变化 3.形变织构的产生 形变织构有两种类型: ①拔丝时形成的形变织构称为丝织构,其主要特 征为各晶粒的某一晶向趋于平行于拉 拔方向。 ②轧板时形成的形变织构称为板织构,其主要特 征为各晶粒的某一晶面和晶向分别趋 于平行于 轧制面和轧制方向。
3.2 高分子材料的变形特点
3.2.1 高聚物的弹性变形 图3-7是橡胶的拉伸曲线。
图3-7 橡胶的拉伸曲线
3.2.2 高聚物的黏弹性变形 3.2.3 线型高聚物的变形特点 如图3-8(a)所示。
图3-8 线型高聚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3.2.4 体型高聚物的变形特点
图3-9 环氧树脂在室温下 单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思考题
3-1 什么是滑移?
3-2 单晶体塑性变的最基本方式是什么?在实际晶体中,它是通过 什么来实现的?
3-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比单晶体复杂,它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 方面?
3-4 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有哪些?
3-5 什么是加工硬化?它在生产中有何利弊?如何消除加工硬化?
3-6 简述加热温度对冷塑性变形金属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7 实际生产中,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是如何确定的?
3-8 热加工与冷加工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它对金属的组织和性能有何 影响?
3-9 简述高聚物的变形特点。
3-10简述陶瓷的变形特点。
目录
3.晶粒长大
3.1.4 金属的热塑性变形
1.热加工与冷加工的本质区别 金属的冷塑性变形加工和热塑性变形加工是以再结 晶温度来划分的。 凡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称为热加 工,如锻造热轧等;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加工称为冷加工,如冷轧 冷拉等。 2.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消除铸态金属的组织缺陷 (2)细化晶粒 (3)形成纤维组织 (4)形成带状组织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2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晶粒变形,形成纤维组织:
在外力的作用下,晶粒被拉长或被压扁,当变形足够大时,晶 界变得模糊不清,不易分辨。
“纤维组织”
工业纯铁表面的滑移带
变形前
变形后
变形前后晶粒形状变化示意图
工业纯铁变形度为80%的显微组织
2.亚结构形成,材料加工硬化: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位错密度增大,晶粒破碎成亚晶 粒,晶格产生严重畸变,晶体缺陷(空位、位错、晶界、 亚晶界)增多。滑移的阻力变大,强度与硬度提高,塑 韧性降低。 加工硬化:金属材料经冷塑性变形后,随变形度增加, 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或形 变强化。加工硬化是提高材料强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滑移系=滑移面*滑移方向
体心立方 6*2=12
面心立方 4*3=12
密排六方 1*3=3
三种典型金属晶体结构的滑移系(密排面和密排方向)
滑移的微观机制
τ τ τ
τ
τ
τ
位错运动造成滑移的示意图
滑移实质上是位错在滑移面上运动的结果,在切应力的作用下, 晶体中形成一刃型位错,这一多余半原子面会由左向右逐步移动, 当这个位错移到晶体右边缘时,便在右侧表面形成了滑移量为一个 原子间距大小的台阶。若大量位错在该滑移面上移动出晶体时,就 会在晶体表面产生滑移量达几千埃的宏观可见的台阶(滑移线)。
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 Ψ=45º 软位向 Ψ=0º 或 90º 硬位向
产生滑移的晶面和晶向分别 称为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滑移的特征——滑移带和滑移线
滑移带
滑移线
工业纯铁表面的滑移带
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
每一个滑移系表示晶体在产生滑移时可能采取的一个空间位向。

实验三 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三 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三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认识金属冷变形加工后及经过再结晶退火后的组织性能和特征变化;研究形变程度对再结晶退火前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加深对加工硬化现象和回复再结晶的认识。

二、基本原理1、金属冷塑性变形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变化金属冷塑性变形为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

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外观和尺寸发生了永久性变化,其内部晶粒由原来的等轴晶逐渐沿加工方向伸长,在晶粒内部也出现了滑移带或孪晶带,当变形程度很大时,晶界消失,晶粒被拉成纤维状。

相应的,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矫顽力和电阻等性能增加,而塑性、韧性和抗腐蚀性降低。

这一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为了观察滑移带,通常将已抛光并侵蚀的试样经适量的塑性变形后再进行显微组织观察。

注意:在显微镜下滑移带与磨痕是不同的,一般磨痕穿过晶界,其方向不变,而滑移带出现在晶粒内部,并且一般不穿过晶界。

2、冷塑性变形后金属加热时的显微组织与性能变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在加热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会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1)回复当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活动能力尚低,金属显微组织无明显变化,仍保持纤维组织的特征。

但晶格畸变已减轻,残余应力显著下降。

但加工硬化还在,固其机械性能变化不大。

(2)再结晶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组织发生显著变化。

首先在形变大的部位(晶界、滑移带、孪晶等)形成等轴晶粒的核,然后这些晶核依靠消除原来伸长的晶粒而长大,最后原来变形的晶粒完全被新的等轴晶粒所代替,这一过程为再结晶。

由于金属通过再结晶获得新的等轴晶粒,因而消除了冷加工显微组织、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使金属又重新恢复到冷塑性变形以前的状态。

金属的再结晶过程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能进行的,通常规定在一小时内再结晶完成95%所对应的温度为再结晶温度,实验证明,金属熔点越高,再结晶温度越高,其关系大致为:T=0.4T熔。

(3)晶粒长大再结晶完成后,继续升温(或保温),则等轴晶粒以并容的方式聚集长大,温度越高,晶粒越大。

材料课件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

材料课件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

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目的1.加深对材料塑性编写过程的理解;2.认识塑性变形的典型组织;3.理解变形量对再结晶后晶粒尺寸的影响.一、塑性变形引起材料组织的变化晶体塑性材料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四种:滑移、孪生、蠕变、粘滞性流动.滑移是晶体中位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运动,造成晶体的两部分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相对移动,滑移是位错的移动,晶体内部原子从一个平衡位置移到另一个平衡位置,不一起晶体内的组织变化,位错移出晶体的表面,形成滑移台阶,一个位错源发出的位错都移出,在晶体表明形成台阶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就是滑移线.孪生是在滑移困难时以形成孪晶的方式发生的塑性变形,晶体发生孪生,在晶体表面产生浮凸,晶体内部生成的孪晶与原晶体的取向不一样,并有界面分隔,所以在晶体内重新制样后依然可以看到孪晶.多晶体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后,原等轴晶粒被拉长或压扁,晶界变模糊.两相材料经过塑性变形后,第二相的分布也与变形方向有关.塑性变形后进行退火加热发生再结晶的晶粒尺寸与变形量有直接的关系.在临界变形量不同材料不相同,一般金属在2—10%之间以下,金属材料不发生再结晶,材料维持原来的晶粒尺寸;在临界变形量附近,刚能形核,因核心数量很少而再结晶后的尺寸很大,有时甚至可得到单晶;一般情况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不断减小;当变形量过大>70%后,可能产生明显织构,在退火温度高时发生晶粒的异常长大.二、实验内容1.观察几种塑性变形后的组织形貌①.低碳钢拉伸后的组织变化:看断口附近,变形量最大,组织特征明显,白色的软相的晶粒的形状分布,黑色较硬相形状分布特征.②纯铁压缩表面的滑移线:为了观察,现将试样磨平,再压缩变形,晶体表面可留下滑移线.若再打磨则滑移线就不可见.一个滑移系能开动,与之平行的滑移系也可能开动,滑移线往往时互相平行,因为存在交滑移,滑移线为波浪状.③锌的变形孪晶:Zn是hcp晶系,仅有三个滑移系,多晶体变形就会发生孪生,从试样上可见到变形产生的孪晶.④纯铁的变形孪晶:铁为bcc晶体,有12个滑移系,一般变形为滑移.在-120℃以下冲击,低温滑移阻力大,大的应力也可引起孪生方式的变形.2.观察铝片经不同变形量后退火发生再结晶后晶粒的大小.一组试样的变形量分别为0、1、2、3、5、8、10、13%,见试样头部的字号,用钢板尺测晶粒的平均截线长.方法:取一线段,数穿过了多少个晶粒,则)()(n mm d 晶粒的个数测量用线段总长=,为保证数字有意义,50>n .三、实验报告要求 报告内容部分:1.画出见到的四中组织示意图,每一个注明组织特征,简述形成组织的原因或过程.2.用表格列出测量铝片用的总长度,数出的晶粒个数,算出平均截线长.用坐标纸画出在结晶后的晶粒尺寸与变形量关系曲线.指出其临界变形量.。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内应力分为宏观内应力、微观内应力和畸变应力三类。

畸变应力是形变金属中的主要内应力,也是金属强化的主
要原因。

内应力的存在,使金属耐蚀性下降,引起零件加工、淬
火过程中的变形和开裂。因此,金属在塑性变形后,通 常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或降低内应力。
第四节

回复与再结晶
一、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金属经冷变形后, 组织处于不稳定状态, 有自发恢复 到稳定状态的倾向。但在常温下,原子扩散能力小,不 稳定状态可长时间维持。加热可使原子扩散能力增加, 金属将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三、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度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金属的晶粒越粗大,加热 温度的影响尤为显著。

2、预先变形度
预先变形度的影响,实质上是变形均匀程度的影响.
当变形度很小时,晶格畸变小,不足以引起再结晶. 当变形达到2-10%时,只有部分晶粒变形,变形极不均匀, 再结晶晶粒大小相差悬殊,易互相吞并和长大,再结晶后 晶粒特别粗大,这个变形度称临界变形度。

㈠ 回复 回复是指在加热温度较低时,由于金属中的点缺陷及位 错近距离迁移而引起的晶内某些变化。如空位与其他缺
陷合并、同一滑移面上的异号位错相遇合并而使缺陷数
量减少等。

在回复阶段,金属组织变化不明显,其强度、硬度略有 下降,塑性略有提高,但内应力、电阻率等显著下降。




工业上,常利用回复现象将冷变 形金属低温加热,既稳定组织又 保留加工硬化,这种热处理方法 称去应力退火。 ㈡ 再结晶 当变形金属被加热到较高温度时, 由于原子活动能力增大,晶粒的 形状开始发生变化,由破碎拉长 的晶粒变为完整的等轴晶粒。 这种冷变形组织在加热时重新彻 底改组的过程称再结晶。 再结晶后,金属的强度、硬度下 降,塑性、韧性提高,加工硬化 消失。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1)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1)
45
2021/4/9
本章总结
➢ 滑移及孪晶的概念,特点及异同; ➢ 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滑移特点的比较; ➢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特点; ➢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 塑性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性能变化; ➢ 再结晶温度与再结晶退火温度。
46
2021/4/9
一、填空
课堂练习
1.金属材料经压力加工变形后,不仅改变了
❖ 加载时,各晶粒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相 对于受力方向是不相同的,那些受最大或 接近最大分切应力位向的晶粒处于软位向。 ❖ 分批,逐步的进行,从软位向到硬位向, 从少数晶粒到多数晶粒,从不均匀变形到 均匀变形。
21
2021/4/9
22
2021/4/9
§3.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1、晶粒内部组织发生变化,产生 加工硬化现象; 2、纤维组织; 3、织构——择优取向 ; 4、残余内应力 。
50
D较小,物理化学性能恢复,内应力显 著降低,强度和硬度略有降低——去应力 退火。
33
2021/4/9
2.再结晶
❖ 新核的形成、长大过程,无新相生成;
❖ 加工硬化消除,力学性能恢复,显微组织 发生显著变化→等轴晶粒,强度大大下降;
❖ 再结晶退火:消除加工硬化的热处理工艺
❖ 再结晶温度:纯金属 TR=(0.4-0.35)Tm(K) 合金:TR=(0.5-0.7)Tm(K)
27
2021/4/9
位错强化
塑性变形→位错开动→位错大量增殖→相互作用→运动阻力 加大→变形抗力↑→强度↑、硬度↑、塑性、韧性↓
位错强化:位错密度↑→强度、硬度↑
28
2021/4/9
2.纤维组织
29
2021/4/9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第3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第3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
42
吊钩内部的纤 维组织 (左:合理; 右:不合理, 应使纤维流线 方向与零件工 作时所受的最 大拉应力的方 向一致)
43
3)热加工常会使复相合金中的各个相沿着加工变形 方向交替地呈带状分布,称为带状组织。 带状组织会使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方向性,特 别是横向塑性和韧性明显降低。一般带状组织可以通过 正火来消除。
滑移面 +
滑移方向
=
滑移系
原子排列 密度最大的 晶面
滑移面和 该面上的一 个滑移方向
三种典型金属晶格的滑移系
晶格 滑移面 {110}
体心立方晶格 {111} {110}
面心立方晶格
密排六方晶格
{111}
滑移 方向
滑移系
6个滑移面
×
2个滑移方向
=
12个滑移系
BCC
4个滑移面
×
3个滑移方向
=
12个滑移系
35
这是因为此时的变形量较小,形 成的再结晶核心较少。当变形度 大于临界变形度后,则随着变形度 的增大晶粒逐渐细化。当变形度 和退火保温时间一定时,再结晶 退火温度越高,再结晶后的晶粒 越粗大。
36
再结晶晶粒大小随加热温 度增加而增加。
临界变形度处的再结晶 晶粒特别粗大
变形度大于临界变形 度后,随着变形度的增 大晶粒逐渐细化
41
(2) 出现纤维组织 在热加工过程中铸态金属的偏析、 夹杂物、第二相、晶界等逐渐沿变 形方向延展,在宏观工件上勾画出 一个个线条,这种组织也称为纤维 组织。纤维组织的出现使金属呈现 各向异性,顺着纤维方向强度高, 而在垂直于纤维的方向上强度较低。 在制订热加工工艺时,要尽可能使 纤维流线方向与零件工作时所受的 最大拉应力的方向一致。

第三章金属的结晶变形与再结晶

第三章金属的结晶变形与再结晶
学习难点:
1.金属滑移的机理; 2.加工硬化的位错理论。
§ 3-1 纯金属的结晶
一、几个概念
1、结晶:物质从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
固。若凝固后的固体为晶体称为结晶。
凝固后是否形成晶体与液体的粘度和冷却速度有关。 粘度大,液体粘稠,相对运动困难,凝固时极易形 成无规则结构。
冷却速度直接关系到原子或分子的扩散能力。当冷 却速度大于107ºC/S时,可阻止金属及合金的结晶, 获得非晶态金属材料。
晶粒大小与金属强度的关系
五、金属的同素异晶转变
同素异晶转变: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金属由一 种晶格类型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类型的现象。
与结晶过程相似,同素异晶转变也是一个重结晶过 程。遵循着结晶的一般规律。只是同素异晶转变在 固态下进行,原子的扩散较难,转变时需要较大的 过冷度。若转变时晶格的致密度有改变,将引起晶 体体积的变化,使其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大多数金属没有同素异晶转变,而铁、锰、锡等金 属有同素异晶转变。如铁
在金属晶体中,铁的同素 异晶转变最为典型,也是 最重要的。纯铁的冷却曲 线如右图所示。
-Fe、-Fe、 -Fe是铁 在不同温度下的同素异构 体。 -Fe和-Fe都是体 心立方晶格,分别存在于 熔点至1394℃之间及 912℃以下。-Fe是面心 立方晶格,存在于 1394℃~912℃之间。
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
§3-2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
金 属与合金的铸态组织中往往具有晶粒粗大不均匀、组织不 致密和成分偏析等缺陷,因此金属材料经冶炼浇注后大多要 进行各种压力加工,如轧制、锻造、挤压、拉拔等,制成型 材和工件再予使用。
金属经压力加工,不仅改变了外形,而且也使材料内部的组 织和性能发生很大变化,讨论金属的塑性变形规律和塑变后 加热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压力加工的实质就是塑性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在机械制造业中,许多金属制品都是通过对金属铸锭进行压力加工获得的。

压力加工就是对金属施加外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改变形状和尺寸,用以制造毛坯、工件或机械零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在生产中称为锻压,即锻造与冲压的总称。

常见的金属压力加工方法有锻造、轧制、挤压、拉拔、冷冲压等,如图3-1所示。

压力加工不仅改变了金属的外形和尺寸,而且其内部的组织和性能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研究金属塑性变形的过程,了解金属变形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及加热对变形金属的影响,对金属的加工工艺、加工质量和使用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其变形过程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个阶段。

弹性变形在外力去除后能够完全恢复,所以不能用于成形加工。

只有塑性变形才是永久变形,才能用于成形加工。

弹性变形是由于外力克服原子间的作用力,使原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原子偏离原来平衡位置而产生的。

当外力去除后,在原子间作用力的作用下,原子返回原来的平衡位置,金属恢复原来的形状。

金属产生弹性变形后,其组织和性能不发生改变。

金属的塑性变形过程比弹性变形复杂,而且塑性变形后金属的组织及性能发生了改变。

一、单晶体的塑性变形工业用金属材料大多是由多晶体构成的,要说明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必须首先了解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实验证明,晶体在正应力作用下,只能产生弹性变形,并直接过渡到脆性断裂,只有在切应力作用下才会产生塑性变形。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主要是以滑移的方式进行的,即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如图3-2所示。

要使晶体产生滑移,作用在晶体上的切应力必须达到一定的数值。

当原子移动到新的平衡位置时,晶体就产生了微量的塑性变形,大量晶面上滑移的总和,就形成了宏观上的塑性变形。

一般来说,滑移是沿原子排列最密集的晶面及原子排列最密集的方向进行的,分别称为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金属因晶体结构不同,其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的数量是不同的,所以金属的塑性存在着差异。

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的数量越多,金属的塑性就越好。

研究表明,晶体滑移时,并不是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滑移面作整体移动。

如果是整体移动,那么,需要克服的滑移阻力是十分巨大的。

实际上滑移是借助于晶体中位错的移动来进行的,如图3-3所示。

在切应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条位错线从滑移面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便产生了一个原子间距的滑移,这只需要位错线附近少数原子作微量移动,而且移动的距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

大量的位错移出晶体表面,就产生了宏观上的塑性变形。

因此。

通过位错移动来实现滑移,所需克服的滑移阻力很小,滑移容易进行,这与实际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

单晶体在滑移变形时还伴随着晶面的转动,如图3-4所示。

晶体受拉伸产生滑移变形时,拉伸轴线将逐渐偏移。

由于实际拉伸时夹头的限制,拉伸轴线方向不能改变,造成晶体中的晶面不得不作相应的转动,结果使滑移面逐渐趋向与拉伸轴线平行的方向。

材料力学证明,与拉力成45°角的截面上分切应力数值最大,有利于滑移的进行。

因此,与拉力成45°角的滑移面上最先产生滑移,随着晶面的转动,该滑移面上的滑移逐渐停止,原来处于其他位向的滑移面转到了与拉力成45°角的方向上而参与滑移。

这样,晶体中的滑移有可能在更多的滑移面上进行,结果使晶体均匀地变形。

单晶体的另一种塑性变形方式是孪生。

孪生是指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孪晶面)及晶向(孪生方向)产生剪切变形,如图3-5所示。

孪生变形与滑移变形的区别主要有:孪生变形使一部分晶体发生均匀的切应变,滑移变形则集中在一些滑移面上;孪生使晶体变形部分的位向发生了改变,滑移变形后晶体各部分的位向不发生改变;孪生变形时原子沿孪生方向的位移量是原子间距的分数值,滑移变形时原子沿滑移方向的位移量则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孪生变形所需切应力的数值比滑移变形的大,只有在滑移很难进行的情况下才发生孪生变形。

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常用金属都是多晶体,多晶体是由许许多多的晶粒组成的。

由于各个晶粒的晶格位向不同,又有晶界存在,各个晶粒的塑性变形互相影响,因此,多晶体塑性变形的过程比单晶体复杂,有如下特点:1.晶粒位向的影响由于多晶体中各个晶粒的晶格位向不同,在外力作用下,有的晶粒处于有利于滑移的位置,有的晶粒处于不利于滑移的位置,如图3-6所示。

当处于有利滑移位置的晶粒要进行滑移时,必然受到周围不同位向晶粒的阻碍,使滑移阻力增加,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增大。

2.晶界的作用在多晶体中,晶界处原子排列混乱,晶格畸变程度大,位错移动时的阻力增大,宏观上表现为塑性变形抗力增大,强度提高。

由于晶界的作用,多晶体往往表现出竹节状变形,如图3-7所示。

综上所述,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抗力不仅与金属的晶体结构有关,而且与晶粒大小有关。

在一定体积的晶体内,晶粒的数目越多,晶界的数量也越多,晶粒越细小,位错移动时的阻力越大,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越大,因此,金属的强度越高。

在同样的变形条件下,晶粒越细小,变形可分散到更多的晶粒内进行,不易产生集中变形。

另外,晶界多,裂纹不易扩展,从而使金属在断裂前能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表现出金属具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

第二节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冷塑性变形不但改变了金属的形状和尺寸,而且还使其组织与性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的影响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时,随着外形的改变,其内部晶粒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当变形程度很大时,晶粒会沿变形方向伸长,形成细条状,这种呈纤维状的组织称为冷加工纤维组织,如图3-8所示。

形成纤维组织后,金属的性能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其纵向(沿纤维方向)的力学性能高于横向(垂直于纤维方向)的性能。

同时,由于各个晶粒的变形不均匀,使金属在冷塑性变形后其内部存在着残留应力。

冷塑性变形除了使晶粒的形状发生变化外,还会使晶粒内部的亚晶粒细化,亚晶界数量增多,位错密度增加。

由于塑性变形时晶格畸变加剧以及位错间的相互干扰,会阻止位错的运动,增加了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使金属的力学性能发生了改变。

二、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冷塑性变形改变了金属内部的组织结构,引起了金属力学性能的变化。

随着冷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冷变形强化。

图3-9所示为低碳钢冷塑性变形时,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

三、冷塑性变形使金属产生残留应力残留应力是指作用于金属上的外力除去后,仍存在于金属内部的应力。

残留应力是由于金属塑性变形不均匀造成的。

根据残留应力的作用范围,可分为宏观残留应力、微观残留应力、晶格畸变应力三类。

宏观残留应力是指金属各部分塑性变形不均匀所造成的残留应力;微观残留应力是指晶体中各晶粒或亚晶粒塑性变形不均匀所造成的残留应力;晶格畸变应力是指金属塑性变形时,晶体中一部分原子偏离其平衡位置造成晶格畸变而产生的残留应力。

一般地,残留应力的存在对金属将产生一些影响,例如降低工件的承载能力、使工件的形状和尺寸发生改变、降低工件的耐蚀性等,但残留压应力可使金属的疲劳强度提高。

热处理可以消除冷塑性变形后金属内部的残留应力。

四、冷变形强化在生产中的影响冷变形强化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是强化金属材料的一种工艺方法,特别是对那些不能用热处理强化的金属材料更为重要。

例如纯金属、多数铜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等,在出厂前,都要经过冷轧或冷拉加工,以冷变形强化的状态供应给用户使用。

另外,冷变形强化还可以使金属材料具有瞬时抗超载能力。

在构件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部位出现应力集中或偶然过载的现象,过载部位出现微量朔性变形,引起冷变形强化,使变形自行终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构件的使用安全性。

冷变形强化是工件使用压力加工方法成形的必要条件。

如图3-10所示,金属材料在冲压过程中。

由于圆角r处变形量最大,当圆角处的金属变形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冷变形强化,强度和硬度提高,而其他部位的金属未产生冷变形强化,强度和硬度较低,所以随后的塑性变形发生转移,这样既避免了已发生塑性变形的部位继续变形导致破裂,又可以得到壁厚均匀的冲压件。

冷变形强化虽然使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但会使金属材料的塑性降低,继续变形困难,甚至出现破裂。

为了使金属材料能继续进行压力加工,必须施行中间热处理,以消除冷变形强化,这就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率。

冷塑性变形除了影响金属的力学性能外,还会使金属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改变,如电阻增加、化学活性增大、耐蚀性下降等。

第三节回复与再结晶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其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而且由于金属各部分变形不均匀,在金属内部形成残留应力,使金属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自发地恢复到原来稳定状态的趋势。

常温下,原子活动能力比较弱,这种不稳定状态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逐渐过渡到稳定状态。

如果对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加热,由于原子活动能力增强,就会迅速发生一系列组织与性能的变化,使金属恢复到变形前的稳定状态,如图3-11所示。

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过程中,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要经历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的变化。

一、回复当加热温度较低时,金属中的原子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通过原子短距离的移动,使变形金属内部晶体缺陷的数量减少,晶格畸变程度减轻,残留应力降低,但造成冷变形强化的主要原因尚未消除,因而,冷加工纤维组织无明显变化,金属的力学性能也无明显变化,这一阶段称为回复。

在回复阶段,金属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能部分地恢复到了变形前的状态。

工业生产中,常常利用回复现象对冷塑性变形金属进行低温退火处理(又称为去应力退火),目的是在保持冷变形强化的情况下,消除残留应力,提高塑性。

例如,用冷拉弹簧钢丝制成的弹簧,在卷制后要进行一次250~300℃的低温退火处理,以消除残留应力并使弹簧定形;冷拉黄铜制件,为了消除残留应力,避免应力腐蚀破坏,也需要进行280℃的低温退火处理。

二、再结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原子的活动能力增强,当加热到一定温度(如纯铁加热到450℃以上)时,变形金属中的纤维状晶粒将重新变为等轴晶粒,这一阶段称为再结晶。

再结晶也是通过晶核形成和长大的方式进行的。

新晶粒的核心首先在金属中晶粒变形最严重的区域形成,然后晶核吞并旧晶粒,向周围长大形成新的等轴晶粒。

当变形晶粒全部转化为新的等轴晶粒时,再结晶过程就完成了。

再结晶前后的晶格类型完全相同,因此,再结晶过程不是相变过程,只是改变了晶粒的形状和消除了因变形而产生的某些晶体缺陷,如位错密度下降、晶格畸变消失等。

结果使冷塑性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基本上恢复到了变形前的状态,金属的强度、硬度下降,塑性升高,冷变形强化现象完全消失。

再结晶不是在恒定温度下发生的,而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