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山水画艺术审美性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南宋;构图;诗性;山水画;审美性

南宋山水画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南宋迁都临安,只剩余半壁江山,文人心态发生改变,这样的政局促使文人进行反省和思考;文化重心南移,南北思想互相交融,促使文化和艺术相互碰撞和交流;南宋经济比北宋经济更加繁荣。因此,在特定时代的各种因素影响下,南宋形成了特有的绘画形式。

一、南宋山水画的历史渊源

宋代三百余年,重视文人,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中地位很高。宋朝历代皇帝基本都擅长书法或者绘画。宋代重视科举制度,殿试正式成制,利于从社会各个阶层中招揽人才,吸纳不同的文人贤才,从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历来历史学家大都认为,宋代文化的兴盛,应该归功于宋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正是因为重视文人,使得文人的才能在政治、文化、艺术领域得到进一步发挥。宋代重视绘画艺术,宋徽宗时期设立宫廷画院———翰林图画院。只有具备文学素养并且通过考试的画家才能进入画院,而考试形式灵活,并有意识培养画者的思想内涵的表达。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被进一步发扬,从而提高绘画者的艺术文化修养,利于其专心从事文艺创作。宋朝皇帝通过完善翰林图画院的建制和功能,使之成为史上最系统和完备的皇家画院。从皇帝本人的参与到文人士大夫的引导,院内外画家及所有艺术创作的力量被调动,既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树立起雄视画坛的宋画品牌。宋代的绘画有皇家支持,达到艺术创作的高峰。北方沦陷,南宋迁都之后,人才和画师纷纷南迁。南渡后没有单一独立的实体画院,但在宋高宗的支持下,因北宋画院遗续的“院体”或“院画”风格,形成了一个主流画派,即宫廷画派。南宋的宫廷画师在南宋王朝的支持下,能够安心创作,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南宋的经济进一步繁荣,手工制造业发达,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文人自主性和个人意识得到尊重和支持。南宋以来,画家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绘画水准得以不断提升。以山水画为例,有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大家。这一时期对画院画家的创作个性非常尊重,对画家的创作权也较为重视,画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画家有了充分创作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这利于绘画的进一步创新,从而有了南宋山水画风的转变。南宋山水画之变一是因为图式、布局的转换,二是笔墨语言的变化,三是营造“有我之境”的山水境界。山水画的构图由北宋时期的全景式转变为局部边角式,意境更为深远。除了政治、经济的影响外,在文化上受理学思想影响,宋代画家不仅可以绘画,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理学影响下,文人士大夫增进了对事物内在的认识。万物都有同一理,文人绘画同样如此。画家们通过对各自绘画的探索和诠释,深刻领悟生命和宇宙万物的真谛。南宋的山水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天地万物的共生,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虚静。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

二、南宋山水画的边角式构图

南宋山水画在构图方式上有别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山水画画家放弃了北宋山水画雄伟壮阔的构图形式,从写实转变为追求抒情、诗意化。在小幅山水画中,画家简化了画面,通过描绘局部突出虚实对比关系,用大量留白的方式表现若有若无的意境,采用从边角取景的构图形式。南宋山水画画面没有北宋时期的豪迈气势,与其说是文人、画士的志趣所在,不如说是体现了他们的一种避世心态。北宋山水画主要是全景式的构图,画幅宏大有力。南宋朝廷偏居一隅,这种地理位置同时影响了画家的作画,他们主要采取裁景入画的方式,画面构图由之前的全景式转变为边角式。文人的绘画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文人在绘画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南宋山水画在图式、布局的转换上,大都以“阔远”“迷远”替代北宋的“平远”和“高远”。南宋山水画尤以“一角”“半边”著称,区别于北宋山水画全景式的构图。边角式画作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远和夏圭,他们通过在画作中大量留白的方式,给予观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尽管南宋山水画的构图没有继承北宋的宏伟巨制,但却是小中见大。美国学者韩庄说:“中国艺术中,一个微观的对象在自身聚积起宇宙间无尽的能力。”南宋山水画家以局部的一角或者半边入画,虽然没有描绘整体的山水,但却是在借助观者想象的山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心境。裁景入画,意味着山水画可以不必依赖真实的山水形象,画家的审美观念和笔墨程式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观念引领了崭新的山水画风貌,在后来的山水画之中得以进一步发扬。裁景入画,并形成自己边角式构图特色的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马远和夏圭。两个人都擅长在作品中留下较多空白,构图又常取局部,因而分别被称为“马

一角”“夏半边”。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图1),构图简练,画面中只有一条小船、一个钓鱼的老翁。简单的线条勾勒将垂钓者的专注刻画得十分生动。整个画面所用线条看似不经意,却让平静的江面似乎流淌在画面上。整幅画中悠远的意境,大量的留白,让观赏者不自觉就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不由自主地进入画中,更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从画中流露出的清寂。《寒江独钓图》线条简约,寥寥数笔,却是意味深远,同时大量的留白又让画面显得寥廓、深远。马远创作的画作具有层次感,例如他的《梅石溪凫图》,整个画面由远及近,错落有致,山水交融,花鸟相映。远处的峰峦掩映在开放的梅花中,虽然不见山之全貌,但是山与水相接,自然成趣。山崖巨石覆在水面上,近处梅花点点,一群野鸭在平静的水面上游来游去,反映出整个画面的生机盎然,生动活泼。淡墨晕染的水面,留出空白,更能衬托出春的无限生机。夏圭创作的画作中同样有留白,其创作的《松溪泛月图》(图2),构图简约,用笔凝练、细瘦。浓墨晕染的遒劲松树,泛舟于江上的老翁,淡墨勾勒的明月,江上浅浅流动的水波,使整个画面具有寂寥的灵气。裁景作画,将情与景交融,传递出寂寥夜空下道不尽的诗情画意,营造出无尽意境。月夜中,浩渺烟波给人以悠远和深邃的灵动感。马远、夏圭的画作构图都有较多的留白,不需要将整个画面完全填满,留下空白的地方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

三、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

艺术的表达会受到人文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南宋都城南迁,大批画家随之迁移。南方多雨,环境秀美,文化基因也与北方有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南北方文化发生碰撞。而经历了迁都之后的动荡变化,南宋画家心境随之发生变化,绘画时的笔墨语言随之也发生改变,水墨晕染变得简约、细腻,浓淡相宜。南宋画家在笔墨的运用和表达上有了很大提高,所创作画面的水墨味道非常浓郁,笔墨酣畅淋漓。笔墨语言由原来的厚重烦琐的皴法,发展成猛烈、有力而又淡简的大斧劈皴。伴随着刚劲简率的笔线,侧锋取势与饱和的水墨渲染,大斧劈皴混同拖泥带水皴,促成笔触痕迹与景物的高度统一。南宋山水画极富虚实浓淡的变化,赋予江南山川清新明丽的诗意特征和自然美感。笔墨语言的运用同时表现出画者的心境,是画者内心情感借助笔墨的表达。中国画运用笔法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李唐经历了南北宋的更迭,面对社会的动荡,心境上不免产生变化。李唐在南宋局势稳定后,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篇章。他不但继承了北宋山水的简练萧疏,同时也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之风气,可以说是两宋山水画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李唐的《清溪渔隐图》用侧锋横扫的大斧劈皴,以大笔水墨加以渲染,用笔简练,强劲有力。《清溪渔隐图》首先抛弃了北宋全景山水画的图式,横截中段,有平远之势。这幅画在淡墨渲染处着墨细无声,不见过分的痕迹,仿佛浑然天成,浓墨处豪放、洒脱,用墨酣畅淋漓。淡、浓笔墨在整幅画中形成鲜明对比,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觉得本就如此,仿佛实景本如是。近景的树木葱郁,错落有层次,浓墨重写不让人觉得烦琐。两岸的大树间有磨坊、小桥和流过的小河,让整个画面无声似有声。远处的河岸苍茫,河里的水草、露出水面的巨石、船头垂钓的老翁,这些简单的勾勒,让远处的景物在淡墨中空灵、静寂,远近景物相得益彰,让整个画面充实而统一。除了李唐之外,另一个自有用墨风格的是米友仁。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濛濛、变幻空灵而见称。米友仁画的《潇湘奇观图》,远处云雾缭绕,山峰隐藏于雾海中,若隐若现,整幅画以淡墨为主,给观者心旷神怡之感。近景用墨浓烈,山树相倚,草屋掩映在林木间,江河与山峦相映成趣,云雾绕山,别有一番风趣。此图以点作皴,连点成片,形似米粒,以泼墨法画就,辅以积墨和泼墨,湿笔勾皴点染,草草而就,墨气氤氲,气韵顿生。米友仁注重用笔墨,他的画作仿佛用笔一气呵成,笔墨间似乎没有停顿,犹如神来之笔。

四、南宋山水画中的诗意

南宋山水画从北宋重景的题材转变为重视诗性的表达。宋迁都之后,文人士大夫跟着赵家王朝居于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一带,经历政局变动,他们的心态不免发生改变。南宋之后,文人的绘画带有一定的自我情感表达色彩,也注重意境的表达。画家所画的自然景物,在裁景留白中亦虚亦实,虚实相融,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表现出画者的无限深情。纵观北宋、南宋至元代山水画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转变过程。如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整体、客观把握和描绘自然,以表现“无我之境”。但是到了南渡临安之后,李唐的画作就带有明显的抒情性。可以说山水画从北宋的真实画境过渡到了南宋的诗意空灵境界。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画风的马远、夏圭同样如此,注重个人意趣在山水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