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浮沉六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浮沉六十年

原标题:除去思想,什么是“我”?作者:田志凌

1930年胡适40岁生日时,与夫人、次子思杜(左)摄于北平。

1946年7月,胡适从美国归来。傅斯年(左)到上海迎接他后陪同他到北平。北大校友会特

地举行集会,欢迎胡适回北大担任校长。

1961年,胡适夫人江

冬秀女士由美返台。次年,胡适去世。

5月24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一楼阳光大厅。“胡适人文讲座”第一讲在此召开。演讲者是哈佛大学东方学系主任,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

当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出现在讲台时,台下坐得满满的学生发出一阵短暂的骚动。

“北大人并未忘记这位名满天下,争议颇多的老校长胡适”,瘦高、头发微白的许智宏,开口说话带着浓厚的南方口音。“胡适人文讲座”的开幕仪式就在许智宏的致辞中展开。他的发言提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批判胡适运动,称许多经历当年批判运动的北大学者后来都对此有过重要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使当代青年全面了解胡适先生,北大责无旁贷。”

作为首次以“胡适”命名的高端国际学术讲座,“胡适人文讲座”被一些媒体视为“胡适归来”的表征。

劝归阶段

“希望我们将来能在一条路上相见”

1946年9月,蒋介石任命胡适担任北大校长。从美国归来的胡适在校长任上提出了《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等一系列大学教育的蓝图,直到1948年底离开北大。

1948年11月,解放军兵临北平城外。解放军的电台设置在香山,此时有专门关于胡适的一段播词,劝胡适不要跟着蒋介石集团逃跑,留在大陆会让他当北京大学校长兼北平图书馆馆长。

闻讯赶来胡适的同事,包括汤用彤、郑天挺、罗常培、邓广铭等人,听到广播都很高兴,纷纷劝胡适不要走。当时正是多少知识分子从海外赶回国,希望参与报效祖国的时候,这当中包括老舍、储安平等人。

据季羡林、邓广铭等人的回忆,胡适当时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声:“他们能容我吗?”不久,胡适即乘坐蒋介石派的专机,离开北平前往南京。

1948年12月17日,胡适在南京出席“北大五十周年校庆大会”,称自己“不能与多灾多难之学校同度艰危”,是“一个弃职的逃兵,没有面子在这里说话”,当场泣不成声。从27岁任北大教授到59岁,胡适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北大。唐德刚曾回忆,胡适有三大好(爱好):安徽、北大、哥伦比亚(大学)。

1949年4月,胡适从上海坐轮船赴美国。

就在胡适前往美国后不久,1949年5月11日,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在《人民日报》发表《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信中陈垣反驳胡适:“你说‘决无自由’吗?我现在亲眼看到人民在自由地生活着,青年学生们自由学习、讨论着,教授们自由地研究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明认为,陈垣的公开信,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胡适回国。“五四到1949年前这三十年间,胡适已经建构完成了一个文化大师、人伦楷模的地位。他若能留下来,政治意义显然非常大。”

陈垣在公开信里最后称“你为什么不再回到新青年的行列中来呢?”、“希望我们将来能在一条路上相见”。

胡适在一个月后见到了陈垣公开信的英译本。他的态度强硬,怀疑这封公开信是别人伪造的,并称“可怜我的老朋友陈垣先生,现在已经没有不说话的自由了”。

1949年8月14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首次点名胡适、傅斯年和钱穆,指斥他们顽固不化,是被“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政府”所控制的极少数知识分子的代表。

1950年9月22日,胡适留在北京的小儿子胡思杜的文章《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揭开批判胡适的序幕。这篇文章是胡思杜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的思想总结。

胡思杜在文中称,“从阶级分析上,我明确了他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我感受到在父亲问题上有划分敌我的必要。”胡思杜的文末同样表达了“劝归”之意,说“只要向人民低头,回到人民怀抱里来,人民是会原谅他的错误,并给以自新之路的”。

胡适在美国读到了儿子的文章。他未作表态,只是将这份《大公报》的剪报粘贴在自己的日记里。不久胡适即在10月发表反苏文章《斯大林雄图下的中国》,表明对他的争取彻底失败。一场批判运动不可避免。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明告诉南都记者,事实上,中央政府对胡适的劝归一直持续到胡适去世之前。即使在1954年到1955年十个月的轰轰烈烈批判胡适运动之后,1956年,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周鲠生仍受中央高层指示,委托陈源(西滢)给胡适写信,劝胡适回来。

陈源果然给胡适写信,里面说,之前对胡适的批判“是对你的思想,不是对你的个人,你如回去,一定还是受欢迎”。胡适在这句话下面画了几道杠,批了八个字:“除去思想,什么是‘我’?”

1956年2月,毛泽东在怀仁堂宴请参加政协会议的知识分子代表,谈到胡适时仍流露遗憾之意:“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毛泽东还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批胡”开始

批臭批倒,成了“一只死老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明记得,批判胡适运动那一年他刚好7岁,上小学一年级。1954年,7岁的胡明被一本《漫画》杂志的封面吸引:一个麦克·阿瑟似的美国人,戴着墨镜叼着烟斗。美国人的右边屁股口袋里伸出蒋介石,手里拿着刀。左边屁股口袋里伸出一个胡适,手里拿着一只笔喷黑墨水。寓意一文一武,两个美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是胡明第一次见到有关胡适的东西。胡明看漫画像时,母亲在旁边说:“怎么把胡适画得这么丑!”从这天起,胡明知道自己家与胡适的渊源。

胡明的曾祖父是胡适的叔叔,两家在村里的旧居只相隔15米,当年胡适夫人江冬秀还是胡明父母的证婚人。“母亲告诉我,出去千万不要跟别人讲。从那以后我就对胡适很感兴趣,千方百计找他的东西来看了。”

1951年,胡适批判运动的第一波在“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时爆发。

1951年11月,北大法学院院长钱端升在《人民日报》发表《为改造自己更好地服务祖国而学习》,称北大的自由散漫,蔡元培和胡适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错误思想是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