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
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
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
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
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中英两种思维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文化的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等方面对中英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
在问题解决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文思维一般较为细致入微,注重整体问题的解决。
中文习惯于从整体出发,通过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中文思维也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
英文思维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细节,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英文思维更注重目标的明确和计划的实施,强调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在决策制定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有差异。
中文思维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和共识达成。
中文习惯于通过讨论和辩论,通过多方参与和观点的碰撞来达成共识。
中文思维注重协调和妥协,倾向于找出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个人决策和效率。
英文思维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迅速决策和追求效率。
可以看出,中英思维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两种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有关。
中文思维强调整体、直觉和情感,追求协调和平衡;英文思维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强调个体和效率。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可以达到思维方法的融合和转化,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ppt课件

贰
西方人的分析型思维:明确区分主体 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 本质,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导未 知,象解析几何题那样,一丝不苟地论证, 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老子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与赫拉克利特的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相同的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则更为抽象概括中西方思维差异1 目录0102
03
引言
差异的具体内容— —思维方式的不同
造成差异的原因
例如: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 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讲究“起、承、转、合” 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1
西 方
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 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 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 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
贰
文学艺术方面: 中国人重视意境,西方人则重视意象。例如, 中国的水墨画注重意境的描述,画家通过描绘 景物表达思想感情,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也就 是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转化、 升华,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美感。国 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而西方的绘画,特别是西方早期的油画,是非 常客观地描绘实物,注重的是意象。
例如:英语语篇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导入、 主题、支撑、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 想,即主题句,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语 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语义直接相关,要用 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
第四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直觉的整体性 (互补)
• 整体性: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两方面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 直接性: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而直接把握事物。 • 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的考虑方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
直觉的整体性:整体地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
并改造世界。 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统一的结构 之中。 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放在整个人际关系中去把握。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化中的体现
•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 中国画注重写意,追求神似;西洋画注重写实,追求形似。 • 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西方饮食较为单一, 注重营养结构。
• 中国人看问题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而西方人正好 相反。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
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
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具象思维
• 人们以经验为基础没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进而达到协同效应。 • 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 •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思维之中的逻辑性联系可
以不很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建立联想。
在处事方面: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
握事物。
(2)和谐的辨证性
追求公允、协调、互补和自行调节,以此达到事物的平衡和 稳定。
美国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热 衷于搜集资料和数据,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
西方:逻辑、分析、线性思维
的推理判断。
——‚无领域依附‛
英语注重‚形和‛,就是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
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尽人事,听天命”,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天作孽,尤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 成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民族的行动信条。由 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使 中华民族不虚妄,不狂噪,它指导了一个 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 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安分守命】 【安贫知命【安之若命】 【薄命佳人】【达官知命】【达人知命】 【福轻命薄】【红颜薄命】 【佳人薄命】 【命薄相穷】【命薄缘悭】【命舛数奇】 【命蹇时乖】 【命途多舛】【命与仇谋】 【命运多舛】 【命中注定】【乐天安命】 【乐天任命】【乐天知命】 【穷通皆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顺天应命】 【听天安命】 【【听天委命】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 直觉思维:体验、领悟、个体经验、主观情志、 心理事实等,它的主观性和感悟性的意向已呈 现出来。 • 事实上,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 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我们 不能因为具有形象和感知认识的特点,或因为 它缺乏逻辑的表述,而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粗浅。 直觉思维因为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带有模糊性, 让人难以把握,但直觉思维的一些特征却是显 见的。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朱子语类》日:“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 无间隔。” • 禅宗讲:“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儒家讲去欲去私以达无我,忘我之境界; • 庄子讲心斋坐忘, • 老子要人回到婴孩的无知无觉状态, • 佛家则只管悟空,“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水将 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圆式思维和西方人的线式思维。
中国人凡事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
而西方人则从具体到局部到整体,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以线式为主体的线式思维方式。
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成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
(贾玉新, 1997)基于思维方式的这一差异,圆式思维使得中国人利用间接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语言表达上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的条件、原因、证据,然后点睛作出结论,说明看法。
而线式思维使得西方人交流时表露较直接,在语言谋篇方式上则体现为:首先亮明观点或看法,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等。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
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
3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
他发现,美国人的眼光直接奔向那些最亮的在水中运动最快的物体,例如,三条游来游去的鲑鱼;而中国人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一
条溪流,看到水是蔚蓝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提到水里有鱼。
研究发现,中国人从这个试验中掌握的背景和前景物体的信息量是美国人的两倍。
这个研究发现,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善于集中注意力,也更具有分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Element Vs. Soul 素与灵魂)
(元
Heracleitu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dialectics 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奠
基人
Material Vs. Spirit 质与精神)
(物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亨利· 托马斯· 布克尔在他的《 英国文明史》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 法则战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 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以1.2万余行的诗句叙述希 腊英雄十年海上历险的故事到海明威《老人与海 》面对自然虽败犹勇的抗争精神,这是西方人光 荣的征服史,现代人类把自然的范围扩展到宇宙 太空,又演出了星球大战的主题。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希腊哲学家热衷于哲学本体的探讨,火、 水、数、原子是他们眼中的自然本质。 • 同时他们不懈地寻找着人与自然的质的区 别, • 《圣经》说:“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 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 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 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 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尽人事,听天命”,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天作孽,尤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 成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民族的行动信条。由 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使 中华民族不虚妄,不狂噪,它指导了一个 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 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安分守命】 【安贫知命【安之若命】 【薄命佳人】【达官知命】【达人知命】 【福轻命薄】【红颜薄命】 【佳人薄命】 【命薄相穷】【命薄缘悭】【命舛数奇】 【命蹇时乖】 【命途多舛】【命与仇谋】 【命运多舛】 【命中注定】【乐天安命】 【乐天任命】【乐天知命】 【穷通皆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顺天应命】 【听天安命】 【【听天委命】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萨特“他人即地狱”。人们为了他一时的 利益经常结约、携手,但又经常分裂,重 新为变化的利益结伙。阶级集团间、经济 组织间、社团间、政党间更无常态的合作 ,而有永恒的对立;民族间、种族间、国 家间亦无常态的和平,却有难以消解的敌 对和长期的战争。
• If you're lonely when you're alone, you're in bad company. 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 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 朋友。
Ways of Thinking
西方的代表哲学家 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的主要哲学家 及其主要思想
宇宙观和认识论
天人合一
二元对立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人与自然同出一 宗,人与自然通灵的联系性认识和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念。 表现在文化中,几乎所有原始文化都有自然神灵崇拜和图 腾崇拜现象。人类愈是走向文明,也就愈是脱离自然,直 至最后从自然界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独尊者,成为万物 的主宰。
• 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 至死不变,但我只顺从我 自己。 • "Hell is other people"
• 所以作家应该拒绝被转 变成机构,哪怕是以接 受诺贝尔奖这样令人尊 敬的荣誉为其形式。
作业
• • • • 收集有关“君子”的名言 探讨中国君子的意义及内涵 西方文化中与君子相对应的概念? 西方概念的意义与内涵?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 卡洛· 斯密特说:“欧洲人将意识从它与‘自我’ 之外的事物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得埋没在 集体之中,任凭各种偶然事件摆布的人变成一个 个体。然而个人的尊严,恰恰表现为人不能再用 纯自然的历史的或社会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 • 西方文化的观念: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 性特征的,而群体则注重共同目标。 • 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 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压制。而个 性原则、创造精神则总要反抗这种束缚。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 直觉思维:体验、领悟、个体经验、主观情志、 心理事实等,它的主观性和感悟性的意向已呈 现出来。 • 事实上,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 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我们 不能因为具有形象和感知认识的特点,或因为 它缺乏逻辑的表述,而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粗浅。 直觉思维因为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带有模糊性, 让人难以把握,但直觉思维的一些特征却是显 见的。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古希腊哲学家
Thales泰勒斯 Heracleitus赫拉克利特 Plato柏拉图
(624 – 547 BC) (540 – 480 BC) (427 – 347 BC)
Linear dividing philosophy
Thales, the first Greek philosopher 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黄帝内经· 灵枢· 五味篇》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 பைடு நூலகம்仲舒“天人相类”说。他说人有“小节三百六十六,副 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 苏东坡“哀吾生之须臾,念天地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的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 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道家返璞归真,浑然与物 • 庄周化而为蝶,精神自由往来于物我之间 •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 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 如果我们把中国哲学中负载着多种意象的认识转换成西方 的逻辑概念,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思维的心理底数。 • 如“天”,天为何也?它是人们头顶上的一片空间,是神 之所在,是自然规律,是命运,是权威的象征,是法 则……当你去追究它的确定含义时,你被拒绝了。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又如“道”,它是宇宙之本体,是自然规律,是实体,是 虚空…… •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 言而非也”。
• 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 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没有落实, 又最为落实,它回答了万物本体的无限广 大、精深,无始无终,又难以认识的性质。 人只能不断地认识它,却永远也不可能完 全清晰地把握它,因而不能明确界定它。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钟会率众士拜访嵇康,到城外嵇康的铁匠铺。嵇康正在树 下锻铁,没有理会众人。一会,钟会率众士要离去。嵇康 叫住他们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 冯先生认为中国式的回答好像违背了逻辑规律,在作概念 往复,好像没有回答任何问题。但却最好地回答了问题, 它包含了无限多的可能性,是最智慧的回答。所谓中国式 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辑和 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同时,这种思维方式拒 绝一个肯定的答案,它使认知处于永远开放的状态中,这 也符合中国哲学对本体模糊本质的认识。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朱子语类》日:“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 无间隔。” • 禅宗讲:“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儒家讲去欲去私以达无我,忘我之境界; • 庄子讲心斋坐忘, • 老子要人回到婴孩的无知无觉状态, • 佛家则只管悟空,“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水将 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一、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 对自然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便由简单地适应、依 赖变为积极的利用、改造的进攻性关系, 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由原 始混沌、物我相通的朦胧联系走向物我分 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哲学家古利安说:“原始人同时既认识自 然,又藐视自然;既掌握着自然,又处于 自然的控制下;既细心观察着自然,又使 自然蒙上神秘的色彩;既崇拜自然,又惧 怕自然。” • 在希腊神话中得到象征性的表现。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 • 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 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 化; • 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 ; • 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 不尚竞争; • 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 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 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 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 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 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 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 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 式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 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 因而它注重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 体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 的客观性与同一性。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西方学者指出,在疯狂的政治权力崇拜中 ,在热烈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中,个人 与社会有着最尖锐的对立。为此汉密尔顿 说:“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 ,又是什么呢?”美国思想家约翰逊不无 极端地说:“在任何形式的政府下生活, 我都不愿意交出半个基尼,因为在那里, 没有个人一时一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