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问题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学地理课程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环境教育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有效地保护环境,必须大力开展环境教育。
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就中学地理课程中开展环境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对策
现在一般提到的环境教育均是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使人们在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的有关知识、技能,同时在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也使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1.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代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开始。
1992年11月,我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
环境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出诸如探究式、互动式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环境教育重点除了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
的一般环境意识,建立他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态度外,还要求教师注意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自我行为。
2.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环境问题了解少,对本区域环境问题关注也不多,对个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地理教师都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
在环境教育中教师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领导不重视、课时紧、资料不足、缺乏经费。
2.2 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性。
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如何进行环境教育。
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还不十分了解。
2.3 缺乏学科交流合作。
现在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主要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却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
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综合性,教师教学却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所以,对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不敏感,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技能不了解。
这造成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环境教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实效性。
2.4 教学策略不足。
环境教育实践性强,环境教育应充分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
但目前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
而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
3.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环境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在下列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3.1 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必然影响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利用节假日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集训,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
培训中还应加强教师环境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围绕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独立设课、课外活动等内容,提高教师制订教学和活动计划,调查和评价当地环境问题,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3.2 结合国情、区情教育进行环境教育。
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中国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两大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还有频繁多变的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
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使学生懂得以下的问题:(1)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水资源短缺、荒漠化进程加快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西藏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3 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的事例,教育他们认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家乡环境状况及发展变化的调查。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到有关部门获取相关的资料等措施,可以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直接的认识。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
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还可以使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关心环境、热爱环境。
既提高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中国21世纪议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