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合集下载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发达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体现,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

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化的表现和形式,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的形成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逐步演化的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大众性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又是民族意识素质的间接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以及跨文化交际。

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等等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的。

形成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为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自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方式。

1.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而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是由一些表示事物直观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成,通过视觉形象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联想、比喻、类比、象征、借代方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使本来毫不相干的概念,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可感。

西方人为逻辑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认识必须从定义到推理,这就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于主导,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篇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举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唐健吾针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中庸与偏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役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的号的特性,克服不足,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由于及文化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

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1.中国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的个体思维整体思维是指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从整体出发,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属性。

整体思维趋向于系统化和综合化认知事物。

个体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并逐一加以考察,然后形成整体印象。

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主要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体思维,强调“天人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改造外部世界。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了解汉英语言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汉语句子重意合,强调内容的完整性,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借助词汇途径,组词造句依照逻辑关系和动作发生时间来安排语序。

相反,英语句子重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语法形式多样,句子里的内部关系主要靠连词、关系词等来表达。

例如:Spring has so much mor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lding flowers and leaves,and the coursing of its streams,and in its sweet restless seeking.(形合)春花含苞待放,绿叶缓缓舒展,溪水潺潺流淌,欢乐的春天涌动着无限的追求和希望,这一切难以用语言倾诉表达。

(意合)2.中国的形象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維是指通过知觉直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运用概念、判断和对立的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汉民族偏重形象思维,习惯利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不太重视抽象思维;而西方人喜欢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强调理性认识,注重逻辑推理。

中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在汉英语言中。

例如: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见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啦。

Alas,that was owing to my ignorance,that is what is called partiality.这一例子中抽象名词ignorance 和partiality表示具有共同概念的事物或现象,这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的英美人来说,意义简洁明了;而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

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 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 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就意味着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特别是在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了解和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更好地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应对这种差异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鼓励个体追求独立自主、个性鲜明。

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家庭、社区和群体的利益。

这导致了在学习和思考问题时,西方学生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而中国学生则更注重集体的共同思考和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这一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习惯。

2. 直接与间接表达在语言交流中,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西方人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他们更加注重言辞的准确和直截了当。

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善于通过暗示和引申来传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差异同样会影响到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如何在英语交流中灵活运用直接和间接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表达习惯。

3. 独立思考与模仿学习在教育方式上,西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思维。

中国教育则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模仿学习。

这导致了在英语学习中,西方学生更注重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学生则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不同文化带来的学习障碍。

1. 尊重和理解尊重和理解是应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第一步。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习惯和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不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

四、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
在掌握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 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习和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如中医和西医对某些疾病的共同认识 和处理方法;
2、学习和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技术,如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针灸和理疗 联合使用等;
3、培养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处理复 杂病例;
4、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的理论和技术,为医学科 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 力
临床实践和科研是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 践,可以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科研, 可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和启示。因此,应注重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 思维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中医辨证施治思维是中医的核心和灵魂。在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时, 必须注重学习中医辨证施治思维,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掌握中医辨证施治的要点和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2、学习中药的性味归经和配伍原则,了解中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3、学习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掌握其适应症和操作方法; 4、通过临床实践,逐步提高对中医辨证施治的运用能力。
3、价值观
中医治疗疾病时,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理机体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西医 则更注重对疾病的治疗,倾向于使用药物和手术等干预手段。
三、中西医思维差异的临床案例
以感冒为例,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治疗时着重于祛邪外出,调 理气血,提高机体抵抗力。而西医则更病原体的检测和清除,常采用抗生素或 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1. 逻辑思维方式中西方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人更注重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他们更善于用逻辑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在英语教学中,西方学生更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来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更注重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的逻辑性。

相反,中国学生在逻辑思维上更倾向于综合思考和整体把握,他们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和语境的理解,在学习英语时更倾向于通过语境来理解词汇和句法结构。

在抽象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中西方的差异。

西方人更擅长抽象思维,他们更善于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同时也更习惯于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而在英语教学中,西方学生往往更善于理解和掌握英语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表达方式,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词汇。

相反,中国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相对较弱,他们更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和实际情境中进行思考和理解,在学习英语时更倾向于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情境来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和抽象表达方式。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对英语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针对中西方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教师们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于西方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逻辑推理和抽象表达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而对于中国学生,教师则可以更多地采用具体案例和语境分析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2. 学习策略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西方学生更倾向于通过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来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更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中国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综合思考和具体例子来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和具体性。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同时也需要对另一种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培养和训练。

3. 跨文化交流1. 教师角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西方对中西文化差异图解

西方对中西文化差异图解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1.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本体论方面,中国重人际,重伦理,以人比天,还原为心,重名轻实,由此走向玄学化,是封闭的价值体系;西方重自然,重自然本质,由自然到人,最后走向主体化、价值哲学。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与科学发现。

2.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在对事物的评价上,中国和西方分别偏重于社会和自然两极;在对效果(效用)的评价上,中西分别偏重于整体和个人两极;在对利益的态度上,中国重志轻功,而西方重利益、重功效。

3.中西逻辑的差异。

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的墨辩逻辑在逻辑的作用、逻辑结构、真理判定标准等基本问题上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逻辑体系。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对政治、伦理、人生问题的重视和对宇宙论、自然规律抱不求甚解的态度。

在这样的传统中,逻辑一开始就没有被作为独立的对象予以探讨。

从孔子到庄子都视思辨为无用有害之物,都反对对概念等思辨形式本身作思辨的探讨。

这样,逻辑这种纯科学就没有立足之地。

4.中西数学的差异。

以抽象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西方思维方式产生出近代的微积分数学;而理性与实践相离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元代以后几乎整个地断送了我国的传统数学。

5.中西自由观的差异。

西方人多侧重于向外探求,以发展世界、改造世界为获得自由的途径;东方人多侧重于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

6.中西科学方法论的差异。

东方文化是以人文文化为主体的类型,西方是以科学文化为主体的类型。

中国是整体思维方式而西方是形式思维方式。

它们规定了科学发展的不同模式,造成了科学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中西思维差异

中西思维差异

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汉民族关注整体、注重直觉、易于进行顺向思维,英语民族则倾向于关注客体、善于运用逻辑、分析能力开展逆向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自然也大相径庭。

---------------------------------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通过语言得以表述。

所以,在翻译中对于语言的理解,在本质上是对思维的理解。

1.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 中国人的综合思维特征来源于中国的哲学传统。

儒家大师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道家鼻祖庄周认为“与天地并生,而与万物为一”。

之后的新儒大使董仲舒、理学大家朱熹又大大发展了这种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

于是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诸权一统的特征。

而在西方,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的分类日益精细;分析方法论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反映在语言表述上,汉语是“以意统形”“以神统形”,其句子的结构和语义信息的表达,是由其内在关系来决定的;而英语则是“结构分明”“要素齐全”。

例如,汉语说“下雨了”,“谁呀?”可以不要主语,而译成英语时则要补上:“It’s raining”“who is it?”至于复杂一点的,“你真是进步啦!”则要译为“You have really made progress!”不但主谓宾要齐全,就是仅起语法作用的助词等也不能少,而且如上所述,动词本身还要作相应的变化。

就一段落而言,也是如此。

例如,“突然收住,他摇摇身体站起来,从烟盒里取出一支放在嘴里,又将那烟盒往她面前一推,作了个‘请吧’的手势,便又埋在沙发里,架起腿,点着了烟”。

这一连串的动作,靠着汉语松散的结构组合起来,意图明确、意思完整,“词项”是常常可以省略的。

而这在英语里是绝对不可以的;否则就不称其为英语,故应大致译成:With this, he suddenly swung his feet to the floor and stood up. He took a cigarette from the case on the table and stuck it between his teeth, then slid the case towards her with a gesture of invitation to help herself. He settled himself on the sofa again, propped up his legs, slowly struck a match, and began lighting his cigarette.所以,中国人写的英文,在母语为英文的人看来,常常是“缺项”的,便是这个道理,故须在思维方式上有所调整。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Identity means that the essence of things will not change, one thing always remains the same.
Non-contradiction believes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a statement to be right and wrong at the same time.
Advertisements of different thinking ways
• 中国的思维具有阴柔(feminine)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 力求图善,重伦理道德(Ethics)、安邦治国,是“大一统” 思想,热衷于对天地人作比附,以解释政治、社会、伦理、 人生的种种问题,思维带有模糊性
• 中国思维方式的广告多属于“高语境”(high register) 语言,不把每一点都明白无误地讲出来,许多意思包含在 语境之中。引人深思、发人联想。
• 西方思维方式的广告语言多属于“低语境”(low register)语言往往直白清晰、重点突出。如:
• 假日旅馆集团——消费低廉,享受豪华 • 希尔顿饭店——美国商界的共同住址 • 埃塞克斯饭店——面对中央公园您在曼哈顿也能
看见森林。
Conclusion
Personally speaking,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thinking modes,we cannot say which one is better.They both have their own unique feature.We should know the advantages of the both,and try to attain the good sides .As for each individual,one thousand readers,there are one thousand Hamlet.Everyone's mindset is unique.Yet, we should try best to avoid the weakness of our own thinking,thinking out of box,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人的逻辑思维
▪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三性:
同一性
非矛盾性
排中性
▪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 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 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 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同一性
▪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 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
非矛盾性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mode
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
▪ 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 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 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
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 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社会背景上 社会认知系统上
生态背景上
▪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 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
▪ 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 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 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 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 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 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 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 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 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 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 谐;
▪ 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 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 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 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 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word文档良心出品)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word文档良心出品)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作为长久稳定并广泛起作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是影响人们行为、科学乃至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二者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大相径庭。

简单而言,中国的科学是一种性理科学,西方的科学是一种智性科学。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关注现象,不太注重本质的分析与探求,这极大地限制抽象思维的发展,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而西方人崇尚知识,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作为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知识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使得长久以来科学研究的极大进步。

例如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有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我们有中医、针灸,但停留在经验或五行的范围内,虽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但阴阳五行之象征主义推理与三段式推理等科学理性仍然大异其趣。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有人甚至列出了古代中国几千个、几万个世界第一,但我们的成果永远处于能工巧匠式的捕捉现象、经验的初级发展水平,无论多少年都永远没有进步。

第二,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注重现实,注重实用,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务实精神。

而西方思维精神是比较超越现实的,西方人对科学的研究是出于一种兴趣或好奇心,是一种纯粹求知的欲望。

启示最深的就是老师上课播放的《光的故事》,光作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以中国式的思维很难想到以此为科学研究对象,探究光的真谛;而事实却是大自然通过这最常见的事物传递着它的几乎所有“秘密”。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2、影响因素:
◆决定因素: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其中社会生产方式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其它影响因素:政治、法律、宗教、道德、 艺术等上层建筑 。
精选可编辑ppt
3
二、中西思维方式主要差异
中国思维方式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西方思维方式 个体独立 逻辑论证 矛盾斗争 外在超越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pt
15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走向现代化的思考
1、发展个体独立的思维方式
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就是 使个人由某种关系、某种群体的附属 物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人 格、思想和思维,能自立、自主、自 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精选可编辑ppt
16
2、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 弘扬批判精神,崇尚探索质疑,破除 唯上、唯书、唯权威的思维习惯。
不足: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 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 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
精选可编辑ppt
14
2、西方思维方式的优缺点 (概评)
优势:有利于对社会的变革、创新和
对自然界的探索、改造,从而促进科技的 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跨越式、质变式发展。
不足: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威
胁社会的和平稳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尤 其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 既要“求善”,更要“求真” 。
精选可编辑ppt
19
整体统一 直觉感性 中庸调和 内在超越
个体独立 有
科学理性 机 求异求变 结 求善求真 合
精选可编辑ppt
20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 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 仿效拜占庭帝国。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 ‘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 的先进国家。在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 假若中国是学生,那么,中国最后也会超过她 的先进老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题目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影响
引言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不同民族由于对现实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经验和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当跨文化交际出现时,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阻碍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文
1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示例
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

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

回国后,她说: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

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

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有一次,中国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交换礼品。

中国人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

中国人很奇怪: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德国人也很纳闷:他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2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
2.1 圆形思维和直线型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是圆形的或者可以说是螺旋形的,中国人在说话做事时,把思维发散出去还要再收回来,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常常委婉的间接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目的。

而西方人不同,他们认为事物是独立的,一切事物都在向前变化。

所以直线型的思维使得他们认为直接表达优于间接表达,开门见山,不用无关的信息掩盖自己的真实观点。

这就很容易解释上面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书写信件方式的不同了。

2.2直觉经验性思维和逻辑实证性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直觉从总体上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
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事物的本质。

如传统的中医理论的望闻问切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并没有太多的科学根据。

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思辨的色彩。

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确定性的探索,逻辑论证,条理分析,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理性的力量,用实证的方法回答问题。

2.3整体性思维和解析性思维
中国人得思维是一种整合的,综合性的思维,注重事物相互关系和整体把握。

中国人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整体中综合考虑其他联系。

从个体到一般,寻求普遍性,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貌。

在西方人眼中,世界是可知的,并能够分解为一连串的单个物体。

这样的世界观使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由已知推导未知,像解解析几何题一样,一丝不苟的论证,得到合理的结论,步步为营,严密精确。

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3.1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原因很多,这里只谈其中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地理环境,中国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居住在封闭环境下的人们,缺少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竞争,内向保守。

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喜欢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这种内向型的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都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喜欢探索自然。

同时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外向,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重视空间,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

正如梁启超所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

外向型思维导致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的性格。

3.2经济制度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使人们缺乏对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

西方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人们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

4结尾
跨文化交际时,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就如上面的几个示例一样,会导致误会,引起交流的障碍。

就如同在学习英语时,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也不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思维上的差异,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让不同的文化得以交流发展,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C8%FD%D2%B6%B2%DD%D7%D1/blog/item/caaade12c0f
314c7c3fd78b7.html
/?p=6025
李耕夫,杨国志,2000,中西思维方式发展历程的反思[J] (2) 连淑能,2002,论中西思维方式[J
2、《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卢秋田著
张远山,2003,中西思维层次的差异及影响[J],书屋(3)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