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

合集下载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

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

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

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

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中英两种思维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文化的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等方面对中英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

在问题解决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文思维一般较为细致入微,注重整体问题的解决。

中文习惯于从整体出发,通过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中文思维也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

英文思维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细节,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英文思维更注重目标的明确和计划的实施,强调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在决策制定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有差异。

中文思维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和共识达成。

中文习惯于通过讨论和辩论,通过多方参与和观点的碰撞来达成共识。

中文思维注重协调和妥协,倾向于找出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个人决策和效率。

英文思维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迅速决策和追求效率。

可以看出,中英思维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两种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有关。

中文思维强调整体、直觉和情感,追求协调和平衡;英文思维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强调个体和效率。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可以达到思维方法的融合和转化,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ppt课件

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ppt课件
特点:具有鲜明的综合整体特征;难以揭 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只能得出停留在 现象上的结论。

西方人的分析型思维:明确区分主体 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 本质,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导未 知,象解析几何题那样,一丝不苟地论证, 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老子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与赫拉克利特的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相同的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则更为抽象概括中西方思维差异1 目录0102
03
引言
差异的具体内容— —思维方式的不同
造成差异的原因
例如: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 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讲究“起、承、转、合” 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1
西 方
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 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 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 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

文学艺术方面: 中国人重视意境,西方人则重视意象。例如, 中国的水墨画注重意境的描述,画家通过描绘 景物表达思想感情,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也就 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转化、 升华,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美感。国 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而西方的绘画,特别是西方早期的油画,是非 常客观地描绘实物,注重的是意象。
例如:英语语篇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导入、 主题、支撑、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 想,即主题句,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语 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语义直接相关,要用 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

第四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四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直觉的整体性 (互补)
• 整体性: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两方面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 直接性: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而直接把握事物。 • 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的考虑方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
直觉的整体性:整体地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
并改造世界。 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统一的结构 之中。 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放在整个人际关系中去把握。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化中的体现
•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 中国画注重写意,追求神似;西洋画注重写实,追求形似。 • 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西方饮食较为单一, 注重营养结构。
• 中国人看问题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而西方人正好 相反。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
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
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具象思维
• 人们以经验为基础没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进而达到协同效应。 • 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 •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思维之中的逻辑性联系可
以不很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建立联想。
在处事方面: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
握事物。
(2)和谐的辨证性
追求公允、协调、互补和自行调节,以此达到事物的平衡和 稳定。
美国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热 衷于搜集资料和数据,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
西方:逻辑、分析、线性思维
的推理判断。
——‚无领域依附‛
英语注重‚形和‛,就是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

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

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尽人事,听天命”,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天作孽,尤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 成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民族的行动信条。由 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使 中华民族不虚妄,不狂噪,它指导了一个 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 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安分守命】 【安贫知命【安之若命】 【薄命佳人】【达官知命】【达人知命】 【福轻命薄】【红颜薄命】 【佳人薄命】 【命薄相穷】【命薄缘悭】【命舛数奇】 【命蹇时乖】 【命途多舛】【命与仇谋】 【命运多舛】 【命中注定】【乐天安命】 【乐天任命】【乐天知命】 【穷通皆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顺天应命】 【听天安命】 【【听天委命】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 直觉思维:体验、领悟、个体经验、主观情志、 心理事实等,它的主观性和感悟性的意向已呈 现出来。 • 事实上,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 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我们 不能因为具有形象和感知认识的特点,或因为 它缺乏逻辑的表述,而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粗浅。 直觉思维因为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带有模糊性, 让人难以把握,但直觉思维的一些特征却是显 见的。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朱子语类》日:“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 无间隔。” • 禅宗讲:“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儒家讲去欲去私以达无我,忘我之境界; • 庄子讲心斋坐忘, • 老子要人回到婴孩的无知无觉状态, • 佛家则只管悟空,“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水将 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圆式思维和西方人的线式思维。

中国人凡事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

而西方人则从具体到局部到整体,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以线式为主体的线式思维方式。

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成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

(贾玉新, 1997)基于思维方式的这一差异,圆式思维使得中国人利用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语言表达上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的条件、原因、证据,然后点睛作出结论,说明看法。

而线式思维使得西方人交流时表露较直接,在语言谋篇方式上则体现为:首先亮明观点或看法,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等。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

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

3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

他发现,美国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运动最快的物体,例如,三条游来游去的鲑鱼;而中国人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一
条溪流,看到水是蔚蓝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鱼。

研究发现,中国人从这个试验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体的信息量是美国人的两倍。

这个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中西⽅思维到底有多⼤的差异,⽤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由于历史及⽂化发展的关系,东西⽅在很多⽅⾯存在着差异,有的⽅⾯这种差异甚⾄是巨⼤的。


多⽅⾯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下⾯⽤思维导图分析中西⽅⽐较突出的四点思维差异:
中外思维差异思维导图
⼈际关系
中国⼈喜欢⼈道主义,邻⾥间有事没事就喜欢拉拉家常,坐在⼀起聊天、打牌。

中国⼈似乎天
⽣都喜欢热闹,有种欣欣向荣繁华太平的感觉。

⼈前⼈后
中国⼈有⼀个很⼤特点就是“谁⼈背后⽆⼈说,谁⼈背后不说⼈”。

每个⼈都会受到批判和评价,
每个⼈也都要去评价和批判别⼈。

⽆论这件事是好是坏,都难免会受到⼀些评价。

但是在国
外,他们有⼀种“不轻易评判”的态度。

国内发⽣的每⼀件事,都会被扯上道德,也就有了很多的
道德绑架。

意见
每当我们提出观点的时候,总是很希望能得到⼤家的认同。

可是⼈⽆完⼈,总会有反对的意
见,⼤部分⼈会因为有⼈不同意⽽感到苦恼。

⽽在国外对⼀些个⼈观点⼤部分会保持中⽴或者
有⾃⼰的看法,也不会很太在乎别⼈的感受,直接否决别⼈的意见。

规则
在国内,破坏规则这件事,是经常发⽣的,我们对此也束⼿⽆策,渐渐的也选择了默认。

但是
在国外,这就不⾏了,⽽且还会受到很⼤的谴责。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

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能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与外国人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出国留 学等方式,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思维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解决问题的方式
西方思维模式在解决问题时更注重实验和实践,强调创新和 变革,善于运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
中国思维模式在解决问题时则更注重经验和传统,强调稳定 和和谐,善于运用经验和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03
CATALOGUE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响
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表达方式
艺术表现形式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文化表达 方式的差异,西方文化更倾向于直接 、明确地表达观点,而中国文化则更 倾向于委婉、含蓄的表达。
人而言,需要适应对方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04
CATALOGUE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融合与借鉴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融合
文化交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日益频繁,思维模式也在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促进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互相学习与借鉴
中西方思维模式各有优劣,通过互相 学习与借鉴,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 善各自的思维方式。这种融合有助于 推动创新与发展。
VS
培养文化敏感度需要主动学习和体验 ,可以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参 加文化活动等方式了解不同文化。
学习不同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学习不同思维方式需要深入了解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维方式,从而培养自己的跨文化 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提出改进要求可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工作方法也应求新。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思维方式分类1.形象思维法——通过形象来进行思维的方法。

它具有的形象性、感情性,是区别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

2.归纳思维法——它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

3.发散思维法——它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

它可分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层次。

4.联想思维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5.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仿生学是典型的事例。

6.聚合思维法——又称求同思维。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7.演绎思维法——它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具体形式有三段论、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8.逆向思维法——它是目标思维的对应面,从目标点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思维方法。

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

9.目标思维法——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

其思维过程具有指向性、层次性。

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中西方的思维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 体现
何悦 09208050136
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环境特色,心理倾 向,传统经济和政治体系促使中西方民族形成了 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 圆 形螺旋式的。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天人合一” 的道教信仰,表现于文章之中,较之西方,往往 显得含蓄深刻韵味深长。而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是 直线的,没有回旋,也就没有对“合”的追求。 西方人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彼此独立, 他们也重视和尊重这种独立性 。表现在说话、 做事上,往往显得直来直去、直截了当
• 由于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很直接,他们更习惯于从general到 specific,从summarize到exemplify,从whole到respective。 如果使用中文表达,我们更讲究前因后果。 • 比如中文会这样表达: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 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 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 而如 果用英文,则会这样说: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 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 而西方文化则是分析analytical,反应在语言形式上, 非人称主谓用的多,被动句用得多;主语一般不能 省略,连词介词用的多;反应在语法上,英语有冠 词,而汉语则无这种词类,英语限定性定语从句一 般都在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而汉语的类似修饰词 则一般放在它前面。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单向性的, 他们强于分析逻辑,所以英文中必须含有主谓才算 是句子;而汉语组织以达意为主,讲究整体性与立 体性,体现了中国人立体性的的思维模式,所以中 文中没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是随处可见的

中西文化比较_思维模式

中西文化比较_思维模式
Fuzzy Intentional
形象性 伦理型
模糊性 意向性
Abstract Cognitive
Accurate Objective
抽象性 认知型
精确性 对象性
Convergent 求同性 Past-focused 后馈性 Inward 内向性 Inductive 归纳型
Divergent 求异性 Future-focused 前瞻性 Outward 外向性 Deductive 演绎型
Human thinking mainly consists of such elements as knowledge, ideology, methodology, intelligence, emotion, willpower, language and habits. The inter-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of these elements form a dynamic complex system known as the mode of thinking. 人类思维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 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 统。
1
Analytical 分析 Holistic 整体
2
Logical 逻辑 Intuitive 直觉
3
Abstract 抽象 Imaginal 形象
4
Cognitive 认知 Ethical 伦理
5
Accurate 精确 Fuzzy 模糊
6
Objective 对象 Intentional 意向
Most Chinese Students: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又影响了语言表达方式。

下面小编为你讲解中西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中国和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世界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两大文明。

连绵不断的5000年文明史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存续至今的古文明,工业革命前中国不论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一骑绝尘的存在。

而以希腊文明为主要发源的西方文明为世界贡献了以工业革命、宪政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文明体系。

两个世界文明代表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其中以双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尤为显著。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一、整体到局部和局部到整体中国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多为从整体到局部、常常强调纲举目张。

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多由单个个体开始到整体,以基本单元的个体堆叠到整个体系。

这一点在双方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在地址书写上,中国是按行政区域从大到小依次书写为省、市到具体的街道门牌号码,而西方则是按行政区域从小到大进行书写为门牌号码到区、州。

中国人的名字是家族名称也就是姓在前、个人的名字在后,而西方人的名字则是个人的名字在前、家族的名字在后。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中西方的哲学体系都是开始于几千年前,都是人类智慧的代表,但二者的思维模式具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多是直觉性的,就像《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样、是怎么样,但是不会告诉你结论是怎么来的。

而西方哲学则会是告诉你这个结论是如何推演过来的,其中黑格尔的《逻辑学》更是对逻辑进行了系统论述。

三、相对中庸与相对标准在对于事物的态度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对事务的态度是以相对“中庸”为典型的,但是中庸不是折中,而是中国人心中“性价比”最高的位置,得到结果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投入也是相对理想的。

就像我们经常说差不多,河南人的“中”等都是直接的体现。

而西方思维则是相对标准化、清晰化的,凡事都要明确标准,对中国人来说相对刻板,不知“变通”。

四、思维模式差异产生的原因探析中国的整体地理特点主要是自西向东形成3级台阶,这就造就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例如,在职场上,西方员工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就和发展,而东方员工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2. 时间观念:
西方人通常将时间视为线性的,重视准时和效率。

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循环的,对时间安排相对更加宽松。

比如,在商业约会上,西方人很看重准时,而东方人则更容易接受一些迟到。

3. 直接与含蓄: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含蓄、委婉。

在沟通中,西方人更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隐喻和暗示。

4. 规则与人情:
西方文化强调遵守规则和法律,认为这是公平和有序的基础。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人情关系,有时会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弹性处理。

比如,在商业交易中,西方人更看重合同条款,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考虑人际关系。

5. 逻辑思维与整体思维:
西方思维模式较为分析性和逻辑性,注重细节和线性推理。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倾向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步骤地分析,而东方人则更注重洞察全局。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

那么关于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区别是怎样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 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2、影响因素:
◆决定因素: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其中社会生产方式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其它影响因素:政治、法律、宗教、道德、 艺术等上层建筑 。
精选可编辑ppt
3
二、中西思维方式主要差异
中国思维方式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西方思维方式 个体独立 逻辑论证 矛盾斗争 外在超越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pt
15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走向现代化的思考
1、发展个体独立的思维方式
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就是 使个人由某种关系、某种群体的附属 物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人 格、思想和思维,能自立、自主、自 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精选可编辑ppt
16
2、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 弘扬批判精神,崇尚探索质疑,破除 唯上、唯书、唯权威的思维习惯。
不足: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 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 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
精选可编辑ppt
14
2、西方思维方式的优缺点 (概评)
优势:有利于对社会的变革、创新和
对自然界的探索、改造,从而促进科技的 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跨越式、质变式发展。
不足: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威
胁社会的和平稳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尤 其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 既要“求善”,更要“求真” 。
精选可编辑ppt
19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个体独立 有
科学理性 机 求异求变 结 求善求真 合
精选可编辑ppt
20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 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 仿效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 ‘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 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 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 的先进老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一、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 对自然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便由简单地适应、依 赖变为积极的利用、改造的进攻性关系, 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由原 始混沌、物我相通的朦胧联系走向物我分 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哲学家古利安说:“原始人同时既认识自 然,又藐视自然;既掌握着自然,又处于 自然的控制下;既细心观察着自然,又使 自然蒙上神秘的色彩;既崇拜自然,又惧 怕自然。”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个人道德、民族精神都可以被天地之德——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概括。
• 君权神授差不多是天对人事最直接的管理 了。
• 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 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 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 运的关系。
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Element Vs. Soul
(元
素与灵魂)
Heracleitu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dialectics 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奠 基人
Material Vs. Spirit 质与精神)
(物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亨利·托马斯·布克尔在他的《 英国文明史》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 法则战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 • 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
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 化; • 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 ; • 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 不尚竞争; • 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 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 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 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 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 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 董仲舒“天人相类”说。他说人有“小节三百六十六,副 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 苏东坡“哀吾生之须臾,念天地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的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 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 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地分解万事万物 ,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他以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主体的确 立作为认识的基本前提。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 •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儒家讲去欲去私以达无我,忘我之境界; • 庄子讲心斋坐忘, • 老子要人回到婴孩的无知无觉状态, • 佛家则只管悟空,“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水将
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 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道家返璞归真,浑然与物 • 庄周化而为蝶,精神自由往来于物我之间 •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
调和感恩论
• 《朱子语类》日:“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 无间隔。”
• 禅宗讲:“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古希腊哲学家
Thales泰勒斯 Heracleitus赫拉克利特 Plato柏拉图
(624 – 547 BC)
(540 – 480 BC)
(427 – 347 BC)
Linear dividing philosophy
Thales, the first Greek philosopher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尽人事,听天命”,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天作孽,尤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 成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民族的行动信条。由
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使 中华民族不虚妄,不狂噪,它指导了一个 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 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安分守命】 【安贫知命【安之若命】 【薄命佳人】【达官知命】【达人知命】 【福轻命薄】【红颜薄命】 【佳人薄命】 【命薄相穷】【命薄缘悭】【命舛数奇】 【命蹇时乖】 【命途多舛】【命与仇谋】 【命运多舛】 【命中注定】【乐天安命】 【乐天任命】【乐天知命】 【穷通皆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顺天应命】 【听天安命】 【【听天委命】
Ways of Thinking
西方的代表哲学家 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的主要哲学家 及其主要思想
宇宙观和认识论
天人合一
二元对立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人与自然同出一 宗,人与自然通灵的联系性认识和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念。 表现在文化中,几乎所有原始文化都有自然神灵崇拜和图 腾崇拜现象。人类愈是走向文明,也就愈是脱离自然,直 至最后从自然界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独尊者,成为万物 的主宰。
• 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以1.2万余行的诗句叙述希 腊英雄十年海上历险的故事到海明威《老人与海 》面对自然虽败犹勇的抗争精神,这是西方人光 荣的征服史,现代人类把自然的范围扩展到宇宙 太空,又演出了星球大战的主题。
• 在希腊神话中得到象征性的表现。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希腊哲学家热衷于哲学本体的探讨,火、 水、数、原子是他们眼中的自然本质。
• 同时他们不懈地寻找着人与自然的质的区 别,
• 《圣经》说:“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 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 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 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 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