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及其差异(优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在人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即在人的自觉意识、 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中西方哲学思维走出了 两截然不同的路。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 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 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 别,细心地分解万事万物,她欢欣于人的独立, 给他以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 的基本前提。
20
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因为发现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认 识主体从自然万物中分离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 题,这样才有了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
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 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 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 哲学范畴。
21
社会观层面上的“二元对立”
卡洛•斯密特说:“欧洲人将意识从它与‘自 我’之外的事物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得埋 没在集体之中,任凭各种偶然事件摆布的人变成 一个个体。然而个人的尊严,恰恰表现为人不能 再用纯自然的历史的或社会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 为辩解。”
22
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 (社会)则注重共同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 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 限定、制约、压制。 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 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 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 立权利。
客观的认识态度是将个人经验觉悟合理外推,与外在事 物融为一体。 《朱子语类》:“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 无间隔。” 禅宗讲:“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主观的态度则向心内求,将客体纳入主观内心。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天下无心外之物。”
7
人生天地之间,禀受自然灵气 而生,依赖自然滋养而长,不能须 臾离开自然母体。《黄帝内经》说: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 少矣。”
董仲舒提出“天人相类” 说:“小节三百六十六,副 日数也;大节十分,副月数 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8
认识论
“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 “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 主客体合一。 “天人合一”则 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 包容的一体关系。 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 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 子系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 联系。 如以“道”、“一”、“太和” 表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 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 化,是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 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 朴素的辨证思维。
11
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 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 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 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 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 与人的和谐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 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 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 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 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 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人 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 就是了解天道,或者说用人道 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 客观不做分解分析,也不做界 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
9
认识的主客体是为一的,那么如何开展认识活动呢?
27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
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 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
西方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
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因而它注 重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体理解和阐释对象 进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与同一性。
18
自然观层面上的“二元对立”
康德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强 调人的目的性与自然的手段性,提出“人为自然 立法。”
19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 突出的特征。征服自然成了西方文化永 恒的价值,成了西方科学的历史使命。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亨利•托马斯•布克尔 在他的《英国文明史》中说:“全部文 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 —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以1.2万余行的诗 句叙述希腊英雄十年海上历险的故事到 海明威《老人与海》面对自然虽败犹勇 的抗争精神,这是西方人光荣的征服史, 现代人类把自然的范围扩展到宇宙太空, 又演出了星球大战的主题。
5
中国:天人合一
自然观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 人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 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 相融和合一,追求对称、 平衡、和谐 。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人 与自然界的平衡(天人平 衡)、社会内部人与人的 平衡(人伦平衡)、人心 内部的平衡(身心平衡)。
认识论
社会观 宗教观
6
自然观
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 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 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 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17
二元对立 自然观 认识论 社会观 宗教观
与所有其他文明一样, 西方文化中也出现过早 期人类与自然混沌一体 的认识。但随着文明的 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 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 识,确立了一个物我分 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 界。 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 然的对立,人与他人及 社会的对立,人自身的 分裂。
15
西方: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哲学家古利安说:“原始人同时既认识自然, 又藐视自然;既掌握着自然,又处于自然的控制 之下;既细心观察着自然,又使自然蒙上神秘的 色彩;既崇拜自然,又惧怕自然。” (古利安: 《原始人道主义和文化起源》)
16
普罗米修斯对神威的 反抗,帮助人类第一次支 配了火这种自然力,它象 征着人与自然的斗争取得 了伟大的胜利。 《圣经》说:“凡地上的走 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 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 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 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 食物,这一切都赐给你们,如蔬 菜一样。”
中西思维方式及其差异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1
东西方的差异
美学与艺术 西方讲求逼真,东方讲求传神。 生存环境 西方人:世界是支离破碎的,如同许多相互挤压、 相互撞击的版块;东方的中国人:世界是完整和谐的,早在 战国时代就构拟了一个理想的体系,从中心到周围。西方人 总是从地中海这边望着地中海那边,习惯于外向、外求;东 方的中国人总是四面望着中间,习惯于内向、内求。 西方倚仗论证,东方倚仗领悟(静观、默照、玄览、冥悟)。 西方人重视抽象思维,喜欢下定义;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习惯 比喻。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螺旋思 维,习惯迂回。西方人喜欢分析思维,万事一分为二;中国人侧 重综合思维,讲究天人合一。
2
前 提
1、不回答形成的原因。 2、中西方只是地域性的划分。 3、思维方式无所谓好坏,开多一条路径来。 4、中西的思维方式划分并非绝对,今天会有更多 的融合。 5、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3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 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 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 言的桥梁。对思维方式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标准, 如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内容。 从其地域进行分类,把思维方式分为东西两大类。
10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科学家
所有的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 家,乃是因为: (1)他假设了有一个在很 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人类观察 者的客观世界的存在。 (2)主张唯理论,相信自然 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 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 理性,却否定了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体的存在, 与科学需要的客观精神相悖。
28
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 他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 体,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 观,理论与实践。 西方文化正是认定事物内部、外部的矛盾冲突促成 了事物的发展,所以宇宙世界、人类社会才如此充满生 机活力,永不止息地运动。也正是承认事物的差异特征, 强调个性的价值,才有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世界, 才有了一个个独立的各具风姿的人和人的独特价值,以 及对人的尊重及平等观念。 然而,对-错、好-坏这类对立思维,使西方人倾 向于把世界看成为黑白两色世界,把对世界的看法简单 化了。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标准对一切事物作出评价, 这在东方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 是“天命”、“命数”、“命运”。 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 求得神助。
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 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 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14
“ 天人合 —” 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 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 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 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 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 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 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25
宗教观
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 物性,心与物或灵与 肉的二元对立。 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 依上帝的旅程,将肉 体与灵魂、此岸与彼 岸、天堂与地狱作绝 对的分割。
26
对自由的理解
西方的自由常与自然对立,因为自然别理解为必然 性,人对必然性的自然,怎么能服从,此处无自由 可言。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自由,无论是希腊文、 拉丁文、英文、德文都有一种“摆脱、解脱”的意 思在内。自由是从什么东西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即 从自然的必然性中摆脱出来。 中国老庄的自由观,并不与自然对立,相反,自然 就是自由,自由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如,即自己 如此,亦即自由。自由和自然本是统一的,同一的。 (主客的二分) 人之善恶,内在的约束和外在的规范。
24
在希腊文化中,人自身的动物性与理性的并列存在,表 现为酒神狄奥尼索斯激情的创造精神与太阳神阿波罗和谐 的理性精神的并存。柏拉图则将世界分为三个有本质区别 的层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直截 了当地赋予价值评判,成为古希腊西方 哲学崇尚理性的代表。伊壁鸠说:“使生 活愉快的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找出 了一切我们的取舍理由。”
12
作为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 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 “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 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 人是共运的关系。
利瑪竇與徐光啟畫像
13
“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天作孽,尤可为,人作 孽,不可活”成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民族 的行动信条。
23
苏格拉底说:“造成城帮瓦解的不是由于整体 共同的情感,而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私人的情感, 在同一件事情上,一半人为之欢呼,而一半人为 之痛苦。”
社会契约论者则以自主平等的契约 关系来表明社会是个人契约的结果,是 个人自主的选择。斯宾诺莎说:“要使 人人彼此和平相处且能互相扶助起见, 则人人必须放弃他们的自然权利,保持 彼此间的信心,确保彼此皆互不作损害 他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