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2. 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3.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2. 相关资料:李商隐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方法等;3. 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2)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夜雨寄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详细讲解;(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完成练习题;(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词,进行拓展学习。
7. 作业布置(1)背诵《夜雨寄北》;(2)写一篇关于李商隐诗词的鉴赏心得。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雨寄北》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李商隐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对李商隐诗词的拓展学习。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夜雨寄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教案学情分析这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二)的一首诗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古诗四首》和课外古诗诵读(一),对诵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学生理解这首诗难度并不大。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设计一个主问题来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授课层次。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2.鉴赏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体会李商隐诗歌幽美朦胧、含蓄艳丽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和赏析关键字词来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读题目,能读出什么信息?(时间、天气、写作对象)由“天气与心情"的简单问答来引出本课的情绪起点——夜雨。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夜雨”的环境,试着体会作者的心境。
2.诵读诗歌。
多种形式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予以点评及示范。
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作者。
李商隐,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诗风幽美朦胧,含蓄艳丽。
4.探究: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含蓄委婉具体体现在哪里?(1)思考“君”在这里合适吗?(古代时多指男子,诗中是诗人思念妻子,却说写妻子思念自己。
没有明说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借妻子之口诉说自己的相思,用角色互换错位的视角来写相思之情。
)(2)“涨"字有什么妙处?可以换成“满”字吗?(不可以换成“满"字,“涨”字说明了由于夜雨,秋池中的水从无到有,又少变多,体现了变化过程,另外也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又少变多,慢慢增长的过程,富有动态;而“满"字只是表达秋池水满的一种状态,含蓄委婉的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你读出了什么?(这句是诗人在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妻子团聚,在西窗之下同妻子共剪窗花,长叙离别之苦与相思之情。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案设计与编写技巧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分析诗歌《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的生活情境与情感表达。
2. 设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 解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
2. 着重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抒发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
2. 讲解诗歌背景与创作特色(10分钟)。
3. 分析诗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15分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活动1. 让学生翻译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第二章:诗歌解析与鉴赏方法一、诗歌意象分析1. 解读诗中的夜雨、孤灯、西窗等意象。
2. 分析意象之间的关系,揭示诗歌的主题。
二、诗歌情感解读1. 感受诗人的孤独、思乡、怀人之情。
2. 探讨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三、诗歌艺术特色鉴赏1. 分析诗的韵律、对仗、用词等方面的特点。
2. 欣赏诗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风格。
四、名句赏析1. 解读诗中的名句,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 分析名句的内涵、意境与作用。
五、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背景等信息。
2. 教授欣赏诗歌的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解读、艺术特色鉴赏等。
第三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一、问题驱动教学1. 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心中的疑惑。
二、讨论交流环节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
2. 组织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1. 划分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2. 开展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刘敏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流程:一、导入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
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
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
(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
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夜雨寄北》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和解读《夜雨寄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和创作。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2.1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2.2 背景介绍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第三章:诗歌分析与解读3.1 诗歌意象分析雨、夜、北等自然意象的寓意和表现。
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2 修辞手法解读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效果和表达作用。
第四章:诗歌表达与创作4.1 诗歌表达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如写心得、分享感受等。
4.2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给予学生创作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5.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给予鼓励和建议,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夜雨寄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分享和讨论。
6.2 诗歌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夜雨寄北》中的诗句或片段。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以及它对自己的意义。
第七章:诗歌与生活联系7.1 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7.2 情感共鸣让学生探讨自己是否有过与诗中相似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17夜雨寄北 (1)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简析
回首页
《夜雨寄北》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 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 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 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 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 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 “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 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 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李商隐(唐)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唐)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文朗诵 作者简介 诗意理解 诗歌简析 鉴赏选文 视频欣赏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
首页
李 夜 商 雨 隐 寄 唐 北 ( )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一起来总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漂泊在
外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情以及盼望北归团 圆,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悦”诵
课堂达标:背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他日与友人(妻子)相逢 时西窗剪烛的动人画面的诗句
是:何当共剪西窗烛
zhǎng
jiǎn
涨
剪
烛
“悦”听
欣赏沙画作品,初步感知诗意
写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 给远方的妻子(友人)人。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 滞留巴蜀地区,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
“悦”说
哪句话打动了你的心, 说说理由(5分钟)
学生展示
写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李商隐在川东 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 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 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 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 依窗观雨景,提笔写成了此诗。
“悦”写
理解大意,描绘景象
写一写:
请你发挥想象,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写出来吧! (描写+翻译8分钟)
不同点:
• 1、表达情感方式的不同: • 《月夜》是通过想象妻子在月下如何思念自己,彻 夜难眠的情景,来表现自己对妻儿的思念; • 《夜雨寄北》则是通过自己身在异乡,在夜雨氛围 中想象将来夫妻团聚的情景,来表现对妻子的思念。 • 2、近体诗形式:《月夜》五律; 《夜雨寄北》七 绝 • 3、《月夜》主客倒置; 《夜雨寄北》画面转换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他是晚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有“凌云诗才” 夜雨寄北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
2.通过朗读、吟诵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
3.通过对比阅读学会分析诗歌,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目标1——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卓文君《白头吟》用诗句导入,引出诗句的表达比现代男女的“我爱你”更深沉含蓄。
二、朗读诗歌多种方式朗读诗歌:一读读准字音和找出停顿节奏点。
二读读准停顿节奏。
三读找出重读的字词,生自由尝试。
四读指名读,点评学生朗读。
三、品味诗歌介绍诗人及背景:这首诗是寄给谁的?诗人当时在哪里?他的人生境况又是怎样?(备注:新版部编教材已明确——寄北:寄给妻子。
)(PPT投影诗人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
写此诗时,诗人在巴蜀漂泊,妻子在长安,两地相隔甚远。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踏入仕途,就被卷入了政治斗争中。
852年入蜀,实属迫不得已,而且仕途多艰,令人叹惋。
译诗:1、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2、学生读译诗。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的情景。
品诗:1、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诗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请分析。
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词在语言表达、情感上与《夜雨寄北》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2、小组讨论要点:我从哪些词语/句子可看出,两首作品的不同点/相似点在于。
五、吟诵诗歌吟诵诗歌:1、回顾平声、仄声、入声的区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2、能通过分析景物描写及重点字词,并借助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研读品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一)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和情景想象法。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散读、齐读、范读、听读、个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诗,读出诗味,读出诗情。
欣赏感悟诗的优美语言、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古诗文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弄懂诗歌大意了,而且也能比较熟练的掌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的讨论学习中,并顺利完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领会。
3、情景想象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蕴涵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I、新课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上课伊始就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呢?我采取这样一段话作为开篇导入。
导语:“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都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同名诗《无题》。
共同表达了恋人之间的相思之苦、相知之深和真挚缠绵的爱的誓言,比之现代男女的“我爱你"更深沉,更含蓄,更情深意浓。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雨寄北》,去感受诗人的动人情怀。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参照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是怎样的一场雨呢?(板书:夜雨寄北唐李商隐)二、初读诗歌1、借助注释自读理解2、播放音频3、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们各自的收获和疑问。
4、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
四、感知古诗1、理解诗题“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了解诗人(课件出示)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3、知人论世(课件出示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五、细读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6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三、教学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诗歌的意蕴。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
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
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
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
“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
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何小黎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夜雨寄北》教案(何小黎)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的情景。
2、通过诗中所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3、正确朗读、背诵或默写古诗。
4、用表演的方式表达诗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古典背景音乐,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
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
今天啊,我就来学习一起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1、正确朗读诗歌2、借助工具,自读理解。
在空白处写在自己的收获和疑惑3、小组讨论。
讨论你从这首诗中了解了什么?说给同学听。
提出你不懂的,让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寻找解决办法。
4、给这首诗画上节奏,感受这首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1、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妻子或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2、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些什么?从诗中哪些词你可以感觉出来?3、(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4、具体品析三个“夜雨”有何不同?5、这首诗哪两句描写环境?哪两句描写内心?6、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练习巩固1、邀请学生表演古诗内容。
2、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夜雨寄北》这首古诗,你们有什么收获?从诗中体会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有没有另外的是跟这首诗描写的手法相似?六、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夜雨寄北》2、默写古诗《夜雨寄北》,并抄写出每一句诗的含义。
|七、板书设计《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背景与目标1.1 教学背景课程内容:本课将讲授李商隐的诗作《夜雨寄北》。
学生水平: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具备网络连接。
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夜雨寄北》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诗歌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夜雨寄北》。
诗歌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教学步骤诗歌阅读: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创作背景: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背景研究。
诗歌表演: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和相关背景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诗人李商隐的相关资料和诗歌解读。
诗歌朗诵:播放李商隐的诗歌朗诵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创作背景分析:评估学生对诗人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文学研究: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李商隐的诗歌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价值。
5.2 教学拓展相关作品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李商隐的诗歌作品,扩大阅读范围。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这是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和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翼。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叫着豪情,而蓦地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乾坤”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辈子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唐代时期,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夜晚听雨,思念远方亲友,写下这首《夜雨寄北》。
1.2 诗人李商隐:简介其生平、时代背景、文学地位及创作风格。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
2.2 诗歌意象:详细解读诗中的“夜雨”、“寄北”等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3.1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亲友间的牵挂等主题。
3.2 诗人情感:剖析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无助以及对抗困境的坚韧。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艺术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2 意境创造:解读诗人如何通过夜雨等自然景观描绘出深邃的艺术境界。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5.2 教学方法:介绍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5.3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诗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与思考。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夜雨寄北》这首诗歌的教学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背景、内容、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拓展建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诗歌。
第六章: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夜雨声音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6.2 诗歌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6.3 内容解析:分段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6.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
6.5 分享成果: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第七章:课堂练习与互动7.1 填空练习:设计填空题,巩固诗歌内容。
7.2 诗句接龙:组织学生进行诗句接龙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7.3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7.4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背景与目标1.1 教学背景介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的背景和意义。
强调该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目标理解《夜雨寄北》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解读《夜雨寄北》诗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雨的描写、寄托情感的景物等。
2.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理解其形式美。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雨的描写、寄托情感的景物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运用直观教学法,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诗中的景物和情感。
3.2 教学策略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其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其提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推荐相关的文学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表演,如写诗、朗诵、戏剧表演等,提高其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比赛或活动,展示其文学才华。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准备《夜雨寄北》原文及其注释版,方便学生理解。
提供李商隐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诗人背景。
搜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供学生参考。
6.2 教学材料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如诗歌朗读音频、相关图片或视频等。
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和3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
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
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
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
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商隐,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二)感知诗中画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
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作者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作者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作者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作者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作者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作者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
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雨寄北》董怀安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课题《夜雨寄北》总课时1授课时间45课型讲授备课人董怀安授课人董怀安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默写诗歌2、理解诗句意思和表达情感3、分析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感情重点准确默写诗歌、理解诗句意思和表达情感难点分析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导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及时间安排一、背诵《夜雨寄北》二、默写《夜雨寄北》五、欣赏:《夜雨寄北》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六、诗文赏析1、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2、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3、“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此句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提示:1、背诵默写(5)2、学生鉴赏诗歌(5)3、找出写景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画面描绘出来4、联想相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导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