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1.价值观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个人主义较弱,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解决方式可以是相互理解、尊重差异并找到平衡点。
例如,强调家庭观念的东方人可以学习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西方人可以尝试更多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
2.通信方式差异:东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让人尴尬,所以往往更加注重非言语形式的沟通,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灵活调整沟通方式,理解并接纳对方的表达方式。
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直接沟通方式,而西方人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非言语信号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人的意图。
3.社交礼仪差异:东方文化中注重尊敬和遵守长辈和权威人士的规则和礼仪,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平等和个人尊重。
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相互理解,尊重对方的习俗和礼仪。
例如,东方人可以适当尊重西方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西方人可以尊重东方人的长辈和权威人士,并遵守一些基本礼仪规则。
4.教育理念差异:东方文化中,教育注重纪律、刻苦和传统知识的学习,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双方的优点,结合两种教育理念,培养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
东方人可以鼓励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西方人可以尊重和借鉴传统知识和价值观。
5.思维方式差异:东方文化倾向于综合思考、间接推理和含蓄表达,而西方文化注重逻辑、直接推理和清晰表达。
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学习思维方式的差异,理解对方的思考习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西方人可以学习东方人的综合思考和含蓄表达的方式。
总的来说,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尊重和接纳。
通过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并且在沟通和交流中保持开放的态度,双方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16
统治式和谐观
统一性:上级发挥支配力,使分歧归于一致的主从关系之和谐 同一性:下级抑制自己的个别性,以达到和谐 外制性:外在的规范、权威或功利性强制个体趋向和谐 功利性:以功利为媒介权衡和谐的利害轻重 形式性:强调地位、名分、等级等,使和谐成为形式而与内在疏离 互补性:允许不伤大体的个性与自由空间,缓解统治式和谐的压力
37
法国人三个思维维度的内在关系
联系性 联系性 1.00
矛盾性
变化性
矛盾性
变化性
0.150
-0.009
1.00
-0.016
1.00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in those three dimensions of French
38
用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的思路理 解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按照这一理论,个体的人 格特质一起结合成一种图式(Schema),比如认为一个善良的 人也会慷慨,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会注意保持和他人的人际关系, 注重人际和谐,以及重人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维度之 间的关系恰恰符合该理论的思路,而对法国人而言,这种聚合 式的关系并不存在。
如何看待同化?东西方互相影响
30
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1、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构是怎样的? 2、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还是跨文化的? 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4、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哪些? 5、理解思维方式形成的个体生活史因素 6、其他问题
31
1、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凯平等人关于中国人思维特性的理论为基础,侯 玉波、彭凯平等人编制了一个包含17个题目的思维 方式量表,该量表包含联系性、变化性、矛盾性、 折中性以及和谐性五个维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 五个维度可以合并到三个维度之上:联系性、变化 性和矛盾性,题目变为13个。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面对同一个世界时,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
但是,事实证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或者说,东西方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
从一些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比如,我们如果写信给欧洲的朋友,地址一定是这样的格式:XX号XX街XX市XX国家,而我们中国人的写法刚好相反。
又如,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整体后个别,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大都是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
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
从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合一法。
而西方人注重局部,看问题的角度是从局部到整体,关注个体和细节,喜欢把复杂的事物无限细分。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二分法。
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印度人在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印度人却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们关注自我,也注重普遍的规律,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剥离出简单的规律。
因为关注自我,所以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释迦牟尼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现象的本质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类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归宿是哪里?从这些问题出发,他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
印度人的这个思维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印度人约会从不守时,印度城市是有名的脏乱差,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人太关注自我的一种负面表现。
但印度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被世人认可。
如,数字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而古印度在数学方面有相当大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
在今天,印度的软件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其它国家难以撼动其地位。
西方人注重局部和细节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将事物划分成更细微的部分,或者划分成不同功能部分的组合。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1.整体性和个体性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从对主体世界确定性质的探索;到主体思维确定性质的考察;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康德以批评理性的精神;全面探索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用辩证法思想重新确立了理论对现象世界本质的可知性;重新架起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彼此过渡、转化的桥梁..这种逻辑实证性思维是对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原因的精心探索与深入挖掘;对西方科学及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利玛窦与明末儒士之间的对话为依据宋荣培,国立汉城大学哲学系Prof. Young-bae Song,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1.局部的生活环境范围和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生生活在山里的孩子认为太阳总是从山上升起,又从山上落下,他们把这个事实当作“真理”。
然而,相同的现象对于生活在岛上的孩子却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太阳是从海上升起又落回到海里。
山里孩子的“真理”对于岛上孩子来说却不是“真理”。
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能接受这样的“真理”。
如此,即使是所有人都毫不怀疑“确信”的“真理”,由于人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认识、判断和信念体系等也都各不相同。
特别是在游牧、农耕和只允许局部商业活动的近代以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和文明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而认为这个区域以外都是野蛮世界。
他们只按照自己所熟知的“标准”(或者“世界观”)单方面去评价和否定对方(即异己文化),而没有准备超越于此的理想交流和对话交流。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可以讨论的“全球的”普遍妥当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在当时无法存在。
对于希腊人和罗马人来说,生活在地中海另一边的其它地区的人种和文化都是征服和教化的对象。
东亚的中国文明也认为自己是“中华”(中心之花),而将自己以外的地区看作是需要教化的“夷狄”世界。
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相互流入是在1497年达伽玛发现印度航线以后,特别是在17世纪以后正式开始的。
当时,耶稣会的神父进入中国,学习汉语,并用汉语将与东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同的西方宗教观和伦理观做了系统地介绍。
这种西方宗教伦理观念在东亚的传播同时也为挑战当时风靡一时的性理学世界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不相信人格神的“东方”道德形而上学(即性理学)的核心也通过这些耶稣会的神父传到了遥远的西方,并给否定中世纪神学系统的“世俗化”和坚持“人本主义”的启蒙主义思潮的形成带来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2.语言的差异和思维的差异——西方的形式逻辑和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方式思维方式首先与使用语言的语法特点密切相关。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整体性和个体性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
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
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
《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
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 《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
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
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
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
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
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
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
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
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
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
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从对主体世界确定性质的探索,到主体思维确定性质的考察,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
康德以批评理性的精神,全面探索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用辩证法思想重新确立了理论对现象世界本质的可知性,重新架起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彼此过渡、转化的桥梁。
这种逻辑实证性思维是对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原因的精心探索与深入挖掘,对西方科学及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