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分析表

生产效率分析表
生产效率分析表

生产效率分析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生产效蟀分析表

生产效率评价表

目录项次内容页码 1 前言 (4) 2 管理绩效指标分析 (5) 2.1 生产效率分析………………………………………………………………5-7 2.2 生产力分析…………………………………………………………………………7-9 2.3 质量效率分析………………………………………………………………………10-12 2. 3.1 进料检验分析 2.3.2 制程检验分析 2.3.3 成品检验与客诉分析 2.4 人力资源分析………………………………………………………………………12-14 2.4.1 间接人员比率分析 2.4.2 人员知识结构分析 2.4.3 人员流动率分析 2.5 资材库存分析 (15) 3 管理系统运作分析 (16) 3.1 业务 (16) 3.2 工程 (17) 3.3 生管 (17) 3.4 物控 (17) 3.5 采购 (18) 3.6 仓储 (17) 3.7 生产 (18) 3.8 品管 (18) 3.9 财务 (18) 3.10 人资 (19) 4 绩效管理改善简介…………………………………………………………………20-23 5 评估总结陈述 (24) 6 绩效管理体系推行计划表…………………………………………………………25-30 7 绩效管理体系推行辅导协议书……………………………………………………31-34 8 绩效管理公司资证数据 (35)

1. 前言 在X总: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规范管理的管理部署下,〖深圳市聚人众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朱毅顾问,何国清副总和邵波专员于2010年11月3日对〖深圳市XXXXXX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运作流程以及管理效率方面进行了初步了解和评估。 评估形式:现场查看 / 调阅报表 / 询问相关人员 评估原则: 1. 不锦上添花,不述说公司已用现实证明的优点和成功之处; 2. 择主要评述,非直接影响到业绩的小缺微弊留待日后顺机解决。 数据源:本报告中引用的资料,除有另行注明外,均来自公司 评估内容:陈述如后------ 面对不断往下压价的市场和客户,面对不断往上增长的物料和人工成本,作为企业经营者,逆境之中将面临3种选择: 1. 糟糕的公司在抱怨中消亡; 2. 普通的公司在逆境中辛苦的经营; 3. 而卓越的公司则因此在变革中成长和壮大. 不要盲目把管理不善归咎于人员素质,其影响力无论如何都是小于组织的,企业管理的真相是: 组织流程决定竞争力,管理工具决定执行力.

流程效率分析.

效用分析、效率分析和成本分析 把对流程的分析分为三个方面:效用分析、效率分析和成本分析。效用分析是分析流程及每一环节对总目标是否有贡献;效率分析是分析流程及每一环节的有效工作时间;成本分析是分析流程及每一环节的各项成本。在刚刚完成流程呈现的阶段,先只做效率分析,在后期的流程管理中再做效用分析和成本分析。 由于在流程呈现中已经考虑了效率分析的需要,对分析所用的参数(几种时间)进行了统计。根据流程数据库,可以对如下指标进行分析:(下文为项目当时的一段总结 1. 工作单环节效率分析 利用流程分析表,可以对每条流程进行分析。分析原理借用JIT中的流程效率分析方法,把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标注平均时间和加工时间。 l 加工时间是此岗位一次性正确完成做此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l 平均时间是此项工作在一个岗位逗留的时间,包括加工时间、等待时间、做其它工作时间、闲余时间等。 把生产中制造周期效率(MCE)在此处代表每个环节的效率,它等于加工时间除以平均时间,即 MCE=加工时间/平均时间。 图中柱状图为环节时间,连线图为每项工作多使用的时间. 2. 工作流程的效率分析 同样道理,整个流程的效率MCE等于加工时间之和除以平均时间之和。对MCE较低的流程可以再进行环节效率分析,找到效率低下的根源。

部门工作效率分析 将一个部门所有流程工作的加工时间之和除以平均工作时间之和将得到这个部门的流程工作效率MCE,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对整个部门的效率进行评价,为精简人员提供数据依据。谷逸人力资源专业博客_V_p_F_]_T Z ^%~_l5w 4. 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将某一个岗位的所有流程的加工时间相加除以平均时间之和得到此岗位的工作效率MCE。将某一岗位的所有加工时间以月频次为权数相加得到此岗位的月度流程工作时间。两参数准确表示了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为精简人员和分配工作量提供数据。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 - 损失工时)X100% 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X100% 案例分析: 如果整个车间的月度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大大超过100%意味着什么?Productivity: 123% Production Efficiency: 142% Productivit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Over Time)) Production Efficiency = (Output Qty x Standard Time) / (Total H/C x (Working Time - Downtime + Overtime)) 所有的乘积都是相乘相加的结果,即Excel 中的sunprodut()函数。 我想一定在什么上面出了问题? 可能的原因是: * 每个机型的标准工时定的太高了 * PCBA 和 FA中的标准工时有重复 * Oracle 中标准工时的定义是瓶颈时间*所有人数,还是每个工位时间*每个工位人数的累加 * 工作时间定低了 * Working Time 的定义,是按照劳动法的每日8小时,还是需要去除吃饭,休息时间

数据生产效率分析报告

数据生产效率分析报告 1数据生产效率整体情况 1.1各工序间平均生产效率基线 数据大赛已经结束,根据大赛积累的数据结果统计,各生产工序之间的生产效率基线,如下表1: 表1 内业一天平均生产效率 单位:平方公里 根据表1得出以下结论: 1)信息录入一天平均生产效率为4.07平,按90%折算,为3.66平。 2)影像处理一天平均生产效率为72.25平,按90%折算,为65.03平。 3)更新一天平均生产效率为5.88平,按90%折算,为5.29平。 4)矢量化一天平均生产效率为2.58平,按90%折算,为2.32平。 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按90%折算),内业一天的平均生产效率为1.61标准平方公里/人日,如果加工一个300平方公里的项目,内业生产约为186天。(未包含嵌道和配图) 1.2项目评审时生产效率之间对比 目前毛利润评审时内业平均生产效率按1.4标准平方公里/人日进行评审,根据数据技能大赛数据统计结果建议在以后的毛利润评审过程中可以提高内业生产效率的评估,可以按整体内业一天的平均生产效率,建议值为1.6标准平方公里/人日,也可以按各个工序的一天平均生产效率,最后进行累加来评审项目的毛利润。 2影像矢量化数据分析 因信息录入、影像处理、更新嵌道等工序员工参与较少,在这里将不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可详见原始数据的统计,《数据技能大赛效率分析.xlsx》。影像矢量化作为数据加工主要工序,本次对矢量化做主要分析,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1)最快用时与最慢用时进行了对比; 2)最快一天生产效率与最慢一天生产效率进行了对比; 3)排名靠前与排名靠后之间进行了对比; 4)根据现有员工工资水平对比; 5)根据员工学历进行了对比; 6)根据员工入职年限进行了对比分析; 7)根据部门分工对比; 8)根据地区状态进行了对比。 说明:因考题题量较大,有部分员工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且根据评分结果分析,后面完成矢量成果质量还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最后在统一时间内提交比赛成果,这样会造成统计的生产效率会偏高。 2.1矢量化最快用时与最慢用时之间对比 1.制作1.17平方公里矢量化最快用时及最慢用时,并根据大赛时间原始数据,折算成一天8小时计算,统计 出一天的平均生产效率,见表2: 表2 最快与最慢用时对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最快一天与最慢一天的平均生产效率之差为1.82平,速度快了近43.75%,说明排后的员工技能提升的空间很大。 2.2前10名与后10名之间对比 1.分别统计前10名,前30名,前50名以及后10名,30名,后50名的生产效率,见表3: 表3 前10名与后10名之间对比 从表3中可以看出,前10名生产效率与后10名生产效率之差为1.23平,速度快了近34.45%,后50名员工

统计学第五版 统计指数

第十四章 统计指数 1.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资料如下: 要求: (1)计算产量与单位成本个体指数。 (2)计算两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生产费用。 (3)计算两种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以及由于成本降低而节约的生产费用。 解: (2)产量指数: %64.11555000 63600 01 0== ∑∑q z q z (3)单位成本指数: %84.9963600 63500 1 011== ∑∑q z q z 2.某商场销售的三种商品资料如下:

要求: (1)计算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 (2)分析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的绝对值和相对值。 解: (1)销售额总指数 : .12126000 31475 01 1== ∑∑q p q p (2)价格的变动: %29.10928800 31475 1 011== ∑∑q p q p 销售量的变动: %77.11026000 28800 01 0== ∑∑q p q p 3.试根据下列资料分别用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计算销售量指数及价格指数。

解: 价格指数: %5.92480 444 1 011== ∑∑q p q p %76500 380 001== ∑∑q p q p 销售量指数 %965004800 01 0== ∑∑ q p q p %8.116380 4440111==∑∑q p q p 4.某公司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试问三种产品产量平均增长了多少,产量增长对产值有什么影响? 解:

三种产品产量平均增长了25%,由于产量增长使得产值也相应增长了25%,绝对额增加65万元。 5.三种商品销售资料如下,通过计算说明其价格总的变动情况。 价格总指数 %78.8776 .300264 85 .014495.0349.08614434861 1 11 11 011==+ +++= = = ∑∑∑∑q p k q p q p q p k p p 三种商品价格平均下降12.22%,绝对额减少36.76万元。 6.某商场上期销售收入为525万元,本期要求达到556.5万元。在规定销售价格下调2.6%的条件下,该商场商品销售量要增加多少,才能使本期销售达到原定的目标? ∴销售量指数%83.108%4.97%1060 01 0=÷== ∑∑q p q p k q 该商场商品销售量要增加8.83%才能使本期销售达到原定的目标。 7.某地区2003年平均职工人数为229.5万人,比2002年增加2%;2003年工资总额为167076万元,比2002年多支出9576万元。试推算2002年职工的平均

2021年农业生产多元统计分析

2021年农业生产多元统计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如气候、土壤和水分等因素。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有些地域地势复杂、土壤质量差,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能够弄清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来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统计分析概述 (一)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的重要部分之一,当对多个指标进行分析统计时,通常要用到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在多元统计分析中,通常要将多个统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农业生产条件中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充分掌握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化肥、农药等条件因素,找到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各条件因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制订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合理分配农业资源,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多元统计的重要性。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为了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的多元统计意义重大。农业多元统计包括影响农业经济的诸多因素,如土壤情况、气候条件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应用多元统计数据来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的结果来改善土壤、规避

恶劣气候,保护农业生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农业多元统计的过程也是优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过程,合理配备农业生产人员,配置或更换农业设备和设施,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条件有:农用固定资产、农村用电量、农用塑料膜用量、农机总动力、农药用量、化肥用量、耕地面积、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人数等,在不同的时期,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期,农用固定资产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度始终高于其它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度。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始终排在第一位,这充分表明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首要的作用,并且农用固定资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相对稳定。(二)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劳动力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关联度比较低。表明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可见,农村劳动力人数并不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农业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必然要逐渐减少,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所占的份额将越来越小,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非农业部门,使得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近年来,农业劳动力人数对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一、公式: 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 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二、定义: 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损失工时的计算 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 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 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 PMC确认。

③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①② 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 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 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 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 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5、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重工的,重工时所用到的工 时将计算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时。 6、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组装课损失/补助工时申请 书>,按计算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生产效率分析

生产效率分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Performance Analysis & Control ) 通过实时效率的分析和管理,提高生产率 (劳动力) 、材料、机器(设备)在规定的日期内生产出用户所期待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后交到用户手里; 那么生产率又是什么呢?生产率是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的尺度,一般是产出对投入的比。 产量(OUTPUT ) 生产率 = 投入(LNPUT ) 产量 劳动生产率 = 劳动投入量 产量 设备生产率 = 设备投入量 产量 原材料生产率 = 原材料投入量 是相互依赖生存的。 其中各生产要素中的改善合理化结果都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劳动生产率倍受重视;特别是最近由于劳动力紧张,收入又上涨等的原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为宝贵。 由于生产金额和作业量的关系不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制造部门用时间来管理生产率非常必要的。 这是因为说服力和提高的目的明确,客观的评价如过去、每个行业、每工序、事业部车间之间都可进行比较。 生产数量×单位的标准时间(此作业所需的时间) 劳动生产率 = 实际时间(此作业所用的时间) 旧方法的单位标准时间 生产数量×新方法的单位标准时间

= × 新方法的单位标准时间 实际时间 = 标准时间的缩短度(1)×标准时间的达成度(2) 善来改变 (1); 消除实际发生的不合理的时间按照标准时间进行生产(2); 以上的(1)乘上(2)不等于提高整体的生产率,而是对(1)和(2)分别进行并评价才是 提高生产率的捷径。 作业熟练度的方面、对资源效率的方面。 1) 方法方面 (1)标准作业顺序的改善、平面布置改善 (2)材料搬运方法的改善、恰当的工具及设备的选择 (3)质量、安全维护方法的设定 2) 效率方面 (1)作业人员动机的改善、没有监督的现场结构 (2)标准时间的导入、熟练度的提高及效率管理制度的导入 2) 利用方面 (1)生产计划及作业分配的改善、作业时间的缩短 (2)强化机器设备的维护、组织的变更 种管理方式。 按照指定的标准作业方法工作的作业人员的生产率是作业效率,也就是说根据体力劳动来决定的。

员工工作量分析报告

2009年5月份员工工作量分析报告 一、概述: 为了解公司员工5月份的实际工作量,提高员工工作方法,增强员工办事 效率,改善公司组织结构,合理利用人力成本。特进行本次调查分析,本次 分析辖营销部,拓展部,行政办,技术工程部(除施工人员),财务部,办事处。共计24人(新入职员工不例入分析范围)。以《周工作动态表》和《月 度工作完成情况表》为依据,对员工各项工作指标进行拆解并列出数据,采 用对比法进行图例分析。找准岗位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进行员工工作量分 析确定模块及方法。 本次分析因为数据真实度和数据完成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加强,因此分析 结果只做为参考。 全公司详细分析数据见《5月份各员工工作量数据分析表》 二、分析方法: 1、本次分析采用工作量化分析法,即按照各部门岗位职责分解成: V:客户拜访(V isit)包括电话拜访和当面拜访所用时间; M:会议时间(M eeting)包括参与公司例会、甲方会议、工作安排、工作汇报、公司活动所用时间; R:工作准备时间(R eady)包括方案制作/修改、技术沟通、测试所用时间; C:工作洽谈、联系时间(C ontact)包括陪客户或公司上级聊天、询问、检查所用时间; E:应酬时间(E ntertainment)包括吃饭、活动、打牌等用于应酬时间; F:撰写时间(W rite)包括编撰各类报告、申请,及审核票据、填写各类日常表格、登/统计、分析等所用时间; S:履行岗位职责时间(S tatus)主要是行政、财务部人员履行本职岗位所

用时间以及各部门经理、主管用于部门人员管理所用时间; P:技术处理时间(P rocessing)主要是处理各类技术问题所用时间; T:培训时间(T raining)主要是授课人培训所用时间; D:路程时间(D istance)包括往返于工地、客户场所、出差旅途所用时间; O:其它时间(O ther)不属于上述范围内的时间,主要是指帮助别人工作所用时间。 2、以上分解时间,除D(路程时间)和O(其它时间)不计入有效工时,其余均列入有效工作时间。 3、优点: (1)工作分解量化分析,是激发员工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 (2)由于工作量化是通过数字和图表形式体现,其结果简单明了,直观性和可视性强,便于做纵横各项对比分析; (3)由于所有员工的工作量都用一样的量化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计算,所以对员工评价更现公平、公正; (4)便于市场需求与现有人员配置的对比分析,从而能够及时准确地根据市场需求对人员进行调整。 三、5月份基本情况 1、本月共计31天,除“五一”、“瑞午”放假三天,周六、周日放假合计4.5天,31日未列入分析范围,因此本月个人有效工作日:19.5天,计8190小时。 2、本月有14人要求做出工作计划,共计划127项。 3、本月计划完成经济指标100万。 四、公司整体数据分析:

生产运营指标统计分析说明复习进程

新能源公司、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生产运营指标统计说明(正在发文流转中) 为进一步规范各新能源公司、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运营指标统计分析工作,加强设备的可靠性管理,提高生产运营管理水平,新能源事业部参照电力行业可靠性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的《风力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试行)》及集团公司编制的《综合统计分析系统指标解释》,编制了生产运营指标统计说明。 一、运行指标统计填报对象 各已发电的新能源公司、风电场、太阳能电站。每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带电后就必须进行统计。 二、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统计方法说明 生产运营统计指标体系分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电量指标 本类指标用来反映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在统计周期内的电量情况。具体有四个指标:发电量、上网电量、购网电量和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 1. 发电量: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发电量是指整个场站发电量的总和。风电场的发电量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发电量取自场内每条集电线路发电量之和,以集电线路电度表读数为准,此表计为法定计量表,国电电力统计、分析、计算

指标用的发电量全部采用这个数据。另一种发电量是从风机SCADA系统采集取得的数据,主要用于场内分析及对标管理。太阳能电站的发电量取自集电线路的电度表。 2. 上网电量:指向电网输送的电能。风电场、太阳能电站上网电量指从送出线路风电场、太阳能电站侧关口表处读取上行(正向)电量取得,不允许取送出线路对侧关口表数据。 3. 购网电量:从电网购入的电能。购网电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从送出线路风电场、太阳能电站侧关口表处读取下行(反向)电量取得。另一部分为全场停电或其它原因导致全场负荷由备用变带时,从备用变产生的购网电量。购网电量为这两部分之和。 4. 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是指场站全部发电量折算到全场装机容量满负荷运行时的发电小时数。计算公式为: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发电量/全场站发电设备平均容量。发电设备平均容量指在统计期内按日历小时平均计算的容量。发电量取自SCADA系统计算出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主要用于场内分析及对标管理。 第二类是能耗指标 主要用来反映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电能消耗和损耗的指标,具体有四个指标:综合厂用电量、综合厂用电率、发电厂用电量、发电厂用电率。

第八章--安全生产统计分析(含试题)讲课稿

注册安全工程师之《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第八章安全生产统计分析 第一节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设计。 (2)收集资料(现场调查)。 (3)整理资料。 (4)统计分析。 统计学基本知识 统计资料有 3 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计量资料特点: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 计数资料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多为间断性资料。 等级资料特点:没有确切值。 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1.变量 2.变异 3.总体与样本 4.随机抽样 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抽样方法。 5.概率 通常一个事件的发生小于 5%,就叫小概率事件。 6.误差 (1)系统误差。特点:具有累加性。 (2)随机误差。特点: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通常可以通过改进抽样方法和增加样本量等方法来减少抽样误差。 统计图一般选用原则 (1)条图。比较分类资料各类别数值大小。 (2)圆图或百分条图。分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构成比)。

(3)线图/半对数线图。描述事物随时间变化趋势或描述两现象相互变化趋势 (4)散点图。描述双变量资料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或相互关系的方向。 (5)直方图。描述连续性变量的频数分布。 (6)统计地图。描述某现象的数量在地域上的分布。 [2014 年真题]某公司是一家工程建设公司,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生产数据,该公司拟用统计图方式分析事故与隐患之间的关系,以便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依据。下列统计图中,适用于描述事故与隐患质检关系变化的是()。 A.百分条图 B.雷达图 C.散点图 D.直方图 答案:C 第二节职业卫生统计基础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 某病发病(中毒)率=同期内新发生例数/观察气呢可能发生某病(中毒)的平均人口数×100% 某病患病率=检查时发现某病的病例总数/该时点受检人口数×100% 病死率=同期内该病死亡总数/观察期内某病患者数×100% 粗死亡率=同年死亡总数/某年平均人口数 真题练习 【真题】某市统计 2017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15 人,职业病发病死亡人数 30 人,该市年均人口为 100万,其他人口死亡人数为 2955 人,该市 2017年的粗死亡率为()。 A.18‰ B.3‰ C.30‰ D.1‰ 答案:(15+30+2955)/1000000=3‰,B 【真题】某煤矿企业 1993 年至 2012 年一线接触煤尘的作业人员平均 1000 人,20 年间共确诊尘肺病 20 例。其中,2012 年对一线 1000 名作业人员进行在岗体检时,确诊新增尘肺病 2 例。该煤矿20 年接触煤尘作业人员尘肺病发病率和 2012 年尘肺病发病率分别是()。 A.0.1%和 0.2% ; B.0.1%和 0.1%; C.2%和 0.2% ; D.2%和 0.1% 答案:20年发病率=20/1000×100%=2%,2012年发病率=2/1000×100%=0.2%,C 【真题】2016年某市从事接触粉尘工作的劳动者为1.5 万人,经职业健康检查有 300 人患有尘肺病,2017年接触粉尘工作的劳动者人数未发生改变,经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新增粉尘病例 100 人。2017年该市劳动者尘肺病患病率是()。 A.0.27% B.2.00% C.0.67% D.2.67% 答案:患病率=400/15000×100%=2.67%,D 【真题】某省级职业病防治中心 2003 年共接待了 1000 名职业病患者住院就医,其中有 200 名是尘肺病患者。全年该中心的职业病患者死亡总人数为 10 人,其中因尘肺病导致死亡的共有 5 人。那么2003年该中心尘肺病的病死率为()。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统计与决策)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1978-2007 李国璋1,周彩云2,江金荣3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0 ) 【摘要】本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整理出来的面板数据,分时段分区域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生产效率水平,同时分析了TFP 增长率及其组成。本文的结论是:(1)1978-1990期间,我国的平均生产效率水平是上升的,但1990年代以后呈下降特点;且东部平均生产效率水平大于中、西部。(2)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均是我国TFP增长的重要来源,不过在不同的时段,二者地位不一。(3)东部的TFP增长率大于中、西部;但是各区域TFP 增长的主要来源不同。 【关键词】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差距;追赶效应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在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从1978年到2007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4倍(1978年不变价),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区域经济差距自90年代以来扩大非常明显(王小鲁、樊纲,2004),并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与之伴生的则是探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成果的大量涌现。其中,有学者从诸如投入要素、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和制度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等方面来解释区域差距的现状和成因(张吉鹏、吴桂英,2004);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自然也成为分析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途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才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彭国华,2005;李静,2006;郭庆旺等,2005)。 总体说来,我国学者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探索和研究是相当多的,大量关于区域TFP增长率的研究集中于对其的测算与分解上,且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等影响因素分析,以加深对区域TFP增长(包含效率改进与技术进步)差异的认识,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地区差距的认识。庞瑞芝等(2008)对其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分为六大类。不过这些研究由于其研究角度、使用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法的差异使得结果不尽相同,即使在单纯对区域TFP增长率的估算与分解上也区别较大,如颜鹏飞等(2004)认为1978—2001年间效率改进是我国区域TFP增长的主要来源,更多的研究却认为主要是技术进步而非生产效率改进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郭庆旺等,2005;卢艳等,2008;赵家章,2009)。由此可见,虽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的区域差异是地区差距形成与扩大的重要成因已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在其具体的分解及解释上却未达成共识。 本文拟在利用最新的统计资料对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并进一步延伸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1978-2007年间,30个省、市、自治区(重庆合入四川)的TFP增长及其组成进行考察;并在此之前对生产效率①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研究,以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结论。 ①生产效率表现为,在给定投入水平下,生产点离生产前沿面的相对距离。

三年级数学下册4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教材分析浙教版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教材分析 看与问 教材创设了一个制作旅游用品的场景,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旅游用品的生产时间和生产总量提出相关问题,可能的提问有:1天制作纸扇多少把?1天制作葫芦多少个?8天制作木马多少个?要制作900个木马需要几天?等等。 做与说 第1题,先研究问题:1天制作纸扇多少把,葫芦多少个?在列式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概括数量名称。像560把、480个这样的数量叫“工作总量”;像8天、6天这样的数量,叫做“工作时间”;像1天、1小时等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叫“工作效率”。“工作效率”这样的术语学生可能会相对陌生,可与前两课所学的“单价”“速度”作类比,一件、一盒……物品的价格叫做单价,1小时、1分钟……行过的路程叫速度,1天、1小时的工作量就叫工作效率。这些都是一份的数量,有时也叫单一量。 第2题,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各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并进一步计算工作效率。通过不同的素材,加深对工作总量、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及三者关系的理解。 练与用 第1题,先明确表意,然后自主根据三个数量中的两个,求出第三个。熟练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并理解基本关系式的多种表达形式。 第2题,先求师傅的工作效率,再求师傅和徒弟的工作效率之和。360÷9+30=40+30=70(个)第3题,从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此题要求聪聪和妹妹的工作天数之和,分成两段时间,前一段:1880÷20=94(天),后一段:6天,一共100天。“2008只”为多余条件。解题时,引导学生根据分析得出的数量关系选择合理信息。 第4题,同样的问题,以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对照出现。可先列式计算,再填写表格。然后观察,3,5,7表示什么,390,650,910又表示什么,题目中不变的是什么(工作效率),本题蕴涵着“归一”的思想

生产统计员工作分析表

文件编号版别/修改次数1/0 编制审核批准 生产统计员工作分析表 岗位 名称生产统计员隶属 部门生产部 岗位 编号 标准 定员 1 直接 上级生产部经理职务级别 ☆工作职责概述: 在生产部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生产数量统计和生产报表制定等工作。 ☆职责与工作任务: 职责一:在部门经理的领导下从事生产系统的综合统计工作。 任务1.负责生产车间每天的产品产量的统计工作,保证准确无误,数据真实。 2.按照公司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每天生产情况。 3.完成生产部经理交给的各项工作,协助、协调生产进度。 4.每日安排好职工日常就餐和加班就餐工作。 5.注意掌握生产现场状况,及时向公司有关部门或领导通报生产现场情况,为公司领导提供可靠的生产信息。 6.根据公司要求负责每日、每月、每年统计报表的出具工作。 职责二:负责做好与生产有关的其他相关统计以及统计培训工作。 任 1.负责对各有关部门报生产部的统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复核。

务 2.负责向上级或对外填报各种统计报表,并报部门经理审核及有关主管领导审批。对报出的各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负主要责任。 3.负责生产系统各统计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专业管理, 并对各统计人员进行专业考核和提出处理意见。 4.根据公司及部门管理要求编制有关报表格式、原始记录 表,报部门经理审批,并负责组建生产系统统计网络。 5.负责做好有关统计报表的保管工作,保密工作。 6.做好其他有关工作。 ☆岗位权限: 人事 权限 1.对生产单元人员的临时调度有建议权。 业务权限1.对本部门工作流程建设有建议权;2.对生产统计工作负责。 财务权限1.对本部门预算内的费用支付有建议权;2.对本部门费用预算的制订有建议权。 ☆任职资格(学历、经验、年龄及其他资格和条件): 1.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统计相关专业。 2.从事生产统计工作1年以上。 3.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 3.身体健康,能适应本岗位工作。 ☆应有技能: 熟练运用办公软件。 ☆工作关系: 上级:部门经理 ☆工作环境: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 第一章统计的目的 切实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应急统计工作,保障管理部门在安全生产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获得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并加以分析。充分发挥统计在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章统计的范围和统计分析工作原则 第一条、统计范围:客运分公司所属营运车辆安全生产事故。 第二条、统计和分析工作原则: 1、建立健全责任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统计工作,保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确保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安排足够的统计工作时间。 2、统计人员要对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工作保持严肃性和纪律性。对各部门的月报、年报、快报、分析报告等按照规定上报时间、格式、填报要求、上报方式等认真整理上报。 3、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资料收集又称统计调差,是指对大量的原始材料进行技术分组,是整改事故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统计人员应按照企业制定的报告制度,对数据进行整理按照报表等方式逐级上报。 4、加强统计资料的整理。资料整理又称统计汇总,是将搜集的

事故资料进行审核、汇总并根据事态统计的要求计算有关数值。 5、逐步建立健全伤亡事故数据库。实现事故信息的有效集成和信息共享,便于事故检索、查询及分析应用,提高效率。 6、强化分析。切实发挥事故统计工作的导向作用,统计人员将汇总整理的资料及有关数值,填入统计报表或绘制统计图,定期召开分析会,把生产安全事故情况和企业安全管理情况结合起来,多方位、多角度、多领域地深入分析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特点、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 第三章生产安全事故紧急报告规定 第一节生产安全事故紧急报告范围 第一条、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或死亡及重伤10人及以上的生产事故,其它重大责任事故。 第二条、车辆发生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或一次死亡为数虽不足10人但死伤人数之和在20人及以上,或一次事故造成现场车物损失折款100万元以上的行车事故。 第三条、国内社会影响大的行车事故。 第四条、各类险情事故虽达不到上述标准,但死伤人员或涉及人员身份特殊,或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比较敏感,已造成较大影响或易引发其他事端的,亦应及时上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