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合集下载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曰出院日期:年月日
眩晕程度分级评判表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IV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程度判定:
轻度:0、I级;中度:Il、Ill级; 重度:IV、V级。

填表者:
年月日
编号□□□
中医临床路径(含诊疗方案)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病种名称:眩晕
患者姓名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 入院日期_______ 年_月_日住院
注:1.治疗费用合理与否是指过高或过低。

2.治疗疗程满意与否是指时间过长或过短
填表者:
眩晕疗效评分表
编号□□□
中医临床路径(含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
病种名称:眩晕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 住院号 ____________ 入院日期 _____ 年_月_日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
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V 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V 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V 30%
填表者:。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17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3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评估□初步拟定诊疗方案□辅助检查项目□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及入院记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

□中医治疗□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主治医师查房记录□确认检查结果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眩晕评估□中医治疗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中药汤剂辨证论治□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活血类□平肝类□开窍类)□针刺□灸法□饮食疗法□西药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张血管剂临时医嘱必须检查医嘱:□影像学等检查(CT/MRI/MRA)□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心电图□TCD□传染性疾病筛查□对症支持治疗□针刺疗法选择检查项目□B超(肝、胆、脾、胰、肾、颈部动脉血管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前庭功能检查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中药汤剂辨证论治□服中成药□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活血类□平肝类□开窍类)□针刺□灸法□饮食疗法□西药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抗凝□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扩张血管剂□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选用□心电监护□吸氧临时医嘱□继续完善入院检查□眩晕评估主要护理工作□入院宣教□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发放临床路径告知书□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饮食指导□辨证施护□生命体征监测□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避免诱因□饮食指导□健康教育□辨证施护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4~7天)年月日(第8~14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主任医师查房记录□眩晕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方案□审订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住院医师查房,上级医师查房□书写病程记录□眩晕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方案□审订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完成出院总结□通知出院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中药汤剂辨证论治□服中成药□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活血类□平肝类□开窍类)□针刺□灸法□饮食疗法□西药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抗凝□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扩张血管剂□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临时医嘱□处理异常检查结果□眩晕评估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中药汤剂辨证论治□服中成药□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活血类□平肝类□开窍类)□针刺□灸法□饮食疗法□西药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抗凝□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扩张血管剂□原剂量□剂量减少□剂量增加临时医嘱□复查异常指标□复查TCD主要护理工作□生命体征监测□辨证施护□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辨证施护□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宣教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眩晕临床路径表

眩晕临床路径表
□肝肾功能(必要时)
□复查电解质(必要时)
□对症处理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健康饮食教育
□协助医生完成中医特色疗法
□心理护理及精神调摄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医师
签名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分析表
填表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 住院号:_________
住院费用分析
住院总费用
药品费:
非药品费:
药品费
西药:
中成药:
中药:
床位费
检查费
治疗费
其他
病种质量控制分析
住院天数
实际住院天数:
延迟或提前出院原因:
治疗效果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入出院诊断符合
□是 □否 原因:
并发症
□是 □否 原因:
患者满意度
□是 □否 原因:
变异分析与整改措施
质控医师签名:_______________ 质控护士签名:_________________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3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完成入院记录
□常规辅助检查
□确定诊断
□安排三大常规、血生化、心电图、B超胸片等检查
□行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检查
□观察血压变化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二版,2008 年)。

眩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ZYYXH/T18-2008)。

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临床路径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2008 年)。

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二版,2008 年)。

眩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

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1)专科常规检查;(2)纯音听阈测听检查;(3)声导抗检查;(4)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检测(5)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离子1、离子2 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MR)等检查。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程度分级□完成初步诊断及评估□初步拟定诊疗方案□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完成入院记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流食或半流食饮食
□静卧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
临时医嘱
□专科常规体检
□TCD
□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
□酌情安排影像学等检查(CT、MRI等)
□对症支持治疗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静卧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眩晕程度分级
□完成初步诊断及评估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上级医师查房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明确诊断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完成入院检查




长期医嘱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4-7天)
年月日
(第8-13天)
年月日
(第14天,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是否出院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耳穴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主要护理工作
□护理常规
□入院宣教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静脉抽血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安排各项检查时间
□完成辨证施护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
□完成出院总结
□通知出院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静脉制剂
□针刺疗法
□体针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 住院时间:年月日
出院时间: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3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判断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指导患者病后康复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健康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
□送病人出院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耳穴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出院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