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及成因探析_徐小明

中西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及成因探析_徐小明

ers(. 与人同乐乃真正的快乐。) 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有五处用到 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joy”一词,通过“joy”一词的不同用法来论证什么是“the true
joy”,结构严谨,用法精妙。
参考文献:
[1]赵 林 . 中 西 文 化 分 野 的 历 史 反 思 [M].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社 ,
语》中有 105 处提到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仁”,但什么是 演分成了四个阶段:“特殊事例”、“较低的公理”、“中间公理”和
“仁”,书中却没有作具体的阐释。宋代王安石在《字说》一书中, “普遍的公理”,强调了遵循“正当的上升阶梯”和“连续不断的步
认为汉字“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横纵、曲直、斜 骤”的重要性。再如西方文化对时间、地点和姓名的表达通常遵
道设教而天下归。”宗教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树立信仰,而是出
西方文化主要有三大文化源流: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基督
于道德需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在现实生活中,严格遵守“三纲五 教文化。三大文化源流之间的差异巨大,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排
常”、“尊尊”、“亲亲”标准,尊重权威与遵从长幼之序,形成了中 斥。希腊文化强调和谐;罗马文化注重功利;而基督教文化却关
后怕虎)、accept something uncritically(生吞活剥)等。又如英语中 神,了解、认识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及成因,对于加强中西
的一句谚语:The true joy of joys is the joy that joys in the joys of oth- 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落实“洋为中用”,确保我国的文化安
是由于人们确定知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的差异所造成 模式。
的。”

探析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探析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是中西哲学差异的主要体现。

中国哲学强调领悟和直观体验,重人事轻自然,注重实用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实证和严密的思辨,强调物我二分,不断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1845-1846年合著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观念模式,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依赖于物质条件。

所以说,中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物质基础,还会受到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的影响。

1社会物质基础影响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国是比较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受大自然的压力较少,没有把自然看成与人相对立的力量,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由于中国古代人们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下,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缺少文化之间的碰撞,导致人们内向保守,形成一种封闭的思维传统。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发展,而小农生产又通常与实用技术关系密切,从而出现重实用、轻理论轻实证的现象,也使民族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体验和整体把握的水平上。

相反,西方国家大多数都临海,处于开放的地理环境,这就为发展商业和航海业以及拓展海外贸易、对外交往和信息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从而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思维传统。

但同时受外在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当恶劣的自然环境出现,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改造。

所以,自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注重对自然进行认识、把握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人重视思辨和实证的思维传统。

2历史文化影响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是以儒道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很多早期的文献中都有记载过,要把最高的权威追溯到天之中央。

而且一直以来统治者都在努力争取实现“大一统”局面,不仅通过政治镇压,还会进行思想同化,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整体的思维方式,追求整体一致,不喜欢标新立异。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作者:————————————————————————————————日期:2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是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一)饮食文化差异1.饮食观念的不同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

寓形于外,寓味于内;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气氛和谐、浓烈、热情,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1.从建筑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

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三)医学文化差异1.思维方式不同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

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就意味着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特别是在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了解和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更好地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应对这种差异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鼓励个体追求独立自主、个性鲜明。

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家庭、社区和群体的利益。

这导致了在学习和思考问题时,西方学生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而中国学生则更注重集体的共同思考和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这一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习惯。

2. 直接与间接表达在语言交流中,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西方人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他们更加注重言辞的准确和直截了当。

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善于通过暗示和引申来传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差异同样会影响到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如何在英语交流中灵活运用直接和间接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表达习惯。

3. 独立思考与模仿学习在教育方式上,西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思维。

中国教育则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模仿学习。

这导致了在英语学习中,西方学生更注重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学生则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不同文化带来的学习障碍。

1. 尊重和理解尊重和理解是应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第一步。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习惯和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不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讲课讲稿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讲课讲稿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班级:B041102学好:B04110233姓名:周德金由于这一学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系统学习,不难发现中西方无论是衣食住行夫人那个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次我们讨论的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下面就来分几个方面来细致的探讨一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几种角度的分析大多数西方人喜欢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然而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

,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

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

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会 制度逐步完 善 , 达到了高度统一 。接着的古典 时代 , 因为当时
贸易往来 的加 剧 , 劳动力 的需求增 加 , 所 以也就开始 了希腊 的奴 隶制城邦的极盛时期。最后是马其顿统治时代 , 希腊的政治体系 被瓦解 , 军事力量也大不如从前 , 同时整个社会也 动荡 不安 , 最终
被罗马所灭。 以上是古希腊的历史时期大概情况。 那么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又是怎么的呢?
由于受 到历史发展 , 地 理环境等 因素 的影 响 , 中西方存在很 多差异 , 其 中思 维方式 的差异是最具 有代表性 的 , 也 是 中西方 差 异中最根本 , 影 响最 深的 。东方人 以含蓄 内敛 , 中规 中矩 , 曲线 思
维为核心思维模式 , 而西方人更多 的是 以思维奔放 , 注重细节 , 直 线思维 为主要思维模 式 。思维 方式 的差 异在一定程 度上是 帮助
与松赞干布 的故事流传 千古。唐灭亡之后 , 便 开始经历五代十 国 的战乱 纷飞 。后 来赵 匡胤 建立了宋朝 , 宋代 天文 、 科技在 当时均
居世界前列 , 毕异发 明的活字 印刷术 , 堪称世界 印刷技术 的鼻祖 。
贸易提供 了便利 。海洋也赋予 了他们 冒险的精神 。公 元前八世 纪 的希腊 诗人赫西 奥德 曾说道 : “ 商人们租船远航 是因为可怜 的
希腊人最开始也和 中国先 民一样 , 以农耕为主 。他们大规模 种植大麦 , 圈养 牛羊等牲畜 , 但是 与现在西方 国家 的饮 食文化不
同, 古代 希腊 人很 少使 用肉食 。 中国是 典型 的内陆型地理环境 , 而希腊则 是海洋环绕 , 所 以 很多希腊 人的居住地 离海洋不远 。这也为他们进行频 繁的海上
割 。这样 的区域就让古希腊在政治上保持独立 , 在 贸易 和外交方 面又与其他 国家保持着密切 的联 系。 古希腊分为 五大 时期 。爱琴海文化 时代是开端 , 包括 克里特 文化 和迈锡尼文化 , 属于早期城邦文化。在那 个时候 就有很 系统 的选举制 度 。荷 马 时代 , 这一 时期 因为在多场 战争 中使 用到铁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结果。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论观念的差异:
二、方法论的差异:
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中西方存在诸多差异。

西方科学研究注重实
证主义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实证、验证和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


中国传统以及部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更注重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和跨
学科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论的差异可能导致在科学研究的设计、执行和
解释过程中各有偏重。

三、科学价值观的差异:
四、学科发展的差异:
中西方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的差异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科
学研究中学科划分明确,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并注重学科间的
相互促进和交叉融合。

而中国科学研究传统则更倾向于整体性和综合性的
学科观念,重视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种学科发展的差异也会
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中产生影响。

总之,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不
同的认识论观念、方法论、科学价值观以及学科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
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文化背景、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人对于教育和思维方式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避免出现误解或不必要的阻碍。

下面,我们从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来探讨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1、教学方式中国学生在英语教育中鲜有机会自由发挥,因为他们受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影响,较为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在西方国家,教学追求的是启发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积极探索的方式学习。

这也就是说,西方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记忆力和应试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在西方教育体系下往往可以迅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而在接受英语母语教育的中国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顺利地掌握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

2、教育理念中西方的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

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教育越注重细节、讲究缜密,而西方的教育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及自治性,追求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

为此,中国的教育体系在生产力和科学发展方面成就颇丰,而西方教育则优秀的追求创新及个人成长。

这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中国学生需要注意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背景,与西方文化融合、接受其他观念。

3、思维方式中国学生习惯用细节和逻辑来思考问题,崇尚推出明确的答案。

而西方学生则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更注重思考的过程和方法,有时候甚至故意模糊答案来鼓励学生们探索和发现。

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容易被西方学校认为是缺乏创新能力。

为了尽快掌握英语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中国学生需要重视关于学习技巧的指导,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更好的适应英语教学。

总之,中西方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虽然文化背景和教育习惯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多角度学习英语、尊重他们的文化,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加入WTO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经济与技术领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文化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20世纪中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传统的抱死守旧和全盘西化都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文化影响的机制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些研究中,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文化影响的崭新思路。

一、思维方式研究的心理学背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韦伯(Weber)和许琅光(Hsu)为代表的一批关注中西差异的文化学者,因为受到新精神分析学派中社会文化学派的观念的影响,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决定着这个国家中人的国民性。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而西方的文化强调冲突与进取,所以中国人的人格取向是中庸式的,注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西方人的人格是进取式的,注重追求个人的成就。

韦伯等人的观点启发了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垂安蒂斯(Triandis),他提出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指出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强调内团体的和谐,关注内团体的目标,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主义文化,它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价值,关注个体的尊严和自我发展。

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争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吸引着文化心理学家的目光,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之后,人们才发现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去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依然处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

要想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就必须从人的内在假设上加以分析,而思维方式作为人们处理信息和理解社会事物时的一种元认知特性,就是这样一种内在假设。

文化心理学把思维方式作为理解文化差异的内在假设,和他们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有关。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这些差异影响了其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教育者要充分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这种差异。

一、时间观念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顺时而变”,强调在特定的时间内做事情。

西方文化则强调时间的留存和流逝,注重时间的精确计算和时间表的制定。

在英语教学中,西方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注重规律性、系统性以及时间的把握,而中国学生更注重时间的灵活运用和自由支配。

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来调节学生的英语学习节奏,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使学习效果更好。

二、知识组织的差异中西方的知识组织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传递是从概念到例证、从故事到论证的方式,以此来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识的组织更加强调逻辑和分析,通过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来升华知识的层次。

这种差异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西方学生,教师需要更加注重逻辑的清晰和明确。

对于中国学生,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例证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中西方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课堂讲授和讲解的方式,比较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和控制力。

而在西方的教学中,教师更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讨论和探究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根据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英语教学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了解差异,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将中西文化中的优秀元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1. 逻辑思维方式中西方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人更注重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他们更善于用逻辑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在英语教学中,西方学生更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来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更注重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的逻辑性。

相反,中国学生在逻辑思维上更倾向于综合思考和整体把握,他们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和语境的理解,在学习英语时更倾向于通过语境来理解词汇和句法结构。

在抽象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中西方的差异。

西方人更擅长抽象思维,他们更善于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同时也更习惯于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而在英语教学中,西方学生往往更善于理解和掌握英语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表达方式,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词汇。

相反,中国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相对较弱,他们更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和实际情境中进行思考和理解,在学习英语时更倾向于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情境来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和抽象表达方式。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对英语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针对中西方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教师们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于西方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逻辑推理和抽象表达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而对于中国学生,教师则可以更多地采用具体案例和语境分析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2. 学习策略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西方学生更倾向于通过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来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更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中国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综合思考和具体例子来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和具体性。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同时也需要对另一种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培养和训练。

3. 跨文化交流1. 教师角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西方思维:
1、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

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
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和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

2、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
不能是其他的意义。

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东方思维:
1、是感受式的思维。

比如说东方人看到河,就想到河水川流不息,就想岁月一样,一去不返。

2、所以孔子才会“望川叹息”,看到河水往东方不停流去,又会想到生命如河水一样,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地,而且日月不息,然后就想到做人要象河水一样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生命目的进发。

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中国和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世界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两大文明。

连绵不断的5000年文明史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存续至今的古文明,工业革命前中国不论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一骑绝尘的存在。

而以希腊文明为主要发源的西方文明为世界贡献了以工业革命、宪政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文明体系。

两个世界文明代表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其中以双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尤为显著。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一、整体到局部和局部到整体中国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多为从整体到局部、常常强调纲举目张。

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多由单个个体开始到整体,以基本单元的个体堆叠到整个体系。

这一点在双方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在地址书写上,中国是按行政区域从大到小依次书写为省、市到具体的街道门牌号码,而西方则是按行政区域从小到大进行书写为门牌号码到区、州。

中国人的名字是家族名称也就是姓在前、个人的名字在后,而西方人的名字则是个人的名字在前、家族的名字在后。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中西方的哲学体系都是开始于几千年前,都是人类智慧的代表,但二者的思维模式具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多是直觉性的,就像《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样、是怎么样,但是不会告诉你结论是怎么来的。

而西方哲学则会是告诉你这个结论是如何推演过来的,其中黑格尔的《逻辑学》更是对逻辑进行了系统论述。

三、相对中庸与相对标准在对于事物的态度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对事务的态度是以相对“中庸”为典型的,但是中庸不是折中,而是中国人心中“性价比”最高的位置,得到结果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投入也是相对理想的。

就像我们经常说差不多,河南人的“中”等都是直接的体现。

而西方思维则是相对标准化、清晰化的,凡事都要明确标准,对中国人来说相对刻板,不知“变通”。

四、思维模式差异产生的原因探析中国的整体地理特点主要是自西向东形成3级台阶,这就造就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关于中西方思维差异成因的一点浅析

关于中西方思维差异成因的一点浅析

关于中西方思维差异成因的一点浅析思维是文化构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思维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沉淀。

不同的文化培育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思维模式不同,必然带来表达思想内容的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影响交流的理解和观念的认可,从而导致交流障碍。

正如卡尔·鲁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所说:“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于人们确定知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的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汉民族文化是东方儒家思想伦理文化的代表,英美文化是西方近现代宗教文化的代表。

了解、认识这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有助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地理环境不同对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

中国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不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不以自然为客体。

同时,广袤的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的胸怀,表现为惊人的忍让与超然。

然而,居住在大陆封闭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缺乏与其他国家文明的交流和竞争,眼界狭窄、内向保守,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独尊意识。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鉴”,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

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视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视空间,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相关问题的探讨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相关问题的探讨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相关问题的探讨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英语写作在各种考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训练写作成为备考学生必备的功课之一。

但是很多学生即使经过很长时间的系统的英语学习,仍然写不出一篇意义清晰又行文流畅的英语作文,尤其是在写英语议论文时,甚至还会出现持两种观点的错误,有时候即便是告诉了学生一些议论文的模板,上述现象还是得不到改善。

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本文将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成因和思维方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来解释上述问题。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思维是人类在客观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分析、综合、判断及推理的过程和能力,它是人脑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机能。

思维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对人类的一言一行有着重要作用。

思维方式与我们的语言密切相关,它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因此,中国学生想要更好地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就应该了解中西方各自思维方式的特点。

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这个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哲学信仰、经济方式等等。

本文仅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来解释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形成。

(一)传统经济体制的不同造成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是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再到明清的海禁闭关锁国,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在这种以农耕生活为主的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天时和地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古人崇尚自然,崇拜天地,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

古代西方国家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施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

古代西方的农业和贸易有着紧密联系,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经常和其他地方交换物品,这种贸易使得西方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贸易运送货物的需要,交通业也得以发展。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这里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和求同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求异的思维方式。

在此基础上,分别就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并说明了这些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Abstract: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urture a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Her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way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t reveals 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seek the image thinking and integrated thinking and way of thinking the same, while the Westerners prefer abstract thinking or logical thinking,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requesting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On this basis,it analyzes the reasons how the differences are formed respectively.And it explains the way of thinking is the cause of differen life and t values, different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ce,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imagination) 指是指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

中国的第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不遗余力地否定语言的终极表达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甚至否定语言是知识的来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最后用反诘的形式做出判断:“名与身孰亲?”答案当然是“身” (受指)高于“名” (能指)。

“名实之辨”更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它的思维立足点是“实” (受指),用“循名以责实”的方法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儒家否定语言的客观真理性,要看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即“道德”高于“文章”。

尽量用超分析性、超逻辑演绎性的思维方式,很少论证和说明,文字向内凝缩,意义朝外涨溢,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超越语言符号的限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和怀疑,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内省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人治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寓言(传授技术后就把语言忘掉)。

而与之相对的传统西方哲学的根本立足点是“能指”主义,对语言高度信任。

大家知道,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分别是希腊哲学—数学传统和希伯莱宗教—律法传统。

而“能指”主义在这两者之中都得以充分体现:希腊第一位大哲学家同时又是发现勾股定理的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创造了整个宇宙”,而数是一切人类符号中最能指代的符号。

柏拉图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是从“理念”即纯能指中派生出来的;希伯莱旧约第一篇《创世纪》开宗明义:“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说出一个词,就有了一个对应物,说出了一切词,就有了一切物。

总之是先有词后有物。

在西方人眼里,语言就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世上根本不存在用语言和数学表示不了的东西。

这种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信任和崇拜,直接导致了西方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告解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法律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辩论传统。

“真理越辩越明”,可以说西方世界的能指主义世界观及思维方式导致了西方文明的一切。

2.2 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受经济制度的影响也是恒久而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春秋战国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地主和自耕农,个体劳作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使人们缺乏对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

在这种农业社会中,人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悟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不象西方那样以自然为认识对象,而是把自然人化,或者把人自然化,使思维对象指向自身而非自然。

所以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实行的是“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以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外推为国家统治秩序,是“人治”。

以家庭为重的观念使人们在群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不喜欢坚持个人的权利。

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注重加工程序、技巧、分析、比较而言的工匠传统大大发展。

到了近代,西方试验科学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便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

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3 “五方水土不同,而思想遂因以各异” (陈独秀)。

地理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

中国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不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不以自然为客体。

同时,广袤的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的胸怀,表现为惊人的忍让与超然。

“世界上如果有一个国家不屑于打仗,那就是中国。

”(罗素)然而,居住在大陆封闭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竞争,眼界狭窄,内向保守,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独尊意识。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

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视空间,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

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

外向型思维导致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的性格。

3.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主要表现如前所述,既然生成中西方文化的哲学观念、经济制度以及地理环境如此不同,而两者又各自固守着极富个性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特殊的认知方式,不可避免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现自然大相径庭。

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

此两种Mentalities 彼此殊难融合交流。

”英国作家Rudyard Kipling亦有诗篇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表达东西方之大不同:Oh, East is East, West is West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Till Earth and Sky stand presentlyAt God’s great judgment seat…3.1 圆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Robert Kaplan(1966)提出了文化思维对话语模式的影响,认为西方的思维是直线型,而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型的。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夫大人者,以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 (《乾卦·文言》),追求物我不分,万物有情,天人同体同德的“圆满”境界。

所以中国人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把思想发散出去了还要收回来,让它落在原来的起点上。

这样的圆型思维导致了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反之,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

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

因此英语语篇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导入、主题、支撑、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即主题句,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语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语义直接相关,要用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

3.2 整体性思维与解析性思维“以整体性为特征的‘元气论’和以个体性为特征的‘原子论’分别对中西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前者横向铺开,注重事物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把握;后者纵向深入,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

”(连淑能;2002:48)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

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

这种思维方式善于从客观的具象出发,通过类比联想对客体进行抽象,寻求其普遍性。

这种多方向的类比联想包括了从个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一般,从一般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体的思考,因此具有鲜明的综合整体特征。

虽然这种整体观念比较容易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貌,但难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只能得出停留在现象上的结论。

而在西方人那里,爱利亚学派的“二元论”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的分离,主体(人)和客体(自然)是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主体的任务就是解释客体的“是”和“何以是”。

所以他们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

原子论者更提出了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

这种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的思想深入到西方人的血液之中,积淀成一种思维模式: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导未知,象解析几何题那样,一丝不苟地论证,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这种步步为营,严密精确的解析思维正是西方哲学的特征所在,直接导致了西方文明理性主义和重知主义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