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一个重要的道德理论。
它阐述了一个人所做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果报,而这个果报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生命和命运。
在这个理论中,善恶因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应该通过行善积德来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个人责任和自我决定。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自己未来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做了善良的行为,比如帮助他人、慈善捐款等,他将会得到善果,得到快乐和幸福的回报。
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了恶劣的行为,比如偷盗、伤害他人等,他将会得到恶果,承受痛苦和不幸的后果。
这就为每个人的行为负责任提供了一个准则,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追求正直和道德。
作为佛教徒,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做任何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会造成因果关系,所以一个人不应该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来看待每个行为的后果。
通过追随正义和道德的准则,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正面的回报。
佛教因果业报论也呼吁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已经造成的因果关系承担责任,还要尽可能地修正错误的行为,以免继续承受恶果。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善念和善行的重要性。
根据佛教教义,一个人的意念和意识对他的行动和结果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心存善念,思考善良和利他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正直和慈善的行动。
反之,如果一个人心存邪念,思考自私和马虎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恶劣和不公正的行动。
佛教因果业报论鼓励人们培养善念和修行善行,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摆脱困难和痛苦,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和利益至上的现象比比皆是。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人们认识到个体行为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因果关系,并且努力追求善良和正直的行动,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因果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三、因果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1-3-24 22:29:10繁體版壹·何谓因果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
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阐明‘缘起’法则,使明白易懂的一种道理。
一切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所生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明显,最易为人所知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
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
所以,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
因为,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
贰·外道的因果观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
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1.邪因邪果: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1.因中有果论: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
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
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
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佛教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佛教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
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
一般来说,因果还可以指一系列因素(因)和一个现象(果)之间的关系,对某个结果产生影响的任何事件都是该结果的一个因素。
直接因素是直接影响结果的因素,也即无需任何介入因素(介入因素有时又称中介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因果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因果关联。
;有因必有果;直接简单明了的阐述了因果的本质。
;因缘果报;,也可以理解为;因--缘--果;,一粒种子埋进土里,如果没有水分养分和阳光照耀的;缘;,也未必能够开花结果。
这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其实也就是佛教所谓因果的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这是异时互存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以老师为主,那么老师就是因,学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学生为主,那么学生就是因,老师就是果。
这是同时互存的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
总之通过正面和反面来说明,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因,当然更没有一个绝对的果。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因果报应讲解
因果报应讲解因果报应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也是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表达了一种信念,即每个人的行为和所做的选择都会在未来产生相应的结果和后果。
因果报应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其核心思想是人们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回应或者回报。
在佛教中,因果报应被解释为一种“业力”的作用。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留下“业”的印记,这些业力会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和来世。
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结果,而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痛苦和苦果。
佛教倡导人们要通过修行和善行来净化心灵,以避免遭受不利的因果报应。
在基督教中,因果报应被理解为“善恶报应”的原则。
根据圣经中的教导,上帝会根据人们的行为对他们进行审判,善人会得到上帝的祝福和奖赏,而邪恶的人则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和谴责。
因此,基督教徒被教导要以善行来回应上帝的爱和关怀,同时要远离邪恶和罪恶的行为,以免遭受因果报应的惩罚。
在道教中,因果报应被称为“天道”。
道教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自然界和宇宙的影响,好的行为会得到自然界的庇佑和回报,而坏的行为则会遭受自然界的惩罚和反应。
因此,道教强调人们要顺应天道,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以避免因果报应的不利后果。
无论是在宗教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因果报应都被视为一种公正和平衡的力量。
它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因果报应的存在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安慰,因为它意味着善良和正义最终会得到回报,而邪恶和不公也会受到惩罚。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
有些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行为和选择没有任何影响。
还有些人则认为,即使有因果报应的存在,但它并不一定会立即或直接地显现出来。
他们认为,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可能与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很长。
无论人们对因果报应的信仰如何,它都提醒着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也影响着他人的命运和福祉。
因果显现的三个层次
因果显现的三个层次可以通过毘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的故事来说明。
在佛教中,因果通看三世,包括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
- 过去世的因,在这一世显现结果。
如果前世做了某些事情,其结果可能在这一世才发挥影响力并显现出来。
- 现在世的因,在未来世显现结果。
人们在这一世所遇到的一些境界或得到的结果,取决于之前到底种下了什么因。
- 因果连续。
时间上的相续使得因果关系得以延续。
如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每一天都在连续发生。
在佛教中,认为人们不仅有这一世,还有无量的前世和未来世。
因果显现的三个层次强调了因果关系的连续性和复杂性,人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因果,积极行善,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所谓因果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
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
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
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
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
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
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但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所以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探源因:是主因;缘:是助缘;机:通“积”意;果:是结果。
因无缘,则不果,机不投,因不果。
因果,因机缘果之简称,时机不到,因缘不生,因不受缘,有缘无份,如此使然。
“机”之源来:木应天地因缘感召,得天之气,积阳之温,化地之水,聚土之尘,累积木几,曲直向上,执著生“机",通天会地,修木高尚,至成机会。
什么是因果?因果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因果?因果是什么意思?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
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
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
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
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
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
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
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
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但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所以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不仅仅是指生前行为的结果,也包括生死轮回。
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在于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远离罪恶,走向光明。
首先,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坏的行为会带来坏的果报。
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做好事的习惯,做出善良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好的果报。
反之,如果我们常常做恶,违背良心,那么我们肯定会受到坏的果报。
这就是“因果不虚”的道理。
因此,佛教认为,做好事是人应该尽的义务,因为它能够为个人带来善果,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其次,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所有行为都有因果,所有行为都有影响。
这种思想警示我们: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影响我们自己的,也可能影响到别人。
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苦”,即所有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受到因果的影响。
如果我们做出了坏事,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所以我们需要在行为上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尽可能地减少伤害。
这也是当今社会提倡的“善良”“正义”的核心理念。
第三,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想法也会产生因果。
因为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坏的事情,就很容易做出坏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念好的事情,就更容易做出好的行为。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通过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心态和精神,净化自己的内心,从而对外界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佛教因果业报论告诉我们: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的果报,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净化和救度众生。
佛教不仅关注个人的行为和果报,也关心所有众生的痛苦和迷惘。
佛教倡导“舍己为人”,即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得利。
所以佛教强调“菩萨心肠”,倡导爱与慈悲。
这样的道德观念,可以引导我们在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总之,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是很深刻和广泛的。
浅谈佛家因果关系[攻略]
浅谈因果关系今天作一个简单的开示,谈一谈因果的问题,其中包括因果的本体、分别、支分细节以及对因果的疑问。
什么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偷了东西以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
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是不是叫做因呢?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上述身口意行为当中到底哪一个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识宗对于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名言谛中比较究竟的是唯识宗所阐述的观点。
他们认为,每一个人自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都有一个心的相续,此心相续有时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识,有时候没有,无论它有怎样不同的分别,总有一个恒时不灭的存在,叫阿赖耶识。
造了业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个种子。
还有一个比喻是:下雪的时候,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雪化之后,在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颜色。
同样的,如果以烦恼去造业,当这个烦恼消失的时候,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
业(或因)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如稻谷的种子,我们肉眼看不出它能发生稻芽,但是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能力,同样,当阿赖耶识上播下一个业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因缘成熟后,它就会产生出“果”,这个果也叫报应。
所以因(或业)的本性就是阿赖耶识上这种特殊的能力。
当一个人杀生、偷盗的行为完成以后,在他的阿赖耶识上就会留下这个行为的种子。
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是不定的。
经书中常用粮食的比喻来说明报应的早晚。
粮食蔬菜品种繁多,它们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
有些成熟只需要一两个月,有些却需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差异来自于种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
同样的,经书里讲因的成熟有四种:一是今生报应。
比如年轻的时候造业,中老年时得报,有时甚至更快,当下就可以看到果报,这是什么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缘可以使果迅速出现,这个很快成熟的业,来自于它的对境和动机,在《百业经》中就汇集了很多这样的公案。
比如说,僧众和普通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对境,如果偷僧众的东西或毁谤僧众很严重的话,就有可能在当下或今生见到报应;如果对境是一般人,肯定是有果报,但不一定马上或在这一生显现,这种差别是由对境不同而产生的。
浅析佛教因果论
浅析佛教因果论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自古以来很多的仁人志士对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佛学的理论对文学、艺术、修身等不同的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课题从佛教中的因果论和缘起论进行论述,讲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这些的因果关系中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事物的发展和联系。
关键词佛教因果论缘起论应用一、佛教因果论简介佛教的起源地是印度,在公元前由印度传入到中国。
经过历史的演变、民族、文化的熏陶等使得佛教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我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汉传佛教、藏地佛教、上座部佛教。
而因果关系是佛学理论中阐述最多的一个板块,因果论是佛学理论中的基础和核心,一般而言不懂得因果论就不能更好的理解佛学,更不能彻底的完成对佛家思想的感悟。
佛教因果论是讲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因果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我们没看到的只是结果还没有表现出来。
因果论的精髓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佛学揭示的是因果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也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光法师曾经说过:“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佛教中的各种菩萨也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他们只是比一般的普通人更加的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能更好的预测出事2物的发展态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崇拜菩萨的原因。
3业、因、缘、果、报即因果,意思是造作、活动。
人们的一切身心活动包括“三业”,“三业”即身、口、意。
代表的是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佛学中的“业”也不能看清、不能触摸、也不能掌握,但是我们的人生一切都是受到他的影响。
所谓的“业”也就是因,即原因、起因、业因,而因果论中的果即结果、报应、回报等。
因缘际会所以产生了结果报应。
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的行为、采用的方式、所做的方案都是在种因,所种的因不同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而种的因主要有善因和恶因,就是我们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也就是经常使用的因果论。
由因到果、由果到因,因果循环,轮回不止。
因果最好的解释
因果最好的解释
因果,指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坏。
因是能生,果是所生。
而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历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如外界客尘与众生主体内心也互为因缘,由众生之无明生起我见,我见缘外界之客体,客体唤起众生之贪欲,贪欲引起恶行,恶行招引再生及痛苦,痛苦又加重无明。
彼此既是因,又是果,互为因果。
因果可分为:世间之因果、出世间之因果、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
且依四谛而言,苦、集为世间迷界之因果。
灭、道是出世间悟界之因果。
在时间上,因果遍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在空间上,则除无为法之外,一切事物皆受因果律支配。
佛、菩萨亦然。
小乘佛教将因果关系,分别为六因、四缘、五果。
比较重视人类的行为、认识。
如烦恼、业是如何产生、如何断除等问题。
大乘佛教则视缘起为因果互相关系的状态。
以四缘、十因、五果为其因果论的主要内容,以说明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的人类的行为与认识。
此外,一般所说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意谓善的业因必有善的果报,恶的业因必有恶的果报。
然而由善恶二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系属非善非恶的无记法,故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应称为善因乐果、恶因苦果。
此种有善恶业因则必有苦乐的果报,因果之理俨然不乱,即称因果报应。
若无视因果之理,陷于否认因果的见解,则称拨无因果。
又从实践修道上论因果关系时,由修行之因能得开悟之果,此称修因得果、修因感果、酬因感果。
佛教哲学课——浅论因果
浅论因果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都由其他事件引起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所谓的因果。
而因果就像一条长链,一环扣一环,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因果连锁关系,。
在多米诺骨牌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我们则做到了中止某件未来事情的发生。
气象学家说:“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是在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下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同样是因果的一种体现,小因大果。
有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而这样的因果我们阻止其中任意一环都可以起到阻止我们不想看到的结局发生的作用。
众所周知,佛法的内容,是很深广的,往往使人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全部佛法的中心课题讲的什么?整个佛法所讲的不出‘因果’两字,因果是可贯通全部佛法的,由此可见释尊对于因果是怎样的重视了。
人们一听到佛教徒讲因果,立刻就为佛教戴上一项迷信的帽子,不要以为谈因说果,是迷信的勾当,人类文化的开展,一切知识的进步,都是由于推究因果而来。
例如我们感到热时,在内心中自然而然的就有一种如何获得凉爽的要求,有了这种要求,进一步就要追究为何会热?如何才能不热?追究的结果,发现得到凉爽的方法,于是发明了电风扇及冷气机等。
察果知因,不但肯定了因果法则的存在,亦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发达。
根据这一事实来说,因果法则的观念,不论在中国思想界,抑或在西洋学术界,没有不存在的。
因果法则的肯定,实因因果有其一定的规律,不能用任何外在的力量来改变它的,假定可以外在的力量来改变它,那因果的原理就失其根据。
不得名为因果了。
举众周知的算术为例:以三乘三得九,这是一定的程式,任何人没有办法可以推翻的,设若有人欲从外面插入一股力量,假三乘三所得的数字,改变为八或十,那就丧失数学的公式,而不得名为数理。
因果规律浅谈
因果规律浅谈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
‘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
‘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
‘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
‘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
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由自己受到的。
概括说,种善因得福果,种恶性因得苦果。
其实,怎样的善得怎样的福报;怎样的恶性,得怎样的苦报,也有恰如其分的‘因果律’。
佛说“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性者落地狱,中品十恶性者堕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
”说明十善十恶性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六道轮回则是十善十恶应得的果报。
人生本是业果的相续,而‘来先去后作主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便是因果业报的主体。
它把一个人前世所得善恶性业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造作的善恶性业带到后世去。
阿赖耶识,意译藏识,它含藏诸法的种子,好象存储各种信息一样,由业因到果报,由果报到业因,生灭流转,轮回不息。
人生的苦乐,世运的盛衰,都是业力所招感。
所以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做不得”意思是“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灭;反之,不造作业因,也不会得相应结果。
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不虚弃,果无浪得。
正如《涅【般木】经.矫陈品》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世间法是如此,出世法也是如此。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
印光法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
何况我们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因果贯通三世:有些人看见好人受恶性报,恶性人得福报,便怀疑因果,便怀疑佛法。
这是由于不明白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
佛法是无神论: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
佛法是无神论: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佛教的因果学说,可以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第一,因果的本质,也即什么是因果;第二,因果学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三,释疑。
一、因果的本质大乘佛教的《稻秆经》与《缘起经》,很清楚地阐述了因果。
(一)因果的定义因果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因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曾经问佛:因果是什么?佛说了非常经典的两句话,作为因果的依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意思是说,因为有这个东西,就产生了另外一个东西,所以叫做有。
比如,有左就有右,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左右、上下、长短、高低等相互观待的抽象概念,都是如果没有此,就不会有彼的关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互为因果。
这是“此有故彼有”的意义。
另外,有了水稻的种子,就产生了稻芽;有了花的种子,就长出了花朵。
如果没有水稻的种子,就不会产生水稻的稻芽,这是常见的因果。
也是“此生故彼生”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不承认任何的造物主,也不崇拜任何的偶像。
正因为如此,一些东西方的学者与很多高僧大德认为,佛教不是宗教。
若从汉语的“宗教”这两个字的意思来看,说佛教不是宗教,显得有点牵强;但若以宗教信仰的英文单词religion的内涵作为考量,佛教就完全不是宗教了,因为religion的意思表示,要承认神,承认一切都以神为主,所作所为都围绕在神的周围,佛教明显不符合也不承认这几个要求。
当然,如果神的概念,就像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解释的一样,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一种神秘、无形的力量,那或许在某些观点上是一样的。
但就大众表面所诠释的神的概念而言,佛教不但不是宗教,而且还是无神论。
在“此生故彼生”的意思当中,还包括了因缘与果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朵花的本质,取决于它的因——种子。
撒玫瑰花的种子,会长出玫瑰花;撒茉莉花的种子,会长出茉莉花。
但玫瑰花与茉莉花长得好不好、颜色美不美等细节,也需要土壤、阳光、雨露、时间、空间等等的帮助,这些叫做缘。
因缘结合以后,才会长出果。
浅析佛教因果论
浅析佛教因果论1450005 闻贡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无数圣贤哲士对命运这一主题进行过思考,创立了许多关于命运的学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说命运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变命运只有依靠神灵;另一种则认为,人的命运早已前定,无可更改,人只有听从命运的摆布。
实则不然。
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善恶因果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业力的大小轻重也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
今生的作善作恶,即生未必受报;今生的遭遇多半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
佛教认为:人的命运遵循着因果的规律,种下什么样的因,就收获什么样的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是我们推定人生三世因果并驾驭自己命运的最简单的原理。
同样地,佛教所说的因果律,也并非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
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成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借后天的努力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
可见即便是因果定律,也不离缘生法则。
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
命运就是我们自己,要转变命运,只有转变自己。
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修善与作恶,通过转迷失为觉悟,转凡夫成觉着,使命运最终操之于手。
星云大师,从因果中悟到了人应该乐观进取,虽然宿世的恶业形成今世的障碍,但只要肯耐心培养当下的善缘,改善过去的恶因,未来必定有无限的希望。
懂得因果,可以让我们勇于面对挫败,勇于面对自我。
只要我们自己不负“因果”,“因果”必定也不会辜负我们。
《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若大家心中都有“因果”观念,则任何时候都会融融恰恰,相安无事。
佛教用十二因缘来描述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故,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关于因果的描述
1.因果是不断变化的,即过去之因,必成现在之果;现在之因,必成未来之果。
2.佛经中说,因果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单向的。
种下善因,不仅会得到善果,
还会对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3.因果是相互转化的,即由善因得善果,由恶因得恶果。
4.因果是普遍联系的,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
5.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
佛经中说,因果是相互关联的,种下善
因,就会得到善果;种下恶因,就会得到恶果。
6.因果是相互对立的,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7.因果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8.人间万物,皆受因果支配,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循环,
生生不息。
9.因果关系是事件发生的链条,一个事件导致下一个事件的发生,如同链条上
的各个环节一样紧密相连。
10.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无尽。
11.因果之链往往隐藏在看似偶然的事件之下,需要我们明察秋毫。
12.因果是人生中无法逃避的命运,种下善因,收获善果,种下恶因,收获恶果。
13.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世界。
14.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因果报应。
15.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这是自然规律。
哲学中关于因果报应的看法
哲学中关于因果报应的看法一、宗教哲学中的因果报应1. 佛教:在佛教中,因果报应是因果律的一部分,称为“业”。
它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因)会导致相应的后果(果),这些后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并会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无论是在这一生中还是在轮回中。
佛教强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 基督教:基督教中有末日审判的概念,人们的行为将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天堂或被送入地狱。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即个人的行为将决定其未来的命运。
3. 印度教:印度教中也有类似的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概念,称为“因果律”。
它认为人的行为会对其未来的生命状态产生影响,包括在轮回中的转生和命运。
二、西方哲学中的因果报应1. 自然法则:在西方哲学中,有类似“自然法则”的概念,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报应。
这种报应可能不是超自然的惩罚或奖励,而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
2.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在哲学上,关于因果报应的讨论也涉及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
决定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的,有因必有果;而非决定论则强调自由意志和偶然性,认为人的行为不完全由先前的因素决定。
三、现代哲学对因果报应的解读1.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让-保罗·萨特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因此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是他们自己责任的体现,而不是预定的因果报应。
他们强调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其后果。
2. 心理学视角:心理学家也研究了人们如何感知和解释因果关系。
例如,人们倾向于寻找模式和原因,即使在随机事件中也是如此,这被称为“错觉相关”。
此外,心理学家还指出,当人们做好事时会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做坏事时则会产生愧疚和不安,这种情绪反应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约束和激励的机制。
3.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家则研究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他们所认为的因果关系。
例如,社会不平等可能导致某些群体更容易受到负面后果的影响。
佛学的因果关系
佛学的因果关系
佛学的因果关系是指一种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相互影响关系。
佛教认为,所有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
任何一件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个或多个因素所造成的。
因
果关系是整个宇宙存在的基础,是一种既深奥又古老的哲学理论。
佛教认为,一切因果关系都有其特定的规律。
例如,善因会产生善果,恶因会产生恶果;业因会决定来世的福报和业报;缘起性空则是佛教思想
的核心思想之一,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无数因缘相应而生的,因而没有一
件事物是自己独立存在的。
因果关系在佛教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宇宙的运行
规律,还能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清晰地认识
到其言行举止的影响和后果,并因此而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佛教典故中的因果法则行善积德与业力转化
佛教典故中的因果法则行善积德与业力转化在佛教教义中,因果法则是一个核心概念。
根据佛教的观点,人们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业力。
业力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决定其下一生的境遇和命运。
因此,佛教徒强调通过行善积德来转化自身的业力,以达到解脱和升华的目的。
一、因果法则的基本概念佛教认为,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所有事物都遵循着因果法则。
这是一个宇宙的法则,无论是人类世界还是其他世界,都无法逃脱这个因果关系的束缚。
在佛教中,因果关系是指因果相应、善恶报应的关系。
佛教强调我们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这些果报将会在未来的生命轮回中显现出来。
如果我们行善积德,将会得到善果的回报;相反,如果我们行恶犯罪,则会招致恶果的惩罚。
二、行善积德的重要性在佛教的教义中,行善是转化业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佛教徒相信,通过行善积德,可以净化心灵,获得善果的回报,并逐渐消除业力的影响。
佛教鼓励人们进行各种行善的活动,比如布施、持戒、修福等。
布施是指自愿无私地帮助他人,分享自己的财物或时间。
持戒是指遵守戒律,制止恶行。
修福则是通过修行、冥想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
通过这些行善积德的活动,佛教徒可以净化自己的心性,从而转化业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境遇。
同时,行善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三、业力转化的过程与方法业力转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佛教徒进行长期的修行。
佛教教义中提到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和步骤:首先,佛教强调要正确理解并接纳因果法则。
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将来有着重要的影响,并积极地去面对、承担自己的果报。
其次,通过行善积德来净化自身的心灵。
佛教徒可以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行善,比如帮助他人、传播正能量、修行冥想等。
此外,佛教鼓励佛弟子通过持诵经咒和念佛等方式,积累功德、净化心灵。
持诵经咒是指反复念诵佛经或咒语,通过语音和意念来积极影响自己的心灵。
最后,佛教认为正知正念很重要。
佛弟子应该保持清醒的思维和觉知,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动态,避免做出恶劣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
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那么结果就是烂团。
所以我们说,一个团的客人是确定的,不可改变的,但在这个团的操作过程中是有很多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缘”。
其实通过缘,因和缘就结合起来,产生了果。
我们可以顺着缘走,让团努力达到最好,也可以不闻不问不管客人,让其自然发展。
变成烂团,所以善的缘可以加大,而恶的缘可以减少,这就是缘的功能。
因和缘结合起来就变成“果“,果字上面是一个田字,下面是一个木,一个田里自然就长出一棵树,叫做果,为什么很自然长出一棵树,因为因缘都具备了,所以果就很自然的生成了。
在因缘果当中有两个重要的的东西,一个叫“业力”,业力分为善业,恶业,不记业(什么叫不记业呢,就如我现在在喝茶,就是不记,没有善,没有恶,只是喝茶,若你杀死一个东西就是恶,若你帮助别人就是善,会记录在因里,你喝茶,就不记了)。
这三种业不能改变我们的因,但可以改变我们的结果。
通过缘的改变,可以使因变成好或不好。
第二种叫“愿力”,就是我的愿望,佛教把心叫心王,因为心的作用很大,心的愿力可以改变果实,通过因缘的改变而改变果实,就比如一个苹果的种子本身不好,不是最好的品种,但种下去后,我发愿要把他种得很好,通过不断的改良,不断的灌溉,而使种子长得特别好,这就是我的愿力,就如导游带团一样,如果我有这个心愿把团带好,不管好团,坏团,我都一样对待,有可能坏团也被你带成好团。
这就是“愿力”。
说到这里,讲讲释珈有一个伟大的教化,他说了,四种东西不能轻视他。
第一个,不能因为火小而轻视它,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主席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文章,其实也是借鉴佛教的东西来说的,所以说主席对佛教的因果也有很深的认识。
第二个不能因为蛇小而轻视它。
因为小蛇可能比大蛇还毒。
第三个,不能因为出家人小而轻视他。
第四个。
不能因为王子小而轻视他,因为王子长大以后会成为国王,将来可能做出很大的事业。
所以他讲了四种东西不能轻视,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不能因为愿望小而轻视他。
一般人的愿望都是善的愿望。
如果我们常发好的愿望。
按这种想法去做,有可能能改变命运。
佛教是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以使生命延续那样的正确。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性,
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没有好报!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下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烟火昙花那样的短促渺小。
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
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作业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
若把三世看懂看透了,这些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
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今生积德行善,穷困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
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
虽然果报早迟不定,但没有不报的道理。
所以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在常识的经验中,因果的道理是很明白的,我们是依种种的因果律而生活的。
如物理的因果,生理的因果,科学的因果,知识的因果,经济的因果,道德的因果等等。
在人生的一切生活中都是可以寻到因果的规律。
“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就是物理的因果。
人要以吃饭来维持生命,如果吃了不卫生的食物就会生病,这就是生理因果。
做了好事心情很舒畅,做了坏事整天提心吊胆,这就是道德的因果。
像这样的因果条律是很多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留心,就会懂得很多因果的条律。
但是很多人经常会把因果的条律弄错。
比如我白天做了好事,晚上突然肚子疼了,或者是生病了。
然后就说因果是骗人的,是假的。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一回事,做好事是道德的因果,而肚子疼是生理因果,所以这是两回事不能浑为一谈的。
或大家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一样的努力但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这就是知识因果的差别。
所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现实直接的因果律。
讲了这么多因果,可能在团中不可能说这么多,你只是有选择的说说而以。
我把他写出来,让大家有一个话题可以切入,比如客人问为什么餐不好呢?你可以运用因果关系来讲,有什么样的因就是什么样的果,你既然选择了这种低成本的团,那么餐就是这么差,如果你选择品质团,那么餐就会很好。
这就是因。
因为你交的团费就是“因”,而后面享受的服务都是“果”。
因为团费是绝对的,是我导游没办法改变的,你交的团费里就不含好的景点,好的餐,好的住房,所以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肯定你会认为上当。
其实要改变这一切也很容易。
对于导游来说,导游只是执行者,必须按公司提供的来操作。
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方式,那就很难玩好,但是导游可以通过努力让你们吃好,玩好。
那就是过程,只需要你们再拿出一部分费用出来,那么这个果就会结的很好,我们可以玩好的景点,吃好的餐。
让大家玩得开开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