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某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
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
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摘要: 英语写作历来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英语的句法篇章规律缺乏了解, 从而在英语写作中套用汉语思维模式。
本文从思维方式、词汇、句法、语法四个层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若干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产生干扰的有效方法。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
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然而它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摆脱不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大都句式单调、简单句堆砌甚至错误百出, 遣词造句处处留下汉语的痕迹, 这便是母语在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负迁移, 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3.中英思维方式的对比(精编课件).ppt

4)Differences in reasoning, percepetion of time and space, etc. (英汉语在时空观等方面 的差异性)
在时空观上,英语是由小到大,汉语则是由大 到小。例如时间标记,英语里先说日期和月份, 再说年份;汉语里正好相反,先说年份,再说 月日。空间观念差异在写信地址上表现尤为明 显,英语里由小到大,如由街道而城市而省或 州而国家;汉语正好相反,由大到小。这是英 语民族重个体思维、汉民族重整体思维的语言 例证。在叙事时序上,英语里叙述事件常常是 按照时间顺序由现在向过去推进;汉语正相反, 由过去向现在推进。
英译汉时,英语的物称一般应转换为汉语的人称。人称主语从语境 内外寻找,多在句内,有时在句外。 例如: (1)The sight of the little poor boy reminded him of his childhood. 译文: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2)The bad weather prevented him from attending the meeting. 译文:天气不好,他没去开会。 (3)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way. 译文: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 (4) Memories of that historic and happy occasion still linger. 译文:人们对那次历史性的盛会记忆犹新。
精品课件
3)English: a strong sense of objectivity (客体 意识强)
Chinese: a strong sense of subjectivity (主体 意识强)
❖ 英语:主客体二分 ❖ 汉英语句子一般不能没有主语,且多为无灵主语(没有生命的事物)。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①信息源/行为源②编码③信息④渠道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8.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归纳型与演绎型

归纳型与演绎型Inductive vs. Deductive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习惯于直觉体悟,从主体意向出发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总结、归纳,成为“圣言式”或“格言体”的模糊概念与范畴,如“道”、“气”、“理”、“心”等学说。
这些多为意会、领悟的结果,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与严密的演绎推理,因而难以形成像西方那样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体系。
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思维也有演绎法,那基本上是“唯圣”、“唯书”、“唯上”的演绎法,即把圣言、经典、圣旨或主观成见作为绝对正确的演绎前提,但也缺乏形式化、公理化系统,不像西方那样注重形式逻辑。
中医的阴阳说、经络说,注重整体观念、察言观色、望闻问切、临床经验、师徒传授、辨证施治,具有很高的临床正确性,但基本上是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不像西医那样注重生理学、解剖学,注重化验、透视等科学的验证。
“神农尝百草”等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智者重亲身体验,轻理论论证,重经验总结,轻演绎推理的致思倾向。
中国智者长于算术,但疏于数学;长于“语录式”和“格言体”的“微言大义”,但短于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擅长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缺乏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注重“经世致用”,忽视基础的或宏观的研究。
西汉张苍、耿寿昌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北魏贾思勰的农业名著《齐民要术》、北宋沈括的科技名著《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明朝宋应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名著《天工开物》等是中国科技名著,但都是搜集、整理、编纂、总结、归纳实用性科技的经验、体会和方法,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西方思维方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亚氏强调演绎法,把演绎看作是一种高级的、能推导出未知的思维方法。
此后,演绎法不仅成为西方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的一种手段,而且成了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
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微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国外留学、工作、旅游或移民,出国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和时尚。
而伴随这一现象产生的引人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冲击。
尽管选择海外留学、工作将是一番新的人生经历,从中会有新的机遇,获得一种某种程度上而言的自由感,但同时也意味着客居他乡,身处陌生的文化氛围,会遇到由文化产生的各种冲击。
什么是文化冲击?为什么会产生文化冲击?一、文化冲击的定义“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又叫文化震惊、文化休克。
这一术语是瑞典学者卡尔维罗·奥博格大约50年前造出来的。
其拓荒之作《文化冲击: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为许多教科书及杂志所再版和修订。
他称之为“突然移居海外的人所患的职业病”。
他用“disease”这个词是个双关语,因为它暗示这如同一种“病”,有其自身的症状和疗法,而且其是一种(dis)不(ease)适或心神不宁的感觉。
文化冲击是一个很学术化的词汇,原意是指一个人从其固有的文化环境中移居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上的不适应。
二战后,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产生了大批的移民,他们从一个国家移居到一个新的国家,从一种文化背景移居到新的文化背景,等待他们的是诸多跨文化的社会心理问题,文化冲击这个词就应运而生了。
文化冲击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气候、饮食、语言、服饰,直至行为举止、人口密度、政治经济环境等等。
在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冲击使得受冲击者无所适从,甚至整个心理平衡和价值判断标准完全丧失。
二、文化冲击的主要表现文化冲击主要是由于两个不同文化差异引起的,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和新环境,选择国外留学,生活的人普遍都会体验到文化冲击,当他们身处新的环境,会觉得很陌生、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如何给自己定位,应该怎么表现才恰当等等,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时,就是“shock”(冲击)。
通常,文化冲击会引起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胃囗不好、情绪低落、不安、睡眠失调。
中西语言思维差异

行为习惯差异在行为方面,东方人一般含蓄内敛,上课的时候大多数中人、韩国人或者日本人都是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老师教什么就吸收什么。
老师常常会说你们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断他,但基本上没有东方人会这样做。
而那些西方人却十分活跃,在课堂上他们常常打断老师的讲话,一个高鼻子男人经常挑剔地说老师的发音不正确而他的才是正确的。
于是老师会跟他探讨这两种读音的不同。
这使我们课程的进度大减,我们这些东方人对他都很有意见,觉得他既然认为自己的正确就不要来这里上语言课好了。
但老师却似乎很喜欢他,又一次他没来上课,老师还一个劲问他为什么没来。
另一个黑人女人,我不知她究竟来自哪个家,上课的时候带来一把大扇子,一边摇扇子一边咬手指一边听课。
如果她单纯是摇扇子倒是没什么,可恨的是她手上戴了两个铃铛,所以我们的两小时人认认真真听课做笔记或背单词,西方人边喝咖啡吃曲奇饼边调课时便都伴着她摇扇子的铛铛声度过。
老师也不会提出什么异议。
她还打断老师的讲课,质问为什么这个课程没有咖啡和点心,老师为此还向她道歉,说下次他会为我们准备。
从此以后我们的课程都增加了免费的咖啡和点心,东方侃老师的发音。
有时我会想如果在国内,在我的小学或中学课堂上,这样的学生一定会被横飞过来的粉刷打中,然后会被老师揪到后面罚站一两节课或者课后冲厕所。
但在美国,难以想象的是,我的的确确感觉到老师喜欢他们比喜欢我们这些安分守己的东方人多一些。
西方人比东方人快乐,他们无论何时相聚都能开怀大笑,让自己或身边的人处于最自然最轻松最快乐的状态。
而很较真的东方人,往往看起来有很大的压力很多的哀愁。
因为东方人常常强调严谨容不下过失,这就造成了东方人习惯为“责任”而活,而方人习惯为“兴趣爱好”而活的不同局面。
中西语言思维习惯差异不同地域的语言思维是民族长期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定的,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
中国传统习惯为从总与中国传统不同,西方人习惯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类出体上看问题的整体思维模式。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1.中国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的个体思维整体思维是指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从整体出发,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属性。
整体思维趋向于系统化和综合化认知事物。
个体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并逐一加以考察,然后形成整体印象。
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主要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体思维,强调“天人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改造外部世界。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了解汉英语言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汉语句子重意合,强调内容的完整性,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借助词汇途径,组词造句依照逻辑关系和动作发生时间来安排语序。
相反,英语句子重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语法形式多样,句子里的内部关系主要靠连词、关系词等来表达。
例如:Spring has so much mor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lding flowers and leaves,and the coursing of its streams,and in its sweet restless seeking.(形合)春花含苞待放,绿叶缓缓舒展,溪水潺潺流淌,欢乐的春天涌动着无限的追求和希望,这一切难以用语言倾诉表达。
(意合)2.中国的形象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維是指通过知觉直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运用概念、判断和对立的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汉民族偏重形象思维,习惯利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不太重视抽象思维;而西方人喜欢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强调理性认识,注重逻辑推理。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在汉英语言中。
例如: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见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啦。
Alas,that was owing to my ignorance,that is what is called partiality.这一例子中抽象名词ignorance 和partiality表示具有共同概念的事物或现象,这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的英美人来说,意义简洁明了;而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跨文化传播与思维方式

32
(三) 中国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
在思维过程中,对一对概念的关系判断上,中国 人注重对立面的统一,美国人注重对立面的对立。
Je suis
Tu es
Il est
Nous sommes
Vous êtes
Ils sont
直陈式未完成过去时: J'étais Tu étais
Il était Nous étions Vous étiez Ils étaient
20
时态 Tense Aspect 一般
完成
进行 完成进行时
现在
I work. You work. He/she works. We/you/they work. Have+ V-ed
我国的先人在认识论中往往以表象代替概念,进行类 比推理。类比推理强调相似性、相关性。只要相似或相 关,至于相关是否是偶然的、非本质的,类比推理是不 在乎的。人们有时会通过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所表 现出的相似性、相关性,发现隐蔽在其中的深刻规律。
但是,把类比推理当作思维的基本方法,就可能得出 牵强附会、似是而非的结论。
西方古代哲学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主客二 分,天人对立,人战胜自然。讲求观察、实践、理性的 方法。从笛卡尔以来,西方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主客 不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分成各自独立的因素。
36
2.原因
文字
中国形象语言所表达的主观与客观、主体和客体关系密 切,没有分开。如汉字⊙(日)与○(太阳), (月)与 (月 亮)没有分开,主客观是“统一”的。而英语中主体和客体 之间的关系距离比较大。例如,英文的太阳“sun”与太 阳的形象“○”,月亮“moon”与月亮的形象“ ”差距很大。 这样西方人对主观与客观进行了比较清晰的划分。
语言在交际文化中的差异

语言在交际文化中的差异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交际语言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
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应该注意西方语言与母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注意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导致在行为规范方面、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误区。
一、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日常交往中存在诸多的差异,如:打招呼、聊天、拜访朋友、待客、约会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有所不同。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so thin”,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英美人对这样的问候非常反感,他们不知道这纯粹是中国人的greeting(打招呼),而并不关心他是否真的吃饭没有还是去哪,因而对此不理解。
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或聊天。
他们见面常说:“Hi/Hello/How are you!”或是“Good morning!”等问候语。
他们聊天时常喜欢谈论天气、政治等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如“It’s a good day.”西方人,特别是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年龄、婚姻、工资等涉及个人情况的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他人无权过问。
否则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特别是女士最忌讳别人询问她的年龄。
相反中国人常以这些作为聊天的话题:“你每月赚多少钱?”“你今年多大年龄了?”“你结婚了吗?”等等。
英美人会认为这是非常无礼的表现。
二、称谓的差异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在于其他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称呼语的词项上。
例如“您老、小王”等在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
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论文导读: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文化冲突,浅谈跨文化交际和英汉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一、引言英语,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政治、商业、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贸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
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因为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知识,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
英国语言学家JawahanlalNehna曾说过,Ifweeektoundertndapeople,wehavetoourelve,afarawecan,inthatpartic ularhitoricalandculture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
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于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非常有必要的。
英美文化与文化的差异比较

英美文化与文化的差异比较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比较摘要:中国和英美的文化都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和英美的文化都是自成体系,却又互相交融。
如今,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国家和国家之间也在不断的进行逐渐深入的交流。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和美国堪称是其中的经济支柱,其存在显着地带动了全球的众多的国家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中国和英美的文化互相融合,但是对于双方的文化研究却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外国文化研究的方面。
相互之间联系和发展是事物存在的特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太多的不同,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存在,才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英美和我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美文化差异社会意识一、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主要反映社会精神领域中的社会存在,汇总了精神现象,包括了一切来自社会的一是要素以及观念形态。
同时社会意识还是属于精神层次的社会生活,集中反映了社会存在。
其中,政治、泛绿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以及风俗习惯,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社会意识基于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基础来建立,由社会的政治结构来管理,其自身具有特有的结构、特点以及作用,二、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之处之前摘要中就提到,美国和英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倡导者和经济支柱大国,所以其在西方影响甚广,绝大多说的西方国家都是参照了英国和美国的文化,所以在其他西方国家中,与英国和美国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很深的渊源。
比如对于西方而言,他们的社会文明行为的认定、在日常交际中尺寸大小的把握、倡导的礼貌性的优先权让给女士以及在男士中流行的绅士风度等。
此外,在西方的国家正统文化比我国封建主义时候的正统思想还要浓厚,这应该感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管理,他们将社会上的群体分为不同的等级,坚持要依法治国,并且在国家以及个人的文化素养的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正是因为在英美国家的教育方式较为优良和科学,才能够那么高比例的产生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所以,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确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4.影响交际的因素: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②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
5.“跨文化交际”的含义: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②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③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6.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①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②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由于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和人类习惯的差异,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文化差异影响着各国人民的理解和价值观。
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同的文化逐渐形成,其中中西文化是代表。
正如谚语所说的,水土的一面滋养着人的一面,这就是真理。
这些差异反映在许多方面,如国家地理、人类文化、人民习俗和生活方式。
这些因素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特征。
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西价值观差异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体,个人价值不允许优于集体价值。
因此,中国有一句谚语说,“大树引风”,“枪射第一鸟”,中国注重中间路线。
在英国和美国,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个人。
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注重大局。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保护集体利益。
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个人主义在西方是最受尊重的。
我们可以在一些英语单词中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价值感。
例如,英语中的“利己主义者”、“自我利益”、“自我依赖”和“去帮助那些帮助他们的人”与汉语语言和文化中的“每个人都对世界的兴衰负责”形成了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着人们的做事方式和对人和事的态度。
在中国,人们往往更注重一件事的实用性,即人们更倾向于自己做事情,更注重过程,希望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力量找到事情的结果和结论。
在西方,人们关注事物的观点。
他们认为逻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所以他们专注于事物的结论而不是过程。
过程远不如结论重要.. 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过程中,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我们考虑的因素之一。
中西风俗文化差异一个国家的风俗文化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7]。
因此,中西方风俗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也是吉祥顺利的象征。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红色到处每年的新年。
但在英国和美国,红色的含义是不同的。
归纳型与演绎型

归纳型与演绎型Inductive vs. Deductive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习惯于直觉体悟,从主体意向出发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总结、归纳,成为“圣言式”或“格言体”的模糊概念与范畴,如“道”、“气”、“理”、“心”等学说。
这些多为意会、领悟的结果,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与严密的演绎推理,因而难以形成像西方那样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体系。
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思维也有演绎法,那基本上是“唯圣”、“唯书”、“唯上”的演绎法,即把圣言、经典、圣旨或主观成见作为绝对正确的演绎前提,但也缺乏形式化、公理化系统,不像西方那样注重形式逻辑。
中医的阴阳说、经络说,注重整体观念、察言观色、望闻问切、临床经验、师徒传授、辨证施治,具有很高的临床正确性,但基本上是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不像西医那样注重生理学、解剖学,注重化验、透视等科学的验证。
“神农尝百草”等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智者重亲身体验,轻理论论证,重经验总结,轻演绎推理的致思倾向。
中国智者长于算术,但疏于数学;长于“语录式”和“格言体”的“微言大义”,但短于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擅长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缺乏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注重“经世致用”,忽视基础的或宏观的研究。
西汉张苍、耿寿昌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北魏贾思勰的农业名著《齐民要术》、北宋沈括的科技名著《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明朝宋应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名著《天工开物》等是中国科技名著,但都是搜集、整理、编纂、总结、归纳实用性科技的经验、体会和方法,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西方思维方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亚氏强调演绎法,把演绎看作是一种高级的、能推导出未知的思维方法。
此后,演绎法不仅成为西方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的一种手段,而且成了西方人比较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范文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一、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中也有明显地反映。
英语文化注重细节分析和对个体成分独立作用。
因而,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重结构的完整形式和逻辑性。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和中国人在哲学上注重体验、感悟密切相关,在艺术上主张神似密不可分的。
汉语句法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词语的组合非常灵活,不拘于形式,注重意合。
英汉在思维方式的方面差异也反映在英语与汉语的篇章结构中。
英美人写文章一般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英语段落也呈线性式,或者是直线式发展的,一般都有主题章节、段落或主题句,先提出论点,然后对一些支持性的材料进行阐述说明。
汉语就有所不同,汉语文章的段落思维方式一般是螺旋型的,围绕着主题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地来进行论述,表现出汉语说话委婉、含蓄的思维特点。
曾经有调查表明英汉间的思维差异。
在200个中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29个先说明请求理由,后提出请求事项,而在200个英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31人先提出请求事项,再说明理由。
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守时是英美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赴宴时,英美人一般是准时到达。
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提前几分钟更礼貌。
故事:是“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例如,在职场上,西方员工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就和发展,而东方员工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2. 时间观念:
西方人通常将时间视为线性的,重视准时和效率。
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循环的,对时间安排相对更加宽松。
比如,在商业约会上,西方人很看重准时,而东方人则更容易接受一些迟到。
3. 直接与含蓄: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含蓄、委婉。
在沟通中,西方人更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隐喻和暗示。
4. 规则与人情:
西方文化强调遵守规则和法律,认为这是公平和有序的基础。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人情关系,有时会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弹性处理。
比如,在商业交易中,西方人更看重合同条款,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考虑人际关系。
5. 逻辑思维与整体思维:
西方思维模式较为分析性和逻辑性,注重细节和线性推理。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倾向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步骤地分析,而东方人则更注重洞察全局。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1、思维模式的差异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在语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
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
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一)中国人更喜欢形象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
用各种思维。
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
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有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
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2.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和不发达的逻辑思维的表现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到《离骚》,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明清的散文,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的相当普遍。
中国人重视形象,实际上,他们强调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但没有发展到概念。
直到1898年《马文通》出版,汉语语法研究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比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要晚得多。
3,造成差别的原因
中国人突出形象思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象形文字是重要原因之一。
象形汉字对大脑
思维过程的影响与拼音汉字不同。
因为汉字在左右脑之间是平衡的,这促进了右脑的发展。
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因此,应该说,使用汉字的人发展形象思维是合乎逻辑的。
具有拼音
字符的人发展了逻辑思维,这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
4,形象思维的特点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其中包括对直觉经验的关注,但在理论上,它往往停留
在经验理论上。
形象思维也有其优势。
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
及其教学都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被人们轻松理解、学习和掌握。
(2)中国人更喜欢综合性
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性思维
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联系
在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情报操作中,中国人更喜欢综合,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矛盾统一的。
2,差异的表现
从中医、京剧、国画三大国粹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偏好综合与西方偏好分析
的上述差异。
以下是中医和西医的代表性例子。
中医治病从全局出发,重视的是功能之间的联系,不是某些器官的实体状况。
西医则
是根据人体的九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
从观念上看,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结果。
3.分歧的原因
汉字与综合思维关系密切,汉语句子格局具有流动性和整体性。
4,两种思维方式的
利弊
综合思维方式强调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理解,即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
在进行全面思考和整体思考时,先整体后局部,注重整体,
而使得局部容易被忽略,变得模糊,形成一种笼统的思维特点。
(二)中国人注重
“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1,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中国传统哲学并不否认对立,而是强调“统一”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地人
合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在与世界打交道时,中
国人信奉儒家的中庸之道。
一般来说,他们不同意走极端,但要求足够和适当。
中国人强
调“团结”,西方人强调“反对”,有很多原因,汉字是重要原因之一。
汉语意象语言所
表达的主客观、主客体是密切相关的,。
没有分离。
在英语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距离相
对较大。
2、应该解释的问题
1,只是强弱问题,不是有无问题2,彼此在相互渗透,取长补短3,一种文化内部思
维方式的多样性4,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5,思维方式影响到一种文化的方
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