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机械工程材料(第4版)》课程大纲

《机械工程材料(第4版)》课程大纲

“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课程编号:MATL300102(10位)学时:52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8 上机学时:课外学时:(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学分:3适用对象:本科生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材料力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沈莲,范群成,王红洁.《机械工程材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席生岐等。

《工程材料基础实验指导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 朱张校等。

《工程材料》.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一、课程性质和目的(100字左右)性质:专业基础课目的:为机械、能动、航天、化工等学院本科生讲解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使学生了解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根据零构件设计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材料,做到“知材、懂材”并能合理使用材料。

二、课程内容简介(200字左右)工程材料基础是面向机类、近机类及口腔医学专业开设的材料基础理论课程。

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典型零件的失效方式及抗力指标、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的内在关系,掌握工程材料实际应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知理论、懂性能、会选材”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课程实验主要包括金相试样制备和显微镜使用、铁碳合金组织的观察与分析、碳钢热处理与性能综合实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机械零构件的常见失效方式及其对性能指标的要求。

(2) 掌握碳钢、铸铁、合金钢、有色金属的成分、组织、热处理、性能特点及工程应用的基本知识。

(3) 掌握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特点及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用途。

(4) 学生具有根据零构件的服役条件、失效方式和性能要求选择材料及编写冷热加工工艺路线的基本能力。

(5) 了解新材料、新工艺的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011031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工程材料》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通过《工程材料》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根据过程装备及机械零部件的使用条件和工艺性能要求进行合理选材,正确选定热处理工艺方法以及合理安排零件加工工艺流程的初步能力。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金属学基础知识,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知识,为正确选用工程材料打下基础。

二、先修课程:无三、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金属的晶体缺陷、金属铸锭的组织和结构、金属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合金相图塑性变形金属的加热回复与再结晶、铁碳合金性能与成分、组织的关系、Fe—FeC3的应用、钢的表面处理改性、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合金元素对钢加工性能的影响、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与耐腐蚀性能、失效分析方法、压力容器的工况分析、压力容器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回转件用钢、支撑件用钢及铸铁理解细晶强化与变质处理、合金的相结构、铁碳合金相图中的基本相、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钢的表面处理强化、钢的化学热处理强化、合金元素对钢热处理的影响、钢中杂质对性能的影响、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过程装备及其构件失效的原因、压力容器材料焊接性能的保证掌握纯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二元合金相图的类型和分析、共析钢、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及组织、碳钢及合金钢的分类与牌号、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常见失效形式及其判断、压力容器用钢、高温及低温构件用钢、耐腐蚀构件用钢、管道用钢及铸铁四、教学内容:(一)金属材料基础 6学时1、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缺陷(1)纯金属的晶体结构(2)金属的晶体缺陷2、金属的结晶(1)纯金属的结晶过程(2)金属铸锭的组织和结构(3)细晶强化与变质处理3、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1)金属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2)塑性变形金属的加热回复与再结晶(3)金属的热加工4、二元合金的相结构和相图(1)合金的相结构(2)二元合金相图的类型和分析(二)铁碳合金的结构和相图 4学时1、Fe—FeC合金相图分析3(1)铁碳合金相图中的基本相合金相图(2)Fe—FeC32、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及组织(1)共析钢(2)亚共析钢(3)过共析钢3、铁碳合金性能与成分、组织的关系(1)合金性能与相图的关系(2)Fe—FeC合金相图的应用3(三)钢的热处理和表面改性 4学时1、钢在热处理时的组织转变(1)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2)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2、钢的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钢的退火和正火(2)钢的淬火(3)钢的回火3、钢的表面处理强化(1)钢的表面热处理强化(2)钢的化学热处理强化(3)钢的表面处理改性(四)钢的合金化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学时1、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合金元素对钢热处理的影响相图的影响(1)合金元素对Fe—FeC3(2)合金元素对加热和冷却转变的影响(3)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3、合金元素对钢加工性能的影响4、钢中杂质对性能的影响5、钢的分类简介(1)碳钢的分类与牌号(2)合金钢的分类(五)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2学时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1) 金属材料的强度指标(2) 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2、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1)焊接性能(2)铸造性能(3)压力加工性能(4)机加工性能(5)热处理性能3、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与耐腐蚀性能(1)物理性能(2)耐腐蚀性能(六)过程装备失效与材料的关系 2学时1、金属材料常见失效形式及其判断(1)变形失效(2)断裂失(3)表面损伤2、过程装备及其构件失效的原因和失效分析(1)过程装备及其构件失效的原因(2)失效分析方法简介(七)黑色金属及其选用 8学时1、压力容器用钢(1)压力容器的工况分析(2)压力容器对材料性能的要求(3)压力容器材料焊接性能的保证(4)压力容器用钢2、高温及低温构件用钢(1)高温用钢(2)低温用钢3、耐腐蚀构件用钢(1)耐蚀低合金钢(2)耐蚀高合金钢(3)耐蚀、耐磨、耐热铸铁和铸钢4、零部件用钢(1)回火件用钢(2)支撑件用钢及铸铁5、管道用钢及铸铁(1)压力管道的工况分析及对材料性能的要求(2)管道用钢及铸铁(八)实验 4学时五、教材参考书1、闫康平.工程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郑明新.工程材料.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和质量标准.pdf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和质量标准.pdf

2.4能够应用工程知识并参考文 献资料,对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求解,并获得有效结 论。
课程目标2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
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工程领域 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 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 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
4.2掌握实验技术基本技能,能 够对机械工程相关的物理现象、 材料特性等进行实验和验证。
1. 工程材料的性能
2. 材料的结构与组织
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 3. 工程材料的塑性变
特点和适用范围,理解材料 形与强化
组织结构-工艺-性能之间 4. 钢的热处理 2
的相互关系,具备合理选材 5. 钢铁材料
++
+
和初步制订加工工艺规程 6. 有色金属材料
的能力。
7. 非金属材料
8. 复合材料及特殊性
二、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本科层次,机械工程专业。
课程代码:176101021
学时分配:48学时(讲授42学时,实验6学时)
赋予学分:2.5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金工实习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学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团队负责人:张福豹
责任教授:黄明宇
执 笔 人:张福豹
仪器设备对材料进行组
织结构分析和性能测试
的能力。
总计
100%
100%
100%
100
(七)持续改进
本课程根据平时作业、问题讨论、期中测验、期末考试等考核情况,以及学生、教 学督导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 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
(八)附录

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机械类

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机械类

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机械类、材料类)2010年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付广艳所在院校:沈阳化工学院推荐部门:沈阳化工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一○年一月填表说明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9年12月31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隶属于沈阳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是在金工教研室的基础上,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团队。

承担着机械工程学院6个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有:本科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过程装备制造技术、化工腐蚀与防护课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由9名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

其职称结构为教授2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后1人,博士4人,硕士3人(全部在读博士),学士1人。

团队成员最大年龄49岁,最小年龄31岁,平均年龄39岁,全部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优秀教师。

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积极探索,潜心研究教学,精心培育人才,在教学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先后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材建设成绩突出,出版教材4部,其中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1部,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一等奖,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建成辽宁省精品课2门,承担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1项。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先修课程:_____后续课程: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它是连接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的桥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相图、扩散、相变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熟悉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与材料结构和组织的关系。

(3)了解材料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能力目标(1)具备运用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够进行材料的成分设计、工艺设计和性能预测。

(3)具有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2)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晶体结构1、晶体学基础(1)掌握晶体的基本概念,如空间点阵、晶胞、晶格常数等。

(2)熟悉晶体的对称性和晶体的分类。

2、金属的晶体结构(1)掌握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类型,如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结构。

(2)了解金属晶体中的原子堆垛方式和间隙类型。

3、离子晶体结构(1)掌握离子晶体的结构规则和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

(2)了解离子晶体的配位数和半径比规则。

4、共价晶体结构(1)掌握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典型共价晶体的结构。

(2)了解共价键的特性和共价晶体的性能。

(二)晶体缺陷1、点缺陷(1)掌握点缺陷的类型,如空位、间隙原子和杂质原子。

(2)熟悉点缺陷的形成能和平衡浓度的计算。

2、线缺陷(1)掌握位错的基本概念,如刃型位错、螺型位错和混合位错。

本科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1)

本科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1)

四川大学本科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课程号(代码):3001453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48 /3先修课程: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二级学科材料类专业开课时间:大学二年级下期二、课程的目的及任务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创立的研究材料共性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金属、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材料的成分、结构、加工同材料性能及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科学、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二级学科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大材料”基础和“中材料”专业的宽厚知识结构。

本课程是材料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

本课程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出发,采用“集成化”的模式,详细讲授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各种材料的共性规律及个性特征。

使学生建立材料制备/加工——组成/结构——性能---应用关系的“大材料”整体概念,从原理上认识高分子材料等各种材料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材料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以后二级学科“中材料”专业课程的学习、材料设计、以及材料的应用等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采用中文教材与英文原版教材相结合,实施“双语”教学。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主要英文专业词汇,提高对英文教材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点及学时分配(以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绪论(1学时)本章概要:简要介绍材料的定义及分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讲授要点:材料的定义、分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性质、重要性(举例)课程学习的目的、方法、要求第二章材料结构基础(15学时)本章概要: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内部到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单组分到多组分的顺序,阐述原子电子结构、原子间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固体内部和表面原子的空间排列状态、聚集态结构的有序性、无序性和转变规律及相互关系。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其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系统地讲授材料结构、性能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材料科学基础
1.1 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
1.2 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1.3 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
2. 材料结构与性能
2.1 材料的晶体结构与非晶体结构
2.2 材料的晶体缺陷与非晶缺陷
2.3 材料的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
2.4 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5 材料的机械性能与材料强度
3. 材料制备与加工
3.1 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2 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3 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4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5 材料制备与加工中的工艺控制与监测
4. 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2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4.3 材料热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4.4 材料电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内容: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数控机床特点、数控机床编程、加工中心
7.先进制造技术 (2学时)
课程内容: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CAD/CAM、系统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成组技术、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9.《材料成形基本原理》,刘全坤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
10.《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王爱珍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3月
11.清华大学金工教研室,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2.严绍华,金属工艺学实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Nhomakorabea993
13.李卓英,金工实习教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工程材料的机械性能
教学重点: 强度,刚度,硬度,弹性,塑性
教学难点: 塑性
2.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
教学重点: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金属实际结构及晶体缺陷;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6.钢的热处理及表面热处理 (4学时)
课程内容: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应用;常规热处理工艺及应用;钢的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表面渗碳,氮化
7.合金钢及铸铁 (4学时)
2.零件表面的常规加工方法 (14学时)
课程内容:外圆面、孔、平面的加工方法及加工方案的选择,锥面、成形面和螺纹的加工,齿轮齿形的加工方法如:铣齿、插齿、滚齿、齿形精加工及圆柱齿轮齿形加工方法的选择、影响零件切削加工工艺性的因素、工艺规程的概念、内容及作用以及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原则、原始资料及步骤和制定工艺规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 课程目的及要求
1.课程目的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主要研究常用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制造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机械零件的改性处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常用工程材料及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以后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石材的加工、陶瓷的加工、塑料的加工、复合材料的加工、特种材料加工的发展趋势
5.电子设备制造基础 (1学时)
课程简介:电子设备的基本构成、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壳体及插接件的制造技术、电子设备的组装
6.数控机床加工 (4学时)
8.机械制造经济性与管理 (1学时)
课程内容:机械制造企业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新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9.机械制造业的环境保护 (1学时)
课程内容: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现状、成本与利润管理、新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分析、机械工业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技术
14.吴祖育,数控机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5.陈家芳,实用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6.赵世华,金属切削机床,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17.李伯民,实用磨削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18.刘晋春,特种加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5. 《现代工程材料成形与机械制造基础》,李爱菊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推荐参考书:
1.《工程材料》,崔占全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2.《工程材料学习指导》,崔占全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3.《工程材料》,崔占全等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总学时:102
4.《工程材料辅助教材》,邱平善等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5.《工程材料》,朱张校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6.《工程材料习题集》,郑明新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
7.《机械工程材料》,沈 莲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7月
8.《机械工程材料》,杨瑞成等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3.卢秉恒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4.张世昌,李旦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5.傅水根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6.傅水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9.孙大涌. 先进制造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0.李伟光. 现代制造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1.机械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 机械工程手册: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卷(二) 第2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2.吴桓文.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Ⅲ)机械加工工艺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材料的选用 (4学时)
课程内容:选材的一般原则;典型零件的选材及热处理方法
10.现代铸造技术 (4学时)
课程内容:现代铸造成形技术的工艺基础;常用铸件的生产;砂型铸造工艺和铸件结构设计;特种铸造
27.吉卫喜.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8.胡 传.特种加工手册.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9.金庆同.特种加工.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
30.刘晋春,赵家齐.特种加工(第二版).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1994
31.荆学俭,许本枢.机械制造基础.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教学难点: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金属实际结构及晶体缺陷
3.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教学重点: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的再结晶
教学难点: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的再结晶
4.铁碳合金二元相图
二、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 (1学时)
课程内容:工程材料及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特点、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1.切削加工基础知识 (14学时)
课程内容:零件表面的种类及其形成,加工各种表面的切削运动、切削用量三要素及其选择原则、切削层几何参数,切削刀具的材料、结构及切削过程中切屑的形成、种类、切削力、切削热、切削液、刀具的磨损及耐用度,磨具、磨削原理、磨削过程的原理,衡量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指标、常用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和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方法,机械加工精度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所包含的内容、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生产纲领及工艺过程的组成,粗基准、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相关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机械设计
教材:
1.《机械工程材料》,赵程等主编,机械工程出版社,2002年8月
2.《金属工艺学》(第五版),骆志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现代工程材料成形与机械制造基础》,李爱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4.《金属工艺学》,邓文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教学重点:匀晶,共晶及共析相图;铁碳合金相图的分析与应用
2.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熟练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与金属学的基础知识;
(2)能够利用铁碳合金相图,分析铁碳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3)熟练掌握各种常规热处理工艺以及材料的表面热处理技术,熟悉各种热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
(4)掌握常用工程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组织,性能,应用与选用原则等;
(5)掌握常用金属材料及其性能对加工工艺的影响;
(6)熟练掌握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7)熟练掌握各种常规表面的加工方法,熟悉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
(8)掌握各种特种加工方法;
(9)掌握数控机床加工和各种先进制造方法;
(10)了解机械制造经济性和管理
(11)了解机械制造业的环境保护
2.工程材料的机械性能 (2学时)
课程内容:强度,刚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
3.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 (4学时)
课程内容: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金属实际结构及晶体缺陷;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11.金属压力加工 (4学时)
课程内容:金属塑性变形理论;锻造方法;板料冲压工艺;特种压力加工方法
12.焊接技术 (4学时)
课程内容:电弧焊的原理、工艺过程及焊件结构设计等;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其它常用焊接方法等
总学分:6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四学期,1~17周,每周6学时
适用专业及层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和材料成型加工等专业的本、专科
课程内容:合金元素的作用;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不锈钢;灰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的性能,牌号和用途
8.金属及非金属材料 (4学时)
课程内容:铝及铝合金的牌号及用途,时效强化,变质处理;铜及铜合金的牌号及用途;轴承合金;常用工程塑料及选用;陶瓷材料及选用
3.特种加工 (8学时)
课程内容:特种加工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产生的影响,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和离子束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4.非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 (2学时)
4.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4学时)
课程内容: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的再结晶
5.铁碳合金二元相图 (4学时)
课程内容:固态合金的相结构;匀晶,共晶及共析相图;铁碳合金相图的分析与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