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5 思维模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文化与思维的差异

Western Articles Clear divis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articles title, sub-title, chapters, sections, paragraphs topic sentences 西方文章,标题、 章、节、段细分明切,段 中一般都有主题句,脉路 清晰,一目了然。
Chinese Leishu A collection of political, social and ethical data arranged circularly in an emperor-centered fashion. 中国古代类书是以皇帝为中 心的环式体例。 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 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Chinese Painting resemblance in spirit/essence emphasis on general effect, imagination, exaggeration … 中国画追求神似,运用 概括、夸张的手法及丰富的 联想表现物象的神韵。
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 line of conquest (Macedonia, Greece, Palestine, Syria, Iran, India, Egypt) 亚历山大大帝戎马一 生,驰骋欧亚非大陆,实 现线性的征服。 The First Qin Emperor (259-210 BC), circle of defense (the Great Wall, the Himalayas, the Ocean) 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 实现环性的防御。
排 队
• 西方:讲究、有序。 • 中国:不讲究、较无序。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
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
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
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
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
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
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笔者个人推测,在现代如创作出能够打动东西方读者的作品,作者必须既对中国哲学命运、宇宙精神,对中国诗、画和书法三为一体的艺术精髓、以及气韵、虚实相协、阴阳相调的中国艺术真谛有独到的体悟,同时又要对西方文学、艺术、哲学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化的表现和形式,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的形成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逐步演化的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大众性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又是民族意识素质的间接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以及跨文化交际。
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等等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的。
形成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为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自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方式。
1.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而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是由一些表示事物直观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成,通过视觉形象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联想、比喻、类比、象征、借代方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使本来毫不相干的概念,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可感。
西方人为逻辑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认识必须从定义到推理,这就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于主导,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篇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唐健吾针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中庸与偏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役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的号的特性,克服不足,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由于及文化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
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1.中国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的个体思维整体思维是指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从整体出发,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属性。
整体思维趋向于系统化和综合化认知事物。
个体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并逐一加以考察,然后形成整体印象。
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主要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体思维,强调“天人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改造外部世界。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了解汉英语言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汉语句子重意合,强调内容的完整性,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借助词汇途径,组词造句依照逻辑关系和动作发生时间来安排语序。
相反,英语句子重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语法形式多样,句子里的内部关系主要靠连词、关系词等来表达。
例如:Spring has so much mor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lding flowers and leaves,and the coursing of its streams,and in its sweet restless seeking.(形合)春花含苞待放,绿叶缓缓舒展,溪水潺潺流淌,欢乐的春天涌动着无限的追求和希望,这一切难以用语言倾诉表达。
(意合)2.中国的形象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維是指通过知觉直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运用概念、判断和对立的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汉民族偏重形象思维,习惯利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不太重视抽象思维;而西方人喜欢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强调理性认识,注重逻辑推理。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在汉英语言中。
例如: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见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啦。
Alas,that was owing to my ignorance,that is what is called partiality.这一例子中抽象名词ignorance 和partiality表示具有共同概念的事物或现象,这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的英美人来说,意义简洁明了;而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r. Kaplan: Editor-in-Chief of the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卡普兰 : 《应用语言学评论年刊》主编
Major Differences 主要差异
Western Mode 西方思维模式
Chinese Mode 中国思维模式
1
Analytical 分析 Holistic 整体
2
Logical 逻辑 Intuitive 直觉
3
Abstract 抽象 Imaginal 形象
4
Cognitive 认知 Ethical 伦理
5
Accurate 精确 Fuzzy 模糊
6
Objective 对象 Intentional 意向
Mode of thinking 思维模式
The mode of think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orldview. It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al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properties and is shaped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88.5%, May 27, 2011) Six tigers frolicking Tigers playing around Tigers skipping about Gamboling tigers Tigers fighting Tigers attacking each other Tigers hunting for food
Western Mode
Analytical Logical 分析性 逻辑性
Imaginal Ethical
Fuzzy Intentional
形象性 伦理型
模糊性 意向性
Abstract Cognitive
Accurate Objective
抽象性 认知型
精确性 对象性
Convergent 求同性 Past-focused 后馈性 Inward 内向性 Inductive 归纳型
W-C Difference in Mode of thinking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
Linear analysis and circular synthesis 线析环综
The 西方模式如同直线切划,细分 western mode is linear, inclined to dissect things into parts and analyze their 明析,注重抽象推理 ,以分析性 relationships, stressing abstract reasoning 思维为其主要特点。 and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its analytical nature. The中国模式犹如圆环内封,综观 Chinese mode is circular, and tends 合察,寻求直觉顿悟 ,以综合性 to synthesize parts and examine the whole and emphasize the acquisition of intuitive insight 思维为其主要特点。 with holistic thinking as its main feature.
Hale Waihona Puke Holistic 整体Holistic thinking involves an orientation to the context or field as a whole, including attention to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focal object and the field, and a preference for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events on the basis of such relationships. Nisbett (2001) 整体思维倾向于把情境或场看 作是一个整体,注重某一突出的物 体及其场的关系,并凭借这种关系 来解释和预见事物的情状。
思维模式与世界观密切相关,它是各种文化心理素 质的集中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 成。 Conversely, a person’s established mode of thinking conditions and even determines his/her formation of judgment and pattern of behavior in a certain situation. 反过来,一个人定型的思维模式制约、甚至决定他 /她在一定场合所形成的判断和行为。
How Is
The Mode of Thinking Formed?
Mode of thinking 思维模式
Human thinking mainly consists of such elements as knowledge, ideology, methodology, intelligence, emotion, willpower, language and habits. The inter-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of these elements form a dynamic complex system known as the mode of thinking. 人类思维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 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 统。
1
Analytical 分析 Holistic 整体
Nisbett’s Test
Richard E. Nisbett
What have you seen in the picture below?
What have you seen in the picture ?
Most American Students:
Analytical thinking involves detachment of the object from its context, a tendency to focus on attributes of the object in order to assign it to categories, and a preference for using rules about the categories to explain and predict the object‟s behavior. 分析思维倾向于把物体从其情 境中分离出来,关注该物体性质以 便于归类,并注重运用归类的规则 来解释和预见事物的情状。
Fuzzy Intentional
形象性 伦理型
模糊性 意向性
Abstract Cognitive
Accurate Objective
抽象性 认知型
精确性 对象性
Convergent 求同性 Past-focused 后馈性 Inward 内向性 Inductive 归纳型
Divergent 求异性 Future-focused 前瞻性 Outward 外向性 Deductive 演绎型
Holistic 整体
Chinese, by contrast, tend to be holistic. They look at the whole picture and rely on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hen making decisions and judgments about what they see.
Analytical 分析
Westerners tend to be analytical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key, or focal objects in a scene — for example, concentration on the woman in the “Mona Lisa”, as opposed to the rocks and sky behind her.
Most Chinese Students:
(90.2%, April 17, 2011) Six tigers, Mountains, rocks Waterfalls, A stream, Pines and other trees Grass Autograph and seal
Analytical 分析
Eight Trigrams 八卦图
Western Mode
Analytical, abstract, logical 分析性、抽象性、逻辑性 Concept, judgment, inference 概念、判断、推理
Chinese Mode
Holistic, imaginal, intuitive 整体性、形象性、直觉性 Intuition, insight, imagination 直觉、顿悟、想象
中 西 文 化 比 较
Contrast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Difference in Mode of Thinking Mode of Thinking
zuobiao212@ zuobiao212@
思维模式差异 思维模式差异 Difference in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Tao consists in Yin and Yang.
The Book of Changes (600 BC)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