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肠痈2

肠痈2

赫章县中医院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肠痈(急性阑尾炎),TCD编码:BWV020、ICD-10编码:K35.902疾病分期为初期(保守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表单患者姓名:夏祖福性别:男年龄:55岁门诊号:住院号:16020147住院日期:_2016___年__02__月__21__日出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肠痈中医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心理社会状况。

3、辨证: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块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2、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

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3、饮食护理(1)、瘀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2)、热毒炽盛,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4、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5、临证(症)施护(1)、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

(2)、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三)健康指导1、慎起居,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3、保持良好情绪。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肠痈,也称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疾病。

以下是肠痈中医临床路径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本路径适用于中医诊断为肠痈(TCD编码:BWV020),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ICD10:K35.902),并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47.0101)的患者。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症状包括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包括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阳性的腰大肌试验和结肠充气试验,以及肛门指检和直肠前壁有上方有触痛。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___编著,___)病史包括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和闭孔内肌试验。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如可疑宫外孕,查尿HCG。

辅助检查包括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外科学》(___,第3版)。

肠痈(急性阑尾炎)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瘀滞证: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

苔白腻,脉弦紧。

气滞为主者,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

湿热证: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热毒证: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

高热。

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

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和《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___编著,___),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2013年中医病名:肠痈(TCD编码:BWV020)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ICD-10编码:K35.902)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常规》(ZY/T001.7-94),及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及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李乃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8)。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可转移到右下腹痛。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提示有阑尾脓肿形成。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肠痈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肠痈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肠痈1 范围本指南适用于肠痈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规定了肠痈的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

本指南适合中医外科、内科、妇科、儿科、全科医学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肠痈intestinal abscess肠痈是指痈疽之发于肠部者,以右下腹疼痛拘急、发热或右下腹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

3 临床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1,2,3]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

约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

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

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可有压痛点。

一般伴有发热(体温38℃左右),恶心纳差,舌淡,苔白腻或淡黄,脉弦滑或弦紧等。

3.2 辅助检查[1,2,3]3.2.1 实验室检查大多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白细胞计数可升高到(10-20)×109/L,可发生核左移。

部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老年患者的白细胞无明显升高。

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或白细胞。

3.2.2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右下腹超声检查有时可见阑尾肿大,或其周围渗出,或包裹性液性暗区形成,或发现回盲部肿瘤。

X线检查:腹部平片通常无特殊发现,慢性阑尾炎钡剂灌肠可见阑尾细长扭曲、腔内狭窄,偶然可见钙化的粪石和异形物影。

CT检查:下腹部CT检查可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及回盲部肿瘤的判断。

3.2.3 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排除结肠肿瘤。

3.3 鉴别诊断[1,2,3]3.3.1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

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

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 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肠痈临床路径(最新版)

肠痈临床路径(最新版)

重 点 医 嘱
□ □
临时医嘱:
□ □ □ 切口拆线 通知出院 必要时口服抗生素
临时医嘱:
□ 切口换药 关指标
临时医嘱: □ 切口换药
□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 况 □ □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肠 功能恢复 □ □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主要 护理 工作
□ □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 恢复
主要 护理 工作
病情 变异 记录
□ 入院评估:一般情况、营养状况、心理变 化等 □ 术前准备 □ 术前宣教 □无 □有,原因:
□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嘱患者下床活动以利于肠功 能恢复
□ □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切口情况 患者下床活动有利于肠功能 恢复,观察患者是否排气
□ □无 □有,原因:
饮食指导
1.患者要求保守治疗。未进路径
长期医嘱:
□ □ □ □ □ □ Ⅱ级护理 术后半流食 抗感染 一代或二代抗生素 抗厌氧菌抗生素 补液
临时医嘱:
□ 术前禁饮食 □ 血型 口 血凝四项 口 肝肾功能
□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 梅毒等)
重 点 医 嘱
□ 心电图
临时医嘱:
□ □ 病情观察 止痛: 颅通定或曲马多,或双柏 散外敷
住院日数
住院第 4 天(术后第 3 天)
□ □ 上级医师查房 复查血常规及相关生化指标 完成术后第 3 天病程记录 观察患者切口有无血肿,渗血
住院第 5 天(术后第 4 天)
住院第 6-7 天 (术后第 5-6 天)
□ □ □ 观察切口情况,有无感染 □
检查切口愈合情况与换药 确定患者出院时间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 复 查日期和拆线日期

肠痈

肠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命名:中医诊断:肠痈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症状:(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这是阑尾阻塞后,管腔扩张和管壁肌收缩引起的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痛呈持续性加重这是阑尾炎症侵及浆膜,壁层腹膜受到刺激引起的体神经定位疼痛。

不同位置的阑尾炎其腹痛部位也有区别,如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引起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呈左下腹痛。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3)全身症状:初期有乏力、头痛。

炎症加重时可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2、体征:(1)强迫体位:病人来诊时常见弯腰行走,且往往以双手按在右下腹部。

在床上平卧时其右髋关节常呈屈曲位。

(2)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

(3)腹膜刺激征象:有腹肌紧张、反跳痛(Blumberg征)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4)其它体征:(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试验):阳性。

(2)腰大肌试验:阳性说明阑尾位置较深或在盲肠后位靠近腰大肌处。

(3)闭孔内肌试验: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低靠近闭孔内肌。

(4)直肠指诊:当阑尾位于盆腔或炎症已波及盆腔时,直肠指诊有直肠右前方的触痛如发生盆腔脓肿时,可触及痛性肿块。

(5)腹部包块: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时,右下腹可触到有触痛的包块。

3、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数可轻度或中度增加,大便和尿常规可基本正常。

(2)立位腹部平片: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可排除其它外科急腹症的存在。

(3)右下腹B超:了解有无炎性包块,对判断病程和决定手术有一定帮助。

(二)、证候诊断1、热毒蕴肠证:在烽腹疼痛,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恶心欲呕,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肠道瘀滞证: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反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红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数。

肠痈

肠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 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①气血淤滞证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湿热蕴结证证候: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明显,但局限于右下腹,无扩散趋势。

肠痈临床路径定稿版

肠痈临床路径定稿版

肠痈临床路径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住院患者。

一、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ICD10:K35.1/K35.9)(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有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2.证候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贺菊乔、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8)(1).气滞血瘀: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

苔白腻,脉弦紧。

气滞为主者,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

(2).瘀滞化热: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

肠痈诊疗方案范文

肠痈诊疗方案范文

肠痈诊疗方案范文
一、肠痈病因
肠痈是一种常见病,多由慢性肠炎引起,也可能由胆石症引起。

其他原因还包括:胃肠道疾病、甲状腺紊乱、免疫紊乱性疾病以及寄生虫感染等。

二、肠痈症状
1、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2、腹部肿块:患者可能会在腹部感觉到肿块,并伴有压迫感;
3、厌食症:患者会出现厌食症,平时不愿进食,导致体重减轻;
4、腹泻:患者可能出现黄色、绿色或血性腹泻,同时还会伴有低热等症状。

三、肠痈诊断
1、临床表现:通过检查患者的发病病史、症状、体征等,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肠痈;
2、影像学诊断: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进行CT或超声检查,查看肠痈情况;
3、内镜检查:可以通过内镜检查查看患者肠痈肿瘤的病理检查,更准确判断肠痈的病理类型;
4、血清学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查肿瘤标志物,确定肠痈的诊断。

四、肠痈治疗方案
1、精准用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抗炎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2、营养支持:对于患。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第1篇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前言肠痈作为中医外科常见疾病,具有病势急、变化多、并发症多等特点。

本方案旨在规范中医诊疗流程,提高临床疗效,确保医疗安全,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标准。

二、诊断标准1.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象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肠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2. 西医诊断: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辨证论治①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

② 湿热瘀滞证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红藤煎剂加减。

③ 阳虚寒凝证治法:温阳散寒,通经止痛。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

(2)中成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成药,如:肠痈宁、肠痈消炎片等。

2. 外治法(1)中药外敷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芒硝、丹参等,研磨成粉末,用醋或白酒调匀,外敷于患处。

(2)针灸治疗选用足三里、阑尾、天枢等穴位,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四、治疗周期及评估1. 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病情,内治法一般治疗1-2周,外治法可适当延长。

2. 疗效评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肠痈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五、并发症处理1. 肠痈并发穿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术后继续中医治疗。

2. 肠痈并发脓肿:加强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3. 肠痈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积极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1. 预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肠道通畅,避免暴饮暴食。

2. 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七、结语本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确保诊疗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在肠痈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肠痈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肠痈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肠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肠痈患者16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干预组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后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护理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中医护理路径对肠痈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经济学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临床护理路径;肠痈;临床效果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相关科室人员共同制订的针对某一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的按照准确的时间和工作顺序依次进行的护理计划,达到较少康复时间及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最终使患者得到最优的护理服务,以临床路径打造中医药优势,顺应我国医疗改革及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1]。

本研究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肠痈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肠痈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

男性98例,女性62例,年龄25~47岁,平均(30.1±1.3)岁。

随机将1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0例,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平均年龄(29.9±1.1)岁,初中及其以下学历患者20例,高中学历43例和大学学历17例,患者发热、恶心、呕吐和腹痛分别为26、19、13例和79例;干预组中男5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1.5±1.7)岁,初中及其以下学历患者23例,高中学历39例和大学学历18例,患者发热、恶心、呕吐和腹痛分别为29、21、11例和7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病情程度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011年肠痈诊疗方案

2011年肠痈诊疗方案

肠痈诊疗方案(2011年)肠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麦氏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肠痈 ICD编码 BWV020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 ICD编码 K35【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

(2)次要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①瘀滞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住院手术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

3.由肛周外伤、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肛门视诊、肛门指检、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乙肝五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肛肠临床路径

肛肠临床路径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

陇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内儿科:
1、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2、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外一科:
1、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
2、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
外二科:
1、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2、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3、骨断筋伤(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骨断筋伤(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腰痛病(腰椎管狭窄)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2、肩凝病(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眼科:
1、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临床路径
2、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中医临床路径
妇产科:
1、“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
2、“自然分娩”临床路径。

【VIP专享】2010年肠痈诊疗方案

【VIP专享】2010年肠痈诊疗方案

肠痈诊疗方案(2010年)【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肠痈 ICD编码 BWV020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 ICD编码 K35【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

(2)次要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 ①瘀滞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湿热证(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③热毒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住院患者。

一、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0:K35.135.9)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贺菊乔、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8)
(2)西医诊断:①参照《外科学》 第 7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贺菊乔、何清 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8)
气血瘀滞
湿热蕴结 热毒壅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贺菊乔、何清 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痈(急性阑尾炎)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肠痈(急性阑尾炎)的患者;
2.发病72小时以内入院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
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
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通气功能测定、血尿淀粉酶、胸透或胸部X光片、腹部立位X光片、腹部超声检查、妇科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气血瘀滞证: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清热解毒。

湿热蕴结证:通里攻下,清热利湿,佐以行气活血。

热毒壅盛证: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佐以行气凉血。

2.预防与护理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病情稳定,腹痛腹胀等主要症状改善;
2.腹部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肠鸣恢复;
3.体温、血象均恢复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疾病有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转
化成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时,需要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 (10
二、肠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肠痈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K35.1/K35.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
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月 日
标 准 住 院 日 : ≤ 7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年 月 日
(第 1 天)
□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

□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 完成辅助检查
□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
必要时监护
□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
注意事项
年 月 日
(第 2-3 天)
□ 明确诊断
□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 防治并发症
□ 完成病程记录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善入院检查
工作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 外科护理常规 □ 分级护理
□ 禁食或流质饮食 □ 中医辨证
□ 口服中药汤剂
□ 静脉点滴中药注射液
□ 中药灌肠 □ 针灸治疗
□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 完善入院检查
长期医嘱
□ 外科护理常规 □ 分级护理 □ 流质饮食 □ 中医辨证
□ 口服中药汤剂
□ 静脉点滴中药注射液 □ 中药灌肠 □ 针灸治疗
□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 血、尿常规
□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凝血功能
□ 心电图、胸片
□ 护理常规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主要
□ 完成护理记录
□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护理 □ Ⅱ级护理
□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
治疗过程 □ 静脉抽血
病情 □无 □有,原因:
变异 1.
□ 生活与心理护理
□无 □有,原因:
1.
2.记录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时间
(第4-5天)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第6-7天)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完成出院总结要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通知出院

□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性和预后评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
□流质饮食临时医嘱
□出院带药□门诊随诊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脉点滴中药注射液

□中药灌肠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检查的项目(血常

规等)
□ 病情变化时随时进行中医辨证
主要 □ 配合治疗
护理 □ 生活与心理护理 工作 病情

有,原因: 变异 1. 记录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 出院指导 □ 健康宣教
□无 □有,原因: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