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发达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体现,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
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中国人更喜欢形象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
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有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2.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和不发达的逻辑思维的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到《离骚》,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明清的散文,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的相当普遍。
中国人重视形象,实际上,他们强调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但没有发展到概念。
直到1898年《马文通》出版,汉语语法研究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比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要晚得多。
3,造成差别的原因中国人突出形象思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象形文字是重要原因之一。
象形汉字对大脑思维过程的影响与拼音汉字不同。
因为汉字在左右脑之间是平衡的,这促进了右脑的发展。
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因此,应该说,使用汉字的人发展形象思维是合乎逻辑的。
具有拼音字符的人发展了逻辑思维,这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
4,形象思维的特点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其中包括对直觉经验的关注,但在理论上,它往往停留在经验理论上。
形象思维也有其优势。
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及其教学都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被人们轻松理解、学习和掌握。
(2)中国人更喜欢综合性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性思维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联系在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情报操作中,中国人更喜欢综合,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矛盾统一的。
2,差异的表现从中医、京剧、国画三大国粹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偏好综合与西方偏好分析的上述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
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
3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
他发现,美国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运动最快的物体,例如,三条游来游去的鲑鱼;而中国人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一
条溪流,看到水是蔚蓝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鱼。
研究发现,中国人从这个试验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体的信息量是美国人的两倍。
这个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
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
这些词语都反映了汉语形象思维的鲜明特征。
而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到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文学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诗性地描写宏大的历史场面,到充分展示命运的冲突、揭示人物深层性格双向逆反的矛盾运动的这样一个由感性到抽象的进化过程。
(二)中方的整体综合和西方的偏好分析差异在对思维的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西方人偏好分析。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导致了思维上部分优先的思维操作的特点。
中国人的这种整体综合思想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比如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与西医根据人体九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有很大的不同。
从观念上来说,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产物。
总之,对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情,必须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结果。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论观念的差异:
二、方法论的差异:
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中西方存在诸多差异。
西方科学研究注重实
证主义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实证、验证和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
而
中国传统以及部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更注重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和跨
学科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论的差异可能导致在科学研究的设计、执行和
解释过程中各有偏重。
三、科学价值观的差异:
四、学科发展的差异:
中西方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的差异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科
学研究中学科划分明确,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并注重学科间的
相互促进和交叉融合。
而中国科学研究传统则更倾向于整体性和综合性的
学科观念,重视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种学科发展的差异也会
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中产生影响。
总之,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不
同的认识论观念、方法论、科学价值观以及学科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
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提出改进要求可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工作方法也应求新。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思维方式分类1.形象思维法——通过形象来进行思维的方法。
它具有的形象性、感情性,是区别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
2.归纳思维法——它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
3.发散思维法——它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
它可分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层次。
4.联想思维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5.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仿生学是典型的事例。
6.聚合思维法——又称求同思维。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7.演绎思维法——它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具体形式有三段论、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8.逆向思维法——它是目标思维的对应面,从目标点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思维方法。
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
9.目标思维法——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
其思维过程具有指向性、层次性。
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圆式思维和西方人的线式思维。
中国人凡事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
而西方人则从具体到局部到整体,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以线式为主体的线式思维方式。
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成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
(贾玉新, 1997)基于思维方式的这一差异,圆式思维使得中国人利用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语言表达上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的条件、原因、证据,然后点睛作出结论,说明看法。
而线式思维使得西方人交流时表露较直接,在语言谋篇方式上则体现为:首先亮明观点或看法,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