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高中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作为训练思维的重要课程语文课,在新课标教学精神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必然要有新的变化,才能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
近年来,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日趋严重,语文教育也因此受到严厉的批判。
因此,与此相对的“有效教学”就备受关注和推崇。
所谓“有效”,是指学生能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获得进步和发展,即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一、创设成功机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成功动机是培养兴趣的有效方式。
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
1、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形式如晨会、班会、座谈会、活动课等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努力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
如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板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学民主开放、引人入胜;善于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激情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久而久之,学生就喜欢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对学好语文有了很大的信心。
3、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如结合班会活动适时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竞赛、迎新联欢会、记者招待会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
教师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热爱语文、钟情语文。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1、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开放“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摘要】《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纵观一定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笔者在学习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在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面作了如下四部曲尝试,总体实施下来成效显著。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1-0124-011 明确课堂主体,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避免传统一言堂、满堂灌教学现象,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是教与学。
学是主,教是为学。
教师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爱听不爱听,听得懂听不懂,反正从头到尾讲下来,不顾实际地讲课,这种填鸭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要注重学法,教师不但要把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更要把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2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动力,是成才的起点。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这样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新课改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树立语文学科的课程理念是新课程中语文课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何上好新课程中的语文课,我认为:一、把握课程目标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的关键。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全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新课程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
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
其次,“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坚持学习的实践性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知主体的活动。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因此,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定向、激励、调控作用。
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开放语文课程开放语文课程,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设计;要包括语文学科课程,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要不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根植现实,面向未来,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摘要: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探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往的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不管学生快不快乐,无视学生的感受,针对这一点,接手课改班级时我就给自己写了一句座右铭;“我快乐学生才快乐,学生快乐了,我就快乐。
”每一堂课我都这样提醒自己,所以每堂课下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我也教得轻松快乐。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
二、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
十个手指都有长短,何况尚在成长的孩子,他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按照我们心中预定的好学生的标准去发展。
针对这一点,我努力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地去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也让学生互相寻找、互相称赞,给他们勇气,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我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的一面。
我相信他们能慢慢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
三、真正发挥学生地自主地位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就是一个引路者、指导者,而不是单纯的传授者。
虽然大多教师都知道这个理论,却不能把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一堂课下来,还是老师讲的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落实这一理念的。
新课程中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中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
如何在新课程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
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
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
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
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
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
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
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
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
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摘要:如何落实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改革方案,是高中语文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方法,是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新课改的标准出发,探讨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新课改语文这门课程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等等,这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不同之。
因此,语文课在育人上有它独特的优势,所以语文教学尤显重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兴趣能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但如何组织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探求语文知识的重要一环。
高中语文老师需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情景,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探求新知识。
教师要通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的诗歌,由于很多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不是很强,难免在学习诗歌时产生抵触情绪。
《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作者足毛泽东,首先对毛泽东对诗词的爱好进行介绍,毛泽东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
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
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教师可这样把学生引入课本的诗词,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那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
可使得学生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达到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摘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也按部就班的不断推进,同时高中的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本篇文章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等。
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为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思想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便掀起了改革传统教学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改革以课程实施为其核心环节,而众所周知,决定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便是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关注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1、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做足课前准备工作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之后所需要具备知识程度的预先设定,它在教学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之前,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设定好本节课需要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另外,教师在新课讲授之前的备课也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谓的备课,不仅仅只是备教材而已,还包括备学生、备教法等等。
教师只有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才能够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素养的提高。
2、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保障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成为知识的收获着,更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论文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新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的思想的改革。
“新课程”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品质和写作素质在“新课程”的人文关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感受到写作教学已经走出瓶颈,教师正运用新理念把它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
可以说,从“新课程”里看到了教育的明天。
语文教师如何将这一世纪重任得以完美无憾地承传下去,需要有以下的思考: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
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统一教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
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
需要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如果确有必要且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方法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我们为何不去做呢?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能盲目否定,需要继承和发展,更不能割断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谈改革,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要继承。
二、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探究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注意加强对自身情感意志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缺乏学习的兴趣,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重点论述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新途径探究1、引言高中的语文教学一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和情感素质的提升。
高中的语文教学多是通过课堂教授的方式来实现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其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严格按照教学的要求及目标,通过新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
我们知道,高中生是个性成熟的关键阶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生活影响巨大。
而语文的课堂教授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老师要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结合新课程改革,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2、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弊端很多。
在如今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几乎是独占着课堂,对学生强行进行知识的灌输,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扼杀了,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由于老师高升学率的影响,现在很多学生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完全违背了学习的最初目的。
因为语文考试在高考过程中,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分数差距并不是很大,学生也就渐渐忽视了此门课程。
因此,如何重拾学生对此门课程的热爱,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了。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该响应党的相关号召,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经过多方的努力,探索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有效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见摘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文就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应作哪些转变才能促进课程改革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423.07现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主导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吃透精神,积极探索,才不会“误人子弟”,才不会“淘汰出局”。
下面就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作哪些应对策略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共同探索。
一、在新课标理念下,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因此,探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了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教师要尽可能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
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二、在新课标理念下,要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思考一、灵活引导课堂,改变传统模式语文虽是工具性基础学科,但也不能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知识型活动,更忌教者死守教参。
教参只是配合教材的辅导用书,只是“参考”,不是说所有的内容对你教学都适用,只能利用充其量的参考价值,教学中应立足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一个媒体,教学中既要着眼于书中的知识点,又要放眼于知识的运用,就是要把小语文和大语文结合起来,挖掘自己教学的潜力,进行创造性劳动。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这一“例子”,把语文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使教学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发挥学科优势,体现它的实用价值。
二、教法照搬,缺少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涌现了很多改革行家里手,他们推出了不胜枚举的教法。
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于漪老师的“激发情趣法”、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等等。
这是语文界值得庆贺的事。
但有的老师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照搬某种教法,把名家的教法当成了范本,结果弄的不伦不类,反而影响了自己教学的效果。
一种教法的酝酿、形成,都有着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教育对象、个体素质、知识体系、地域差别等等。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一切要面对学生实际,教法的运用更是如此。
即使同一种教法在不同的时期也不一定都适合,往往需要适时调整,多种协调配合。
当然,名家的教法可以借鉴、仿效,否则就失去了教研价值。
但我们应更多的去研究他们教法的成因,汲取其中适合我们的养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硬套模式目前,语文界出现了很多教学模式,诸如“传递——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情境——陶冶模式”、“先学——后练模式”等等。
这是教学成功者实践的理论升华、经验总结,值得推广学习。
其中也有不少教学模式,在目前某些地区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创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很多学校的楷模。
如前几年江苏的洋思中学主张的“先学一—后讲一—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就曾被很多学校所纷纷效仿。
但是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在学习别人经验的时候,切忌硬套人家的模式,那样是不会收到意想中的效果的。
高中语文议论文
高中语文议论文高中语文议论文高中语文议论文1选修课程的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应该在落实好必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选修课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开设出既能迎合学生兴趣和语文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选修课。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一){中语文新课标中有关选修课程的要求高中课程设置中已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但还没有哪一个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像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一样对选修课程作了如此详尽的说明,可见国家对选修课程的重视。
按照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选修课程包括国家选修课程、地方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已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作了详细的说明。
(二)新课标理念下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
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编排方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从总体上看,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性质上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修课程必然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具性,人文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它们的设置就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设置上的专题性与针对性。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选修课程的开设应遵循多样选择的原则: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五个课程系列的开设其选材范围必然很广也很自由,但这并不是说选修课程处于无序状态,五个系列可以视为是五个专题,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六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六篇【篇一】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在部分省区的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由于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宏伟蓝图,但同时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对语文教育的变革也是一次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观念转变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9-0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实验区试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是十分正确的。
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
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没有离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我们知道,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基础教育,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水准、能力水准和必要的文化修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新标准中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遵循了注重基础教育的这一原则。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是掌握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
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课程标准不仅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能脱离鲜活的材料进行命题,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考核不可能脱离生活,一定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高中语文都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清这一点。
二、课程标准中考试、评价的问题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就是愈演愈烈的考试竞争。
“应试教育”被我们批了多年,扭转了多年,局面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峻。
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要想保障语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就要高度重视其应有的质量和效率。
语文教师必须在课程的准备阶段,科学制定和完善合理的教学目标,为高中学生营造浓厚的语文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界对构建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课堂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升高。
当下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也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基础,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真正做到高中语文教学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考,进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平等、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氛围。
一、阻碍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因素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看重综合素质教育,也因此教育部门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将人文素养和语文文化知识积极融合,但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以下几点阻碍教学改革进程的因素:第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是仍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难以把握必须的教学重点,无法平衡好语文知识教学与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
因此,这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更好地做好“两手抓”教学,才能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思想对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束缚;第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不能深层理解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只有积极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才能更好地提升新课程改革自主、符合以及综合开发教育理念的实践,但现实是部分教师无法为学生营造与新课程改革相统一的氛围;第三,缺少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关注。
当前部分高中开设的高中语文教学选修课还存在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问题,没有真正发挥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奠定和补充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下积极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改革策略(一)积极打造综合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新课标教学改革下,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必须配备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只有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应对来自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探讨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
[1]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变化呢?首先,要转变角色,还课堂于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讲和做笔记,这样一节课下来,知识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学生也未必都接受了,更谈不上当堂消化。
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角色。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角,老师只起宏观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
[2]教师必须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中当家做主,充分地让课堂活跃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
还课堂于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还声音于学生。
要让课堂上充满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的声音和朗朗的读书声,让沉闷的课堂热闹起来,使声情并茂的语言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目的。
2、还微笑于学生。
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微笑带给学生,也要将原本属于学生的微笑还给学生。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学习、快乐地学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打破原先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现象,让严肃的课堂轻松起来。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对教学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尤其议论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通过议论文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基于此,以下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引言目前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议论过程废话连篇,议论片面、肤浅,文章缺乏逻辑,毫无说服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说”出想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会学生挖掘题目的深意,增加思维的深度;让学生看书积累,读写结合,丰富论据;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理性地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一、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面临的困境(一)论据论述不清高中生由于阅读量少,思维能力较弱,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出现论述与论点不对应、论述结构混乱等问题,甚至有很多学生直接抄袭教科书中的内容,导致习作大面积雷同。
论据也存在内容交叉的问题,或者在某一层面罗列大量论据,却不能将思考和论述引向更深处,更有甚者,选用与主旨相矛盾的论据,使得论述彼此攻讦,难以自圆其说。
(二)缺乏观察力观察力对写作而言是一个基础,一些学生对身边事物缺乏一定的观察力,但只有有了观察的意识,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身边的事物变成自己的写作素材。
而一些学生看书属于囫囵吞枣型,没有得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去游玩也是走马观花型,没有体会到风景中的奥秘与神奇,这些其实如果加以强化,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因此,教师要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主动性,改变学生懒于观察、懒于动笔、懒于动脑的不良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写作思路混乱写作思路指的是行文脉络,大多体现在写作提纲之中。
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应包括论题、论点、论据;行文结构应包括前言、摘要、正文、结论。
论点作为论题的分支,论述内容应与论题对应;论据作为具体内容,应有效阐述论点。
由于高中生阅读量少,缺少论据积累,提出论点具有难度,导致行文思路混乱,作文分数不理想。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摘要:如何在教学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进而极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教学的方式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单调;课堂上你说我听,你读我跟现象严重。
如何在教学上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
一、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教材,大胆尝试以“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1、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学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需要。
汉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历史的狂风大浪,平安地走到了今天,它是世界上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文字之一。
新课改下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初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摘要: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是和学生共同阅读文本的对话者。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在自身的定位上必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特有的知识底蕴和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生态环境是指师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景。
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教师根据师对话的具体情况,把难以预设或没有预设到的课堂活动细节在学生不知不觉的情境中作出微妙变动而形成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随着师牛心灵的和谐碰撞与精神的自由交中形成的。
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对话的根本保。
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知识素养相深厚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师学会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
要达到这些“需要”,教师就要多读书,多探索,用书香去感染自己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情感与精神;用探索来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就是语言工具的实践性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认知、感悟和交流。
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我的呼吁》一课,其内容是作者史怀哲在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的一次热情洋溢的演讲。
作者依靠理性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让与会者明白“珍爱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和人类只有排斥暴力、预防疾病、消除核威胁,才能获得和平”这一伟大的思想主题。
这一过程刚好就是一次语言交际功能的完美演绎,是语言通过“说”、“听”这一媒介,达到表情达意和感悟心声的,也就是语言作为基础交流工具的功能体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品味课文中“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防治大众疾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的目标是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不再以战争的方法来解决”等语言文字,认识到“尊重生命的伦理,排斥暴力、战争和预防疾病”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出台几年了,其理念和相关要求也已逐步在行内得到认可。
它在阅读方面改革的力度尤其大,要求尤其高,它要求高中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三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就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感受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56-01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人曾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这句话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它甚至能够影响到人的一生。
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此话深刻掲示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一步,乍看起来并不难,而实际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是一个典型的“少慢费差”工程。
这一问题的根子,首先是学生这个阅读的主体对阅读对象这个客体不感兴趣,因而提高阅读质量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然,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缺乏必要的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那种传统的重“传授”而缺乏“引导”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束缚学生阅读的桎梏。
把现成的、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强迫学生接受传统的或老师自己的观点,却还要学生对阅读、对语文有兴趣,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学生阅读的个性就更谈不上了。
新课程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如缕缕春风,迅速吹遍了校园。
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失当;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采取新思路:①始终以学生为主体;②发掘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③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关键词】高中语文改革新思路
新课程改革如缕缕春风,迅速吹遍了校园。
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广大同仁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从主观上做出很大的努力,教学方法有了很大进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的空泛,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富有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却常常显得苍白、干瘪、平庸、做作。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云亦云,成为背书的机器,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像力”。
教
材的编排阶段性不强,从初一到高三每册课本都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个板块构成。
编者目的应是不断加深学习、循环往复、逐步深入,但将初中入选的部分文章和高中的不少议论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高中的议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因素上并不比初中的高明多少。
这反映出我们的教材编排缺乏阶段性。
2.教学方法失当。
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灌输式、注入式的束缚下,学生只会做知识的奴隶,重复课本写的、复述老师讲的,缺乏独立思考,智力潜能受到很大的压抑。
而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在知识传授中只注意标准答案的统一,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沉闷、单调、乏味,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
由于高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
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仍搞应试教育。
教师不敢教课本以外的内容,不敢鼓励学生持标准答案以外的观点。
学生大面积的出现“唯书唯师”论,不敢质疑,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变成了应付考试,与语文教育本身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
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一个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提出两、三个中心问题,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充分酝酿中,再经过老师的启发、点拨,较为完满地解答问题。
课后留设空白,可以是与课文相关而展开的疑问,也可以是课堂上未讲授的相关内容。
这样做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活泼,觉得新鲜。
2.发掘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人的根本性与涵养的总和。
现如今使用的新教材中包涵有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与爱国主义思想的句子,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正是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把这些富有哲理性的内容渗透在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这些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当中,选取典型实例,穿插到文本分析中去,启迪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开拓其知识面,逐渐培养他们自己体会文章主旨、发掘人文精神的能力。
例如一开始可以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利用一些业余时间举办读书会,交流读后感。
课堂上进行作文训练,写些小议论文或杂文,教师及时正确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激发自我的人文情怀。
在这些活动中达到认知真、善、美的目的,帮助他们找到将来的行为指向。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起优秀的人格品行,成为一个由内而外具备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因此,人文精神决不能忽视。
在课堂、校园及社会这些环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才能最终完成。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的竞争,而语文作为知识的基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教学是片刻也不容忽视的。
我们应优化教育的过程,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
3.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①注重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途径来提高学习效益。
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意在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图与方法后,能更自觉、主动地学习。
②要体现教师教学的主导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各个环节的教学都要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提供充分的条件。
③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训练,把教学工作的某些环节下放给学生,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新措施。
例如“自测”一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且使学与教两方面能迅速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与教师控制教学。
其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作为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并不等于事实上已成为主体。
在具体的教学开始的阶段,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往往起支配作用,此时的“学”,尤其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令学生运用才智,勤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