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中西方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思维模式中西方文化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

中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环境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比如,西方文化下重视自由,鼓励个体主义,提倡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因此,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相对开放,重视建立独立的个人思维模式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中国文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平衡,重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情感沟通和关系维护。

二、时间观念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线性和客观性,认为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要尽可能充分利用时间来实现目标和价值。

西方文化下的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十分注重效率和速度,并对时间紧迫的事情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相反,中国文化注重时间的环状和循环性,认为时间不仅可以往前,也可以往后,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连续的,时间的长度和价值是相互联系的。

中国文化中的人们更多的是把时间看作是一种无法限制完全掌握的自然力量,以及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体现。

三、责任感和义务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对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体验。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追求和谐与互相帮助的社会性质,人们在生活中都承担着各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中国文化中还有许多大仁大义、舍小利、顾大局的代表行为,人们通过这些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出品。

在西方文化下,人们强调自我实现和能力展示,个人主义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个体和社会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基于自愿的协议关系,人们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上比较轻松。

四、教育与文化价值观中西方文化所体现的教育和文化价值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化的表现和形式,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的形成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逐步演化的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大众性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又是民族意识素质的间接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以及跨文化交际。

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等等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的。

形成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为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自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方式。

1.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而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是由一些表示事物直观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成,通过视觉形象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联想、比喻、类比、象征、借代方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使本来毫不相干的概念,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可感。

西方人为逻辑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认识必须从定义到推理,这就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于主导,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中国人更喜欢形象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

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可能有所偏重,如文学家偏重形象思维,数学家偏重抽象思维等。

任何人种的人都有具有达到思维发展高级水平的能力,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2.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和不发达的逻辑思维的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很发达。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到《离骚》,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到明清的散文,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的相当普遍。

中国人重视形象,实际上,他们强调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但没有发展到概念。

直到1898年《马文通》出版,汉语语法研究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比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要晚得多。

3,造成差别的原因中国人突出形象思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象形文字是重要原因之一。

象形汉字对大脑思维过程的影响与拼音汉字不同。

因为汉字在左右脑之间是平衡的,这促进了右脑的发展。

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因此,应该说,使用汉字的人发展形象思维是合乎逻辑的。

具有拼音字符的人发展了逻辑思维,这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

4,形象思维的特点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其中包括对直觉经验的关注,但在理论上,它往往停留在经验理论上。

形象思维也有其优势。

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及其教学都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被人们轻松理解、学习和掌握。

(2)中国人更喜欢综合性思维,而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性思维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联系在分析和综合的基本情报操作中,中国人更喜欢综合,英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矛盾统一的。

2,差异的表现从中医、京剧、国画三大国粹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偏好综合与西方偏好分析的上述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一.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简述各自所表现出的优势和不足,请举例说明?(不少于800字)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那么,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看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不要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模糊呢?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二者差异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者条分缕析,后者活稀泥看了一些书之后,我认为西方人是长于分析的,试举一例:最近读了一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这里就有许多分析的例子,如:有三种主要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深思的生活,德性的选择适度的那种品质在恐惧与信心、快乐与痛苦、财富与荣誉、怒气与羞耻、言谈与交往方面都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

慷慨是小笔财物给予方面的适度。

大方是大笔财物的花费方面的适度。

大度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机智是消遣方面的适度(有品味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

必要的肉体快乐并不是恶,过度才是恶。

快乐是一种善,但并不是最高的善。

不仅如此,亚氏还论证了许多关系,如正义、德性、幸福、快乐、善、恶、公正等伦理学范畴。

上面这本书,完全是亚氏分析性思维的体现。

还有黑格尔的《美学》,近代教育专著《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都是西方长于分析的好例子。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是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一)饮食文化差异1.饮食观念的不同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

寓形于外,寓味于内;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气氛和谐、浓烈、热情,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1.从建筑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

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三)医学文化差异1.思维方式不同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

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各种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序。

它是思维规律与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

通过分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以直线思考,喜欢直截了当;中国人认为曲线很早,习惯于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由来已久。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和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产生的“线性推理”概念似乎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探索世界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例如,“天人合一”和“这与那”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把西方的思维方式比作一条直线,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就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

即使用直线表示,也不能只采用直线法。

螺旋形或波浪形曲线似乎更好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醉汉的意思不是酒”的传统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做事方式!西方人喜欢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图形符号的识别感到非常头疼。

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深奥、最难的单词。

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使用这些难词的思维方式更加难以捉摸。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概念上也存在基本差异。

例如,面对与自己想法相反的观点,美国人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驳斥那些他们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亚洲人更有可能改变立场,承认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有价值。

东方人更容易因为“整体思维”而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意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简述各自所表现出的优势和不足,请举例说明?(不少于800字)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那么,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看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不要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模糊呢?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二者差异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者条分缕析,后者活稀泥
看了一些书之后,我认为西方人是长于分析的,试举一例:最近读了一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这里就有许多分析的例子,如:有三种主要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深思的生活,德性的选择适度的那种品质在恐惧与信心、快乐与痛苦、财富与荣誉、怒气与羞耻、言谈与交往方面都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

慷慨是小笔财物给予方面的适度。

大方是大笔财物的花费方面的适度。

大度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机智是消遣方面的适度(有品味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

必要的肉体快乐并不是恶,过度才是恶。

快乐是一种善,但并不是最高的善。

不仅如此,亚氏还论证了许多关系,如正义、德性、幸福、快乐、善、恶、公正等伦理学范畴。

上面这本书,完全是亚氏分析性思维的体现。

还有黑格尔的《美学》,近代教育专著《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都是西方长于分析的好例子。

中国有没有分析式思维呢?有,只是这种思维不是我们的传统和长项。

如孟子有分析性思维,如他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谈到,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还提出人心的“四端学说”。

《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代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是分析的例子。

墨家辨论,长于分析,但这些思想从来就没有成长中国文化的主流。

中国式思维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叩其两端,取其中也。

这种思维的实质是要调和甚至取消矛盾调和的方法,难道我们真得不需要走极端吗?我们知道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如环境重要还是遗传重要,我们知道都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只这样停留在这个程度上,没有环境论者和遗传论者,我们如何能达到对这个问





院20087087 李昭
题清晰的认识呢?真得不需要分析吗?任务分类可能都是有,都是认识的需要,但却能促进我们的认识。

2、前者是清晰的,后者是模糊的
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作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中国是用勺子舀的。

西方有实证主义哲学的传统、亚杰士多德的三断论,为他们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西方产生了一种哲学叫逻辑实证主义,它的一个特点是科学对象以可被观察的资料为限。

就是说概念一定要清晰。

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

如疲倦,如何才算疲倦呢,如果定义为工作效率下降,那么就精确了。

实验者就可以操纵这个变量了。

精确的。

西方有思辨哲学的传统,但是他们对一定概念的定义要求很严格。

中国式的思维与西方的就很不一样,这种思维对未来是通过直觉来把握的,未知生,焉知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我们的有些词简直没法让老外理解,理,气,道。

这都是什么意思呢?这些是什么呢?真是不可言说吗?
3、前者价值澄清,后者价值灌输
也就是说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式的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去接受。

最明显得就是我们的道德,教育中我们总是以一种肯定语气,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而不重视价值的澄清,比如说,为什么我们必须遵守纪律,除了要扣分外,还在没有别的原因呢?我们是弱于分析的。

告诉我去作,但是为什么这样去作呢?没有理由,只是去作。

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但是孔子是一个述叙者,他并没有对为什么会是这样进行论述,之后,儒家的许多经典都是教育式的,如: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都是在以一点肯定的语气来说的。

但是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中国人虽然在了极限的直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微积分体系却是西方人建立的。

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中国人是大处着眼是有余,精微之处显得不足啊。

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与中国的思维方式没有关系吗?当代心理学的许我范式是西方的。

三大流派都诞生于西方,与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没有关系吗?
我不是说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文化都是错误的,其实西方的分析式思维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分理性化了,如何一直分析下去,就可能陷入怀疑之中,而不可自拔,但他们长于分析,严谨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说过头的话,不说没有根据的话,这是我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